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摘要

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救援、转运、手术和康复,是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医疗机器人技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对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表明医疗机器人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医疗机器人,伤病员,手术,康复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RP)已召开过多届医疗外科机器人研讨会,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医疗机器人市场化产品。目前,先进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规划模拟、微损伤精确定位操作、无损伤诊断与检测、病人安全救援、无痛转运、康复护理、功能辅助及医院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这不仅促进了传统医学的革命,也带动了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医疗机器人在战创伤救治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外军的广泛重视。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为美国陆军未来战场伤病员救援和医疗设计了高度集成化、机器人化和智能化的医疗系统。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西方许多先进国家都进行专门立项投资。积极开展医用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防部开展了Telepresence Surgery (临场感手术) 技术研究。用于战场模拟手术培训和解剖教学,NASA已经在美国加州与意大利米兰之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欧共体技术专家Maurice在IEEE SPECTRUM期刊中表示。欧共体正在制定一项新的计划,其中将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及虚拟医疗技术仿真作为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之一。日本也制定国家计划开展高技术医疗器械研究发展。许多著名的国际会议,象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EEE Eng,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EEE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等都将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单独列为一个专题,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1996年,机器人工业协会将Eagleburger 最高荣誉奖授予了W.Barger和H.Paul博士,表彰他们在医用机器人技术临床研究方面的贡献) 。

目前,医疗机器人的研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康复和医院服务机器人系统等几个方面。

1.2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瑞士洛桑大学研制出一种脑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时患者的头部被固定在一个钢制框架内,医生通过CT观察病人颅内情况,并将有关的手术数据输入到控制机器人的计算机中。计算机自动识别脑中的病灶,并规划出通往病灶的途径,

根据医生的指令,完成病人头部的皮肤切开、在头盖骨上钻孔、刺穿脑膜等工作,微型仪器从2毫米粗的导管中伸入到病变部位进行手术。这台机器人系统能切除脑肿瘤、能用放射性光束杀死脑中的癌细胞,还能用导管破坏帕金森病患者脑中的有病细胞,从而制止病人的颤抖。

1986年,美国IBM的Thomas J.Watson研究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合作开发一种创新的系统,以便进行髋骨整体置换手术。在此基础上,1992年成立了Integrated Surgical Systems公司并推出了ROBODOC机器人系统,它是在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成的,可以完成全髋骨替换,髋骨置换及修复和膝关节置换等手术,相应的,该公司还开发了ORTHODOC图像处理系统,根据CT图片进行3D建模和手术规划,为手术提供所有需要的数据,帮助医生完成监控和虚拟手术。该系统已经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检验局(FDA)认证,在美国、欧洲、中东、亚洲等地得到应用。

在国内,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图形图像中心和海军总医院共同开发的遥操作远程医用机器人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影像获取传输、虚拟手术规划、智能机械臂,病人头部(病灶)固定装置等部分组成,可以完成确定手术靶点,重建三维病灶轮廓、引导定位器械、定向手术系统等多个复杂步骤,治疗脑部纵深病变无需开颅,这一手术突破了传统脑外科手术的定式,病人头上不必再戴厚重的金属框架以辅助定位,病人造成的创伤面比传统手术小得多,定位也较传统手术精确。

1.3医院服务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也许是解决目前医院服务上一些缺陷的方法,完成一些沉重的和令人厌恶的工作,如抬起病人去厕所或为失禁病人更换床单等,一些医院服务机

器人近年来得到发展,一般用来辅助护士完成食物、药品、医疗器械、病志等的传送和投递工作,如美国运输研究会(Transition Research Corporation,TRC)(现在叫HelpMate Robotics)研制的“HelpMate”机器人,可以24小时的在医院里完成运送食物和药品的工作,与工厂所使用的自动输送车不同的是,这种机器人不是沿着固定的轨道网络行走,而是基于传感器和运动规划算法实现自主行走,适合于部分结构化的环境(Structured Environment),系统也能处理传感器噪声、误差和定位错误,发现并避开障碍物(如人等)。这种机器人已在数家医院安装,一些医院报告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4应用现状

目前,医疗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领域,机器人做手术十分精确,一个神经外科大夫的误差精度能达到2毫米,而机器人的精度可以很容易的达到微米级,在追求MIS的今天,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目前已经商品化的产品包括前面提到的TOBODOC、AESOP、ZEUS和Da vinci 等系统,在各种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TOBODOC 辅助外科手术系统在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法国、英国、瑞士、中东、日本、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应用,在日本大学和医院里就有7台,而在世界范围内有近500台AESOP机器人在MIS中得到应用,每年完成数万例手术,ZEUS系统在没股票和欧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2 手术机器人

2.1肝脏肿瘤的微波消融机器人

用于肝脏肿瘤的微波消融机器人[1]是关节式医疗机器人,其具有五个自由度。

整个机器人安装于一个具有轮子和支撑脚的操作台上(手术时支撑脚着地,手术后轮子着地可推动),整个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安装于操作台内部。机器人的5个自由度采用伺服电机驱动,支撑脚的运动利用直线步进电机实现。

2.2本身机构

肝脏肿瘤的微波消融机器人由操作盒单片机、PLC、工控机、PMAC运动控制卡组成。各模块的作用如下:(1)操作盒单片机:人机交互接El;(2)主控计算机:机器人语言编译,运动规划。(3)PMAC卡:实现对5个电机的运动控制;

(4)PLC:电源、安全、系统管理,操作台的升降控制。操作盒单片机和主控计算机通过CAN总线通讯。PMAC运动控制卡和主控计算机之间通过PCI总线通讯,和PLC之间利用I/O通讯。各模块之间相互监控,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时的安全性。

《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全景图谱》(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等)

预见2021:《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全景图谱》(附全 球市场、竞争格局等) 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以及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扫地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在各个领域不断加速渗透。作为更接近消费端的服务机器人,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下,未来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主要包括个人/家庭用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 产业链解析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其中,核心零部件主要包括智能芯片、控制器、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这些零部件的供应厂商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产业链中游则主要是本机制造以及外加一些操作系统提供商、AI引擎提供商、云系统提供商等。产业链的下游则主要为集成应用、各种消费场景应用等。中游做产品的板块商结合语音、图像等板块,通过虚拟机器人

或实体机器人向下游各场景提供服务。 随着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ABB、KUKA等国外厂商则在控制器等零部件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国内企业在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等新兴技术领域寻求突破,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企业有沈阳新松、地平线、寒武纪等。在操作系统和软件服务上,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中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整机制造企业主要有康力优蓝、沈阳新松、优必选、科沃斯等。

核心零部件及软件服务占据主要价值量 从产业链的整体价值量体现来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智能芯片、激光雷达、传感器等,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的主要部分;此外,智能交互如语音、图像等模块是目前初创公司抢占的热点,也占据着一定的价值;同时,服务机器人涉及的智能交互、语音图像识别等都需要很多软硬件来支持,生态圈的建立需要操作系统来支持,这部分也占据着重要的价值量。

选 票(国内) -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

国内统计 编号产品名称单位名称型号 1 具有力传感器肌电比例控制假肢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SJQ18-G 2 II型上臂单电极控制肌电假肢丹阳精博假肢矫形器技术有限公司RA-2 3 I型前臂肌电假肢丹阳精博假肢矫形器技术有限公司RB-1 4 可摆动电动肘关节丹阳假肢厂有限公司Z4-B 5 可自由摆动肘关节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DZ-3 6 髋离断关节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HN7E 7 HN7E7-S 7 膝离断关节河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HN3R30 HN3R21 8 四连杆气压膝关节北京市假肢矫形技术中心4P3000 9 碳纤双气压膝关节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4D01C 10 智能气压膝关节北京东方瑞盛假肢矫形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H40Z 11 锐耀一气压膝关节德林股份有限公司RAY-RP1 12 仿生极致双压膝关节德林股份有限公司XTR-X60 13 飞燕碳纤运动储能脚北京精博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有限公司YDJ-FY 14 步圣碳纤维储能脚福建省假肢中心5FS 15 2C仿生储能脚北京精博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有限公司2C

16 碳纤储能脚板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2D03C 17 纵向无弹性凝胶套湘潭阿尔卑斯矫形器康复用品有限公司AKDT 18 简便型凝胶套湘潭阿尔卑斯矫形器康复用品有限公司ELDT 19 高位截瘫荣军专用生活代步电动车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DYL50A 20 高位截瘫行走支具北京东方瑞盛假肢矫形器技术发展有限公司29—01 21 惠慈截瘫支具北京惠慈假肢医疗用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患者实际尺寸制作 22 手拉锁膝关节矫形器支条湖北省康复辅具技术中心401-SLS 23 骨盆畸形矫正训练器北京环球精博康复辅具技术有限公司髋关节距离22cm-30cm 24 一种截瘫矫形器髋膝关节铰接组件福建省闽侯县蓓磊新技术开发应用中心(RGO)截团助行器 25 床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SK-C3S 26 多体位智能康复训练机器人常州市钱璟康复器材有限公司Flexbot_s 27 骨传导助听器北京美尔斯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MT A106

上肢康复机器人说明书

0 生产许可证:粤食药监械生产许号 产品标准号:YZB/粤0824-2010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 (商品名称:上肢康复机器人) 说明书 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中的信息将取代所有以前出版资料中的信息。 该文档版本: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治疗指导 (1)

3. 安全须知 (2) 4. 符号说明 (2) 5. 简介 (3) 6. 功能特点 (3) 7. 规格标准 (4) 配置清单表 (6) 8. 设备操作说明 (6) 9. 软件操作说明 (9) 系统主界面 (9) 选择患者 (10) 训练设置 (11) 进入训练 (12) 训练信息 (13) 评估系统 (14) 评估报告 (15) 10. 清洁及维护 (17) 11. 保修条款 (17) 1. 适用范围 适应上肢偏瘫及功能障碍的患者 针对脑血管疾病、严重脑外损伤或其它的神经系统疾病造成上肢功能障碍及手术后恢复上肢功能的患者,如脑卒中、帕金森、脑血栓等。 级以上肌力等级的偏瘫患者。由于是主动训练系统,所以要求患者的上肢至少要有微弱运动能力。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是用于治疗的训练仪器,而非以诊断为目的的医疗设备。 2. 治疗指导

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的目的可以是保持活动(预防治疗),或者手术、受伤后的康复。 我们建议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作为医生或治疗师开出的训练方案的一个部分。 为了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我们建议利用强化的反馈训练进行具体任务的功能训练治疗。 3. 安全须知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只可以连接在与标牌上的规格相符的电源上。将设备连接在合 适的电源插座中。(电源插座必须要有接大地) ●主机的信号输出部分与计算机连接时,必须用配套的USB线相连。 ●电源线的放置应该不影响行人,不会触及可移动的结构,并且不会被其他设备所损坏。 不得使用损坏的电源线,只可以使用设备原装的电源线。 ●为了防止触电,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不可以在潮湿或高温等恶劣环境中使用: 仪器工作温度应在5℃~40℃,环境相对湿度应小于80%。 ●在首次使用时,应由医生或供应商展示如何操作此设备。 ●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不要靠近或试图卸下活动着的部分。 ●若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或训练之后出现任何异常症状,要立即与医生联络。 ●只有当电源线插头从电源插座中完全拔出来以后,训练器才完全断电。 ●在打开外设备外壳之前,一定要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外壳打开时设备不可使用。 ●维修只可以由授权的专业人士进行。若设备有任何损坏、任何噪声或气味异常,立即 停止训练,把电源切断,联系服务工程师。 ●清洁设备时不可以使用有腐蚀性的液体。 ●系统部件中未规定的组件不得接入系统。 ●操作者和患者的不允许触电脑USB线的输出接口 4. 符号说明 在此手册以及训练器上的符号,是为了起你的注意,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在使用设备以前应该完全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以便更安全有效地使用设备。

解析医疗机器人九大关键应用技术

解析医疗机器人九大关键应用技术 目前,机器人已经是制造业和其它重复劳动中的标准配置。并且机器人市场的需求正在转向,从过去的工业领域转向民生领域。特别是医疗、养老和教育行业,对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非常迫切,服务机器人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将会很有市场前景。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得医疗不管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满足更高水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医护人力相对缺乏,医疗及健康服务机器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医疗应用环境中,机器人的出色表现是需要过硬的技术来支撑的,目前医疗机器人工作首要要害技术有以下几项: 机器视觉技术:中医智能机器人专注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功能为面诊、舌诊、问诊及脉诊。首先通过机器人的视觉采集人体的面像和舌像,通过机器手或手环采集人体的脉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智能判读人体的面像、舌像和脉搏数据,再结合问诊信息,最后通过中医医理模型推断人体的整体健康体质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康复建议,包括保健原则、饮食药膳、起居养生、穴位按压、中医功法和音乐疗法等。

优化方案技术:医用机器人已然叫机器人,那就离不开机器人的基础理论和要害技术,包括安排、控制、传感、人机交互、遥操作和资料等等,这方面和传统机器人没有太大不一样。方案时要脱节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影子”,结束轻量化、精密、活络机器人安排构型立异方案。 系统集成技术:医用机器人有“医用”的分外内在,恳求安全有用。系统集成时一定要面向详细的手术流程需要,思考手术室如何运用,留心人机成效学的研讨。假设医生不接受你的系统,你理论工作做得再好、技术再抢先也不行能得到推行运用,所以医用机器人更偏重“医生-机器人-病人”三者的共融。

易观分析: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实力矩阵分析 技术发展带动市场崛起 服务机器人向多个行业渗透

易观分析: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实力矩阵分析技术发展带动市场崛起服务机器人向多个行业渗透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经历了2016年的爆发,在2017年趋于阶段性冷静,整个市场仍处于探索期。专业级服务机器人继续向医疗、安防、餐饮、物流、仓储等领域渗透,催生了多家创业公司的崛起。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中,扫地机器人和智能音箱等工具类产品在2017年实现了供给端市场爆发,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抢占入口;而陪伴类机器人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市场洗牌,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公司已经被市场淘汰,实力较强的企业继续丰富产品,探索多种业务模式。服务机器人市场格局正在形成中,未来三到五年内仍会发生较大变化。 易观分析: 根据Analysys易观近期发布的《2017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实力矩阵专题研究报告》,Analysys易观对2016年至2018年主要服务机器人厂商在实力矩阵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执行、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作如下解读。

1、厂商执行与运营能力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软件技术以 及伺服舵机、机械自动化等硬件技术的逐渐成熟,服务机器人在过去几年实现了较大发展,从医疗、科研、物流、餐饮等行业和商用领域逐渐渗透到家用娱乐、教育等消费级领域。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及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各行各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个正处于探索期的新兴行业吸引了创业公司、传统制造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他们纷纷成立团队,进行从底层技术研发、到软件应用、到硬件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希望未来在服务机器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易观把服务机器人主体的销售规模、资金实力、产品品类、盈利能力、品牌认知度5个方面作为评价厂商执行与运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2、厂商创新能力 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服务机器人作为技术驱动型产业,技术成为衡量 服务机器人产业现有资源的重要指标。其次,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呈现多样性,已覆盖金融、客服、家政服务等多个场景,面对非结构化的环境,现有的服务机器人功能已经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并开始向多功能方向发展。服务机器人厂商产品量产/迭代能力、产品创新能力、技术研发实力、团队技术实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是评价厂商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市场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助残行走、康复治疗、负重行走、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的一种医用机器人。我们认为康复机器人的下游市场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在应用技术突破后的市场需求量巨大,未来几年产业增长速度将超过整体医用机器人市场的增长速度。预测康复机器人市场将从2015年的43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8亿美元。 图表2015-2020年康复机器人市场(包含外骨骼机器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供需缺口巨大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肢体残疾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大量存在的骨关节疾病,其疼痛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行走能力、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的人患有该病。脊髓损伤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造成,轻者使损伤者行走能力减弱,重则瘫痪。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其中以脑卒中患者居多。脑卒中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8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据专家估计每年我国脑血病新发患者超过200万人。 我国肢体残疾基数庞大,且人数仍在递增。相较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表示,残疾类别结构发生改变,肢体残疾人数大幅增加,肢体残疾人数从1987年的755万上升到2006年的2412万,占残疾总人口比重为29.07%,是残疾的最主要类型。另外,由于我国残疾标

准较为严格,与发达国家相比,残疾人比例相对较低,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2006年我国的残疾人口比例约为6.34%,因此我国目前的残疾人数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数,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占比,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人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 图表肢体残疾人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致残几率和残疾人的数量,残疾人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年龄越大,比重越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增高。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38亿,所占人口比重不断攀升,达到10.1%;老年人抚养比在2014年达到13.7%,维持不断增加的趋势;少儿抚养比下降伴随着因计划生育和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伴随着老龄化过程中的生理衰退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下降,并且,在老年人群体中存在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且多数患者存在偏瘫症状。

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Handy1康复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一种低价的康复机器人系统,现在有100多名严重残疾的人经常在使用它。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人采用了这种机器人。 目前正在生产的机器人能完成3种功能,是由3种可以拆卸的滑动托盘来分别实现的,它们是吃饭/喝水托盘,洗脸/刮脸/刷牙托盘以及化妆托盘,它们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提供。由于不同的用户要求不同,他们可能会要求增加或者去掉某种托盘,以适应他们身体残疾的情况,因而灵活地生产可更换的托盘是很重要的。 部件多了就很复杂了,为此给这种机器人研制了一种新的控制器,它是以PC104技术为基础的。为了将来便于改进,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输入/输出板,它可以插入PC104控制器。它具有以下能力:话音识别,语音合成,传感器的输入,手柄控制以及步进电机的输入等。 可更换的组件式托盘装在Handy1的滑车上,通过一个16脚的插座,从内部连接到机器人的底座中。目前该系统可以识别十五种不同的托盘。通过机器人关节中电位计的反馈,启动后它可以自动进行比较。它还装有简单的查错程序。 Handy1具有通话的能力,它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为护理人员及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是简单的操作指令及有益的指示,并可以用任何一种欧洲语言讲出来。这种装置可以大大提高Handy1的方便用户的能力,而且有助于突破语言的障碍。 以进食为例,Handy1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在Handy1的托盘部分装有一个光扫描系统,它使用户能够从餐盘的任何部分选择食物。简而言之,一旦系统通电,餐盘中的事物就被分配到若干格中,共有7束光线在餐盘的后面从左向右扫描。用户只用等到光线扫到他想吃的食物的那一格的后面时,就可以按下单一的开关,启动Handy1。机器人前进到餐盘中所选中的部分,盛出一满勺食物送到用户的嘴里。用户可以按照自己希望的速度盛取食物,这一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只到盘子空了为止。机器人上的计算机始终跟踪盘子中被选中食物的地方,并自动控制扫描系统越过空了的地方。利用托盘上的第8束光线,用户在吃饭时可以够得到任何地方的饮料。 Handy1的简单性以及多功能性提高了它对所有残疾人群体以及护理人员的吸引力。该系统为有特殊需求的人们提供了较大的自主性,使他们增加了溶入到“正常”环境中的机会。

2020年医疗机器人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2020年医疗机器人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内容目录 1、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国崛起 (4) 1.1 医疗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亚太地区成为新重心 (4) 1.2 美国引领医疗机器人发展,中国医疗机器人企业崭露头角 (5) 2、骨科机器人是群英逐鹿的赛道 (8) 2.1 骨科机器人市场竞争分析 (9) 2.2 骨科机器人技术发展情况 (9) 3、直觉外科公司分析 (12) 3.1 直觉外科发展历程 (12) 3.2 直觉外科商业模式—耗材收入逐渐成为主力 (13) 3.3 直觉外科的各阶段估值分析 (15) 4、 REWALK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前景黯淡 (16) 4.1 Rewalk业绩无法兑现,股价持续走低 (18) 4.2 日本Cyberdyne公司与Rewalk同样遭遇 (19) 5、天智航—骨科机器人龙头公司 (20) 5.1 产、学、研、医结合,填补国内骨科机器人空白 (20) 5.2 创始人为实际控股人,通过参股资本追踪领域前沿 (20) 5.3 核心团队简介 (21) 5.4 产品核心技术指标 (22) 5.5 初期以设备销售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 (22) 5.6 财务情况分析 (23) 5.7 天智航投资价值分析 (24) 图表目录 图1: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4) 图2:2016年医疗机器人全球市场份额分布 (5) 图3: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 (5) 图4:中国医疗机器人领域新成立公司数 (5) 图5:医疗机器人分类 (6) 图6:手术机器人在医疗机器人中占比 (6) 图7: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全球装机分布情况 (7) 图8: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 (7) 图9:国外主要医疗机器人公司 (7) 图10:国内主要医疗机器人公司 (8) 图11:2018年骨科机器人新增装机量 (9) 图12:国内骨科机器人下游分布占比 (9) 图13:骨科机器人手术示意图 (10) 图14:骨科机器人双平面定位技术示意图 (11) 图15:国内获证上市的骨科机器人公司 (11) 图16:直觉外科产品更迭过程 (13) 图17:Ion机器人肺活检系统 (13) 图18:达芬奇机器人组成部分 (14) 图19:直觉外科商业模式 (15) 图20:2019年直觉外科各类收入占比 (15) 图21:Rewalk Personal及Restore系统 (16)

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及供需情况分析

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及供需情况分析 一、市场发展现状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助残行走、康复治疗、负重行走、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的一种医用机器人。我们认为康复机器人的下游市场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在应用技术突破后的市场需求量巨大,未来几年产业增长速度将超过整体医用机器人市场的增长速度。预测康复机器人市场将从2015年的4300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8亿美元。 图表2015-2020年康复机器人市场(包含外骨骼机器人)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供需缺口巨大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肢体残疾主要由骨关节病、脊髓损伤和脑血管疾病等造成。大量存在的骨关节疾病,其疼痛和功能障碍会导致行走能力、劳动力丧失,甚至致残,60岁以上的老年人55%的人患有该病。脊髓损伤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造成,轻者使损伤者行走能力减弱,重则瘫痪。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其中以脑卒中患者居多。脑卒中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8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据专家估计每年我国脑血病新发患者超过200万人。 我国肢体残疾基数庞大,且人数仍在递增。相较于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表示,残疾类别结构发生改变,肢体残疾人数大幅增加,肢体残疾人数从1987年的755万上升到2006年的2412万,占残疾总人口比重为29.07%,是残疾的最主要类型。另外,由于我国残疾标

康复机器人项目简介

Rehabilitation and Assistive Robots for Healthcare of Disabled and Elderly Persons Dr. Low Kin Huat Professor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TU) Singapore 639798 Research Interests: Rehabilitation Robots, Assistive Robots, Underwater Robots,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September 2014

Background Spinal cord injury (SCI) and stroke are the leading cause of permanent disability around the world. In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795,000 new stroke cases [1], and an estimated 12,000 new spinal cord injury cases [2] occurring each year. While in China, the number of stroke patients is high up to 70 million [3]. Loss of walking ability is a debilitating outcome in post-stroke and spinal cord injury, with more than 50% of the post-stroke patients demonstrating persistent walking deficits, and more than 90% of the SCI patients lose their sensory and motor control of the lower limbs. In addition, the risk of stroke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aging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in China. As reported [4], by the year of 2040,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the age of above 60 will reach 400 million which is 26% of the whole popu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dern rehabilitation method or recovery model is recently inspired by the principle of neuroplasticity. Neuroplasticity allows the neurons in the brain to compensate for injury and disease and to adjust their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o new situations or to changes in their environment [5-7].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hat with appropriat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nd processes, neuronal circuits of stroke patients that have been affected by brain lesion can potentially be retrained, resulting in improving motor control. However, for the conventional therapist assisted gait rehabilitation approach, the labor costs are high as up to three therapists can be required to assist each patient. Thus the popularity of this approach has dwindled due to initial high cost outlay for the equipment, following by high labor not to mention staff training in the use of the system. Rehabilitation robot is gaining its popularity in gait rehabilitation since it can help tackle these issues and enable the patients to regain their independence.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onditions, even after rehabilitation, these patients are still unable to walk well, or walk safely. As a result, ambulation is the major concern for them and affects their independence of daily life. Using wheelchairs can aid mobility and some patients are likely to opt for the use of wheelchair rather than using their ambulation skills after rehabilitation [8]. However, using the wheelchair will cause some constraints for the patients [9]. For example,

医疗机器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医疗机器人销售规模及重点竞争企业 一、医疗机器人市场发展规模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4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为1224台,与2004年全球医疗机器人销量为386台相比,年复合增速达12.2%。 图表2004-2014年全球医疗机器人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商业机器人市场于2015年达到了59亿美金,主要受益于在商业机器人中占比极大的医疗及手术机器人的迅速增长,未来市场份额有望在2025年达到170亿美金,取代军用机器人板块成为第二大机器人市场。 图表2015-2020年机器人市场细分以及增速情况 单位:十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截止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74.7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能稳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金。其中,手术机器人占60%左右市场份额。 目前北美市场目前为最大市场,而由于政府医疗投入加大,医疗系统重组和人们对微创手术意识加强,未来市场重心将逐渐往亚洲市场转移。2013年全球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总销售额达14.95亿美元,其中达芬奇机器人全球销售额达6.33亿美元,占比42.43%。截至2014年底,全球共装机达芬奇机器人3266台,其中美国2223台(68%),欧洲549台(16.8%),亚洲350台(10.7%),我国内地共29台(7.96%),其中9台在北京(2.76%)。 二、医疗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医疗机器人在国外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是由市场的供需情况决定的,竞争比较激烈。而技术更迭周期短的行业特性也决定了拥有核心技术以及突破性独创理念的公司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目前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中欧美地区的医疗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处于市场主导地位,全球最大的10家医疗机器人企业中大部分是美国和欧洲公司。其中,美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已发展到30多个。这些医疗科技公司拥有庞大的资源网络、全面的服务内容和优秀的研发团队。能够为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更科学、精确、安全的手术辅助服务。

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医疗机器人及其应用 摘要 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伤病员的救援、转运、手术和康复,是医疗卫生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医疗机器人技术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对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介绍,表明医疗机器人在军用和民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医疗机器人,伤病员,手术,康复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先进机器人计划(IARP)已召开过多届医疗外科机器人研讨会,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医疗机器人市场化产品。目前,先进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规划模拟、微损伤精确定位操作、无损伤诊断与检测、病人安全救援、无痛转运、康复护理、功能辅助及医院服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这不仅促进了传统医学的革命,也带动了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医疗机器人在战创伤救治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外军的广泛重视。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为美国陆军未来战场伤病员救援和医疗设计了高度集成化、机器人化和智能化的医疗系统。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西方许多先进国家都进行专门立项投资。积极开展医用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国防部开展了Telepresence Surgery (临场感手术) 技术研究。用于战场模拟手术培训和解剖教学,NASA已经在美国加州与意大利米兰之间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欧共体技术专家Maurice在IEEE SPECTRUM期刊中表示。欧共体正在制定一项新的计划,其中将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及虚拟医疗技术仿真作为重点研究发展计划之一。日本也制定国家计划开展高技术医疗器械研究发展。许多著名的国际会议,象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EEE Eng,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IEEE System,Man and Cybernetics等都将医用机器人与计算机辅助外科单独列为一个专题,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多次召开国际会议;1996年,机器人工业协会将Eagleburger 最高荣誉奖授予了W.Barger和H.Paul博士,表彰他们在医用机器人技术临床研究方面的贡献) 。 目前,医疗机器人的研制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康复和医院服务机器人系统等几个方面。 1.2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瑞士洛桑大学研制出一种脑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时患者的头部被固定在一个钢制框架内,医生通过CT观察病人颅内情况,并将有关的手术数据输入到控制机器人的计算机中。计算机自动识别脑中的病灶,并规划出通往病灶的途径,

上肢康复机器人说明书

0 生产许可证:粤食药监械生产许20030845号 产品标准号:YZB/粤0824-2010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 (商品名称:上肢康复机器人) 说明书 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

广州一康医疗设备实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文中的信息将取代所有以前出版资料中的信息。 该文档版本:V1.09 https://www.360docs.net/doc/1f2849557.html,

目录 1. 适用范围 (1) 2. 治疗指导 (1) 3. 安全须知 (1) 4. 符号说明 (2) 5. 简介 (2) 6. 功能特点 (3) 7. 规格标准 (4) 8. 设备操作说明 (6) 9. 软件操作说明 (8) 9.1 系统主界面 (8) 9.2 选择患者 (9) 9.3 训练设置 (11) 9.4 进入训练 (12) 9.5 训练信息 (13) 9.6 评估系统 (14) 9.7 评估报告 (14) 10. 清洁及维护 (16) 11. 保修条款 (16)

1. 适用范围 适应上肢偏瘫及功能障碍的患者 针对脑血管疾病、严重脑外损伤或其它的神经系统疾病造成上肢功能障碍及手术后恢复上肢功能的患者,如脑卒中、帕金森、脑血栓等。 级以上肌力等级的偏瘫患者。由于是主动训练系统,所以要求患者的上肢至少要有微弱运动能力。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是用于治疗的训练仪器,而非以诊断为目的的医疗设备。 2. 治疗指导 根据患者的不同,治疗的目的可以是保持活动(预防治疗),或者手术、受伤后的康复。 我们建议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作为医生或治疗师开出的训练方案的一个部分。 为了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和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我们建议利用强化的反馈训练进行具体任务的功能训练治疗。 3. 安全须知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只可以连接在与标牌上的规格相符的电源上。将设备连接在合 适的电源插座中。(电源插座必须要有接大地) ●主机的信号输出部分与计算机连接时,必须用配套的USB线相连。 ●电源线的放置应该不影响行人,不会触及可移动的结构,并且不会被其他设备所损坏。 不得使用损坏的电源线,只可以使用设备原装的电源线。 ●为了防止触电,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不可以在潮湿或高温等恶劣环境中使用: 仪器工作温度应在5℃~40℃,环境相对湿度应小于80%。 ●在首次使用时,应由医生或供应商展示如何操作此设备。 ●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不要靠近或试图卸下活动着的部分。 ●若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或训练之后出现任何异常症状,要立即与医生联络。 ●只有当电源线插头从电源插座中完全拔出来以后,训练器才完全断电。 ●在打开外设备外壳之前,一定要将插头从插座中拔出。外壳打开时设备不可使用。 ●维修只可以由授权的专业人士进行。若设备有任何损坏、任何噪声或气味异常,立即 停止训练,把电源切断,联系服务工程师。

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扎堆,这块市场到底有多大

国内服务机器人企业扎堆,这块市场到底有多大 服务机器人是明天产业机器人大面积代替人工是趋势家政、医疗康复等是热门方向 有丰富的感知能力和人工智能,会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帮你做家务、辅助医生做手术,还可以进入危险现场,进行勘探、爆破、搜救等特种作业记者从昨天举办的中国(南京)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未来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将超过工业机器人,是一片蕴藏巨大潜力的蓝海。 家政、医疗、智能与特种作业是热门 未来,机器人将是一种长期的、刚性的需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工成本升高,劳动力缺失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使得机器人应用成本降低。两者一升一降,必将导致机器人大面积代替人工。在一些发达国家,机器人的发展通常经过3个阶段的进化,从一开始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到用于特种作业的机器人,再到贴近人们生活的服务机器人。而在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还没有大面积推广,但特种、服务机器人已经跟着来了。王田苗说。会上,专家们一致看好服务机器人,认为其未来市场将超过工业机器人,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韩建达表示,工业机器人正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不能与工人高效交流,无法接受抽象命令,感知和认知能力远低于人等,虽然它们可以连续工作很长时间,作业精度也十分高,但却不能在生产线上和工人融为一体,密切协作完成任务。王田苗则把工业机器人称为今天产业,把服务机器人称为明天产业,环境感知传感技术日新月异,使得服务机器人的感知能力越来越接近人类;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不断提高其人工智能水平;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专题(康复医学) Thematic Forum(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收稿日期:2010-02-08 作者简介:谢欲晓,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物理康复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科普工作委员 康复机器人(rehabilitation robots)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型机器人,它属于医疗机器人范畴。它分为康复训练机器人和辅助型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 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患者完成各种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如行走训练、手臂运动训练、脊椎运动训练、颈部运动训练等;辅助型康复机器人主要用来帮助肢体运动 有困难的患者完成各种动作,如机器人轮椅、导盲手杖、机器人假肢、机器人护士等[1]。 传统的康复程序依赖于治疗师的经验与徒手操作技术。随着病人数目迅速增大,节省治疗时间越来越成为关注的问题。如果机器人可以协助执行康复评估与治疗程序,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研究涉及机器人在协助残疾者康复训练的作用[2,3]。康复机器人能通过机器带动肢体做成千上万的重复性的运动, 对控制肢体运动的神经系统刺激并重建, 从而恢复肢体功能运动的一种新的临床干预手段。 1 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发沿革 康复机器人技术是国际前沿技术,它的历史虽然很短,但发展的速度却很快,近一两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从第一台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康复机器人一Handy [4]至今,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康复和实现运动控制,自动化和机器人辅助的运动康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5]。 1993年,Lum 等就研制了一种称作“手——物体——手”的系统(hand —object —hand system),尝 试对一只手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1995年,Lum 等又研制了一种双手上举的康复器(bimanual lifting rehabilitation),用来训练患者用双手将物体上 举这一动作[6]。Hogan 与Krebs 等于研制出一种称作MIT-MANUS 的脑神经辅助康复机器人。MANUS 提供平面运动和手部三维运动两个训练模块,具有反向 可驱动性并可以通过阻抗控制实现训练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平顺性。MANUS 具有辅助或阻碍手臂的平面运动功能,也可以精确测量手的平面运动参数,并为患者提供视觉反馈。MANUS 的不足在于,它实现的动作基本上是平面的,这就限制了训练方案的改进;而且它向患者提供的训练动作不是从患者本身的需要出发,因而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00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研制了一种用于脊椎神经受损病患者下肢康复的机器人设备,它运用一对机械臂引导下肢在脚踏车上运动,并且通过几个 传感器来测量病人的力、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阻力。在国内,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了一种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下肢运动障碍者在机器人辅助运动过程中的重心控制进行了研究[7] 总结康复机器人的研发现状,下肢康复机器人以被动运动模式为主,但现有运动模式单一,缺乏目标导向训练设计;上肢康复机器人已实现主动、被动、助动三种模式相结合的运动,并实现神经控制参与的目标导向运动,将对临床治疗有突破性的贡献,应大力推广;而手部康复机器人是目前国际研究的难点,暂无突破性的产品。

2020年医疗机器人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0年医疗机器人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0年

目录 1.医疗机器人行业概况及现状 (3) 1.1发展前景向好,市场规模将扩大 (5) 1.2医疗机器人方兴未艾 (6) 1.3欧美国家发展较早,占据大部分市场 (6) 1.4我国医疗机器人有其刚性驱动因素 (8) 1.5医疗技术商业化有待提高 (9) 2.医疗机器人行业技术特点 (10) 2.1优化设计技术 (10) 2.2远程手术技术 (10) 2.3手术导航技术 (11) 2.4软体机器人技术 (11) 2.5辅助介入治疗技术 (11) 2.6医疗与互联网大数据 (13) 3.医疗机器人行业存在的问题 (13) 3.1核心技术基础相对薄弱 (13) 3.2安全认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14) 3.3医疗数据保护机制尚未健全 (14) 3.4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14) 4.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5) 4.1精密控制与状态感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5) 4.2产品临床应用日益活跃 (16)

4.3资本市场投资热情高涨 (17) 4.4产学研合作为发展注入活力 (17) 5.医疗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18) 6.医疗机器人行业政策及环境分析 (19) 7.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 (20) 7.1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来临 (21) 7.2已到医疗机器人产业暴发“临界点” (22) 7.3医疗机器人行业标准制订亟待推进 (23) 8.医疗机器人行业投资分析 (24) 8.1养老服务汇聚医疗行业兴风口 (24) 8.2百亿市场蓝海待掘 (25) 8.3未来五年后将成为新的投资风口 (26)

服务机器人报告:细分产品发展分析

服务机器人报告:细分产品发展分析 一、家政机器人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各类智能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拖地机器人、擦玻璃机器人等等。如今,几个处于机器人研发前列的国家(主要有日本、南韩、美国、德国)均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已经开始对服务机器人给予了重点扶持。 (一)美国:iRobot闻名世界 美国在机器人技术上领先于其他国家,iRobot早在几年前已享有盛名,该公司是最早开发扫地型机器人的公司之一,也是全球第一个走进千家万户的机器人。依托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强大的学院背景,将技术理论融入生产的学院派企业,强大的科研优势令iRobot早期专注于为美国政府等组织服务,研发了一系列宇航探测机器人、军事机器人、地球科学探秘机器人等。机器人在清扫过程中能顾及到每一个角落,也防止碰撞到家居或者从楼梯上掉落,在清扫完毕或者电池耗尽后还能自行回去充电座。 (二)日本:机器人帮忙清洗衣服 由日本东京大学和丰田汽车公司等联合开发的家务帮手机器人“AR”,主要研发目的是帮助单身家庭以及老年人家庭减轻家务负担,该款机器人身高1.55米,体重130公斤,依靠车轮移动。能胜任清扫、洗衣服、收拾餐具等诸多家务活动。在清洗衣物时,“AR”的双眼(安置上去的小型照相机)可识别出手中是否拿的是衣物。 (三)韩国:家务机器人还能远程调控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曾研发出一款为Maru-Z的机器人,拥有与成年人差不多大的体型,可用双腿行走,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有视觉信息操控系统,能简单操作诸如微波炉以及家电按钮等工作。此外,Maru-Z 还能远程调控——由人穿戴动作捕捉系统,向机器人转达双臂、双手,及双足等全身动作信息,令机器人完成同样的动作。 (四)中国:重庆将推出“养老助残”型机器人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或许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使用家务机器人的家庭也是少数,于是家务机器人目前来说在中国主要针对老年人以及残疾人。重庆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表示将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研发出具有“养老助残”功能的服务型机器人,除了能给服务对象做菜、洗衣服等事情,在紧急情况还能自动关机“拨打120”。 2012年全球家务机器人销量达到196万台,同比增长14.86%,其中大部分是吸尘器机器人,其占家务机器人总销量的96%以上,可见家务型机器人的市场正在不断地扩大。2012-2014年,一些著名电子品牌如三星、夏普等公司也争相分掉这一杯羹,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研发的家务清洁机器人,有了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家务机器人,人们的双手可以逐渐解放,个人生活时间也会增加,家务型机器人的发展已成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