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剑桥之争_

合集下载

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之争

剑桥资本争论“剑桥资本争论”来自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即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一般认为,前者是将凯恩斯经济学与1870年“边际革命”以来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的新古典综合派,它秉承的是新古典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分析传统,强调“技术关系”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后者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1776年以来的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的新剑桥学派,它秉承的是古典剩余经济的社会关系分析传统,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如所有权与经济制度)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

因此,“两个剑桥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如今新古典理论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似乎所有现实问题都可以用其理论推理得到合理解释。

用现代术语来说,其核心观点也就是:物品的定价和生产要素的定价系由共同的原则支配,即主要是由最大化目标的经济行为者的供给和需求力量决定,这其实也正是其分配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但对这一理论构成的基础则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如一些人把边际生产率视为基本特征,另一些人认为总量生产函数(或如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函数)为基本特征,还有一些人则认为新古典分配理论是一般均衡论。

但不论形式如何,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新古典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套技术关系;通过这套技术关系,加入资源稀缺性、要素和产品的可替代性、厂商和消费者的最大化行为假设,运用边际原理即可推论出新古典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不过一般来说,这种分配理论都是以微观企业为基础来说明收入分配问题,其经典形式也就形如生产函数y=f(l,k),y、l、k分别代表该企业的单一产出、劳动力和资本。

其中资本是一个给定的生产要素,像土地和劳动一样,其计量单位使用实物数量来表示和不考虑生产成本。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

后凯恩斯学派(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后凯恩斯派是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足见形成两个对立的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和后凯恩斯学派。

前者以美国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后者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

因此,两派之争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2.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进一步分裂。

后凯恩斯学派在批判新古典综合派的同时,积极阐明自己的论点。

该学派在理论上基本特点为:(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3.后凯恩斯学派地主要代表人物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等人。

(二)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性价值理论是斯拉法的价值理论。

斯拉法价值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尝试着在建渊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和马克思的价值分析方法。

在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剩余是重要的概念。

斯拉法认为,李嘉图坚持了劳动价值论,但没有解决统一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新古典学派用“边际效用”这个主观概念来解释价值更是错误,他自己编造的一套“标准合成商品生产体系”,简称“标准体系”,设计出一种“合成商品”来充当价值尺度,以为这就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

由“标准体系”可以得知利润率与工资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P118)R为剩余产品相对价值,由它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

利润率越高,工资就越低;反之,亦然。

斯拉法体系方程组说明:产量决定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关系,而不决定于市场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代西方积极学流派

当代西方积极学流派

一、名词解释1、“两个剑桥之争”:是指20世纪中期出现的以琼•罗宾逊为首的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与以萨缪尔森、索洛为首的美国剑桥市附近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经济学家关于对凯恩斯理论的理解以及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争论。

2、创造性毁灭:是熊彼得论述的经济增长的一种机制。

在因“创新”而引起的竞争过程中,许多新资本被投入,同时那些“适应”能力太差的企业被淘汰、被毁灭。

“创新”所掀起的风暴,通过“创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推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对旧资本的毁灭。

这就是创造性毁灭过程的含义。

3、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即哈耶克在某著作里所称作的“自发秩序”,哈耶克借以用此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实质,这种秩序必须是自发的和不断扩展的。

(这个概念是哈耶克一生思想的精华,但书上没有,我找了一些其他资料,得出这一句话。

)4、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倡导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经济人道主义。

强调社会市场经济秩序要以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反对社会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存在,提出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

5、功利主义:即利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理论。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6、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经济学流派。

供给学派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论及其政策主张,注重供给,主张让市场机制更多地自行调节经济。

供给学派是一个偏重经济政策的流派。

7、购买力平价:是卡塞尔提出的一种理论,即在浮动汇率条件下,两国货币间的汇率应当按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相等的原则来确定。

购买力平价分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

8、新剑桥学派:又称“英国凯恩斯主义”,是现代凯恩斯主义在英国的一个重要分支。

浅谈“两个剑桥之争”

浅谈“两个剑桥之争”

浅谈“两个剑桥之争”[摘要]本文针对剑桥大学新剑桥学派发起的,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新古典综合派”应战的两大学派的争执展开详细的评述,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就争执的起源进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原因分析,接下来分别概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依据,最后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凯恩斯学派;两个剑桥1 起源为什么会是“两个剑桥”呢?这主要从英国的剑桥大学说起,以琼• 罗宾逊、尼古拉斯• 卡尔多、皮罗• 斯拉法、卢伊季• 帕西内蒂为中坚力量,英国的伊特韦尔、克莱格尔、纳提、斯蒂德曼,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温特劳布、明斯基,意大利的盖莱格南尼、斯巴芬塔,澳大利亚的哈考特、阿西玛科卜洛斯,印度的巴杜里、巴位杜阿吉,加拿大的策姆斯等人助阵,这些人以挑战者的身份向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的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支派发起学术的抨击,另一个支派以保罗• 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詹姆斯• 托宾、弗兰科•莫迪格里安尼为中流砥柱,牵涉到美国的勒纳、斯阮、里弗哈利、费洛森,英国的米德、哈思、布劳格等人,剑桥是由其基地得名,其实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内部的争执。

争执的产生有其历史性原因,众所周知,剑桥大学坐落在英国,英国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英国,面积不大,然而其在很多国家(包括很多比它面积大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的近代史上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用好听的话来说是主持工作者,用实际的话来说是侵略者,之所以其能称霸世界如此之久,必然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然而,作为一个19世纪经济持续繁荣且领先于各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到现在作为欧盟的一员,固然在欧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整个欧洲经济目前的不景气却是不争的事实,于是“英国病”一词盛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固然从整个世界的领头位置下来,其仍处于发达国家行列,其思想先进的经济学家们试图改变英国目前的状况,英国经济低迷期采取的政策是什么呢?来自于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 财政货币自我约束、经济活动自由放任”,更偏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忽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性本质,这样的政策在现在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经济低迷找到了源头,于是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们站出来,对理论的实际应用性与实践性展开怀疑,从马克思主义来说,就是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一个理论能一直指导实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于是这些经济学家们开始看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开始注重实际经济过程的复杂性,于是对于过于强调假设单一的主流经济学展开抨击。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

评述两个剑桥之争作者:徐礼颖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针对剑桥大学新剑桥学派发起的,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新古典综合派”应战的两大学派的争执展开详细的评述,选择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按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就争执的起源进行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原因分析,接下来分别概括“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基本理论及其依据,最后本文就“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进行列举和概括,并得出启示和总结。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学派新剑桥学派分配理论引言凯恩斯之后,在对凯恩斯的继承和发展上,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与以罗宾逊夫人卡尔多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就资本论,分配理论和发展理论等众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个剑桥之争得实质是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形式上则表现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两个剑桥学派之间同样充满着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他们在凯恩斯的基础之上提出各自学派所代表的基本分配制度。

两个剑桥之争在经济学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对于分配角度的研究给出的结论是很少的,所以本文基于分配角度研究。

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的观点,我国要创造市场竞争的公平环境。

“剑桥资本争论”指出了新古典理论在资本计量、技术再转折和资本倒流等关键问题上所遇到的逻辑悖论。

这是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凯恩斯经济学嫁接在新古典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之上,从而忽视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竞争关系。

相反,马克思的古典经济学则强调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关系。

因此,只有引入社会关系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才是解决争论的出路一方面要建立具有公平竞争力的要素市场,大力改革垄断性行业,营造各类经济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要推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注三农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渊源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渊源

新剑桥学派的形成和理论渊源本发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按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琼·罗宾逊夫人的说法,正处于一个智力高度增长的年代。

由于“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各种新的学说和新的学派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学派之—,就是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韦尔等人。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但他们的理论又是以叛离“剑桥学派”(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为特征的,所以称为“新剑桥学派”;又因其中斯拉法、帕西内蒂等人原籍属意大利,也被称为“英回-意大利学派”。

l936年,凯思斯《通论》一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爆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

但是,凯思斯的经济学说只是为了解决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和大量的失业现象而产生的,有着许多的局限性,例如:他使用的是短期的、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没有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对经济波动作动态分析;此外,他也没有讨论价值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缺乏对微观经济的研究。

对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汉森、萨缪尔森、索洛等人直接把新古典学派的传统的微观经济理论(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用来填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不足,形成了新古典综合经济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遭到了琼·罗宾逊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

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的这些做法是对凯恩斯经济思想原意的曲解,是向传统经济理论的倒退,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作为曾经和凯恩斯长时共事和密切合作过的剑桥同仁,他们认为,凯思斯的《通论》是努力从传统经济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成果,虽然凯恩斯本人做得并不彻底,这也正说明了从传统理论的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的艰难性,即凯恩斯本人所说的“困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1因此,新剑桥学派把凯恩斯作为和他们具有相同思想的开托者,以凯恩斯理论的正宗自居,要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整理)两个剑桥之争.

论两个剑桥之争张昊(经济学1102 学号2011090189)【内容提要】两个剑桥学派之争,就是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以及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之间关于凯恩斯分配观点上的争论。

两个著名学派之间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大的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资本,边际革命,凯恩斯分配理论两个剑桥学派,是指的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的剑桥)教授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及意大利学者帕西内蒂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剑桥之争”的由来,50年代,在把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热潮中,凯恩斯学派内部由于对《通论》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一些现实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分歧,结果导致了一场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论战的一方以美国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的萨缪尔森等人为主要代表,另一方以美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等人为主要代表。

因此,西方经济学界把这场论战称为“两个剑桥之争”。

①那么为什么会发生两个剑桥之争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一、经济背景(一)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实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二)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给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一)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二)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

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

- --“剑桥资本争论”的两个悖论及其评价综述摘要:20世纪50-80年代,新剑桥学派以古典资本理论中存在着逻辑悖论为开端,与新古典综合派展开了近三十年的论战。

文章首先阐述了“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与终结的原因;其次梳理了争论的焦点,即新古典分析式中存在的“资本加总循环推论”悖论和“资本倒流与技术再转换”悖论;最后,综述了国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剑桥资本争论”的评价以及进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剑桥资本争论;古典资本理论;悖论An Overview of Two Paradoxes of Cambridge CapitalDebates and the EvaluationsAbstract:In the 50-80s of 20th century, there were a series of debates between Neo-Cambridge School and Neoclassical Synthesis School because of the logical paradox in the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and the debates lasted for nearly 30 years. This paper firstly elaborated the origin and the ending of the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and then carded the focus of the debates, which are the paradoxes of both ‘cyclic inference of gross capital’ and ‘Reswitching of T echnique and Reverse Capital Deepening’. Finally, this paper overviewed the evalua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mong existing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Keywords: Cambridge Capital Debates; Classical Capital Theory; Paradox1 “剑桥资本争论”的起源在20世纪50-80年代,凯恩斯主义两个部分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基地的“新剑桥学派”和以美国剑桥地区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新古典综合派”,就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就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否存在逻辑悖论展开了经济思想史上规模宏大、旷日持久的大论战。

萨缪尔森为之喊冤的学术“对手”——罗宾逊夫人

萨缪尔森为之喊冤的学术“对手”——罗宾逊夫人

萨缪尔森为之喊冤的学术“对手”——罗宾逊夫人编者按:奇怪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如诺贝尔先生本人一样奇怪,讫今为止的34届经济学诺奖颁奖典礼上,共有51位经济学获奖,且都是清一色的male。

世人诧异了,难道经济学是men的世界?不,完全不是!提出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的英国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就是这一否定的有力证明者,并且她以其最独特的两点,在经济学上居于至少是前无古人的位置:(1)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的女性;(2)她也被不少人认为最伟大经济学家中惟一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生平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原名琼•瓦奥莱特•莫里斯(Joan Violet Maurice),于1903年10月出生在英格兰障里的坎伯利。

深受父母家族的影响,罗宾逊一生始终以一个刚毅执著的“异端”这一与她的女性身份极不相称的称号屹立于经济界。

1922年10月,罗宾逊进入剑桥大学的格顿(Girton)学院攻读经济学,1925年完成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二等荣誉奖。

1931年成为初级助理讲师,6年后升为讲师,1949年升任高级讲师。

1965年获得正教授头衔,自此,罗宾逊就一直主持剑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讲座,并成为经济系的名誉教授,是剑桥里许多大学生最崇拜的学者之一。

1971年9月30日,罗宾逊结束了她在剑桥长达40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从教授职位上退休下来。

罗宾逊曾受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加尔布雷思(J. K. Galbraith)的邀请,主持了理查德•T•伊利讲座,又先后在北美许多大学,如缅因大学、巴纳德学院、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圣母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主持讲座和演讲。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无数荣誉相继加于罗宾逊的身上,然而,遗憾是,在这一系列荣誉中,独独少了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就连她的老对手萨缪尔森也为之喊冤。

□学术性格◎离经判道的研究方式罗宾逊的学术性格就如她的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个性一样,一方面因充满着浓厚的判逆色彩而锋芒毕露,另一方面也思想深邃、才华横溢。

两个剑桥之争资料课件

两个剑桥之争资料课件

念的束缚,从而培养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学术研究的独立性
1 2
独立性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
学术研究的独立性能够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 性,避免受到外部干扰和利益冲突的影响。
独立性能提高学术研究的可信度
独立的研究能够获得更多信任和认可,从而增强 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3
独立性能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
02
两个剑桥之争的经过
争论的起因
01
02
03
学术分歧
两个剑桥在学术观点和研 究方法上存在分歧,导致 双方在学术问题上产生争 议。
资源竞争
随着学术资源的日益稀缺 ,两个剑桥在争取研究经 费、优秀学生和师资力量 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话语权争夺
为了在学术界获得更多的 话语权和影响力,两个剑 桥在某些学术问题上展开 激烈的争论。
在独立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能够更自由地开展 研究工作,不受限制地追求学术真理和创新。
学术评价的公正性
01
公正性是学术评价的核心原则
公正的评价能够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主观偏见和
利益冲突。
02
公正性能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公正的评价能够鼓励学者们不断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学术研究的整体进
步和发展。
争论的经过
初期阶段
双方开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就某些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逐 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中期阶段
随着争论的深入,双方开始在学术 会议和研讨会上展开激烈的辩论, 互相批评和质疑对方的观点和研究 成果。
后期阶段
争论逐渐扩大化和公开化,吸引了 更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成为学术 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社会背景

牛津剑桥之争的历史起源_人生故事

牛津剑桥之争的历史起源_人生故事

牛津剑桥之争的历史起源“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一方是人文科学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学家,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

剑桥大学类似中国的清华大学,以理工科著称,出了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牛津大学则和国内的北京大学一样,以文科著称。

“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剑桥大学的历史比起牛津大学要晚了60年。

牛津大学成立于1168年。

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的时候将镇上的一名妇女误杀,从而激化了早已蕴含在牛津市民与学生、学者之间的矛盾,两名学者竟然被当众吊死。

整个牛津人心惶惶,学校停课,有教师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逃离牛津。

他们来到剑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十分适合学习和研究。

他们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剑河旁安营扎寨,潜心文化传播和学术钻研,从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有趣的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竟然是剑桥的派生体。

1637年,剑桥大学伊曼纽学院的毕业生约翰·哈佛移民美洲。

在去世前,他将自己一半的产业和图书馆捐献出来,建立了哈佛学院,形式完全仿照伊曼纽学院。

以后便发展为哈佛大学。

而哈佛所在的小镇,也被命名为Cambridge,为了区别于英国的剑桥,中文译名称为”;坎布里奇”;。

对此,有人打趣说:”;一只不错的英国老鸟孵化出美国的巨鹰来。

”;每一年,都有许多哈佛毕业的本科生申请来剑桥读研,为的就是圆一个追根寻源的梦。

有人这样形容牛津、剑桥、哈佛这三所世界名校的渊源: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牛津与剑桥,同为世界一流的知名学府,两者之间的对抗关系似乎永远存在。

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不乐意承认他们的共通性其实大过了差异。

“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一方是人文科学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学家,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

剑桥大学类似中国的清华大学,以理工科著称,出了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而牛津大学则和国内的北京大学一样以文科著称。

在牛津大学就读过的英国首相,几乎可以排成一个排。

浅析两个剑桥之争

浅析两个剑桥之争
浅析两个剑桥之争
【内容提要】从实质上说, “两个剑桥之争”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陷于资产阶级 经济学的圈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前途着想,他们的分歧,仅仅是双方在如何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 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安定繁荣在不同方法上分歧。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带有对两个剑桥的理论全 盘否定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两个剑桥理论的共同局限性是由它们所产生的环境客观决定的。 【关键字】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两个剑桥之争;凯恩斯主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当 Sw=0 时,若经济增长过快,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控,即减少 P 的份额,使 得储蓄 S 下降,来降低经济增速。反之,若经济增长过慢,可以通过调整 P/Y 来调 控,即增加 P 的份额,使得储蓄 S 上升,来提高经济增速。 当 Sw≠0 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调整: 若经济增长过快,则提高(Y-P)/Y 或降低 P/Y; 若经济增长过慢,则降低(Y-P)/Y 或提高 P/Y。 (3) 国民收入分配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 因为收入分配直接影响到资本积累率。 ������ ������ ������ ������������ = ∗ − ������ ������������ − ������������ ������ ������������ − ������������ 如果 Sw 和 Sp 一定,则资本-产出系数也随之确定,如果积累率要变动,则必然 要求变动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若要提高积累率,则要提高 P 在 Y 中的比例,反 之则反是。 故 1/ (sp-sw) 表明了这种影响关系, 故称之为 “收入分配的灵敏度系数” 。 三、分析方法的对立 凯恩斯的方法论特色 两个剑桥派在分析方法问题上的对立是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中引伸出来的。两 个剑桥派由双方在分配论和增长论上观点的不同, 到双方围绕着新古典综合派的“资本” 和“总量生产函数”所展开的激烈争论, 而逐渐意识到对方的分歧还有在经济学方法上的 分歧。 这一点是新剑桥学派首先提出的, 并且同样是新剑桥学派提出了旨在坚持凯恩斯主 义方法论的分析方法方面的挑战。 琼•罗宾逊对于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加以总结说“ ‘资本计量’问题在对新古典学 说的批评中是一个次要的成分。主要之点在于,他们自称可以替代或者并列后凯恩斯积累 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错误方法论的产物—这种方法论将想象的均衡位置的比较与历 ① 史上进行的积累过程混为一淡。 ” 显而易见, 新剑桥学派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坚持了正确 的分析方法, 而新古典综合派的方法则是错误的。 什么是正确的分析方法呢两个剑桥派都认为应当以凯恩斯的观点作为判断依据。不过, 正如我们在前面分析的,凯恩斯本人是一个“革命派”和“妥协派”的混合体,他的观点既 有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又有赞扬新古典主义的, 但是我们判断凯恩斯主义应当根据其实质, 根据那些使经济思想史上产生“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理论, 来整理出真正具凯恩斯主义 特色的凯恩斯方法论。 但是,新古典综台派片面夸大所谓“混台经济” 的生命力和掩盖资本主义经济中的 种种弊病却是很不现实的。新剑桥学派注重垄断资本主义的现实,揭露市场经济中所存在 的各种缺陷, 指出在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所谓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价格信号充满弹性

关于重新认识两个剑桥之争的讨论

关于重新认识两个剑桥之争的讨论

关于重新认识两个剑桥之争的讨论作者:王维德邱晖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36期内容摘要: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如何解读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这项工作上产生了重大分歧,并导致了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之争涉及广泛的经济领域,但对于解读凯恩斯认识和处理时间的方法却是一个最为核心的争论。

通过强调预期的作用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凯恩斯驳斥正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新古典综合派则试图将凯恩斯的理论重新纳入一般的均衡轨道。

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做法是从根本上曲解了凯恩斯的原意,从均衡观走向了历史观正是凯恩斯革命的真正精髓所在。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凯恩斯时间维度凯恩斯之后,在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上,以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剑桥)与以罗宾逊夫人、卡尔多、斯拉法等人为首的新剑桥学派(英国剑桥)就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发展理论等众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形式上则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在如何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这个问题上,两个剑桥学派之间同样充满了分歧,其中有一个根本性的分歧,就是他们对于凯恩斯如何认识和处理时间的不同解读。

凯恩斯革命以及凯恩斯对时间的处理在凯恩斯之前,由古典学派经济学家所倡导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供给将创造自己的需求”原理以及货币中性原理等早已深入人心。

对这些基本原理的信仰使得经济学家们相信:真实工资的迅速调节能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因此,充分就业均衡是劳动市场的常态。

过去的历史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现在也没有什么影响。

凯恩斯试图摧毁这些传统,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就是他破旧立新的突破口。

凯恩斯认识到“在生产者付出成本到最后的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期间,往往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有时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

雇主无法确定产品在未来的销售情况,只能尽量做一个最好的期望值。

剑桥资本争论的终结:“悖论”以及一个方法论的解释

剑桥资本争论的终结:“悖论”以及一个方法论的解释
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辩护针对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资本理论的攻击新古典经济学家先后从代用生产函数要素投入的互补性与一般均衡理论等方面进行辩护但是这些辩护或者需要在原有理论中加入严苛的条件或者倾向于将资本争论贬低于技术上的细枝末节因而未能有效的维护和证明新古典资本理论的逻辑一线性工资利润线中的技术转折与资本深化剑桥资本争论的终结
二 、 桥 资本 争论 的发 展与 终结 剑
在两个剑桥之争发生之前 , 在资本理论领域曾经发生过两次令人瞩 目的争论 , 一次是在 1 世纪 8 9 0 年代末期至 2 世纪初期 , 0 争论的双方分别是奥地利学派和资本边际生产力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和
克拉克 ; 另一次是在 2 世纪 3 年代 , 0 0 争论 的双方仍然是信奉奥地利传统 的经济学家和美国边际生产
争论的焦点问题是新古典资本理论是否存在逻辑悖论。由于参与争论的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集 中在英 国剑桥大学 , 新古典经济学家集中在美国剑桥附近 的麻省理工大学 ( T , MI ) 因此 , 这次争论史称“ 剑桥 资本争论” 两个剑桥之争” ( a ot16 , 7 ) 1 或“ 。 H r u,99 1 2  ̄桥资本争论的结果是 , c 9 ] 剑桥经济学家成功地证明 了新古典命题只有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才能成立 , 而在异质品模型中则会 出现技术再转折( s th g f Re i i w cn o
的被“ 文火蒸煮” 而且每隔一个历史时期 , , 它就被大规模 煮沸 。( 索洛 ,93 资本理论最近也是规模最 16 ) 大的一次被“ 煮沸”是发生在 2 世纪 5 年代至 7 年代的剑桥资本争论。 , 0 0 0 剑桥资本争论是新剑桥学派 的经济学家与美国新古典经济学家之间在资本理论领域的激烈交锋 ,
的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参与其中。( 库兹 ,92 19 )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

新古典经济学的“悖论”及其反思(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美等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在把凯恩斯经济学长期化和动态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处麻省剑桥)教授萨缪尔森(Samuelson)、托宾(Tobin)、索洛(Solow)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的凯恩斯主义,以及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卡尔多(Kaldor)、斯拉法(Sraffa)以及意大利的帕西内蒂(Pasinetti)等人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

两学派在有关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资本理论、均衡增长等一系列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史称“两个剑桥之争”。

伴随着“剑桥之争”而产生的当代“主流经济学”带有深刻的“新古典传统”,因此,本文把现代主流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而新古典经济学在几个基本经济学命题上,正像新剑桥学者所揭示和评论的,“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悖论”。

本文试图对这些逻辑悖论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和反思,以期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探讨消除“悖论”的可能出路。

一、悖论之一:利润率(利率)的边际决定与资本计量的循环论证新剑桥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猛烈的批评,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出现了资本计量的悖论,这个悖论引发了新古典经济学一系列相关命题和假设的矛盾,因此,资本计量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资本计量悖论,简单地说就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资本的供给决定于储蓄,资本的需求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供求均衡时的利润率(利率)恰好等于产量对资本的导数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注:在新古典竞争均衡条件下,利润率又被看作是利息率。

),这就要求资本的数量独立于利润率而预先得到确定;但是资本本身并不能独立于分配而预先确定,随着工资率的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相对价格会产生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会出现对资本价值的重新估值,资本价值量本身的多少要取决于工资率或利润率的配备,资本量是利润率或工资率的一个函数(注: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李嘉图最早涉及,威克塞尔(1893)较早就进行了说明,后来罗宾逊(1956)、斯拉法(1960)等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证。

何为两个剑桥之争

何为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之争”一、争论原因:(一)经济背景1、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失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2、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1、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2、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3、英国剑桥派主要倾向于专心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专门问题,美国剑桥派更多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维护自己体系的正确性。

4、美国剑桥派主张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而英国剑桥派则坚持传统的经济学为人文学科的立场。

二、争论内容: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基本理论、政策主张不同(一)理论基础相同之处:都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认为凯恩斯理论侧重宏观的总量分析差异: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而且缺乏微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AD-AS模型及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用IS-LM模型概括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

(二)分析方法新剑桥学派坚决反对均衡分析法,由均衡观向历史观念转变。

新古典综合派继承新古典的均衡观念,用均衡分析法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

(三)一些基本理论1、分配论:新剑桥学派反对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认为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合理,新古典综合派继承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认为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合理,2、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主要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结论是利润越来越大,工资越来越小。

新古典综合派强调通过市场调节资本-产量比率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结论是利润率的下降,工资率的上升。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

第二章:新剑桥学派
Y(国民收入)=W(工资)+P(利润)
3. 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认为应通过人为干预政策,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 贫富不均的差距。
4.货币导致经济不稳定: 货币因素是造成资本主义 经济混乱与不稳定的重要 因素。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一)斯拉法 (二)琼.罗宾逊 1.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 “买方垄断”
2.经济增长与分配理论: • 着重考虑历史的时间因素: “过去”、“现在”、“未 来” • 着重考察“制度”影响:即 政府干预
3.价值与价格理论:
• 财富、资本的创造与增长 应归于劳动。资本的价格、 价值也应以劳动量的多少 来测量。 • 劳动对财富的积累至关重 要。
(三)卡尔多的经济增长理论
• 主要研究经济发达国家实际 增长过程:“后凯恩斯的增 长理论” • 最重要特点:将经济增长与 收入分配紧密结合。
(四)评价
1.理论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部分弊病。
2.理论缺陷: • 对历史分析的理解仅停留于 对时间因素的浅层次分析; • 制度分析流于表面;
• 将经济不稳定增长的原因简 单归结于时间因素带来的不 确定性; • 对收入分配不均体现出的社 会矛盾关系并未作深入剖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假设经济体系是充分就业 的(S=I)。 2.认为国民收入分配是影响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假定 资本家储蓄倾向大于工人储 蓄倾向,则经济均衡。
• “卡尔多效应”是指通过国 民收入分配变化调整社会总 储蓄额,使之与投资相均衡 的收入分配机制的作用。
三、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 • 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 资本主义经济最大的问题 在于收入分配不均等。
• 首要目标在于改进资本主 义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 实现收入分配均等化。

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谢 谢
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调节不合理的分配。
办法:
•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

• • • •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 利者阶层收入的增加; (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使其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能从事更高技术水平更高收入的工作。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 算。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利用国内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
新剑桥学派对“停滞膨胀”的解释
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 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从区分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着手,结合价格形成中的垄 断因素,货币工资谈判中的阶级冲突因素,来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 释停滞膨胀现象。
经济政策主张
• 重点:收入分配政策,要借助政府实施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来改革资
• 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国剑桥学派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罗宾逊、斯拉 伐和卡尔多等人相继去世,有关剑桥资本理论的争论似乎也终止了 。
新剑桥学派
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 重要分支
新古典综合派
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 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 成的经济理论体系
理论渊源: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理论渊源:
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 经济学 和凯恩斯主义 经济理论
二三Leabharlann 四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分歧
(一)政策目标分歧。新古典综合派:加速经济增长作
为第一位的目标 新剑桥学派:改变现行的资本主义收入 分配结构、实现收入均等化作为第一位的政策目标。
(二)政策措施分歧。新古典综合派:政府扩大开支,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

两个剑桥之争”与宏观微观经济学结合问题2003-9-12“两个剑桥之争”曾在经济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本文拟就这场争论中的一个基本线索——宏观微观经济学的结合问题做一点探讨。

[1]一、问题的由来在西方经济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没有明确的划分,经常混合在一起。

19世纪 70 年代,微观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中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后经马歇尔的大综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学领域仍然只是一些零星的碎片,新古典正统的宏观方面只有一个货币数量论而已。

事如琼•罗宾逊所述:“正统学说包括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原理和货币学说。

在原理部分,主要论题是供需影响下的市场行为,商品相对价格以及’生产要素’的相对收入的确定……货币理论部分则很不相同。

这部分要研究一般物价水平,而且必须包括像通货膨胀和商业循环这些麻烦的问题。

” [2]1936 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宣告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它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的结论。

经济理论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

在古老的一极,价格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左右着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使经济主体实现最优化,充分就业和经济效率是理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伊甸园;新生的一极则主要是宏观方面的,凯恩斯并没有自己的价值或价格和分配理论。

并且,凯恩斯断言,人类社会已将自己的灵魂抵押给了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魔鬼。

如何将这两个极端结合起来,建立起统一的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成为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新古典综合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有必要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以前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着重点放在由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替代效应上的微观经济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结合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新古典综合。

按照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六版中提供的定义,“新古典综合乃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把总收入决定论跟更早些的古典相对价格理论及微观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运转灵便的体系里,配合以用来实现古典理论的高度就业假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则古典理论便回复到它原来本有的状态,而且经济学家们又重新满怀信心地讲述古典的真理和社会经济原理。

两个剑桥之争

两个剑桥之争

一、争论背景
( 二 ) 学 术 背 景 : 漏 洞 如 何 填 补
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明显漏洞: 一方面,凯恩 斯在微观领域留下的空白日益明显,亟待 补充!另一方面,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确实 有可取之处,历史财富岂可轻易放弃!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
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 政策建议
单个经济单位
资源有效配置问题 个量分析法
谁 是 凯 恩 斯 思 想 的 “ 嫡 传
第 三 讲 两 个 剑 桥 之 争
——
我毕业于美国 的 麻省理工学院, 也在剑桥市
我毕业于 英国的剑 桥大学
一、争论背景
( 一 ) 经 济 背 景 : 是 否 要 继 续 干 预
要不要继续干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进入了 相对繁荣时期。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 空前发展,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 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比 1950年增加了1.24倍。其他工业化国家 如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也都出现 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
两 个 剑 桥 之 谁 是争
凯 恩 斯 思 想 的 “ 嫡 传
——
《通论》问世后,凯恩斯的追随 者们对其中若干论点的理解和现实 问题的看法发生分歧,导致了一场 争夺凯恩斯主义正宗地位的论战。 20 世纪 50 年代,其追随者们在把 凯恩斯经济理论“长期化”和“动态 化 ” 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学 派: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
2、菲利蒲斯曲线(60年代占统治地位)
3、对“滞胀”的解释(70年代) 个别微观部门价格上涨导致相关生产部门成本上升 财政支出结构失衡,福利支出比重上升 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
(四)经济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剑桥之争摘要:凯恩斯是自亚当·斯密之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一人,因而受到许多持不同见解的经济学家的抨击。

在英国剑桥和美国麻省剑桥两地的经济学家们之间,就曾为了谁是凯恩斯真正的继承人的问题,爆发过一场持续20多年的大论战,被世人称之为“两个剑桥之争”。

下文主要分析了“两个剑桥之争”的内容,背景,产生原因,传统上的差异,争论内容,争论结果以及一些经济政策,涉及到的一些经济理论,最后重点分析了有关“资本论争”的详细内容。

关键字:凯恩斯凯恩斯主义新古典学派新剑桥学派两个剑桥之争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收入分配资本理论一、引言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凯恩斯主义两个支派内部,也可以说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发生了规模宏大、旷日持久,以英格兰剑桥大学和美国新英格兰剑桥地区为基地,横跨欧美澳亚四大洲的一场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界所称的“两个剑桥之争”。

这场论战的挑战者是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主要代表是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尼古拉斯·卡尔多、皮罗·斯拉法、卢伊季·帕西内蒂,但以卷入这场论战而站在这一学派立场的经济学家来看,还有英国的伊特韦尔、克莱格尔、纳提、斯蒂德曼,美国的内尔、戴维逊、哈里斯、温特劳布、明斯基,意大利的盖莱格南尼、斯巴芬塔,澳大利亚的哈考特、阿西玛科卜洛斯,印度的巴杜里、巴拉杜阿吉,加拿大的莱姆斯等人。

论战的应战者一方则是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同样,除了其主将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罗、詹姆斯·托宾、弗兰科·莫迪格里安尼之外,站在该派立场并且卷入论战的还有美国的勒纳、斯旺、里弗哈利、费格森,英国的米德、哈恩、布劳格等人。

“两个剑桥之争”所囊括的理论内容和范围,是从资本理论开始,进而扩展到价值理论、配置理论、分配理论、增长理论、发展理论、积累理论、效用理论、行为理论、均衡理论、数理方法论、国家干预论、制度理论、预期理论、建模理论等等。

“两个剑桥之争”涉及的经济思想体系,则是从古典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新古典主义到凯恩斯主义。

“两个剑桥之争”的实质是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但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下面来谈一下“两个剑桥之争”的产生原因、及具体的争论内容:二、产生原因:(一)经济背景1.英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呈现长期慢性经济萧条。

当时英国奉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采取对策是财政货币双紧政策致使英国政府面对萧条和失业。

新剑桥学派认识到必须重视现实的经济生活,研究造成经济实效的内在经济原因,强调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政府调控政策的作用。

2.美国经济在这一时期不但利用给自己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速经济发展通过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全面干预取得西方和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使大部分美国经济学家相信实行“混合经济制度”是正确和可靠的。

(二)英美在学术传统上的差异1.英国经济思想史上存在浓厚的改良主义传统,而美国则没有这种传统。

2.美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实行一种“企业化”管理,而英国则崇尚传统的“文化修养”之风。

3.英国剑桥派主要倾向于专心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专门问题,美国剑桥学派更多关注重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维护自己体系的正确性。

4.美国剑桥派主张经济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而英国剑桥派则坚持传统的经济学为人文学科的立场。

三、争论内容: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基本理论、政策主张(一)理论基础相同之处:都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认为凯恩斯理论侧重宏观的总量分析差异: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而且缺乏为宏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新古典中和派认为凯恩斯理论核心是AD-AS模型及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并用IS-LM模型概括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加以综合。

(二)分析方法新剑桥学派坚决反对均衡分析法,由均衡观向历史观念转变。

新古典综合继承新古典的均衡观念,用均衡分析法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综合在一起。

(三)一些基本理论1.分配论:新剑桥学派反对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认为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合理,新古典综合派继承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认为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合理。

2、经济增长理论:新剑桥学派主要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结论是利润越来越大,工资越来越小。

新古典综合派强调通过市场调节资本-产量比率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结论是利润率的下降,工资率的上升。

3.对滞胀的解释:新剑桥学派认为应该从区分不同的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进而解释滞胀。

新古典综合派①个别微观部门供给异常造成“滞胀”②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③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滞胀”(四)经济政策1.新剑桥学派政策重点是收入分配政策。

主张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2.新古典综合派政策重点是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同时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力图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政策相结合。

四、争论结果1.新古典综合派仍然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科学的“综合”2.新剑桥学派多停留于学术领域,具有学士价值,但没时间性。

3.新古典综合派能够从不同角度惊醒分析和综合,较全面。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政策符合垄断阶级的利益,不断适应新形势,兼收并蓄,巩固其正统地位。

-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与政策成为各国制定政策的依据,较符合现实,与当代经济学趋势相适应。

一般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是将凯恩斯经济学与1870年“边际革命”以来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它秉承的是新古典技术关系上的供求分析传统,强调“技术关系”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英国剑桥学派则是把凯恩斯经济学与斯密1776年以来的古典经济理论相联系的新剑桥学派,它秉承的是古典剩余经济的社会关系分析传统,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如所有权与经济制度)在经济变量决定中的最终作用。

因此,“两个剑桥之争”实际上也就是两种经济传统争论的当代表现,而争论的焦点就是资本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①下面我想就“两个剑桥之争”的“资本论争”来详细探讨一下:(一)两个剑桥面对凯恩斯的一致与分歧“两个剑桥之争”开始于“资本论争”。

这个“资本”是指生产函数中所表示的存在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实物资本,而不是指货币资本或人力资本。

早在1953年,琼·罗宾逊就发表了“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一文,对新古典主义的生产函数及其资本概念提出了质疑。

但是直至1956年,罗伯特·索洛才在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站在维护新古典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宾逊的质疑作了回答。

同年,罗宾逊也出版了《资本积累论》一书,提出了新剑桥学派的分配论、积累论和增长论,并且进一步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的增长论。

此后,两个剑桥派的主要成员及其支持者逐步卷入了这场论争。

由于争论最早是围绕着增长理论和分配理论来进行的,“资本”和“生产函数”只是其中的最基本概念;而增长和分配问题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两个剑桥派试图将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出发点,因此,两个剑桥派的分歧首先表现为在理解凯恩斯关于分配问题的观点上的分歧。

但是,两个剑桥派在如何对待凯恩斯的分配观点问题上却是针锋相对的。

那么,什么是凯恩斯的分配观点?凯恩斯的大致观点是,当前分配不均是严重的,新古典分配理论对此无法作出解释,但是,通过中央控制实现充分就业后,新古典分配论就可恢复其在微观领域中的作用了。

不过,由于它属于静态理论,无法解释包含时间因素在内的资本的报酬率,因而只能适用于劳动报酬的说明。

对凯恩斯上述观点,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的做法是,撇开“静态”问题,抓住凯恩斯的在充分就业政策成功之后传统理论就“没有什么可反驳的了”的观点,设法将传统的微观分配论推演成动态和总量的分配论。

英国新剑桥学派则相反,他们强调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割断了今天和明天之间理论上的联系”的整个新古典静态理论都是不可取的,而其中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更是一种有害的理论;同时认为,凯恩斯所指出的当前收入分配的太大和不均才是发展凯恩斯理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但凯恩斯把因果关系说颠倒了--不是失业是引起分配不均,而是分配不均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失业。

(二)资本计量与资本寓义“资本”这一概念在新古典综合派的分配和增长理论中指的是实物资本,因为他们象新剑桥学派一样接受了凯恩斯关于货币资本与利息相关而只有实物资本(投资)才与利润相关的观点,但是,新古典综合派却没有考虑在生产函数或总量生产函数中所使用的“资本”的计量问题。

既然相同价值单位的货币资本和不同单位的自然实物资本(没有可比性)都不能作为生产函数中“资本”的计量单位,那么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资本的计量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新剑桥学派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企业中,对于资本量的计算有三种方法:(1)按照资本品的存量以某个基础日期为准而估价其历史成本;(2)资本品的当前再生产成本;(3)资本品的预期未来盈利能力以适当的利息率折合而成的现在值。

新剑桥学派指出,由于实际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人们预期的不一致性,这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很不相同的,并且每一种结果都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它是唯一正确的,因此,这些方法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着,但并没有解决资本计量中的理论问题,因而在生产①刘涤源,傅殷才;后凯恩斯学派中的“两个剑桥之争”[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年05期函数理论以及分配和增长理论中是不能使用的。

琼·罗宾逊对此指出说:“每一种计量……都是模糊和复杂的,并且每一种都给出一个不同的结果。

对于私人和社会的会计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能装说事情不是这样而使情况变好。

”②新剑桥学派认为,在理论上唯一行得通的资本计量方法,是与新剑桥学派的劳动工资成本加上利润加价决定价格的这种价值论相一致的方法,即在把资本看作为过去积累起来的劳动的同时,以斯拉法提出的“还原为有时期的劳动量”为单位计算资本量。

但是这样一来,就得承认资本的生产性实际上是劳动的生产性的反映,只有劳动在创造产量和财富而资本只是过去劳动积累起来的生产辅助手段,同此,就不存在资本的生产力和所谓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所以,在唯一可行的资本计量标准下,新古典综合派的“生产函数”及分配和增长理论便会破产。

新剑桥学派还进一步针对新古典综合派的增长理论指出,新古典综合派在给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化的假定下,让资本--劳动比率K/L作出调整,沿着同一条函数曲线向右移动的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其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可能性,因此这一增长理论及其分配趋势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琼·罗宾逊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现象,即积累发生于一个给定的技术知识状态中。

这种观念引入经济理论只不过为了使资本边际生产力概念具有意义,正如伪造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为了表明现实生活没有意义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