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时-讲义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第1课时)课标解读一、学科地位及主要内容本章节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 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从孟德尔对豌豆的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崭新的学科——遗传学。
本章内容的学习就是引导大家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难点内容有:对分离现象、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时间,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精神。
教材分析1、分离规律是遗传的基本规律。
掌握好分离规律可以为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识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通过学习分离规律还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认识。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这其中包括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价值观教育的极好素材。
因此,在介绍基因的分离规律时重点有三:(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的假设和对假设的验证过程,以及现代遗传学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规律的内容、实质及其与减数分裂的关系。
(3)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分析、推论(假设)、求证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极好素材。
为要达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可能会有三:(1)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的介绍并不难,难在通过介绍这个实验,讲清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第1课时
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__睾__丸____。
2.过程: (1)在减数分裂前,每个精原细胞的_染__色__体___复制一次,而细胞在 _减__数__分__裂_过程中连续分裂__两____次。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2)减数分裂 ①减数分裂Ⅰ: 【答案】①四 分体 互换 赤道 板 分离 自由组 合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提示:(1)四个,AB、AB、ab、ab或Ab、Ab、aB、aB。 (2)一个,AB或ab或Ab或aB。 (3)都是四种:AB、ab、Ab、aB。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减数分裂(含实验)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①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课前 ·新知导学
课堂 ·素养初培
课堂 ·延伸提分
小练 ·素养达成
|课后提能集训|
生物学 必修2 配人教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②结合细胞分裂图像掌握精子的形成过程。 ③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④学会观察减数分裂。 ⑤了解染色体与基因具有的平行关系。 ⑥掌握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杂交实验。 ⑦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⑧了解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 ⑨掌握伴性遗传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几个、几种类型的精 细胞?
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以下是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笔记:
1.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3. 减数分裂:特殊的有丝分裂,形成有性生殖细胞(配子)过程中的分裂。
4. 测交的定义: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依法进行了测交: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是:与亲本相同的性状:与亲本不同的性状=1:1。
5. 测交的应用:(1)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在子代数量较少的情况下,用来鉴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
以上是生物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的知识点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二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 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本质) 无成形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染色体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染色体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
四、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由2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AA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
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Dd×dd 1Dd :1dd(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或DD×Dd或DD×dd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生物必修二第一二章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2)知识点整理1第一章第一节符号表示:亲本父本母本杂交自交子一代1.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和称性状。
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2.孟德尔把F1状。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步骤:去雄、套袋、传粉、套袋。
两次套袋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4.孟德尔采用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避免干扰;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花大,易于操作;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大。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说(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做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6.测交是让F17.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的,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1/2、09.判断显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方法10.概率计算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
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2.孟德尔让黄色圆粒的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发现了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还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件第2章第1节第1课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与减数分裂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①中每条染色体都含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共有 4 对姐妹染 色单体;图②中无姐妹染色单体;图③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细胞中有两条染色 体,说明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 条,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才 为 8 条。
答案:D
知识点(二)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的概念
D.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即为同源染色体
解析: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不 是随意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A 错误;在形成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Ⅰ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故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 过程中,B 错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进而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彼此联会形成四分体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 正确;细胞分 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不是 同源染色体,D 错误。 答案:C
非姐妹
a 和 a′、b 和 b′、c 和 c′、
染色单 连接在不同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d 和 d′是姐妹染色单体;
体
a 和 b(除 a′外)等是非姐
妹染色单体
概念
解释
联会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图像及分析
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 四分体 1 个四分体=1 对同源染色体=2 条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含 4 个 DNA 分子)
(2)(科学思维)细胞 B、C 中有没有同源染色体?有没有姐妹染色单体? 提示:没有。 有。
(3)(生命观念)染色体数目减半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分别发生在图中的哪个过程?
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即甲过程;姐妹染色单体的消失 发生在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即乙过程。 (4)(生命观念)不考虑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细胞 D、E 的染色体组成 是否相同?如果考虑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呢? 提示:相同。 不一定相同。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班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高一生物备课组一.学习目标1.阐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规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二.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三.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豌豆是____________植物,而且是____________受粉,保证了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实验结果可靠。
(2)豌豆品种之间形状差别显著。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____________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____________。
2.补充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P 高茎_________矮茎↓__ ________↓__F2 ________ ________比例:________ :________3.孟德尔假设的主要内容是:(1)性状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每个因子都是独立存在并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____________,用小写写字母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的。
体細胞中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叫做___________。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_,分别进入_________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____的。
4. 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___________;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_______,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_________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人教版 高一生物 必修二 公开课课件[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 古代人类的育种方式--选择育种
原理: 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 劣留良,培养出优良品种。 缺点: 1· 周期长 2· 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限
想一想: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T) 对不抗锈病(t)为显性,现有纯合的高秆抗锈病的小
麦(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的小麦(ddtt),怎样才能
【能力方面】 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 中的问题
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15世纪传入欧洲,16 世纪经葡萄牙传入中国,现在遍布全世界。
古印第安人是最早选择和培育玉米的,最突 出的贡献是选育了果穗硕大、淀粉含量高的玉米。 请分析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所隐含的遗传 学原理及其优缺点。 (1)古印第安人培育玉米的方法称为 (2)这里的“选择”的含义是 (3)“用作祭的玉米是在隔离条件下种植的”其 中“隔离”作用是 (4)选择育种的优缺点是 (5)现代育种工作是否运用选择育种的“汰劣留 良”这一措施?
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并 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能引起基因突变的方法有三大类: 物理方法有: 紫外线、X射线、激光等
化学方法有: 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三、诱变育种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等)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 基因突变。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诱变。 优点:能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 的优良变异类型。 缺点:难以控制突变方向,无法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有利 变异少,须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应用:太空作物的培育 、青霉菌的选育等。
短折
F1间 交配 F 2 选优 测交
长毛立耳 BbEe
长立 长折 短立 Bbee BBee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 第一节 减数分裂 (共18张PPT)
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什么分裂方式产生的呢?
父 46
46 母
精 子
(减数分裂)
卵
23
23
受精
细 胞
46 受精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理解精子形成过程及特点 3.掌握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等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 构建模型,演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形态变 化的图解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621.9.603:59:2403:59:24September 6,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6日星期一上午3时59分24秒03:59:2421.9.6 •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3时59分21.9.603:59September 6, 2021 •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9月6日星期一3时59分24秒03:59:246 September 2021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上午3时59分24秒上午3时59分03:59:2421.9.6
2. 过程及主要特征
过程
主要特征
间期 精原细胞体积增大, 染色体 复制
前 ①出现 同源染色体 两两配对现象,
即联会②形成 四分 体
分减
裂Ⅰ中
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期 后 配对的
彼此 ,
末 细胞从中部向内凹陷,细胞质成两部分。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本章是《遗传和进化》(必修2)的开篇,集中描述了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规律的研究。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按照孟德尔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
其顺序是: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出假说)→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归纳总结分离定律(总结规律)。
这就是新教材中本节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领悟孟德尔的科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打破了以往教材的教学顺序,学生没有减数分裂的基础,而且没有引入基因的概念,对于教师教学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本节教材的特色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过程为主线,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层层深入地展开。
因而教材内在地逻辑性很强,教师能否解读新课标,把握本节教材这一结构特点,是在教学中能否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孟德尔生平介绍和实验材料——豌豆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发现问题);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分离定律是学生学习的三大遗传定律中第一个定律,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微观数量化的定律,它既是学生在学习了《基因的表达》之后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家系分析》《生物的变异-基因重组》《人类遗传病与优生》及《生物的进化-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基础。
所以,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遗传学中的相关概念,也能为学好其它相关内容作好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是遗传学等知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本节蕴含了很多有关遗传的概念和科学术语,篇书者认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而一带而过,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关键概念遗忘率很高,所以教师在执教过程中适当补充关键概念对学生本节学习乃至遗传学的后续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课本淡化了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的文字书写,笔者认为在逐层深入讲述中补充杂交实验过程的规范文字书写,扎实学生遗传学根基也是必要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 减数分裂(第1课时)
减Ⅰ前:联会,形成四分体
重要概念:(见学案一:3)
形状、大小一般相同
1.同源染色体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减Ⅰ前期能联会
思考:所有同源染色体的大小都相同吗?
不一定,例如人体的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但大小不相同。
能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重要概念:(见学案一:4、5)
2.联会、四分体
四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
分 体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
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
A a A A a a 交叉互换
B
b B bB b
完成学案【拓展题】
减数第一次分裂
3、减Ⅰ中期
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减数第一次分裂
5、减Ⅰ末期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联会,形成四分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 入两个子细胞中去。
你能结合精子的形成过程找出减Ⅰ和减Ⅱ的区别
吗?
项目
减数
减数
名称 间期是否复制 同源染色体有无 着丝点是否断裂 染色体数目变化 DNA数目变化
染色体主要行为
第一次分裂 是 是 否
2N→N 2N→4N→2N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
第二次分裂
内容回忆: 1、染色体复制时间? 减Ⅰ间期(精原细胞时期) 2、联会时染色体是否复制过? 是 3、四分体的含义?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
四条染色单体
4、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的时期? 减Ⅰ后期 5、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减Ⅰ后期
6、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什么时间? 减II后期
7、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在什么时间?其根本原因是 什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说课稿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说课稿《减数分裂》说课稿高一生物减数分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部分减数分裂第一课时精子形成过程。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4.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我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二、说学法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难懂,教师应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尤其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
【课件】高中生物必修二第1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比较
三、受精作用
• 1.概念: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 合成为 受精卵 的过程。 • 2.实质:精子的 细胞核 与卵细胞的细 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 染色体 汇合在 一起。 •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 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染色体 来自父方 ,一半来自 母方 。
重难点提示:
• • • • • 1.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受精作用的过程。 5.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和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 1.范围:进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 • 2.时期:从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 殖细胞。 • 3.特点:染色体复制 一次 ,细胞连续 分裂 两次 。 • 4.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 生殖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
C
• A.图Ⅰ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①②④⑤4个 时期 • B.图Ⅰ中只有③⑥⑦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 DNA数目相等 • C.图Ⅱ中ab段细胞的染色体中一定不存在同源 染色体,仅bc段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 • D.图Ⅱ中e的产生是受精作用的结果,fg段细 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1∶1
4.如图甲、乙是某一高等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 曲线图分别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 的变化及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C )
(2)基因重组发生于图中哪一过程?
①
[考题快练]
• 1.判断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叙述的正误。 • (1)减数分裂具有细胞周期(× ) • (2)精原细胞的形成过程为减数分裂( ×)
[考题快练]
• 2.判断有关精子、卵细胞形成叙述的 正误。 • (1)二倍体生物细胞正在进行着丝点分裂 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 的2倍(2014· 天津卷,1D)( × ) • (2)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 胞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课件
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编辑等。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1 2
转基因生物定义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形 成的含有外源基因的生物。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包括生态环境安全性、食品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 等方面。
3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
包括实验室研究、田间试验、生产应用等阶段的 评价。
生物信息学
关注生物信息学在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 域的应用,了解大数据 分析在生物学研究中的 重要作用。
THANKS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 课件
目录
• 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 • 遗传规律及其应用 • 生物进化理论与证据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伦理道德问题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遗传与进化基本概念
遗传物质与DNA结构
遗传物质
01
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的引入可能会与当地物 种竞争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甚 至导致一些本地物种的灭绝。
保护生物多样性策略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 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禁止或限制 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 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群体遗传学基础
0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型
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中某一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数的比率。
02 03
哈代-温伯格平衡定律
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如果没有突变、迁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 的干扰,那么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恒定不变。这一定律 是群体遗传学的基础。
有性生殖中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第一课时)课件高一生物备课精选课件(沪科版2020必修2)
变形
有丝分裂
间期:精原细胞分化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完成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其他特征:
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
动物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
2N→2N
2N→4N
0→4N
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 Ⅰ 前期:(1)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其他特征:
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一个四分体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源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 B. 有丝分裂的细胞中一般不含同源染色体C. 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D.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定相同
C
及时巩固
1
1和2为姐妹染色单体,1’和2’也是姐妹染色单体.
1和1’为非姐妹染色单体.能否说出其他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1
【提示】有丝分裂过程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一、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DNA只复制一次
范围:时期:特点:结果: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乙图中 是同源染色体
A和C、B和D
甲图中 A和B、C和D 是同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一条“X”形染色体中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
探究·建模:根据描述,摆出相应的过程图
1
中期I
同源染色体配对,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I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2对同源染色体分开,随机移向细胞两极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师用书配套课件 必修2 第一章第1节第1课时
(4)√
分离定律的假说—演绎过程分析
1.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 观察现象 作出假说 演绎推理 分析结果 提出问题 ⇒ 解释问题 ⇒ 实验验证 ⇒ 得出结论
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特别提醒
测交实验不属于演绎过程而是实验验证过程。
(2014· 青岛高一检测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 用了“假说 —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A )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 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 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 (D∶ d= 1∶ 1)”属 于推理内容
⊗ ⊗ ⊗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方法 区分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原则是: 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 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 自交后代往往会 发生性状分离。对于植物来说,实验鉴别的方法有三种: (1)测交法 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 ↓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结果分析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方法二 用配子的概率计算 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意要求用相 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 Aa 亲本产生 A、 a 配子的概率 1 都是 。 2 1 1 ①后代为 aa 的概率= a 雌配子概率× a 雄配子概率= × 2 2 1 1 = ;同理,后代为 AA 的概率= 。 4 4 ② 后 代 为 Aa 的 概 率 = a(♀ )× A(♂ ) 概 率 + a(♂ ) 概 率 1 1 1 1 1 × A(♀ )概率= × + × = ; 由①②得后代表现正常 (A_) 2 2 2 2 2 3 的概率为 。 4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案《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内容,实验主要是模拟遗传因子的分离与配子的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由此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该实验被安排在孟德尔提出假说之后,分离定律提出之前,以加深学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奠定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本实验学生学习《遗传与变异》接触的第一个较正式的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学会模拟实验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课例。
以该实验为契机,还可以让学生激发出学习兴趣,使其对遗传的基本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2.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模拟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学生合作交流和数据记录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勇于实践、尊重事实、力求完美的科学态度;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2.各小组及全班结果的分析比较;教学难点:1.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过程;2.各小组及全班结果的分析比较;突破重点难点: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适合学生的问题等;2.在课堂上合理有序的指导实验教学,并通过分组实验、全员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对遗传现象和遗传知识已经略有了解,对日常生活中生物的遗传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内容介绍的丰富而有趣的遗传现象,以及孟德尔实验的现象和存在的规律性,他们迫切想知道遗传现象的本质,很想了解如何去验证遗传规律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策略①讲述法:通过复习回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本次实验课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课件
知识拓展
标记重捕法注意事项 (1)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生存和重捕概率。 (2)被标记动物在种群中分布要均匀。 (3)调查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 (4)调查期间标记物不能消失。
即时应用
1.(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 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 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 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B )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 C.83只/公顷 D.88 只/公顷
(2)类型。 图例
种群 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 化趋势
类型
幼年个体数 老年个体数
大于
成年、
出生率
>
死亡率
增大 . 增长 型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 适中 .
出生率 ≈ 死亡率
稳定 .
稳定 型
幼年个体数 老年个体数
小于 成年、
出生率
< 死亡率
减小 . 衰退 型
(3)意义:可 预测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预习案·自主学习 探究案·互动探究 联系实际·素养落实
梳理必备知识,储备素养根基
预习案·自主学习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种群在 单位 面积或 单位 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 最基本 的数量
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的选择(连线)。
方法
适用生物(实例)
①样方法
A.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写两个) 存在的,其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如:高茎豌豆 DD Dd 矮茎豌豆 dd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 DD dd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 Dd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真核细胞中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 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细胞质的遗 传因子的遗传.
(2)揭示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行 为,而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遗传因子控制两对或两 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行为不属于分离定律。
假说—演绎法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精品jing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一节第一课时
孟德尔(1822—1884),奥 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21岁 起做修道士,29岁起进修自然科 学和数学,1865年宣读了自己研 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论文《植物 杂交实验》。62岁时带着对遗传 学无限的眷恋,回归了无机世界。 主要贡献有:
(1) 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 子(现代遗传学上确定为基因);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图1耳垂的位置 1、有耳垂 2、无耳垂
图2 卷 舌 1、有卷舌 2、无卷舌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 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
课堂巩固
1、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长毛与与猫的短毛 B.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C.玉米叶梢的紫色和叶片的绿色 D.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选择豌豆 作为实验材料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具有多个易于区分的性状
分离 定律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杂交实验 显性∶隐性 = 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DD∶Dd∶dd =1∶2∶1
理论解释(假说)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测交验证 显性∶隐性= 1∶1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正交、反交
P
(亲本)
×
高茎♀ (杂交) 矮茎♂
P
×
(亲本) 矮茎♀ (杂交) 高茎♂
正交
F1
(子一代)
高茎 100%
F1
(子一代)
反交
高茎 100%
现象的思考
为什么F1中只有高茎而 没有矮茎呢?
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七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数据
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F2的比
茎的高度 787(高) 277(矮) 2.84:1
F1
Dd 高茎
高茎
矮茎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
P DD × dd 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
配子 D
d
F1
Dd
×
Dd
配子 D
d
D
d
F2
DD Dd
高茎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
1
:2 :1
F1形成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配子结合是随 机的。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高茎:矮茎=3:1 , 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为DD:Dd:dd=1:2:1
矮茎
?
1 :1
实验: P 高茎 × 矮茎
F 高茎
矮茎
(64株) 30株 34株 1 :1
符合预期设想,说明解释是正确的
五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 __成__对__存__在__,不相__融__合___;在形成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发生__分__离___,_分__离___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_配__子__遗传给后代。
种子的形状 5474(圆滑) 1850(皱缩) 2.96:1
子叶的是颜什色么6原022因(黄导色致)遗2传00性1(状绿色在)杂交3.0后1:1代 中花按的一位定置的6比51例(叶分腋离)呢?207(茎顶) 3.14:1
种皮的颜色 705(灰色) 224(白色) 3.15:1
豆荚的形状 882(饱满) 299(不饱满) 2.95:1
注:组成中只要含显性遗传因子一般表现显性性状,只有 两个因子都是隐性因子时才表现为隐性性状
3、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 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成对遗传因子中 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基因恢复
成对
高茎
矮茎
分析图解: P
DD × dd
配子
(减数分裂)
D
d
(受精)
(2) 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基 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 定律。
直到1900年,孟德尔定律重新被欧洲的三位科学家发现 遗传学就同这个“再发现”一起诞生了!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遗传试验材料 豌豆
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易成功?
1.豌豆花大,易于做人 工实验
2.豌豆 { 自花传粉
闭花受粉
自然状态下, 永远是纯种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P×Biblioteka (杂交)高茎矮茎
F1
高茎
(自交)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杂 种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显性性状
F2
787高茎 277矮茎
3∶1
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性状分离
实验结果:
1.F1都表现出显性性状 2.F2出现了性状分离 3.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P DD×dd
F1
Dd
高:矮 3 : 1
F2 DD Dd dd 高3/4 矮1/4 1 :2 :1
1/4DD 1/2 Dd 1/4dd
高茎中杂合子出现的概率: 2/3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杂种子一代 高茎
隐性纯合子 矮茎
请
测交
Dd × dd
预
测
配子 D
d
d
实 验
结
测交后代 Dd
dd
果
高茎
3.具有易区分的性 状
1、去雄
2、套袋 3、扫粉
4、授粉
人工异花授粉示意图
5、套袋
思考: 1.为什么要去雄?避免自花传粉 2.为什么要套上纸袋?避免其它花粉的干扰
性状
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形状、颜色; 生理特征如植物的抗病性、耐寒耐旱性等。 性状的形成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和它的 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豆荚颜色 428(绿色) 152(黄色) 2.82:1
F2中出现的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不是
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遗传
因子之间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消失。
控制显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 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叫隐 性遗传因子,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