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状,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球不同季节的出现。
当地球远离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而且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长,导致辐射能量的衰减,此时出现寒冷的冬季;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阳光的照射面积较小,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路径较短,辐射能量较强,此时出现温暖的夏季。
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出现,为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使得太阳光直射的位置在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大,故气温较高;而在地球的两极地区,由于太阳光以较小的角度照射,故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季节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形成。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面上的一部分始终处于太阳照射之下,而另一部分则处于太阳照射之外。
随着地球的公转,地球上各地的昼夜交替出现。
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昼长夜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日照时间的差异,影响了生物的生长与繁衍。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产生了影响。
例如,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带的出现。
这些地理带因温度与降水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而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湖泊等的分布也受到地球公转轨道的影响。
总结起来,地球的公转对地球上的生物、气候、昼夜变化以及自然现象等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四季变化、不同地理带的形成、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环境。
地球的公转还对地球上的气候产生影响,影响动植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
地球的公转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1.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时,不同季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季节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上的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导致不同季节的气候和温度变化。
例如,在地球公转到南半球最远离太阳的时候,即南半球的冬至,南半球将面临较长的黑夜和冷天气。
2.时区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了全球范围的不同时区。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经度的地区在不同时刻处于太阳直射的角度,因此每个经度都有其自己的时间。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大约一小时。
这种时区的设立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时间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合作。
3.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地球公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地球公转过程中,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地区温度较高,而背离太阳的地区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温暖湿润,适宜热带雨林的生长,而靠近两极的地区寒冷干燥,适宜极地植被和动物的生存。
4.季风气候的形成:地球公转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季风气候现象。
例如,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地区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季风的变化,夏季受到海洋上水汽的影响而产生大量降水;冬季则因为同等的纬度上缺乏海洋的蒸发而干燥。
5.海洋洋流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海洋洋流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轴倾斜的关系,不同季节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导致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这种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了海洋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了海洋洋流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洋流会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强度和方向与地球公转有关。
总之,地球公转产生了许多地理意义,包括四季变化、时区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海洋洋流的影响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五个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的运动。
它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个:
1. 年份的划分:地球公转周期为365.24天,因此人们将一年分为365天或366天。
这种时间的划分是人类社会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例如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和商业的季节性销售。
2. 季节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和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度使得不同季节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不同。
这导致了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例如热带雨林和极地冰原。
3. 昼夜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的昼夜时间不同。
这种时间差异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例如国际贸易和旅游业。
4. 地球的黄道和赤道:地球公转轨道上的黄道和地球自转轴上的赤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理纬线之一。
它们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纬度和时间有重要的影响,例如航海和地图制作。
5. 太阳能的利用: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强度不同。
这种能量分布对太阳能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发电。
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ppt课件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可编辑课件PPT
3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1、概念:
黄赤交角
可编辑课件PPT
4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 °-黄赤交角的度数
66°34′N 23°26′N
北极圈
23°26′S 66°34′S
可编辑课件PPT
北回归线
12:00
12:00 6:00
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可编辑课件PPT
21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可编辑课件PPT
22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
可编辑课件PPT
第4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公转特征:
1、围绕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北逆
时针)
可编辑课件PPT
1
3、周期:
①恒星年:真正公转360°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可编辑课件PPT
2
近日点
远日点
4、速度: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线南 回 归
赤 线北 道回
归
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可,编辑南课件半PP球T 达最小值。
26
日冬 至
春夏 秋至 分日
线南 回 归
赤 线北 道回
归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2014.9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下地幔
地壳
莫霍界面
地幔
2900
外核
古登保界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核
内核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运动规律
1.公转特征 (1)方向 (2)轨道 (3)速度 (4)周期:1个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黄赤交角23˚2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日
23˚26’ N 0
0
秋分日 春分日 次年春分
23˚26 ’S
13. (1)6 22 (23˚26’N,180˚) (2)8 (3)180˚ 0˚ (4)略
P233 1-5:BCCBB 6-10:DAABD 11.B
12. (1)巴西 (2)从20˚S向南北两侧递减 70˚N及其以北地区 (3)50˚ (4)C (5)A
13. (1)东南 3330 (2)冬至 加快 180˚,23˚26’S (3)昼短夜长 乙 (4)23 4 (5)昼变长,夜变短
五带的划分
天 文 特 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66.5° N
北寒带 北 极 圈
气 候 特 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北 温 带 热
南 极
23.5°N
有太阳直 有阳光直射 射现象
23.5° S
带
圈
南 温 带
南寒带
66.5° 有极昼极夜现象 S
作业卷P231 1-5:DBDBC 6-10:BCDAD 11:D 12 (1)主要建在本国低纬度地区 (2)7月19日23:37 (3)地球的自转方向 (4)赤道地区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在发射 过程中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深度思考1】 夏至日与远日点重合,冬至日与近日点重合,这种说法对吗?提示 不对,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
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比冬至日靠东,远日点比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含义地球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同赤道面的交角。
目前,其大小约是23.5°。
示意图如下:高效速记(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度”指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2)“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5°;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决定了五带的范围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②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①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现象。
②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深度思考2】黄赤交角增加或减少1°,对五带范围有何影响?提示黄赤交角增加(减少)1°,热带范围增加(减少)2°,寒带范围增加(减少)2°,温带范围缩小(增加)4°。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变化规律时间变化特点重要节气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深度思考3】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有何特点?提示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状况相反,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行为。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基本呈圆形的椭圆轨迹,这个运动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公转运动之一,它的周期是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带来了许多地理意义,对于地球特征、气候、季节和生物分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的圆形,离太阳距离会有所不同。
地球在转动过程中,每个时刻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季节的来临。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夏至。
在这一时期,南半球将迎来夏季,北半球则迎来冬季。
而当地球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这一时期被称为冬至,南半球迎来冬季,北半球迎来夏季。
春分和秋分则是地球公转过程中,两个半球接收到太阳辐射相等的时期,标志着春季和秋季的开始。
地球的四季变化对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的公转也影响了地球的气候。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有不同的气候。
而地球的公转使得每个地区在一年中有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为集中和强烈,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等特殊气候。
而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角度和强度较小,导致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形成极地和寒带气候。
地球的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另外,地球的公转也对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的公转,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太阳照射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一些植物对日照时间和温度有特定的要求,例如,当温度升高、光照增加时,许多植物开始生长,开花繁衍;而当温度下降、光照减少时,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地球的公转也导致了动物迁徙的季节性变化。
一些动物会根据气候和食物供给的变化,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迁徙到适应性更好的地区,以满足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对应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时日出 )
西北 (晚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 (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晚于6时日出 )
西南 (早于18时日落
)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探究活动
夏 半 夏至日
6.22
年
春分日3.21昼夜等长 秋分日9.23昼夜等长
冬
冬至日
12.22 半
年
自主练习:一年内,北半球昼夜情况、昼夜变化情况。
昼最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夏至
北回归线
春分 =12h
秋分 =12h
赤道 春分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地面
直射:光线集中,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地面气温较高。 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地面气温较低。
取值范围:0°≤h≤90°
日 正午 日
出
落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0° 23°26 ′
66°34 ′ 90° 66°34 ′ 23°26 ′
2、太阳视运动
冬至 夏至
N
N
N
N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 五带划分
1、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地方时12:0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不断移动,太阳直射地表的位置也不同。
2.产生四季和五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意义
地球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使得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方向逐渐递减。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而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正好位于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就只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位于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位于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自身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此处我们以北半球为例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期间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长夜短而在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期间就到了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时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昼短夜长同时当正处于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一样长南半球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出现四季的更替同时行成五带
地球的公转使得太阳高度和地球昼夜长短产生变化从而导致地球表面出现了有着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照纬度来进行划分可以发现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S 夏
公转方向
秋
相同点: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 不同点: 1.公转方向“相反”:北“逆”南 “顺”
例题1、某物体随地球公转从5月1日运行到10 月1日,公转的线速度怎么变化? 例题2、二分二至日
3、右图为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D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约是每年的1月初 C、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点
2.对图中此时甲、乙、丙、丁各地情况叙述 正确的是 AC A.甲地白昼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可达90° C.各地夜长乙>丙>丁 D.各地日出的先后顺序是甲、乙、丙
3.此时,下列各地情况可信的是 BC A.郑州市(约35°N,114°E)的中 学生正在上学路上 B.南京市正处于一年中的高温季节 C.雅库茨克(约62°N,130°E)已是白昼 D.澳大利亚某地房屋朝北窗户阳光射入室内面
A:25°S
B:25°N
30°W
25°E
C
C:20°N
30°E
60°W
D:23.5°S
例3:每年的儿童节至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 的情况为:
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2、产生五带 图: 例4:假如黄赤交角的度数变为20°,热带、温带、 寒带范围怎么变化?若黄赤交角度数为30°,又怎 么变化?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 高度最大,从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秋分(直射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1.3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目标定位】一、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结】(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 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达到最大值, 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 )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公式:H =90°-|φ-θ|,φ为所求点的纬度,θ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合理设置房屋的朝向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 ,该地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为H ,则最小楼间距L 为:L=(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α为倾角,h 为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公转和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与其地理意义一、公转的基本特征 1.定义:绕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南极上空俯视:时针方向绕转3.周期:一个恒星年。
4.轨道与速度[点睛] 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二、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就是。
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移动,形成季和带。
[点睛] 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区别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经过赤道时的节气。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1)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节气 图示 昼夜的主要特点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与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
(2)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与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与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3.四季更替和五带(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2)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把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大的季节定为夏季北温带国家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每3个月为一个季节(3)五带的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黄赤交角与其影响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与围在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地球的自转→赤道面地球的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2.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五带围、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的围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5个温度带。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规律: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三 者之间的关系
夏至
速度 渐慢
春分
近日点
秋分 夏至
远日点
春分
冬至 秋分
速度 渐快
春分
冬至
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
返回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 分至日 位置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 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 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地球五带划分:
返回
前进
春秋分昼夜情况
此时全球各 地的昼夜均等 长,均为12个 小时
图表归纳:
节气 北半球昼夜长短 南半球昼夜长短
夏至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昼
冬至
昼最短,夜最长; 南极圈内是极夜 自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内是极夜 南极圈内是极昼 自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变式训练2: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 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读图,回答 问题。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 间长约__1_1___小时。
解析:从图形可看出乙 地与甲地经度相差7.5°, 可得乙地比甲地日出晚半小时,即6:30日出,日 落要提前半小时,即5:30日落,昼长为11小时。
直射点移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向的半球
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009·广东高考)[双选]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图中有两地位于南半球,这两
地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 CD
(2)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 B.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有—次最大值 D.甲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于丙地
大于6 月22 日。④丙位于北回归线上。
【思路整理】判断南北半球→信息②、④→甲、丙位于北
半球→结合第(1)题→甲的纬度高于丙。
信息③→乙、丁位于南半球→结合第(1)题,丁的纬度高于
乙。
【答案】D
• [例3][2011·安徽卷]图1.1-4-10为某 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据此完 成(1)—(2)题。
夏至日二分日冬至日
66°34´S 90°´S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昼半球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等于0°
日出
地平面
日落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角) : 12:00的太阳高度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不一定是90 ° )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纬度之差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房屋窗户朝向
N
北半球房屋窗户朝南,
南半球房屋窗户朝北
S
(2)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 房屋接受阳光照射面积 短 , 小 ;
*影子方向与太阳光来向 相反
直射时 时物体没有影子
; 影子背向太阳
。
*正午时,物体影子朝 正北 ,或 正南
*
(3)计算楼距
关键看该地一年中正午 太阳高度的最小值
某城市(北纬30 ° )两幢高为30米的住宅楼 (下图),为使北楼一层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 都能被太阳照射,两幢楼间距至少约为多少米? (tg35°≈0.7 tg45°=1 tg60°≈1.732)
12:00 12:00 6:00
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 阳高度相同
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
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
春秋分: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递减
练习:
已知:日出,日落时刻,求昼长? 昼长=日落﹣日出 已知:日出,求昼长? 昼长=(12:00—日出)× 2 已知:昼长,求日出时间? 日出=12:00﹣昼长/2
*规律小结:
昼长=日落—日出 =(12:00—日出)× 2 =( 日落—12:00)× 2 夜长=24小时—昼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 日落时间=12:00+昼长/2
10时40分
北极星
太 阳
光
10时40分
平分 12小时 赤道 全球昼夜____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________
长 夜____ 短 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____ 夏至日: 太阳直射__________ 北 昼越长夜越短 越向___
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______ 极夜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_
北极圈
北寒带
66034`N
北温带 北回归线 热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23026`N 带 23026`S 66034`S
2、黄赤交角的影响 (3)决定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范围
66034`N
23026`N
23026`S
66034`S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
南回归线 冬至日: 太阳直射__________ 南 昼越长夜越短 越向___ 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_______ 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_______ 极夜
3.21——9.23 昼长夜短 北半球_________________ 6.22 北半球昼长达到最大值的日期是__________ 12.22——6.22 北半球昼逐渐变长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
第4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公转特征:
1、围绕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致(北逆 时针)
3、周期:
①恒星年:真正公转360°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②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近日点
远日点
4、速度: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春秋分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与直射点纬度差相同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冬 至 日
春 秋 分
夏 至 日
南 回 归 线
赤 道
北 回 归 线
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
冬 至 日
春 秋 分
夏 至 日
南 回 归 线
赤 道
北 回 归 线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
H=90º -|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距离|
练习:求北京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夏至日:H=90°--(40°-- 23°26 ´ )=73°26 ´ 冬至日:H=90°--(40°+23°26 ´ )= 26°34 ´
(5)相同纬度南北半球两点,昼长
(2)、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C B A
0:00
4:00
6:00
E
16:00 18:00
D
22:00
读图说出ABC三地的日出时 间,并计算A、B、C三地的 昼长 A、12小时; B、16小时; C、24小时
读图说出DE三地的日落 时间,计算D、E两地的 昼长 D、20小时; E、8小时
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 3.21 冬至日 12.22
夏半年 昼长夜短
冬半年 昼短夜长
夏至日 6.22
秋分日 9.23
【小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长 夜___ (1)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___ 短
增长 。 (2)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_____
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_____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____,赤道永远昼夜等长 _____。 相同 (4)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______ = 夜长 赤道 (6)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小的地点是_____
二、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 1、概念:
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 °-黄赤交角的度数
66°34′N 23°26′N 23°26′S 66°34′S 北极圈 北回归线
23°26′ 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归线 南极圈
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的影响 (2)决定五带的范围 决定太阳直射的范围 决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 1、昼夜长短变化
N
(1)昼夜长短的判读: a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
A
s
晨昏线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读:
b南北半球纬度 相同的地方, 昼夜状况相反, 但时间长短相 同。 c昼夜长短变化幅 度最小的地点是 赤道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