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景观生态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种-面积关系(斑块大小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物种数量(S)与生境面积(A)之间的关系是地理学和生态学中 的研究热点之一。物种数量(S)与生境面积(A)之间的关系为:
S=CAz
式中,S-物种数量,A-生境(斑块)面积,在同一纬度地区,C 为常数, C的变化反映地理位置变化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z为常数, 通常取0.263(0.18~0.35)。
生境面积有关外,还与其他的因素有关。在景观(环境)规划
时,除了考虑物种种数与斑块面积有关外,还要考虑其它因素, 如地理位置、最小存活种群以及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小面积 (或维持生态系统完整的最小面积)。
Nt+1
S’
K-对策者
S
r-对策者 种群数量达到 环境容纳量点
X
种群灭绝点
t
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样性支撑能力的贡献,同时较大的斑块也为生境异质性提供
了客观基础,对种群灭绝率也有抑制作用。而隔离因素主要 影响斑块间的物种交流,斑块间的有机体动态是景观维持生
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分析,斑块面积应该是生物保护 设计中首要保证的设计要素,而且景观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潜力是景观中斑块大小状况的函数。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生态交错区是相邻两种景观要素直接相互作用的场所,
这部分的物质、能量密度及物种组成特征也与两侧的景观要素 的内部有较大的差异。生态交错区对能量、营养物质、物种分
布的影响称为边缘效应。
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可称为内/缘比,即 D=A内/A外 对于形状一样,大小不同的斑块来说,它们的内/缘比是不 同的。如果各斑块的边缘宽度相对一致,斑块的内/缘比与斑 块面积成正比,即斑块面积越大,斑块的内/缘比越大。 当边缘效应为聚集效应时,有: ①大斑块,内缘比大,能 量、物质在边缘的比例也就小。相反,小斑块,内缘比小,能
它们的稳定性也不同。
(三)斑块的大小
斑块的大小是最容易看到的几何特征之一。从生物学角度看, 当斑块的形状一样时,斑块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到能量和营养物质
在景观中的分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斑块中物种的数量。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本章内容提要:
1、景观结构模型——景观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生态属性 2、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测度指标 3、景观异质性的类型、测度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
4、景观的空间格局的概念和类型
目的:掌握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第一节 景观结构模型
目前主要的景观结构模型有:
(1)斑块—廊道—基底模型:将各类景观要素归结为斑块、廊道 和本底3类成分,用来描述和分析景观的结构和景观要素的功能性特 征。 (2)网络—结点模型:景观是由线(廊道)和结点构成,如城市 景观中的道路系统可以用网络—结点模型加以描述和研究,城市公交 网络由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公交站点把公交线 路连接起来,而公交线路由若干沿线公交站点组成。也是描述景观结
4、斑块大小的测度指标
斑块大小用斑块面积表示。传统的测度方法有方格法和求积仪 法,现代测度方法主要采用GIS软件。
斑块面积的测度指标有: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 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标准差和变动(异)系数、斑块内部生境面积、 斑块粒级结构等。 斑块粒级结构:对长沙市天心区绿地景观格局进行研究时,划 分绿地斑块面积等级所用的标准,即≤500m2时为小型绿地斑块, 500~3000m2为中型绿地斑块,3000~10000m2时为大中型绿地斑块, ≥10000m2为大型绿地斑块。
地、沙漠中的绿洲,也可能是人
工的,如人工林、树木园、村落 等。各种不同斑块及其组合特征
不同。
根据斑块的起源,常见的景观斑 块类型分为以下4种: 1、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在景观中由于局部性干扰而形成的小面 积斑块。如自然干扰(如雪崩、火烧、 泥石流等)或人为干扰(森林采伐、矿 产开采等)所形成的小面积斑块。 2、残留斑块(remnant patch) :景 观中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在局部 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 者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 如森林 或草原大火、大范围的森林砍伐、农业 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小片森林斑 块、草原斑块。 干扰斑块和残留斑块在外部形式上 似乎有一种反正对应关系。
3、环境资源斑块的主要特征
① 环境资源斑块与基底之间的边界比较固定,一般 地说,环境资源斑块是周转率最低的斑块类型。 ②在环境资源斑块中,虽然也存在种群的变动、迁 入、灭绝等过程,但都处于极低的水平。
4、引入斑块的主要特征
斑块中种群动态变化、斑块的周转率在很大程度上 起决于人类的管理程度和恒久性。 以上的分析表明,根据斑块的起源、成因不同,可 以将它们分为4种类型。也正由于它们的起源的不同,
构和空间格局的重要模型。
(3)生态安全格局模型:景观是由通道、战略点和空间关系等构 成。
以上三种模型中,以斑块—廊道—基底模型是为著名。本节内容
将重点介绍前面2种模型。
第一节 景观结构模型
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 态系统构成的。因此,构成景观 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生态系统 或单元即景观要素。美国生态学 家Forman和法国生态学家 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 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
5、斑块与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物种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途经,对整个生 态系统及地球环境亦有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保护区面积越
大,能够保护与维持的物种也越多,但客观条件限制了保护区
灭绝率E与岛屿的面积大小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岛屿 的面积越小,物种的灭绝率越大,且灭绝率随物种数量的减 少,灭绝率逐渐下降。因此 E(S,A)=RSn/A 这一理论说明,在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意斑块面积大 小以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斑块物种数量最多, 维持斑块生物稳定性。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研究斑块物种维持机制方面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可以用下面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陆地斑块 的这一复杂过程: 物种丰富度=f(+生境多样性,—(+)干扰,+面积,—斑 块隔离程度,+年龄,+基质异质性,—边界不连续性) 斑块大小主要通过影响斑块的能量总量来实现对生物多
第三章 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即景观空间结构 landscape spatial structure)是指景观组成要素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及其在空间 上分布与配置状况。 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的载体,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强烈影响景 观功能及其生态学过程(即不同的景观结构具有不同景观功能)。
量、物种在边缘的比例就大。
② 在斑块的边缘部位,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的产量、数量 明显高于或多于斑块内部。例如森林中边缘的林木生长旺盛, 下层的灌木、草本也多,甚至各层中花果产量也明显比内部高。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小斑块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和 营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大斑块。 相反,如果边缘效应为负效应时,则小斑块的能量与营养 物质的含量要小一些。因此,斑块的大小对能量、营养在斑块 中的分配有明显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就单个斑块而言,大斑块的能量、物质总 量大于小斑块,对于主要生活在单个斑块的物种而言,大斑块 能提供更充分的能量和物质。
式。它为能够具体而形象地描 述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提供
了一种“空间语言” (spatial
language)。这种分类体系目前 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草地与森林景观
一、斑块
(一)斑块的起源或形成机制、主要类型
斑块是在外观不同于周围环 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由于成因 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及外部 特征各异,可以是有生命的,如 动植物群落,也可以是无生命的, 如裸岩石、土壤或建筑物等。它 可能是自然的,如森林中的沼泽
斑块
廊道
基底
组成景观的景观要素类型不外乎
3种:斑块/缀块/嵌块体(patch)、 廊道/走廊(corridor)、基底/本底/
基质(matrix),如图所示。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
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 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 输电线路等。
斑块和廊道在外貌形状上、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但也有
一致的地方,廊道实际上也是线性状或带状的斑块。 基底:通常是在景观中分布面积最大、连接程度最高,并
且在功能上对景观的动态起着控制作用的背景结构。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将生境 斑块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 性联系在一起,成为早期北美景 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一般 表达式为:
dS/dt = I – E
式中,S为物种数,t为时间,I 为迁入率,E为灭绝率。
迁入率I由岛屿与种源的隔离程度决定的,由图可以看出, 隔离得越厉害,迁入率越低,图中远岛的迁入率曲线明显低 于近岛,迁入率均随物种种数的增加而下降。因此 I(S,D)=(1-S/SP)2nexp(1-D 1/2/D0)
关系。一般来说,干扰斑块是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即干
扰斑块的周转率最高。
2、残留斑块的主要特征
① 残留斑块与干扰斑块都来源 于干扰,且其周转率也较高。 ②残留斑块与干扰斑块在景观 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同。例如:在森 林中发生火灾,当火灾较小时,出 现的火烧迹地,这时我们将周围未 烧的森林称为基底,将火烧迹地称 为干扰斑块;如果火灾蔓延扩大, 火烧面积很大,但有少数团块状的 林分未烧到,这时候我们将火烧迹 地称为基底,残留的林分为残留斑 块。(请问:同一景观中干扰斑块 与残留斑块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
Fra Baidu bibliotek
3、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由于环境资源条件 (土壤类型、水分、养分及地形有关的 各种因素)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 的斑块。如森林中的沼泽地、沙漠中的 绿洲等。 4、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 于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将动植物引入某些 地区而形成的局部性斑块。如果引入的 是植物群落,如人工林、树木园、种植 园、作物地、高尔夫球场等称为种植斑 块。此外,人类聚居地(城市、村落等) 也是最明显、最普遍的引入斑块。 可见,斑块的主要来源有:环境资 源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在空间上分布 不均匀)、自然干扰、人类活动等。
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 地基底等。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
和控制。
斑块、廊道是相对于基底而
言的。近年来,以斑块、廊道 和基底为核心的一系列概念、
理论和方法已逐渐成为了现代
景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Forman (1995)把它称为景观
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模
一般说来,物种丰富度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可以从以下
3个方面得到解释: 面积越大,记录到的种越多,这已在植物群落调查中得到证实。 面积较大,遇到的稀有种的机会越多。 面积小支持的种群较小,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差。因为小
种群往往容易近亲繁殖,环境变化或突发事件的发生而灭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生境面积的增加,物种的数量增加到一 定的程度后,不再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了物种数量与
(二)各种斑块类型的主要特征
1、干扰斑块的主要特征
① 干扰发生后,干扰斑块内的生物种群种类、数量等
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工
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种
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②干扰斑块与基底间是一种与干扰状况相对应的动态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再生斑块:是指在先前被干扰 而遭破坏的地段上重新出现的生态 系统,在形式上似乎与残留斑块类 似。
短生斑块:则指由于环境条件 短暂波动或动物活动引起的,持续 期很短的斑块。如荒漠中雨后出现 的短生植物群落、演替进程中过渡 群落、水源处时而聚集的动物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