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兵团精神的故事 文档 (4)

合集下载

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政法学院的袁东升。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我看兵团》,它是《兵团建设》百期文萃四本书之一,《兵团建设》已成为兵团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全兵团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

今天我将以我所看到的兵团故事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兵团,我所感受到的兵团精神。

那么故事开始了~1981年8月,改革开放不久,一位77岁高龄,但心系兵团的老同志来到了新疆,他先后到了石河子八一毛纺厂,农科院及石河子总厂。

他在农田里仔细询问和查看了刚刚推广的地膜棉的生长情况。

在多方听取意见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这位老人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间已经成熟。

回京后,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的小型会议上语重心长的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回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而这位老同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

1991年8月,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再度回到了军垦新城石河子,他去看望了离退休老干部、老红军、老八路、老劳模、老知识分子,同他们握手合影留念。

他深情的同军垦第二代、第三代座谈,勉励他们像父辈那样永远扎根新疆,把屯垦戍边事业代代相传,保卫好祖国边疆。

两年后的春天,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壮阔人生,告别了人间。

没有墓地,没有墓碑,也没有碑文。

他的骨灰撒在了新疆,魂归天山。

他的丰碑永远留在新疆百万屯垦战士的心中。

他叫王震。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

2003年1月,她的丈夫突发急症猝然病逝。

在安葬好丈夫之后,她毅然回到了卫生室,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兢兢业业地为职工群众治病。

连队卫生员的的收入是很低的,丈夫离去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经济顿时窘迫起来。

她没有向连队里提出任何要求,自己扛起了这一切。

为了女儿,她一度打算掉下山去工作,但是后来,她放弃了这个打算。

因为她发现巴尔鲁克山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也是最需要的地方。

她叫梅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九连的一名医生。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我的新疆建设兵团印象》新疆建设兵团,那可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我虽然没有在那儿长期生活过,但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故事,那真叫一个精彩,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有人说,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个被时光封印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

这里的人们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让那荒漠戈壁一点点变成美丽的绿洲。

听说以前那里可是漫天黄沙,条件艰苦得很,但兵团人可不怕,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挽起袖子就是干。

他们种树、开渠、建房,让那一片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曾听一个伯伯讲过他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趣事。

他说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比较简陋,晚上经常能听到外面的风沙在“呼呼”作响,像是要把房子吹跑似的。

有一次,他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的被窝里全是沙子,原来是风沙从窗户缝里钻了进来,直接给他“送”了个沙被窝。

他一边往外倒沙子一边嘟囔:“这风沙也太不客气了,连招呼都不打就住进来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伯伯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眼中却闪烁着光芒,看得出来他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怀念和自豪。

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里也少不了美食的身影。

那里的瓜果那叫一个甜,什么哈密瓜、葡萄,咬一口,甜到心里去了。

还有那烤羊肉串,那香味,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

据说兵团里有个大叔烤羊肉串的技术特别好,他烤的串外焦里嫩,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大家都开玩笑说他烤的不是羊肉串,而是“幸福串”,吃下那串,幸福的感觉就像那香味一样在嘴里散开。

除了美食和艰苦的建设故事,新疆建设兵团还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歌声舞蹈不断。

节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感觉他们的生活就像那欢快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我心里,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座屹立在边疆的丰碑,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奉献。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我敬重那些在兵团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前辈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坚韧。

兵团精神具体案例

兵团精神具体案例

兵团精神具体案例
兵团精神是指中国军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战斗作风。

下面是一些兵团精神的具体案例:
1. 英勇无畏: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例如,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2. 团结协作:兵团精神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中国军队在各个作战环境中展现出了紧密的团结与协作,彼此支持,共同面对挑战。

3. 坚忍不拔:兵团精神强调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

中国军队在长征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历经艰苦的行军条件和严峻的战斗,最终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4. 忠诚使命:中国军队始终秉持忠诚使命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无论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卫国家利益,还是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中国军队始终发扬忠诚使命的精神。

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战争环境中显示出的兵团精神。

兵团精神的核心是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战,勇往直前,并始终保持团结、协作和忠诚的态度。

这些案例也体现了中国军队的优秀传统和战斗精神,对于塑造现代军队的精神风貌和培养具有良好战斗作风的军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兵团精神孕育咱兵团人

兵团精神孕育咱兵团人

舒展着一簇 东方的果 实
湖 面飘 着 一 丝 阳光 的黎 明
是 一 道 亮 丽 的风 景 线
那一 天
中华 儿 女 自豪的 日子
1 9 4 9年 1 0月 1 日 永 远 被 定 格
其 声似 闪 电 惊 雷
带 来 了多 少收 获 的欢 悦 捎 来 了 多少 幸福 的喜 帖 被 我 们放 飞 的信 念
迎 来 温 暖祥 和 的 笑口
2 O 1 4 . 1 0 兵 团工 运
[ / 4  ̄ 1 职 工 文 苑

兵 团精神 孕育
咱兵 团人
口 吴美 娟 刘凤 君
兵团 咱 兵 团人
昆仑 泰 山俯 首 倾 听
祖 国的奋 斗足 迹 无 数 英 雄 豪 杰
长 江黄 河涛 飞 浪 激
五 湖 四 海 奔 走 相 告
华夏 大地 欢 天 喜 地
古 老 的 中华 民 族
在 这 片 繁 华锦 绣 的 大 地 上 兵 团各 族 人 民 团结 和 谐
兵 团人 永 远 牢 记
光 芒 永 远 照耀 着 中华 大地
在 这 为 国欢 庆 的 时刻
改革 开放 插 上 腾 飞 的 双 翼
三 大作 用 的 光 荣使 命
为 了新 疆 的 长 治 久 安
科 学发 展 观 旗 帜 高 高飘 扬
是 一 盘 深秋 的光 碟
其 势似 大 江 东去 其情殷殷 , 精 卫 衔 石 填 海 其 意切 切 , 盘 古 开 天辟 地 经典 胜 过 唐 诗 宋词 元 曲 铿 锵 胜 过 岳 武穆 文 天祥 辛 弃 疾
翻 开 史册 漫 漫 长莜
祖 国的艰 辛 历 程 蹉跎 岁月

三年级兵团红色小故事

三年级兵团红色小故事

三年级兵团红色小故事1965年,周春山高中毕业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天津来到一○三团二连工作,先后从事过农业生产、小学代课教师、连队文教等工作。

在一○三团二连当农工,从事大田劳动时,周春山就有“志在边疆、立志务农”的想法。

他虚心向老军垦学习,修渠、浇水、割麦、放羊、喂马、到积肥班除厩肥,冒着风雪用毛驴车往大田送肥,重活累活争先干,哪里艰苦到哪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68年春,周春山被确诊为白血病。

他拒绝了组织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放弃了在天津治疗的机会,依然返回连队,坚持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劳动。

他曾在日记中记下了“为公活一秒,胜过为私活到老”。

周春山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坚持参加劳动。

1973年5月9日,他扛着铁锨去巡察干渠,半夜里风雨交加,突然从干渠上传来哗哗的流水声。

他提上马灯跑去一看,渠水把堤岸冲开一个缺口,一股大水正淹没麦苗。

他立即跳下堤岸,用铁锨一锨锨地往上端土堵缺口,汗水和雨水湿透他的衣服,他仍挥锨不停。

因劳累过度,突然他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风声、雨声、渠水拍岸的浪涛声又把他惊醒过来,他艰难地站起身,又一锨锨地端土送上坝基。

从半夜到清晨,周春山一直不停地端土……决口被堵住了,渠道脱险,麦田得救了,他却昏倒在堤岸上。

1973年5月21日,周春山病情恶化,经医院抢救无效逝世,年仅27岁。

周春山的事迹,在兵团广大职工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宣传、歌颂、缅怀、学习周春山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1973年8月,一○三团党委追认周春山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3年10月,兵团党委授予周春山“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73年11月,自治区团委号召全区共青团员和各族青少年向周春山同志学习;1982年11月,民政部批准周春山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2011年6月,周春山被授予“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称号。

目前,位于一○三团二连的周春山烈士陵园已成为自治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兵团精神青年例子素材

兵团精神青年例子素材

兵团精神青年例子素材
兵团精神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军人们所表现出的坚韧、拼搏、奉献和团结的精神风貌。

下面是一些兵团精神青年的例子素材,以展示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1. 某兵团的一位年轻战士,在艰苦的训练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

他在团队中表现出色,总是鼓励并帮助其他战友,并在困难时刻给予他们支持和鼓舞。

2. 另一位兵团精神青年是一名年轻的军官,他在任务中展现出极高的责任心和决策能力。

他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带领部队完成任务。

他的领导风格鼓舞士气,激发了部队的斗志。

3. 还有一位兵团精神青年是一名医护人员,在执行任务期间表现出色。

她在战地医疗救治中展现出专业的医疗技能和冷静的应对能力。

她不畏艰险,以身体力行,为伤员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并始终保持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4. 一位兵团精神青年是一名工程师,他在修复战机和装备方面
展现出非凡的技术能力和勇敢的精神。

他在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维修工作,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他的辛勤努力和专业素养为部队的作战能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5. 还有一位兵团精神青年是一名情报分析员,他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具备卓越的能力。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为指挥官提供了准确的情报支持,为部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些例子展示了兵团精神青年在不同岗位上的表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兵团精神的内涵。

无论是在训练、作战还是其他任务中,这些青年都展现出坚韧、拼搏、奉献和团结的品质,为部队的发展和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在阮兴刚六年零六个月的军旅生涯中,由藏南的卧龙台转战到藏北。

是阮兴刚一生最难忘的三年零六个月。

当时,阮兴刚所在的二营接受了周总理亲自批准的“530”工程---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建设工程任务。

阮兴刚和战友们随即奔赴工程所在地,即通天河边的雁石坪。

扎下营盘后让人感觉到这里气候恶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走路喘气。

三天后,连长给各班下达了战斗任务,每天每人必须开挖完成一米宽一米深十米长黄沙夹着鹅卵石的管道沟。

阮兴刚和战友们咬紧牙关,挥锄舞镐,争先恐后地投入了战斗。

当时,铲起来的砂石在空中被雪风卷起,整个工程现场飞沙走石,风雪迷漫,根本看不到战友们的身影。

中午就地午餐,饭盒里也夹杂着不少沙子,晚上回到住地后,只有双眼在闪亮,完全见不到对方的脸庞。

晚上阮兴刚和战友们回到棉帐篷里站着就打起了呼噜,手上的血泡也变成了老茧。

半年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任务时,已是部队到格尔木越冬的时候,突然,上级下达了特殊任务,立即奔赴昆仑山投入打开千年冻土层,修建压油泵站。

当到达新的工地,在搭建帐篷时,突然一股风沙刮来,全班七八个战士都没有拉住正在搭建的帐篷,眼看着被风沙刮飞了近五十米远。

煮饭、烧水都没有清水,只有堆在雪地上的冰块,用铁钎一坨坨的敲开化水煮饭,煮饭材料是零号柴油和牛粪渣子,高压锅压饭必须多压十分钟米饭才能成熟。

连队早操只能漫步行走十五分钟,没有齐步和跑步,站岗放哨规定只能每人游动半小时。

为完成打开千年冻土层的艰巨任务,挖基桩时本应身穿薄衣薄裤,但战士们全身却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绒衣绒裤,皮大衣、头戴皮帽子、脚穿毛皮鞋,整天蹲在基坑里,用柴油、破旧衣裤、牛粪渣点火软化冻土层。

五六米深的基坑,放炮后的砂石,都是战士们一锹一锹的甩出基坑,砂石被雪风刮来,双眼根本无法睁开,一到晚上每人虽然补发了两床棉被但昆仑山营地气温特别寒冷,雪风呼啸,刮得帐篷沙沙直响,摇摇晃晃,被窝里根本没有一点暖意。

白天洒尿,落地结冰,开水锅里随手搅拌不会被烫伤,衣服从开水中提出一抖就是一块冰,在零下五十几度的恶劣环境中,战士们仍然战斗在工地上,全连百分之六十的战友冻伤,百分之二十的战友下山住院,百分之四十的战士们仍然肩负着全连的工程战斗任务,不论战斗任务有多么艰苦,任务有多么艰巨,战士们没有退怯,而是知难而上,坚定抗击风沙严寒。

兵团精神稿件

兵团精神稿件

兵团精神稿件兵团精神,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就像是一颗深深扎根在边疆土地里的大树,根须紧紧抓住每一寸土壤,任凭风吹雨打,始终稳稳地挺立着。

在兵团的土地上,有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远离家乡,就像一群勇敢的候鸟离开了熟悉的暖巢,飞到了遥远而又略显荒凉的地方。

可是他们没有丝毫的抱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

这信念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黑暗里给他们指引方向。

我曾听一位老兵团人讲过他的故事。

他刚到兵团的时候,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那房子呀,可能还比不上现在有些人家的牲口棚呢。

吃的也简单,常常是粗茶淡饭。

可他脸上却总是带着乐观的笑容。

他说,大家都在努力,今天种下的种子,明天就会变成希望的田野。

他们每天都在地里辛勤劳作,开垦荒地就像愚公移山一样,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块地一块地的平整。

汗水滴落在土地上,就像灌溉土地的雨露,滋润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兵团精神里有奉献。

你看那些兵团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那片土地。

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了边疆的发展之路。

他们没有想过自己能得到多少,心里想的都是如何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这不是傻,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

要是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那恐怕就像没有阳光的花园,所有的花朵都会枯萎。

团结也是兵团精神的重要部分。

在兵团里,大家就像一家人。

不管是来自哪里,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家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就像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但是一把筷子就很难被折断了。

他们在困难面前,互相帮助,共同克服。

比如说遇到了自然灾害,大家齐心协力,抗洪救灾的时候,你拉我一把,我推你一下,没有一个人退缩。

还有那艰苦奋斗的精神。

兵团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航行的船。

但是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没有先进的设备,就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

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一点点地建造自己的家园。

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兵团精神小故事

兵团精神小故事

兵团精神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朱英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曾是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如今,年过八旬的朱英武老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干净利落、步履矫健。

2. 李冬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的一名职工。

他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道路泥泞崎岖,他都会带着3名护边员沿着边境线巡查。

这些故事展现了兵团人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兵团(兵团精神的稿子)

兵团(兵团精神的稿子)

二、现任领导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治委员:张春贤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车俊兵团司令员:华士飞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中央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兵团党委提出用周恩来总理1965年给兵团的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旗帜,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努力革命,奋勇前进”作为兵团精神主要内容的初步方案。

图释: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视察石河子八一棉纺织厂王恩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王恩茂担任第一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王恩茂审定后提出将“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屯垦戍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奋进”作为兵团精神的概括。

1998年,兵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对兵团精神作进一步提炼,即“屯垦戍边,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奋进”。

此后,兵团党委经过进一步研究,确定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

毛泽东指出,兵团要发挥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

邓小平指出,兵团事业要大发展,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要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江泽民指出:“长期以来,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发扬南泥湾精神,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

这是兵团不断壮大、事业不断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懈地发扬光大。

”胡锦涛指出:“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忠实地肩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不建立兵团,如果没有兵团作用的发挥,就很难有今天新疆边防稳固、社会稳定的好局面。

”兵团精神经过几代中央领导的指示和充分肯定而形成。

5分钟兵团故事

5分钟兵团故事

5分钟兵团故事兵团人是一群无私奉献的人。

1949年王震同志在西柏坡会议上主动向毛主席请缨,要求带领部队到遥远艰苦落后的新疆,去开发建设这片荒芜的国土。

1949年7月,在甘肃、青海之敌即将基本肃清之际,王震和张仲瀚谈话,表示西北野战军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将由他带领继续西进去解放新疆,一部分在贺龙的率领下进取四川,前者去的是戈壁沙漠,后者去的是天府之国。

王震问张仲瀚愿意跟自己去新疆,还是跟贺老总去四川。

张仲瀚表示:“何去何从,由组织决定,但从战后的建设看,新疆是亟待开发的地方,那里的少数民族兄弟也急需汉族人民帮助。

不管新疆之行有多困难,新疆之战多残酷,我宁愿穴居野处去开垦荒地,让戈壁变绿洲,而不愿到富饶的四川盆地去吃现成饭。

”兵团成立后,大批知识青年继承和弘扬王震、张仲瀚的意志,响应党中央关于“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从五湖四海汇聚西北边陲,成为兵团新兵。

他们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为各族群众大办好事”的指示,将水土条件优越的农场无偿赠送给周边地方群众,自己开赴风头水尾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戈壁荒滩,重新推沙平地、开辟农场;将自己节衣缩食兴办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基础,自己则白手起家,因陋就简,重新兴办工业企业。

六师北塔山牧场的“马背医生”李梦桃;三师叶城二牧场昆仑山的“驴背医生”姜万富;九师一六一团“巴尔鲁克山的白衣天使”梅莲,他们都是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典型代表。

新疆解放初期,人财物奇缺,发展基础几乎为零,兵团人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好地履行党中央赋予的特殊使命,没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求得自身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1951年兴修胜利一渠时,采石战士衣服被褥单薄,冒着低温严寒,赤膊光膀打炮眼,由于滴水即成冰,战士们只能用盐水冲浆打石眼。

为提高采石效率,杜士杰撬石小组创造了“老乡赶毛驴”“艄公划船”“扫地平”等撬滚石方法,张根娃创造了寻找石纹大锤破石法。

体现兵团精神的故事

体现兵团精神的故事

体现兵团精神的故事文档(4)庄稼地头升起五星红旗升国旗唱国歌,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大多是在正式场合集体进行。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庄稼人,15年如一日,每天日出而作时,在庄稼地头举行升国旗仪式。

这个人就是沈桂寿,一个载入185团团志的名字。

沈桂寿1964年从江苏支边来到185团,是一名普通团场职工。

论工作,也就是一名普通的庄稼人。

但他耕种的土地就在中哈边境的铁丝网边,每天老沈在地里耕作,抬眼就可看见哈萨克斯坦的小镇阿联谢夫卡。

可以看见对方哨兵的了望塔。

走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许多生产单位,看上去兵团职工和普通的农民每什么两样:别人种小麦他也种小麦,别人种棉花他也种棉花。

但是,真正不同的是,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兵团人多了那么一股子精神,多了那么一种使命感,在边境团场尤其如此,“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兵团人站在地头:这是我们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国家!1979年春天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老沈刚下到地里,就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郑重其事地升国旗,看上去格外神气。

老沈环顾身后四周,除了茂密的庄家外什么都没有。

生性好强的老沈这天心里闷闷不乐:“为什么我不能也升国旗呢”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公里之外的185团部。

他要买一面国旗,和国境线那边的士兵一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

然而,让老沈失望的是,那天他跑遍了团部附近的商店也没有买到。

这没有难倒老沈。

回家后,老沈索性找出家中的红布,和老伴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

然而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一个台基,坚上了桦木旗杆。

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士兵升旗时,这面略显简陋的国旗同时在老沈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在异国军人的高倍望远镜中,一定可以看见老沈那双粗糙的大手,拉到着五星红旗的尼龙绳——如果这双手属于他们的国民,他们也必会自豪不已。

15年之后,在老沈要退休回老家去了,但仍念念不忘升旗。

他嘱咐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照顾好庄稼,每天升国旗。

新疆建设兵团感人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感人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感人故事1. 你知道吗?在新疆建设兵团里有一位老军垦,他叫李大爷。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就像在沙漠里找水一样难。

李大爷却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去开垦荒地。

有人问他为啥这么拼命,他笑着说:“咱不把这地整好,咋让后人有好日子过!”他的精神感染了好多人,难道这不可敬吗?2. 有个叫张姐的女人,在新疆建设兵团可是出了名的能干。

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仿佛不知疲倦的陀螺。

有一次,刮大风,刚种好的苗子眼看要被吹跑,张姐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护住,那场景真让人感动,她不就是兵团的脊梁吗?3. 还记得小王吗?初来兵团时还是个毛头小子呢。

面对繁重的任务,他也有过抱怨,哎呀,就跟那小孩子闹脾气似的。

但慢慢地,他看到了身边人的坚守,自己也成长起来了,现在干起活来劲头十足,这变化多大呀!4. 刘师傅在兵团可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手艺那叫一个绝,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啥难题都能解决。

有一回机器坏了,大家都急得不行,刘师傅一来,嘿,三两下就修好了,大家都欢呼起来,这就是刘师傅的厉害之处啊,能不让人佩服吗?5. 兵团里有个小姑娘叫萌萌,特别爱笑。

哪怕是在最累的时候,她也能露出那灿烂的笑容,就像冬天里的暖阳。

她总是给大家带来欢乐,有她在的地方就有笑声,她就是大家的开心果呀,这样的姑娘谁不喜欢呢?6. 老周在新疆建设兵团奉献了一辈子,真的是毫无怨言啊。

他把自己的青春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就像一棵树深深地扎根在这里。

他见证了兵团的发展,兵团也成就了他,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想想都让人感慨!7. 有一对夫妻,他们一起来到兵团,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喜悦,就像并蒂莲一样紧紧相连。

他们的爱情在兵团里绽放,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呀,多让人羡慕啊!8. 新疆建设兵团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他们用血与汗书写着感人的故事。

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奋斗,就像星星一样闪耀。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不是吗?观点结论:新疆建设兵团有着无数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和建设者,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兵团精神 老兵故事

兵团精神 老兵故事

兵团精神老兵故事兵团精神:老兵故事兵团精神,作为中国军队的重要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源自于我国军队的发展历程和革命斗争经验。

这种精神在我国军人中深深根植,并在老兵们的身上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在我国军队的兵团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老兵英雄,他们以坚定的信仰、不畏艰难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毅力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想起年逾花甲的老兵王大爷,他曾是一名来自基层的普通士兵。

在长达二十年的兵役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和危险。

以往的岁月使他的身体早已不再健康,但他心中深深铭刻着兵团精神的理念。

王大爷总是告诉年轻人,当他们不断追求个人利益时,我们应该保持忠于祖国、服从命令、勇敢无畏的品质。

还有一次我邂逅了一位老兵张叔叔,他告诉我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在他年轻时,他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遭遇了极度危险的情况。

当时,他的战友中有许多人都感到恐惧,但张叔叔却毫不退缩并展现了惊人的勇气。

他说:“当时我想起了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为了党和人民,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奋斗。

这个坚定的信念激励我战胜了恐惧,最终我们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些老兵的故事充满着感人和励志的力量。

他们不仅体现了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观,也秉持着对祖国的忠诚。

他们不仅仅是普通的士兵,更是志愿者,献身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事业。

从这些老兵身上,我深刻理解到兵团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品质。

这种品质是指信念的坚定,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对自身职责的无私奉献,以及对集体利益的高度认同。

正是这种兵团精神,使得我们的军队日益强大,国家安全日益巩固。

作为普通的百姓,我们应该向这些老兵致敬,并牢记他们所展示的兵团精神,使之成为我们自己行为的一面旗帜。

无论在工作中、家庭中或社会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以兵团精神为指导,勇敢面对困难,不断奋斗,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疆兵团故事

新疆兵团故事

新疆兵团故事您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那可有着一箩筐一箩筐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呢!我有个朋友,他爷爷就是兵团的老战士。

那时候啊,新疆的土地就像一个等待开发的大宝藏,可到处都是荒无人烟的模样。

兵团的人就像一群超级英雄,雄赳赳气昂昂地就扎进去了。

他爷爷刚到那儿的时候,住的是那种简易的土坯房,一刮风啊,感觉房子都在摇晃,就跟要被大风卷跑似的。

但是大家可没抱怨,反而干劲十足。

为啥呢?因为心里都有着对这片土地美好的憧憬。

他们每天干的事儿啊,那可都是从无到有的大工程。

比如说开垦农田,那时候没有啥高级的机器,全靠一双手和简单的农具。

一群人就这么弯着腰,一下一下地翻着地,就像愚公移山一样,慢慢地,大片大片的荒地就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有一次啊,他爷爷和战友们种的麦子眼看就要丰收了,结果突然来了一场大冰雹。

那冰雹下得,就像老天爷在天上倒豆子一样,噼里啪啦的。

大家都急坏了,纷纷跑到田里,用自己的身体去护着麦子。

您能想象那个画面不?一群人在冰雹里,紧紧地趴在麦地上,就像守护自己孩子一样守护着麦子。

虽然最后麦子还是被砸坏了不少,但是这种精神啊,真的是让人特别佩服。

还有啊,兵团里的生活也是充满乐趣的。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种方言在营地里飘荡。

吃饭的时候,这边是山东大汉扯着嗓子喊:“俺要个大馍馍!”那边是四川老哥操着一口川普:“给我来点辣子噻,巴适得板!”然后大家就哈哈笑成一团。

到了晚上,没有啥娱乐活动,就围着火堆唱歌跳舞。

有人拉着二胡,那声音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回荡。

大家就跟着节奏扭起来,不管跳得好不好看,反正高兴就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团发展得越来越好。

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后来又有了高楼大厦。

以前全靠人力的农田,现在各种现代化的机器在里面穿梭,什么播种机、收割机,就像一群钢铁巨兽在大地上奔跑。

我朋友说,他爷爷每次看到现在兵团的样子,都会特别感慨。

从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繁荣,这中间啊,是几代兵团人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的新疆兵团,不仅农业搞得红红火火,工业、旅游业啥的也都发展起来了。

兵团小故事

兵团小故事

老军垦为兵团建设奉献一生刘栋是一个平凡的人,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二团人的眼里,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刘栋,1949年9月参军入伍,进驻新疆,参加过剿匪战斗、开荒造田、天山放牧,当过文化教员、创办学校、担任校长。

1983年离休后,潜心练习书法,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

刘栋,1924年出生于甘肃张掖。

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

1950年4月参加天山剿匪。

当时,位于天山脚下的巴里坤草原乌云密布,大风雪怒吼,天漆黑一团。

刘栋所在的团全副武装,背上炒面,从巴里坤城出发,向天山深处的红柳峡进军,清剿以乌斯满为匪首的土匪。

天山红柳峡是匪首乌斯满的老巢。

据刘栋回忆,那里正集中着不少敌人头目和大批抢夺老百姓的牛羊马匹,当时正是牛羊产羔季节,幼畜拖累,敌人一时不好行动。

刘栋所在的团,计划两天赶到红柳峡,包围红柳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全部敌人。

刘栋和全团战士一起,冒着怒吼的风雪,踏着没膝深的积雪,向天山红柳峡秘密进发。

部队冒着风雪行军了一天两夜,在第二天黎明时,上级命令就地休息。

此时,团长和政委问刘栋,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

刘栋观察了半天,说:“雪大天黑,看不清什么地方。

”此时他们非常着急,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若迷了路,就耽误了战机。

于是,团长就派刘栋带领几名侦察员四面侦察。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刘栋跑回来报告说:“翻过前面那个山岭,远处看到隐约的无数毡房和马群……”团长一听,马上命令全团准备战斗。

原来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不是迷路,而是摸到了敌人的鼻子底下。

团长命令七连从左侧快速前进占领前面的小山头,封锁出口,以免敌人逃走,其余连队左右包围,炮兵连正面冲击,以迫击炮响为总攻时间。

天刚亮,各部队基本包围就绪。

团长在望远镜中看到敌人的马群有些骚动,敌人已有所察觉,机不可失,团长高喊:“迫击炮向敌人开炮。

”刘栋一直冲到一座大毡房跟前,一下掀开毡房门帘,扫一梭子弹,跑进毡房喊道:“阿尔达西,缴枪!”一个老匪首,手里提着准备逃走的皮箱掉在地上,哆嗦着跪在地毯上。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吕永海:用执着传承兵团精神

上, 可 以防止掉进 洞穴里 , 是救命棍 。 1 9 9 1 年 ,6 6岁 的父亲在 临 终前对 他 说 , “ 孩
子, 我 没 有 什 么 值 钱 的 东 西 留给 你 , 这根拦腰棍你
用过 的军垦物件只有放在这 里 , 才能 发挥 更大教 育
作 用。
2 0 0 9 年 8月 ,一 五 。团 驼 铃 梦 坡 景 区 正 式 对 外 开放 , 吕永 海 看 到 来 景 区 的 人 越 来 越 多 , 就 想 把
堑 皇 困
今年 5 5岁的 吕永海 , 依然记得他 4岁时那年

个晚上 ,父亲和几个战友 去地 里浇水 ,临 出门
2 0 0 8 年 6月,吕永海 来到石河子 兵团军垦博 物馆 , 看到这里 展品还少 了些什么 , 就 主动 与博 物
馆联系 , 把包括纺麻绳用的绞车 、 修墙 用的木锤铲 、
馆” , 免费向职工群 众和学 生开放 , 这年 5月, 他又 出资 1 万 歌 、 1 1 个军垦颂 歌、 6 3 个 军 垦故 事 、 2 1 个人 物 纪 实 、 2 O个 兵 多元在 博物馆里立 了一尊军垦魂雕像 , 每到 五四 、 六一 、 七 团历史传奇故事 ,有了这些生动鲜活 的军垦事例和极具感
2 0 0 0年 , 吕永海 在 八 师 一 五 。 团二 十 一 连 当 连长 时 , 他 看 到 老 一 辈军 垦 人 用 过 的 背 篓 、 粪 箕 等
生产工具被 遗弃 , 慢慢地变 成了破烂 ; 还有 的在连
队 的 库房 里 , 鼠啃 虫 咬无 人 间 津 , 他 感 到从 未 有 过
一 2 0 1 2年 初 , 景 区 招 录 6名 大 学 生 讲 解 员 , 一有 空, 他 就 将 自己创 作 的 1 2 个军垦 节 目、 9 个 景 点推

兵团精神背后的故事

兵团精神背后的故事

兵团精神背后的故事《兵团精神,那些笑与泪的故事》一提到兵团精神,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之类的词儿,没错,这些都是兵团精神的重要体现。

但是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兵团精神背后那些充满了烟火气的故事,那些让我们又哭又笑的真实经历。

小时候,我就生活在兵团的一个连队里,那时的我还不太懂什么是兵团精神,只知道大人们总是很忙,忙得顾不上我。

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天清晨,天还没亮,爸爸妈妈就出门去地里干活了,留下我一个人在家。

我当时就觉得,这些大人怎么这么拼啊,难道地里有金子不成?后来慢慢长大,我才明白,他们的忙碌背后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和责任。

记得有一次,连队里要抢收棉花,那场面简直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大伙们都像是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地干活,谁也不甘落后。

我看着大人们累得满头大汗,却依然满脸笑容,心里很是不解。

直到我也加入到劳动中,体验了一把那种累到极致却又无比充实的感觉后,我才懂得了他们笑容背后的情怀。

在兵团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情谊,那就是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

谁家要是有个事儿,那整个连队的人都会来帮忙。

有一次,我家的房子出了点问题,需要重新修一下。

结果消息一传开,隔壁的叔叔阿姨们都跑来帮忙了,有的搬砖,有的和泥,忙得不亦乐乎。

看着他们那热情的样子,我心想,这可比亲戚还亲啊!部队的房子虽然不那么豪华,但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还有那些老军垦们的故事,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年轻的时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扎根边疆,一待就是一辈子。

他们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每次听他们讲起过去的故事,我都仿佛能看到他们年轻时在风沙中奋斗的身影。

兵团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既平凡又伟大的存在。

它体现在每一个兵团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笑与泪、苦与乐里。

它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去奉献。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兵团精神是什么的时候,我不再会去给他说那些高大上的词汇,我会给他讲我身边的这些故事,讲那些充满了欢笑与泪水的真实经历。

兵团小故事

兵团小故事

兵团小故事《兵团小故事之“斗羊趣事”》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段与兵团有关的特别经历,那就是观看斗羊比赛。

别小看这斗羊,那激烈的场面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兵团里有好几户人家养羊,这些羊平日里温顺得很,但一到斗羊的时候,那可就完全变了样。

记得那次听说要斗羊比赛了,大家都兴奋不已,早早地就赶到了比赛场地。

那是一块空旷的草地,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老老少少,脸上都洋溢着期盼和兴奋。

比赛开始前,羊主人就牵着自家的羊在场地边溜达,给羊鼓劲似的,嘴里还念念有词。

那些羊看起来倒也精神抖擞,仿佛知道自己即将要上“战场”了。

终于,比赛正式开始了!第一对羊被牵进了场地,它们一照面,好像就感觉到了对方的“敌意”,立马就开始对峙起来。

只见它们身体后倾,羊角对着羊角,像是随时准备发动进攻。

周围的观众们也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看着这一切。

说时迟那时快,其中一只羊突然发动了攻击,一头撞向另一只羊。

那撞击的声音可响亮了,就像敲鼓一样。

另一只羊也不甘示弱,立马反击。

这两只羊就这样你来我往,斗得难解难分。

羊角碰撞的声音,羊的叫声,还有观众们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有一只羊特别厉害,简直就是羊中的“战斗羊”。

它连续击败了好几只对手,那气势简直无人能挡。

羊主人在旁边笑得嘴都合不拢了,不停地夸赞自己的羊厉害。

而那些输了的羊主人也不气馁,都说下次一定得让自己的羊赢回来。

这场斗羊比赛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看着那些羊在场上争斗的样子,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比完赛之后,我们这些孩子们还会去摸摸那些英勇的羊,仿佛它们是大英雄一样。

在兵团的生活中,这样有趣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份回忆,更是我们对那段特殊岁月的珍视。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片孕育着无数故事的土地。

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兵团小故事,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温暖和亲切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时光。

新疆建设兵团民间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民间故事

新疆建设兵团民间故事《新疆建设兵团民间故事:岁月中的传奇与温情》提起新疆建设兵团,那可是有说不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和生活气息,让你听了就仿佛能闻到那片土地的独特味道。

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起那些建设兵团的故事,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他们说,那时候的人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背着行囊,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这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我想象着他们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挥洒汗水的场景,就好像西部牛仔一般潇洒不羁。

据说有人刚来的时候,看到那漫天的风沙,差点就扭头跑回去了,嘴里嘟囔着:“这是啥破地方啊,风一吹能把人给埋了!”可最终还是咬着牙留了下来,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

这些兵团人的故事里,有不少关于艰苦创业的传奇。

比如说有个连队的人为了开垦荒地,天天起早贪黑,连吃饭都顾不上,结果有一天做饭的师傅喊大家吃饭,喊了半天没人应,跑过去一看,好家伙,一群人累得在地里睡着了!还有一次,他们要修水渠,石头不够,大家就漫山遍野地找,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嘿,咱这是在找金子呢!”不过最后水渠修成了,看着那清水流淌,大家都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这些故事不急充满了坚韧和奋斗,也不缺幽默和温情。

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对年轻的兵团夫妻,日子虽然艰苦,但却很恩爱。

有一天,丈夫要去执行任务,妻子给他准备了一包干粮,还特意在里面放了一颗糖,说:“等你想我的时候就吃这颗糖。

”丈夫笑着说:“我看我能一下子把这包干粮吃完,就为了能多想想你。

”你瞧,这就是兵团人的爱情,简单而又真挚。

如今,新疆建设兵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蓬勃发展。

但那些民间故事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是兵团精神的象征,也是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每当我想起这些故事,我就对那些兵团前辈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稼地头升起五星红旗
升国旗唱国歌,对每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大多是在正式场合集体进行。

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庄稼人,15年如一日,每天日出而作时,在庄稼地头举行升国旗仪式。

这个人就是沈桂寿,一个载入185团团志的名字。

沈桂寿1964年从江苏支边来到185团,是一名普通团场职工。

论工作,也就是一名普通的庄稼人。

但他耕种的土地就在中哈边境的铁丝网边,每天老沈在地里耕作,抬眼就可看见哈萨克斯坦的小镇阿联谢夫卡。

可以看见对方哨兵的瞭望塔。

走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许多生产单位,看上去兵团职工和普通的农民每什么两样:别人种小麦他也种小麦,别人种棉花他也种棉花。

但是,真正不同的是,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兵团人多了那么一股子精神,多了那么一种使命感,在边境团场尤其如此,“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

兵团人站在地头:这是我们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国家!
1979年春天的一天,和往常一样,老沈刚下到地里,就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郑重其事地升国旗,看上去格外神气。

老沈环顾身后四周,除了茂密的庄家外什么都没有。


性好强的老沈这天心里闷闷不乐:“为什么我不能也升国旗呢?”
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公里之外的185团部。

他要买一面国旗,和国境线那边的士兵一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

然而,让老沈失望的是,那天他跑遍了团部附近的商店也没有买到。

这没有难倒老沈。

回家后,老沈索性找出家中的红布,和老伴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

然而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一个台基,坚上了桦木旗杆。

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士兵升旗时,这面略显简陋的国旗同时在老沈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在异国军人的高倍望远镜中,一定可以看见老沈那双粗糙的大手,拉到着五星红旗的尼龙绳——如果这双手属于他们的国民,他们也必会自豪不已。

15年之后,在老沈要退休回老家去了,但仍念念不忘升旗。

他嘱咐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照顾好庄稼,每天升国旗。

如今185团党委专门为各基层单位制作了标准的旗杆和国旗。

这样,不仅当年老沈升旗的地方红旗招展,每天日出
时,有更多的五星红旗在这个862.82平方公里的边境从长冉冉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