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从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逐步从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 2007年秋季,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模块学习全面展开。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所完全学校,下面就我从事的体育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改革对学校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内容、课程结构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整个学校在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学校反映:“教师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施得到改进,多媒体得到更普遍的运用,丰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有领导反映:“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师转变了角色,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学校越来越注意创设一个有文化品位、有教育意义、有生活情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干部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当作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课改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发展:
1、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在体育课的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2)改革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课改带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越发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看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改实践使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对课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对体育教材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到位,能够准确地抓住课的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为体育课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类技能课,传统的体育课以教师的示范讲解为主。而体育课程的改革使老师在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提高,上课前,老师在传授某项技术时,可利用网络技术,采用挂图、音乐等教学用具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起来更直观。学生也可以小组协作,带着教师的设问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课改前,很多体育教师能说不善写,课改后,教师钻研的多了,体会的更深刻了,教科研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培养了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课改带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基础教育课改已实施近十年,高中的体育模块教学也开展近四年。模块教学涉及到我们要按照学段,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分层实施,依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进行课程开发。课改后,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必修部分的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项目,又加入了选修教材的羽毛球、游泳等项目,引入了新兴运动项
目跆拳道、瑜珈等,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太极柔力球等。体育课教学改变了传统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变被动的继承性学习为主动的实践性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面对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进行实践研究。课堂上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张扬个性,实现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精心地设计课堂导入
课改后,体育教学更富有艺术性,如何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它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使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所以体育教师也应重视体育课的前奏,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堂导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欲望。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音乐。如在上搏击操、瑜珈时我们可能都会先放音乐,教师做相应的练习,在美妙的音乐和教师漂亮的示范下,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样,在上室外课比如我们教新操时,我们也可以用广播操的音乐做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展教学。
(3)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交往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改善课堂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教师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教师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要增加感染力,必须师生达到情感共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三、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
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在中小学,体育课无疑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它不同于其它主科,它不会带来学生考试、分数的压力。它更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在课程改革方面,学生更拥护和喜欢课改后的体育课。体育课改也理应走在基础课改的前沿。
四、困惑与反思:
1、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如何转变为教学行为?
对新课程的理念,许多老师都很认同,经过培训学习,体育教师大多能理解课改的意义,对新课程也很感兴趣,但到了具体的上课中,就不知道如何去落实。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和体育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改“新”的涵义,上课过分追求体育教学的情境化,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情境设置习以为常,情境失去了新异性,就不能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体育课有些背离它正常的发展轨道了,教师都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而忽视体育课的正常功能。学生站不直,坐不稳,体育课加点强度就呼哧带喘,跑着步就能跑出骨折来,学生肥胖率、近视率、高血压等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与课改需求不太匹配
义务教育阶段课改教材内容很丰富,初一、初二基本上能按教材授课,初三基本上就按体育加试的内容上课了。对教材选修部分的新兴项目和民族传统项目,因为教学设施、资源,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开发的条件,所以基本上还是上必修部分的课。高中新课改近四年,因为师资、场地器材等种种原因,有的学校也仅仅按男女生分班上课,因为班额太大,模块教学也流于形式,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也过于随意。场地器材还需补给,目前器材来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