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中国地理》第四章(华中师大考研笔记)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
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和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
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
(二)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
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
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
(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
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7年)。
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
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
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
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
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
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
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
(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
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人口与人种(共35张PPT)
图4.11 世界人口分布图
白种人 黑种人
黄种人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黄种人
欧洲、北非、西亚、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澳大利亚东南部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西北部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 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9、有时候 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16、 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19、自己活着,就是为 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成于思,毁于随。——韩愈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 基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28、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 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35、学到很多东 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 罕·林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42、只有 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玛丽·佩蒂博恩·普尔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 多芬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 伟大智者。——史美尔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51、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52、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 命是活动。——卢梭53、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54、唯书籍不朽。——乔特5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 活的源泉。——库法耶夫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 己的无知。——笛卡儿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 学,如炳烛之光。——刘向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 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德谟克利特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 间。——歌德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克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72、家庭成为快乐的 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75、内外相应,言行相 称。——韩非76、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77、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78、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7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8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81、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 —爱因斯坦82、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83、感激每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它会锻造你的意志和品格。——佚名84、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 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8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8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87、读一本好书,就 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88、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89、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90、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1、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9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93、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94、抛弃时间的人,时 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95、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叔本华9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97、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 —拉罗什夫科98、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人口和人种 课件(共26张PPT)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西北部地区
黑种人 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西北部地区
讨论
1.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为什么在美洲也有 一定量的黑人分布呢?
从16世纪到19世纪中叶,有几千万欧洲白人移 居美洲,他们大规模开拓殖民地,在美洲推行野蛮 的奴隶制度,从非洲中部西部,用暴力把黑人贩卖到 美洲。400多年,被贩卖的黑人估计有一亿人。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是 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越慢越好呢?
人口老龄化 国防兵源不足
劳动力短缺
讨论: 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人口 问题
人口过多 增长过快
人口过少 出现负增长
采取什么对策? 控制生育政策
中国、印度
鼓励生育政策 法国、德国等 欧洲国家
不同国家针对本国人口特点制定不同的人 口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前提。
印第安人
因纽特人
印度人
同一人种在世界上的分布特点: 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
读图 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
着什么人种? 白色人种 2.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洲黄种人较多?美洲 3.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填入下表。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非洲北部、大洋洲、北美洲中部、东部、南美洲东岸地区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不同人种
根据肤色、头发、面部特征等可将人类划分成三 个主要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
白种人 黑种人
肤色
色浅 黑色
黄种人 淡黄色
头发
波状 卷曲 黑直
面部
鼻子高 嘴唇薄 嘴唇厚
扁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文化观念的影响
某些文化观念如多子多福 、重男轻女等,会导致人 口出生率增加,从而促使 人口增长。
人种的划分与分布
人种的划分
人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 征的人类群体,主要根据肤色 、发色、眼色、面部特征等外
貌特征进行划分。
人种的分布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有其特定的 分布区域,主要分为三大人种: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鼓励人们自 愿延迟生育或者少生育。
加强国际合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口分布均衡发展,改 善贫困地区的人口状况。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老龄化社会提 供经济保障和福利服务。
04
亚洲人口状况
亚洲人口分布特点
要点一
人口分布不均
要点二
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亚洲的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 在东部和南部,以及沿海和河流沿岸 地区。
北美洲中部和南…
这些地区拥有较为适宜的气候条 件、丰富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 ,成为世界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 地区之一。
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 然条件对世界人口分布有着重
要的影响。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产业 结构等对世界人口分布也有着重 要的影响。
社会历史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contents
目录
• 人口分布 • 人口与人种 • 世界人口问题 • 亚洲人口状况 • 中国人口现状与政策
01
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
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人口分布呈 现出不均衡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小节4.1人口与人种ppt课件
世界人口不仅有增长快慢高低不同,而且人口分 布也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密,有的地方人口 稀疏。
自学课文第一段,回答
人口疏密程度用什么来表示? 说出定义和公式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平方千米)
优质课件
人口密度 =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C B
优质课件
“四密”
A
D
近海 平原 地区
A 亚洲东部 . B 亚洲南部 . C
欧洲
“四密”的纬度位置和海 D 北美洲东部 . 陆位置有何特点?
.
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分析
优质课件
工业发展早, 经济水平高 自然条件好, 农业发展早
为什么人口分布稀疏? 稀疏区
优质课件
3
1
3
2
“四疏” 1
1 沙漠地区 . 2 高原山地 . 3 高纬度地区.
读课本71页图4.3,观察世界人口每 增加10亿的时间变化并填入左表
思考
(2) 世界人口增长规律
每增加十亿人口所用的年限 缩短 ,说明人 口增长速度 加快 。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观察课本图4.1, (1) 世界人口各个历史时 分析回答 期增长的特点(时间)
优质课件
做一做
1、 目前,世界有 70 多亿人口,70亿人口日 是 2011年10月31日 。 2、 18世纪前人口增长 缓慢 ,18世纪以后人 加快 口增长 。 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 大大加快 。
世界各国自然增长率的差异(空间变化)
1.计算各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优质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2课件
3
3
2 1
1 沙漠地区 .
4
2 高原山地 .
1
3 高纬度地区. 3
4 雨林地区 .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
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终年严寒的高纬地区
分布地区
人口 稠密 地区
亚洲东部、 南部 北美洲东部 欧洲
人口 稀少 地区
高纬度地区 雨林地区 沙漠地区 高原、山区
地形
中低纬 度平原地 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
种2课件
2020/9/19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国家
人口数 (人)
பைடு நூலகம்
面积
人口密度
(平方千米) (人/平方千 米)
中国
12亿
9600000
125
加拿大 25000000 9970000
2.5
人口疏密的程度
课堂
人口密度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气候
气候温暖湿 润 农业发展早 ,工业、交通 、城市发展快
地势高
高寒 湿热 干旱 寒冷
不同的人种
黄种人
黑种人
白种人
世界人种的分布
人种
白种人 黄种人 黑种人
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北非、西亚、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澳大利亚东南部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非洲南部、澳大利亚西北部
环境?
住房拥挤
极度密集的贫民窟
狭窄的笼屋
交通堵塞
城市垃圾增多
破坏森林
就业困难
贫困
饥饿
)
12500 100 0000
80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人口与人种 (29页)-PPT优秀课件
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
●欧洲
北美洲东部
亚洲南部● ●亚洲东部 ●
● ●
●●
纬度:中低 海陆:沿海 地形:平原
工业发展较早。
● ●
●●
古印度 古中国
农业发展较早。
A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D C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B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人口问题
政策目标: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 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地 区。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 节人口 与人种 课件(29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 节人口 与人种 课件(29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5 、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 ( C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 节人口 与人种 课件(29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没有优 劣和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行 为都是错误的,不少被白人称为劣等的人种也做 出了伟大的成就。
钱学森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 节人口 与人种 课件(29页PPT)-PPT优秀课件(完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地区
面积/平 方千米
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
A地 12500 1000000 80 B地 10000 1600000 160
讨论
第四章 历史人口地理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迁
•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 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 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 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才通过科 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 确人口数字。 •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 对我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
(六) 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 原因: 1、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死亡 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 2、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异常 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明显高于汉族。 3、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过去没有正确表明自己民族成份的人,近年来陆 续改变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各民族通婚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 少数民族成份的居多,这些都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
•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 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 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 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 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 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 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 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 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 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 的增长。 •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 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 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 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 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人口状况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明显的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背景和历史变迁对于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起到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1. 灿烂的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种植业的兴起,致使粮食产量倍增,进而推动了人口的增长。
此外,战国时期的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减少。
2. 秦汉盛世:秦汉时期是中国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百姓搬迁到中原地区,加上土地的重新分配等措施,人口开始增加。
汉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3. 混乱的三国时期:三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人口数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 隋唐盛世:隋唐时期,人口继续增长。
隋朝倡导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边疆民族的控制,致使人口数量增加。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外族入侵减少,人口又一次迎来了增长的时期。
5. 动荡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减少,特别是北方地区。
6. 安定的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时期,人口数量逐渐恢复和增长。
在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加。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1. 农业为主导:古代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口相对较少。
2. 区域差异:中国古代的人口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较多,而西北、西南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3. 性别比例:古代中国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不平衡。
由于男性更受重视,一些农民家庭会选择性别男孩子。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
三、人口管理的措施和制度1. 户籍制度:古代中国实行户籍制度,对于人口进行统一管理。
户口簿、籍贯等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统计人口数量和管理。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
概中 况国
古 代 人 口
贰
环中 境国
古 代 人 居
叁
与中 人国 居古 的代 关人 系口
肆伍Biblioteka 政与中 策人国居古 的代 治人 理口
意与中 义人国 与居古 影的代 响历人
史口
中国古代人口 概况
人口数量与增长
古代中国人口 数量:从秦朝 到清朝,人口 数量逐渐增加
人口结构与社会阶层
古代中国的人 口结构:以农 业人口为主, 城市人口较少
社会阶层:士 农工商,士人 地位最高,农 民次之,商人
地位最低
家族制度:以 家族为单位, 家族内部等级
森严
社会流动性: 科举制度为平 民提供了上升 通道,但社会 流动性仍然较
低
中国古代人居 环境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布局:以中 轴线为中心,对 称分布
人口增长原因: 农业发展、医 疗水平提高、 社会稳定等因
素
人口分布:主 要集中在黄河 流域和长江流
域
人口结构:以 农民为主,城
市人口较少
人口分布与迁移
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移: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经常发生迁移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由于商业、文化交流等原因,人口经常发生流动 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城市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
土地制度与住房保障
土地制度: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 住房保障:官府提供公租房、私营房、自建房等 土地分配:按人口、官职、功勋等分配土地 住房政策:鼓励建房、限制房价、保障低收入人群住房等
城市管理与社会治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合和创新。人种间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偏见和误解,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促进国际和平与稳定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和平与稳定,减少民 族冲突和文化对立。通过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人们能够 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多样性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全球化背景 下,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和 促进创新。
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包括各种语言、 艺术、音乐和传统习俗。通过保护和传承不同文化,我们 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THANKS
感谢观看
人口老龄化
人口分布不均
人口素质问题
社会福利负担加重,劳 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经
济增长压力增大。
引发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社会矛盾加剧。
教育水平低下,健康问 题突出,影响社会经济
发展。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控制
01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 的共赢。
02
人口控制是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 控制人口数量,减轻资 源环境压力。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旨在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成功地 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为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04
文化多样性与人种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社会进步的源泉
文化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不同文化间 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创新和创造力。
文明的发展。
消除歧视
不同人种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不 同程度的歧视和压迫,现代社会 应该强调人种平等,消除歧视和
七上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件(共24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 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 迹。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向你的美好 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只有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拼搏,才是充实的生活。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 观胜景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有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弃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谁不虚伪,谁不善变,谁都不是谁的谁。又何必把一些人, 一些事看的那么重要。有一种女人像贝壳一样,外面很硬,内在其实很软。心里有一颗美丽的珍珠,却从来不轻易让人看见。人生没有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 公平。在一个天平上,你得到越多,势必要承受更多,每一个看似低的起点,都是通往更高峰的必经之路。你要学会捂上自己的耳朵,不去听那些熙熙攘攘的 声音;这个世界上没有不苦逼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你自己。时间会告诉你一切真相。有些事情,要等到你渐渐清醒了,才明白它是个错误;有些东 西,要等到你真正放下了,才知道它的沉重。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生活不是让你用来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状况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分布状况一楼的人很地道啊。
不要给我加分,我给你复制过来了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古代,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迁徙,反之,人口条件又积极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变化。
因此,历史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地域分布和迁徙,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料民于太原”。
可知西周末年就举办过人口调查工作。
秦末刘邦进入关中,萧何首先收集秦朝的户籍地图,“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
说明秦帝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簿籍了。
可惜秦代以前的人口资料没有保存下来。
现存最早的人口统计数字,是《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版籍,以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大多继承了这个传统,保留了人口数字(户数或口数)的记录。
这就为研究历史人口地理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
不过应该指出:历代封建王朝编制户籍的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兵劳役,所以由于历代赋役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矛盾、社会各阶层的对抗,户口的隐匿、漏报、逃亡、流徙的情况屡见不鲜,政府所掌握的户籍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
尽管如此,中国历史文献上保留下来的历代人口数字,仍然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完备的人口调查资料。
两汉时期汉代的人口调查皆为户数和口数并列。
口赋(算钱)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户赋则指定为列侯、封君的收入。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末元始二年103郡国户口数总共为户1235.6490万,口5 767.140 1万。
如以秦岭淮水为南北界线,北方人口占4/5弱,南方人口占1/5强。
如以汉武帝时所置14个监察区来划分,户数超过百万,口数超过5百万的有司隶和豫、冀、兖、青、徐五州,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冀、豫、鲁和皖、苏的淮河以北地区。
摘录-中国人口地理的历史演变
中国人口地理的历史演变(一)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和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境内,曾先后生活过1400 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 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以及300~400 万年前的元谋蝴蝶腊玛古猿。
在此基础上发展进化而成的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①。
可以说,元谋人揭开了漫长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第一页。
继元谋人之后,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始终有人类生息繁衍。
近几十年来,在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化石和文化遗址,数量之多超过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
其中有一些,如80 万年前的蓝田人、40~70 万年前的北京人、10 万年前的丁村人、近2 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等,均构成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
中国原始人类遗迹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这正是中国人口地理最初的雏形。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和遗址主要发现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湖北陨县、河南南召和三门峡、山西垣曲、安徽和县、辽宁营口,以及贵州桐梓和黔西,其年代距今约40~80 万年。
这一时期的人类属于直立人,其社会组织已由更早期人类不会制造工具,不懂得用火,实行毫无限制的杂乱性关系的原始群,转变到能制造工具、懂得用火、性关系仅限于同辈之间的血缘家族公社。
受食物来源限制,每一个这样的血缘家族同时生活在一起的人数都不可能很多;为了捕猎的需要及照顾幼婴,人数也不能太少,一般均在十余人至几十人(据推测,北京周口店人类群体规模为50~60 人)。
就全中国范围而言,总人数估计只有寥寥几千人至一两万人①。
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前,人类进化到智人阶段。
其中4 万年前属早期智人,他们体质上的原始特征尚未完全消失。
而此后的晚期智人,在体质上同现代人已非常接近。
所有智人在考古文化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中国早期智人的遗址主要发现于陕西大荔、山西阳高和丁村、广东马坝,以及湖北长阳。
晚期智人的遗址分布更广,主要有北京周口店、广西柳江和来宾、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乌审旗、甘肃庆阳、四川资阳、云南宜良、台湾台南、江苏泗洪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
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
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
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
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
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
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
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
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及贡献1、历史上的人口迁移通常人们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移动于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
就是指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人口。
即具备相当数量,在较大地理区域之间,并且在迁入地能够居留一定时间的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经济的推拉作用文化的推拉作用环境的推拉作用从性质上分,分为两类,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
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二、强制型移民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四、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五、东南沿海向海外的移民等。
2、历史上的移民对中国的主要贡献(1)移民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巩固的贡献:中原王朝的疆域与移民,边疆政权的扩张与内迁,中国疆域的定型和巩固(2)移民与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的形成,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变化,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3)移民与地区的开发移民与农业社会的地区开发,移民与地区重新开发,移民与近代城市的发展例证: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的开发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人力,江南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
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再如:"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浪潮,跨越多个朝代,包括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对迁入地的经济、文化带来的影响。
(4)移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定居为目的,会对定居地产生归属感,有没有归属感,是移民与一般流动人口的一个非常重要或者根本性的区别。
由此,移民对文化传播起了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人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文化离不开人,而移民本身载着一种文化在流动,传播着文化。
对物质文化的传播,移民的过程也是精神文化的传播过程,移民对制度文化的传播也起很大的作用例证:清代以塞外蒙古及东北地区为主要目标的移民运动,民间称之为“走西口”与“闯关东”,其中山西平民实为“走西口”的主力军。
广大山西平民走出“西口”,参与塞外农业开发,为塞外地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特征,在风俗、戏剧、语言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这一地区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上看,可谓山西文化区向北延伸,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亚区。
第五章中国历史农业地理概要一、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的形成及其空间分布———以玉米为例1、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作物种类选择和相互搭配组合的总体安排,依播种期与成熟期分类中国主要有春播玉米和夏播玉米。
春播玉米多早熟品种,中国北方地区农历三月中下旬至四月上旬播种,七月中下旬成熟,全生育期为90~120天。
夏播玉米农历五月中下旬播种,八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为90~100天。
2、中国近300年以玉米为核心形成的作物种植制度与空间分布区(1)北方一年一熟制春玉米轮作区范围几乎从松花江流域延伸到黄淮地区,玉米品种主要为春玉米,且以一年一熟形式与其他农作物轮作(2)北方两年三熟制夏玉米轮作区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关中均实行两年三熟制,是冬小麦与旱地杂粮的交错组合,玉米从属于旱地杂粮中,故玉米种植比例很低。
玉米与其他农作物轮作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冬小麦收获后以夏玉米为后作;另一种形式为春玉米,这是春玉米或为冬小麦的前作,或以一年一熟形式与其他旱地作物轮作。
(3)南方丘陵山区玉米、杂粮轮作区以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带玉米种植最为集中,另外东南山区和西南山区也种植玉米,各地自然条件较复杂,没有形成统一熟制与轮作形式,构成在空间上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
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影响1、对农耕区分布的影响秦汉以来,随着我国气候暖湿、冷干的交替变化,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区分布北界也相应出现了多次北进和南退。
各时期具体影响表现从略。
2、对作物兴废与耕作制度的影响———以水稻为例北方受制于水源条件(或降水状况),表现出种植规模的盈缩,而南方受制于温度条件,表现出耕作制度的多样性。
(1)北方水稻种植的兴废(2)南方稻作制度的变迁双季稻指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由于受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单季稻和双季稻的种植地区则有较大的变化。
3、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总体特征表现为:暖期利于农业发展,冷期则相反。
当气候温暖时(如秦汉、隋唐时期),北方农业种植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同时农作物生长期增长,熟制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而当气候寒冷时(如魏晋南北朝、唐后期至五代时期),农业种植界线南退,宜农土地减少,农作物生长期缩短,熟制区域单一,粮食产量下降。
此外,从我国古代稻作区分布的演变历史看,气候温暖时,黄河流域普遍种植单季稻,双季稻可北进至长江两岸;而气候寒冷时,黄河流域稻作规模明显缩小,仅呈零星分布,双季稻南撤到长江以南地区。
三、历史时期农业开发进程中的环境变迁阶段1、第一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是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单一农耕经济局面的形成。
这是黄河流域环境大规模破坏的开始。
2、第二个阶段标志就是唐宋以来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3、第三个阶段是16世纪以后,标志性事件是明朝中叶美洲耐旱作物的引入,如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的传入,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六章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地理概要一、历史社会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由一群享有共同地域和共同文化的、彼此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的“人类共同体”。
每一个层次的社会又可以包含若干个以不同标准划分的社会集团。
2、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或人群的区域分布、人文类型、形成及发展过程、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时空演变系统等。
3、历史区域人群是指历史上具有约定俗成的称呼、明显的区域特征以及悠久的民俗传承的各地人群,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地理背景的不同是造成各地人群差异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历史时期由于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当地人群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和文化的约束,经过数百年的代代相传,形成了不同的人群性格。
明清以来,随着人地关系矛盾的突出,生存竞争的加剧,各地民众因其土俗,开拓自己的力食之路,使不同区域人群的特征更加明显,各地所出现的闻名遐迩的地缘性人群,如政治型的区域人群、经济型的、文化型的、社会型的,除了这些主要从社会文化角度表现出的不同人群外,还可以从单纯的宗教、民族、职业等角度划分出众多人群,除汉族各地人群外,还应包括各种少数民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