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故里十大特色端午习俗原汁原味展现

合集下载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活动与习俗、粽子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端午节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传,端午节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起初是为了纪念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因不满当时楚国的腐败和内乱,而投江自尽,以此抗议社会的黑暗和无知。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每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和吃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后来,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为了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成为了驱邪避疫、祈求丰收的节日。

二、活动与习俗端午节有着丰富多样的活动与习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中,划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赛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除了极富观赏性外,还体现了人们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龙舟队进行比赛,参与者奋力划桨,力争胜利,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激烈的比拼,也成为了正面影响力的时刻。

此外,端午节还有插艾草、佩香囊、赛鸽等习俗,这些活动都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端午节独特的文化底蕴。

三、粽子文化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也是端午节文化的代表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糖果、豆沙等多种馅料包裹在艾叶或者竹叶中蒸煮而成的食品。

据说,粽子最早是为了防止鱼虫咬伤屈原的尸体,后来渐渐演化成为了人们在端午节期间食用的传统食品。

每年端午节,亲朋好友都会相互赠送粽子,以示关爱和祝福。

粽子不仅是美食,更是代表了家人团聚、友情和亲情的象征。

每一口咬下去,都有着浓浓的情感和传承了千年的文化。

总结起来,端午节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端午节历史渊源、活动与习俗以及粽子文化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体味到了这个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10种民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节日。

这个节日的起源最为古老,追溯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习惯。

在这个节日中,人们会进行多种民俗活动,以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节日精神。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最有名的民俗活动之一。

该活动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故事,相传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在端午节当天,会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龙舟比赛,以庆祝这个节日,也是对屈原的怀念。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交活动。

2. 包粽子端午节最有名的美食莫过于粽子了。

在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些粽子,包粽子也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

包粽子需要使用粽叶包裹糯米、红枣、肉等食材,然后把它们加压煮熟。

品尝粽子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一次感官享受。

3. 悬挂艾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也会悬挂艾草,这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

艾草是一种香草,有杀菌驱虫、祛风解毒、开胃健脾等功效。

人们在端午节时将艾草悬挂于门前或屋内,既可以祛疫防病,也可以增添节日气氛。

4. 赏菖蒲端午节前后,人们还爱赏菖蒲。

菖蒲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在端午节期间,菖蒲的花期正值盛开时节,人们常用它来装饰节日,也可泡水喝。

此外,菖蒲还有驱蚊、安神和治痛等药用功效。

5. 手抄百字文百字文是中国古人写给子孙后代的一种教育文本。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纵情抒写百字文,这也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活动。

抄写百字文可以增长知识和文化修养,也可以与亲友分享节日的欢乐。

6. 吃雄黄酒在端午节期间,喝雄黄酒也成为了一种传统民俗习惯。

雄黄酒据说是清朝时期乾隆帝特别喜欢的一种饮品,由酒和雄黄粉制成。

喝雄黄酒有清热祛湿、预防感冒等功效,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体验。

7. 佩香囊端午节也是佩戴香囊的节日。

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袋子,通常用于装香料、草药和保健品等。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佩戴香囊,以驱邪避疫,也可以增添节日气氛。

8. 熏龙船除了赛龙舟外,熏龙船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节日里,有着许多独特的习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十大习俗。

第一个习俗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

它起源于楚国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龙舟比赛中,参赛队员分成不同的组别,划动着长长的木质龙舟,力争成为最快的船队。

第二个习俗是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它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制成,用竹叶包裹而成。

食用的方式各异,有的人泡着酱油蘸着吃,有的人则加糖加芝麻,颇为美味。

第三个习俗是挂艾草和菖蒲。

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中常见的植物,它们具有驱邪、驱蚊、消毒的功效。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和床上,以求祈福和消灾避瘟。

第四个习俗是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和布料制成的袋子,它可以用来驱邪和美容。

在端午节,人们会制作香囊,并加入一些草药和香料,然后佩戴在身上,以保健身体和增加运势。

第五个习俗是吃五色豆。

五色豆是一种五彩斑斓的小豆子,它代表着五行,具有驱邪、祈福和美容的作用。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将五色豆煮熟,然后食用,以求祈福和驱邪避瘟。

第六个习俗是树端午树。

端午树是一种将竹竿和花瓶组合在一起的装饰品,它可以用来增加节日气氛和美化环境。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在自家门前树一架端午树,并在其上挂上五彩缤纷的饰品和五彩丝带。

第七个习俗是喝雄黄酒。

雄黄酒是一种传统中药酒,它有消毒、祈福和健康的作用。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饮用一定量的雄黄酒,以祈求健康和消灾避瘟。

第八个习俗是煮香包。

香包是一种用香料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子,它可以用来驱蚊和驱除异味。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制作香包,然后将其煮熟,去除异味,增加清香,以供自己或家庭使用。

第九个习俗是戴艾草草。

艾草头是一种用艾草绑成的小捆,它可以用来驱邪、排毒和美容。

在端午节中,人们会在自己的脑门上绑上艾草头,以保健身体和增加运势。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

屈原故乡端午节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而我们衡阳人民一致比较认同的端午节起源则是: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

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

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

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

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赛龙舟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端午节纪念屈原活动

端午节纪念屈原活动

端午节纪念屈原活动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纪念屈原投江救国的壮举。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赛。

这是一项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体育运动。

2. 射箭比赛:屈原被贬谪之时,曾经在江边射箭慰藉心灵。

为了纪念他,端午节期间会举办射箭比赛。

参与者可以体验射箭的乐趣,同时也了解屈原的历史。

3. 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象征着人们在传说中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在江中投下粽子让鱼虾吃饱。

在纪念活动中,人们会一起包粽子,并分享与亲友一同享用。

4. 悬挂艾草和菖蒲:屈原投江身亡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艾草和菖蒲悬挂在门前或居住的地方。

艾草和菖蒲被认为有辟邪驱邪的作用,也可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平安。

5. 举行传统舞蹈表演:端午节是一个庆祝和纪念的节日,人们会举行传统舞蹈表演。

一些著名的舞蹈表演如舞龙、舞狮等,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6. 举办文化讲座:为了加深人们对屈原的了解,一些地方会举办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解屈原的故事和传奇,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7. 参观屈原纪念馆:屈原纪念馆是一个了解屈原生平和贡献的地方。

端午节期间,很多人会前往屈原纪念馆参观,感受屈原
的精神和他对国家的贡献。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也让人们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纪念之情。

端午节10大传统习俗

端午节10大传统习俗

端午节10大传统习俗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10大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10大习俗端午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习俗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端午习俗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习俗4: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端午节,又称为端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下面将从历史、民俗、食品以及习俗等方面介绍端午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

历史背景: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期,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是古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也是楚国的贤臣。

然而,因为政治打击而最终被贬谪,屈原抱石投江以示对国家的忠诚。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都会举行划龙舟和包粽子的活动,以寄托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民俗习俗:1. 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划龙舟起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也是为了驱赶江中的恶鬼和疫病。

人们把龙舟竞渡作为一项重要的活动。

各地的龙舟外形各异,有长龙舟、鸭子船等,装饰丰富多彩。

在划龙舟比赛中,船上的人们同心协力划桨,以迎接好运和吉祥。

2. 包粽子: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的正日,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用糯米加以各种馅料包裹而成。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制作方式各不相同。

例如,江浙地区的粽子甜味,以甜豆沙、红枣为馅料;而北方的粽子则咸味,以肉类、香菇等为馅料。

包粽子是家庭的重要活动,人们一起动手包粽子,交流着美食的文化,也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

3. 穿艾叶、挂蒲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艾叶和蒲草回避身体,以驱赶瘟疫和邪恶。

艾叶是一种传统草药,具有辟邪、驱蚊等作用。

人们一般会将艾叶插在门前或将其挂在门头。

蒲草寓意形象吉祥,人们还会将它们挂在门或树木上,给家庭带来福气和平安。

端午美食:除了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些特色的美食。

例如,粽子以外的古早味小吃,如艾窝窝、角黄、碱水粽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这些美食代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现代,人们也创新了一些创意口味的粽子,如水果粽、巧克力粽等,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风味。

端午节蕴含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屈原故里端午三景中的文化传承

屈原故里端午三景中的文化传承

屈原故里端午三景中的文化传承
屈原故里端午三景,指的是中国端午节的三个重要文化传承,分别是屈原故里、龙舟竞渡和赛龙舟。

屈原故里: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省江陵县。

屈原以其豪情壮志和爱国主义精神而著名,他被视为中国爱国主义的象征。

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统,因此屈原故里在端午节的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们会前往屈原故里祭拜和缅怀屈原,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化遗产。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古老的船只,其造型寓意着庆丰收、驱邪避凶、祈求吉祥。

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屈原溺水的传说,人们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来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团结、勇敢和拼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期间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人们会组织成龙舟队,手持龙船的模型,进行模拟的赛龙舟比赛。

这种赛龙舟活动一般在江河湖海等水域举行,人们会根据习俗穿戴传统的服饰,打击锣鼓、高呼助威。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也是一种展示传统民俗文化的方式。

通过参与赛龙舟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趣和活力,传承了端午节的文化精髓。

端午节风俗的特点和风俗

端午节风俗的特点和风俗

端午节风俗的特点和风俗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它是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在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和传统都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端午节风俗的特点和风俗尤为鲜明。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端午节的风俗和特点。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大臣和文学家,因为眼见国家四分五裂,忧国忧民,改革无成,遭到许多人的排挤和诽谤。

当年,屈原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因为苦恼和无法挽救的局面,终于投身于巴河中,以身殉国,永留后世。

屈原的崇高精神和爱国情操被后人所推崇和传承。

因为屈原的牺牲,五月初五成为了纪念祭祀屈原的日子。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向先贤烈士致敬的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风俗和特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民俗。

1.吃粽子和菖蒲酒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粽子是用糯米、豆沙等填充馅料,再用竹叶把它缠起来蒸熟的食品。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在南北地区,人们吃的粽子口味、馅料等各有不同。

北方人更喜欢吃咸粽子,南方人则爱吃甜粽子。

除了吃粽子,一些地方也会饮用菖蒲酒,以祭祀屈原。

2.悬挂艾叶和菖蒲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悬挂艾叶和菖蒲。

菖蒲是一种特殊的香草,它在端午节期间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儿童和女性会在头发上插上菖蒲,相信这样可以避免疾病侵袭和邪恶灾祸。

而艾叶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物品,有辟邪健康、驱虫杀菌等好处。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活动。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南方,但在现代,它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的热门活动。

赛龙舟是一种非常有挑战性和团队精神的体育运动,也是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4.传唱屈原诗篇和舞龙舞狮等表演除了上述的活动,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传唱屈原诗篇、扮演屈原的祭灵或草人以示哀思,以及舞龙舞狮等节目。

这些活动非常有趣,也是人们弘扬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的方式之一。

总结一下,端午节的风俗和特点有很多,而每个地方的传统和民俗也有所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和传统节日的特点

端午节的来源和传统节日的特点

端午节的来源和传统节日的特点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它起源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积淀。

相传,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名臣屈原,他是楚国的爱国志士和著名诗人。

公元前278年,屈原因遭受弹劾,离开楚国,他于五月初五投身江汉长江中。

当地渔民闻讯后,纷纷发动龙舟去救,但是屈原却已经离开。

于是渔民们拍打铜缸、纷纷划船去寻找屈原的尸体,以避免让鱼虾侵害。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和民族英雄,人们开始在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赛龙舟,品尝粽子,祭拜屈原和祈求平安健康。

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互相赠送粽子,并在家庭内进行祭祀和供奉祖先的仪式。

此外,端午节还有划龙舟、打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传统活动,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独特的趣味和活力。

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也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首先,端午节表达了中华民族珍视家庭、家族和家庭美满幸福的价值观。

在端午节之时,家庭成员和亲友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分享美食,品尝粽子,感受亲情、友情的温暖。

此外,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人们更是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表达了对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安定的祈求和期望。

其次,端午节传统文化凸显了中华民族重视文化传承和文化振兴的精神。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节日之一,其举办和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和珍视。

人们在信仰、庆祝、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塑造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特色和魅力。

最后,端午节传统文化强调了“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在划龙舟、打毽子、赛龙舟等活动中,人们需要充分的团队合作、配合默契,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

人们的合作互助、齐心协力,从而使得活动更加丰富多样、有趣而又富含乐趣。

这种和谐共生的精神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价值,为现代人们和当今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迪。

端午节的风俗的来源和特点

端午节的风俗的来源和特点

端午节的风俗的来源和特点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庆祝。

此节日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闹鬼等丰富多彩的风俗而著称,备受人们喜爱。

但是,这些风俗的来源和特点是什么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一一道来。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救国,将一种草药放在河里,使得敌军的船只无法前进,从而化险为夷。

于是五月五日成为了纪念他的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节日起源于古代的民间祭祀,以祈求驱邪避祸、健康长寿。

由于粽子是赏口的食品,因此在举行端午节活动时,人们往往还会给长辈送上粽子,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作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赛龙舟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相传,这个节日与一位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城府被楚国的贵族出卖之后,屈原从文学事业转向军事,他带领军队沿江抵御侵略,但是最终失败落水身亡。

据说,屈原的追随者们为了纪念他,便模拟他曾经擅长的驾龙之术,在江上划龙舟,以表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而在现代社会中,赛龙舟之所以成为端午节的重头戏,也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在这天,许多城市会举办精彩的龙舟比赛,每一只龙舟上都有数十名强壮的划手,他们全神贯注地划动着银白的龙船,争夺珍品与荣誉。

同时,还有声声呐喊,锣鼓喧天,这种激烈而兴奋的气氛可以带给观众们无限的快乐和心动。

此外,另一个端午节的特色风俗是挂艾草。

据说,艾草可以驱除邪气、祛瘟疫、清除毒素,因此在古代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窗户和家里各个角落,以求家宅平安。

现代人们虽然已经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但是挂艾草仍然被认为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传统风俗之一。

此外,一些地区还会结合挂艾草进行舞蹈和互动,以增强人们的节日氛围。

最后,端午节的风俗中还有一些由来已久的习俗,比如吃粽子、打毒蛇、赛马等等,它们让端午节的氛围更为浓郁,也让人们更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丰富多彩的风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端午节的屈原文化解读

端午节的屈原文化解读

端午节的屈原文化解读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寄托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日子。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可以品味着传统美食,还能感受到包括屈原等历史文化人物在内的深厚文化。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远古的祭祀活动。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自幼出生在楚国,立志投身于国家事业,但最终却因得罪了权贵而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被放逐出了故乡。

屈原满怀愤懑和对国家的忠诚,在边疆思乡之际,他惋惜地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为了挽回并纪念屈原,人们便流传下了端午节。

二、古老的龙舟传统龙舟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它承载着对屈原的思念和怀念。

相传,为了慰藉屈原,人们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他的身体。

龙舟便是用来将粽子投放到江中的传统工具,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盛大而喜庆的体育竞赛。

龙舟赛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的体力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艺术和文化的展示端午节还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和文化的展示舞台。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表演,如舞狮、舞龙、踩高跷等。

这些表演用独特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团结感和自豪感。

此外,端午节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游戏,如五子棋、踢毽子等,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传统的游戏乐趣,并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四、屈原的精神内涵端午节的屈原文化不仅限于纪念屈原这位史上的伟大诗人,更重要的是传承他的精神内涵。

屈原不仅是一个具有杰出才华的文化人物,更是一位奋斗不息、无私奉献的爱国者。

他的忠诚和热情一直激励着后人,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纵观今天的社会,屈原的精神仍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屈原的爱国情怀,用我们的才能和行动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传承了屈原的文化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一天,我们有机会品尝传统美食,观赏龙舟赛、民俗表演,感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民俗节日有哪些特点

端午民俗节日有哪些特点

端午民俗节日有哪些特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粽子食俗。

其起源自古时候的故事,相传战国时代,居住在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不满当时的朝政腐败,而悲愤离开国都投江自尽。

楚国百姓得知后十分难过,纷纷划船赶到江边,为他投资祭奠,并同时在江中划船查找他的遗体。

后来,为了避免他的尸体被鱼咬食,就在中午时段倒入一些盐和艾叶,这样鱼就不敢靠近了。

人们也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食粽子。

端午节的特点有许多:1. 爱国传统端午节是一个爱国的节日,因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事件,而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物。

他不满当时吴国扩张和内部贪腐,曾多次为楚国出谋划策,但却遭到了反对和迫害,最终甚至引发了自杀。

而端午节正是为了表达对屈原和他思想的怀念,让我们铭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2. 端午竞渡端午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龙舟竞渡为主的体育活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竞赛划船,以纪念屈原的逝去和他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团结力量的重要性。

这些习俗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们对悼念英雄和力量,团结协作的追求。

3. 食品文化端午节的第三个特点是食物文化。

对于端午节来说,最常见的当然是粽子。

粽子是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如豆沙、肉和蛋黄等制成。

粽子的出现早在2000多年前,是国人为了安慰屈原离逝不得已而创出的一种食品,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和为民族奉献的事迹。

4. 民间活动端午节还有许多民间文艺活动,例如舞狮、舞龙、抬花篮、草人、树山等,这些活动通常在居民区或乡村进行。

这些活动往往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科学感知的元素,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与价值。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深意和情感的中国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品尝粽子、参与龙舟竞渡活动,缅怀我们的前辈和英雄,同时也可以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民间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是为了纪念中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除了会吃粽子以外,还会进行许多具有特色的传统活动。

以下将介绍一些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传统的活动之一。

据史书记载,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楚国的龙舟竞渡活动,是为了纪念屈原逝世而设立的。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一项团队协作的活动,需要队员们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才能赢得比赛。

而这也正体现了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表现。

二、食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节日习俗。

粽子是一种碱性食品,包裹在竹叶中,因为这个节日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所以粽子在形状和食材上都有着特殊的表示意义。

传统的粽子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外包着鲜美的肉类或豆子等馅料,香味扑鼻,食用起来很有趣味性。

粽子的形状也千姿百态,有长形、短形、三角形、方形等多种造型。

这种传统食品的制作和食用方式,是人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和延续。

三、挂艾草在端午节,挂艾草也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艾草又称菖蒲,不仅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在古代中国还有驱邪、祛瘟之意。

传说在屈原逝世后,百姓为了防止恶神附体,就在门口或庭院中挂上艾草,也就成为了端午节里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今天,挂艾草的风俗已经演变为了喜庆的象征,表达了人们祈求生命健康、平安喜庆的美好愿望。

四、佩香囊佩香囊也是端午节中常见的一项民俗活动。

香囊又称香包,是装有香料的小袋子。

据说在古代,人们会将香囊佩戴在身上,能够驱邪祛瘟,保护人们健康平安。

现在,人们佩戴香囊的习俗已经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其中的各种风俗活动和传统习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人们通过赛龙舟、食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传统活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这些传统活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保持民族传统,更在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加深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感觉,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度和宽广。

浅谈屈原故里十大特色端午习俗原汁原味展现

浅谈屈原故里十大特色端午习俗原汁原味展现

浅谈屈原故里十大特色端午习俗原汁原味展现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

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一个端午三次过,主要为纪念生于秭归乐平里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今年端午期间,该地推出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1、祭奠屈原。

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屈原祠或长江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

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

今年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更是别具一格。

不仅有参加活动的领导祭祀屈原,还有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祭祀屈原,以及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祭祀屈原、当地的群众祭祀屈原。

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在屈原故里祭祀屈原,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2、游江招魂。

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

礼毕,众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然后,“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

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招魂曲》,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唱《招魂曲》、游江的过程中,岸边的人和龙舟上的队员向江中抛撒用彩线缠绕的粽子。

唱完《招魂曲》,龙舟的游江也随之在水面上划了一圈。

此时,便准备正式竞渡比赛。

今年端午节,湖北省外及港澳台龙舟代表队、湖北省内龙舟代表队30多支,将在中国龙舟训练基地——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游江招魂”。

3、龙舟竞渡。

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一种新的节日民俗。

4、吃粽子、蒸馍馍。

三个端午(阳)都吃粽子(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是吃粑粑,即蒸馍馍),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馍馍),还特意请回出嫁的女儿一起过端午。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内涵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内涵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内涵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内涵秭归端午民俗,其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元素与全国各地的端午民俗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龙舟竞渡、包食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菖蒲、插栀子花、缠五色丝、挂香包等。

但是,秭归端午亦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突出特色:①一个端午“三次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十五过大端午、二十五过末端午,是屈原故乡--秭归的独特风俗。

作为传统节日,秭归端午持续时间之长、民俗活动之丰富、民俗事象之繁多,远远超过其它节日,其隆重热烈程度甚至超过春节。

②祭奠屈原贯穿始终。

由于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和上下求索的精神,他的民本思想及一生坎坷、怀沙投江的悲剧结局,加之他的文学成就,故乡人民对他充满了深深的崇敬,也为他的遭遇强烈地鸣不平,他们不但用口头文学、民间传说、神话等形式来释放这种强烈的情感,更通过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如包食粽子、龙舟竞渡等来表达内心的祈求。

千百年来,秭归端午的一切民俗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祭奠屈原。

③粽子情思。

粽子,古称“角黍”。

屈原故里端午包粽子,也特别讲究。

有《粽子歌》云:“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可见,在秭归,粽子不单单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文化。

秭归人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竹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并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

蓼竹叶作粽子包皮,寓长青不衰;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则象征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格;包一颗红枣,喻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

屈乡神话传说,神鱼托屈原还,众聚江边和龙舟,投粽于江,既是犒劳神鱼也是让他食粽后背托屈原更有力量。

④农民骚坛诗社。

自明代起,秭归乐平里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民诗社,自称“泥巴腿子骚坛诗社”,端午节时相聚于屈原庙吟诗,农暇时亦不时聚会。

1949年后中断,1982年由农民谭光沛恢复,诗社至今仍坚持活动。

他们吟诵屈原的《桔颂》、《离骚》等名作,所作多为纪念屈原,也有抒情感怀、赞美家乡、针砭时弊的,形式多为旧体诗,也有民歌体。

屈原故里端午节七大独特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节七大独特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节七大独特习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秭归是端午习俗和龙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屈原的故乡。

千百年来,秭归人民为纪念屈原形成了独特的岁时节令习俗,也就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下面小编为你介绍屈原故里的端午独特习俗。

1、三过端午屈原故里秭归民间端午习俗神奇而独特,当地民众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筹备过端午节,而每年的五月,当地人要过三次端午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五月十五过“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过“末端午”,整个五月都飘满粽子和艾叶的清香。

2、躲端阳“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

”已婚女子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过端午,是端午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民间称之为“躲端阳”——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躲端午”的起源在秭归有另一个版本,原本民间女子出嫁后很难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归乡后,其姊返乡劝慰屈原,“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同乡已婚女子纷纷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这一习俗也被保留至今。

3、“骚坛”诗会在诗人屈原的出生地——乐平里,这里起于明清时期的农民诗社——“骚坛”延续至今。

“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每年在艾粽飘香的五月端午,乐平里总要举办一次诗会。

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们相聚屈原庙,比文赛诗,他们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调吟唱着自己的诗作,以骚体诗凭吊屈原。

这种文化习俗代代沿袭,成为乐平里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景观。

4、游江招魂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

相传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抱石投江,以身殉国,消息传到屈乡,乡亲们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演变为现在的游江招魂。

临江祭祀屈原,龙舟是最为重要的,几天前就将龙船打磨好,擦上油漆,到祭祀时,首先将龙头安插到龙船上,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点睛。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传统文化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屈原则是端午节的主角之一。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传说与端午节紧密相连。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一生致力于为楚国的繁荣和民众的福祉而奋斗。

然而,由于他的忠诚和才能受到威胁,他最终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

在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据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敌国秦国侵略并被征服时,他心如刀绞,深感无能为力。

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后的第一个五月初五,当地的渔民们听到了江水中传来的声音。

他们赶到江边,发现江水中有很多鱼在躁动,于是他们决定划船下去打鱼。

但当他们下船后,发现江水中没有鱼,只有一只只竹筒漂浮其中。

渔民们将竹筒打捞上来,发现里面装满了米饭和肉。

渔民们猜测这是屈原为了阻止鱼儿吃掉他的尸体而投放的食物。

为了纪念屈原,渔民们决定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划龙舟下水,以驱散江中的恶鬼,并且在家中挂上艾叶和菖蒲,以驱邪辟邪。

这就是端午节的起源。

从此以后,端午节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以表达对屈原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此外,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系五色丝、戴香囊等各种习俗和活动。

这些习俗和活动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端午节的屈原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习俗和活动上,还体现在屈原的作品中。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等诗歌,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些诗歌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传承了屈原的精神和民族情感。

端午节的屈原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和缅怀,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通过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和屈原的诗歌,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爱国情怀。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珍视和平,并且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屈原故里十大特色端午习俗原汁原
味展现
屈原故里秭归端午习俗,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

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一个端午三次过,主要为纪念生于秭归乐平里的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今年端午期间,该地推出的礼俗及文化元素十分丰富,主要有:
1、祭奠屈原。

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屈原祠或长江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

祭奠设主祭、严祭,敬香上供,恭诵祭文,跪拜烧纸。

今年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更是别具一格。

不仅有参加活动的领导祭祀屈原,还有海峡两岸的著名诗人祭祀屈原,以及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祭祀屈原、当地的群众祭祀屈原。

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屈原后裔在屈原故里祭祀屈原,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2、游江招魂。

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龙舟下水前,划手们随“站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

礼毕,众齐到江边安龙头下水,同时,龙舟中的击鼓人扮屈原之妹屈幺姑,呼唤:“我哥回,我哥回——”然后,“站头”吹哨舞桡片点标,龙舟开始游动,唱《起桨曲》。

不久舟至江心,便接唱《招魂曲》,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唱《招魂曲》、游江的过程中,岸边的人和龙舟上的队员向江中抛
撒用彩线缠绕的粽子。

唱完《招魂曲》,龙舟的游江也随之在水面上划了一圈。

此时,便准备正式竞渡比赛。

今年端午节,湖北省外及港澳台龙舟代表队、湖北省内龙舟代表队30多支,将在中国龙舟训练基地——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游江招魂”。

3、龙舟竞渡。

参加比赛的龙舟颜色各异,有黄龙、白龙、红龙等,划船的人数不等,船尾一人掌艄把握方向,船腰一人击鼓喊号子,各条龙舟争相前进,场面十分壮观,成为融民族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一种新的节日民俗。

4、吃粽子、蒸馍馍。

三个端午都吃粽子,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蓼竹叶包糯米,包出三角棱形、中间有红枣的、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还特意请回出嫁的女儿一起过端午。

端午节前夕,全国85家厂商,在屈原故里秭归展出XX多种粽子及其他节令食品。

这些商家来自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5、喝雄黄酒。

端午这天,将雄黄研成粉末倒入酒中,喝少许,涂于小孩额前耳后,可防虫咬,防毒,洒于房前屋后、床角墙根,防毒蛇、毒虫。

6、挂艾蒿菖蒲。

端午节当天清晨,露水未干时,上山采割艾蒿、菖蒲,回家用彩带扎上,悬挂大门两旁,避邪祛
风。

采来的艾蒿除了当天应节外,一年中,不论何时有什么痛痒时,随时可摘取几枝配以大蒜梗,用水煎煮,洗擦患处或泡脚,可止痒祛风消炎。

小孩消化不良,也可用艾叶煮鸡蛋,将热蛋在孩子肚子上来回滚动,即可去滞。

7、扎香袋。

将艾蒿、雄黄、陈大蒜梗、松、柏或花椒、胡椒、白果、核桃、瓜子或五种中药材装入布中,以五彩线缠绕,佩戴胸前,祛邪防病。

8、农民骚坛诗社。

骚坛诗社成立于明清时期,延续至今,是秭归一个民间诗歌组织。

其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

骚坛诗社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与上海白社、东坡诗社等全国有名的诗社都有交往。

目前,社员已达60人,范围扩展至秭归县各个乡镇。

1949年后诗社曾一度中断,1982年由农民诗人谭光沛倡导恢复,至今仍年年坚持开展活动。

骚坛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X00首,自1982年恢复骚坛后,社员共写诗填词约4500多首,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X本。

其中,78岁的李国杰老人写诗达X00多首,老社长、农民诗人谭光沛公开发表诗作X0多首。

9、稻场娱乐。

末端午夜,家人团聚,亲友云集,同时喜庆夏收,由一家或数家作东,邀请全村乡亲邻里自娱自乐,跳当地的建东花鼓戏,唱山民歌,吹打乐合奏,划旱龙船,
玩狮子等,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末端午还“送瘟船”,有的叫“送神船”。

至此,端午节过完。

X、世界最长龙舟亮相屈原故里。

一艘世界上首次带辅助动力装置、设计全长为62米的最长钢制龙舟,将于今年端午节期间亮相当20X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活动。

这艘龙舟宽米、型深米、设计吃水米,可容纳120人同时乘划,拟将申请大世界吉尼斯。

建成后的巨型龙舟全长62米,以纪念屈原62寿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