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仁爱_与_兼爱_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8d930a53ba1aa8114431d9a3.png)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4e9f506ba1aa8114431d942.png)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104179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f.png)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尽管都强调一个”爱“字,然而二者之间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仁爱是一个由近及远的等差之爱;兼爱则是无差别的平等之爱。
事实上墨子曾师从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
但墨子极力反对儒家的繁文缛节,尤其是墨子对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有不同见解——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截然对立。
而且墨子构建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墨子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差异导致墨子最终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
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
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
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那么兼爱和仁爱的区别究竟何在呢?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而儒家的仁爱是一个以自我为圆心向外扩散的体系:一个人首先应该爱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儿,然后是兄弟姐妹,再然后是堂兄弟、表兄弟,再然后应该爱自己的家乡父老,再然后爱自己的祖国同胞,再然后爱外国人,最后儒家这种仁爱甚至还能波及动物——孔子就曾按礼仪规范埋葬自己的狗,但对动物的爱必须排在最后。
墨家打破了这种界限,要求每一个人平等地爱天地万物,所以孟子说墨家的兼爱思想是:”无君无父,乃禽兽也。
“因为在墨家子弟眼中本国国君和自家父母都和外国人是一样平等的。
事实上我们后世的中国人大多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我们有同情心,但看到本国的灾难和外国的灾难心态是不一样的,自己的亲人、熟人遭遇不幸和陌生人遭遇不幸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面对动物时如果我们看见一只猴子被杀死在自己眼前的刺激远远大于踩死一只蚂蚁,因为猴子无论是在体型、体态各方面都比蚂蚁更接近人类。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bfc97ce3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a.png)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871b10c02020740be1e9b64.png)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写作规范性论述逻辑性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生姓名袁兵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层次高起专批次 121学号 W110402121027学习中心校本部顺义2013年 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
孔子以“仁爱、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兼爱仁爱和谐社会目录1、“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内涵 (3)1.1“仁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1.2“兼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差异 (4)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4)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仁爱”“兼爱”思想与建构现代和谐社会 (8)3.1儒家“仁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8)3.2墨家“兼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9)4、“仁爱”“兼爱”理论在现代化社会的作用 (10)参考文献 (10)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仁爱和兼爱的区别
![仁爱和兼爱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6174fb3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7.png)
仁爱和兼爱的区别
1、词语读音不同
仁爱:rén ài
兼爱:jiān ài
2、词语解释不同
仁爱:能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兼爱:春秋时墨子的主张之一。
意指要不分亲疏,爱所有的人。
3、词语出处不同
仁爱: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
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
”
译文: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来自蓬莱,不小心被鸱枭击伤。
你仁爱出手拯救了我,非常感谢盛德。
兼爱:战国·荀子《荀子·成相》亦有:“尧让贤,以为民,氾利兼爱德施均。
”
译文:尧让贤给他人,为了人民,不分亲疏平均施爱给所有的人。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e8086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7.png)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6b9f4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8e.png)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兼爱与仁爱的异同点
![兼爱与仁爱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1e782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5.png)
兼爱与仁爱的异同点兼爱与仁爱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它们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爱与和谐。
然而,兼爱与仁爱在一些细节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兼爱与仁爱的异同点。
兼爱与仁爱在对他人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兼爱强调平等对待,主张将爱心普及到每一个人,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关怀和尊重。
而仁爱则更注重对亲人、朋友和亲密关系的关怀,认为应该首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及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关注和维护。
这是兼爱与仁爱的一个重要差异点。
兼爱与仁爱在行为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兼爱强调广泛的关爱,注重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慈善捐助等方式来实现兼爱的价值观。
兼爱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行动来为社会和他人尽一份力量。
而仁爱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怀和帮助,主张通过关心、理解和体贴他人来实现仁爱的价值观。
仁爱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情感和亲密关系,主张通过关爱家人、朋友和亲密关系来实现仁爱的价值观。
兼爱与仁爱在社会层面上也有不同的表现。
兼爱倡导的是社会公平正义,主张通过消除贫困、改善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等方式来实现兼爱的价值观。
兼爱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和福祉,主张通过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来实现兼爱的目标。
而仁爱则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个人的爱心和关怀来推动社会和谐。
仁爱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和谐与互助,主张通过个人的行为来传递仁爱的力量。
兼爱与仁爱在个人层面上也有一些差异。
兼爱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和他人负责。
兼爱强调的是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他人做出贡献,通过个人的行为来传递兼爱的精神。
而仁爱则更注重个体的心态和情感,主张通过个人的善良和仁爱来影响他人和社会。
仁爱强调的是个人心灵的成长和修养,通过个人的修炼和实践来传递仁爱的价值观。
兼爱与仁爱虽然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关爱,但在对待他人的态度、行为方式、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上存在一些差异。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315b533aa00b52acec7cacb.png)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表达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和根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有差异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异,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到达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那么“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https://img.taocdn.com/s3/m/759b1cfcf5335a8103d2204b.png)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https://img.taocdn.com/s3/m/f1047441fad6195f302ba64a.png)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值。
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
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
“仁爱”与“兼爱”比较及其各自的现代价值“仁爱”与“兼爱”比较“兼爱”和“仁爱”都是一种普遍的爱。
映射。
“仁爱”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而兼爱是理性的爱。
孟子发展的“仁爱”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之说。
说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彻底的义务,不需要任何动因。
墨子则推崇“兼相爱,交相利”,“言爱即有交义”的主张,墨家这种“爱利并重”,故凡事必以利为权衡。
《墨子·贵义》中说“万事莫不贵义,义者,利也。
”这便是墨子为他提倡的“兼爱”找到的动机,由此可见墨子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
墨子这种“爱”是以满足利己心,满足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
“兼爱”思想是利己行为动机和利他的行为准则的结合,本质便是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低阶层想要和高阶层的利益实现调和是不可能的,甚至“兼爱”主张阻碍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潮流。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https://img.taocdn.com/s3/m/f7eb4ac4b14e852458fb574c.png)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0ee64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7.png)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同之处:
1、思想价值。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意义。
二者都要求用爱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强调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助互爱。
3、文化内涵。
二者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都强调用心去爱人,在当时的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并延续至今,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与核心。
二、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不同之处:
1、价值取向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墨子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注重做事情的结果,强调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仁”。
2、“爱”的对象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产生“爱”的不同等级;墨子“兼爱”思想中的“爱”不分等级,是一种平等之爱。
不同之处: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主张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要求。
2、具体的内容不同。
兼爱是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
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
相同之处:
1、都是爱人的思想。
2、都注重仁。
浅谈“兼爱”与“仁爱”
![浅谈“兼爱”与“仁爱”](https://img.taocdn.com/s3/m/09418c3a3968011ca300917c.png)
别 于动物 的人 的生命 的关 切 和尊 重 。《 论语 ・ 乡党》 “ :厩焚 。子退
朝 , :伤人 乎 ? 不 问马 。 马厩发 生 火灾后 , 子所 关切 的不 是 曰 ‘ ’ ” 孔
付 出不同的情感的 , 这也就是所谓“ 亲亲有术 ( )尊 贤有 等” 杀 ,
( 墨子 ・ 下 》 。 因如此 ,L 《 非儒 )正 孑 子才 有所 谓 “ 者 , 仁 人也 , 亲为 亲 大 ”《 庸 ・ 十章 》 )入 则 孝 , (中 二 引 “ 出则 悌 , 而信 , 爱 众 , 亲 谨 泛 而
总之 , 笔者 认 为 , 、 都 并 不 是 在 主张 取 消 奴隶 制 的前 提 孔 墨
时期 。 、 孔 墨两 人 同处乱 世 , 但对 乱世 之 源有 着各 自的判 断 , 当时 并 称 为显 学 。下面就 他 们的 异 同进行 比较分 析 。
1 “ 人” 兼 爱” “ 爱” 共性 爱 :“ 与 仁 的
子语 ) 为特征的, 主张根据“ 他 为彼犹 为己” 《 (墨子 ・ 兼爱下》 的 )
原 则 , 到 “ 人 之 国 , 视 其 国 ; 人 之 家 , 视 其 家 ; 人 之 做 视 若 视 若 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 和 墨子 都 认 为人 的生 命 价值 高 于 动 物 的 生命 价 值 , 这 种思 想在 当时 尚有 大 量奴 隶存 在 的情 况 下具 有 重大 意 义 ,它一
下来 讲 “ 人 ” , 他 们都 明确 表示 应该 善 待奴 隶 , 为 奴 爱 的 尽管 都认
隶 的 生命 价值 高 于动 物 的生命 价值 。
2 “ 爱 ” “ 爱 ” 差异 兼 与 仁 的 21 孔 子 之 “ ” 宗 法 之 爱 . 子 之 “ ” j 宗 法 之 爱 . 仁 是 墨 仁 是 F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04bdfaf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0.png)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墨两⼤思想流派思想核⼼都是关于爱护⼈,提倡⼈⽂关怀,但是却产⽣了尖锐的思想对⽴。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1、墨⼦主张的兼爱是“爱⽆差等”,他说:“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要求⼈们不分亲疏,⽆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
孔⼦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也。
亲亲为⼤。
”认为爱是⼈内⼼的真实情感,⼈总是爱⾃⼰的亲⼈胜过爱其他的⼈。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的⽗母亲⼈,再到对⾃⼰周边的⼈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度。
孔⼦倡导“仁”,张扬仁者“爱⼈”,把个⼈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仁爱”的⼀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所不欲,勿施与⼈” 将⼼⽐⼼,推⼰及⼈。
仁是⼀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种⾎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种思维⽅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爱他⼈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敬他⼈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个家庭推向⼀个部族,⼀个地域,再推向⼀个国家,最后推向⼈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种⾼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对⽗母的爱总是要⽐他⼈多⼀点;仁爱是⼀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种契合原始⾎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的⼀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思想,提出⽆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们不能兼爱。
墨⼦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与⼈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与⼈不相爱则必相贼,君⾂不相爱则不惠忠,⽗⼦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fc6fd9d767f5acfa0c7cda1.png)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发表时间:2013-12-03T13:33:18.70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赵亚元[导读] 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互相关爱,互助互利,来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赵亚元(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所以,对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各自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学;墨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与墨家文化的区别,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诠释,将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相似之处1.思想价值。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爱”思想贯穿于孔子学说,构成伦理道德范畴,并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已“仁”为核心,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
同样,“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他强调人人互爱互利,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生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2914f69580216fc700afd61.png)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0dda70a52ea551810a687cd.png)
“仁爱”与“兼爱”之比较周理平(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仁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点,“兼爱”是墨家学派思想的要旨所在。
“仁爱”思想与“兼爱”思想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儒墨两家的分野与对立。
二者在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各自的差异和独特之处。
然而,“仁爱”与“兼爱”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仁爱”是“兼爱”的基础和来源,“兼爱”是对“仁爱”的延续、扩展和创新。
因而,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家;墨家中图分类号:B222;B224文献标识码:A任何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和提出,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制约。
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如同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的反映和体现。
“仁爱”和“兼爱”学说便是儒墨两家各自对其所处时代所进行的精神把握。
春秋战国时代,即儒墨两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过渡时期,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特征。
与这种社会动荡相对应的是,思想界同样是不安静的,史称“百家争鸣”。
正是在此种环境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仁爱”和“兼爱”的思想诞生了,两者应社会问题而生,都蕴含着民本主义的济世思想。
以“爱”作为彼此共同的出发点,同时又存在着各自立场和各自所处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这就注定了此二者之间既有相通性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和对立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同一性(一)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和西方的基督教的博爱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伦理品格。
虽然说“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但是其最终指向,却是面对全社会的,是一种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不分贫富、贵贱、愚智的普世的爱。
无论是孔子的“泛爱众”,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不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同样地,墨子的“兼爱”在这一点上与“仁爱”是殊途同归、一脉相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杨丽娟(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仁爱”与“兼爱”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都是独树一帜的学说,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仁爱”与“兼爱”的真正分歧在于两者的出发点、依据、侧重点、“爱”的性质、爱与利的关系以及体现的主体性的不一致。
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它们两者的理解,对现当今的社会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仁爱;兼爱;区别;现实意义先秦诸子百家当中,儒家与墨家的爱人之道是值得称赞的。
儒家的仁爱以“亲亲”为本,讲“爱有差等”。
而就其所及的范围而言,最高境界的仁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但是墨子批评孔子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而孔子反过来攻击墨子是“无父也”、“是禽兽也”,实质上他们所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孔墨的真正分歧在于他们学说的依据、出发点、侧重点等呈现出不同的局面,因此,对它们异同点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仁爱”、“兼爱”学说。
在分析“仁爱”、“兼爱”的异同点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仁爱”与“兼爱”的涵义。
一、“仁爱”与“兼爱”的涵义孔子的“仁爱”学说,根据对象的先后次序不同,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爱亲”,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亲亲,仁也”6对它的最好的诠释。
“爱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指属于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的相亲相爱。
第二层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7里的“人”泛指相对于己而言的他者。
从而在进一步扩大了的社会关系交往中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仁爱”的第三个层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3墨子主张“兼以易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4,“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5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6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
二、“仁爱”与“兼爱”的区别(1)两者的起点不一样。
“仁爱”重私德,而“兼爱”重公德。
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见,儒家认为,只有先“修身”,也即“修己”,才能“齐家”,而后齐家才可以治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儒家是先将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的利益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兼爱”是与“独善其身”相对立的,它主张“兼善天下”,即“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7由此可见,儒家的“仁爱”重视个人的“独善其身”的私德。
而墨家“兼爱”重视的“兼善天下”的社会公德。
(2)侧重点不一样。
“仁爱”学说对仁的推行侧重于己,行仁先从己开始,然后再推己及人。
由根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而推至“爱人”,最后达到“泛爱众”的最高境界,体现了“爱”由远而近、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这种推己及人贯彻的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学说侧重于视人若己,“为彼犹为己也”,也就是彼此利益不别,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
要像爱自己的国家一样去爱别人的国家;要像爱自831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11.2009己的家园一样去爱别人的家园;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也就是不分人我、不分贵贱、强弱、智愚、众寡地彼此相亲相爱。
一言以蔽之,“己所欲、施与人”。
(3)两者“爱”的性质不一样。
“仁爱”是有差别的“等级爱”,“兼爱”是普遍性的“大爱”,儒家的“仁爱”是“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即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用荀子的话说,叫做“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
儒家的爱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先满足个人私心的等级爱。
墨家的“兼爱”是“爱无差等”,视人若己,爱人利人。
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认为如果人人皆以血缘亲情为准则,只能助长人类的自私心,其结果是“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爱少,若爱身”?墨家的“兼爱”之“爱人”不分亲疏,无差别的“大爱”。
(4)在爱与利的关系上,儒、墨也是对立的。
孔子处理义利的基本原则是:“见利思义”、“以义为上”,儒家是把“义”放在首位,把义作为衡量利的重要的尺度。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8可见当时儒家对“义”的重视程度。
在这里,儒家用“义”去规范“利”,并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可见,儒家的“义利”也就是爱与利是相对立的。
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就是爱与利是相统一。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目的、内容和标准;而所尚的“利”主要是指“天下之利”,他人之利,认为“利人”、“利天下”是仁者从事的最高目的,达到义利相统一,“言义必言利”。
(5)关于人的“主体性”,这两者也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推及别人,将心比心,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价值主体,体现了价值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保存生命,免受饥饿,是我之所欲,根据“人我同心”,也是别人所想要得到的。
我不愿意别人欺骗我、欺凌我、轻视我、侮辱我,同理,“我”也不能把这些强加在别人的头上。
人人如此,就可达到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境地。
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是对别人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和保护。
墨家是“己所欲,施于人”,墨子在这里取消了主体的独立性,用自我的意志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信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使别人成为自己思想的“傀儡”。
所以在生活过程中,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成别人也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会伤害别人的自尊,而且有可能处于好心办错事的尴尬局面。
如果自己的国家实行多党制,推行三权分立,便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政治形式,当看到别国不是如此,便觉得不好,便对别国人们受到的“剥削和奴役”感同身受,于是便横加指责,甚至用武力推翻别国政府以解救“苦难”中的人们,其结果可能会更糟糕,这样的“兼爱”不仅不会给人民带来福音,相反,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灾难。
可见,要想帮助别人,就应该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实施帮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仁爱”与“兼爱”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同为爱人之道,它们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相通之处。
三、“仁爱”与“兼爱”的相通之处(1)“仁爱”与“兼爱”都把“爱”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准则。
儒墨两家普遍认为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是道德沦丧的结果。
墨子以“兼相爱”来“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可见他把道德的作用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实质上,道德的混乱只是社会根本矛盾的一个外在表现。
幻想着用一个个“仁人”、“兼人”带着“爱心”去除暴安良,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从理论上讲,道德应该以利益为基础,脱离利益的道德是不着边际的,另外道德也的确是现实利益的一种有效调节手段,“道德原则一旦脱离了人们的现实利益和政治利益,愈是被描绘的美满无缺,就愈显得苍白无力。
”9孔子和墨子都将道德延伸到了它本不该到的地方,这种泛道德主义的思路导致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漠视。
可见,企图用道德的力量来改造社会关系,无疑会陷入“道德决定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这是“仁爱”与“兼爱”相通之处。
(2)“仁爱”与“兼爱”都是代表某个特定的阶级。
孔子的“仁爱”学说是对春秋贵族宗法社会开始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尚未登上统治舞台,这种社会状况的反映,就决定着他的“仁爱”学说是以地缘亲情和血缘亲情为基础。
而墨家学说则是贵族宗法社会已经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即将粉墨登场的时代,931“仁爱”与“兼爱”的异同及其现实意义它反映着“农与工肆之人”要求生存、平等与自由的要求,代表着小生产者、手工业、城市工商业者步入“市民社会”,在社会大变动时代而提出的超期的、不现实的要求。
反映这种要求的学说。
所以他的学说代表着平民、劳动人民的利益,反映着平民所向往的理想的社会: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互相帮助、上下同利、共同富裕、和睦相处、尚贤使能。
“仁爱”与“兼爱”学说受到的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它们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因为与现实相脱离,所以注定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也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普遍采纳。
但是对今天的社会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四、“仁爱”与“兼爱”的现实意义“仁爱”学说倡导的是,由“爱人”推及“爱普天下的众人”、“义大于利”,而“兼爱”学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天下一体,不分你我、相亲相爱”的理想境界,这对当今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
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之间自私自利,“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道德处于滑坡的阶段,难怪有人惊呼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后果不堪设想的“道德滑坡”。
为了利益,父子兄弟反目成仇、朋友背信弃义的比比皆是。
有时候,看到儿女殴打父母、父母状告儿女的案件,真是令人心痛、心寒。
在人民网上看到云南的一个小村落文山“为了发家致富,整个村庄的人都在做拐卖婴儿的生意”的时候,更是令人绝望。
现如今的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说到底———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失衡了。
“精神世界”的失重,使得人的本能的伸展和人欲的扩展,失去了对生命、对良心、对法律的敬畏。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不择手段。
试想一下,如果人人心中都保存着“爱心”,在当今这个经济日益起飞的时代,肯定不会再有什么诈骗案、恐怖事件等等,人们之间的贫富悬殊也不会这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有现在这么的冷漠,整个社会秩序和公共秩序会更加和谐。
所以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应该大力倡导“伦理道德”在社会关系中所占的比重,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归”课本,回归社会,回归人们的心中。
注释:①②③④⑤⑥⑦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7、38、58、59.⑧⑨引自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0、60页。
参考文献:1.周国平.“仁爱”与“兼爱”的异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20(6)3.2.杨春梅.先秦儒家仁爱学说略论〔J〕.齐鲁学刊,2000,158(5).【作者简介】杨丽娟,女,回族,硕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041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NO.1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