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理论

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获得信息,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在这两年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不时的冒出一段一段的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语言,从早期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凤姐”“小月月”等等,他们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时的说出一句来显示我们是潮人。然而我们也要想到,在这些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的着他。他的出现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把关人网络传播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

我们可以简单认为把关人就是通过信息的删选人。其在大众传媒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检查功能、加工功能、评价功能、导向功能、桥梁功能。而我们可以更深刻的把“把关人”是三种人,即信息的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他贯穿着传播的始终,首先把关人必须是对信息的接受,他总是先于其他的人读到看到相关的作品,如对于一个报刊编辑来说,他就是新闻稿件和一般文章的第一位读者。这时“把关人”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作品,同时他又是一个守门者,他对于接收到的信息要认真的审视,反复比较,再三权衡,决定增删,确定形式,选择渠道,瞄准对象。最后他又是个传播者,他将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传播出去,就像古代时候的那些编纂史书或文献的人,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成文在进行传播。

网络时代的今天,不乏有很多的网络把关人在管理着我们的网络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在汲取着网络的资源,同时他们又在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控制的着网络资源的流通,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他们的思想。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做“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只是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大众媒介对某些事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把关人”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权利运用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有要限制一些违反原则性的问题出现,来维护网络的健康、安全。而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把关人”通过自己的相关手段所展现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网络“把关人”在传播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很大的。对于不良信息的删选,对于暴力、黄色信息等控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于控制了这些信息的进入流通领域。从09年到现在一段时间来,国

家对于手机网络和互联网黄色淫秽网站的整治就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这种不健康因素的蔓延。与此同时,“把关人”凝聚受众的关注度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08年汶川地震救灾,网络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发挥海量信息存储能力是网络的优势。网络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有巨大的储存和再现功能,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会有一些对抗震救灾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对抗震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在向观众报道现场的情况,在与国际的及时交流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时代下的“把关人”的一些嬗变。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把关人”的身份变得不再明显。网络媒体把关功能弱化引起的混乱起源于美国的传媒社会责任理论,强调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较传统媒体更显重要。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媒体把关人作为媒体责任的直接执行人,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网络的互动性和信息容量的增大会造成传统的把关人消失,但也会造就一种全新的把关系统,这一系统的关键就是新闻监控的扩大化,也就是传播责任的泛化。在传播责任不断泛化的情况下,全新的把关系统的成熟需要网络受众进一步扩大、网民素质相应提高、受众对网络传播的积极适应等条件。不过,所有能起积极因素的条件都在逐渐形成中,目前的现状是传统的把关人在网络中消失、新的把关系统尚未真正起到把关作用。

网络的特点又使网络传播中“把关人”对信息的把关功能正逐渐弱化,这种弱化助长了网络传播的诸多弊病,主要有三个方面:虚假信息频发一些网站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片面提高访问量、点击率,制造轰动效应,喜好捕风捉影,把未经核实的传闻编发上网。同时也惯用于一些“标题党”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来提高点击率。同时通过匿名在虚拟空间中传播,一个人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性别等身份均不复存在。在受者与传者界限模糊的环境下,受众身份的隐匿性直接造成了信源的普遍匿名性。这种匿名性带来的不仅是信息发布的权力失控,也为主观歪曲带来了机会:同时,因技术上对受众发表言论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面对广泛、复杂且专业知识不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单薄的传者来说,他们只知满足自身的传播欲望,并不具备大众传播中一个传播者应该具备的要求;信息安全无保障,有些网络媒电影等私自播放电影和供电影下载的行为都主张以收费的形式进行。体无视知识产权,抄袭、盗窃他人劳动成果,未经授权随意转发,引用他人的文章,2010年来中国电影著作权协会对于网吧等私自播放电影的行为采取收费的行为;有些网络媒体不注意对他人隐私、未成年人的保护,为了追求点击率,不惜侵犯他人的正当权益。如05年网络作者胡戈的“馒头血案”等等。有害信息泛滥不少媒体喜欢跟风炒作,尤其是对娱乐新闻中的“绯闻”、“惊艳”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更是乐此不疲。这两年就有不少网络媒体大肆连续炒作所谓“艳照门”事件等。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赚钱,甚至播发虚假商业广告、黄色短信息等有害信息。

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社会的影响下,如何保障“把关人”的正常运行对于传媒健康的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很大的关系。从“控制者”向“引导者”过渡由于网络的信息具有流动性、交互性等特性,使得网络下的新闻媒体不能够像传统媒体那样控制手中最后看到的信息,但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多元化的特性引导在网络中眼花缭乱的受众去看网络“把关人”希望受众收看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日渐多元化。网络用户就好比是网络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