审计底稿,六大禁忌
审计工作底稿规范要求
审计工作底稿规范要求底稿的编制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一致性:底稿应按照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规则进行编制,确保其规范性和一致性。
所有审计师在编制底稿时都应遵循相同的标准和规范,以便于审计工作的跟踪和核查。
2.完整性:底稿应包含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和所需信息,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完整性。
审计师应将所有的观察、发现、分析和结论都清晰地记录在底稿中,并附上相应的依据和证据。
4.签字和日期:每一份底稿都应由审计师进行签字和日期,以确认其参与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这也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审查和复核,并确保底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底稿的详细规范要求如下:1.结构清晰:底稿应有清晰明确的结构,包括标题、编号、工作内容、工作目的、工作方法和结论等。
同时,底稿的排版应整齐有序,字迹清晰,以方便查阅和理解。
2.描述准确:底稿中所记录的信息和描述应准确无误。
审计师应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客观描述,并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
底稿中的数字和数据应经过核对和校验,确保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4.补充说明:对于一些重要或有争议的问题,底稿应附上相应的补充说明和解释。
这有助于审计师之间的沟通和共享,以及审计工作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5.保密原则:底稿应严格保密,仅供审计师和审计机构内部使用。
在与被审计单位或其他外部组织交流时,审计师应尽量避免使用底稿中的敏感信息和细节,以保护被审计单位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总之,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要求是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和可复核性的重要保障。
审计师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底稿的编制,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注意:1200字以上,以下是840字。
审计报告的五要五忌
审计报告的五要五忌审计报告的五要五忌审计报告的五要五忌【1】01、要符合规范要求,忌华而不实规范化的审计报告是审计规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人员在撰写审计报告时,首先是格式必须规范(最好是模板化、提纲化),内容要素必须齐全,定量分析要有数据支持,定性分析要有适用法规支撑(要找到认定的依据条文),对问题的认定要从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角度进行考证,不应带有主观色彩和个人好恶成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用词必须规范、严谨,语言要朴实无华、一目了然,反映审计结果要实实在在地写实,直述事实,切忌华而不实的描述,既不要夸大其辞,也不要形容、烘托和渲染,更不要拐弯抹角。
02、要重视谋篇布局,忌逻辑混乱审计报告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积,更不是问题的任意罗列。
因此,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应对审计获得的资料认真斟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撰写提纲,按照公文要求分清段落,突出层次性,增强报告的内在逻辑性。
在语言方面,既要概念明确、判断正确、推理合乎逻辑、造句符合语法,又要做到意尽言止、无弦外之音;在词语方面,词的内涵必须清晰、不能模糊,词的外延要作必要的限制。
同时,要注意准确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先后颠倒、逻辑关系混乱。
03、要力求简明扼要,忌画蛇添足审计文书实质是法律文书的一种,简明扼要是法律文书的共性。
撰写审计报告要以少寓多、简洁为贵,用最少的文字、最短的篇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切不可冗长,总怕别人看不明白,画蛇添足。
对读者一看就明白的一定要少用笔墨,当然对读者容易模糊的可多用笔墨,力求简繁合理、简明扼要无废话。
同时要避免数字连串、专业术语连篇的游戏式的表述,防止让人越看越糊涂,摸不着头脑。
此外,还应多用短句或长短结合的句式,以增强审计报告的简洁性。
04、要突出个性特色,忌千文一面审计报告缺乏独立个性、写法状似八股、评价趋向雷同是目前部分审计人员存在的共性缺失,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为了增强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应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不同的审计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忌死板硬套、千文一面。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精品文档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底稿编制形式上需注意的问题1.编制底稿应选择合适的笔进行,所有审计标识符及索引号要求用红笔填写,程序表中“适用与否”栏内用红笔填写;如使用电子底稿,可以对标识符、索引号以加粗加黑等方法使之更为醒目。
2.审计工作底稿应编制索引,索引号编制按照审计底稿的分类进行编排,综合性程序中不同类的工作底稿根据第一个字母进行区分,同一类工作底稿根据数字进行区分;实质性程序中不同类的工作底稿根据第一数字进行区分。
3.审计工作底稿应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编制与整理各部分底稿应按照工作底稿索引表上列示的顺序进行编制与整理。
二、实质性工作底稿编制应注意的总体性问题1.审计工作底稿应保持底稿各要素的完整性,审计底稿中各基本要素应全部填写齐全。
审计底稿的基本要素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编号、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它应说明事项。
2.审计程序表系根据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情况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汇总,必须填写以下内容:在“适用与否”栏中填写“DO”(适用)或“N/A”(不适用);对于填写“DO”的应在“工作底稿索引”栏中注出对应底稿的索引号;填写“N/A”的应在后面说明原因。
3.导引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该表是非常重要的审计底稿,一般科目的审计均要求编制。
4.明细查证表编制时需注意:要素完整,标识符清晰,如S、G、∧、C、√等审计标识用红笔标出;对明细项目有进一步的查证则在表后用文字描述或另列表格加以细化,并注意交叉索引。
调整事项应过入明细查证表,并注意调整后的汇总数与报表进行核对,而不是简单地在导引表过入调整事项即可。
5.凭证查证表的编制,需要注意:凭证抽样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凭证的抽样可能比编制明细查证表等对专业判断的要求更高,尽量不指派无执业经验的实习生等执行该项操作,避免毫无目的、固定笔数、固定月份地抽查;在抽样时以明细查证表中的重要项目顺序为主线。
审计底稿工作的重要注意事项
审计底稿工作的重要注意事项(一)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为了便于高效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现场之前应当提前准备好“资料清单”,拟订资料清单时要重点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要考虑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单位)适用的法律法规框架不同,经营模式不同,使用的会计科目不完全相同,需要其提供的证据资料也不完全相同;二是要考虑审计目的,即对方需要事务所出具的业务报告类型,如出具年度审计报告与出具某种专项审计报告,其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会有较大差异;三是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在审计所属年度及其近几年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发生的重大交易事项,与这些活动或交易相关的证据就必须要收集。
(二)注意审计底稿编制的及时性在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上,笔者认为至少应当注意以下两点以保证审计底稿编制的及时性:第一,从时间上提高底稿编制的效率。
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按照资料清单抓紧收集各种证据,如各种资料、证书、章程、报表、报告、合同、纪要等原件或复印件,及时就有关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并记录在审计底稿上。
第二,从内容上提高底稿的编制质量。
从现场审计开始到出具正式审计报告之日,审计人员一直在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沟通,其间有关业务及其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动,这就需要对已经编制过的审计底稿及时进行相应修改,否则审计底稿内容及其数据就会与正式审计报告的内容及其数据出现不一致。
二、审计底稿整理的注意事项整理审计底稿,主要是指收集和编制的底稿达到充分、完整、有效之后,于出具审计报告之日起至审计底稿归档之前的进一步加工整理。
(一)具体科目审计底稿的有序化对每一类(项)审计业务所收集和编制的审计底稿在顺序排列上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如对资产负债科目的审计底稿整理顺序一般应当排列为:1.对应科目的审计程序(审计底稿模板及其说明);2.审定表(审计结论);3.明细表(审计说明);4.盘点表(如有);5.函证程序底稿(如有);6.函证复函件(如有);7.替代测试程序底稿(如有);8.具体科目专用底稿;9.细节测试底稿;10.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复印件。
审计底稿 原则
审计底稿的制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完整性:审计底稿应全面、完整地记录审计程序和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应遗漏任何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资料。
规范性:审计底稿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应清晰、准确,易于理解。
准确性:审计底稿中的数据、信息、记录等应准确无误,确保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记录都是真实、有效的。
合法性:审计底稿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和规范的要求,确保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和记录都是合法、合规的。
保密性:审计底稿中涉及的商业机密、客户隐私等信息应予以保密,不应随意泄露或向外界透露。
可追溯性:审计底稿应保留审计过程的轨迹和证据,以便对审计结果进行追溯和验证。
客观性:审计底稿中的记录和报告应以事实为依据,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结果,不应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
高效性:审计底稿的制作应注重效率,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审计工作,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
质量控制:审计底稿应经过严格的复核和审核,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同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持续改进:审计底稿的制作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遵循以上原则有助于确保审计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精品文档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底稿编制形式上需注意的问题1.编制底稿应选择合适的笔进行,所有审计标识符及索引号要求用红笔填写,程序表中“适用与否”栏内用红笔填写;如使用电子底稿,可以对标识符、索引号以加粗加黑等方法使之更为醒目。
2.审计工作底稿应编制索引,索引号编制按照审计底稿的分类进行编排,综合性程序中不同类的工作底稿根据第一个字母进行区分,同一类工作底稿根据数字进行区分;实质性程序中不同类的工作底稿根据第一数字进行区分。
3.审计工作底稿应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编制与整理各部分底稿应按照工作底稿索引表上列示的顺序进行编制与整理。
二、实质性工作底稿编制应注意的总体性问题1.审计工作底稿应保持底稿各要素的完整性,审计底稿中各基本要素应全部填写齐全。
审计底稿的基本要素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项目名称、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标识及其说明、审计结论、索引号及编号、编制者姓名及编制日期、复核者姓名及复核日期、其它应说明事项。
2.审计程序表系根据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情况确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汇总,必须填写以下内容:在“适用与否”栏中填写“DO”(适用)或“N/A”(不适用);对于填写“DO”的应在“工作底稿索引”栏中注出对应底稿的索引号;填写“N/A”的应在后面说明原因。
3.导引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该表是非常重要的审计底稿,一般科目的审计均要求编制。
4.明细查证表编制时需注意:要素完整,标识符清晰,如S、G、∧、C、√等审计标识用红笔标出;对明细项目有进一步的查证则在表后用文字描述或另列表格加以细化,并注意交叉索引。
调整事项应过入明细查证表,并注意调整后的汇总数与报表进行核对,而不是简单地在导引表过入调整事项即可。
5.凭证查证表的编制,需要注意:凭证抽样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凭证的抽样可能比编制明细查证表等对专业判断的要求更高,尽量不指派无执业经验的实习生等执行该项操作,避免毫无目的、固定笔数、固定月份地抽查;在抽样时以明细查证表中的重要项目顺序为主线。
审计底稿注意事项
审计底稿注意事项一、审计底稿的重要性审计底稿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审计师在进行审计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发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
审计底稿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审计底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二、审计底稿的编写要求1.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在编写审计底稿之前,审计师需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
明确审计目标有助于确定审计底稿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不必要的工作。
同时,明确审计范围可以帮助审计师集中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
2.准确完整地记录审计过程审计底稿应准确记录审计师进行审计的全过程。
包括审计师对相关信息的收集、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对风险的评估以及对内控的测试等。
记录应详尽、清晰,以便于他人理解和复核。
3.保持审计底稿的机密性审计底稿属于敏感信息,应妥善保管,确保其机密性。
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查阅和使用审计底稿。
此外,审计师应注意避免在审计底稿中包含任何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的信息。
4.注意审计底稿的时效性审计底稿应及时编写和更新,确保其与实际审计过程保持同步。
及时更新审计底稿可以帮助审计师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审计底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审计底稿的编写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
包括使用统一的格式、符号和缩写,以及统一的命名和编号方法等。
这样有助于审计师进行底稿的查找、比对和整理。
6.审计底稿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审计底稿应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以方便审计师和他人对底稿内容的理解和使用。
在编写审计底稿时,审计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式,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描述。
7.审计底稿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审计底稿应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审计师的工作思路和结论。
在编写审计底稿时,审计师应注意将底稿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和呈现,确保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和统一。
8.审计底稿的审查和复核编写审计底稿后,审计师应进行审查和复核,确保底稿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会计内部审计报告七项禁忌
会计内部审计报告七项禁忌导语:编写内部审计报告的时候,需要一些通用的小技巧,让你的报告看上去可读性和逻辑性更高。
编写的过程中有7个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品才网小编为你整理。
事实是审计调查报告的基础,是作出审计结论的根据,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
事实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离开了事实的审计结果和结论将成为“无本之木”。
叙述事实时要从审计事项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入手,揭示审计事项的本质,使分析与事实一致,结果与事实一致。
偏面、虚假、歪曲的情况是审计调查报告之大忌。
审计调查报告重在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
所以报告内容要突出审计事项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剖析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做到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突出重点,张弛有序,防止罗列现象、报流水账。
要对审计调查所取得的大量资料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和提炼,层层深入,把握事物的特点,不能就事论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注意发现光环后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漏洞和隐患。
审计调查报告只有把“死数字”与“活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才有说服力、可信度。
如果只是数字的堆砌、指标的罗列,必然是软弱无力,这种空洞无物,枯燥死板的报告肯定不会受欢迎。
审计要发挥“免疫”功能作用,成为领导的“参谋”,就应真实、准确、客观,敢于揭短,敢于暴光,才不会贻误“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审计调查报告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揭露问题;既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又要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找原因。
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的最终成果,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为领导决策当参谋,让群众知实情的载体,主要服务于外部。
所以要淡化专业味,少用专业语言,多用大众词汇,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要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清楚,文字要精炼,用词要准确,避免口语化。
不同事项的审计调查报告应有自己的特色,形式上多样、灵活、新颖是审计调查报告生命力的重要条件。
内部审计报告“六要六忌”
内部审计报告“六要六忌”2015-03-04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内部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出具的,客观、公正、准确反映被审计单位有关事项,为单位决策层提供决策参考和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规范的书面材料,有其独特的质量要求。
结合工作经历及感受,笔者认为内部审计报告撰写应做到“六要六忌”。
“六要”:一是格式要规范。
内部审计报告格式必须规范,符合公文写作基本规定,主要内容应按照规定的格式及相关要求编制,做到要素齐全,特别是不得遗漏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
二是内容要客观。
实事求是、无偏见、不失真,是内部审计报告最起码的质量要求。
审计报告所述内容,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由于审计人员个人好恶而存在偏见、主要以负面为主的审计报告,通常难以让被审计单位接受,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亮点,审计组应归纳提炼给予肯定。
当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更要揭示其真相,分析其原因。
三是表述要清晰。
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符合逻辑且易于理解,力求语言简洁明了、观点清楚,能完整地表达审计结果即可,防止空泛的议论,避免内容冗长。
要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对报告阅读对象可能不明了的术语应作适当标记。
四是重点要突出。
不同类型的报告内容应有侧重。
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重点突出对高管人员履职情况的评价。
经营成果真实性审计报告则侧重于对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的评价。
五是建议要可行。
帮助被审计单位有效改进不足、促进管理规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最根本目的。
因此,提出的审计建议要有可操作性,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才能真正得到落实,而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的建议,以及“万处皆可用”的建议,既无助于后续整改,又加大了审计报告的篇幅,降低了审计报告质量,更给人工作不踏实、作风漂浮的感觉。
六是时间要及时。
审计报告要按照既定的审计计划及规定时间撰写、编制发出,既能提高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更便于被审计单位及时落实整改。
新审计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新审计准则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记录审计过程和审计工作结果的书面记录。
它是审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至关重要。
新审计准则制定了一系列与底稿有关的要求,以规范和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
1.完整准确:审计工作底稿应准确记录审计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包括审计人员的工作要点、所使用的程序和方法、获取的证据和相关的结论等。
底稿应完整,包括必要的工作文件和审计人员的一切纸面和电子信息。
审计工作底稿应充分表达审计人员的观点和结论。
2.规范统一:审计工作底稿应按照规范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进行录入和记录。
审计人员应使用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确保审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审计工作底稿的存档和保管应有统一的管理制度,确保审计信息的机密性和可追溯性。
3.原始资料:审计工作底稿应详细记录和保留审计工作中所涉及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审计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理和登记审计的原始资料,并在底稿中进行详细的说明和索引。
原始资料的保管和处理应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应完整记录和说明所使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审计程序是审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它包括初始风险评估、审计计划、证据收集和分析、内部控制评价等环节。
审计人员应详细记录审计过程中使用的程序和方法,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判断和结论。
5.审计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应详细记录审计过程中的所有发现和观察。
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发现客观事实和潜在风险,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详细记录和分析审计过程中的发现、观察和结论,以支持审计意见的形成。
6.底稿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应经过审查和核对,确保其准确性和合规性。
底稿的审查应进行适度的抽查和交叉核对,排除错误和疏漏。
审计人员应及时对底稿进行审查,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和效率。
审计工作底稿对于保证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新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规范和指导审计工作的进行。
审计工作底稿准则
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时间:2003年01月23日】【来源:】【字号:大中小】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使用和管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
第三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全部过程,并记录与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有关的所有事项,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及其依据。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记载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
第四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二)审计事项;(三)实施审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四)实施审计过程记录;(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六)索引号及页次;(七)编制人员的姓名及编制日期;(八)复核人员的姓名及复核日期;(九)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和证据。
第五条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反映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客观依据;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工作底稿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
第六条审计工作底稿附有的审计证据主要有:(一)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资料;(二)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证、公证或者鉴定资料等;(三)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审计证据。
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审计人员逐事逐项编写,做到一事一稿。
第八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格式规范。
第九条审计工作底稿中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应当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资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
第十条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号。
第十一条审计人员应当详细审阅审计工作底稿,在确定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完备之后,按照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分类、归集、排序和分析整理。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文档
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审计底稿编制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在编制审计底稿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充分发挥底稿的作用,为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将就审计底稿编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与分享。
1、审计底稿应具备可读性作为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底稿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到审计师在后续审计工作中对底稿所记录信息的准确理解。
为此,在底稿编制过程中,审计师需要注意:•底稿应有清晰的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表达底稿内容。
•底稿应有明确的编号:编号应有规律性。
•底稿应有明确的时间:时间应标注清楚。
•底稿应有条理清晰的内容:应按照逻辑结构进行排列。
2、审计底稿应真实、准确、完整底稿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底稿的最基本要求,底稿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底稿中记录的数据应真实可信,不得夹带虚假信息;•底稿中记录的数据应经过核实,确保准确无误;•底稿记录需要全面,不得漏项,不得出现所记录内容不全面的情形。
3、审计底稿应依照审计程序编制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师根据审计目的和任务制定的行动计划。
审计底稿的编制应根据审计程序进行。
如果跳过某个环节,容易遗漏重要信息,或者给审计带来风险。
因此,审计师在编制底稿时,应细节到位,遵循严格的审计程序操作。
4、审计底稿应符合规范底稿的规范性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审计师在编制底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底稿格式应统一,避免出现多种格式;•底稿字迹应认真仔细,清晰可辨;•底稿中应注意使用符号、缩略语等标志符号,以增强底稿的可读性。
5、审计底稿应具备机密性审计底稿中所记录的信息,往往涉及到被审计机构的重要秘密,因此,审计师在编制底稿时,应注重机密性。
•底稿宜分类存储,备份;备份后应制定保密措施;•底稿防止泄密,甚至是在操作底稿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机密信息的保护。
6、审计底稿应具备自洽性底稿应该具有自洽性,即底稿的组成部分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审计工作十不准纪律要求
9、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和个人请托干预审计工作;
10、不准向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出任何与审计工作无关的要求。
对违反上述纪律者,将视情节轻重做出处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予以追究。
审计工作十作期间饮酒;
3、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超标准安排住宿;
4、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任何与审计工作无关的活动;
5、不准在被审计单位报销任何因私费用;
6、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赠送的礼品礼金、土特产品等;
7、不准利用审计职权为自己及他人谋取任何私利;
会计内部审计报告七项禁忌
会计内部审计报告七项禁忌会计内部审计报告七项禁忌导语:编写内部审计报告的时候,需要一些通用的小技巧,让你的报告看上去可读性和逻辑性更高。
编写的过程中有7个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品才网小编为你整理。
一忌事实不清,武断下结论。
事实是审计调查报告的基础,是作出审计结论的根据,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
事实部分是审计调查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离开了事实的审计结果和结论将成为“无本之木”。
叙述事实时要从审计事项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入手,揭示审计事项的'本质,使分析与事实一致,结果与事实一致。
偏面、虚假、歪曲的情况是审计调查报告之大忌。
二忌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
审计调查报告重在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建议。
所以报告内容要突出审计事项的重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剖析产生问题的关键原因,做到有数据、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突出重点,张弛有序,防止罗列现象、报流水账。
三忌浅尝辄止,停留于表面。
要对审计调查所取得的大量资料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和提炼,层层深入,把握事物的特点,不能就事论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注意发现光环后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漏洞和隐患。
四忌堆砌数字,没有活情况。
审计调查报告只有把“死数字”与“活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才有说服力、可信度。
如果只是数字的堆砌、指标的罗列,必然是软弱无力,这种空洞无物,枯燥死板的报告肯定不会受欢迎。
五忌内容单一,报喜不报忧。
审计要发挥“免疫”功能作用,成为领导的“参谋”,就应真实、准确、客观,敢于揭短,敢于暴光,才不会贻误“病情”,才能“对症下药”。
审计调查报告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揭露问题;既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又要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找原因。
六忌缺乏文采,专业味太浓。
审计调查报告是审计的最终成果,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为领导决策当参谋,让群众知实情的载体,主要服务于外部。
所以要淡化专业味,少用专业语言,多用大众词汇,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审计底稿是受法律保护的一块“芳草地”,那就决不能让其杂草丛生。
笔者认为,做好审计底稿,要避开“六忌”,具体如下。
一忌:“小零件”不全
在翻阅审计底稿时,笔者常常发现有的财务报表没有盖章、签字。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财务报表算是一张废纸。
若有一天“东窗”事发,这样的底稿在对簿公堂时,对方是不承认的。
此外,无编号、无日期的现象也屡屡出现。
对于上述问题,有的审计人员认为是“小零件”,不影响审计质量,只要把审计程序做到位就可以了。
殊不知,这些签字、盖章、编号等,是与审计程序浑然一体的,是审计底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零件”管大事。
这些“小零件”都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
审计人员要牢记,在行业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份好的审计底稿,就是审计人员的“辩护词”。
审计人员一定不能忽视审计底稿的法律作用。
二忌:做无用功
在有的审计底稿中,审计人员竟把客户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复印下来,页数占底稿总数的四分之一。
还有的审计底稿中,货币资金、管理费用抽取的凭证也过多。
也许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表格数量可以体现审计质量。
但其实,这是“小儿科”行为,是在做无用功。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成本消耗。
审计程序是否到位,不在于审计资料的页数,而在于是否审在“要害处”,是否对财务报表做出了正确的鉴定。
对审计底稿的要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充分、适当。
审计技能在本质上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准确把握审计理论内涵和实物精髓,才能把底稿做得“精美”。
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一份好的风险评估底稿并不多见,它们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审计技能。
三忌:乱替代
在“年审季”,有的审计人员因工作忙或因侥幸心理,随意改变审计准则程序,自己做主对某些程序进行替代。
例如,笔者总结出了底稿中的“六个替代”:银行对账单替代银行函证;存货、固定资产明细账替代监查;截止测试替代抽查会计凭证;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账替代折旧测试;应缴税金明细账替代应缴税金测算表;企业盘点替代审计监盘。
实际上,替代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替代是具有针对性的,不能牵强附会,不是自己随意作决定就可以替代的。
四忌:按部就班忽略“地雷”
从有的审计底稿中可以看出,审计人员的确按照会计科目和审计程序从头到尾审计一遍,按部就班,看起来很“顺溜”,但其实忽略了其中暗藏的“地雷”。
如果有人为了追逐利益违反规则你却视而不见,那就是审计人员的失职。
审计质量是一个定性指标,很难量化
和排序。
如果发现“怪点”或者“疑点”,审计项目经理就需要增加审计程序,一定不能视而不见,草草放过。
一旦事后出现问题,就可能是审计项目中的“败笔”。
尤其是函证、盘点、测试、测试分析等审计程序,审计组一定要做到位。
五忌:资料残缺不全
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审计底稿丢三落四,缺东少西。
比如,在审计货币资金科目时,有的审计人员对银行存款审计未实施函证程序,银行存款大额未达账项审计未予查明,银行账户仅有余额调节表,但并未进一步针对未达账项进行调整。
这时候,审计人员要注意抓住现场取证,“时过境迁”再去追补就困难了。
同时,要关注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审计人员要用审计证据说话,证据不全或忽略了该获取到的重大资料,证据就没有力量,甚至失去了鉴定作用。
六忌:走形式
有的审计底稿做到了按常规要求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积累了厚厚的资料。
但光好看不管用,不能为了相关部门检查做审计,遇到问题绕道走,这样的底稿还不如不做。
审计人员在做底稿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思考现象背后的真相。
例如,离职审计和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为什么要获取连续3年的财务报表?实际上主要是看其经济状况有无重大变动。
类似的审计程序内在联系要知道,懂得某些审计程序与整体的关系。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指出:“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看出,对于审计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行业,我们的祖先已做出了突出贡献,早于西方国家上千年,更早于美国,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