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所写的一首朦胧的梦幻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全文对照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全文对照翻译篇1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赏析张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他的作品爽朗清新、雅俗兼施、笔墨洗练、意趣深远,历来为人所称颂,《湖心亭看雪》则是其代表作。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全文围绕一个“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万般钟爱的一片痴心。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鉴赏《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及注释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原文原文及译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1]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不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2]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年号。
[2]金陵:今江苏南京。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赏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文章第一段,“崇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
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
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
”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
”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第三段写湖心亭上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湖心亭看雪的诗意及鉴赏
湖心亭看雪的诗意及鉴赏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原文:《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而已:罢了。
毡:毛毯。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对照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对照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文言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
他继“”“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5拿(rao):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4.【余】我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
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0.【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11.【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湖心亭看雪》全文赏析 导语:《湖心亭看雪 》是明朝张岱创作的写景散文 ,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 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 绪。
下面是文言文现象,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 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 却 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 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 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 也是如此。
“十二月”, 正当隆冬多雪之时, “余 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 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 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 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 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 法, 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 宗元1/6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 一个“钓雪”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的全部译文
湖心亭看雪的全部译文《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所作,全文译文如下: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赏析】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张岱写的一篇散文,文中通过对雪后西湖的景色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感慨。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湖心亭看雪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你是怎么样看待《湖心亭看雪》这首诗歌的呢?对此,你又怎么样的赏析呢?下面是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以供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各种飞鸟的声音都消散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湖心亭看雪》赏析一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朝代】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影子。
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创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湖心亭看雪》原文和译文
《湖心亭看雪》原文和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
张岱(1597年—1679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公认的散文大家,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有些作品表现了明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停止,结束。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这里指苏堤。
一,数词。
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16、拉:邀请。
17、强(qiǎng)饮:尽情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痕”“点”“芥”“粒”既写出了堤、亭、舟、人的渺小, 又反衬出天地的辽阔,而且符合所形容之物的外形,用词新颖, 让人眼前一亮。“条”“座”“艘”“个”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湖 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 痕。
这“痕”、“点”、“芥”、“粒”,四个量词,不仅暗示了小船的 徐徐行进,而且由于它们的依次递小,还表现出湖中景物和人渐次融化 到这茫茫雪海之中,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 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一座山之于连绵的峰峦,一棵树之于无 边的森林…… 作家刘成章说这四个量词抵得上40吨黄金,“一字胜千言”!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 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 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 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 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 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
嬛文集》《快园道古》等;史学名著:《石匮书》。
预习检测
思考问题
思考1:找出本文记 叙的要素——看雪的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速读 课文
思考2:请同学 们找出文中描写 雪景的句子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体会作者 感情,感受文章风格,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晚上八时左右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撑(船)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 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 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 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三大杯酒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此地
1.“痴”于行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独”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其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 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舟子不会有这样的雅兴和追求,也不能理解作者的行为和追求。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 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 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 不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只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 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可写景,可写人。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 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 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 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 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 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 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 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 “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 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 难觅。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 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哪里?
推荐阅读:《西湖七月半》
江雪
比
柳宗元
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阅
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江雪》
烘托
表达感情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gēng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
ná
cuì
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sōng hàng dàng
雾淞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ji舟è 中人/两三粒/而已。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事件——看雪 作者行踪:“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2 湖心亭看雪
1.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 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
其家国之思。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乐。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 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描写细腻生动, 风格清新。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 著书。
那次想去就去的旅行,那场落在明朝的雪,那天湖心亭遇到的人,一 一铺展于纸上,浸出于笔端。明朝早已成了幻梦,而那湖心亭看雪的雅 兴也随风而逝。即使有一天重临故地,那天,也不是明朝的天;即使有 一天再遇故人,那人,也不是明朝的人。恣意任性、荡舟西湖的公子转 眼已是白发苍苍,张岱在一张破桌子上展纸研墨,陪伴他的有折腿的古 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还有——梦。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 白茫茫一片。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遇知音之喜;故国之思。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 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 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 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本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 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 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 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公元1632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
痴情 (抒情)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人
痴迷于天人 合一的山水 之乐,醉情 于世俗之外 的闲情雅致。
跟踪检测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更定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完了,结束 消失 撑,划 鸟兽的细毛 哪能 指酒杯 客居 等到
一、一词多义
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 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白茫茫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
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 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写景方法:白描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这 判断动词,是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还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见余大喜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非常 形容词,大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曾经秦淮河的舞榭歌台、西湖的烟柳长堤在战火的笼罩下繁 华不再,曾经的纸醉金迷、情趣雅致尽随满清铁蹄而灰飞烟灭, 张岱师友相继以身殉国,他家业抛散,挑着几担残书避居西白山 中。于是在这样朦胧迷离的画境中现出了“金陵人”,从何处来 到何处去,问其姓氏却云是金陵人,因为这一段生活“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这种忘却而不得的痛直彻心扉。但他没有自绝人 世,更没有依附新朝,而是把自己余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著述之 中。他将满腔的故国之思,投入这一湖冰雪之中,不露痕迹地化 作一幅恬淡的山水写意,这也是《陶庵梦忆》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