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着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当代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职能对管理进行剖析;可以根据管理经验总结出一些基本管理原理;可围绕基本原理开展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如同医学和工程学,管理是一种可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管理的基本原理像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样可靠,违背管理原理会造成损失;管理者的环境和任务受各种因素影响,管理理论也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社会系统学派:人在社会中会遇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要找到恰当的平衡,把各种差异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极端化;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于使各种冲突的力量、各种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得以维持一种恰当的平衡;管理人员有些什么职能以及如何行使管理职能,是由组织的本质、特征和过程决定的;组织中人的行为由决策和作业两部分组成,组织的决策过程是管理的重点在这方面社会系统学派的继承和发展者西蒙等人的观点更为突出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西蒙等人对管理决策特别重视,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他们将决策分为4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提出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被认为是较为实际可行的理论;他们将社会系统力量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有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的运用系统管理学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是一个受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数量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数量学派:注重定量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职能活动合乎逻辑的过程,通过对各种数据做出最优的解答,实现管理目标;由于该学派是由新理论、新方法与科学管理理论的结合而逐渐形成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的学派,因此它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拓展权变理论学派:该学派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当善于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依托环境因素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素之间的变数关系,研究确定最有效的管理方式经验主义学派经理主义学派:该学派中有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管理咨询人员,以向西方大企业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理论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特别是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抽象和概括,然后传授给管理人员,向经理提出实际建议;认为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的经验,通过研究管理中的成败,了解存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学会进行有效管理经理角色学派:该学派以对经理所担任角色的分析为中心来考虑经理的职务和工作,以求提高管理效率;该学派认为,其他一些管理学派未能全面地理论结合实际,未能对经理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因而对提高经理的工作效率帮助有限;他们一方面采用日记的方法对经理的工作进行系统观察记载,另一方面又在观察的过程中和结束后对经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各种经理类型的经理职务之间存在一些差别,也存在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找出共同点就可以找到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规律计算机管理学派:该学派继承了系统学派的观点,认为一个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因此对于这个系统的管理就需要采用系统的工具和软件;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管理,出现了众多管理系统平台和管理概念,如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在我看来,未来的管理趋势必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物不见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本管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管理理论
❖ 第五项是系统思考
❖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圣吉认为,系统思考就是思 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系统思考 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防止分割思考,注意整体思考的 原则;第二要防止静止思考,注意动态思考的原则;第三 要防止表面思考,注意本质思考的原则。
❖ 圣吉认为,在五项修炼中第五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是核心, 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 景这两项修炼形成向上的张力。
3、企业再造(业务流程重组)
1993年迈克尔·海默和杰姆斯·钱皮合著 《企业再造工程》,阐述了生产流程、组织流 程在企业决胜于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提出 了应对市场的新方法:企业流程再造。
目的:增强企业竞争力,从生产流程上保 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 的服务赢得顾客。
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产品增值无实质 作用的环节和过程,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 业务流程。
管理学
当代管理理论
(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丛林
学习型组织理论 知识管理理论 信息管理理论 冲突风险理论 物流管理理论 竞争合作理论
企业再造理论 管理创新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 集成管理理论
(二)当代管理新思潮
1、企业文化理论 2、学习型组织 3、业务流程再造
1、企业文化 美国:理论发源地 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日本:自然条件的劣势 价值观:忠孝、智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
❖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指通过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 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 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
学习型组织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有着在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敢冒风险、带头实践的领
当代管理理论课件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管理学将更加深入地应用 这些技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领导力发展
未来管理学将更加关注领导力的培养和发展,以适应多元化和全球 化的发展趋势。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详细描述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组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 部条件时,为保证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套 完整的发展战略。它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包括组织使 命和目标的确定、内外环境分析、竞争态势分析、战略 目标设定、战略举措制定、实施计划制定等多个环节。 企业战略规划不仅需要高层管理者的参与,还需要全体 员工的共同努力,以确保组织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环境和竞争压力。
效益原理
总结词
效益原理强调管理活动应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目标,寻求效率和效果的有机结合。
详细描述
效益原理认为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重 效率和效果的平衡。效率指的是投入产出比,即资源 利用的效率;效果指的是实现的目标和预期目标之间 的差距。效益原理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注重优化 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实现组织 的社会责任和长期发展目标。
组织结构设计
总结词
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内部结构和职能进行合 理安排的过程,它包括组织层次设计、部门设置、职能分配、岗 位设置等环节。
详细描述
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内部结构和职能进行合 理安排的过程。它包括组织层次设计、部门设置、职能分配、岗 位设置等环节。组织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组织的规模、业务特点 、行业性质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组织的未来发展和变革。 在组织结构设计中,需要避免机构臃肿、职能重复等问题,同时 还需要保证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
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当代管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学科,它不仅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组织,还关注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全球竞争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以下是我将要探讨的当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问题:1.组织变革管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崛起,组织变革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管理和引导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变革,是当代管理学的热门问题之一。
解决步骤:- 制定明确的变革目标和策略。
- 建立变革团队,确保团队成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经验。
- 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参与,增加其对变革的理解和接受度。
- 监测和评估变革的进展,并及时调整策略和计划。
2.创新管理:创新是推动组织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关键。
如何管理和促进创新成为当代管理学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不断变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解决步骤:- 建立创新文化和环境,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行为。
- 建立创新团队,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 引入创新管理工具和方法,如设计思维、敏捷开发等。
- 不断与外部合作伙伴和专家进行交流和合作,获取新的创新思路和技术。
3.员工激励和激励机制:员工是组织的核心资产,激励和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如何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机制成为当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步骤:- 根据员工的需求和动机设计激励政策,如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 为员工提供有挑战和发展机会的工作任务。
- 鼓励员工的参与和参与度,例如提供员工反馈机制和参与决策的机会。
- 持续监测和评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4.多元化和包容性管理:多元化和包容性管理是当代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何理解和应对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成为当代管理学的一个前沿问题。
解决步骤:- 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从管理实践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则是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了解管理先驱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所作的贡献,以及管理活动的演变和历史,这对每个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编辑本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其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
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希腊、罗马和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编辑本段]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涉及,管理学开始逐步形成。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等。
亚当·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
亚当·斯密发现,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项操作,便于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有利于推动生产工具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可以减少工种的变换,有利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提出了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金融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者和完成者,1817年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出版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管理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
管理对其他所有资源起到综合运筹作用,直接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管理高效进行,整个组织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反之,如果管理落后和无效,即使是经济巨人也很容易倒下。
因此,研究管理理论对企业管理具有重大实践指导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理论有了新发展、新动向,从a根本上来说,主要是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促进科学社会化进程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问题,促进了新理论的产生,其突出表现就是“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以下学派: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合作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这些学派被称为“管理丛林”。
70年代后,首先从美国开始,企业管理中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出现了“战略热”。
(2)在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称为“系统热”和“权变热”。
系统管理就是根据系统原理及其原则,采用各种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讲究管理艺术,对管理对象全面科学地管理。
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1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应采用不同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不是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管理模式。
进入8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注重比较管理学和管理哲学,强调重点抓“企业文化”。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和挑战,促使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成功秘诀进行思考,他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日美管理的根本差异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不同,美国等国家过分强调诸如技术设备、规章方法、组织机构、财务分析等“硬”因素,而日本比较注重目标价值、宗旨、信念、人等“软”因素,即从企业文化角度看待管理,其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企业通过对全体职工的教育以及领导者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树立起共同的信念、目标和价值观念,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的“软管理”。
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源: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内容: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传统组织设计的着眼点是效率。
在学习型组织内,雇员参加问题的识别,这意味着要懂得顾客的需要。
雇员还要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切综合起来考虑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组织因此通过确定新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来提高其价值。
它常常是通过新的观念和信息而不是物质的产品来实现价值的提高。
评价: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尽管学习型组织的前景十分迷人,但如果把他视为一贴万灵药则是危险的。
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应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来源: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 Champy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
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当代管理理论流派
当代管理理论流派20世纪50年代后在管理学界涌现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
他们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观点和管理理论。
孔茨在他和韦里克的《管理学》教科书中把当代管理流派按各自使用的管理分析方法分为12种:经验法或案例法、人际行为法、群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法、数学的或“管理科学”法、权变法、管理任务法、麦金西的7-S法和经营法。
系统法和权变法,我们稍后要作更为详细的介绍,下面只对另外的10种方法做一简要介绍。
1.经验法或案例法经验法或案例法是通过对管理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方法强调从管理的实践出发,试图通过分析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为人们提供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经验法或案例法有助于解释管理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理,但是它对发展系统的管理理论,指导解决复杂多变的管理问题有明显的局限性。
2.人际行为法人际关系法强调人和人际关系研究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该方法把心理学运用到管理研究中,着重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问题,试图为主管人员提供领导和激励组织成员的有效方法。
把人际行为作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人际关系理论把对领导和激励的研究看作是管理研究的全部内容的观点,却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群体行为法群体行为法通常是指组织行为法。
该方法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着重研究组织中的群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模式,这对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但是,群体行为法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管理理论。
4.协作社会系统法协作社会系统法把人际行为和群体行为作为相互作用的协作系统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扩展到任何具有明确目标的协作体,即他们所说的“组织”中。
协作社会系统法对管理理论中的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它所涉及的管理学研究范围过于广泛。
5.社会技术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着重研究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评述当代管理理论
1.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 1908-1984) 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代表著作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理论丛林》《再论管理理论丛林》2.孔茨在1961年出版的《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把管理流派分为六大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3. 1980年,孔茨发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认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已经逐渐演化成了11个学派:一、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有美国的哈罗德·孔茨。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管理是一个过程,即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由一些基本步骤(如: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所组成的独特过程。
该学派注重把管理理论和管理者的职能和工作过程联系起来,目的在于分析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出一些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职能。
由于过程是相同的,从而使实现这一过程的原理与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人类行为学派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阿普莱。
主要观点是:既然管理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该学派注重心理学,注重个人和人的动因,把人的动因视作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这一学派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行为的领导和协调,坚持认为抓好对人的管理是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三、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他们认为,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和一些成功的大企业的做法是最值得借鉴的。
因此,他们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人员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找出他们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的东西,然后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在类似情况下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技能,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四、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代表作《经理的职能》。
第五章当代管理理论
(二)戴明环(也叫PDCA循环)
戴明认为,建立零缺陷控制体系,可以 通过PDCA循环来实现。 PDCA循环是任 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 程序,特别是应用在质量管理中。PDCA 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分别是:
A C
P D
P(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 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订)
波特的价值链
辅 助 活 动
基 本 活 动
企业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管理
利润
技术开发 采购
进货 生产 发货 市场 服务 后勤 作业 后勤 营销
利润
第二节 托马斯· 彼得斯适应变化的思想
托马斯· 彼得斯(Thomas· J· Peters)1942年生于美国巴尔 的摩市,是美国最著名的管理学传道大师之一,《洛 杉矶时报》称他为“后现代企业之父”。《经济学人》 杂志给予他“管理大师中的大师”的美誉。《财富》 杂志则干脆声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托马斯· 彼得 斯的时代”。而彼得斯本人却从不自称为管理思想家, 而自称是一个“传教士”,“偏好行动而不是沉思的 人”
一、戴明:质量管理之神
威廉· 戴明 (W.Edwards Deming)(1900--1993) 是当代国际最著名的 质量管理大师,他指 导日本和美国成功地 实施了质量革命,是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的奠 基人之一
戴明的理论在美国国内没有受到重视。1950年戴明应 日本政府之聘到日本担任企业界的讲师和顾问。他鼓 励日本企业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管理体系,通过 紧盯质量、不断改进管理,生产出耐久可靠的产品。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
一、五种竞争力
● 1、行业内部各企业间的竞争
● 2、新加入者的威胁 ●3、替代品的威胁 ●4、客户的议价能力 ●5、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当代管理理论
当代管理理论1、比较管理理论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
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
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
(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
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
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
(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
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
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
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比较管理理论中最有代表性是日裔美国管理学者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
他把美国企业组织形式称为A型组织,把日本企业组织称为J型组织。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简述如下:
(1)、战略管理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人本管理的思想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发展;
(3)、组织的变更具革命性;
(4)、管理信息化成为企业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
(5)、知识管理将成为新时代管理的焦点。
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
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当代经典管理理论
2007-8-24
1
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7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战略热、系统热、权变热
战略热:管理重点由基层向高层转移、由业务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 系统热&权变热:管理思想上强调系统观念和应变观念。
8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企业文化热
注重比较管理学(交叉文化管理学)和管理哲学。 强调的重点是抓“公司文化”(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的“软管 理” 。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 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2007-8-24
10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8)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远景。 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善于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
Z发现准备阶段:企业定位,确定可能开展的项目若干;进行初步的影响分析 ;选定第一个项目,明确范围。 Z重新设计阶段:分析业务流程;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评估每个备选 方案可能需要的代价和得益。 Z具体实施阶段:选取最相宜的方案;实施方案;更新定位模型资料。
企业再造理论实施中易出现的问题
`流程再造未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思想。 `忽略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结作用。 `未考虑经营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流程的相互关系。
2007-8-24
9
当代经典管理理论(7)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获航空及太空工程学士学位,之 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 搭配的管理理念;197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在斯隆继续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 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从 而发展出“学习型组织”理论。1990年在美国出版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 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该书于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的开拓 者奖,圣吉本人也于同年被美国《商业周刊》推崇为当代最杰出的新管理大 师之一。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一、关于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又称为经营管理学派、管理职能学派,是历史悠久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管理理论。
管理学者一般认为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管理过程理论渊源于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管理过程学派把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其研究对象就是管理的过程和职能。
法约尔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诸因素来协调有关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关于社会系统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
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和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等。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由于他在研究组织和管理性质及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而曾经得到过7个名誉博士学位。
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三、关于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运用管理决策问题,形成了关于决策和决策方法的完整理论体系。
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1.赫伯特·西蒙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一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确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由于西蒙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被授予1978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在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特别是当代公司中决策的组织基础和心理依据。
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概论bckh
• 思考: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风险?
(2)差异化战略
• 实施差别化战略的企业,其目的是在买方认为 极有价值的某些领域,做得比其他企业高明, 且独一无二。
• 独特性价值的提供,能建立顾客对本企业产品 的消费偏好,并促使顾客愿意接受产品的额外 加价。一旦企业获得的溢价超过为追求差异性 而追加的费用,那么,获得并保持这种差异化 的企业将取得超出产业平均水平的出色业绩。
• 实际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 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和辅助过程中所进行 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正是这些活动为企业 的相对成本地位和差别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3. 价值链(续)
•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任何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 计、生产、营销和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 的各种活动的集合。
• 一条基本价值链一般包括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这两大类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后勤、 生产作业、发货后勤、营销销售和服务;支持 活动包括企业内部结构或称企业基础设施、基 础管理(包括管理、领导、财务、行政和法律、 政府事务等)、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 (R & D)和采购。
第二步 第四步 第六步
七、团队管理
1.团队管理理论
2. 高效团队的特征
3. 高效团队的创立
END!
演讲完毕,谢谢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 学习型组织定义 • 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 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 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五、企业再造理论
企业再造的起源
• 企业再造是指为了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 得显著改善,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彻底改造业 务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来源:美国学者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一书中提出此管理观念,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其涵义为面临变遭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内容:学习型组织不存在单一的模型,它是关于组织的概念和雇员作用的一种态度或理念,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组织的思考。
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都要参与识别和解决问题,使组织能够进行不断的尝试,改善和提高它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与之相对的传统组织设计的着眼点是效率。
在学习型组织内,雇员参加问题的识别,这意味着要懂得顾客的需要。
雇员还要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一切综合起来考虑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组织因此通过确定新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来提高其价值。
它常常是通过新的观念和信息而不是物质的产品来实现价值的提高。
评价: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尽管学习型组织的前景十分迷人,但如果把他视为一贴万灵药则是危险的。
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应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来源: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 Champy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全盛的一种管理思想。
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结合美国企业为挑战来自日本、欧洲的威胁而展开的实际探索,1993年哈默和钱皮出版了《再造企业》(ReengineeringtheCorpration)一书,书中认为:“20年来,没有一个管理思潮能将美国的竞争力倒转过来,如目标管理、多样化、Z 理论、零基预算,价值分析、分权、质量圈、追求卓越、结构重整、文件管理、走动式管理、矩阵管理、内部创新及一分钟决策等”。
1995年,钱皮又出版了《再造管理》。
哈默与钱皮提出应在新的企业运行空间条件下,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以使企业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一时间“企业再造”、“流程再造”成为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哈默和钱皮的著作以极快的速度被大量翻译、传播。
与此有关的各种刊物、演讲会也盛行一时,在短短的时间里该理论便成为全世界企业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内容:在BPR定义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业务流程成为备受关注的四个核心内容。
根本性再思考表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必须由我们而不是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
通过对这些企业运营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企业将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或运营的商业假设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彻底性再设计表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最根溯源。
对自己已经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并且不需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创新完成工作的方法,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戏剧性改善表明业务流程重组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企业业绩有显著地增长、极大地飞跃和产生戏剧性变化,这也是流程重组工作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标志。
业务流程重组关注的要点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并围绕业务流程展开重组工作,业务流程是指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
哈弗商学院的Michael Porter 教授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为一个价值链。
竞争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评价:业务流程再造是针对西方企业中分工过细所造成的管理障碍而进行的改革。
在流程再造背景下,更能节省金钱和时间,改善工作质量,固化企业流程以此更好的实现流程自动化和团队合作。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
学术界通常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核心竞争力明确提出的标志。
之后,兰格路易(1992)发表了“能力论”,福斯(1993)发表了“核心能力论”,哈默和哈尼(1994)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
内容: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1)价值性从核心竞争力概念产生的逻辑关系上看,它是这一概念产生的根源。
因此他不仅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标准,而且是衡量核心竞争力价值大小的尺度,符合市场需求的价值性是其根本特性。
这是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是通过市场检验来实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程度越高,为顾客创造的可感知价值越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显著。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独树一帜的,是不易也不能被行业内的其它企业所模仿。
否则,它在竞争中就不具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学习、创新和磨练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深深地打伤了企业的烙印,并根植和依附于整个企业系统。
(3)延展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即具有能够为自身复制和模仿的特点。
当基于单一产品或服务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时,能把这种竞争优势应用于多种产品和服务领域,它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开发出新产品或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使企业具有旺盛的、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4)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资源和能力的高效和有机的整合,单独的任何一项资源或能力都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持久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持久性依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
企业必须拥有其他企业不易获得、仿效、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使企业竞争优势相对不变或者进一步提高,才会带来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6)动态性随着顾客需求、技术进步、企业资源、企业管理模式等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变为一般竞争力。
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企业相对持久的竞争能力,其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体现为一种持续创新、持续学习的能力,它要求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开发、维护已有的核心竞争力,擅长变更和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3]。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1)管理能力首先是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力,它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全过程管理的统领。
企业只有具备一个完善而科学的战略,并对它们随时组织实施、校正和管理,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也只有这样的战略才能真正起到对核心竞争力进行全过程管理的统领作用。
其次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员工的技术专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洞察能力、管理技巧和团队精神等企业特有知识的凝结,而人才正是这些知识的载体,充分发挥人才的这些能力,有赖于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再次是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迅速沟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更新尤为重要。
信息系统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更新和竞争优势的保持,而企业信息系统的状况取决于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
(2)技术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开发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是通过获得、选择、应用、改进技术以及长期的技术学习过程培育、建立的。
技术能力不仅体现在新资本设备等有形资产上,而且也体现在员工技能和组织经验的积累上,技术能力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企业技术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体系,它是企业自身特有的、不易为外界模仿的稀缺性技术资源的能力。
围绕既成的核心技术体系,企业只需对现有的主导设计、核心生产技术等稍作变动,就可能推出新的产品与生产技术,就会有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问世。
(3)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指企业组织资源的能力,即企业配置资源与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
核心竞争力深深扎根于组织之中,必然依赖组织能力。
具有组织能力优势的企业,能够将企业原本拥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真正转化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组织能力越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越灵活,相应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就越广,企业效率就越高,竞争优势也就越便于巩固。
反之,如果企业缺乏足够的对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就会被僵化的组织所窒息。
评价:在当前超强竞争时代,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成为企业营造持久的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宏观角度讲,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导向。
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
首先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其次是企业文化创新,它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第三是科技创新;第四是市场营销创新;第五是管理创新。
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
企业文化理论来源:企业文化是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它发祥于日本,形成于美国,是继古典管理理论(又称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学派管理理论(又称管理科学)之后,世界企业管理史上出现的第四个管理阶段的理论,也称世界企业管理史上的“第四次管理革命”。
内容:企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揭示其革命性思想的六大管理学说,即创立学说、定义学说、价值观学说、人本学说、革命性学说、企业文化批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