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复习: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9
(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③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④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⑤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 映的思想流派。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思想流派”。抓住材料中 的关键信息“始创于商鞅变法时”“改革仿照《周礼》”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和 儒家的思想。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8
3.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 (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 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 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2
命题点 1 纵向考查古代史主题内容相似的改革 【典例】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 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
10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 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6
2.措施
(1)经济: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政治: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3)风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评价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4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3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 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15
4.评价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6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矛盾激化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7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 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8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 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 质量,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1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6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 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9
3.评价 (1)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1
(2)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
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
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7
命题点 2 以“史鉴功能”为宗旨,隐性考查社会热点及改革领导者的作用 【典例】 2.(2019·高考全国卷Ⅱ,T4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 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 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 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 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 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 8 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7
2.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 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来自百度文库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 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 帝改革等。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
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3
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 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 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5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4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评价 (1)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2)积极方面: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 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消极方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2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3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 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上篇 通史构建 · 模块突破
板块四 选考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
模块四 选考部分
1
01
主干整合
02
认知深化
03
真题典例
04
模拟训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
【考情分析】
1.突出“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历史事件三要素——背景、过程、意义
等考查,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0
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 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总结它对社会历史 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上一页
返回导航
理解和分析。
2.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
3.从考查内容看,以中国史为主,尤其是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
及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
4.从问题设计来看,一般是两问,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从设问视角来看,多采用比
较类、原因类、作用类、特点类、其他类。
上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模块四 选考部分
25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 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思路点拨:第二小问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求答语是“对象”“各自作用”。根 据“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归纳出对象。 “二十等爵”制的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禄制、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 统一等角度概括。“王等爵”制的作用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 度考虑。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 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
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 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
上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