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温州实验中学郑建铭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关于地形类型的内容,学生已经在社会课接触过,而且教材对它们进行了简化处理,所以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地形的变化受内力和外力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地形形成的原因,赞叹自然界的力量。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一个难点,因为它将立体的地形采用投影的方法平面化,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存在障碍,所以要通过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帮助学生突破障碍。本节分三课时,其中学生分组实验为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⒈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能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⒉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⒊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

产中的用途。

⒋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读图能力。

⒉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特征辨别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主要地形类型的判读。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地形变化的原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学生考察家乡主要地形类型和主要土特产

【教学过程】

一、地形的类型

1、讨论:由于地壳广泛、持续不断的变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如: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你知道这些地形类型有什么特点吗?

2、学生活动:读图了解它们的特点

3、小结:丘陵:海拔〈500米。地表起伏较小,没有明显脉络的隆起地形。相对高度〈100米。

平原:海拔〈200米。地面宽广,地表起伏较小的地区。相对高度〈50米。

山地:海拔〉500米。有明显起伏的地区。相对高度〉100米。

高原:海拔〉500米。顶面较大,起伏较小的地区。

盆地:周围山脉,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陷的地区。

4、讨论:1、学生展示事先考察家乡主要地形类型和主要土特产

2、根据考察材料说说温州的地形类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二、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是立体的,用什么办法把地形表示在平面上——地图上呢?

1、学生讨论、回忆:曾经学过将立体转换平面的方法——地球仪到地图

2、演示:事先用橡皮泥捏好山峰模型。用小刀将山峰由上往下分成高度相等的四块即画4条等高线。

中间用彩色硬纸隔开。依次由下往上取出山体块。

2、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表示起伏的地形。

3、读图4-54 等高线形状:闭合曲线。

4、读图4-55 山脊的等高线走向?(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顶(峰)等高线的特点?(周围是山脊,中间是很小的封闭曲线)

等高线的疏密分别表示什么?(疏:缓坡;密:陡坡)峭壁呢?(等高线重叠)

鞍部的等高线走向?(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位相对应)

5、实践(投影片):分析地形,根据投影画出等高线地形图。

6、读图4-56,填表。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往内,海拔增高。

鞍部:两个山顶中部平坦区域。峭壁:等高线重叠、相交。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

7、制作: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做出地形模型。

8、拓展:为什么山区公路多沿等高线修筑?(山区地势陡峭,往往造成公路的陡度比较大,行车不

安全。而沿等高线修筑可以使地形相对平坦,减小公路坡度。)

三、地形的变化

1、地球表面有各种地形是什么的结果?(地壳变动)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板块

的碰撞和张裂)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在喜马拉雅山的东断有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雅鲁藏布江水从这里穿过。你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怎样形成的吗?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溶洞、沙漠等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阅读并讨论)

总结:原来地表的形态在不断的变化,既受地球内力的影响,也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如流水的冲刷和溶蚀、风的吹蚀、沙的沉积等。

2、内力和外力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形成地形骨架,具有阶段性。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具有缓慢性和持久性。

3、在不同的地区,外力的作用相同吗?

全球而言,流水的作用最广泛和普遍,(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但在干旱地区,风的作用最为明显。南方:由于流水的作用,常常有岩溶地形。沿海地区:受海水作用,出现海岸地形。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受风的作用,出现沙漠、戈壁、风蚀城堡。高山:出现冰川地形。4、小结: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有:流水的冲刷、风的吹蚀、沙的沉积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5、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结论:就全球而言,地形有明显高低起伏,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如一些地表平坦地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侵蚀平原等)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层:课后练习

作业本:第7节没有“*”标注的

B层:课后练习

作业本:第7节

目标导引:第7节

课外探究:根据野外考察或查找资料了解导致温州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和内力因素,哪种力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呢?

附:参考资料

1、风吹风蚀,鬼斧神功

说到风,你可千万别陶醉于“和风细雨”、“春风扑面”之中。风的吹蚀作用对岩石的改造,它所造成的独特的地貌地形,真可谓鬼斧神功、巧夺天工呢!

在欧洲,中世纪时几乎每座村庄都建有教堂。今天,随便爬到哪座教堂的钟楼或塔顶上去,都能看到在石头或硬砖砌成的墙上(内部的墙)有许多近于圆形或椭圆形的凹穴(直径一般10-20厘米),连在一起就呈蜂窝状了,常称蜂窝石。因为有屋顶和塔壁的遮蔽,这些洞穴不是雨冲刷出来的。唯一的“作案者”是从不封闭的墙和洞开的窗里钻进来的风。在受到风蚀作用的悬崖峭壁上也常见这样的凹穴,只是样子更稀奇古怪些。有的凹穴已很深了,且向山里倾斜,常称为石口袋,确实它们常被游牧人放置杂物,甚至象帐蓬这样较大的东西。有时洞紧挨着洞,整个石壁看上去象一张破鱼网。

如果沙漠里有一座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暴雨的冲刷会使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旅游者到了这样一个地方,就象到了一个颓废了的古城;纵横交错的风蚀沟谷是街道,石柱和石墩是沿街而建的楼群。这样的“城”称魔鬼城,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部有魔鬼城,有的规模还不小,令人惊叹不已。

石柱(如前所述,有的石柱就是风成的)继续遭受风的吹蚀而变成各种形状。如果岩层近于水平且硬、软岩层相间,软岩层容易被剥蚀掉,硬岩层相对突出,象屋檐那样,称石檐。如果软、硬层相间的岩层是陡倾斜的,那么就形成锯齿状的雅尔塘地形。“雅尔塘”原意为有泉水的驿站。因倾斜的石檐象倾倒了的或残毁了的古老烽火台或岗楼,故以雅尔塘名之。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为大自然提供了地表形态的“粗毛坯”,而要把这些“粗毛坯”雕塑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则离不开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温度的变化下,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与收缩,常常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等以及水的作用下,还常常发生化学分解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这些物质有的被水溶解,随水流失;有的是不溶性物质,如粘土,则常残留在原地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