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定稿

合集下载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阅读,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知识,掌握基础字词。

2、合作学习,结合课文分析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文章的讽刺艺术和对比手法。

3、把握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一、贴近文本,导入新课范进中举前,任人唾骂,唯唯诺诺,即使无米下锅也无人过问;一旦中举,都来逢迎巴结,就连举人也来送房送钱,真是天壤之别。

展现出封建社会官场的丑态。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认识在科举制度奴役下士人的丑恶灵魂。

二、结合小注,了解作者与出处先自由阅读课文下的小注,再请一名学生介绍《儒林外史》与作者吴敬梓。

三、初读课文,小组分工小组就近搭配,4、5名学生为1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作为发言人。

(附:板书)(一)积累字词(一、二组合作完成)(二)填空(三、四组合作完成)主要人物小说主人公(三)体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

表一: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六组合作完成)表二: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七组合作完成)表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九组合作完成)(四)概括本文主题(十组合作完成)本文通过,讽刺和批判了。

(五)表演展示(五、八组合作完成)四、悟读课文,合作讨论1、学习小组内成员在团结、紧张、活泼的气氛中热烈讨论;2、教师来回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五、说读课文,展示成果讨论好结果以后,组长板演、解说,展示成果。

一、二组:作揖(yī)、腼腆(tiǎn)、带挈(qiè)、浑家、桑梓、行瘟、啐、绾、倒运、星宿、名讳、簇拥、谨具贺仪、锭子、商酌、掼、斟酒、侥(jiǎo)幸组长先个人读,然后领读,最后全班齐读。

教师补充提示: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很多难懂的词。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理解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重点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的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1、常识积累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体讽刺小说。

主要写了。

儒:儒林:。

2、有关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拨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考试地点考试时间别称参考者身份考中后身份乡试省城每隔三年秋天秋闺weǐ秀才举人会试礼部乡试之后第二年春天礼闺、春闺举人贡士殿试太和殿会试之后御试、迁试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二、自主学习,积累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作揖()行()事醉醺醺()2、词语解释带挈:唯唯连声:体统:见教:舍与:局不过:兀自:桑梓(zǐ):郎中:宗师: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7)八、经典语句解读 (8)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学习《范进中举》,首先要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确保对文本内容有准确的理解。

其次,要深入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影响。

同时,还需关注文中的讽刺和夸张手法,体会作者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最后,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思考如何避免被名利所困,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在于深入理解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包括其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及背后的社会原因。

同时,还需掌握文中运用的讽刺和夸张手法,以感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难点则在于对文中深层含义的把握,特别是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个体命运和社会风气的恶劣影响。

此外,对于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如胡屠户的理解也是一大难点,需深入剖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范进中举》需注重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艺术手法的掌握以及深层含义的探究,以全面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范进中举》的作者是_______,选自_______,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这一情节,反映了_______对读书人的毒害。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先前的_______变为后来的_______,这一变化深刻地揭示了_______的世态人情。

3.“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表现了范进_______的心理状态。

二、选择题1.下列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热衷于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利禄B.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思想僵化C.中举后变得虚伪狡诈,欺压百姓D.命运悲惨,令人同情2.下列对《范进中举》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B.语言生动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C.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戏剧性D.着重描绘了范进中举后的喜悦和风光,展现了他的成功和幸福三、简答题1.请简述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备课教师:张祎审核教师: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4.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5. 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

重点、难点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与其作用。

3.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一、课前预习:1、掌握作者与作品的相关知识。

2、读准下列字音,掌握下列词义。

作揖(yī)行(háng)事醺(xūn)腆(tiǎn)啐(cuì)星宿(xiù)讳(huì)绾(wǎn)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

“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3、自读课文,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提示: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哪几部分?主要写了哪些事?二、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学习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人物形象。

二、课堂学习:1、检查预习。

2、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本文主要塑造的人是谁和谁?次要人物又有哪些?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语言行为上有了怎样的改变?由此可见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6、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三、课后作业。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号】【课题】 ………………《范进中举》 【第一课时】环节 内容及要求学习目标 1.从划分结构层次入手梳理小说情节。

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二、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吴敬梓一生中的大半时间在南京、扬州两地,他所交往的多是些“上层人士”,如官僚豪绅、纨绔子弟、举业中人、清客等,对他们的卑劣的灵魂,腐朽的生活,一切秽行劣迹,有较深刻的了解;加上他个人经济地位的剧变,使他与广大下层人民有较多的接触,这些成了他创作《儒林外史》的丰富的素材。

三、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四、前情提要“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23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23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2.故事背景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给文中生字加注音,注意古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理解下列词语。

进学:中举:作揖:见教:高邻:桑梓:唯唯连声:狗血喷头:万贯家私:4.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范进中举》 导学案

《范进中举》 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清小说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4、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讽刺艺术。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讽刺艺术。

2、难点(1)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2)理解讽刺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他们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思想的蜕变等,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腐朽,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作揖()带挈()相公()醺醺()腆着()星宿()绾()轩敞()2、解释下列词语。

(1)现世宝:(2)唯唯连声:(3)体统:(4)拙病:3、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2、范进中举后发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除了胡屠户和范进,还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特点?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来表现主题的?六、课堂小结1、总结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七、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分析两篇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异同。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李燕霞【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醺醺(xūn) 行(háng)事长(zhǎng)亲腆(tiǎn)着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解(jiè)元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锭(dìng)子拙(zhuō)病商酌(zhuó)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自主学习】(一)相关资料阅读下面相关材料,理解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家道败落后,他受尽冷遇,体察到世态炎凉,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全书55回,约40万字,描绘了近两百个人物,书中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灵魂,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为了改良社会,表现作者的理想,作品夜也写了几个正面人物,对自食其力的手工业者给予歌颂,对不迷恋科举制度的读书人加以赞扬。

《儒林外史》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讽刺小说的典范。

作者成功地使用讽刺艺术来表达主题,善于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选择典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

语言准确精炼,富有形象性,常能用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真伪毕露”。

3.科举制度我国科举制度古已有之,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据记载始于汉代。

以下各朝,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变化,但大体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

儒学(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导学案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导学案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师寄语:不经几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了解封建科举制度中的一些文化常识,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的方法。

3、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学习目的。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举前,任人唾骂、唯唯诺诺、即使无米下锅也无人过问。

一旦中举,都来逢迎巴结,就连举人也来送房送钱,真是天壤之别。

展现出封建社会的官场群丑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认识在科举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

二、明确目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作揖( ) 腆着( ) 星宿( )绾( ) 斋公( ) 轩敞(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局不过:②你而今相与了这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相与:③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桑梓:3、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字朝小说家。

该小说是一部体长篇小说。

4、明清的科举制度可以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会试、、。

5、仔细读课文,找出范进中举前后表现范进生活境况、社会地位、处世态度的语句并画出来,并分析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1、从文中找出符合人物身份又富有个性的语言,并简要分析。

2、找出文中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精彩之处。

3、本文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写范进发疯是否失真?为什么?4、课文使用了一些俗语,写得诙谐生动,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世宝等,搜集一些与同学交流。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仔细阅读5-8段,说说其中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各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范进的,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几句话,结合课文相关内容,体会加点词语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范进中举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本文节选自《________》第三回,作者是________(朝代)小说家________。

这部小说是________体________小说,共________回。

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________及________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知识链接】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为举人,举人有资格为官。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取中后为贡士。

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作揖()拙病()绾()侥幸()桑梓()攥()斟酒()名讳()腆着肚子( )(二)初读感知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小说分成两个部分。

并按照情节的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介绍小说故事梗概。

2.范进在中举前后,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生活在他周围的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根据表格提示,在文中做批注)范进中举前中举后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对胡屠户称呼态度变化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中举前中举后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结合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他们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社会现实)?【小支架】当时的社会现实写照: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儒林外史序》: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

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小支架】讽刺艺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等。

(二)展示交流心得随笔:三、自我检测(一)根据语境,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字打√,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进中举
(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乡绅与进对话的作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案)
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及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相关的资料。

2、通读课文,自学生字难词。

一、导入新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
二、走近作家作品
课文的作者是,是(朝代)家。

文章体裁是,节选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指读书人这个阶层;外史:是记载那些没有写入“正史”的不堪称道的轶事的。

小说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贯穿全书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三、资料:关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期。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
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考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最终成为科举考试的奴隶。

四、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难词
1、注音
相( ) 公长( )亲抛( )亚( )元解( )元
轩()敞锭( )子拙( )病嗑( ) 商酌( )
作揖()醺()腆()带挈()桑梓()
星宿()啐()讳()绾()行()事
2、释义
带挈:局不过:唯唯连声:
体统:见教:舍与:央:
小心:兀自:桑梓轩敞:
五、拓展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腆着()啐了一口()兀自()轩敞()()
2.课文选自()这是一部()小说,作者(),清代小说家。

3.“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横披”而不用“披”,为什么用“腆着”而不用“挺着”?
4.选择字词填空:
(1)屠夫横披了衣服,(挺、鼓、腆)着肚子去了。

(2)进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一步一(跌、歇、踱)的,东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3)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漂亮、华贵、轩敞),也还干净,就(给、送、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看望、请教、留心)些。

(4)屠夫把银子(拿、捏、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收、缩、放)了回去,往腰里(揣、塞、放)
六、课堂疑问与收获
第二课时(合作研讨案)
学习目标:1、熟悉课文情节,进一步加强对小说三要素的掌握。

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3、结合具体描写初步探讨小说人物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导入本课
二、找出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并判断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我找到的主要人物有:
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理由是:
三、划分情节结构。

提示:可按中举前→中举后分两大部分。

1、用一句话归纳故事情节: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和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2、如果按照小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该怎么梳理情节?
3、我想演一演课文故事,或者选取其中某个片段来演。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表一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乡绅对他的态度
表二进中举前后的生活情况
五、初步感知人物性格特征
表三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提示:刻画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具体例句进行分析。

六、拓展检测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②你不看见城里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③我女孩儿也吃些。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
④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
2、下列对文章容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进中举》一文主要运用了夸手法,提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B众乡邻劝说母,称进为老爷,又主动拿鸡蛋、酒、米,表现了众乡邻的热情。

C进中举前后对功名利禄的追不一样的。

D进发疯的情节,既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又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3、根据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①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进的性格特点。

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③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刻画了进。

七、课堂疑问与收获
第三课时(展示交流案)
学习目标:1、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形象。

2、探讨小说主题,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故。

3、理解对比和讽刺的写法与作用。

一、导入
一篇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它所创造的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忠贞爱国的麦尔先生,还是嫉恶如仇的鲁提辖;无论是恃才放旷的主簿修,还是苦志学诗的才女香菱;无论是钻进了钱眼里的菲利普夫妇,还是历经孤独之旅而走向成熟的杜小康,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今天,我们走进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儒林外史》,去看看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众生相。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胡屠户
1、胡屠户对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归纳胡屠户形象:
(二)进
1、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3、研读“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①、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②、语段中哪些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③、对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4、合作探究:你认为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主题探讨
课文通过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进这个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四、写作手法小结
1、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2、夸、对比、典型细节进行讽刺。

五、课外延伸
1、结合对文本容和进的理解,请你为“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
2、名著荐读
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节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

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六、课堂疑问与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