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 教案(教案文本)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懂和解释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点•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运用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提高阅读(2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最后的姿势》。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运用比喻、擬人、拟物等方法分析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试图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提高其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20分钟)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给学生几个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搜集材料,创作一些续篇、抒情诗或表白信等,切身体验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布置语文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评估教师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听说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六年级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六年级语文教案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词语:谭千秋洗漱吱吱尘埃短暂坍塌瞬间废墟震撼赞颂凹下去诠释绘声绘色大公无私血肉模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中心思想)1、我眼中的谭老师: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谭千秋老师的爱会恒古不变的传下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3、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答: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在5月12日这一天,我们第一次认识了谭千秋老师,也一辈子记住了谭千秋老师,此时,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敬爱的谭老师,我想对您说:您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却做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____年5月12日,你在地震的那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放弃了逃生的机会,选择了死亡。
我想,在那一刻——那双闪烁着光芒的生命的翅膀,即将展翅翱翔。
因为你为学生们注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爱与奉献,舍己为人!5、课文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答:①不可以将第三段删掉。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订正)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_2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读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进行文本拓展,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崇高的思想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责任感,树立对生活的信心,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攸关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教学准备】本课生字词语,收集抗震救灾动人事迹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2008年5月12日,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山在颤,地在抖,万物在瞬间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面对灾难,我们曾手挽手共抗战,面对灾难,我们曾用爱心添注一份力量,面对灾难,他们用血肉之躯架起了不朽的丰碑,他们将永远屹立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走进曾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朋友、老师——谭千秋。
(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1.默读课文,了解大意,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勾画,便批注。
2.播放地震视频画面。
用词语概括看到的景象和心情。
(地动山摇、坍塌、天翻地覆、心惊肉跳、惶恐万分------)3.出示课文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学生轮流读词语。
4.在文中找描写环境的句子,谈读后感受。
(同桌互读,指名谈读后感受)出示:摇晃吱吱声尘埃腾飞而起地动山摇楼塌陷等词。
(那一刻,汶川在哭泣!那一刻,四川在低嚎!那一刻,中国在颤抖!!!)5.面对此情此景,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谈谈自己感受。
6.当生命面临危险时,人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到安全的地方去,但是谭老师却没有这样做。
是他没有机会吗?我们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思考:“离门口最近”的他完全有逃生的可能,可为什么他没有离开?他当时在做什么呢?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7.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小组合作探索。
苏教小学语文六上《6最后的姿势》word教案 (3)
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9月23 日(2)课时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初步了解“最后的姿势”。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9月23日(3)课时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课时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
案(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文
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
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
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
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
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
……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
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3、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互相交流。
4、用收集到的资料办专题小报。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