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奥数公开课教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PPT出示)
练习三:(5分)
在一张纸上,挖出一个直径为2厘米的圆,并要让你将一枚直径为3厘米的硬币穿过去。
你觉得这可能吗?应该怎么做?(纸不能破)
分析:
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实我们只要把纸沿着2厘米圆的直径对折,然后把半圆左右两边拉成直线,直线的长度是2×3.14÷2=3.14厘米,大于硬币的直径,硬币就可以轻松通过了。
板书:
(PPT出示)
(二)例题四:(10分)
生活中的年龄
欧拉路过一个墓园,他看见一个长着翅膀的老人便问:“您是谁?”老人回答道:“我是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我是上帝的信使,你可知我有多少岁吗?我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唇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我结了婚,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我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我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我在极度悲痛中活了四年,也与世长辞了。
”
师:同学们,回忆下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这题目可以是什么问题?
生:求最小公倍数问题。
师:非常不错,那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是求什么的最小公倍数呢?
生:6、12、7
师:同学们都找出来了吗,再仔细找找,是不是还少了一个。
生:还有2。
师:儿子只活了父亲全部年龄的一半,那还要算上2。
虽然2已经是6、20因数了,但是我们在解题的时候不能跳过哦。
生:是。
(完整)六年级奥数教案
教育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理清解题思路,探索简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简算公式,掌握简算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让学生回顾异分母分数的运算过程并进行讲授
二、新课讲授
由回顾内容,导入新课公式
三、例题分析|习题强化
布置作业
拓展应用部分
思路要点
复习导入→新课讲授(公式)
课堂小结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倒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所以,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倒推法。
六年级数学
《举一反三》
教案
第一讲简便运算
授课时间:课时:授课形式:讲解+练习教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则运算转化为简便运算的过程,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规律的良好学习习惯
2.化繁为简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逐渐爱上做题,爱上探索
3.事物均有规律可循,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数字,积极探索数学世界
(可通过画图或画数轴进行分析)
2、情景问题讲解
三、例题分析|习题强化
类型题进行讲解+习题巩固
3、类型题回顾
布置作业
思路要点
例题+画题干分析变量不变量+思路启示+讲解+细节要求+习题
例:(课本典例1)有两筐苹果,乙筐是甲筐的 ,从甲筐取出6千克装入乙筐后,乙筐的苹果是甲筐的 ,问:甲乙两筐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能够理清题干中逻辑关系
3.能够对利用分数解决应用题有一个系统的知识领会过程
六年级奥数教案2
第二课堂(第五周)判断与推理 1教学要求: (1)理解逻辑推理的四条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分析、推理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分析、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练习法。
(一)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数学竞赛中,经常出现一些用逻辑推理来解答的题目。
逻辑推理是运用已知的若干判断去获得一个新判断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逻辑推理必须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理由充足律四条基本规律。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在一桩盗窃案中,有两个嫌疑人甲和乙,另有四个证人正在受到询问。
第一个证人说:“我只知道甲未盗窃”。
第二个证人说:“我只知道乙未盗窃”第三个证人的证词是“前面两个证词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第四个证人最后说:“我可以肯定第三个证人的证词是假的。
”通过调查研究,已证实第四个证人说了实话,那么盗窃犯是谁?(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同座位讨论。
(3)分析:本题关键是,第四个证人说了实话。
所以第三个证人是伪证。
即前两人是假,甲乙都是盗窃犯。
(4)为什么甲乙都是盗窃犯?三、巩固练习。
一位法官在审理一起盗窃案中,对涉及到的四名嫌疑人甲乙丙丁进行了审问,四人分别供述如下:甲说:“罪犯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说:“我没有作案,是丙偷的。
”丙说:“在甲和乙中间有一个是罪犯。
”丁说:“乙说的是事实。
”经过调查研究,已证实四人中有两人说了假话,另外两人说的是真话,那么罪犯是谁?(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同座位讨论。
(2)分析:问题关键是四名嫌疑人有两人说了假话,另外两人说的是真话。
如甲假,那剩的三人有一人说假,另外两人是真,而乙丁两人观点一致。
如乙假,那丁也假;反之,乙真,丁也真;只能丙假,乙丁真;丙是盗窃犯。
这样甲也对,产生矛盾,(矛盾律)所以甲不可能假。
同理,推出:乙丁有罪,甲丙无罪。
(4)说说为什么乙丁有罪,甲丙无罪?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圆柱圆锥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
2.能够正确计算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及特点。
2.计算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概念:(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体吗?(学生回答)(提问)什么是圆锥体呢?(学生回答)(解释)圆柱体就是由两个底面相等且平行的圆所围成的立体,而圆锥体则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顶点围成的立体。
2.讲解圆柱体的性质及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10分钟)(解释)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V=πr²h,其中r代表底面半径,h代表高度。
表面积公式为S=2πrh+2πr²。
(举例)现在有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为4cm,高度为8cm,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计算)V=π×4²×8=128π≈401.92,S=2π×4×8+2π×4²≈200.96+100π≈601.923.针对圆柱体的练习(15分钟)(出题)现有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为6cm,高度为12cm,分别计算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4.讲解圆锥体的性质及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10分钟)(解释)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为V=1/3πr²h,其中r代表底面半径,h 代表高度。
表面积公式为S=πr(r+√(r²+h²))。
(举例)现在有一个圆锥体,底面半径为3cm,高度为8cm,我们来计算一下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计算)V=1/3π×3²×8=72π≈226.2,S=π×3(3+√(3²+8²))=3π(3+√(9+64))=3π(3+√73)≈303.925.针对圆锥体的练习(15分钟)(出题)现有一个圆锥体,底面半径为5cm,高度为10cm,分别计算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六年级奥数第1讲:时钟问题-教案
生:1个小时。
师:一小格呢?生:12分钟?师:那么我们把时钟看作一个圆的话,时钟上一大格是几度?生:360÷12=30(度)。
师:一小格呢?生:30÷5=6(度)。
师:所以时针每小时转几度?生:30度。
师:每分钟呢?生:0.5度。
师:那么分针每小时转几度?生:360度。
师:每分钟呢?生:6度。
师:所以分针每分钟比时针多转几度?生:6-0.5=5.5(度)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对时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就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在课本上把重点画线,帮助理解和记忆)【探究新知,引入新课:学生已经在较低年级认识了时分秒以及时钟,通过对时钟进一步的认识,将时钟的钟面和圆、以及时针和分针的转速联系起来,从而引出新课。
】【板书课题:时钟问题】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0分)一个钟表在3时30分的时候停了,这时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讲解重点:时钟每大格小格所对应的度数是多少,用多种方法解题】师: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哪一个?是大的这个还是小的这个?生:小的这个。
师:对,是小于180度的那个。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时钟每小格有6 度,每大格有30度。
那么如果我们知道时针和分针之间有几小格或几大格,我们能知道它们的夹角吗?生:能,小格数乘6度,大格数乘30度。
师:那么同学们能数出来时针和分针之间有几格吗?生:……师:我们首先来看时针,由于现在是3时30分,3时刚过半个小时,因此时针指向?生:“3”和“4”的中间。
师:所以时针和分针之间有几个大格?生:2个半。
师:一个大格是几度?生:30度。
师:那么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生:30×2.5=75(度)师: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生:分别算出和“12”的夹角,然后减一下。
师:不错,我们来试一下。
时针中“12”转到“3:30”经过了几个小时?生:3.5个。
师:所以时针转过了几个大格?生:3.5个师:所以时针和“12”的夹角是?生:30×3.5=105(度)师:那分针呢?生:30×6=180(度)师:所以它们的夹角是?生:180-105=75(度)师:同学们平时做题的时候对时针分针的位置不是很熟悉,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
六年级上册奥数网教案
六年级上册奥数网教案一、第一章:数列与级数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了解级数的定义及性质。
2. 教学内容:a. 数列的概念与分类b. 数列的求和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分组求和等c. 级数的定义及性质3. 教学难点:级数的收敛性与发散性的判断二、第二章:函数与极限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理解极限的思想,会计算极限。
2. 教学内容:a.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b. 极限的定义及性质:无穷小、无穷大、极限的计算c. 极限的应用:函数的连续性、导数的定义3. 教学难点:极限的计算及函数的连续性三、第三章:微分学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微分的概念,学会计算微分,了解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微分的定义及计算法则b. 微分的基本公式与运算法则c. 微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速度、加速度、曲线的切线等3. 教学难点:微分的计算及应用四、第四章:积分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积分的概念,学会计算积分,掌握积分的应用。
2. 教学内容:a. 积分的定义及计算法则b.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计算c. 积分的应用:面积、体积、弧长等3. 教学难点:积分的计算及应用五、第五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
2. 教学内容:a.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独立性等b. 概率的计算: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排列组合等c. 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统计、概率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3.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六、第六章:几何初步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基本概念,熟悉几何图形,理解几何公理体系。
2. 教学内容:a. 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等b.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c. 几何公理体系:欧几里得几何、非欧几何3. 教学难点: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几何公理体系的应用七、第七章:代数初步1. 教学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代数基本概念,学会代数运算,了解代数方程的解法。
六年级《表面积与体积》奥数教案
(六年级)备课教员:第十二讲表面积与体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1.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四、教学准备:PPT、长方形硬纸片、圆形纸片各一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深入地意识到体积基础公式是底面积×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师:老师手中有两张纸片,看纸片上贴的是什么?生:红包。
师:你们想要红包吗?每个红包里面的东西都不一样哦。
生:想要。
师:红包不是你们想要就能要。
想获得红包就得经过老师的考验。
这里2张长方形的纸片,老师想看到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体?哪位同学告诉老师怎么办?上来操作给老师看看。
生:……(长方形纸片快速地上下平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长方体,圆形纸片水平的快速地上下平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圆柱体。
)师:这两位同学想象力非常棒,这两个红包就给这两位优秀的同学,看看里面是什么?生:……师:唉,老师再问问你们,拿着长方形这张纸上移,到这个点高度停止,它运动的轨迹是不是这一段,就是它形成的长方体的高?圆形纸片呢?(不断地平移,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生:……师:不错,那这个形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底面积是不是就是纸片的面积?生:是的。
师:好像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也是有些联系的哦,那我们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的奥妙吧。
【探究新知,引入新课: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小学所有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本堂主要是对该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巩固,并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板书课题:表面积与体积】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0分)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木块,从它的上方挖去一个半径为5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形木块,这个木块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讲解重点:回顾和整理正方体、圆柱体概念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及了解圆柱体表面积推导过程。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通过奥数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供学生与同龄人竞争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 掌握奥数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和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解题策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奥数教材和题目。
2. 准备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 分发练习册和纸笔给学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奥数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奥数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奥数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如逻辑推理、数列、几何等。
2. 分析每种问题类型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示范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示范解答一个奥数题目,详细解释解题思路和步骤。
2.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答几个类似的奥数题目。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与创新(15分钟)1. 提供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奥数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2. 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奥数知识和解题方法。
2.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适量的奥数练习题,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奥数竞赛和活动,提供相关信息和报名方式。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解题,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思考。
3.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年级奥数第2讲:按比例分配-教案
( 六年级 ) 备课教员:×××第二讲 按比例分配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2. 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把比转化为相应分数形式。
四、教学准备: 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简单的题目,由旧知识(平均、比)引入到新课题,掌握如何通过比和总数来分配。
】师:如果老师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3个男生和2个女生,每人分几个? 生:2个。
师:那么男生分几个?女生分几个呢?生:男生分6个,女生分4个。
师:不错,现在我把题目改成,有10个苹果,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2,男 生和女生各分多少个?生:还是男生分6个,女生分4个。
师:怎么做的?生:把男生看作3份,女生看作2份,一共有5份,每份2个,所以男生分6个,女生分4个。
师:那么男生占全部的?生:53。
师:女生占全部的?生:52。
师:我们知道了男生和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分率,又知道总的苹果数。
那么男 生分几个?怎么算?生:10×53=6(个)。
师:女生呢?生:10×52=4(个)。
师:知道总数和分配对象的比,我们就可以算出分配的具体数量。
也就是我们 经常用到的公式:总数×分率=分量。
【探究新知,引入新课:在实际的题目中,总数和分配比往往比较隐藏,需要将其转化,这节课就是利用所学知识将题目转化为最直观简单的方法来求解。
】【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0分)植树节到了,阿博士带着六年级学生植树绿化。
六年级奥数教案
1.学生思考:要比较 和 的大小,是不是应该分母或者分子相同,再进行比较呢?
2.引入概念:比较两个分数大小,必须让两者的分母或分子相同再进行比较,我们常用的是使两者分母相同
3.示范:首先需要找最小公倍数,进行分数通分
4.学生回答: 和 的最小公倍数,老师引入:当两数没有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将两数相乘
哪个是变量,哪个是不变量?甲是变量,乙是不变量
思路:如何看单位“1”,如何列式
细节:要注意是从甲筐拿出来往乙筐放;记得写“答”
习题:(举一反三1中的习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学生初步将分数应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学会利用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分数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第四讲分数大小
授课时间:课时:授课形式:讲解+练习教师:
思路:应用公式 将此题转变形式
讲解过程(略)
重点:公式的灵活应用,裂项相加法、错位相减法的应用
口头总结+同类型题导入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巧算与估算的学习,以及对估算和巧算与分数知识的关联,能够增强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讲转化单位“1”
授课时间:课时:授课形式:讲解+练习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本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倒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念
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所以,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倒推法。
2、情景导入、概念理解
(课本典例1的进行学习和分析、讲解)
三、例题分析|习题强化
六年级奥数教案第11讲:平面图形
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一〉例题3:〈10分〉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被E、F两点三等分,已知三角形ABE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讲解重点: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找到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题目中有哪个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生:对角线AC被E、F两点三等分。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生:AE=EF=FC。
师:这三段线段都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它们与点B构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高相等。
师: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面积相等。
师:非常好,也就是说三角形BAE、BEF、BFC的面积相等。
那么同理,我们可可以推出另一边的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生:相等。
师:那么这6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吗?生:相等。
师:为什么?生:因为平行四边形BEDF中三角形ABC等于三角形ADC。
师:对了,现在我们知道三角形ABE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呢?生:5×3×2=30〈平方厘米〉板书:5×3×2=30〈平方厘米〉答: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
练习3:〈5分〉如图,梯形ABCD的对角线AC和BD交于E点,已知E、F两点三等分AC,三角形ADE的面积是3平方厘米,求梯形ABCD的面积。
分析:E、F三等分AC,AE=EF=FC。
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因此三角形ADE的面积是三角形DEC和三角形ABE的一半,是三角形EBC的四分之一。
板书:3×〈1+2+2+4〉=27〈平方厘米〉答:梯形ABCD的面积是27平方厘米。
〈二〉例题4:〈12分〉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厘米〉【讲解重点:利用翻折的方法,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师:阴影部分有哪些?生:四分之一圆中去掉一个三角形,正方形中去掉一个四分之一圆。
师:那么我们在计算面积的时候是不是也是用这种分解的方法呢?生:是。
六年级奥数教案
六年级奥数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奥数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3.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 奥数题型的理解和解题方法;2. 奥数题目的策略性解法;3. 奥数题目的思维拓展和创新。
教学难点:1. 复杂奥数题目的解题思路;2. 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性;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1. 奥数相关教材和题目;2. 计算器和白板;3. 分组活动所需的小组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奥数的概念,解释奥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谜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奥数常见题型,如逻辑推理题、数列题、几何题等;2. 讲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解题思路。
三、示范演练(20分钟)1. 选择一道典型的奥数题目进行解题演示,解释解题思路和步骤;2. 鼓励学生参与解题过程,提出问题和讨论思路;3. 分析解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套奥数题目;2.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题目,鼓励团队合作和交流;3. 每个小组完成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
五、个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2. 监督学生的解题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 强调解题速度和准确性的重要性。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奥数题型和解题方法;2. 强调继续练习和思考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展示自己的数学才能。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奥数培训班或参加奥数竞赛,提高解题技巧和经验;2. 给学生布置奥数相关的作业或挑战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 定期组织奥数比赛或解题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课题一: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利用转化及割补的方法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抓住“变”与“不变”。
教学重点: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求解教学难点:观察转化后的“变”与“不变”(形状、面积发生变化,但是周长不变)教学关键:画图观察教具准备:三角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
教学过程:(40分钟)一、复习导入(5分钟)1、我们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请你用字母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看图:在练习本上写出周长和面积3、汇报。
同时了解一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如何。
二、新授(探究1~3)(30分钟)(一)、学习探究活动1求ABEFGD的周长和面积。
图形ABEFGD是由一个长方形ABCD和一个正方形CEFG拼成的。
AB=10cmBE =10cmDG=4cm1、黑板上画出图形。
2、让学生默读几遍题,要求看图就能够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提问:看图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教师把文字部分擦除。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题意,为讲题打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4、两个人互相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5、自己试着解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方法及学生的水平。
6、汇报同时讲解方法一:直接求:AB=DCCG=DC-DG=10-4=6cmBC=10-6=4cmAD=BC=4cmABEFGD周长=AB+BE+EF+GF+DG+AD=10+10+6+6+4+4=40cmABEFGD面积=ABCD面积+GCEF面积=10×4+6×6=76cm方法二:转化后求解GF=DG'=4cmDG=G'F=6cmABEG'是一个正方形所以:ABEFGD的周长就是ABEG'的周长=10×4=40cm(转化后周长没有发生变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不规则图形ABEFGD转化为正方形ABEG'后面积却发生了变化:增加了长方形DGFG'的面积,因此求A BEFGD的面积要用正方形ABEG'的面积减去长方形DGFG'的面积。
六年级奥数(教案)第6讲:比的认识和应用
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师:其实,这个3:0本身就提醒了我们它不是表示比的关系,哪里提醒我们了?(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师:这里只是用比的样子记录各自进球个数或所得分数,并不是表示两数相除
的关系,大家可要注意哦。
(出示PPT)
二、探索发现授课(42分)
(一)例题3:(13分)
六一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3,其中女生比男生多15人,求六一班有学生多少人?
师:本题中,我们把什么作为单位“1”?
生:六一班人数。
师:我们把单位“1”分成几份?那么男生占多少份?女生占多少份?
(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知识,要多提问基础稍差的学生)
题。
四、教学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0分钟)
导入(5分)
师:秋天到了,橘子园里大丰收,果农给芭啦啦综合学校运来了一筐橘子,要
分给五年级、六年级两个班级,你觉得该怎样分呢?
生:五年级分得多,六年级分得多,一个班一半。
师:一个班一半,就是平均分,我们可以用比来表示,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1:1
= ÷
= ×
=
师:接下来这题2.5:37.5%同学们来动手试下吧。
生:……
板书:
2.5:37.5%
=2.5÷37.5%
=
师:我们在求有单位的比值中我们先统一单位,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呢?1平
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复习平方单位中公顷和平方米、平方千米的转换)
板书:
100公顷:62500平方米
=(100×10000)平方米:62500平方米
六年级上册奥数(教案)第4讲:百分数的应用—浓度问题
27%糖水中糖的质量是(250-22%x)克。
我们还有哪个已知量没有利用呢?(引导学生发现用总质量列出等式)师:22%糖水的质量是x克,27%糖水中糖的质量是(250-22%x)克。
把27%糖水溶液,当作单位“1”,通过除法我们就可以算出27%糖水的质量了,列等式求解。
板书:解:设22%糖水为x克,1000×25%=250(克)x+(250-22%x)÷27%=1000x=4001000-400=600(克)答:22%的糖水需要400克,27%的糖水需要600克。
师:老师这还有一种快速求解该类型的方法,它也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点的思想结晶。
老师简单讲下方法,有兴趣的同学不懂可以课后再问老师。
(看学生的水平情况决定是否讲授)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十字交叉法,它是解决混合浓度问题非常高效的方法。
师:我们把2种溶液的溶度记作a,b,(b>a),混合后的浓度为c。
列式:为了使得a、b两种浓度混合后为浓度c,则a浓度的溶液:b浓度的溶液为(b-c):(c-a)。
师:那么以本题为例,a是22%,b是27%,c是25%。
两个溶液的质量比是多少?(引导基础好的同学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生:……师:不错,22%的溶液:27%溶液=(27%-25%):(25%-22%)=2:3。
总质量是1000 克,所以运用比的知识就能快速求解了。
练习5:甲、乙两种酒各含酒精75%和55%,要配制含酒精65%的酒3000克。
应当从这两种酒中各取多少克?分析:抓住两2个已知量,混合后的溶质、溶液,转换成同一个未知量,列出等式求解。
板书:解:设75%的酒精x克,3000×65%=1950(克)x+(1950-75%x)÷55%=3000。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题能力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题能力【教案名称】: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解题能力【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提高思维逻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 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推理和解题两个部分,同时结合奥数题型,设置了一些探究性问题。
1. 数学推理a) 利用数列的规律进行推理:通过给出的前几项,让学生推测下一项;b) 利用图形的特点进行推理:通过观察图形的形状、颜色、线条等特点,让学生进行推理;c) 利用数学运算法则进行推理:通过给出一些数学运算的结果,让学生推测运算的规则或初始值。
2. 解题能力训练a) 算术题解题:通过一些常见的算术题目,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题思路;b) 文字题解题:通过生活实际问题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转化能力;c) 几何题解题:通过对几何图形的描述和问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步骤】:1. Warm-up活动:利用数学游戏或数字谜题等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数学推理训练:a) 教师通过具体示例讲解不同类型的数学推理方法;b)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尝试推理并给出答案;c) 学生展示并讨论各自的推理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 解题能力训练:a) 教师给出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灵活运用;b)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典型题目;c) 学生介绍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4. 提高扩展训练:a) 给学生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和独立解题能力;b) 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c)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与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数学推理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和应用知识的能力;2.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与交流,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答案;3.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评价学生对于数学推理和解题能力的掌握情况;4. 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六年级奥数(教案)第9讲:圆的周长
(出示PPT)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3:(13分)请计算下图环形跑道的周长。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生:这是一个跑道。
师:跑道有什么特点?生:两边是半圆,中间是长方形。
师:嗯,那它的周长应该怎么算呢?生:两个半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线的长度。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半圆周长的方法,同学们还记得吗?生:记得,是圆周长的一半加上直径的长度。
师:嗯,很好,那么这里是这样算吗?生:不是,不能算上直径的长度。
师:所以,我们只需要计算两个半圆圆弧的周长就行了,也就是?生:一个圆的周长。
师:很好,所以我们最后应该怎么算呢?生: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线的长度。
师:很好,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一遍。
【ppt详细讲解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在书本上做一遍】板书:3.14×100+120×2=554(米)答:这个环形跑道的周长是554米。
练习3:(7分)求阴影部分的周长。
(单位:厘米)【让学生先自己做,然后邀请两个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并让其他学生指出问题。
教师注意重点指导不懂的学生】 分析:阴影部分是两个半圆周长的和,计算的时候要算上直径的长度。
同时,也可以利用多个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导出阴影部分的周长等于最大的半圆的周长。
板书:方法一:3.14×12÷2+12+3.14×6÷2+6=46.26(厘米) 方法二:3.14×(12+6)÷2+(12+6)=46.26(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周长是46.26厘米。
(二)例题4:(13分)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8m,在花坛的周围摆放盆花,每隔100571m 放一盆,一共可以放几盆花?师:同学们看这道题,有什么发现? 生:这是一道植树问题。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间隔问题。
师:嗯,非常棒。
植树问题有哪几个相关因素吗? 生:总距离,间距,棵数。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量? 生:间距。
师:我们要求什么? 生:棵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数强化训练
1.某人到花店买花,他只有24元。
本打算买6枝玫瑰和3枝百合,但钱不够,
只好买了4枝玫瑰和5枝百合,这样他还剩了
2元多钱。
请你算一算,2枝玫瑰
和3枝百合哪个的价格高?
2.某校人数是三位数,平均每个班级36人。
若将全校人数的百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则全校人数比实际少180人。
该校人数最多可以达到多少人?
3.在正方形边长为10㎝中,画了两个1
4
圆,图中两个阴影部分面积相差多少?
4.梯形ABCD 中,AD=4㎝,ABD S ∆=16㎝2,AED S ∆比EBC S ∆小24㎝2,求梯形ABCD 的面
积。
5.在梯形ABCD 中,AE ∥CD ,△B O E 比△AOD 4的面积大,且EC=25
BC ,求梯形ABCD 的面积。
(单位:㎝)
6.如图,∠BOA=90°,以AO 为直径画半圆交OD 于E ,如果图中①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7.31453×68765×987657的积,除以4的余数是多少? 。
8.444344421L
200022222除以13所得的余数是 。
9.哪些数除以7能使商与余数相同?
10.在1,2,3,…,29,30这30个自然数中,最多能取出多少个数,使取出的这些数中,任意两个不同的数的和都不是7的倍数。
11.有一个九位数abcdefghi 的各位数字都不相同且全都不为0,并且二位数ab 可被2整除,三位数abc 可被3整除,四位数abcd 可被4整除,……依此类推,九位数abcdefghi 可被9整除.请问这个九位数abcdefghi 是多少?
12.已知正整数a 、b 之差为120,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其最大公约数的105倍,那么a 、b 中较大的数是多少?
13. 1001的倍数中,共有几个数恰有1001个约数?
14.有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现将其中的三顶给排成一列的三人每人戴一顶,每人都只能看到自己前面人的帽子,而看不见自己和自己后面人的帽子,同时三人也都知道剩下的两顶帽子的颜色(但都知道他们三人的帽子是从三顶红帽子,两顶白帽子中取出来的)。
先问站在最后边的人道:“你知道你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吗?”
最后边的人回答:“不知道。
”
接着让中间的人说出自己戴的帽子的颜色,中间的人也回答说:“不知道。
”
听了他们二人的回答后,你能知道站在最前面的人戴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吗?
15.将1~9九个数分别填入下图○内,使外三角形边上○内数之和等于里面三角形边上○内数字之和27。
16.把1、3、5、7、9、11、13、15这八个数,分别填入图中的八个○内,使得每个圆圈内五个○内数的和都是39。
(求出基本解)
17.如图,有三个图形纸片,面积都是105平方厘米,盖住桌面的总面积为205平方厘米,三个纸片重叠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
求不重叠部分的面积。
18.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有10位小朋友去购买冷饮,买汽水的有6人,买可乐的有6人,买果汁的有4人,其中有3人买了汽水又买了可乐,有一个买了汽水又买了果汁,有2人买了可乐又买了果汁,没有一样也未买的人,那么(1)三样都买了的有几人。
(2)只买了一样的有几人。
19.50名学生面向老师站成一排,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报数:1,2,3……50,报完后,老师让所报数是4的倍数的学生向后转,接着又让报数为6的学生向后转,此时还有多少名学生面向老师?
20.4圆两两相交,把4圆分成13区域,在上面填上1—13这13个数,然后把各圆中的数各自相加再把这四个圆中的和再相加得总和,那么,总和最小为多少,最大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