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土壤
陕西省土壤资料
![陕西省土壤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1db8fc9195f312b3169a5e2.png)
陕西土壤学校:首都师范大学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号:**********姓名:***时间:2014年6月1.概况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2.1分类原则: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
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图1 陕西省土壤图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个土种。
如图1、表1: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3.土壤的基本性质3.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
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陕西汉中土壤介绍
![陕西汉中土壤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d9e8e01cc7931b765ce15f2.png)
如图所示秦岭及秦岭以南的地带性土壤 类型为黄棕壤、棕壤,典型植被为混有 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而陕北黄土 高原植被盖度较低,主要植被为柠条和 沙棘等灌木林和草地。该高程带面积占 研究区总面积的 69.1%,其中土壤有机 质含量<6g/kg 的面积明显大于其他高程 带的面积,占该区域面积近三分之一, 主要原因是陕北黄土高原在这个海拔区 内所占面积比较大,其土壤有机质含量 较低;,仍然是有机质含量<6 g/kg 的面 积明显大于其他分级的面积,但有机质 含量>30g/kg 的面积也远比除<6 g/kg 面 积以外的其他含量的面积大,主要是因 为在这个高度区间内陕西南部山区气候 条件对植物生长较适宜,植被盖度较高, 所以有机质含量也高,主要分布在秦岭 及秦岭南部的汉中、安康地区。海拔在 2000m 以上,主要分布在秦岭及秦岭以 南,典型土壤类型为暗棕壤,该有机质 含量大部分在 30 g/kg以上,该区域亦大 部分分布在秦岭及秦岭以南的山区,雨 水丰富,植被生长茂盛,有机质含量都 很高。
一.陕南黄棕壤、黄褐土分类研究
黄棕壤、黄褐土是陕西省重要的土壤资源之一, 总面积3908. 1 万亩, 约占全 省土壤面积的13.0 % , 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地区的中山和低山丘陵区, 均 占本地区土壤面积的60 % 以上。
黄棕壤和黄褐土虽然同处于北亚热, 带但在土壤发生和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 别。黄棕壤在酸性淋溶条件下, 土壤的风化和矿物的分解较强, 已处于初期 富铝化阶段, 呈酸性反应, 代换酸、活性铝和水解酸含量较高, 盐基不饱和, 粘粒硅铁铝率较小, 粘土矿物以深度脱钾的硅石为主。
陕西杨凌属于什么土壤种植
![陕西杨凌属于什么土壤种植](https://img.taocdn.com/s3/m/f6574974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a.png)
陕西杨凌属于什么土壤种植陕西杨凌地区是位于中国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一个农业科技园区。
该地区的土壤种植主要以农作物和果树为主。
陕西杨凌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黄土、褐土、黄棕壤和砂壤等。
其中以黄土居多,也是陕西省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
黄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容重大,排水性较差,但肥力较高。
黄土分为上黄土、中黄土和下黄土,根据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陕西杨凌地区的土壤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是本地常见的粮食作物。
其中,陕西杨凌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也较好。
此外,大豆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除了粮食作物,陕西杨凌还适宜种植蔬菜和水果。
例如,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甜瓜等蔬菜在当地种植面积广泛。
此外,苹果、梨、桃子、葡萄等水果也种植较多,并且质量良好。
陕西杨凌的果树种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构成了当地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陕西杨凌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措施。
例如,采取了农机轨道输送系统、覆盖土膜和地膜等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同时,进行有机肥料的施用和耕作方式的调整,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此外,科学调控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和轮作,以保证土壤养分的平衡。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而言之,陕西杨凌地区的土壤种植主要以农作物和果树为主。
黄土是该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适合种植多种粮食作物和蔬果类作物。
为了保护和改良土壤质量,陕西杨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这些措施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c2317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b9.png)
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陕西是中国主要的苹果产区之一,其地形条件对苹果种植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海拔、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陕西的地形起伏分布广泛,海拔变化较大,这为苹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地势复杂,处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的交界处,海拔从300米到3000米不等。
高海拔地区的气温相对较低,更加适合苹果的种植。
例如,铜川、宝鸡、延安等地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种植寒地苹果,而西安、咸阳等地的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种植温地苹果。
其次,陕西的气候条件对苹果种植有着重要影响。
陕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是苹果生长的基本要求之一。
陕西拥有四季明显,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这有利于苹果果实的颜色形成和糖分积累。
同时,区域差异性也较大,东部以陕南为主要产区,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晚熟品种;西部以陕北为主要产区,气候相对较冷,适宜种植早熟和中熟品种。
第三,陕西拥有丰富的水源资源,这对苹果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上,河流众多。
陕西市场院子清澈的水源可以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满足苹果树的生长需要。
同时,这些河流还为苹果种植区域提供了降温和保湿的作用,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
最后,陕西的土壤条件对苹果种植具有重要影响。
陕西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合苹果的生长。
黄土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排水性,能够避免根系积水和因频繁的降雨而导致的冻害。
此外,陕西也有部分砂质土壤和壤土,适合种植早熟品种苹果。
综上所述,陕西种植苹果的地形条件主要包括海拔、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
陕西地形起伏大,海拔变化大,气候温凉宜人,拥有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为苹果的种植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这也使得陕西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7dc464176eeaeaad1f330b6.png)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7dc464176eeaeaad1f330b6.png)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垂直地带性】秦岭山地与骊东南丘陵区,山势峻峭,山岭与深谷交错相间,海拔愈高,气温愈低,随着植被、气候带的变化,土壤呈垂直地带性分布。
骊东南丘陵沟深坡陡,地形破碎,因长期受水蚀、风蚀及重力侵蚀作用,不少地方黄土母质侵蚀殆尽。
陕西土地果树种植
![陕西土地果树种植](https://img.taocdn.com/s3/m/7dccc7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a.png)
陕西土地果树种植陕西省位于中国中部,是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地势东高西低,气候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陕西省的土地果树种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得陕西省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果树种植基地之一。
陕西省的土地果树种植主要以苹果、梨、核桃、杏子、柿子等为主要种植品种。
这些果树种植在陕西省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渭河、秦岭南麓、关中平原等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
陕西省的土地果树种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苹果是陕西省的主要果树种植品种之一,尤其以渭河流域和秦岭南麓地区的苹果品质最佳。
渭河流域和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的生长,同时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为苹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陕西省的苹果种植呈现出逐渐规模化、产业化的趋势,有机栽培、精准施肥、科学管理等现代化种植技术的应用,为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提供了保障。
除了苹果之外,梨也是陕西省的重要果树种植品种。
梨是陕西省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尤其以渭河流域和关中平原地区种植的梨品质最佳。
渭河流域和关中平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梨的生长,因此梨在这些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种植。
同时,陕西省通过引进优质的梨树品种和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了梨的产量和品质,使得陕西梨具有了非常好的市场竞争力。
除了苹果和梨之外,核桃也是陕西省的重要果树种植品种之一。
陕西省是中国的核桃产地之一,尤其以渭河流域和秦岭南麓地区的核桃品质最佳。
渭河流域和秦岭南麓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核桃的生长,同时这些地区还拥有丰富的阳光资源和适宜的地理环境,为核桃的生长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陕西省的核桃种植规模巨大,通过引进优质的核桃树种和采用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核桃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成为了陕西省的重要经济作物。
另外,杏子和柿子也是陕西省的传统果树种植品种,尤其以关中平原地区的杏子和柿子产量颇丰。
关中平原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宜杏子和柿子的生长,同时这里的果树种植历史悠久,技术经验丰富。
陕西省土壤简介
![陕西省土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42c61995f0e7cd1842536ce.png)
陕西土壤1.概况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2.1分类原则: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
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图1 陕西省土壤图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个土种。
如图1、表1: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3.土壤的基本性质3.1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
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1.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粗细状况。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一个稳定的自然属性,它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特性,是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安市土壤概况
![西安市土壤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d5db747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8.png)
西安市土壤概况西安市境内土壤母质种类复杂,植被类型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位悬殊,历史上人类影响程度不一,因而土壤构成复杂多样。
经1980~1986年土壤普查,根据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性,境内土壤可分为褐土塿土、潮土、水稻土、黄绵土、红粘土、新积土、紫色土、棕壤、暗棕壤、沼泽土和亚高山草甸土等12个土类。
根据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层厚度、盐渍化程度及土壤耕层厚度、质地、生产性能,各土类又分若干亚类、土种,共有24个土壤亚类,50个土属,181个土种。
由于农耕历史悠久,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影响深刻,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人工培育而成的农业土壤分布广泛塿土、潮土、水稻土都是在褐土或黄土基础上,经自然淋溶粘化作用和几千年耕种熟化后形成的农业土壤。
[土壤分布规律]西安市土壤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水平地带性】渭河平原广泛分布多种农业土壤,多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熟化形成,呈水平地带性分布。
河流的河漫滩土壤受河流冲积物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低河漫滩距河床近,易受洪水影响,以新积土和水稻土为主;高河漫滩距河床较远,地形稍高,以潮土为主。
河流的一、二、三级阶地,在褐土基础上演化形成塿土。
由于耕种时间与水文条件的差异,渭河以北多灰塿土,渭河以南多黑塿土。
在人口密集的西安城郊周围,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频繁的用土、填土和人工搅动,土壤以黄绵土和发育较晚的塿土性土为主。
山麓洪积平原的洪积扇顶部以褐土、黑塿土为主,中、上部则为红立茬土和黑立茬土。
洪积扇前缘排水不畅的洼地,形成各种水成土壤或半水成土壤,如潮塿土、水稻土等。
黄土台塬塬面土壤多为黑塿土或立茬土。
塬坡沟谷因水土流失,土壤遭受严重面蚀与沟蚀,以黄绵土为主。
陕西省土壤资料(1)
![陕西省土壤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7e7e67db28ea81c759f5780c.png)
陕西土壤研究农学2班纪森鹏 20131812977摘要【1】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149个土属,400多个土种。
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等。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分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在我国中部偏东靠北,东经105度29分到东经111度15分,北纬31度42分到39度35分之间,东与黄河与山西为界,西与甘肃,宁夏为邻,北靠内蒙古,南接四川,湖北。
全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最宽约430公里自南向北跨越北亚热,暖温,中温三个气候带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水分区;并以北山,秦岭为界,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个自然区。
陕西省土壤分类与代码
![陕西省土壤分类与代码](https://img.taocdn.com/s3/m/6920c96c783e0912a2162a14.png)
土纲 国家 代码 G 国家 名称 省级 代码 省级 名称 国家 代码 国家名称 土质初育土 亚纲 省级 代码 G1 省级名称 土质初育土 国家 代码 G11 土类 国家名称 黄绵土 省级 国家 省级名称 代码 代码 G11 黄绵土 亚类 国家名称 省级 代码 G110 省级名称 黄绵土 国家 代码 G11011 绵土 国家名称 土属 省级 代码 省级名称 国家代码 G1101113 G1101114 G1101115 G1101116 G1101117 G1101118 G1101119 G1101120 G11012 绵砂土 G110121 绵沙土 G1101211 G1101212 G1101213 G1101214 G1101215 G1101219 G11013 绵墡土 G110130 黄墡土 G1101311 G1101312 G1101313 G1101314 G1101315 国家名称 塬绵土 川台绵土 淡灰绵土 梯绵土 坡绵土 黑壮土 硬绵土 料姜绵土 淡灰绵砂土 墹绵砂土 塬绵砂土 梯绵砂土 川台绵砂土 坡绵砂土 暗绵墡土 坡绵墡土 油墡绵土 灰黄墡土 川台绵墡土 白墡土 土种 省级代码 G110110130 G110110140 G110110150 G110110160 G110110170 G110110180 G110110190 G110110200 G110121110 G110121120 G110121130 G110121140 G110121150 G110121190 G110130110 G110130120 G110130130 G110130140 G110130150
初育土 G
初育土 G1
G110 黄绵土
G110110 黄绵土
G1101316
陕西省土壤简介
![陕西省土壤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15efc0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61.png)
陕西省土壤简介陕西土壤1.概况陕西省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古朴秦川,为中国西北一省级行政单位,省会古都西安,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人口3733万(2010年),下辖西安1副省级市、宝鸡等9地级市及1农业示范区。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为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
2.土壤分类及面积2.1分类原则: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原则及分类系统,结合陕西省土壤资源的实际状况和土壤分类的经验,在县、地两级土壤分类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评比、归并,汇总而成。
陕西省土壤分类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土壤分类必须把成土条件、成土图1 陕西省土壤图过程和土壤属性结合起来,并以士壤自身性态为主要依据;②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视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分类系统中;③土壤分类要体现科学性,生产性和群众性。
2.2具体分类陕西省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进行的,全省共划分9个土纲,22个土类,49个亚类,134个土属,403 个土种。
如图1、表1:表1 陕西省土壤土壤分类系统表3.土壤的基本性质3.1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的物理性质系指土壤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的状况和性质,其中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水分和热量等。
土壤物理性质的好坏,不仅对植物根系生长及植株发育而且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及生物特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管理及土壤改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3.1.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质颗粒的相对比例或粗细状况。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fbbe629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e.png)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一、引言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
这个省份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连绵的山峦,深邃的峡谷,以及壮观的喀斯特地貌。
这些地形特点形成了陕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的气候、农业、生态以及人类活动。
本报告将对陕西的地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二、地貌类型1、黄土高原:陕西的黄土高原是黄土覆盖最广的地区之一,地势高亢,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征。
然而,水土流失问题在这些地区仍然严峻。
2、秦岭山脉:秦岭山脉贯穿陕西,形成了天然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山脉的山势雄伟,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陕南盆地:陕南盆地以汉中平原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秦岭和大巴山。
这里的地貌特征是丘陵和平原交错,河流密布,是陕西的重要粮食产区。
4、陕北高原:陕北高原的地势北高南低,地表崎岖,黄土层深厚。
这里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但近年来通过生态治理,情况有所改善。
三、地貌形成原因陕西的地貌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成的基础,秦岭和陕北高原的隆起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温度、降雨和风力的差异上,这些因素导致了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分布。
外力作用包括侵蚀、风化和沉积等,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于地质构造,形成了各种地貌特征。
四、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秦岭山脉和陕南盆地的地形地貌为农业、交通和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陕西的地貌特征还影响了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五、结论陕西的地貌特征具有多样性,包括黄土高原、秦岭山脉、陕南盆地和陕北高原等。
这些地貌类型受到地质构造、气候和外力作用的综合影响。
陕西的地貌特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地貌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土壤类型及特征
![陕西土壤类型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f36ff5884254b35eefd34c4.png)
陕西省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
从水平分异看,陕北高原为栗钙土——黑垆土地带;关中盆地为棕壤——褐土地带;陕南山地为黄棕壤——黄褐土地带。
从垂直分异看,秦岭山地、大巴山地都很明显。
秦岭北坡自下而上为褐土——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原始土壤;大巴山北坡自下而上为黄褐土——黄棕壤——棕壤。
陕西省的主要地域性土壤为风沙土、黄绵土、(土+娄)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盐碱土等。
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长城以北的风沙区。
黄绵土主要分布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区。
(土+娄)土是关中主要的农业土壤。
水稻土是陕南的主要农业土壤。
新积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全省各地都有分布。
潮土,主要分布在陕南和关中的凹湿地区。
沼泽土,分布在地形低凹,地下水经常出露的地区。
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关中河流两岸低凹地上,以蒲城县的卤泊滩最集中,另外,在灌区由于排灌不当,易形成次生盐碱土。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陕北的栗钙土、黑垆土、陕南山地的山地棕壤、山地黄褐土、灰化土、原始土壤以及各地的风沙土、盐碱土等,一般地力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而关中盆地的油土、(土+娄)土,汉江谷地的水稻土等土壤的分布区,则是相对高产的区域。
陕西地区种植红薯的条件
![陕西地区种植红薯的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f57b1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f.png)
陕西地区种植红薯的条件
陕西地区种植红薯的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源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陕西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合红薯的种植。
红薯属于温暖季节作物,对气温要求较高。
陕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温适中。
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夏季最高温度在20-26之间。
这样的气温条件有利于红薯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陕西地区的土壤条件适合红薯的种植。
红薯对土壤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性强。
陕西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土、砂壤土和冲积土。
其中,黄土是陕西地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具有排水性好、土壤肥力较高的特点,非常适合红薯的种植。
最后,陕西地区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有利于红薯的生长。
陕西地区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同时,陕西地区年降水量适中,冬、春季多雨,夏、秋季少雨,有利于红薯的生长和结果。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条件外,陕西地区还具备较丰富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
红薯种植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而陕西地区人口众多,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陕西地区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农业技术团队,可以为红薯种植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提高种植效益。
总之,陕西地区种植红薯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气候条件、合适的土壤条件和良好的水源条件。
同时,陕西地区还具备丰富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
这些条件为红薯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使得陕西地区成为红薯种植的有利地区之一。
陕西土种志-盐化缁泥土
![陕西土种志-盐化缁泥土](https://img.taocdn.com/s3/m/df833af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0.png)
盐化缁泥土归属与分布盐化缁泥土归属于沼泽土土类,盐化沼泽土亚类,硫酸盐氯化物盐化沼泽土土属。
面积11630亩,分布于横山县无定河沿岸河漫滩。
地面坡度<3°,海拔高度800- 1200m,地下水埋深0.5m,年降水量398mm,≥10°C年活动积温3215°C。
主要性状盐化缁泥土发育于冲积母质。
土体构型为A-Cu -Cg型。
因排水不畅,地表经常季节性积水,着生喜湿性草甸植物,土壤处于草甸沼泽化过程。
同时,处地属于半干旱气候,干燥度为1.56,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形成地表积盐。
全盐量可达0.2011%,属表聚型轻度盐化土,阴离子以SO4=、C1-为主,阳离子以K+、Na+为主。
剖面具有表耕层、心土层、潜育层及底土层。
全剖面壤质砂土,结构分散,强石灰反应,剖面上部有锈纹锈斑。
潜育层呈蓝灰色。
有机质及其他矿质养分含量均较低。
微量元素除铜外,其余均较缺。
质地粗,代换性能差,物理性状不良。
典型剖面横响001号剖面,位于横山县响水乡韭菜沟村河漫滩,地面坡度<3°,海拔高度1200m,地下水位0.3-1m,天然草地(寸草滩)。
0-10cm:表土层(A), 棕灰色(7.5YR5/2),单粒结构,砂土,多量植物根系,有锈纹,强石灰反应。
地表有盐霜。
10-30cm:心土层(Cu),暗棕灰色(10YR4/2),砂土,单粒结构,多量锈纹锈斑,多量植物根系,强石灰反应。
30-100cm:潜育层(Cg), 灰兰色(10BG5/1),砂土,单粒结构,少量植物根系,中度石灰反应。
生产性能盐化缁泥土属于表聚型轻度盐化土壤,以硫酸盐氯化物为主,对农作物危害较轻。
主要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过高,质地过砂。
在改良利用上,一应采取工程排水措施,如开沟排水或修筑台田,以降低地下水位至1-2m以下;二可种稻,既限制涝害,又改良盐分,从而增加农业产量;三是客土压沙,改良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盐化缁泥土剖面理化性状。
陕西汉中土壤介绍
![陕西汉中土壤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d9e8e01cc7931b765ce15f2.png)
汉中土壤的改良与利用
淹育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较高,水源缺乏,这不仅使水稻生长因缺水 受到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水稻土的水耕熟化过程,复盐基作用较弱, 有机质的积累也差。该亚类土层薄,耕层浅,保水能力差,每逢降雨少 的年份常因缺水而改旱粮,另外,山坡冲刷严重,岩石碎屑大量入田, 造成土壤结构不良,不但漏水漏肥,而且紧口夹脚,淀浆板结,耕作困 难。淹育水稻土土壤熟化度低,养分缺乏,土壤肥力低,一般为稻、麦 两熟,作物长势差,产量较低,有的田块因瘦痨,水稻发生坐蔸,常年 水稻亩产200~350kg,小麦亩产100~200kg。
黄褐土因受含钙粘黄土质母的影响, 阻滞和延缓了富铝化成土过程, 而粘化 过程比较强, 因而土质粘重, 土体中部形成粘盘层, 呈弱酸至弱碱性, 代换酸、 活性铝和水解酸含量甚微, 盐基饱和或基本饱和, 粘粒硅铁铝率较高, 粘土 矿物以水云母为主。这些主要诊断特征的差异, 反映出黄褐土是受母质影响 形成的特殊土类, 有别于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因此将黄棕壤和黄褐土作为 两个土类是适当的。
人为活动和自然条件都能影响土壤 pH 值的变化。不合理的灌溉会产 生盐渍化,提高土壤 pH 值,施用 石灰和生理酸性肥料或生理碱性肥 料都会降低或提高土壤 pH 值;增 施有机肥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土 壤 pH 值等等。
土壤微量元素
在水平方向上陕西省土壤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含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分 布规律。处于陕南秦巴山地地形的土壤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含量均居于较 高的水平,多属 3-4 级,局部地区可以达到 5 级。
由图 可以看出陕西省土壤有机碳
密度空间分布有以下特征:有机 碳密度<4kg/m2 主要分布在榆林、 延安地区北部以及商洛等地区, 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有机碳密 度在 4-7 kg/m2 之间主要分布在 延安地区、秦岭以南的商洛、汉 中、安康都有分布;陕西南部地 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在 4-9 kg/m2 之间;关中地区 及秦岭部分山区土壤有机碳密度 >12kg/ m2,部分地区高达 30 kg/m2以上;咸阳地区及渭南地区 土壤有机碳密度也较高,主要在 9-12 kg/m2之间,主要与该地区 是陕西省的主要粮食产区,常年 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较 高,且土层较厚,故其有机碳密 度也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学生用)(学生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手册(论总 论自然地理学是地理专业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一门实践性、区域性、地方性很强的科学,并在国民经济与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许多内容、资料、许多程序、环节、许多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大量地实地调查、考证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自然地理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既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又是开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野外实习与实践活动,验证、落实课堂和书本上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扩展学生的实践科学能力和整体素质,让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调察和研究的方法。
经过近些年来的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为适应新世纪地理教育发展,在山东省省级试点课程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推动下,结合我校21世纪教改项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式及其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根据地理学科特征和教学的具体要求,在长期的野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现初步形成了以陕西省和山东泰安地区为主的2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以及与综合自然地理实习相配套的烟台一带海岸带第四纪地质地貌短途实习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格局。
陕西地理野外实习。
该部分属于长途野外实习的内容。
主要介绍陕西省省情,陕西自然地理概况、实习路线和主要考察地点。
目的在于经过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认识并掌握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的地理分布及其区域差异性,加深学生对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证。
烟台地理野外实习。
主要介绍烟台周边地区(百里以内,如蓬莱、昆嵛山,校园内等)的地质地貌、土壤、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习,以课堂知识印证和野外工作方法训练为主,目的在于为长途集中实习打下基础。
我校在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上,各级部门都十分重视,实习投入力度亦不断加大,为顺利地完成实习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强化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野外实习教学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实习效果,需要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出一些规模性的要求,故制定本手册,供参加实习人员参考。
第一章第一章 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目的是对野外教学工作的总的目标和具体任务的叙述。
自然地理野外教学的总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得到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训练。
在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包括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气候、水文,以及相关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实习时间内,能够接触比较多的和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内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野外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野外工作方法中,包括地形图的判读,地质罗盘的作用及地质测量,地质地貌现象、土壤剖面、植物等的观察与描述,各种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上述这些方法与野外技能的训练对学生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将奠定良好的野外工作基础。
第二章第二章 计划学时及学分计划学时及学分陕西省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时间为2.5周,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共2个学分。
第三章 实习区简介实习区简介第一节第一节 地质地貌背景地质地貌背景地质地貌既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在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形成与演化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节中,将简要介绍与陕西自然地理分异有关的大地构造背景,与陕北黄土高原形成有关的黄土及黄河历史,以及从水系特征上认识和了解陕西的新构造运动与地貌空间结构及自然地理的近期过程。
一、陕西大地构造背景陕西大地构造背景陕西地区在大地构造上牵涉中国的许多构造单位。
它跨有华北地台及华南地台的部分并占有分隔上述两个构造单位的秦岭褶皱带的一部分。
因此陕西地区在中国大地构造的部位可说带有关键性。
陕西大地构造分区基本上分为三带。
在北秦岭即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及其以北地区属于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在巴山及其以南属于扬子地台的一小部分,在两个地台之间是著名的秦岭地槽。
二、陕西黄土及黄河历史陕西黄土及黄河历史(一)黄土沉积中国第四纪在长期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黄土分布十分广泛,北方和南方都有这个时期的黄土沉积。
在北方,东到太行,西至青海、甘肃,北到内蒙古,南至秦岭,分布了大面积的厚层的黄土,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黄土分布规模最大的地区,黄土高原就是由此而来的。
陕西是黄土分布最多的省份,自北而南都有黄土的踪迹,著名的洛川地区是目前已知黄土最厚的地方(厚度达200m),并吸引了大批的第四纪研究者,其中,刘东生院士是世界上享有威望的研究者。
人们早期对黄土的认识比较笼统,认为由黄色或棕黄色尘土和粉砂细粒组成的、质地均一、富含钙质结核,和多孔、块状层、发育垂直节理、松散的粉砂岩就是黄土。
后来黄土与黄土状岩石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1、黄土的基本特征①黄土的机械成份黄土以粉土为主(粒径在0.05~0.005mm),平均含量达50%以上。
进一步分为细砂(>0.05mm)、粉砂(0.05~0.005mm)和粘土(<0.005mm)。
黄土在垂向上的早期黄土与晚期黄土比较,前者细砂含量低,粉砂含量高,粘土也较多,多为亚粘土和中亚粘土;而晚期黄土则多为中亚粘土至亚砂土。
②黄土的矿物成分黄土中的矿物包括火成、沉积和变质不同成因及来源,数量多达60余种。
其中可分为重矿物、轻矿物和胶体矿物。
部分地区的黄土中还有少量的岩石碎屑。
黄土中的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其中石英含量>50%,长石含量29%~43%。
含大量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矿物是黄土组成上的突现特征,象角闪石、黑云母、辉石等。
黄土中的粗粒矿物一般为次棱角状到棱角状,表面比较新鲜,风化很微弱。
但在观察黄土矿物特征时,也应注意其形成以后的次生变化。
③黄土的化学成份黄土中的主要成份包括:SiO2(>50%),Al O3(>10%),Ca O(>7.9%);其次为Fe2O3(4~5%),Mg O(2~3%),K2O(2%)。
此外,尚含有微量及分散元素。
富含钙质是黄土化学组成上的突出特点。
黄土中的易溶盐类以碳酸盐为主,其次是氯化物和硫酸盐。
在不同的条件下,易溶盐类以固态或液态方式存在。
在400mm降水线以南,易溶盐含量变化比较明显,此线以北变化较不明显。
但黄土中易溶盐的垂直变化不甚明显。
易溶盐的含量及分布对黄土地下水质有直接的影响,微量及分散元素则与黄土区居民的健康有关。
④黄土的结构黄土孔隙率高,可达40~50%,许多孔隙必须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一般老黄土中的孔隙率低,新黄土中的孔隙率高;坡积、残积黄土比冲积黄土孔隙率高。
不同成因的黄土中的孔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
大孔隙中有虫孔、植物根孔、裂隙、封闭空洞和巨大的潜蚀空洞等。
大孔隙的存在,使黄土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湿陷性。
当黄土受水浸润后,粗粒变细,细粒粘土矿物和易溶盐类发生溶解或分散,使黄土强度降低,继而体积缩小,孔隙加大,出现空洞,造成地面坍塌。
2、黄土地层上新世三趾马红土(保德组)和红色土A带(静乐组)。
黄土沉积主要在第四纪的早、中期的更新世完成的。
早更新世的红色土B带,在山西西南部称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红色土C带,在山西西南部称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
① 下更新统 在陕西中部的广大地区,接受了三门组湖相沉积。
主要分布在汾渭地堑及潼关至三门峡的东西长条形断陷山间盆地之中。
② 中更新统 与北京周口店洞穴堆积同期沉积的是以坡-洪积成因的“土状堆积”,黄河中下游山前地带的红色土C带及陕北榆林组为典型代表。
榆林组的岩性与红色土C比较,色较浅(浅灰),且富含砂质,与黄土相近。
除富钙质结核、化石,及有时观察到的层序上的特征外,不易与黄土区分。
在榆林一带,保德红土、红色土A、B带皆缺失,榆林组直接覆盖在中生代岩层之上,厚10~20m。
含方氏鼢鼠等化石。
在榆林之南,位于黄土之下的红色土到处可见,且已恢复红色土原状,色稍红,也无砂质,厚度增大至几十米至百余米。
③ 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形成第三次土状堆积旋回,其分布常超过红色土范围,不整合地覆盖在红色土及其它基岩之上。
马兰黄土色浅,灰白、微黄,主要由粉砂组成,质地松软,不含埋藏土壤。
在许多原始表面上含有一层埋藏或残留的全新世黑垆土。
黄土结核小且少,仅限于钙质结核。
马兰黄土成因仍然十分复杂,其中的古生物化石除蜗牛外,其他均少见,最常见的是鸵鸟蛋。
(二)黄土与新生代古气候典型的风成黄土是干旱气候的产物;红色土为半干旱气候下的堆积;黄土地层中存在多层古风化壳及古土壤,则代表了温暖、湿润的气候;黄土中还存在着古巴队剥蚀面,属流水侵蚀的痕迹,其中由刘东生建立的马兰-离石剥蚀面、离石-上下剥蚀面和离石-午城剥蚀面成为中国黄土地层的主要界线。
因此,黄土沉积为黄土分布区的古气候重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朱显谟曾就不同时期的古土壤进行了古气候环境的重建。
更新初期,从内蒙古岩溶高原搬运下来的红色古风化残、坡积物堆积在盆地而成为红色土,接着气候变干,强劲的风和暴剥蚀红色土,把细粒物质输送到陕甘宁一带的洼地,形成午城黄土。
中更新世前期,海洋气团很盛,部分湿润气流可以到达草原地区。
使地面径流增大,对黄土物质进行冲刷,形成众多的河流相沉积。
当时可能回复为森林草原景观。
中更新世后期,大陆气候增强,风力增大,堆积了离石黄土。
其中常出现古风化壳和古土壤。
表现为东部季风边缘区的森林草原气候向干旱草原气候波动式的过渡特点。
晚更新世初,以萨拉乌苏组为代表的湿润气候,出现河流相的砂砾石沉积。
后期,风力转强。
鄂尔多斯台地,多沙丘,气候变得十分干燥、寒冷。
此时,伴随着末次冰期-雨木冰期的来临,古气候演变为典型的草原气候。
夏雨减少,冬季干寒,台地上遍布灰黄色的马兰黄土。
黄土区北端还出现了永冻黄土和山地“岩海”、“冰卷泥”等冰缘现象。
全新世,随着气候转暖,高原面上进行生草化过程、钙化过程和盐渍化过程,并发育代表干草原的栗钙土壤。
(三)黄河历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蕴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也伴随着新生代的地质演化,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并从最初的外流河,演变为以内流河为主的内流河,最后又转向外流。
黄河至少在上新世初期就出现了,并在上新世的保德期塑造了流域内的盐锅峡至三门峡段普遍存在的壮年期宽谷。
上新世晚期是华北新生代地史上重要的盆地形成时期之一,黄河中游地区此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盆地,并潴水成为内陆湖泊。
其中,大型内陆盆湖泊有:宁夏地区的银川古湖,内蒙古地区的河套古湖和晋陕豫地区的汾渭-三门古湖。
在这段内陆湖泊时期,外流的黄河被分割成若干河段,分别以各内陆湖泊为基准面,注入相应的内陆湖泊,变为内流河流,只有大致在三门峡水库大坝以东部分,仍维持了东流入海的外流河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大约距今25~30万a ,因突变性事件,沿故道串通了内陆湖泊,黄河再次重现,随开始了黄河的第二外流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