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
v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明显
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规模缩小。 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在生产工艺和产 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 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的高峰时期。
征也与观台窑相符
Peking University
磁州窑早期白釉剔花器
-88-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新密西关窑 1976年发掘出土
瓷片
Peking University
⑵ 白瓷生产技术的提高,隋代时邢窑生产出 了精细透光白瓷,并且在唐代基本完成了白 瓷生产技术的分野。
⑶ 瓷器彩绘工艺成熟,以四川的邛崃窑和湖 南的长沙窑为代表。
第一,真正开始以毛笔在器物上绘制图案,来装饰器物, 使瓷器上的装饰内容大大丰富,图案生动而写实,使 瓷器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50-
Peking University
-51-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巩义白河窑出土白釉支烧洗
-52-
Peking University
巩义白河窑北魏地 层出土青釉碗
-53-
Peking University
巩义白河窑出土北魏青釉钵 -54-
Peking University
-59-
Peking University
河南安阳相州窑遗址
隋代地层出土器物
-60-
Peking University
图
文博384考研资料——瓷器
瓷器一、几大名窑窑址及特征1、唐五代(南青北白)(1)越窑东汉至宋代瓷窑址,唐五代时期大盛。
在今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
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
越窑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可分为早、中、晚3个发展时期。
早期:从东汉中叶至隋代的500年间,上林湖的制瓷作坊不多,处于就地售的小规模生产阶段。
从窑址的地形和废品堆积状况分析,很可能是龙窑。
东汉窑具有圆筒形、喇叭形垫座和三足支钉等;晋代和南朝有钵形、喇叭形垫座和盂形齿口间隔具等。
东汉常见的产品有碗、钵、樽、罐、壶等。
瓷胎呈淡灰色,施青或青黄色釉。
晋代以生产碗、盘、钵、罐、壶、鸡首壶、砚为主,施青釉,常见的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纹和褐色点彩。
南朝时以碗、盏托、罐、壶为主,也有钵、砚和鸡首壶等。
碗分大中小多种,多数外壁划莲瓣纹。
胎呈灰白色,施青釉,釉层均柔和,胎釉结合紧密。
中期:唐至五代,上林湖瓷窑激增,制瓷工艺显著提高,在胎、釉配方、造型装饰、窑具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和提高。
唐代晚期,创制和使用了匣钵,坯件装在匣钵内烧成,不再相互叠压和受烟火、灰的熏染,因而釉面光洁,色泽一致。
瓷器胎质细腻,并且把各种生活用瓷做成花、叶、瓜果的形式,出现了敞口碗、莲花碗、海棠式碗、荷叶形碗、盘,以及瓜形注子、粉盒、油盒、瓷塑、瓷枕和各式水盂等,器形新颖活泼,轻盈可爱。
釉层均,色泽淡雅,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纹饰除划纹、印花外,还在罂、钵、香炉等大件瓷器上,采用釉下彩绘工艺,绘以褐色的云纹和莲瓣纹等,使器物更加庄重华丽。
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进步,上林湖自唐代始设立“贡窑”,专烧进贡用瓷。
1980年在调查上林湖张家埭窑址时,发现1件碗底残片,其上划“官样”2字,当是官窑的产品。
晚期:宋初,上林湖的瓷业仍处在兴旺发达阶段。
瓷器制作精细,品种丰富,碗、盘、盏托、注子、盖盒、罐、钵、香熏等等胎骨细薄,式样优美,并运用刻、划、镂、雕和堆塑等各种装饰方法来美化瓷器,如在粉盆上刻划相对飞舞的蝴蝶,首尾相随的鹦鹉或鸳鸯,或者刻饰婴儿图;在碗、盘等饮食器皿中,刻划神龙或游鱼等。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骨 呈 自色 , 为厚重 。 较 里外 均施 以 白 釉, 在外 壁 底部 不施 釉 , 给人 一种 稳 重 的敦 实感 ,釉 薄 而 匀净 。纯 白无 瑕, 布满细 碎开 片。罐体造 型饱 满端
庄 。 雅而 古朴 。 谓青 瓷和 白瓷 的 优 所 区 别 在 于胎 釉 中含 铁 量 的 多 少 , 如 果含 铁 量下 降到 1 %以下 , 能烧 成 就 白瓷 。成熟 白瓷 的出现 大约在 隋代 , 它比青 瓷 的 出现 晚 约 四百 年。 白瓷 的 烧 制 成 功 标 志 着 制 瓷 工 艺 的 进
形系 。通 身 施 以釉 色 青绿 但 不及 底 , 细碎 的冰 裂纹 , 有 肩 部 一 圈规则 的褐色 点彩 。
邢 窑 自瓷
邢窑 以素面 自瓷驰名 , 釉 白而微 闪黄或 淡 青 。胎 质 厚 而 细节 , 质坚 硬 。 内满 瓷 器 釉 , 釉 往往 不 到足 , 物 表 外 器 面 往 往光 素 大 方 ,没 有纹 理 装饰 。邢 窑 白瓷 的 主 要特 征 是“ 白如 雪 ”选 用优 质 瓷 土 。 烧 成 , 质 坚实 细腻 , 色 洁 胎 胎
一
: 潮
越 窑青 瓷
浙江 越 窑是 我 国青 瓷 的主 要 产地 , 它的 特 点是 : 骨 较 薄 、 胎
施釉 均匀 、 色青翠 莹 润。前 期 的越 窑大体 延 继南 朝 的作风 , 一 胎 白,釉质莹润 ,精者薄如蛋 质灰 白而疏 松 , 色 青黄 易 于剥 落 , 物种 类 并不 多 , 型 变化 釉 器 造 也很 匮乏 。 方上 层社 会 , 在北 地位 是不 及 白瓷 的。越 窑 的繁 盛在 晚 唐和 五代 , 后期 产 品胎 色 虽 灰 白仍 旧 , 胎体 细 腻 致 密 , 型 但 造 大 多规 范 工整 . 物大 多通体 施 釉 。 面可 以相 当匀 净莹 润 。 器 釉 只 是呈 黄或绿 . 还不 太稳定 。器形种 类很 多 , 几乎 是应有 尽有 , 并受 外来 文化 的显著 影响 , 以双龙耳 壶 、 壶 、 头壶等 为其特 色。器 扁 凤 物 已能够 做 得十 分 轻 薄 , 少器 形有 颇 多 变化 , 花 形 , 做 不 或仿 或 出波 折 、 角 , 绰约 。此 时 的器 物虽 以素面 为多 , 也不 乏划 菱 清新 但 花、 印花 、 空 、 塑 、 和和釉 下褐彩 等 装饰。在 五代 时 , 镂 捏 堆帖 青瓷 普遍 胎质 精 细 、 胎体 轻 薄 、 型 秀美 、 施满 釉 、 薄 而匀 , 时 造 器 釉 同 烧造 大型 器物 的水平 也 在不 断提 高 ,为宋代 青 瓷迎 来 黄金 时代 打下 了坚 实的基础 。 越 窑 是 我 国古 代 最 著 名 的青 瓷窑 系。东 汉 时 , 中国最 白瓷 “ 邑烧 瓷 轻且 坚 , 大 扣如 哀 玉锦 早 的 瓷器 在 越 窑 中 的 龙窑 里 城 传。君家 白碗胜 霜 雪 , 茅斋也 急送 烧 制成 功 , 因此 , 越窑 青 瓷 被 可怜 。 ” 称 为“ 母亲 瓷 ” 。越瓷 始于 汉 , 白釉 罐 , 1. m, 高 9 c 口径 9 c 2 . m, 7 盛 于唐 ,特 别在 唐 朝 的 中后 足径 1. m罐唇 口, 5c 2 无颈, 步 的发展 。 了隋唐 五代 即 5l 9O年时 。 到 8一 6 中国古代 制 瓷工艺 基本 成熟 , 同时这也 标志 着跨入 了真 正 的瓷 器时代 。 当我们 在谈 到唐 代 的瓷 器时 , 常会谈 到 “ 青北 白”所谓 时 南 , 的 “ 青北 白” 的就 是 :南 青 ”南 方 浙江 的 越窑 的 青瓷 。 “ 南 说 “ , 北 白”北 方河 北邢窑 的 白瓷 , 南 青北 白” 。 。“ 是人 们对唐 代制 瓷业 的 高度 概括 和评价 。
瓷器南青北白赏析
瓷器南青北白赏析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瓷器。
其中,南青北白是中国瓷器的两大传统流派,分别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的瓷器制作工艺和风格。
南青瓷器以其精美的青花装饰和细腻的制作工艺而闻名,而北白瓷器则以其朴素的白色釉面和简约的造型而著称。
本文将对南青瓷器和北白瓷器进行赏析,探索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和艺术价值。
南青瓷器,顾名思义,是指产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青花瓷器。
南青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宋代。
宋代南青瓷器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青花装饰精美细致,图案多样,富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南青瓷器的青花釉下彩绘工艺,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瓷器制作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青瓷器的特点是器形优美,胎体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深邃,线条流畅,构图疏密得当,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南青瓷器的代表作品有《青花瓷盘》、《青花瓷壶》、《青花瓷碗》等。
其中,以《青花瓷盘》最为著名,其盘心绘有莲花图案,盘边绘有云纹,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南青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胎、刻花、上釉、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精心制作,因此南青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成品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相比之下,北白瓷器则是指产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白色瓷器。
北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元代。
元代北白瓷器以定窑为代表,其釉面洁白如玉,线条简约流畅,造型大方朴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北白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如雪,胎体坚实,线条简洁流畅,造型朴实大方,具有北方人的朴实豪放的性格特点。
北白瓷器的代表作品有《白釉瓷壶》、《白釉瓷碗》、《白釉瓷盘》等。
其中,以《白釉瓷壶》最为著名,其壶身线条流畅,造型朴实大方,釉面洁白如玉,给人以纯洁高雅的美感。
北白瓷器的制作工艺同样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胎、上釉、烧制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精心制作,因此北白瓷器的制作工艺同样非常精湛,成品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隋唐五代陶瓷设计
三 唐代花釉
四 黑釉
黑釉是中国唐代烧制的铁盐呈色的黑釉瓷器。当时北方虽以烧白瓷为主,但也有许多瓷窑兼烧黑瓷与青瓷。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均发现了这类瓷窑,以河南为最多。
河南巩县是唐代瓷窑比较集中的地区。烧制的黑瓷有瓶、壶、碗、盘等,胎体洁白,釉色黑,但不甚光亮。其中有些黑瓷由于生烧往往还产生一种俗称“茶叶末”釉色的效果。瓶为平底,制作极其规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很少见到。 壶的形体一般都较小, 扁圆形腹,壶口外卷,颈细而短,底径大而平,短流为圆柱状,与流相对处为双带形曲柄,柄的上端贴一小圆形铆钉装饰,柄的空隙仅能容纳一食指,与短流配在一起,十分协调。
隋代白瓷装饰美感设计主要体现在材料方面,白瓷瓶本身就是材质美感设计的代表作,成功地在瓷胎上采用白色化妆土进行设计。上釉之前,精选含铁成分少的白瓷土细密地挂在坯上,可以免瓷器烧成后胎体表面粗糙、坯面出现孔隙及胎体颜色不好等弊病,增强釉色透明莹润的质感,别是对白瓷釉色透明度的提高和呈色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能增加眙胚的自度而使成品更加莹美观,白釉瓶往往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素面朝天,质取胜。
七 唐三彩
入唐以后,国运昌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四夷竞相款献,统治阶级生前过着骄奢逸淫的享乐生活,死后厚葬威风。为适应厚葬需要的唐三彩,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蓬勃起来,种类之多,诚然前所未有,诸如文待武将,歌舞乐人,马牛骆驼,瓶罐碗盘,都象征性的陪葬入墓。
从洛阳和西安的墓葬遗址出土物分析,初唐的唐三彩以黄和褐色釉为大宗,间或以白,绿釉彩,焦点在素胎的印花上,是釉草率,釉色暗,釉层厚实,琉釉与脱釉现象普遍,显见制作技法仍较粗劣。进入盛唐以后,三彩俑的生产取代了三彩器皿,黄,绿,白,蓝,黑彩相继出现,油光晶亮,赋彩自然,堆贴与控塑的手法,更把装饰能容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是唐三彩的全盛时期。中晚唐的安史之乱,潘真割据,为唐三彩的发展划上一个致命的休止符,只有南方扬州遗址仍见少量遗物。
中国陶瓷史(四):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年—960年)——南青北白
中国陶瓷史(四):隋、唐、五代的陶瓷(公元581年—960年)——南青北白白釉罐隋代陶瓷生产承前启后。
至唐代,陶瓷业获得蓬勃发展。
唐代陶瓷堪称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器物造型千姿百态,装饰纹样丰富优美。
饮茶风俗的普及,进一步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更使陶瓷作为物质载体成为友好往来的使者。
五代陶瓷更重造型和装饰技艺,为宋代陶瓷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淮南窑青釉印花高足盘承前启后的隋代青瓷和白瓷隋代制瓷业以烧造青瓷为主,南北方均有烧造。
装饰多以简单的刻、划花为主,常用朵花、几何纹、草叶纹等相间排列,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时代特征鲜明。
隋代白瓷更加成熟,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匀净光润。
盘口四系瓶、高足盘、双连瓶等,均是时代特征鲜明的造型。
白釉高足杯“类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类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唐代瓷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基本取代了漆器和金银器,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用器。
饮茶风俗的流行和普及,更提高了瓷器的文化韵味。
唐代瓷器生产,南方以青瓷为主,北方则以白瓷为主,形成“南青北白”的地域特征。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青釉玉璧形底碗代表当时最高制瓷工艺水平的是南方烧造青瓷的越窑和北方烧造白瓷的邢窑,唐代茶圣陆羽在所著《茶经》一书中曾形容越窑青瓷“类冰类玉”、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这两个瓷窑的产品均造型规整,工艺精湛,颇受世人青睐。
青釉八棱瓶白釉梅瓶斑驳陆离的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陶的简称,堪称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种。
作为当时的随葬冥器主要发现于河南、陕西的唐代墓葬中。
其造型繁多,釉色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釉以氧化铅做助熔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入窑经800℃—900℃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绿、蓝、黄、褐、白、黑等色。
三彩马三彩花瓣式三足盘三彩杯盘由于烧成达到釉层熔融状态时,各种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交融,故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变化万千之美感。
隋唐五代瓷,深藏不露的高级美!
隋唐五代瓷,深藏不露的高级美!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
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彩刻花三足盘三彩刻花三足盘,高6cm,口径27.7cm,足距17cm。
盘口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
通体以绿釉为地,盘心刻一团花,外环荷花、花蕾及荷叶纹,施以黄、绿、白三色。
底无釉。
此盘造型规整,盘心图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画面呈现凹凸状,立体感强。
由于采用了素烧工艺,胎体致密,釉色以绿彩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在三彩盘中较为少见,堪称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双系罐三彩双系罐,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
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
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
此罐器型虽小,但丰满端庄,模制成型的双系是唐三彩罐的一个主要特征。
此罐以瓷土作胎,胎体坚致洁白,烧成温度较高。
在巩县三彩窑址中曾采集到与此罐双系及彩斑相同的残片,由此可知此罐为河南巩县窑产品。
淮南窑黄釉高足盘淮南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此盘直口微外撇,盘心坦平,有印花装饰,并有五个支钉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
通体内外施黄釉,但外壁仅施半截釉。
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制的器形。
从考古资料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盘。
隋代这种器物比较流行,在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可见到。
目前发现隋代烧制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
主要烧制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河南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制三彩高足盘。
此件高足盘釉色偏黄,从其胎釉特征看,应属安徽淮南窑制品.越窑青釉瓜棱壶越窑青釉瓜棱壶,唐,高20.4cm,口径8.9cm,足径9.4cm。
瓷器历史:“南青北白”的形成
瓷器历史:“南青北白”的形成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应当在隋代。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发现了一批白瓷,这些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
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
瓷器的造型较前大为丰富,可以看出器物成型工艺有显著的提高。
晚于张盛墓13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有青瓷,也有白瓷。
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巳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无可怀疑地应称作白瓷。
这批白瓷中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为最精。
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但却换上了白色的新装。
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六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白瓷盖罐更是隋代白瓷的成功佳作。
如果以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的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33年的时间,白瓷就迅速地烧成功了。
隋代白瓷的烧成为唐代白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5月,在内邱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一处,该窑烧制的白瓷,既有灰白色胎上用化妆土的白瓷,也有洁白瓷胎不上化妆土、非常精致的白瓷两种。
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出土的白瓷碗相同。
隋代白瓷窑址在唐代邢窑范围内发现,证明在邢窑唐代白瓷尚未出现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
贾村隋代白瓷窑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隋代白瓷窑的空白,证明隋代烧成功了白瓷,而对研究北方唐邢窑白瓷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期白瓷发展到了隋代,如果把它作为烧成期的话,那么从唐代开始就应当进人了它的发展时期。
隋代白瓷突破了传统青瓷的格调,为唐代白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白瓷较之隋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
中华陶瓷发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中华陶瓷发展史(七):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隋代瓷器的发展隋以北朝为基础统一中国,因而其文化面貌带有较浓厚的北朝色彩。
由于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物品和工艺技术亦更多地北传,瓷风北渐,北方的制瓷业也得以迅速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隋代的制瓷业仍以青瓷为主流,分南北两个系统。
南方青瓷生产的基地,如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的窑场进一步增多,同时安徽、湖南和四川等地的青瓷生产也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并趋向成熟。
从总的情况看,南方青瓷以实用器物为主,器形大多沿袭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北方青瓷在北齐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其中心产区在河北、河南,其次为山东。
隋朝历史很短,在陶瓷史上,隋代陶瓷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陶瓷时代拉开了序幕。
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瓷的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
隋代寿州窑瓷器隋代寿州窑瓷器白釉盘口瓶隋代邢窑瓷器隋瓷胎釉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釉仍属石灰釉,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隋瓷的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并常在布局上巧妙地穿插替换而组成新颖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唐代瓷器的发展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
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
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钴蓝釉陶碗唐寿州窑黄釉注子三彩广口梅瓶秘色瓷花口盘唐代“南青北白”之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而诗句中的“千峰翠色”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色。
隋唐五代瓷业生产的地域格局-F
度兴起奠定了基础。
-17-
Peking University
浙
江
省
博
北京大学
物 馆
藏
东
晋
越
窑
盂
Peking University
南京市出土东 晋青瓷香熏
Peking University
浙 江 瑞 安 市 出 土 南 朝 盘 口 壶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4-
Peking University
浙江省博物馆藏瓯窑青 瓷罂及牛形灯
-5-
Peking University
南 京 市 博 物 馆 藏 德 清 窑 黑 釉 注 壶
Peking University
十方堂窑盘 口瓶(隋)
-7-
Peking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浙江西晋时期青瓷装饰纹样
Peking University
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
明显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 规模缩小。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 在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 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 的高峰时期。
南朝时期,越窑的生产进入了低谷时期,种类明显
减少,停止了明器的生产,越窑窑业生产规模缩小。 然而,长江领域的其他生产中心则在生产工艺和产 品质量方面交替领先,湖南的湘阴窑和江西的洪州 窑都在南朝时期有过生产的高峰时期。
-10-
Peking University
浙 江 省 博 物 馆 藏 西 晋 越 窑 罂
-35-
6--南青北白--隋唐五代陶瓷
巩县窑黑釉水壶 唐/高9厘米。敞口、短颈,扁圆腹,平底。 肩有短流,相对一侧有柄。造型浑厚饱满, 小器大度。釉色纯黑,施釉不到底。
陕西铜川黄堡窑,是宋代耀州窑的前身,唐代以 烧制黑瓷和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器物有 碗、盘、盒子、灯、盆、壶、罐、枕等,还有狮、 马、狗、猴、羊等玩具。器类和器形相当丰富,不 亚于白瓷。 1972年出土的一件黑瓷塔式盖罐,罐盖为七级宝 塔形,盖顶塑一小猴,形象生动。整器集中了雕镂 堆贴等技法,显得精巧而又端庄,为唐代北方黑瓷 的杰出代表作,亦足以表现黄堡窑的制瓷水平。
洪州窑多足辟雍砚 唐/高5.5厘米,砚径14厘米。 江西丰城曲江出土。砚面微 凹,无釉,以利研磨,四周 绕以水池。底沿有20只蹄形 足,一侧安有两个小罐形的 笔插。釉色黄褐而莹润,制 作精美:这类砚因砚面圆形, 围以水池,形如辟雍(西周天 子所设太学,校址圆形,四 周环水),故名“辟雍砚”。 流行于南朝至唐宋。
长沙窑在装饰艺术上具有特殊成就,其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 最具特色。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装饰,先在素胎表面涂一层白色化妆土, 然后绘各种图形,再罩以一层淡黄色或青黄色的透明薄釉, 烧成后图画显得十分清晰、明亮。釉下彩中,绿、红、蓝色 以氧化铜作着色剂,褐色则以铁为着色剂。彩绘纹饰常用三 种线条来表现,即铁线式、棉线式和复合式。铁线式的线条 多呈褐色,用于白描,笔画刚劲有力。棉线式线条以绿色或 红色为主多用于没骨画法,其线条如棉浸水,柔软华滋,长 短粗细随物而变。复合式是用两种以上线条相配使用,一般 用绿色棉线勾画轮廓,用褐色铁线描绘细部、如动物的眼、 嘴、羽毛和植物的叶脉、山石的纹理等,有如水墨画中之醒 墨,淡中着浓,效果十分强烈。
邢窑白釉穿带壶 唐/ 高29.5厘米。唇口,直 颈,长圈腹,圈足。两 侧有对称双系,可穿 带提携。釉色洁白,制 作规整,为邢窑精品。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自’’格局形成及其特色◎阙涛(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关键词:越窑;特色;形成;隋唐五代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52.01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但是限于当时的烧造条件而言,中国早期制瓷技术发展非常的缓慢.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在220一581年,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隋唐五代即58l一960年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基本成熟,同时这也标志着跨入了真正的瓷器时代。
当我们在谈到唐代的瓷器时。
时常会谈到“南青北白”。
所谓的“南青北白”说的就是:“南青”.南方浙江的越窑的青瓷。
“北白”,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
南青北白”是人们对唐代制瓷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
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的越窑大体延继南朝的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于剥落。
器物种类并不多,造型变化也很匮乏,在北方上层社会。
地位是不及白瓷的。
越窑的繁盛在晚唐和五代。
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
造型大多规范工整。
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
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太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
几乎是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有颇多变化。
或仿花形。
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不乏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在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
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
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中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朗.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隋唐五代陶瓷
优点,创造出一些新的器型(白釉龙斌双龙 瓶)。
生产规模巨大;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出现了唐三彩 秘色瓷
陶瓷产地与质地技艺
隋瓷在釉色的光洁莹润上比南北朝有了明显
的进步(降低FeZO3的含量和增加CaO 的含 量 )。 装饰:装饰较少,简单朴素—刻画手法(几 何图案,阴弦纹、凸弦纹、云头纹);拍印 手法(绳纹,席纹);刻画手法与贴塑手法 结合在一起;印花手法(印模);划花(用 尖利的工具刻画);贴花(模塑浅雕的图文 纹样,用泥浆黏附,然后施釉烧制)。 陶瓷工艺中匣钵的出现和使用, —地位:瓷器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黄釉撇口瓶
隋
这件黄釉撇口瓶通体光素 无纹饰,器身也没有贴附 任何装饰,在隋瓷中是较 少见的。
绿釉螭龙荷瓣炉
此炉造型显得圆 浑、饱满,有雕刻纹 饰有规律,但很适应 烧造工艺的特点。
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
此器形制甚独特, 釉色清纯,釉面匀净, 在当时青釉器中较为 罕见。
青釉贴花四系罐
罐直口,短颈,溜肩,圆腹,假圈 足,平底。肩部饰四条形系,四系 之间贴团花纹样,下饰凸起的弦纹; 罐腹上部贴有团花、草叶、团龙、 兽面等四种纹样,间隔排列而成的 带形纹饰。下饰一条凸起如棱的弦 纹,将罐身等分为两部分,罐里满 釉,外施半截釉,流釉现象明显, 釉呈黄绿色。 这件青釉贴花四系罐属北方流行的 罐型,它不仅造型具典型性,而且 其纹饰的装饰工艺在隋瓷中极为少 见。
邢窑白釉皮囊壶
底划刻“徐六 师记”四字匠 师题款。 摹仿少数民族 皮囊容器而烧 制的。
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
器座凸雕莲瓣纹。 唐代邢窑的代表 作。 现藏于中国国家 博物馆。
“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
足底刻有“官”字款。胎 體薄细,制做规整,五瓣尖 的顶点高度相等,间距相同, 素白闪青,高雅素洁,表现 出古代工匠藝術造诣。 1985年西安市北郊火烧壁 出土。是唐代定窑产品。西 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藏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瓷器的成长(9)南青北白--唐代瓷器的成熟
青瓷烧制技术在汉代已经基本成熟,白瓷在南北朝的北齐烧制成功。
之后又经历了隋代的发展,到了唐代,青瓷和白瓷烧制技术均很成熟,而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烧制格局。
南方以江浙一带的越窑青瓷闻名于世,北方以河北邢窑烧制的白瓷而著名。
此进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如雪,达到了“天下贵贱通用之”,说明技术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了。
白釉双龙尊
唐代巩义窑生产
盛酒器,盘口,颈细长,鼓腹下收,平底。
育部堆塑双龙,龙身为瓶耳。
盘口,双龙弯曲,衔口沿
釉质细腻,釉色光亮
与隋代相比
无论是外观整洁度、光亮度、釉质感,大有不同啊。
白釉瓷罐
唐代
唐代,洁白,细腻,温润,明亮。
青釉瓷枕
唐代,越窑,青釉刻花如意盘头枕
唐代,越窑,四系刻花背壶
看看隋代青瓷:
没全部施釉,且不够均匀,表面稍粗糙,光洁度稍差。
再看看南北朝的青瓷:
差距就大了。
不比不知道,“南青北白”,果然名不虚传!。
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唐、五代之间的。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造 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 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象为西 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 有四十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风 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者为大宗‘很 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 35 厘米,盘口,长 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 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 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 至腹部,厂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般规 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 饰。常见的有杂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 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此碗收藏于日 本出光美术馆。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 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 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 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 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 唐代定窑的釉碗,玉壁形底,有的为唇口,这种
越光明的地方就越容易产生黑暗所带来的恐惧感。黑卡,我希望它就是一张卡
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 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作 风。西晋晚期出现黑褐斑装饰,东晋盛行,唐代 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熏炉等两 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 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 形柄。青釉玉壁底碗,碗壁 45 度斜出,点褐斑,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
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 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 海棠式杯,口径三十公分,是国内最大的一件, 传世的小海棠式杯较多。
南青北白—刑窑、越窑与茶文化、酒文化
·造型特点—越窑
唐代越窑青瓷有了很大改进,这一时期的胎料精细, 因而使器物的胎体变得更加轻薄。窑工们发现到釉的质 感和它的厚薄有很大的 关系,于是在胎体之上挂上了 较厚的釉汁,这样烧出来的釉色显得葱翠莹润。 另外,这一时期在南方采用“龙窑”烧制瓷器,其 特点之一是骤冷骤热,使这种熔点 低、粘度小的釉料 烧得像玻璃一样透明。 越窑瓷器不仅以美丽的釉色著称,它还采用了划 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多种装饰技法。晚唐时期,越 窑出现了新的装饰技法,即在釉的下面用褐色彩料描绘 出图案。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 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 朝的开创精神。
·典型器物&文化背景
>秘色瓷&茶文化 >白瓷透影杯&酒文化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 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 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茶经》 唐代承袭了汉晋以来的饮茶之风,然 而其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度超群的 宽容和吸纳,造就了唐人热烈欢腾的生活 情调和丰富浓厚的文化风采,也使唐代的 茶叶制 造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 代的茶文化也日渐普及和兴盛。唐 代盛 行“煮”茶,也就是唐诗中所说“烹茶” 和“煎茶” 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唐代 “尚青”,以煮茶后的颜色呈青色为上等 茶色,因而在茶具选择上喜欢用青色的瓷 制茶具。陆羽在《茶经》一书中通过对各 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影响的分析, 认为越窑最适宜饮茶的需要。
·造型特点—越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陆龟蒙《秘色越器》 功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徐夤《贡余秘色茶盏》 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孟郊《凭周况先辈 于朝贤乞茶》 越碗初盛暑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施肩吾《蜀茗词》
瓷器界为何有南青北白之说?
瓷器界为何有南青北白之说?相信很多玩瓷器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瓷器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不仅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还出现有龙泉窑耀州窑吉州窑等等,特别是磁州窑系的,过去有个说法说当一件瓷器你看不准的时候,往磁州窑系方面靠就对了,往往都能蒙准。
今天我要和大家介绍的是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窑口。
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
以慈溪县上林湖,上虞县窑寺前的产品最具代表性,从商周战国秦汉六朝几代,这里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具深厚的制瓷基础和技术力量,至唐代技艺更加娴熟,被称为“诸窑之冠”。
越窑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
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
越窑到了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唐代的越窑青瓷,深得当时的诗人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咏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盏》),就连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
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
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南青北白”下的寿州窑瓷造型
宋代窑变釉龙纹枕(淮南市博物馆藏)寿州窑及器物类别概述淮河明珠寿州窑,沉寂地下千载。
1954年一场洪水过后神秘面纱浮出水面。
1960年地面调查,1988年科学发掘,寿州瓷以更加清晰的面貌,鲜明的造型特点面世。
巨量的瓷器标本实证了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清朱琰《陶说》载:“寿州:今安徽淮南市有窑址,坯上施白粉,用氧化焰烧成,黄釉可喜。
后期造瓷,初用匣钵”;和《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黄”文献史料的真实性。
寿州窑不是指单个窑口,而是指以上窑为中心,呈东西走向分布,东起凤阳武店,西至淮南田家庵区泉山绵延约40公里,南至高塘湖沿岸,向北延伸至淮河岸边宽约4公里狭长范围内,文化属性一致,工艺技术与装饰方法相似,古窑之间联系密切,时代上前后相继,产品风格较为一致的众多窑囗遗址的总称。
它以凤阳武店、临泉寺、上刘庄,上窑的管嘴孜、住院部、松树林、高窑、东小湾,三座窑、泉山窑址和96处窑址为代表,时间跨度长,空间分布广,地域特色鲜明,蜚声海内外的瓷窑体系。
寿州窑产品的种类,一般说来,早期生产的陶瓷器物种类偏少,到了唐代寿州窑的繁荣时期,种类逐渐增多。
隋代代表性窑口有凤阳临泉寺、上刘庄,上窑管嘴孜,早期生产的主要器物有碗、盏、高足盘、罐、壶、烛台等。
造型端庄凝重。
壶多浅盘口,颈肩部多饰有凸弦。
壶、罐往往都有系。
碗、盏为平足,敞口直唇。
早期寿州窑尽管器型种类比较少,但是在造型上却极富于变化,如壶有四系、六系,罐有四系、八系。
龙柄壶有单身、双身两种,碗、盏、高足盘等口、腹、底部都有不同的变化,给人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印象,显示出寿州窑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技术。
早期寿州窑瓷器继承了当时我国北方青瓷的风格,同时在器物种类上又生产当时南方普遍的盘口壶、四系罐等器物,吸取了当时南方青瓷的一些特色。
唐代寿州窑在原来的基础上,生产规模、产品种类、数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代表性窑口有上窑镇医院住院部、高窑、松树林、东小湾、泉山窑址、九十六处、三座窑等。
“南青北白”—中国瓷器生产的早期格局
南青北白”中国瓷器生产的早期格局从北朝至隋代,北方瓷器在发展中根据本地原料、窑炉的特点不断进行改进,使白釉瓷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到了唐代,河北邢窑、井陉窑、定窑,河南巩县窑、密县窑都已经能够烧造精美的白瓷。
特别是河北邢窑烧造的高档白瓷,胎体洁白坚致,釉色类雪类银,成为北方白瓷的代表。
定窑遗址唐代南方瓷场则一直以生产青瓷为主,历史悠久的越窑此时仍稳居霸主地位,代表着南方青瓷的最高水平。
浙江境内的瓯窑和婺州窑,湖南的岳州窑、长沙窑,江西的洪州窑以及四川的邛崃窑等,也都是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
越窑遗址唐代可以说是我国瓷器走向成熟并全面普及的重要历史阶段,南北方瓷器的生产能力趋于平衡,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为宋代诸多名窑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1956 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越窑青釉葫芦瓶越窑自东汉以来一直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场,唐、五代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此时越窑青瓷的胎釉均达到了最高水平,胎体呈浅灰色,坚致细密,釉色早期多为艾青色或黄绿色,晚唐至五代釉色愈发莹润悦目,多呈碧绿青翠的湖水绿色,葱翠滋润,当时为朝廷烧造的贡瓷被称之为“秘色瓷”。
1957 年浙江余姚市唐墓出土越窑“大中四年”青釉罂此时器物造型丰富多彩,不少器形是模仿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金银器皿。
纹饰除了传统的莲瓣、花卉外,龙风、鹦鹉、鱼等动物以及人物画面大量出现,装饰技法除了传统的划花、刻花外,还出现了褐彩绘画以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邢窑白瓷罐(故宫博物院藏)邢窑位于河北临城、内丘两县境内,目前发现的窑址已达四十余处。
邢窑白瓷素以“洁白坚致”、“似雪类银”而著称,唐代是其最为鼎盛的时期。
邢窑白瓷除了洁白坚致的胎釉外,湛的旋削工艺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无论口、肩还是圈足,所有细节部位都能做到一丝不苟。
如此精细规整的做工,在唐代可谓独一无二,南北方没有任何一个窑的产品可以与之相比。
北京故宫定窑刻划大梅瓶到了晚唐时期,河北曲阳定窑异军突起,逐渐取代了邢窑的统领地位,成为北方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自’’格局形成及其特色◎阙涛(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关键词:越窑;特色;形成;隋唐五代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0152.01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出现原始的瓷器。
但是限于当时的烧造条件而言,中国早期制瓷技术发展非常的缓慢.直到东汉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在220一581年,制瓷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隋唐五代即58l一960年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基本成熟,同时这也标志着跨入了真正的瓷器时代。
当我们在谈到唐代的瓷器时。
时常会谈到“南青北白”。
所谓的“南青北白”说的就是:“南青”.南方浙江的越窑的青瓷。
“北白”,北方河北邢窑的白瓷。
南青北白”是人们对唐代制瓷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越窑青瓷浙江越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
它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一色青翠莹润。
前期的越窑大体延继南朝的作风.胎质灰白而疏松,釉色青黄易于剥落。
器物种类并不多,造型变化也很匮乏,在北方上层社会。
地位是不及白瓷的。
越窑的繁盛在晚唐和五代。
后期产品胎色虽灰白仍旧.但胎体细腻致密。
造型大多规范工整。
器物大多通体施釉,釉面可以相当匀净莹润。
只是呈黄或绿,还不太稳定。
器形种类很多。
几乎是应有尽有,并受外来文化的显著影响.以双龙耳壶、扁壶、凤头壶等为其特色。
器物已能够做得十分轻薄,不少器形有颇多变化。
或仿花形。
或做出波折、菱角,清新绰约。
此时的器物虽以素面为多,但也不乏划花、印花、镂空、捏塑、堆帖和和釉下褐彩等装饰。
在五代时,青瓷普遍胎质精细、胎体轻薄、造型秀美、器施满釉、釉薄而匀。
同时烧造大型器物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宋代青瓷迎来黄金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东汉时。
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中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瓷始于汉,盛于唐,特别在唐朝的中后朗.瓷器烧制的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那时。
由于创造了将坏体盛于匣钵之中与火分离的操作法,从而使其产品器形端正。
坯胎减薄。
胎质细腻,釉色晶莹。
其中尤以“秘色窑瓷器”(青瓷)最为著称。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了。
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深远的窑系。
例如:越窑青瓷基志罐(图一)敛口.直筒形腹.假圈足,底不平。
内外施青黄釉,腹部竖行自右至左满刻了墓志铭.其中的”唐故河涧亡府君陵氏墓铭光启三年岁在丁末二月十一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等等文字。
明确记载上林湖在唐代已有了专烧贡瓷的窑。
墓志罐是唐代特有的器型。
盘口,细颈,溜肩,鼓腹,平底。
肩部置一高冠引颈鸡头作流。
与之对称的另一侧。
塑一从口沿至肩部的圆把.两侧有对称的环形系。
通身施以釉色青绿但不及底.有细碎的冰裂纹.肩部一圈规则的褐色点彩。
邢窑白瓷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
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
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
器内满釉。
外釉往往不到足。
器物表面往往光紊大方,没有纹理装饰。
邢窑白瓷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
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
釉质莹润,精者薄如蛋喜芝毛矍笋能竖苎差量坚至例如:越窑青瓷鸡头壶(图二)原焰烧成。
一般器物洁白光…一……“、“一’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经科学工作者测定结果来看,它的白度大约在70度以上。
胎的氧化铅、氧化铁、氧化钛与同时代其它的瓷相比.显然是偏低的.这就决定了它的胎、釉的烧结度与白度均要超过一般的白瓷,与《茶经》。
类詈”的记载相吻合。
隋代。
白釉瓷器在继承北朝工艺技术的基础上。
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
较之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是代表隋代白瓷发展面貌的珍贵资料。
邢窑白瓷的优点特别是造型规整、器体莹薄很为诗家倾倒。
元稹曾有诗说邢窑:。
雕镌荆玉盏.烘透内邱瓶。
”杜甫也有诗赞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
”白釉罐,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罐唇口,无颈,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通体无釉色。
胎骨呈白色.较为厚重。
里外均施以白釉。
在外壁底部不施釉,给人一种稳重的敦实感,釉薄而匀净。
纯白无瑕,布满细碎开片。
罐体造型饱满端庄,优雅而古朴。
所谓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
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
磊毳磊篆骂篱篓器箍赛耋例如:白釉罐t图三,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
“1””、9一’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南青北白”相互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分,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是并驾齐驱的两种烧瓷艺术。
历史上的文人也对这两种艺术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和赞美,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他们不同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去探究。
从他们不同的工艺去鉴别和欣赏。
以此加深了解。
万方数据隋唐五代瓷器烧造"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及其特色作者:阙涛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1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2010,(14)被引用次数:0次1.会议论文王小蒙.加藤瑛二黄堡窑装烧工艺的发展演变--兼谈黄堡窑与越窑、汝窑及高丽青瓷的关系2005装烧工艺是瓷器生产的重要环节,技术含量密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瓷器的生产质量.装烧方式又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窑场的工艺特色.所以通过对窑场装烧方式的分析,能够了解其大致工艺水平,并通过不同窑场装烧方式的比较,可排列其工艺上的亲疏远近关系.装烧工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装烧用具,即匣钵、支烧具和垫烧具等的种类和造型;其次是指产品在窑炉内的摆放方式.一般来说,装烧用具决定着产品的摆放方式,产品上留下的痕迹以及粘烧废品等是研究装烧工艺的重要线索.黄堡窑的晚唐五代是工艺巨变的关键时期,从一个兼烧黑瓷、白瓷、青瓷以及各种彩瓷的窑场逐渐发展成了著名的青瓷窑场,而此期装烧方式也是窑场历史上最丰富多变的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装烧工艺的分析比较,了解其发展内外因素及对外影响,总体把握窑场工艺技术传播交流的状况.2.学位论文阎帅浅论耀州瓷2009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了耀州窑的考古概况、耀州窑的发展道路,并对耀州窑的成功之道产生了几点个人的看法以及笔者对耀州窑的几点辨析。
首先笔者通过调查一些考古资料反映出耀州窑的地理以及自然资源等情况。
之后对于耀州窑的发展道路,笔者分为兴起、发展、辉煌、持续、终烧、余威等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制造业的发展。
黄堡窑场此时卓然兴起,开始了创烧的勃兴时期,乃势所必然。
耀州窑利用区位优势,窑工们大胆创新,博采众家之长,技法精湛,通过实践工匠们逐步掌握了原料的特性,由多品种釉色的广泛烧造逐渐重点加强了青瓷的烧造,慢慢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艺。
五代时,耀州窑的青瓷已占主导地位,从唐代多品种多釉色的烧造转为以烧造单一青瓷为主。
所烧造的青瓷无论胎、釉、造型、装饰等均属上乘,已不仅是北方的青瓷代表,而且贡奉皇室,可和越窑秘色青瓷相媲美。
两宋时期,耀州窑作为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以大批量生产独具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无可争辩地成为北青瓷的代表。
金代是和南宋南北对峙的时代,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北方瓷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然而耀州地处关中,是金人的统治中心之一,社会相对比较稳定,所以,虽然耀州窑遭战争波及,而瓷业生产仍能持续,并在宋代制瓷业的雄厚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到了元代,由于残酷的民族压迫和尖锐的阶级矛盾,社会分化,民生凋蔽,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瓷器的需求则仅限于日常生活用品,而对青瓷精品已经缺乏认知,很少有人过问。
所以,这时耀州窑的产品粗俗不堪。
于是,为了生存,耀州窑便找回了民窑的风格和传统,以烧造大宗民用瓷为主。
耀州窑到了明初仍在烧青瓷,但数量和质量已远不能与前代相比。
其实,在金代黄堡窑还没有衰退停烧的时候,其东边的立地坡也开始学习烧造耀州窑青瓷了。
之后周围的陈炉及上店两处窑场也开始陆续烧造,这三大窑场成为了黄堡窑的继承和延续,也是耀州窑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笔者总结了个人认为耀州窑的几个成功之道,首先是善于借鉴,继承优秀传统。
回顾唐代瓷器的烧造,犹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各领风骚,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局面。
五代时期,耀州窑开始模仿越窑,到北宋时异军突起,在刻划花纹方面表现出非凡的特色,工匠们一流的技法,展现出耀州瓷无与伦比精美的艺术风格。
定窑是继承邢窑在发展白瓷,而耀州窑的青瓷独当一面,逆转了唐代以来南青北白的局面。
其次是博采众长,形成独特风格。
宋代的耀州窑在走向巅峰的道路上,一方面向国内各窑口、特别是向越窑学习,最终在青瓷的烧造上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向世俗、特别是向外来文化汲取营养,逐步使自己的产品形成独特的风格。
再次是勇于创新,终成北方民窑之首。
耀州窑勇于创新,善于学习它窑所长,经过长期的实践,最终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民窑之首,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
无论是在器物的制作工艺技术方面,还是在瓷器的造型、装饰、烧造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笔者自己提出的几点耀州窑的辨析。
首先提出了耀州窑创烧时间的争议。
其次认为耀州窑的青瓷是脱胎于越窑,但是更具自己的特色。
最后是耀州窑终烧时间的辨析,虽然资料显示耀州窑停烧于明朝初年,但是笔者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亲自对耀州窑遗址及耀州窑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认为耀州窑其实并未停烧,它的薪火一直被附近的另一处窑场陈炉窑继承着,并延续至今,只是烧造的产品工艺和质量每况愈下。
3.期刊论文万剑.Wan Jian宁波越窑青瓷的产业开发研究-中国陶瓷工业2009,16(6)越窑青瓷既是传统产业,更是特色文化,特在地域性、独特性、稀缺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研究和继承越窑青瓷历史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关的产业开发,让越窑青瓷闪耀更璀璨夺目的光芒.4.期刊论文张峰越窑青瓷瓯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群文天地2009(9)2007年,由慈溪民族乐团创作、表演的青瓷瓯乐<越·瓷风>,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最高奖--"群星大奖".这首欢腾奔放的青瓷瓯乐作品再现了杭州湾南岸的慈溪人民喜庆丰收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瓷风盛景.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了瓯乐这门古老的艺术,濒临失传的越窑青瓷瓯乐终于在千年之后又重新获得了新生.作为慈溪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青瓷瓯乐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示了青瓷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魅力,正在逐渐成为慈溪、宁波乃至浙江的一大文化品牌.5.期刊论文陈鑫浅谈元代瓷器云肩纹-美术大观2010(10)元代的瓷器艺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手法,在继承了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吉州窑、越窑的艺术风格和图案纹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为了让自然的形式适合于象征和装饰的表达,中国人,就像其他民族一样,很快对形式做出了某些改变,以适合他们使用的方法和设计最终传递的意图."其中的海水纹、变体莲花纹、蕉叶纹都是元代区别于宋金的装饰纹样,最有特色的当数"云肩纹".6.期刊论文陈平千峰翠色数青瓷-中国信用卡(生活)2007(5)"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形容越窑青瓷的诗句.当代瓷器专家陈万里的《中国青瓷史略》一书中也有描述:"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呈湖绿色.""翠色"与"清漪"两个词,就活脱脱地将青瓷的特色勾画出来.7.期刊论文王芬.罗宏杰.Robert Anderson.Wang Feng.Luo Hongjie.Robert Anderson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中国陶瓷2007,43(1)针对诸多关于高丽青瓷与中国青瓷孰优孰劣的评说,对高丽青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镶嵌青瓷、刻花青瓷与中国青瓷进行了釉色釉质与微观结构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各自的特征与特色.指出高丽青瓷与中国越窑,汝窑、龙泉窑及耀州窑青瓷相比,前者追求色彩的鲜艳与装饰图案的精细,后者则追求素净大方的玉质感,使外观艺术效果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高丽青瓷风格清丽温婉,精细雅致,虽穷工极态,但风格略显纤柔又过工致,似缺少中国青瓷的大气,洒脱和刚健.但无论中国青瓷还是高丽青瓷,均卓越地遵从了各自民族艺术的美学法则.8.期刊论文郑媛试探"磁州窑类型"陶瓷中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结合的艺术成就(上)-文物世界2004(4)宋元时期是中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各地瓷窑林立,各大名窑尽放异彩,北有磁州窑、耀州窑、定窑、汝窑、钧窑等,南有官窑、哥窑、越窑、建窑等.由于生产地域、原材料物质条件的差异,以及工艺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艺术装饰.宋元陶瓷装饰种类颇多[1],按工艺材料归纳,可分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釉绘装饰等;按工艺技法又可分为刻、印、划、剔填、塑贴、镂雕、彩绘等.其中,"磁州窑类型"陶瓷以变幻多姿的化妆土装饰富有盛名,擅长在化妆土上进行彩绘、剔划、刻填等.9.学位论文何臻婵不可淹没的瓷海明珠——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艺术研究2006一艘名为“黑石号”的唐代沉船,是本课题研究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