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c7d86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c.png)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ed501236c85ec3a86c2c516.png)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大学全文及解释
![中庸大学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f387d7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e.png)
中庸大学全文及解释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大学·中庸》(全文)
![《大学·中庸》(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252bdc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2.png)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42c2b056c85ec3a87c2c523.png)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1103d0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6.png)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XXX 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XXX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XXX后裔子XXX,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XXX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XXX、XXX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XXX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先天。
XXX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先天)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中庸大学全文及译文注音
![中庸大学全文及译文注音](https://img.taocdn.com/s3/m/a830323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e.png)
中庸大学全文及译文注音
题记:《中庸》,古代儒家著名著作,集中精髓,论述内涵丰富,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庸》:
帝王之道,言道中庸。
中庸就是指要取舍得当,节制自己以保持和谐,以避免过激狂热。
这个思想来自于著名的儒家君子孟子。
1、取而代之: qǔ ér dài zhī
取道大中而替之,也就是说,将取舍得当作为指南,不要偏激。
2、不断静心: bù duàn jìng xīn
要不断静心思考,多考虑,不易冲动做出对错不明的决定。
3、不要偏激: bú yào piān jī
偏激行为表现在理性思维和情绪状态之间出现了不平衡,不能有效地
掌控自己,才会产生过度激烈的反应。
4、多思考: duō sī kǎo
多思考能够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把握自己的情绪和动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
5、環境平衡: huán jìng píng héng
倡导環境的平衡,即不偏激,也不偏保守,同时兼顾人们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总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体恤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周边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
《大学》《中庸》论君子
![《大学》《中庸》论君子](https://img.taocdn.com/s3/m/e0c83393ff00bed5b9f31d99.png)
龙源期刊网 《大学》《中庸》论君子作者: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7年第23期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译文】君子无处不用心尽力。
【点评】君子时时处处都不会松懈,总是在追求最高的道德境界。
可见,君子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顶高帽,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译文】君子必定谨慎自己的独处。
小人在独自一人时做不好的事,无所不为,遇见君子就躲躲藏藏,掩盖自己做的坏事,标榜自己的好处。
可是在他人看来,(对他的真面目)却如同见到他的五脏六腑那样清清楚楚,那么(遮遮掩掩)又有何用呢!这就是说,一个人真实的内心是必然会显露在外表的。
所以,君子必定谨慎自己的独处。
【点评】君子慎独!这要求一个有德行的人,人前人后要保持一致,内心和外表要保持一致,做一个真诚的人。
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译文】上天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人的天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身叫做教。
道是片刻也不可离弃的,可以离弃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场合谨慎戒备,在人们听不到的场合担心害怕。
哪怕是在暗处也什么都会显露,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会显示出来,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警惕谨慎。
【点评】这里从根本上来谈慎独,强调慎独其实是为了不离弃道,是为了保有自己的本性禀赋。
可以说,人生来就有赤子之心,人天生就是君子,你只要能夠时刻不违赤子本心,就能够做个人人敬重的君子。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译文】君子自己具备的,才能去要求他人;自己不沾染的,才能去禁止别人。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https://img.taocdn.com/s3/m/ac571a6758fafab069dc0257.png)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https://img.taocdn.com/s3/m/4c8f741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c.png)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中庸篇一:[大学中庸]中庸翻译及原文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
”的意思。
见(某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精编WORD版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精编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40089889eb172ded63b7cf.png)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优选稿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优选稿](https://img.taocdn.com/s3/m/470ea9aea2161479171128e9.png)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edfb5610a6f524ccbf8553.png)
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中庸》全文和译文
![《中庸》全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f03e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a.png)
《中庸》全文和译文《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下面是《中庸》的全文和译文:《中庸》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道,悠悠者,不忧,不惧,不乐,不丧。
参乎万物之自然,执大象以形天下,可以为天下定。
定心以莫之悖,仁心以莫之不为,知至以莫之不善,是以君子有莫大乎天下。
《中庸》译文:《中庸》的道理,在于明明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止于至善。
明白适可而止才能有定见,有了定见才能安静,安静了才能安定,安定了才能考虑问题,考虑问题了才能得到答案。
事物都有起源和终结,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事情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了道理。
古代想在天下彰显明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要使家庭和睦;想使家庭和睦,首先要修养好自己;想修养好自己,首先要正直自己的心;想正直自己的心,首先要真诚自己的意志;想真诚自己的意志,首先要致力于知识,致力于知识在于研究事物。
研究事物之后才能得到知识,得到知识之后才能真诚意志,真诚意志之后才能正直心,正直心之后才能修养身体,修养身体之后才能使家庭和睦,使家庭和睦之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之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以修养自己为根本。
如果根本混乱而末端治理,就是错误的。
所重视的方面却被轻视,所轻视的方面却被重视,这是从未有过的。
古代的道理,悠悠然不忧不惧,不快乐不悲伤。
参照万物的自然状态,把握大象形成天下,就可以定天下。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822f6e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1.png)
大学中庸全文及译文《大学》是孔子学说中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下面是《大学》的全文及其英文译文:《大学》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轻,而其所轻者重,以继细。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仪,动则观其止,夫唯仁者能以观于事物。
所厚非责于人,所轻非取于人。
所厚者其所与有之,所轻者其所与无之。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是故非其地不安,非其民不存。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履乎身,行乎世。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学》英文译文: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illuminating virtue, loving the people, and stopping at utmost goodness.Having knowledge of where to stop is only possible after achieving stability, and being stable is only possible after finding tranquility. Once tranquility is achieved, only then can one attain peace; and with peace comes the ability to think clearly. Only after effective thinking can one achieve success.Things have their origins and their endings, and affairs have their appointed times. Knowing the order of precedence will lead to a nearby path.In ancient tim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virtue to the world began by governing their own states. Those who sought to govern their states first sought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Those who wished to bring order to their families first sought self-improvement. Those who wished to improve themselves first sought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Those who wished to rectify their hearts first sought sincerity in their intentions. Those who wished to be sincere in their intentions first sought knowledge. The attainment of knowledge begins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ings.By investigating things, knowledge is attained. Once knowledge is attained, intentions become sincere. Once intentions are sincere, theheart is rectified. Once the heart is rectified, the self is cultivated. Once the self is cultivated,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Once the family is regulated, the state is orderly. Once the state is orderly, there is peace throughout the world.From the Emperor down to the common people, all must regard cultivating the self as fundamental. If this fundamental is in disarray and remains uncorrected, then failure is certain.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should not be imposed on others, and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should not be demanded from others.Therefore, when a superior person is in repose,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When they are in motion, they observe how they come to a halt. Only a person of benevolence is capable of observing things as they are.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not for the sake of other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not from their disgust with others. What one thinks highly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possess; what one thinks little of is what they themselves lack.Therefore, the superior person is calm, never forgetting the danger, but ensuring their safety; they’re alert, not forgetting their ruination, but ensuring their preservation. They maintain order, never forgetting the turmoi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中庸全文及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庸全文及解释【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
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说:“你是说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还是你认为的‘强’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改,这才是真‘强’啊!”【原文】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追求隐僻的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
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处,就能大得连整个天下都放不下;君子说到“小”处,就能小得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面下面都清楚。
君子的道,从普通男女开始,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与整个天地相通。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
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
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译文】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
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
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
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原文】“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
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
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
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处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就不能治理好民众。
要得到上面的支持有方法:交朋友要讲信用,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上面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有方法:对父母要孝顺,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也有方法:要使自己诚实。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