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孔隙、折扣”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游览顺序,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然后写外洞的宽敞和景色,再写内洞的黑暗和奇观,写洞中探险的趣事。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再写外洞和内洞的景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提问:你们知道双龙洞在哪个地方吗?课文中提到的金华是哪个省的城市?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分享自读心得。

3.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至第三自然段A.学生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B.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

C.出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解释“孔隙、折扣”等词语的意思。

D.学生造句。

(2)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A.学生齐读,思考:作者为什么先写外洞的宽敞和景色,再写内洞的黑暗和奇观?B.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C.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

六、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沿途美景——双龙洞——探险趣事七、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双龙洞的景色。

3.以“我眼中的双龙洞”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读、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以及作者的游览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

(2)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双龙洞景观特点了解:(1)学生通过课文描述,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

(2)教师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双龙洞的地理位置、景观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描述的双龙洞景观特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地图、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生字词卡片、笔记本、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篇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指名说)2、有什么收获吗?3、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4、板书课题4 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多媒体显示)(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2)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

(读好了?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1)出示生字词(多媒体显示)指名读,齐读。

罗甸杜鹃油桐臀部石笋蜿蜒(2)记住字形,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这些词语会写吗?(3)听写词语。

(4)对照屏幕或课本,批改一下。

(全对的请举手)4、多媒体显示:(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4月份正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联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艳”的意思。

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

师:“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多像溪流的欢歌,谁来再读读?“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来模拟一下,变换什么调子?师: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啊。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进而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生词,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准确、读通。

教学难点能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进而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有关溶洞、石钟乳、石笋的资料。

2.师准备好检查预习情况的小黑板,生课前做好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5分钟)1.导语:同学们,本单元都是关于祖国优美风光的文章,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的长江;美妙绝伦的三亚落日;独特的烟台的海。

)2.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

今天我们又要去一个奇特的地方——溶洞。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谁来向大家介绍你对于溶洞都有哪些了解?(生交流搜集资料。

)3.师补充、总结:溶洞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石钟乳和石笋了。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和石笋一样,都是由于在溶洞滴水过程中水分蒸发,水分中的沉积物沉淀下来,经过长期积淀形成。

你们瞧!挂在溶洞顶部的就是石钟乳;而在溶洞底部不断累积的,类似于竹笋一样的就称为石笋。

(师边画简笔画,边讲解。

)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叶圣陶老爷爷所介绍的一处溶洞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生一般会说本文介绍对象是双龙洞,并且双龙洞在金华。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记”字,“记”就是将游览过的景观记录下来。

这篇课文其实是一篇游记,学习游记类的课文我们一定要注意作者的写作顺序。

5.质疑:看到课题,你最感兴趣的什么呢?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呢? (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酷爱。

2、了解作者的巡游依次,制作一张巡游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爱的自然段。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1、揭题:今日,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化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特别奇妙,我也真想去巡游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知你。

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

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状况。

三、理清依次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

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支配我今日的旅游路途?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巡游示意图。

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

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一组板演。

导游小姐,你怎么支配我今日的旅游路途?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习其次段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

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动身到双龙洞去,请你留意观赏沿途景物。

(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

(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爱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运用文章的句子。

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探讨:⑴ 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优秀10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词。

(2)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谈谈自己的旅游经历。

(2)引出课题,介绍双龙洞。

2.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认读生字词,正音。

(3)齐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
(1)讲解生字的写法和注意点。

(2)理解词语,如“蜿蜒、突兀森郁”等。

4.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

(2)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5.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一课时)《记金华的双龙洞》精品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研究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研究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让学生读准字音,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提出疑难的方式,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蜿、蜒”,重点指导识记。

引导学生根据旅游见闻理解“石钟乳”“石笋”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读通课文后理清文章思路,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深入研读,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准确与贴切。

3.表达运用学生读懂课文以后,设计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如,用“时而……时而……”句式造句;出示写景物某一特点的一句话,然后用几句具体的话把这一特点描写出来。

▶讲授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初读感知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跟着XXX爷爷到浙江的金华去旅游,让我们即刻出发吧!(2)(出示金华双龙洞图片)师指导:XXX爷爷游玩过这儿,写下了一篇纪行。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2.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

(记,即记实的意思)3.师: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记录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积累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景物描写的文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难词难句,以及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春光的热爱,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积累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词难句,体会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课文: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3.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通过对双龙洞内外洞的描述,展现了双龙洞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感受文本,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理解一些专业术语和描绘细腻的语言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美好河山的认识和热爱,还需通过文本教学进行引导和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双龙洞的壮丽景色,培养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双龙洞景色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美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

2.与课文相关的双龙洞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双龙洞的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和作者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生字词卡片游戏,巩固生字词学习。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去双龙洞,你会怎么做?你会说什么?学生进行想象写作,锻炼写作能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游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每个游览的地点,作者都抓住了主要特点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来写,比如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变化大”、洞口的“宽”、外洞的“高大”,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

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浙”,会写“鹃、郁、肩、臀、笋”,了解“石钟乳、石笋”。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在前一课的学习中,我们跟着巴金爷爷欣赏了海上日出的变化之美,今天我们要继续跟着书本去旅行,完成这一站的旅行手记。

(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交流内容预设1:游览景点,金华的双龙洞,顺势教学生字“浙”。

预设2:理解“记”,借助字典知道是记录的意思。

2.仿说题目老师游了千岛湖,那就可以写记淳安的千岛湖,你游了(),就可以写()。

(二)反馈预习1.第一题,关注“月”的位置和大小,学生练写“臀”2.第二题,根据预习情况教学词语。

预设1:“笋容易写错”。

预设2:借助图片了解“石钟乳、石笋”。

二、借助图示,理清顺序过渡语:同学们真厉害,课前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下面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去双龙洞看看吧。

(出示学习提示一)学习提示一:1.边默读课文,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读“浙、簇”等6个二类字和“浙、罗”等15个一类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补充完整路线图,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和过渡连贯自然。

3.借助例文《颐和园》,画出起过渡性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补充完整线路图。

4.能初试身手,按游览顺序设计确定参观植物园的路线,尝试运用过渡句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说清楚。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补充完整路线图。

教学难点能初试身手,按游览顺序设计确定参观植物园的路线,尝试运用过渡句把景点之间转换的过程说清楚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 出示美景图:同学们,咱们中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咱们一起来欣赏下……2. 你曾去过哪些地方呢?3. 如果把你的游览经历写成文字,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你打算怎么写?老师看到了大家迷茫的眼神,没关系,今天,老师就教给你们一些写作小妙招。

好,那咱们准备好上课了吗?二、解题,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跟着叶圣陶先生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全班齐读)2.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

在游览过程中,除了照片、视频,像叶老先生这样,用文字也记录旅游经历,也可以作为留念。

我们叫它游记。

如果你游雀儿山公园,可以取名——记雀儿山公园,游大龙潭公园,可以取名——记大龙潭公园。

3.学习第一自然段叶老先生在开篇写到……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示第一自然段)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4.小结:这个办法真好,以后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像他这样,在开篇把时间、地点、人物和做了什么交代清楚。

三、检测预习,读好词语要想学习作者写好游记的方法,还得通过这篇游记的词语关。

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你们预习词语的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词语:浙江罗店杜鹃一簇宽窄肩背臀部移动额角登陆漆黑蜿蜒石钟乳石笋上源孔隙突兀森郁变化多端四、体会作者连贯自然的表达效果1.(出示要求和路线图)下面我们就把词语带进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按照游览顺序,详细介绍了双龙洞的内外洞以及洞内的奇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流畅,层次清晰,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好教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游记类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需加以引导。

同时,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双龙洞的内外洞以及洞内的奇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双龙洞的内外洞以及洞内的奇景;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途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自主学习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游记类文章,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内外洞”、“奇景”等。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演练,体会作者情感。

巩固(1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单。

2.教师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出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展开,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同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抓住游览顺序来叙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1. 抓住游览顺序来叙述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文中对双龙洞自然景观的描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双龙洞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做好批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4. 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游览顺序来叙述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以下为板书设计示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教学内容1. 游览经历2. 自然景观3. 历史文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2. 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抓住游览顺序2. 描述自然景观```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批注。

3.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双龙洞的自然景观。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优秀模板12套)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优秀模板12套)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优秀模板12套)《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案1【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心】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心训练项目。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1、谈话,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双龙洞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4、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读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三、分清主次,把握重心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2、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先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学习路上见闻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件上彩图,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 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 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 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 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 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1、抽学生读本段。 2、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 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 流出来的?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4、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 产生想象) 5、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三、学习第二段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5、老师题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2、思考: 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3、昨天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桂林山水,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吧!
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新词和不懂的地方,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生字学习情况,补充或纠正。
教学
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
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补充
课前三分钟
回顾《桂林山水》,并背诵。
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它们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2、师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通过图片回顾上节课内容。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觉怎样?
指导学生的朗读。
再读课文
感受自然美
小组交流讨论并汇报,相机引导学生学习。
(新绿、映山红、油桐、溪流等。)
(一片明艳)
3、指名读第三段,并评价。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第一单元“壮丽山河”写景类课文的收尾之作。

它不仅具有写景文的特点,即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而且是一篇游记。

关于游记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在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学习《黄果树瀑布》、《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这三篇课文的基础,对于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将在学生预习回顾的基础上适时地迁移运用,加深学生对游记这一写作特色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本单元中《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教学中针对这一文体特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体会。

《三亚落日》以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化地、动态地展现出落日美景,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游记的一般特点即“移步换景”,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游记。

本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介绍了双龙洞的神奇美丽。

课文按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谋篇布局,独具匠心,使文章更有
立体感。

叙述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详写孔隙、内洞,紧扣双龙洞的特点。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第二段描写了路上的美景。

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写沿途景色呢?这类似于《三亚落日》的写法——写海南的热带风情是为了衬托落日的美丽。

同样,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教学这一段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色彩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外洞“大”,孔隙“窄小”,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其中描写孔隙的这一段,为了表现孔隙的窄小,主要从四个方面描写:①船小;②行船方式;
③乘船姿势;④乘船感受。

内洞的“奇”主要抓住两点写:一个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个是形态万千、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另外,书上六幅图像电影胶片一样再现了浏览的顺序和景点。

第一幅图是洞口,第二幅图是外洞,第三、四两幅图是孔隙,第五、六两幅是内洞。

教学时可以利用这六幅图,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回忆游览的情形。

二、学情分析
作为写景类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基本具备了学习写景类文的基本方法,即要知道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些景物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因为本文的语言表达和现在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
遇到的困难比之前的预习要多。

在调查和试教中发现,学生对“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一句中“时而”这一独特的语言表达不够熟悉,朗读起来有困难;因为停顿不对,对“器用”一词比较陌生,学生对“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一句的朗读也存在问题。

学生在学完本课后能否体会到作者在描写孔隙特点时运用间接描写的妙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一个重要提升点。

三、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在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深入文本,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间接描写的好处,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会迁移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大意。

1.通过导语,引出课题(板书”记”)。

2.通过“记”的含义,揭示本文为游记,引导学生回忆曾学过哪些游记?
3.引导学生试着从文章题目和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对课题的解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回忆类课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找出学法上的共同点,学会迁移运用。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1.《黄果树瀑布》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同样是游记,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移了哪几次步,换了哪几处景?(相机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板画作者游览线路图。

设计意图:对游记类文章写法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移步换景”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

(三)精读孔隙,感悟孔隙窄小的特点。

1.作者移了这么多次步,换了这么多景,其中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相机评价:肯定学生独特的读书体会)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至孔隙的学习上。

问: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文中描写孔隙的文字,边读边想,孔隙有什么特点,圈划下关键的词语,写写自己的感受。

3.指名说读书体会,并相机指导读书。

4.小结:作者在描写孔隙窄小的特点时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借鉴。

设计意图:在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扮演好
学习过程中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独特的价值,即这一小节在描写孔隙特点时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和以往写景类文章
的不同。

(四)拓展、质疑引出新学。

1.学们孔隙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一位名叫叶芳的诗人慕名前往,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2.指名读,通过这句诗你读出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孔隙的小,而且暗示了我们内洞的景色别有洞天。

4.同学们,今天仅仅学一个孔隙就让我们如此流连忘返,那么其他景点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作者每一次景点变换的时
候都离不开一个景,你发现了吗?(溪流)作者这样做还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吗?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深化他们对资料的理解,对以后的预习是一个指导。

通过设置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