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域差异[1]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差异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多样的国家。

其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本文将从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地理差异进行总结。

一、地形地貌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西濒帕米尔高原,南临南海,北界蒙古、俄罗斯、朝鲜。

其地形地貌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西部高原与盆地和南部丘陵、山地等。

具体来说,中国的地形地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主要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平原、长江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其中,华北平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

2. 西部高原与盆地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巴蜀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是中国的水源保护区。

巴蜀盆地地势低洼,盛产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之一,景观壮丽。

3. 南部丘陵、山地中国南部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华南丘陵、云贵高原等。

这些地区地势多为丘陵、山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产品。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包括珠穆朗玛峰等多座世界最高峰。

以上所述,中国的地形地貌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中国的气候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度、地形地貌和季风等方面。

具体来说,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热带季风气候中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2.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中部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充沛,冬季相对干燥。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3. 干旱气候中国的西部地区属于干旱气候,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肥沃。

“区域差异”内容详析

“区域差异”内容详析
特 点 以及 形成 这 种 布局 差 异 的原 因 。 () 3 开展 研 究 性 学 习。案 例教 学 主要 传 授 的是 学 习方
四 、 学 建议 教
1方法 参 考 .
法, 因此 , 学习过程 中, 在 需要创造 更多的情景与机会 给
() 1 案例选择 。选取合适的案例 , 是教学组织的基础。 比较人教版 、 湘教版 、 中图版 、 鲁教版 四版本教材 , 关于本 课标 的编写有很大差异 , 但各 有侧重 , 可相互借鉴 。就教
洲) 内部 自然特征 ; 分析区域人类活动的特征 , 如区域 ( 松 嫩平原 、 长江三 角洲 ) 的资源状况与产业结 构 、 工业化与 城市化 、 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特点 ; 比两区域 ( 对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自然环境 、 人类活动特征 , 说明其差异 ; 分析 比较 区域差异的意义 , 为区域发展提供依据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案例分析 , 让学 生学会 区域差异分 析 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 建立区域差 异分析思维模式 ; 通过 图表 、 资料对 比分析 , 提高学生读 图、 图等地 理分 析 析能力 ; 开展研究性学 习, 通过 自己收集 、 整理材料 , 分析 区域差异 , 提高学生知识 我 国 部 分 山 脉 分 布 图
生 理解 和掌 握 。
因此 , 突 破 这 一 难 点 , 要 指 导 学 生 多 看 地 图 , 要 需 熟
() 2 方法选取 。案例教学需注意抓住 重点 , 突出案例 分析 的方 法 , 分析过程 中 , 应灵活应用地理观察法 、 地理 比较法等多种方 法 , 采用合作学习 、 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 组织形式。以人教版为例 , 比较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的
植被 、 业 生 产 、 业 生 产 、 业 结构 、 外 开放 、 通运 输 农 工 产 对 交

经济史课后答案(1--15)

经济史课后答案(1--15)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

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

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除去交换之外,所剩无多,不足心应付家庭正常支出的需求,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实际上附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

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结构,二是租佃关系。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有着决定性意义。

在以农业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土地占有关系成为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了农业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任务书3-1-2 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5》

电子商务专业《实训任务书3-1-2 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5》
团队实训任务书
任 务
3-1-2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任务目标
完成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任务背景
电商企业通过全面的行业开展分析,了解到选定的子行业市场集中度小,未被垄断,方案进驻该行业,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市场需求,明确客户对方案购置的商品所表现出的各类需求,以便后期商品布局。某电商企业确定进入女式羽绒服行业,但对于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不了解,并且对客户品牌、价格及商品属性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梳理客户购置商品时会考虑到的各项因素。。
任务分析
市场需求分析包括需求量变化趋势分析,客户品牌偏好分析、客户价格偏好分析、客户属性偏好分析等,分析需求量变化趋势,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在什么时候呈现上涨趋势,什么时候呈现下跌趋势,对行业的需求周期有一个根底的预判,以便后期做好上新方案。随后,分析客户品牌、价格和属性偏好,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为企业产品独特卖点的打造提供参考。
步骤4:价格偏好分析。
电商企业在分析商品市场价格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价格承受能力,以此为标准来确定相应的价格带。小张首先进入阿里指数,采集1688市场最近30天,羽绒服浏览最多的商品价格和采购最多的价格。随后,小张采集了淘宝网统计出的用户比拟喜欢的价位。
步骤5:属性偏好分析。
通过客户属性偏好分析,能够更细化地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小张继续从阿里指数着手采集客户的属性偏好数据。学员通过源数据可以获取客户属性偏好数据,并将获取到的数据整理到Ecel表格中。
步骤6: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学员将上述信息汇总,填写并上传?女式羽绒服市场需求量及趋势分析总表?。
任务实施
要求:请分步骤写,且每个步骤附上效果图。
结果分析
团队名称及成员〔学号姓名〕
团队成员分工

新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四 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保护

新高考高中地理复习专题十四 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保护

综合思 从区域综合的角度考查地图三要素、农业生产、河流特征 维 及流域开发等众多知识点
区域认 知
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认识河流不同河段的地理特征
1.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又被称为“中国的忧患”。读“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
得的河流含沙量图”,完成(1)~(3)题。
(1)河口至陕县河段含沙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
2.(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田纳西河能够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洪涝灾害多发 B.土地荒芜严重
C.河流落差大
D.流域面积广大
(2)甲地综合治理和开发的主要措施是( )
A.建立公园,增加旅游经济收入
B.种棉花和玉米等,发展种植业
C.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
保护,以及我国的黄河、长江等上中下游的内部协作开发。
[构建知识体系]
考点一 河流不同河段的特征
[典题领悟]
【典例1】 (2016·北京文综,6)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处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流经盆地、山区,起伏较大 流经平原、丘陵,地势缓和

水系 支流多发育在青藏高原
支流呈南北辐射状;多湖泊 支流短小,河湖众多

水文
流速快;青藏高原河段有结冰 流量大;夏汛明显;含沙量大 流量大;流速慢;无结冰期

[过关演练] 考法一 结合流域种植业分布考查河流流量变化及原因 1.读某河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著1、自然地理差异(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山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6)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7)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8)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降水。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

《国际经济学(第四版)》课后复习与思考参考答案-第1章到第4章目录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第一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2)第二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7)第三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3)第四章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16)绪论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1.答:传统贸易理论研究产业(industry)或部门(sector)层面,假定企业同质;新新贸易理论研究企业(firm)层面,假定企业异质。

2.答: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

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

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3.答:北京师范大学李翀教授认为,马克思曾经有一个六册著作的写作计划,准备研究国内和国际经济问题,建立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能够完成他的研究工作。

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于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领城。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经济体系已经成熟,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条件已经具备。

国际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的跨国流动,因此,应该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的跨国流动三个方面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

在商品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国际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等基本范畴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

在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方面,需要从生产资本本质的角度重新构建直接投资的原因、流向和利益分配。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何强《环境学导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生态学基础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城市生态系统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粮食问题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能源与环境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海洋污染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大气的污染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对策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6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7章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污染及控制对策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8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9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0章 环境经济学概论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及其组成1.人类的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目前运用最广泛的是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1986年联合国制订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指出:“本守则中使用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实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本书的定义:“较为普遍的跨国公司定义,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一) 产品周期理论(弗农于1960’s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1、产品周期发展的三个阶段(P.140图6-1)(1)新产品阶段:新产品开发和生产需要的条件: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新产品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更多地关注成本。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区位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产品周期理论的评述该理论是在综合考虑科斯的内部交易理论和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较好解释了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但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行为。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愿我们能够做到纪律上:责任自律严格进步;学习上:紧迫计划严谨落实,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汇总1从世界看中国(一)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 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③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二)众多的人口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

中考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中考地理中国的经济开展知识点总结我国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因地制宜的农业和不错的工业开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开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开展的“先行官”。

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以茶换马:甘肃天水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开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

3、我国的铁路干线(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3)青藏铁路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间隔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二)因地制宜开展农业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立与开展的根底产业。

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牧区,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4、因地制宜开展农业(三)工业和分布与开展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展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们都知道的是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一、亚热带自然区
亚热带自然区是指我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南、江南、华中等地区。

这一
自然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植被覆盖茂盛,以森林、灌木丛和草原为主,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亚热带自然区,农作物种类繁多,以水稻、茶叶、桑蚕、蔬菜等为主要农作物,产量丰富。

二、温带自然区
温带自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

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原、草甸等。

在温带自然区,农业发展比较发达,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畜牧业也十分兴旺。

三、寒带自然区
寒带自然区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区域,气候寒冷干燥,冬季漫长,植被稀疏,以冰川、草甸为主。

在寒带自然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养殖牛羊等畜禽。

此外,寒带自然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总的来说,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生态平衡。

希望这篇文档符合您的要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最新最全)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最新最全)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一节位置和疆域一、地理位置优越(一)地理位置:(1)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处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位置的优越性:(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二、疆域辽阔:(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陆上边界线长2.2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①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的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②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南北跨纬度约为50度,因而冬季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绿意盎然。

)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④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相差约4个小时,因而东部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西部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3)我国的临海与岛屿: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渤海、琼州海峡;岛屿:台湾岛、海南岛;我国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4)中国的陆上邻国:(14个):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5)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T韩国、M日本、L菲律宾、W马来西亚、Y文莱、Z印度尼西亚。

中国经济地理区划

中国经济地理区划

中国经济地理区划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国家,由于其广袤的土地面积和丰富的资源,国土被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地理区域。

这些地理区域拥有不同的地貌、气候和资源条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中国经济地理区划进行详细讨论,并介绍一些相关实例和补充说明。

中国经济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中国许多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和人才,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优越,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港口设施,这促进了外贸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入驻。

此外,东部地区的气候适宜,农业生产丰富,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中部内陆地区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和纽带,这里位于中国大陆腹地,交通便利,连接着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

中部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如武汉、成都、重庆等,这些城市在国内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具有较低的成本和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

例如,武汉作为中国的汽车制造中心,吸引了众多汽车和零部件公司的投资,成为中国制造业强省之一。

此外,中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为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西部边疆地区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这里地势高原、山脉众多,气候条件恶劣,资源较为匮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然而,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旅游潜力。

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投资,通过发展旅游业、开展资源开发等方式,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地理区划的划分是基于地理特征和资源条件的。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些地理区域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变化。

我国的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四大地区、六大地区、七大地区等

我国的地理分区|三大自然区、四大地区、六大地区、七大地区等

四⼤地区三、六⼤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西。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龙江、内蒙古。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东、台湾。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5)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

(6)西北地区: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

2.分区依据:解放时期,中央下属设⽴了六个地⽅局:分别是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新中国成⽴后,在此基础上设⽴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政区,简称⼤区。

各⼤区分别管辖若⼲省级⾏政单位,中央不直辖省级⾏政区。

3.分区撤销:1954年撤销六⼤⾏政区,各省级⾏政单位改由中央直辖。

历史上的六⼤地区四、七⼤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北京、天津、河北、⼭西、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

(2)东北:⿊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峰、锡林郭勒)(3)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省、福建、台湾。

(4)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5)华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6)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7)西北: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

2.分区依据:⼀是中国⾃然地理区划⽅⾯众多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果;⼆是全国⾼校地理专业师⽣普遍使⽤的《中国⾃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七⼤地区五、四⼤经济区1.分区名称:(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海南。

(2)东北地区:⿊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3)中部地区:⼭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4)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西、贵州、云南、陕西、⽢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西部。

2.划分依据: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定位。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教辅设计PPT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教辅设计PPT

④有发展边境贸易的
优势
④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通信网络体系,加
快城市化进程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①多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①综合发展种植业、林业、
②气候温暖湿润
牧业和渔业
③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②推进农业现代化建Βιβλιοθήκη ,打造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要农产
中游地区 ⑤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
品优势区
⑥水源充足
③利用水能、矿产资源优势,
⑦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东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
西部、南北方经济交流的重要区 ④完善交通,开拓市场,提高第

三产业水平
不同地区 发展条件
发展策略
①地势低平,河网稠密
①重点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
②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
市农业,增强农业的生态和服务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土壤类型、厚度、 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 面的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成因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一、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一般步骤
要点笔记 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 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方法 1.收集与整理资料 在开展区域发展差异分析时,收集资料是基础。一般来说,收集资料有 直接收集法和间接收集法。 (1)直接收集法就是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间接收集法就是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收 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针对目的有重点地收集。

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我国的地域差异

2024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我国的地域差异

气候:
气候
北方地区
温带季风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
国 的
耕地类型: 旱地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甜菜
地 域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
盆地、云贵高原、
四川
东南丘陵等
差 异
南方地区
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
水田
考点突破
考点1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农业:河谷农业— — 雅鲁藏布江谷地
位置:中国 西北 部
自然环境特征: 干旱
我 国
地形:以高原、 盆地 为主
的 西北地区 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 域
河流:多内流河,最长内流河— — 塔里木河

植被景观:自西向东为荒漠— 荒漠草原 — 草原— 森林草原

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 绿洲农业
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 黄土高原 等
B.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C. 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 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考点2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人地关系
例2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的相似之处是( C )
A. 热量充足
B. 水资源丰富
C. 光照充足
D. 土壤肥沃
考点3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特点
例3 读我国南北供暖线示意图,集中供暖分界线的分布与下列分界线 相近的是( D )
例1 (2023·滨州)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景亦写 理。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1)~(2)题。
(1) 从气象规律看,诗句描写4月初“雨纷纷”的地点在( B )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

近代我国经济发展简史及现状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

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

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

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

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中国的自然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

(2)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3)划分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之间大致以400mm降水量为界;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2、三大自然区的特点:(1)东部季风区:①海拔较低,平原广阔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③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生物种类多④河流为外流河,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⑤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②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距海远,气候大陆性明显。

③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

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物种类远比东部少。

④大部分为内流河,河流短小。

湖泊较多,但多为咸水湖。

⑤水是本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有绿洲农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分布。

(3)青藏高寒区:①高、寒为本区最显著的特点。

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

②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③大部分地方属内陆流域,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地。

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

3、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1)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北部地区,气候湿润程度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较少也是区域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自然分区:①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②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④华南热带湿润地区4、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1)原因:深居内陆,加上山地、高原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被层层截留,形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

(2)植被差异:从东往西,本区的植被大体上依次分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a b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4.甲区域和乙区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A.甲区域作物生长期较长
B.甲区域降水较少
C.乙区域大陆性较强
D.甲区域高温多雨
5.符合乙区域土地特点的是()
A.广泛分布在此地区的水稻土是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
B.人口稠密,耕地较为集中
C.人均耕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耕地中旱地所占比重大
6.丁省与丙省相比()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陆地交通便捷
C.第一产业比重小
D.第三产业比重小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地区有利于葡萄酿酒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冰川融水多,灌溉便利 D.地势平坦,黑土肥沃
8.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
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读“我国长三角、环渤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
比重(%)示意图”。

完成9~10题。

9.公路运输是西南地区最主要的货运方式,其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②气候③植被④资源
A.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10.长三角和环渤海都位于我国东部平原,长三角铁路货运比重明显低于环
渤海,制约长三角铁路网络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价格昂贵 B. 劳动力工资水平高
C. 河网密集,多洼地 D.降水丰富,洪涝灾害频繁
农业优势指数是指某省区的农业产值占该省GDP的比重,其值越高反映了该省农业实力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贡献能力越强。

结合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省区中农业实力最强的省区,其农业优势指数较高的原因是( )
①光热丰富,气候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②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③资金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④劳动力素质高,政策扶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2.1990年以来,广东省农业优势指数迅速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 )
①城镇建设占用土地,农业用地减少
②政策优势下降,生产成本下降
③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导致农业减产
④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3.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补偿力度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源保护区B.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大力扶持
C.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开发D.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4~15题。

14.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西南区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15.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
域是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二、综合题
16.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以
下各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耕地类型
(3)我国目前的两座核电站,一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另一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

试分析其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
还有,新疆还有。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区域与区域差异(2)答案
例1(1)B(2)A 例2.D D A
巩固训练1-5.DBDBA 6-10.DBCAC 11-15ACACB
16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3)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17.(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向地势
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
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

区域与区域差异(2)答案
例1(1)B(2)A 例2.D D A
巩固训练1-5.DBDBA 6-10.DBCAC 11-15ACACB
16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3)
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本区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

17.(1)B (2)海洋运输管道运输
(3)海南:中间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

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由地势高向地势低的地方流)
(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建成能源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