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堡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廉·冯·洪堡特及其学术思想

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家。1767年生于波茨坦。1787—1789年就读于法兰克福大学和格廷根大学,1801—1810年任普鲁士宗教和教育大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1809年创建柏林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1810—1819年任外交官。1919年以后辞去公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在德国近代史学者的笔下,他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民主政治家,能干老练的外交家,学者型的社会活动家。他又是一个追求完美人性的教育改革家,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的新型大学的创建人,因此常为西方教育史家提到。他有时出现在西方美学史、文艺理论的著作中,被描绘为席勒和歌德思想的继承者,德国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类学家也经常提到他,因为他继赫尔德、康德之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从事过“人的研究”,比较过民族、文化的异同。最后,在语言学史著者的眼中,他是一个伟大的语言理论家,普通语言学的奠基者。

洪堡特对许多语言都有广泛的认识。他研究过欧洲的巴斯克语、美洲的印第安语,非洲的埃及语和亚洲的梵语、汉语等多种语言,是比较语言学创始人之一。他善于突破历史局限,透过个别的语言现象,深入考察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问题上,他都做了富有创见性的研究和探讨,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德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洪堡特第一篇有关语言学的著作是1820年6月29曰在柏林学会宣读的一篇报告《依照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论语言的比较研究》,在这篇文章里他起草了他所设想的语言哲学体系的纲要。1828年,他发表了《论双数》一文,这标志着他在语言研究上完全转向理论研究的开始。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项工作是《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写作,这篇巨著共分三卷,陆续出版已在他去世以后的1836—1840年。书中附有一篇长达300多页的绪论,题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这篇绪论是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代表作,对其后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洪堡特有关语言的创造性特征的论述,是他的语言理论的精髓。即“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他认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活动。

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意味着语言具有创造性。语言的创造性,当然首先是指精神活动创造性,但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自身的创造性,即语言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生成的特性。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变化生长中的有机体,每一种语言都有从自身内部进行创造、自我生成的生命原则。这种原则,则是精神力量为之设定的。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是人类精神的基本特性。语言活动的目的,是把声音转化为思想的表现物,它使说话者能够无限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语言手段。他指出:“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即“制成的东西、所作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活动(Energeia,即“作用、活动”)。(姚小平, 1995:121)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运用手段却极为有限,这些手段并不为个人独有,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

他的巨著《论爪哇岛上的加维语》(Uber die Kawisprache auf der Insel Jawa),共分三册,于1836—1840年出版,里面附有一篇绪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

其对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Uber die V 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el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

这是他最重要的一篇著作。洪堡特在这篇“绪论”里首先说明语言不是一件已经完成的工程(er—gon),而是一种活动(energeia)(Sie selbst ist kein werk,ergon,son—dern eine tatigheit,energeia)。所以语言只能在它的发生和发展中予以确定。人们利用声音来表达思想,这就是他的心灵活动。严格的说,这是就每个言语行为来说的,但实际上语言应该看做这些活动的总体。依照我们的意念构成语言的词和规则实际上只存在于连续的言语行为当中。我们把语言分成许多词和规则,那只是一种很粗糙的科学分析的死的产物。语言的一切都是动的,而不是静的;它的死的部分必须在人的心灵中不断予以复制;为了能够存在,它必须被人说出来或了解,所以必须全部为人所利用。

对于语言和民族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是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所以,研究语言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应该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研究相结合。其一、语言作为精神活动的工具, 其完善程度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发展。其二、民族语言积淀了该民族长久以来的经验和思想, 潜在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个性。

在洪堡特看来,每种语言,甚至最为人所看不起的方言,都是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民的个性的表现,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的特征;它可以表明那个民族用来实现它的言语理想的特殊方法。每种语言或方言都应该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有机的整体是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甚至一种方言与另一种方言不同的。但是因为语言就是它的使用者的民族性格的象征,每种语言的许多成分起初都是用声音来代表概念的,有些声音和有些一般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联系,所以虽在毫无相互关系的语言中,我们有时也可以找到用类似的声音来表示相同或差不多相同的概念的现象。

洪堡特把语言置于具体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进一步考察了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事物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任何语言都具有接受一切事物并且将其付之于表达的灵活性,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对人的认知活动形成绝对的制约。在他看来,语言是人类本质的组成部分,其萌发是由于人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仅仅产生于维持外部交际的需要。洪堡特细致地考察了许多语言,以词的语法形态为主要依据,将世界语言分为三类:孤立语粘着语和屈折语。他认为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言,梵语则是典型的屈折语,包括粘着语在内的所有其它语言处在这两种极端类型之间。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和不太完善的区别。但没有优劣之分。即使是最野蛮的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予以歧视,或贬低它的价值,因为每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创造语言的能力的表现。

在语言起源方面洪堡特持语言起源: “突现论”观点。赫尔德(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在《论语言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语言之兴起是出于自然,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姚小平, 1999: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语言起源这一问题上持“进化论”的观点,即人类语言从动物语言演化而来。

而洪堡特认为语言学应当依靠经验事实,而不是信赖那些关于人类及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