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阅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华书局出版)阅读指导《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影响的巨大。爱读书之中国人,无不知《论语》,爱读书,而未曾读《论语》,是身为中国人最大的遗憾。现代著名的第一代新儒家马一浮先生在指导学生如何读经时,有这样一段极有现实价值的话: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
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借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
我认为阅读此书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心必须要静。《论语》绝不同于学习一般的学问。读这些书,也绝不同于读小说散文,更不是读报纸上的花边新闻。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急躁,心静不下来,不能融入到所作的事情当中去。没有一棵静心,读《论语》是没有效果的。
第二,在阅读之前,对孔子的生平要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孔子的生平,理解这些篇章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当然,要想了解孔子的生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孔子传记,比如司马迁写的《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先生写的《孔子传》,匡亚明先生写的《孔子评传》,李长之先生写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其他人写的孔子传记小说等。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谢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在当时就算是长寿了。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人,后避难来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因立有战功,以勇力闻于诸侯,是当时著名的武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有九女,没有儿子;后娶妾生一男子,叫伯尼(又名孟皮),但生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在66岁时又娶了颜氏女——颜徵在。她在鲁襄公22年夏历8月27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下了孔子。
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于是,颜徵在带着儿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居住,那里是颜氏娘家住地。孔子小时候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得以健康成长。《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回忆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干过很多低贱的活,像是放羊,放牛,做吹鼓手,等等。20岁后,他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差使,帮人家管理牛羊和仓库。孔子从小善于学习,尤其喜欢演习周礼。孔子曾经拜见过郯子,向他学习官制。孔子进入太庙,虚心好学,问这问那。孔子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首都雒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向老子请教礼。孔子还向师襄学习音乐。当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孔子都认真学习,并且成绩突出。除此之外,孔子还广泛学习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融会贯通,为他后来整理“六经”做了铺垫。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15年的勤奋学习,使孔子在学问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从30岁到50岁,这个时期主要在鲁国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孔子的著名弟子,大都在这个时期受教于他。期间,孔子曾经到齐国谋求发展,齐景公打算任用孔子,由于晏
子的反对,没有成功。在齐国,孔子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回鲁国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50岁以后的四年里,孔子在鲁国做官。他先是做中都宰,即中都县长;后又做小司空、大司寇,位列上卿。当时的鲁定公并不掌握实权,国家大权掌握在季孙氏(季桓子)手中,所以孔子要向季桓子负责。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随从定公参加与齐国国君会盟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南)之会,并担任司仪。在会盟中,齐国制造混乱,想要乱中劫持定公。孔子大义凛然,怒斥对方,折冲樽俎,迫使齐景公有所收敛,维护了国家尊严。夹谷之会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赢得了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于是在孔子54岁的时候,代理季桓子处理国家政事,成为国家的第三号人物,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
孔子对季桓子专国家之政的做法早就不满,对孟孙氏、叔孙氏这两位权臣也很有意见。孔子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削弱“三桓”的势力,于是在公元前498年提出“堕三都”的主张。“三都”是“三桓”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的城堡,派家臣管理。这些家臣盘踞城堡中搞独立,实际上“三桓”对他们已经失去控制,他们可以越过“三桓”直接干预国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鲁定公苦于没有实权,所以完全支持孔子“堕三都”。“三桓”鉴于对家臣失去控制,也同意“堕三都”。“三桓”起初并不明白孔子的真实意图,可以说,孔子充分利用了国君与“三桓”的矛盾和“三桓”与家臣的矛盾,使他们都同意并支持孔子的提议。“堕三都”起初比较顺利,叔孙氏的郈都和季孙氏的费都先后被拆除。但是到了拆除孟孙氏的成都的时候,孟孙氏突然明白了此举对他不利,便改变了态度,致使季孙氏和叔孙氏也如梦初醒,开始反对“堕三都”了。这样,孔子的计划遭到失败,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动荡生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大夫、家臣的僭越行为普遍存在。孔子推崇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圣王,幻想实行仁政德治。于是,在孔子和现实之间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决定了孔子的主张必然行不通,必然到处碰壁。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从55岁到68岁的几年里,他离开家乡,在外流浪14年,到过卫、曹、宋、陈、郑、蔡、楚等国家,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陈国。流浪期间,孔子遭遇多次险情,险遭宋司马桓魋杀害,还曾断粮于陈、蔡之间达七天之久,师徒饿得面带饥色,连起来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在郑国东门口,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有人看见后对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就像一条丧家狗。孔子流浪期间的凄惨情景由此略见一斑。
公元前484年,已经68岁高龄的孔子接到季康子(季桓子的儿子)的邀请,回到鲁国,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活。一直到他去世,他的晚年主要是整理古代文献,编修《春秋》一书。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扶着拐杖,站在家门口,逍遥轻松,轻轻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罢,对着门坐下,长叹一声,说:“予殆将死也。”七天后,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3岁。
孔子19岁结婚,妻子是宋人亓官氏。生有一子孔鲤,字伯鱼,孔鲤的儿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文献整理家和音乐教育家。孔子的伟大贡献给予后世以极大的影响。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所尊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