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屋舍(shè)间隔(jiān)便要还家(yāo)豁然(huò)B. 阡陌(mò)平旷(kuàng)垂髫(tiáo)俨然(yǎn)C. 叹惋(wǎn)缤纷(bīn)怡然(yǐ)及郡下(jùn)D. 刘子骥(jì)邑人(yì)诣太守(yí)问津(jīn)2. 对下面语句中加下滑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3.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

)B. 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

)C. 仿佛若有光(仿佛:好像。

)D. 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4. 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具答之具:详细地。

B.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C. 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D. 率妻子邑人妻子:男子的配偶。

5.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 “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陶渊明B. 苏轼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A. 陶渊明2. 桃花源中的人们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放逐之地D. 宗教信仰答案:A. 逃避战乱3. 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时乱”来到这里的,请问“秦时”指的是哪个朝代?A. 商朝B. 秦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B. 秦朝4.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通过一条神秘的小径B. 跟随一只奇特的鸟C. 误入一片桃花林D. 通过一个山洞答案:C. 误入一片桃花林5.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十年B. 几百年C. 一千多年D. 两千多年答案:C. 一千多年二、填空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标记路径,他沿途做了标记,这些标记是________。

答案:桃花2.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是________。

答案:怡然自乐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尽管有当地官员的资助和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回到桃花源的路,这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________的地方。

答案:难以寻觅4. 桃花源中的人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________已经统一了中国。

答案:汉朝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溪边行走时,偶然进入了一片桃花林。

桃花林深处有一山,山中有一个小洞口,渔人便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内非常狭窄,但经过数十步后,视野突然开阔,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那里有肥沃的田野、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的人们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何不愿意随渔人离开?答案:桃花源中的人们表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朝的战乱才来到这个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并不了解,而且对桃花源内的生活非常满意,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充满战争的地方B. 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C. 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D. 一个繁华的城市答案:B3.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通过地图找到答案:A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2.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________。

答案: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简答题1. 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与桃花源居民的交流情况。

答案:渔人与桃花源的居民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居民们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告诉他桃花源的来历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2. 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的行为。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沿途做了标记,回到自己的家乡后,报告了太守,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四、论述题1. 分析《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与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和谐、宁静、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贫富差距,人们和睦相处,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同时,桃花源的不可寻找也暗示了理想社会的难以实现,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五、翻译题1. 将《桃花源记》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答案:树林的尽头是水源,那里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洞口,洞口处似乎有光透出。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篇一」《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1. 《桃花源记》选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

作者是____朝的____。

是著名的____。

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5.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6.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7. “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

8.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9. “便要还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与“要”字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____10.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12.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为愿离开?15. 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怎样的待人之道?16.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7. 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18.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1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何写它?20.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测试卷(含部分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完成文后各题。

(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渔人甚.异.之(4)欲穷.其林5)仿.佛.若有光(6)才.通人7)屋舍俨.然.(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阡陌交.通.(10)其中往.来.种作11 )悉.如外人(12)并.怡然自乐13)具.答之(14)便要.还家15)咸.来问讯(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8)遂.与外人间隔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基本练习1.陶渊明名____,字____,____时代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

这三个成语来源于桃花源的故事。

3.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语的古今意义妻子是否绝境交通语段训练在金朝和元朝中期,武陵人在钓鱼。

沿着小溪走,忘记路的距离。

突然,桃花林中出现了数百级台阶。

里面没有杂树。

香喷喷的草很美味,落下的花也五颜六色。

渔民则截然不同。

如果你再往前走,你就会想让森林变得贫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解释下列单词。

(1)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2)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句子。

(1)渔人甚异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芳草香,落花艳”表示渔夫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在冬末春初,当泉水急剧上升时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a、这表明,尽管渔夫发现了桃林,但他不知道桃林的确切位置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c、海峡两岸的风景很美,我不知不觉走了很长一段路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9.第一段风景描写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答:10.阅读第2段并回答原文。

(1)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3)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一、单选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忽逢/桃花林D.后遂无问/津者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大惊乃不知有汉B.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便舍船屋舍俨然D.不复出焉不复得路3.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C.问所从来,具答之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让更多普通百姓的家底厚起来,让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一幅人民群众公平分享世外桃源的绚丽画卷。

B.在鸳鸯湖和彩虹桥之间,宽阔的柏油公路蜿蜒伸展,沿途阡陌相连,绿山相接,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C.由于受到H7N9禽流感疫情的影响,沪、宁、杭等地的家禽生意无人问津,土鸡十元一只也没人买。

D.通过两周的学习培训,我真是豁然开朗,不仅学到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重新燃起了拼搏的雄心和对胜利的渴望。

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6.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D.初夏水涨之时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人民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同步课时练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09《桃花源记》(同步课时练试卷)(解析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09《桃花源记》(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 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 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 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 此中人语云yǔ【答案】B【解析】A.错误,“便舍船”的“舍”应读“shě”,“屋舍俨然”的“舍”应读“shè”;B.正确;C.错误,“便要还家”的“要”应读“yāo”;D.错误,“此中人语云”的“语”应读“yù”;故选:B。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桃花源记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9.桃花源记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____________ 俨然:整齐的样子B.悉如外人____________ 悉:都C.欣然规往____________ 规:计划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无助的境地3.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屋舍俨然B.寻向所志/寻病终C.屋舍俨然/并怡然自乐D.武陵人捕鱼为乐/不足为外人道也二、综合性学习5.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他是__________时人,名___________,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的意愿。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__为顺序。

6.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朝代)大诗人____。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____诗人,有《______》。

(2)用原文语句填空。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B.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ào)C.阡陌交通(qiān mò) 刘子骥(yì )D.诣太守(yì ) 无人问津(jī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6.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二、句子默写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

(共7分)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属:要: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2分)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分)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2分)俨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同步检测卷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间隔()语云()诣太守()......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缘溪行缘:.(2) 落英缤纷缤纷:..(3) 欲穷其林穷:.(4)仿佛若有光仿佛:..(5) 才通人才:.(6) 屋舍俨然俨然:..(7)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 阡陌交通..(9) 鸡犬相闻..(10) 悉如外人.(11) 具答之.(12) 咸来问讯.(13) 遂与外人间隔...(14) 皆叹惋..(15)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6) 此中人语.云(17) 便扶向路..(18)及郡下.(19)诣太守.(20)欣然规往.(21)后遂无问津者..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属:阡陌:相闻:悉:具:咸:遂:间隔:叹惋:延:语:扶:向:及:诣:规:问津:1/10便要还家“”同“4.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 芳草鲜美古义:..(2) 阡陌交通古义:..(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4)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6) 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 渔人甚异之异:.(2) 复前行前:.(3) 欲穷其林穷:.(4) 处处志之志:.6.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舍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2)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一一为具言所闻(.(3)寻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4)志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 (.(5)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②乃不知有汉(.7.用“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义:味道好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今义:男子的配偶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今义: (数目)不满2/10(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测试题+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 测试题+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过关检测题(100分)一、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1分)(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每空2分,40分)(1)阡陌交通()(2)妻子邑人()(3)无论魏晋()(4)来此绝境()(5)黄发垂髫()(6)欣然规往()(7)屋舍俨然()(8)阡陌交通()(9)皆叹惋()(10)芳草鲜美()(11)缘溪行()(12)渔人甚异之()(13)见渔人,乃大惊()(14)乃不知有汉()(15)武陵人捕鱼为业()(16)不足为外人道也()(17)复前行()(1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9)其中往来种作()(20)便要还家()三、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20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5)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阅读理解(共19分)【甲】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

甫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原创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原创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测试题《桃花源记》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答案:D解析:分析:“既”是已经的意思;“向路”指“原来的路”;“志”是“做标记”。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2.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shè屋舍俨然shěB.为外人道wèi捕鱼为业wéiC.男女衣着zhuó便要还家yàoD.与外人间隔jiàn此中人语云yǔ答案:B解析:分析:A项“舍”前边应读三声,后边应读四声;C、“要”后边应读一声;D语,后边应读四声。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后遂/无问津者。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答案:B解析:分析:B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翻译。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苏轼答案:A2.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位于何处?A. 长江流域B. 黄河流域C. 珠江流域D. 淮河流域答案:A3. 文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误入B. 被邀请C. 跟随向导D. 偶然发现答案:A4. 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外界隔绝了多少年?A. 百年B. 千年C. 五百年D. 八百年答案:B5. 《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指的是什么?A. 老人和孩子B. 黄色的头发C. 垂下的髫发D. 黄色的髫发答案: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__________,人们生活其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世外桃源2. 文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衣着__________,男女__________,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案:悉如外人,往来种作3. 桃花源中的人们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为了逃避__________的战乱,才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答案:秦时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了再次找到这个地方,他在沿途做了__________。

答案:标记5. 后来有人按照“渔人”的标记寻找桃花源,但最终__________。

答案:未果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桃花源记》中“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简要描述。

答案:在桃花源中,“渔人”看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人民安居乐业的桃花源,反映了他对于远离战乱、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奈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同步测试及答案解析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____)屋舍俨.然(____)阡陌..交通(____)黄发垂髫.(____)怡.然自乐(____)便要.还家(____)2.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名_____,字 _______,是著名的诗人,他的_____ 诗最为著名。

二、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 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9.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忘路之.远近C.处处志之. D.其反激之.力10.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中人感叹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自己逃脱了外界的纠纷与祸乱。

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存在的。

C.文章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块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晋代名士,与陶渊明同时代,把他写进作品中,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11.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为故事的发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B.“初极狭,才通人”说明了桃花源非常不易被人发觉,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为下文叙述找寻桃花源却均未果作了铺垫。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村民的富足和他们的淳朴,与当时桃源外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对比。

D.最后,渔人带着人怎么找都找不到桃花源的所在,是因为他不讲信用,将桃花源的事告知了外面的人。

如果他没有这么做,自己再去找寻,是能够找到的。

三、句子默写1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交代桃花源人的来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甲)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狢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好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曰,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祺,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穴中人语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①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臬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③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④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⑤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⑥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注释)①容:允许。

②臬(xǐ):麻的总称。

③携:携带。

④薪:柴。

⑤惟:只。

⑥或:如果。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新鲜美好)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C.所享者惟.薪米鱼肉(只有)D.迫.暮,与老人同出(紧迫)1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5.(甲)文中为什么桃花源里的人不愿意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的情况?16.(乙)文中洞中人的生活与(甲)文中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之处?(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17.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

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俨yǎn ①庄重。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

”②整齐。

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②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_③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____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0.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21.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及解析1.huòyǎn qiān mòtiáo yíyāo2.东晋陶渊明潜元亮田园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B 项“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A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正确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即往”。

5.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义项。

D前者“听见”,后者“听说”。

A“都”。

B“沿着”。

C“邀请”。

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D项解释错误,“志”应为“做标记”。

7.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D项加线词古今义基本相同,“桑竹”指“桑树、竹子”,跟现代意思基本一致。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项“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今义是“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B:“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男子的正式配偶”。

C:“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着”,今义是“中心”。

8.A【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项翻译不正确,本题需注意的词语是:“屋舍俨然”意思是“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

9.C【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C 项“之”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它三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