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

合集下载

沙孟海对书法批评的贡献

沙孟海对书法批评的贡献

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意谓书写用的是纯任自然的帖学 孟海认为此砖前后的书写者为同一人,而书写形态与刻 这里以实物为依据,说明写刻是两回事。当时,沙
文则笔 方饬,不类书翰。窃意碑版文字,先书后刻,
称合葬,当是一人手笔。丹书落毫收 ,纯任自然;刻 官职讳期年寿,后三行记张氏讳期年寿,更无他语,既 五行刻字填丹,后三行丹书未刻; 前五行记画承名字 的表述。他在信中说:I_一《 画承暨妻张氏墓表)一前 年他在(与吴公阜书)中,对书与刻之不同已有了明晰 砖志),埋藏于心中的原始发现忽然找到了证据。这一 一九1 一年,沙孟海看到了吐鲁番新出土的(高昌
即刻手也是一位新线条的创造者,
龙门各造像是前者的代表。氏吊比干文够、 碑形式的发现,也是广为流传的新观点。他说:
是一种对书法史的发现,其意义不可低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沙的观点才算是发现。
法,保留隶意。前者由于写字用右手执笔关系,自然形 经:》,《:唐邕写经颂够是后者的代表。后者是继承隶 《:泰山金刚
学术b墨l妻:
书法批评。 到详尽的探究。 着积极的意义。
/琳疋眦趴/
一.书法史批评:需要发现
硬的北碑,当然更困难了。学书的死守着一块碑,天 况又要把原一枝绵软的笔,去摹写那猛凿乱斫、尖锐粗 毛笔去摹写依毛笔所写而刻的南帖,还怕不能相像,何 书学),对康有为尊碑的偏激提出批评。沙说:1搦着 一九二八年,沙孟海二十八岁,发表(近三百年的
把柄。 的区别。
沙孟海对书法批评的贡献
刻手佳恶,所关非细。_I 泥匠,有什么价值呢0.I…
说:1个人认为,(画承砖志)之前五行和后三行,
砖志v问题),对沙孟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王文结论 先生的灸一个影响颇广的错误实例I高昌^画承夫妇 一九 四年第五期的(书法)上,发表了王玉池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原创版】
目录
1.沙孟海的简介
2.沙孟海题字的背景
3.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意义
4.沙孟海题字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沙孟海,原名沙恩溥,字孟海,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

他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书法,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终成一代书法大家。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尤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

在书法界,沙孟海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书坛泰斗”。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背景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爱国情操,唤起民族的团结和抵抗侵略者的决心,沙孟海挥毫泼墨,题写了这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意指在急流中屹立的砥柱,能够挡住狂澜巨浪,防止洪水泛滥。

在这幅题字中,沙孟海巧妙地将这句成语与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寓意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需要有一批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人站出来,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沙孟海的这幅题字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它不仅激励了广大抗日志士的斗志,还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

时至今日,这幅题字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

总之,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不仅展现了沙孟海卓越的书法技艺,还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穷源竞流与水到渠成——沙孟海、陆维钊的传承与出新

穷源竞流与水到渠成——沙孟海、陆维钊的传承与出新

文/任 平内容提要:沙孟海、陆维钊两位书坛巨人,生活的时代和背景都是相似的,都取得了碑、帖融合的巨大艺术成就,为当代书法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他们都是传统学养十分深厚的文人,是学有专攻的学者专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

在书法艺术上,沙老“穷源竟流”“转益多师”,陆老则“渊源有自,水到渠成”。

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师承、专精的研究和独特的艺术生涯,研究他们的传承和出新之路,对今天的书法创作和教育将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沙孟海;陆维钊;文人;传承;出新书法界公认沙孟海(沙老)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史论家、创造“沙体”的书法家、篆刻家,又是具有独特思想的书法教育家;陆维钊(陆老)也是被书法界公认的独具个性的杰出书法家、画家、古典文学专家,是在当代有开创之功的书法教育家。

沙、陆二老的书学和书艺并非凭空而来,他们有着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师承、专精的研究和独特的艺术生涯,研究他们的传承和出新之路,对今天的书法创作和教育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一沙老的“成名”道路很独特,也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大师的声望是到晚年才获得的。

沙孟海1900年出生,1992年去世,本名沙文若,以字行。

他并非科班出身,早年甚至以卖字刻章贴补家用,但他始终处在一种旺盛的求知状态,传统文化各项几乎无所不学,加上天资聪慧,很早就以书法篆刻和文辞闻名于乡里。

青年时代在上海,随冯君木学诗词,登康有为府求教,常入吴昌硕家亲聆教诲,真可谓转益多师,而且求教的都是近代文化艺术界的大师,自然进步很快。

沙孟海的学问和书法曾得到同是宁波籍的蒋介石的器重,蒋还请他编写“家谱”。

沙老亲笔的《蒋氏家谱》稿本,我在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讲师张蕾莉那里见到过。

张是沙老的侄孙女。

沙老并非职业书法篆刻家,由于他在文字训诂、考古鉴定方面的丰富学识,曾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在浙江省文管会任常务委员和调查组长,在浙江博物馆任名誉馆长;至于晚年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任书法导师,则是众所周知的事。

沙孟海书法摭谈

沙孟海书法摭谈

Ⅲ本文列举作品主要出自A沙孟海书法集:》,上海书画
它们和众多的竖势粗重笔一圜起,成为通篇节奏调处, 一日.1等 。这些涨墨笔以 填自、以实替虚, 1清奇.I中的f-出.1,委曲lI之1委.I,1旷达.I中的 得唐突,倒觉得别有一番意趣;又如该卷里I-洗炼.I, 字洇涨成平倒的1S.I形,因和周围笔触协调,并不觉 亦是有意为之。像(圣诗品卷)中,I.纤依 I中的1时.I 不少纯涨墨洇晕的笔迹,多出现在较小字径中,作者对此 除了实笔写就的1重墨区.I与,块面.I外,沙书还有
让作品的视觉感丰富起来。
一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广播电视报社一 吲A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编A九七年沙孟海书学研讨会文集v,杭州大学出版社,
嘲详见沈伟A略论沙翁的刹笔v,裁浙江省博物馆
直与圆曲I晚明前清书家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二O ㈣参阎王晓光A张瑞图书法形式探微¥,载王晓光^方
沙老解析米芾1刷字.1时说的:1刷便是挥洒自然,一无 自然地I.扫刷I,是融通传统之后的得心应手之举,正如 法于巨幅榜书中是必要的、甚至是必然的,沙老也是比较 沙孟海书法中的1扫刷_l写法并非刻意为之,这种写
属沙老特色笔画之一,多出现在他一九八。年代以后的书 用得多些一如《 诗品长卷)》、(《王国维墓碑记)等一,也
了,点.J与,断笔.I效应。 作有着较好的连续感和统一感。
二.章法布局
问,比如(毛泽东十六字令)条幅中的1马.I、
取北碑体势,斜画紧结,部分则来自章草体势。
布局极有帮助。不论横武的册,卷类,还是纵式的轴、屏 1力势_I明析也带来通篇的1力势.I明析,这显然对章法 凸显出来,这本身就有助于纵向的气贯、势畅,纵列的 远,虽然上下字 独立、少有牵连,但纵列感因此鲜明地 倪元璐等影响,埘沙老把纵向字排得极密,横向字离得较 一i)纵密横疏的行款布局。可能深受晚明黄道周,

书法实践观的阐释——读沙孟海的《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

书法实践观的阐释——读沙孟海的《我的学书经历和体会》
常 临写 ” . 有 意地 主动 地 投 入 . ①是 审美 方 向亦 比较 明确 . 非 违 未
学 习 《 王 书圣 教 序 》 集 五六 年无 果 的 情 况 下 , 学 篆 书 , 条 路 转 这 就 十分 开 阔 和 十 分 基础 了 按 沙 孟 海 表 达 :在 中学 求 学 时 , “ 星
襟 . 是 必 然 为 小 格 局所 约束 和制 约 因此 初 始 的选 本 实 则 是 也
极 为 重 要 , 主 客 体 双 向 运 动 和主 体 内部 知 、 、 综 合 运 动 的 是 意 情 结 晶 . 需 要 朝 大气 象 审 美 方 向 的 倘 无 人 引 导 . 是 自身 经 验 缺 失 .通 常 就 以 眼顺 为 选 择 标 准 了 这 就 有 神 秘 主 义 意 味 在
之 表 . 论 得 神 。 艺 术 美 学 中有 “ 重 建 构 ” 说 , 是 内在 建 遑 双 之 一 构 . 人 的 内在 感 受 、 个 体验 对 法 帖 的 神 采 气 韵 能 敏 锐 捕 捉 , 能 不 仅 仅 停 留在 表 层 的爱 好 当然 . 对 于 初 学 者 要 求 不 免 过 于苛 这 刻 . 事 实就 是 如 此 。二 是 外 在建 构 , 于 法 帖 的 外 在 认 识 , 但 对 主
撰 /以 文朱 撒

位 书 法 家 的 成 功一 定 是 有 迹 可 循 的 . 其 是 个 性 卓 著 的 尤
要 是 对 其 形态 的把 握 能 够 达 到 怎 样 的程 度 . 否 适 宜 个 人 的意 是
书 法 家 . 人 完 全 可 以从 他 实 践过 程 的轨 迹 中寻 绎 出一 些 与 人 后
不 同的 特 立 独 行 的 规律 — — 正 常 的 或 是反 常 的 . 为 书 的 起 点 是从 《 王 书圣 教 序 》 始 的 . 就 是 说 集 开 也

沙孟海书学志趣刍议

沙孟海书学志趣刍议
最初发表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沙孟海在评价黄道周梅调鼎时有两处观点明确注明是郑孝胥苏戡对他说的或许是由于历史原因在1984年的此文修订稿中郑孝胥的名字已被删除
7 9
沙 孟 海 书 学 志 趣 刍 议
岑 欢 科
( 杭州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2 )

要: 沙 孟 海 书学 思 想 绍 承 清末 民初 的 吴 昌 硕 、 康有为 、 沈曾植 、 郑 孝 胥 等人 开启 的 近 现 代 书 法 传 统 , 在 现
王外 辟一 路径 ”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由 于 沙 氏 早
年 日记 《 僧 孚 日录》 于 2 0 1 0年 9月首 度 刊 布 , 使
பைடு நூலகம்
辈” 在其 1 9 3 0年 1月 发 表 的 《 近 三百 年 的书 学 》 中有 明确 注明 : “ 这是郑 苏 戡先 生对 我说 的 , 不知 道前人 也有 这样 说过 没有 。 ” 而在 1 9 8 4年 此 文 自 订 时被 删 去 。 故 而 郑 氏 此 言 对 其 影 响 所 论 不 霸 同 豳 啪 圜 .为 岑 欢 科氏 沙 孟 海 书 学 志 趣 刍 议 多— 。 笔 者 以 , 沙 一 生 书 学 志 趣正在“ 于 二 王
会》 一 文刊 发于《 文 化娱 乐 》 杂志 , 因此 文 为其 晚
年 自道 , 故被 广 为引证 。文 中所 言 其早 年 取法 黄 道周 , 后受 沈 曾植 《 题 黄 道 周 书牍 诗 》 启 发 而 上
溯钟 索 的学 书 经 历 , 已多 被 论 述 。1 9 8 8年 5 月


文中 , 沙孟海在评价黄道周 、 梅调鼎时 , 有 两 处 观 点 明确 注 明是 郑 孝 胥 ( 苏戡 ) 对他说的 , 或许 是 由 于历 史 原 因 , 在 1 9 8 4年 的此 文 修

沙孟海书法教育理念的人本主义意蕴和实践探析

沙孟海书法教育理念的人本主义意蕴和实践探析

沙孟海书法教育理念的人本主义意蕴和实践探析沈金龙 许 云摘要:沙孟海书法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意蕴。

在长期的治学和书法教育实践中,沙孟海坚持以人为本的书法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和阶段性,注重因材施教;主张书法教育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而非灌输式教育;提倡书法学习应该穷源竞流,书品与人品并重;强调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努力自我实现。

我们要继承沙孟海等老一辈书法教育家的宝贵书学理念,并结合时代,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沙孟海书法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2-0076-03书法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发展而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

作为书写汉字的传统文化艺术,书法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时代不断进步发展革新的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书法教育的开展,《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①《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②等文件的出台,为书法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书法教育逐渐升温,陆续有高校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开设了书法专业课,社会上各类书法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如此一来,构建一套具有广泛共识的书法教育理念,对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书法教育实践就十分必要。

沙孟海先生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篆刻家与书印史论家及书法教育家,他的书法教育理念享誉海内外[1]。

沙孟海出生于清末,一生跨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

他毕生耕耘学术,孜孜不倦,博古通今,长期从事书法教育教学工作,桃李芬芳,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书法精英,对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沙孟海独具特色的书法教育理念源于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是书法教育史一颗璀璨的明珠[2]。

本文结合沙孟海在书法教育方面的论述,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角度来分析其书法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及方法,并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其书法教育理念,旨在抛砖引玉,为新时代我国的书法教育带来一些新思考、新启迪。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原创版)
目录
1.沙孟海其人及其书法艺术
2.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背景与意义
3."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深刻内涵与启示
正文
沙孟海,原名沙文汉,字孟海,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他自幼酷爱书法,勤学苦练,书法造诣极高,尤擅行书。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有现代审美的气息。

沙孟海的书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誉为“书坛泰斗”。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源于一个历史事件。

1938 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土不断沦陷,民族危亡时刻,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公开投降日本,成立伪政府,助纣为虐。

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蒋介石痛下决心,坚决抗日,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沙孟海创作了这幅题字,意在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拯救民族危机。

“中流砥柱力挽狂澜”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指像砥柱一样坚定的力量,竭力阻止狂澜般的灾难。

这句话既表达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又彰显了民族英雄力挽狂澜的决心和勇气。

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内涵,传递出积极向上、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有担当,有勇气,有信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第1页共1页。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力挽狂澜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沙孟海的简介和背景
2.沙孟海题字的意义
3.沙孟海题字对社会的影响
正文
沙孟海,原名沙志仁,是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

他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活跃于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书法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严谨的法度,被誉为“书法中的中流砥柱”。

沙孟海的题字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他的题字“中流砥柱”,意指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力挽狂澜,稳定局势。

这个词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还成为了许多公共场所、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标语,用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可以说,“中流砥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

总的来说,沙孟海题字“中流砥柱”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2013 年 10 月学术交流 Oct( ,2013总第 235 期第 10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235 No( 10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倪旭前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和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就。

沙老书法的艺术造诣与审美价值在于: 彰显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创造了集深沉、博大、纯朴为一体的具有民族审美共性的“沙体”书法艺术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与现代构成艺术原理相融相通、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书法风格书法内蕴着学者风范。

〔关键词〕沙孟海书法国民性时代精神学者风范〔中图分类号〕J292( 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 8284( 2013) 10 , 0181 , 04 沙孟海先生是 20 世纪书坛宗师和著名学者。

他积 80 余年功力,精心翰墨,着力学术,成就卓著。

先生一生在古典文学、史学、考古学、金石文字学、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硕果累累; 他那雄浑郁博、刚健外扬、震撼人心的“沙体”书法,更是独步当代书坛,尤其值得我辈学习和研究。

目前,学术界曾出版过一些纪念沙孟海先生的生平、作品资料,如笔者在大学时代就曾临习过的,《沙孟海书法集》毕业后也阅读过》《书法大师沙孟海的前半生、《沙孟海纪念册、》《沙孟海和他的 CP 》《沙孟海日记写本两种》浙江博物馆为纪念沙孟海诞辰 100 周年还专门编撰了兄弟、等; 《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还有纪念沙孟海诞辰 110 周年的相关学术文章,等等。

大家从传统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着眼,在沙孟海书法个案研究中,考索和分析先生的生活交游、个性气质、艺术观点、时代背景以及存世作品等等,这些固然是研究沙孟海书法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前学术界对沙孟海书法文化精神的研究较少,故本文从作品切入,直面先生书法的文化精神,以期梳理其书法的文化特征和意义,抛砖引玉,旨在促使沙孟海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讲义资料

浅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重点讲义资料

论沙孟海的印学思想前言“浙人不学赵伪叔,偏师独出殊英雄……”,①这句话是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对沙孟海印作的高度赞誉。

可见沙先生在中青年时期的的篆刻艺术已经有了一个很深的造诣。

可是一直以来沙先生的印学还未被人们全面的认识,人们只知道书法家之沙孟海,而不闻篆刻家之沙孟海。

此虽为合乎逻辑之现象,但对于完整的认识、研究作为艺术家的沙孟海来说,终有未臻全面之憾,何况沙老的篆刻艺术创作贯穿其一生大部分时期,其中极为重要的艺术活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无论于基本人还是整个近现代印学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的必要性。

一、沙孟海生平简介沙孟海先生是我国当代书坛泰斗、著名金石学家、考古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与篆刻家。

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僧孚。

一九零零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九九二年卒于杭州,享年九十有三。

沙先生早年从国学冯君木学古典文学,从艺术大师吴昌硕赵叔孺学书法与篆刻,兼治古文字学,金石学。

当时沙先生年轻有为,聪颖过人,更兼有名师指点,进步神速,在沪上书法篆刻界已小有名气,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对其印作极为赞赏,曾赠诗:“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

”高度评价他的成就。

中年后,结识诸多文学界名流,或请业问疑,或交流切磋,识见愈广,造诣愈深,加上本人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成绩卓著,加上本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成绩卓著,晚年则潜心学术理论研究,其书法艺术的造诣更上有口皆碑,驰誉海内外。

沙先生毕生著作宏富,择其要者有:《近三百年书学》、《印学概论》、《助词论》、《沙村印话》、《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沙孟海先生历任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文物管理委①沙更世:《沙孟海篆刻集》,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4:4。

员会,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西冷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及浙江省历史学会名誉顾问等职,并于一九八九年获“国立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之称号。

百年树人——沙孟海书法教育思想初探

百年树人——沙孟海书法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 刘江
出版物刊名: 新美术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沙孟海 书法教育 浙江鄞县 印史 吴昌硕 书法专业 书法史 塘溪 临习 潘天寿
摘要: 沙孟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亦是篆刻家与书印史论家,兼及古器物、古文字学等,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并各有专论付梓,为世人所重。

在此我著重介绍的,他还是一位具有卓识的书法教育家。

沙老1900年出生于浙江鄞县塘溪乡沙村一个中医家庭,十五岁以后在浙江第四师范学校学习,二十岁以后向冯君本、吴昌硕等大家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学与书法篆刻。

三、五年后,即在当时重要报刊上发表文史、考订、书法、篆刻等方面有质量的词章与论文。

因之1929年他三十岁时,即被广州中山大学聘为预科教授,后来。

沙孟海谈书法

沙孟海谈书法

沙孟海谈书法1985年,我从浙江省图书馆调到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工作,从那时起我开始认识沙孟海先生。

沙先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名誉馆长,平时不到单位来,而在家里上班,领导上派他的学生祝遂之做他的秘书,他在家里搞研究。

要搞研究,就要经常看书,因此,沙先生经常到文澜阁借阅。

借阅次数多了,他就认识了我。

我不会书法,但很喜欢欣赏,也喜欢谈谈书法理论,因此我在沙先生面前经常班门弄斧,谈论书法。

沙先生也喜欢谈书法。

本文就是将沙先生在我面前谈论书法的散金碎玉辑在一起,以飨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想把沙先生的这些散金碎玉通过本文保存下来。

沙孟海先生以气势雄强的榜书大字独步书坛有一年夏天,沙先生住在杭州中日友好饭店,他写信来约我谈谈。

我去了,正好沙先生的小儿子沙匡世也在那里。

我首先问沙先生最近有没有临书,沙先生摇了摇头。

于是我就开始谈论有关书法问题。

我对沙先生说:启功是书法鉴定家而不是书法家。

他的字属于文人之字,像他这样水平的字,在古代文人中太多了。

他平时也只写一种书法,当然也会写草书和楷书,但写得很少。

沙先生完全不同意我的观点。

他说:“启功当然是书法家,文人之字与书法家之字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在历史上只会写一种书法的书法家是多数,只有少部分的书法家才会多种书法”。

大雄宝殿是沙孟海先生的代表作我问沙先生,×××是不是您的得意学生?沙先生点了点头。

我又问:×××可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沙老?沙先生摇了摇头,他沉吟了一会儿,说:“这要看他自己的努力。

”我又问:您的学生朱关田、祝遂之、陈振濂、李文采、金鉴才、王冬龄、蒋北耿等,哪一位天资最高,前途最大?沙先生红着脸似乎很难回答,沙匡世在旁边说:“各有千秋。

”我对沙先生说,我很喜欢陆维钊隶篆相结合的书法。

沙先生说:“他的书法当然好。

”沙先生推崇启功,也很推崇陆维钊。

我告诉沙先生,我的一位朋友发表了一篇考证兰亭原址的文章,他认为兰亭原址在浙江嵊州三界附近。

欣赏沙孟海的书法作品,明白这点,也就够了

欣赏沙孟海的书法作品,明白这点,也就够了

欣赏沙孟海的书法作品,明白这点,也就够了每天分享最精彩的文化史料,书法鉴赏、名家名作和最深刻的人生感悟。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沙文若,字孟海,别署石荒、沙、兰沙、决明。

生于浙江鄞县塘溪乡沙村。

沙孟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跟着父亲沙孝能(字可庄,号晓航,中医师,善书画、篆刻)学习书画、篆刻,从此终身与书法、篆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沙孟海的书法经历了三个时期,30岁以前的书法作品,书体主要以楷书为主。

进入中年以后,他多用功于魏碑风格的临写和创作,更多关注的是字的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创作作品也多以行草书为主,从平正走向了险绝。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是沙孟海书法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经历了八十个春秋的千折百磨后,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

欣赏沙孟海书法作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被他那大气磅礴的气象所征服,特别是他那榜书大字,更是让人激动与惊异。

正大气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倡导的人格品性,沙孟海先生用他的书法艺术为我们诠释了这一道德范式。

欣赏与学习沙孟海先生的书法作品,能够让我们明白这点,也就够了。

行书条幅· 兰亭诗行书条幅· 范仲淹《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草书条幅· 游天戏海行书册页· 题记行书条幅·唐释慧能偈草书横披·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行书对联·波光浩气行楷条幅· 临宋儋帖楷书册页·《水经注》(节选)行书中堂·司空图《诗品》(节录)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公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2013 年 10 月学术交流 Oct( ,2013总第 235 期第 10 期 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 235 No( 10 沙孟海书法的文化精神刍议倪旭前 (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现代书坛巨擘沙孟海,在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和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就。

沙老书法的艺术造诣与审美价值在于: 彰显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创造了集深沉、博大、纯朴为一体的具有民族审美共性的“沙体”书法艺术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创造了与现代构成艺术原理相融相通、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书法风格书法内蕴着学者风范。

〔关键词〕沙孟海书法国民性时代精神学者风范〔中图分类号〕J292( 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 , 8284( 2013) 10 , 0181 , 04 沙孟海先生是 20 世纪书坛宗师和著名学者。

他积 80 余年功力,精心翰墨,着力学术,成就卓著。

先生一生在古典文学、史学、考古学、金石文字学、书法篆刻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硕果累累; 他那雄浑郁博、刚健外扬、震撼人心的“沙体”书法,更是独步当代书坛,尤其值得我辈学习和研究。

目前,学术界曾出版过一些纪念沙孟海先生的生平、作品资料,如笔者在大学时代就曾临习过的,《沙孟海书法集》毕业后也阅读过》《书法大师沙孟海的前半生、《沙孟海纪念册、》《沙孟海和他的 CP 》《沙孟海日记写本两种》浙江博物馆为纪念沙孟海诞辰 100 周年还专门编撰了兄弟、等; 《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还有纪念沙孟海诞辰 110 周年的相关学术文章,等等。

大家从传统知人论世的文艺批评方法着眼,在沙孟海书法个案研究中,考索和分析先生的生活交游、个性气质、艺术观点、时代背景以及存世作品等等,这些固然是研究沙孟海书法的重要途径。

但是,当前学术界对沙孟海书法文化精神的研究较少,故本文从作品切入,直面先生书法的文化精神,以期梳理其书法的文化特征和意义,抛砖引玉,旨在促使沙孟海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一、“沙体”背后的国民性人们在谈到沙孟海书法的时候,经常会以“沙体”书法给予定位,这一点当然无可厚非,凭沙老的书法艺术成就,确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里想探讨的是,在研究沙孟海书法精神的时候,必须看到在“沙体”书法的背后,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弘扬,是所彰显的国民性。

早在 1928 年, : 〔1 ”〕沙孟海就提出“艺术是带有国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东西。

在沙孟海的书法艺术中,国民性和时代精神都表现得相当突出。

可以说,沙孟海的书法创作活动,真正实践了他这一论断。

何为“国民性, “国民?浴?national character 的汉译,” 是也可以译为民族性。

“国民性”一词首先从欧洲传到日本,再由日本传入中国。

它往往用来表示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结构的集合,主要指向一〔收稿日期〕2013 , 05 , 29 〔作者简介〕倪旭前( 1976 , ) ,浙江兰溪人,男,博士研究生,浙江机电学院美术学副教授,从事书画理论及文化研究。

181个民族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反复发挥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等,因此,又称为民族性格。

孙本文先生在《我国民族的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国民族有重人伦、法自然、重中庸、求实际、尚情谊、崇德化六种特点。

这些特点,在沙孟海先生的书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对于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 : 近代学人辜鸿铭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 ; “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 “中国人最奇妙的特征” ”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熟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成熟理智的民族,它到今天仍然能够过着孩童般的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

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 “ 中国人) 过着一种情感和人性友爱的生活。

— ; ( 〔2 ” 〕2 , 6 辜鸿铭将中国人的性格概括为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

他认为: 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 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 法国人没有德国人那种天然的深沉,又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 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 :特质。

他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

现在,如果你纵观中国人的第一流的艺术和〔2〕53文学作品里的精神产品,你会发现正是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使它们赏心悦目。

” 从存世的沙孟海书印作品看来,沙孟海书风奇古矫健、雄浑沉着、朴秀兼俱; 印作兼取秦量诏版的瘦硬与明清印的清穆,表现出中华民族灵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

沙孟海的书法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当然也不乏灵敏和温顺,蕴藏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 真正体现了中华的文明和文化精神。

国民性在沙孟海书法文化精神中有着深刻的反映。

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书法家创作的书法,抑或其他艺术家创作的艺术,都或多或少会带有国民性的特点,但是,我们面对沙孟海书印作品,考察和分析沙孟海书法的国民性,会感到非常的典型。

无论是在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是在改革开放的 80 年代,沙孟海的书法创作成果都蕴含着浓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堪称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

无论是他的篆隶、真行草、学碑、学帖,还是他的书风时而豪放,时而含蓄,总与当时的书法本体发展即民国以来的碑帖之争余绪中,由一味崇尚“碑学”到追求碑帖结合之时代审美风潮相一致,都有国民性的深深烙印。

沙孟海书法的国民性来源于对中国两千年来传统经典书法的传承。

他 8、岁时, 9 便学着父亲的样子,临摹碑帖,篆刻图章。

岁时, 12 能准确读出大印篆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 而被人们誉为“小神童”。

他由临习《集王羲之圣教序》到临习》《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以及杨沂孙、吴大徵的大小篆字帖,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书法基础。

在宁波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酷爱古典文学和书法,经常向学校里的国文老师冯君木求教。

18 岁时,与冯都良、陈训恕、俞亢等组织,“越风社” 不时研讨学习心得,观摩创作。

21 岁开始,在冯君木老师家进修古典文学,自修古文字学、金石学。

23 岁来到大上海,因家境窘迫,诸弟辍学,沙孟海只得鬻文卖字,甚至通宵达旦地书写篆刻。

得闲时,他便虔诚地奔走拜访寓居沪上的书画家,从前辈的艺术风格中汲取教益与营养。

当时沙孟海的篆刻作品得到了一代宗师吴昌硕的高度评价。

吴昌硕为沙孟海 26 岁时所作的印蜕题诗: “浙人不学赵撝叔,偏师独出殊英雄。

文何陋习一荡涤,不似之似传让翁。

我思投笔一鏖战,笳鼓不竞还藏锋。

〔3 ”〕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沙孟海一直坚持临摹历代碑帖。

他不倚老本,辛勤探索; 不分门派,广收博取。

他从“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从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 他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以及清季的黄道周、张瑞图诸家下苦功夫,化古融今,最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雄强”书风。

正是这种对优秀书法传统的传承和广泛汲取,使沙孟海的书法更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分量,更具有民族性。

在其凝重刚健的书法背后,很典型地反映出深沉、博大、纯朴等国民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沙体”书法既是个性的创造,又是民族性的、世界性的,今天国家把沙孟海书法列为国宝,严禁外流,即是很好的证明。

二、碑帖融会基础上的时代精神沙孟海书法不仅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 1. 书法理论富有时代性。

早在1928 年,年仅 29 岁的沙孟海就撰写了著名的书法学术论文《近三百年的书学》。

在这篇论文里,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一些简略的对古人感想式的评价,却反映出他的一些对书法的新见解。

他推崇敢于创新的精神,对黄道周如: “大胆地去远师钟繇,再参入索靖的草法”,“要在二王以外另辟一条路径出来”的精神给予赞赏; 对倪元璐“有锋棱,,有色泽” 具有“严正之气”的笔墨颇为推许; 认为沈曾植的成功,原因在于; “变态更多” 认为赵之谦“巧的成分多,在碑学界,也不能 182不算一种创格”等等。

沙孟海自己的艺术实践也从这些人物的艺术之路中得到启示。

发表于 20 世纪70 年代的,《海岳名言注释》则表达了他的书法新思想。

比方关于用笔的论述,见解很独到。

沙孟海赞同米芾为,“集古字” “学书好方法” 只有“熟习诸家,融合贯通,乃成自己面目,这便是创新”。

沙孟海的这些书法新见解,是富有一定的时代精神的,是与时俱进的。

沙孟海的书法创作实践也具有这种精神内涵。

他既重视书法传统和民族气息,同时又积极开拓现代审美情趣。

他不拘于“用笔千古不易”的古训,以侧锋取势,将北碑的方笔融入行草书,用笔迅捷爽利,兴之所至,纵横挥洒。

他敢于蹈大忌,即以笔根、笔肚作书,重在关注作品整体节奏的变化。

他强调性地将书法以斜式结构沿势,在空间布白上重笔墨,线、点、面多方对比,这些因素使他的作品富于立体感,气势盈满。

当然在他那个年代,一些艺术巨匠也同样地作着类似的探索,如潘天寿和陆维钊等,都受到康有为所说的“新理异态”的思想影响,既延续传统,又积极跟上时代审美风潮。

沙孟海的时代精神表现在他从传统书法中有意识、有选择地提取那些主流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因子,在展现其精深传统功夫的同时,自然地确立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书法审美样式。

也许当时人们的审美品位与其说欣赏二王的书房雅逸和文人的技巧玩味,不如说更青睐于碑帖的雄强刚健和古朴深沉,沙孟海的榜书或许就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潮流。

因此,沙孟海书法碑帖融汇,在传承古典书法菁华的同时更彰显了时代精神。

2. 在艺术造诣上,以碑派为基,以帖入碑。

沙孟海生活的 20 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

从书法本体发展来看,中国书法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流衍至清末,已然蔚为大观,正如百川竞奔而归于大海。

特别是清季中后期,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先后倡导从秦汉和北朝碑版中挖掘雄强朴茂的内涵,追求金石铸刻的气息,掀起了“碑学”浪潮,涌现了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张裕钊、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曾熙等碑学大家,使书法艺术在清末民初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衰败时代得到了中兴。

碑学风潮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沙孟海生活的民国时期。

当时还有许多人积极地从碑版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通过各种大胆尝试来蓄积自己的艺术创造力。

此时,传统士大夫那种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精神与新出土的南北朝碑版的雄强古意相契合,形成一种清末乱世特有的积极抗争的新书风。

沙孟海作为以承传中华文化血脉为人生使命的知识分子,在感时伤事之余,积极入世的思想观念占了主导地位,也受到了时代审美风潮或者说当时新书风的影响。

他的书法是以碑学为根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