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及其部分赏析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0278351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5.png)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所创作的一幅国画作品,描绘了女神洛神的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之一。
这幅画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画作以华山洞天为背景,描绘了洛神静静地置身于山水之间的美丽形象,传递出了恬静宜人、天人合一的意境。
以下将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探讨其中寓意。
画作采用了写实主义的手法,极富细节和逼真感。
画面中洛神身体的线条流畅,姿态自然,显现出了顾恺之的写实功力。
她的面容秀丽动人,目光含蓄而深邃,展现出女性的美丽与智慧。
顾恺之通过细致描绘衣纹的阴影和光线变化,使得洛神的服饰显得丰富华丽,凸显出她的高贵身份。
画面中山水与人物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构图。
山岳奇特,峰壁险峻,悬崖峭立。
与之相映的洛神身姿高贵、婀娜多姿,与山石相互融合,更显得郁郁葱葱的山水景观的壮丽与美丽。
细致的描绘了洛神的发丝和衣裳随风飘动的姿态,使画面呈现出动态的美感。
整幅画面打破了传统的舒展中轴线,给人以横向流动的观感,更加凸显出洛神身体的曲线之美,让观者陶醉其中。
画面通过细致的绘制细节和精确的人物表情,展示了一种雅致淡定的氛围。
洛神的面容表情虽然含蓄深沉,但双眉却轻轻上扬,微微带着微笑,展现出内心的喜悦和柔和的气质。
与之相呼应的是洛神伸展双手,感受清风拂面的姿态,体现了一种自在自得的心态。
整个画面有一种宜人安详之感,使观者的情绪得到舒缓与放松,仿佛也能感受到洛神的宁静自在。
顾恺之在画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迁想妙得”,即摒弃了世俗的纷扰,超越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祥和。
洛神赋是东晋文学家曹操的作品,表达了对洛神美丽形象的赞誉。
通过绘制洛神的形象,顾恺之细腻地表达了对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自然境界的追求,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理想。
《洛神赋图》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e716602a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e.png)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顾恺之《洛神赋图》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4060a2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74.png)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作 (宋摹本)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人神相恋动人心魄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写过一篇文章,他用极其瑰丽的文笔描述了一个缠绵凄婉又动人心魄的人神爱恋故事,它像梦一样充满着神秘色彩,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其后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则在绢素上用笔墨将这一故事徐徐铺陈开来:画中的洛神高髻玉簪、顾昐含笑、步履轻波;人神相遇,他们脉脉含情;临行分别又不禁让人落寞哀叹。
作为赋,它言辞瑰丽,动情动心,人神之恋悲戚难断;作为画,画中之人飘然若仙,惆怅的优美充满画卷。
此画完成,大家即为顾恺之的高超艺术表现所深深折服,从此无人再敢绘此故事。
《洛神赋图》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之一。
洛神顾恺之这幅画的灵感就来自于《洛神赋》,那么曹植是因何写出这篇文章的,这其中有着怎样的一段故事呢?故事还要回到三国时期,故事的女主人叫做甄宓,她是上蔡县令甄逸之女。
“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她与大乔、小乔同为绝世美人,而且自幼喜好读书,性情恬淡温良。
起初她嫁给了袁绍之子袁熙,然而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袁军大败,袁熙带着残兵败将逃亡辽西,甄氏就被曹操俘虏。
此时曹植便和甄氏相遇了,他们互生情愫彼此倾慕,但哥哥曹丕同时也喜欢着甄宓。
在曹丕立功回邺城时,曹操论功行赏,将她嫁给了曹丕,曹植为此伤心不已。
公元229年,曹丕登上帝位,是为魏文帝,可第二年曹丕却听信郭后谗言而将甄宓毒死,真是印证了那句红颜薄命啊!因为甄宓是一位才女,从她的一首诗《塘上行》“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从中可以窥见她的才华和嫁给曹丕之后的愁肠百转之情,甄宓并没有在曹丕那里得到爱情。
也许后来甄氏的死让曹丕心有愧疚,因此黄初三年曹植入京朝谒,在君臣之礼过后,大哥曹丕竟然把甄氏遗物一盘金镶玉睡枕送给了曹植。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adb44071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e.png)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一幅着名的山水画作,它以传统的中国绘画风格,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仙境般的场景。
这幅画作源自唐代文学家曹松的《洛神赋》,描述了洛神舞曲的场景,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顾恺之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赋予了这幅画作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使得观众在欣赏中不断迁想妙得。
在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飘逸的仙女在水边嬉戏玩耍,她们身着轻盈的衣裳,手执花枝,俏皮地挑逗着水中的鱼儿。
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手持着荷叶的洛神,她身姿婀娜,目光如水,神情安详,像是欲言又止,给人以无限遐想。
背景中群山环绕,林木葱郁,瀑布潺潺,泛着清凉的气息,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机与神秘感的画卷。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所展现的美景,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生命与美好的讴歌。
他以浓墨重彩勾勒出迷人的山水画面,使得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
这种视觉与心灵的愉悦感受,唤醒了人们心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除了画面的美丽之外,顾恺之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灵动与生机。
在《洛神赋图》中,洛神和仙女们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存在,她们轻盈地舞动着,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山水之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也正是顾恺之所要表现的,他在作品中赋予了人物与自然一体的生命力,表达了一种无拘无束,纯粹自然的生活态度。
《洛神赋图》所呈现的迁想不仅仅限于画面本身,更在于观者的心灵共鸣与超越。
在欣赏这幅画作时,人们不仅仅是被画面的美景所吸引,更是在心灵深处迁想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无论是那些潺潺流淌的溪水、葱郁的青山,还是那些轻盈舞蹈的仙女、妩媚娴静的洛神,都在人们的心灵中投下了希望的种子,激发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就像顾恺之在画作中所表现的生命力一样,我们在欣赏《洛神赋图》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在这幅画作中,生命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而观赏者在此时也仿佛与画中的仙境一起共鸣,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汲取着生命的力量,不断向上,不断迁想。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
![洛神赋图作品赏析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786a17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4.png)
《洛神赋图》赏析一、作品背景:《洛神赋图》是我国东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根据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而作。
《洛神赋图》将曹植《洛神赋》的主题思想表达的完整而和谐。
顾恺之巧妙的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悲哀。
画面奇幻而绚丽,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二、作品内容:全卷共分三段,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能展现洛神与曹植相遇,最后是洛神无奈离去,曹植充满思念之情的情景。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一段。
三、艺术特色:1.纵观整幅绘画,画者在忠实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想象力与绘画本身的特性。
画家根据辞赋中内容展开艺术联想,塑造出画卷中嬉戏的众神仙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的形象。
这些奇禽异兽的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与众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动静对比关系,营造出奇异的幻境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坏。
2.《洛神赋图》的构图采用了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的表现手法,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使画面首尾呼应,和谐统一。
3.《洛神赋图》的山水作为背景,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烘托了气氛也使得画面很连贯的统一在一起。
而且这种“人大于山”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点明了主题。
而水的水势、水态、水性用线条表现得千变万化,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的情绪和动作连成一体,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4.从表现技法来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风格古拙,结构简单,状物扁平。
山石主要依靠线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面,依靠层次来表现不同的山峦变化,利用俯视的角度来表现纵横的山川,这些都是后来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5.《洛神赋图》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对色彩进行了主观归纳,通过对色彩的明度和冷暖关系进行处理,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
6.人物衣饰多用平涂手法,通过服饰的不同色彩体现人物不同的地位身份。
使画面主次有致、层次分明。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97334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7.png)
顾恺之《洛神赋图》赏析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
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
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
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
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
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画家简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df609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7.png)
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情痴女神,凄美千年——《洛神赋图》赏析七书生 2019-01-18 16:37:18《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
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赵孟頫书《洛神赋》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
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文后有全卷图)第一集:相遇曹植在树林里散步,忽然抬头发现了河上美人。
且看曹植对洛神的描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些细节烘托仙子的神秘、美丽。
第二集:相恋再次相遇时,曹植把随身携带的玉佩献给自己的女神,洛神立即去接。
洛神也拿出一块美玉相赠,就这样私定终身了。
洛神特别开心,就告知自己的姐妹们,姐妹们“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起跳舞庆贺洛神恋爱。
为了表示时间的推移,除了变化场景,顾恺之还让洛神不断更换衣衫,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也有了“女为悦己者容”的小儿女情态。
全卷只有这里洛神和曹植相距最近,象征两人感情的亲密。
洛神回首相望,曹植深情凝视,顾盼之间,两情缱绻。
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拼力收风。
水神立于川中平定波浪。
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
人身龙爪的女娲凌风而歌。
通过众神热闹场景,为洛神与曹植即将分离做了铺垫,衬托出女神无奈和矛盾的内心状态。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db51a59eef8c75fbfb3e0.png)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是顾恺之的传世精品。
《洛神赋图》共分为四部分,从开始的相遇到第四卷的辞别,细腻的描绘出了曹植与洛神的真挚的爱情故事,作者顾恺之用丰富的想象力,非常诗意的表达了原著《洛神》中的意境。
画卷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以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不断的重复出现。
诗中好多美景人物描写在画中都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画卷首先展开在暮色苍茫中,曹植面对滔滔的落水,他心中美丽的洛水神浮出水面,洛神身影比较模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感,画中的洛神委婉从容,衣带飘逸,对岸上的曹植表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两个人的思念之情充分的体现在卷面上。
二卷中曹植依然水边,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眼睛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既痴情又向往。
洛神高高的头发被风吹起的衣带,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的感觉,她也是欲去欲留,眼睛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
画中的曹植与洛神多次碰面,日久生情,但是神人有别,无奈洛神驾着六龙车,在云端渐渐离去,只留下终日思念的曹植在岸边。
最后一卷曹植坐于洛水畔,依依不舍的离去,画中最感人的一段就是曹植欲前又止的心情,感觉曹植非常矛盾,离去的洛神回头,凝神幽幽地望着曹植,表情万般的无奈,哀怨又叹息,而曹植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与周围的一花一木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更深刻的表达出无声胜有声,周围景色又完美的体现曹植的无奈。
《洛神赋图》在不同时空地点自然的交替、重叠,岸边水,水上船,船边山,山后又是一片自然,在山川景物上体现无与伦比的空间美。
作者顾恺之是东晋时代我国著名画家,在《洛神赋图》中运用神话,先描写洛神姿态面貌,再到诗人的爱慕与洛神的感动,把洛神多情的性格完美的刻在了画卷上,最后洛神无奈离去,又给《洛神赋图》留下了悲剧色彩。
可以看出作者的画工已是炉火纯青,能将山水、花鸟、人物画完美的融汇于一炉。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5b98e84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f.png)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作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这幅画作描绘了诗人曹操赴洛阳游览洛水时遇到的一幕令人陶醉的情景。
《洛神赋图》中,画家将诗人曹操和洛神妙得的相遇场景描绘得非常生动。
整个画面展示了洛神的出水姿态,柳枝垂垂欲下,曹操配合着洛神的姿态,意态自然。
河水清澈见底,水面的倒影和水波纹都被画家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形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画面。
整个画面色调明快、明亮,呈现出春日的生机活力。
画面的主色调以蓝色为主,让人感到清新凉爽。
柳树和洛神的衣裙都是以淡绿色为主,给人一种轻盈飘逸之感。
而地面的花草、河中的鱼虾等细节,都以红、黄等明亮的色调来衬托画面的明亮感。
画家在绘画中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处理,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画面中的空气质感很强,画家以轻柔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洛神的衣裙和柳树的枝叶,以及水波纹和倒影等细节。
这样的处理使得画面呈现出了一种虚幻、飘渺的感觉。
这幅画作以其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了洛神的婀娜多姿,充满了艺术感的曲线,塑造出了洛神柔美的身姿和动态的形态。
画家的技巧使得洛神的形象充满了女性的柔美与婀娜的姿态,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洛神赋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一幅有诗意的人物画。
画家通过细腻的技巧,与曹操的对比来突出洛神的姿态和美感。
曹操的形象被画家描绘得非常朴实,画家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曹操的轮廓和表情,让曹操成为洛神的衬托,突出了洛神的美丽和神秘。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凭借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传世之作。
这幅画作让人们感受到了洛神的妩媚和神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充分展示了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顾恺之《洛神赋图》
![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810a017b168884868762d613.png)
《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由于《洛神赋图》长达近6米,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我们只能局部欣赏。
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洛神赋图》局部《子建睹神》(图1)部分。
此部分画的是主人翁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在翠柳丛石的岸边突然不经意地发现崖畔洛水之上飘来一位婀娜多姿美丽照人的女神时如痴如醉的神情写照。
你看他生怕惊动神女洛神,下意识轻轻地用双手拦住侍从们,目光中充满了初见洛神时的又惊又喜的神态。
高明就高明在顾恺之在处理曹子建的侍从时,将他们画得程式化,用侍从们呆滞的目光、木然的表情,以衬托出曹氏喜不自禁的神情,使画面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这时我们看到的曹植的神情是既专注又惊讶,内心既激动外表又矜持的复杂心情,这是言语所难以表达的。
而《云东以载》部分,可一窥东晋画家顾恺之所创造的“高古游丝描”之真容。
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画家所勾描的对于水的势态的描绘,有时舒展自如,有时平滑光洁,有时荡漾回旋。
总之,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
实际上,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
如他画出的海龙就长着一对长长的鹿角、马形脸、蛇的颈项和一副如羚羊般的身体,他画的怪鱼也长着一只豹子一样的头。
它们虽然奔驰在江水之上,却没有飞溅的水花,就如同腾飞于空中一般。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2d605431b765ce0508146c.png)
背景
2、洛神赋现实故事背景 a.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 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到稳 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 金带枕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 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余作了一篇 《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 溺死后为神)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 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神赋》。 b.传说魏武帝曹操之子曹植少时曾遇上蔡县令甄逸 之女甄宓[12] 相恋,后甄宓嫁给曹丕为后,生子 明帝曹叡后,惨遭迫害致死。曹植获得甄后遗枕 ,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13] ,以作纪念, 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
《 洛 神 赋 》 节 选
《洛神赋图》故事叙述: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 挫未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边 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画很好地 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 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尺
时
寸
期
内容介绍
中 国 十 大 传 世 精 品 国 画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藏故宫
作者其人轶事 背 景
《步辇图》 唐代,阎立本 藏故宫 《唐宫仕女图》 唐代,张萱、周昉 藏故宫 《五牛图》 唐代,韩滉 藏故宫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藏故宫 《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 藏故宫 《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 藏故宫 《富春山居图》 元代,黄公望前段《剩山图》藏浙江 后段《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春晓图》 明代,仇英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 清代,郎世宁 原作藏纽约大都会博物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1f5d9ada38376baf1faed3.png)
1.《洛神赋图》赏析《洛神赋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一文用连续图画形式所绘的长卷。
1全画卷主要内容这幅图表现的主要是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的美以及她和曹植若即若离的关系。
全卷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倾诉、别离。
画卷通过反复出现曹植和洛神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
2画中人物服饰分析2.1洛神展开画卷,只见洛神梳着高高的云髻,手持麈尾,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长裙曳地,正如曹植自己在《洛神赋》里描述道:“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之流风回雪”,多么灵动,多么飘逸啊。
在高耸的云髻的修饰下,洛神显得格外高挑。
洛神的云髻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貌。
当时假发盛行,各种发髻也应运而生,有双髻、螺髻花钗、芙蓉髻等等,别具风采。
洛神身上穿的是魏晋南北朝的一种服饰,杂裾垂髾服。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接上层层叠叠的三角形装饰物,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的下面再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后来这两种装饰逐渐合二为一而写成了杂裾垂髾服。
迎风而起的衣带更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来自天界的不平凡之感,似是开卷就想告诉我们曹洛早在相遇就已经注定结局的分离。
至于洛神手上持的像似扇子的东西,名为麈尾。
它形如现代的羽扇,可又不是扇;亦绝不像拂尘,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都有很大不同。
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且只有善于清谈的大名士,才有执麈尾的资格。
这就让我有点不解了,为什么洛神,一个女神竟也持麈尾呢?可能是为刻画出一个高雅的女神形象吧。
2.2曹植、随从官员画卷中的曹子建及随从官员“宽衣博带”,给人以自由洒脱,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是当时文人、士族十分崇尚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概括性特征是衣下宽、衣袖阔、衣带广。
汉代的服装与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曹植头戴梁冠在打着华盖的随从者的簇拥下,尽显贵族诗人的优雅风度。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28c4e7e009581b6bd9eb78.png)
三、 《 洛神赋图》 的 内容及特 点
《 洛神赋 图》 是 画家从文人 士大夫的角度 出发创
作的 以爱情 为主题 的绘 画作 品 ,用艺术手法再现 了 凄美的爱情故事。
丕见甄 氏年轻美貌 , 就将她 占为己有 , 而曹植也对甄 氏产 生了爱慕之心 , 并想娶她 为妻 , 但遭 到曹操 的拒 绝 。嫁给曹丕之后 , 甄氏先后为曹丕生了曹睿 与东 乡 公主, 后 失宠于 曹丕 , 于 黄初二 年( 2 2 1 ) 六月被 曹丕 遣使赐 死。 [ 3 黄初三年 ( 2 2 2) , 曹植奉 旨回京 , 曹 丕将
顾恺之 天资聪 明、 禀赋超群 , 在绘 画领 域更是有 许 多过人之 处 ,用飞 白掩饰 殷仲堪 的眼疾使 顾恺之 名 声大噪 ,谢 安对顾恺之 的绘 画艺术惊叹 道 : “ 苍生 以来未之有也 。” 顾恺 之不满足于物 象外形 的描绘 , 将 更多 的注 意力放 到人物 性格刻 画上 , 《 洛 神赋 图》
上, 顾恺之提 出“ 迁想妙得 ” “ 以形 写神 ” 的绘 画理论 , 并将 之运用到绘画实践 中 , 以紧劲连绵 、 流畅悠缓 的
家思想提 出质疑 , 这使 追求个体 的精神 超越 、 推崇玄 学 与清谈 的“ 魏 晋风 度” 成 为时代主 流 , 也 标 志着古
代人文意识 的觉醒。随着玄学思想的兴起 , 文人们崇 尚清谈 、 蔑视名教 , 这种重精神 、 轻形骸 , 追 求真性情 的时代精 神深刻影响着艺术 创作 ,在这种 张扬个性 的社会环境 中诞生 了许 多优 秀的艺术 家 ,顾恺 之就 是其 中之一 。[ 顾恺之生活于 东晋 中叶 , 这时司马 睿、 王导 等人 建立 的东 晋政权 已经巩 固, 以王 、 谢为首 的门阀士族 制度逐步形成 ;顾恺 之 的父 亲顾悦 之很有学 问且善 于辞令 , 官至 尚书左丞 , 这种 家庭 出身 为顾恺 之的仕 途及艺术创作 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 成年后 , 顾恺 之深 受谢安与桓温的赏识 , 后任散骑 常侍 。长期的官宦生 活使顾恺之对社会 上层人物 有着深刻 了解 ,并能够 准确捕捉人物 的心 理变化与思想观 点 , 这些 在《 洛神 赋图》 中就有 着鲜 明的体现 。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b5b63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b.png)
《洛神赋图》赏析
《洛神赋图》被誉为中国文艺史上最伟大的巨作,其内容涉及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其画面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洛神赋图》是晋代画家项羽所绘,其绘画手法极其精湛,绘色彩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饱含艺术气息。
在《洛神赋图》中,画面色彩抑扬有致,构图恰到好处,极具层次性。
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项羽也是一位极具艺术修养的艺术家。
《洛神赋图》以天宫为中心,全画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为主题,构筑出壮丽的神话气氛。
图中以佛祖释迦牟尼、众神、仙女、神兽、人物等元素构成。
在图中,天宫的建筑多为古汉式,建筑形态端庄典雅,在深青色中尤以纯白显得格外鲜明。
而众神及其仙女也被精心塑造,特别是仙女的画像充满灵性,形容清丽娴雅。
人物则有贤君、将士、士兵、花木、走兽等,画面之间互相呼应,构成画面的基本结构。
画面中更有大自然风景之美,表现形式十分生动,如以向日葵、蒲公英、芦苇描绘出春天;吴茱萸、藤蔓、树叶勾勒出夏天;柳树、杨树、圆月把秋天表现得淋漓尽致;冰雪、冬青、梅花渲染出冬天等。
另外,《洛神赋图》在色调上也是十分新颖,如黄色预示神性,表达出佛教教义的尊严;绿色则表示具有苍凉之意;紫色则隐喻出神秘的感觉等。
《洛神赋图》的意蕴深远,它集中古典神话、历史、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浩瀚文化底蕴,把神话故事、神怪、天文地理、服饰等
融入其中,千变万化,而又能完美淋漓的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总之,项羽的《洛神赋图》在中国文艺史上堪称一脉相承,其画面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画中神话、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中的波澜起伏,千姿百态,饱含艺术气息,极具层次性,是一副精美的中国传统艺术图像与文化考察。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a62e4a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f.png)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绘画发展的角度考察,真正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当时涌现了一大批有名气的画家,其中就有顾恺之。
顾恺之又被世人称为“中国水墨画鼻祖”是六朝四大家之一。
今天我主要从《洛神赋图》的线条、设色、构图、传神四个方面去赏析。
线条:线条最能体现作者是否认真对待这幅画,每个画家的线条运用各有千秋,各成一派,但在当时只有顾恺之擅长使用细长繁密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线已不再是一种装饰性的线条,而成为一种彰显自身魅力的绘画风格。
尤其是他发展了古代的一种特殊绘画技巧,线条看似十分笨拙,实则十分洒脱,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
《洛神赋图》中的人物造型线条有力,柔中带刚,酝酿出一种悲凉气氛。
因为本身是一个凄惨的故事,顾恺之虚实结合的线条从细处着手,或长或短的线条透露出画卷的整体气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人物动作面容等等通过线条得以展现,线条在画面中也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乾隆称赞《洛神赋图》为:“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中的山川水石在这幅画中主要以衬托背景为主。
并没有特意描绘出山川水石对整幅画的影响。
画面中树木、枝叶、山石的布置与魏晋时期的壁画非常相似,山峦、柳树多以空勾为主,人物造型大于山川水石,这种画法给后人带来更多的故事感,主要以体现整体故事为主,山川水石只是衬托而已,不至于使画面太过于单调,让观者有突兀的感觉,所以顾恺之在线条描绘整幅画作还是很注意内容结构性的!设色:《洛神赋图》虽不是顾恺之真迹,而是宋代四件摹本,但世人已经认为这是最接近顾恺之真迹的画作。
现如今《洛神赋图》历经时间洗涤,但其艳丽的色彩却丝毫未受影响。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
在设色上主要使用了勾勒填色的技法,有的地方使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凹凸染法,这种设色技法主要受青铜器物铸造艺术的影响。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多维赏析
![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多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eff003f12d2af90242e61a.png)
望。 第三段描绘的是激扬、 迷离 、 依依惜 别的场 面。 洛 神 乘着云车驶 向远方 ,眼神 中流露 出无限 的不舍 与 依恋, 在这离 别的场 景 中, 龙、 鱼、 云等 都呈现 出奔放 飞驰 的生动状态 , 给人 以惊心动 魄之感 , 悲剧情感达 到 高峰 , 场景催人 泪下。第 四段 描绘 了洛神 离去 后 , “ 余”急忙追赶 已不见 佳人影踪 , “ 夜耿耿而不 寐 , 沾 繁霜而至曙 ” , 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顾恺之 神 赋 图 的多维赏析
◎张 慧
( 许 昌学院美术学院 ,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六 朝时期 , 女性题材成 为各种艺 术创作 的主题 ,
( 二) 《 洛神 赋 图 》 的 主 要 内容
美丽迷 人的洛神 更是成为许 多艺术作 品中不可 或缺 的艺术形 象。曹植 以优 美动人 的《 洛 神赋 》 抒发 了自 己对意 中人的深切怀念 之情 , 《 洛神赋 图》 是顾恺之 有感于 曹植的《 洛神赋》 而创作 的浪漫主义 爱情题材 绘画。 画家将文雅华 丽的诗赋 句子转化 为具体 生动
的绘 画形象 , 诗 中有 画 , 画 中有诗 , 诗画 结合体 现 出 独特的审美意境 。画家高超 的绘 画艺 术水平也 是《 洛
《 洛神 赋》 共用六个段落 来描 写曹植 与甄 氏人神 分离 的故事 , 故事将容貌 非凡 的甄 氏描 绘成 “ 翩若惊 鸿” 的洛神 , 两人情投意合 , 无奈人神 有别 , 无法长相 厮守 , 只 留无尽思念 。根 据《 洛神 赋》 , 《 洛神赋 图》 共 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主要描 绘了傍晚时分 , “ 余” 在 水滨散步 , 流水潺潺 、 鲜 花盛开 , 此 时洛神 “ 回翔于碧 水之 间” ,彼此 思慕之情 跃 然纸上 。第二 段描 写 了 “ 余” 与 洛神 四 目相对 、 人 神殊 途 的哀 怨 、 悲伤 与无 奈 。与他们悲伤流转相 对应 的是 两种 迥然不 同的场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https://img.taocdn.com/s3/m/4f77f74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e.png)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南朝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山水画。
它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神舞动着手中的丝绸,翩翩起舞,在洛水边留下一曲天籁之音。
整幅画作中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画中融合了艺术与哲学,给人带来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
接下来,笔者将以艺术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顾恺之的这幅作品。
首先,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借女神的形象来表现出高贵美丽之神的神秘气质。
女神不可亵渎,她是一位无所不能的神灵,拥有无上的美貌和神秘的力量。
画中的女神身姿婀娜,红裙飘动,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朵瑰丽的花,引人入胜。
同时,她手中的丝绸和她的舞姿相得益彰,将艺术和神性融为一体,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气息。
其次,画中所描绘的洛水和山峦都十分具有艺术感受性。
洛水清澈见底,山峦秀美,这些都是顾恺之自然观的流露。
画家通过笔下的自然形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察觉和把握,进而抒发了对生命之美的赞颂。
他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回归到自然,体验自然之美,表达自然之美。
这些不仅反映了顾恺之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最后,顾恺之运用画面中的空间安排来表达思想情感。
画中,女神和水、山、树叶之间的空间和谐自然,丝绸舞动之处,空气仿佛被展开,空间拓展得宽广无限。
这种空间安排彰显了中国绘画中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通过清修、隐含、微妙的表现方法,达到了意境深远、逼真高远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不仅在绘画技巧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更是一次对世界上美的追求的艺术与哲学的思考,把艺术和生命、自然、哲学等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特殊魅力和独特价值。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1000字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87a219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9.png)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1000字
洛神赋图是唐代名画家张萱所作,这幅画以七彩缤纷的颜料表现出了春天的旖旎风光,诗意流露。
画中中央竖立着一个仙女,仙女身穿白色紧身长裙,手持双鞭,脸上写满欣喜之情,似乎正在开始一场快乐的旅程。
右边的小仙童盘腰而立,背靠仙女,脸上半开的笑容,虽然青涩而未成熟,但也透着一种天真的无知和清澈的美丽。
左侧的老仙人,依偎着仙女,他的脸上写满了爱意,似乎在祝福仙女旅行的平安。
整个画面显得旖旎和谐,春意盎然,大地金黄,暖风拂面,柳荫萦绕,湖水荡漾,洛神怡然而行,脚下花瓣纷飞,仙籁清脆,令人精神振奋。
画面中的景象、物体、人物等都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给人以非常清新的视觉冲击。
这幅画表现了洛神在春天翩翩起舞的场景,充分表达了春天的热烈活力和美丽的灵气。
张萱用颜色鲜明,技法熟练的画笔,勾勒出一幅精湛的完美画面,将洛神的神韵和春天的美丽浓缩在一幅画中。
洛神赋图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有隐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以洛神的传说给人们传递出春天的喜悦,让人们
对春天有着更加浓厚的感情。
它的技巧与精湛,使画面生动多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