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
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应分成几个阶段来观察,然后把它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相联系。
答;(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化的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东部受侵略地区发展较快,呈现畸形发展;城市化进程还呈现出不稳定性,由于一些民族工业很可能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而破产,就会导致大量失业者返回农村;中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由于社会性质的影响远不如西方国家。
(2)现代: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的完成,外交方面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尤其是苏联的经济援助,这些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加快。
文革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社会混乱,城市化进程受挫。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小城市小城镇发展活力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90年代,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这些因素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美租界 德租界 俄租界 意租界 奥租界 比租界 公共租界
2 2 2 1 1 1 2
上海(1848—1863) 天津(1860—1902) 天津(1895—1917) 汉口(1895—1917) 汉口(1896—1925) 天津(1900—1924) 天津(1902—1945) 天津(1903—1917) 天津(1902—1931) 上海(1863—1945) 鼓浪屿(1902—1945)
上海租界示意图
天津租界示意图
汉口租界示意图
中国城市
2、基本为旧城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 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西安、南京。
■ 地区中心城市:南通、无锡、自贡。
■ 相对衰败城市:运河沿岸的以及内地城市。 如:江苏的淮阴、上海的嘉定、湖北的襄樊
中国城市 三、城市发展的阶段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1、1840年-1895年 《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南京、厦门、宁波、
迅速。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以长春为政治中 心,沈阳为工业中心,大连为主要港口城市,使 东北城市得到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5、1937年-1949年 以重庆为陪都,带动西南、西北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一、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下由租界发展而来的 大城市
上海、福州为通商口岸,英国霸占香港。
2、1895年-1914年 《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国在中国建厂,
城市、租界大发展时期,近代城市初具规模。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中国城市
3、1914年-1927年 近 代 城 市 发 展 概 况 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近代城市 快速发展。 4、1927年-1937年 ■ 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南京、上海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近代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自19世纪末,西方强国侵略中国后,尤其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虽然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一、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方面,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程。
如果说,1840年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那么直到1952年机械工业统计年报的出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迈上较为规范的轨道。
不难看出,在这一百余年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步履维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由于国内统治者的腐败和失职,以及国际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的工业化缓慢和停滞。
然而,尽管在近代工业化方面的起步、发展和进程都较为困难,但是中国还是在这一领域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第一”。
例如,1907年,沈阳烟草制造厂是中国第一个已知的连续生产商业品的机械化工厂。
1916年,天津发电厂是今“电力二十厂”的前身,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大规模的电厂。
1927年,汉阳轻轨车辆厂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轻轨车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厂。
另外,在20世纪初叶,中国有一支由商帮所组成的强大民间工业队伍,他们重视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创办了一批集机器制造、矿山、轻纺、印刷、造船、造枪等行业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例如,创办于1903年的“三百工”的代表之一浏阳机器制造所,创造出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两台“横式外转子涡轮发电机”。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的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工业化的方向和途径。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进行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化学肥料、航天等大规模投资以及大搞人才培养等工作,这给中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推进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如中国自主发明了第一架无人机(1974年),第一架飞毯式飞机(1983年)和第一架游弋式导弹鱼雷(1985年)等等。
当前,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逐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能够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等多方面强势施展,从而在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简述近代以来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
简述近代以来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
青岛作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和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城市发展自清末有史以来就是一场奋斗史。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青岛迎来了由贫瘠而发展的岁月。
城市规划、建设和社会经济一步步向较高水平发展。
20世纪70年代,青岛首次被认定为经济特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使其成为中国发达的城市。
这一时期,青岛发展了一些新的行业,如机械制造、化工等。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岛开展了新的经济发展体制。
以实施“以外贸为主,重点发展服务业”的战略为指导,迅速完善了市场体系,实现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到了21世纪,青岛更加重视科技产业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智能计算机、生物技术、现代农林科学和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优先发展文化创意业,建设青岛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发挥青岛作为东部开放城市的城市优势。
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发展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城市发展也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提升。
传统农耕经济的逐渐转变为现代工业经济,为中国的城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与西方列强的侵略密不可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以经济、军事等手段在中国开展侵略,迫使中国政府被迫面对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以增强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这一使命促使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城市发展成为当时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工业区的建设和发展,引领着人们向城市聚集。
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这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许多城市逐渐从农村边缘地区转变为工业中心,城市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传统社会的农民和地主逐渐被工人阶级取代,工业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成为了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工作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并享受到了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
城市中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城市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外,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和不平等问题,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与资本家的富裕形成鲜明对比。
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发展的推动,促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的时代。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只有面对这些问题,才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更好地为人民谋福祉。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大等。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反映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侵略,使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而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城市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开埠城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
三、城市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引擎。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人口流动与社会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加剧。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3.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4.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城市化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中国近代对城市的治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对城市的治理与城市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国家,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与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国力提升息息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都是畸形的城市,是西方列强的积弱所趋;中国的城市在国家的其中一个时期,曾处于非常贫困和灾难的状态。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城市的治理和发展逐渐加快,硕果累累。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也已快速推进,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也已开始进入新阶段。
中国城市治理的历史狭义上的城市治理,主要指城市政府行使职权的过程。
在中国,城市治理优劣也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治理的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治理就已经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
在城市管理层面上,城市儒者们秉持君子治城的理念,规定城墙之内应该有许多街巷、桥梁和市场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到了宋朝,城市治理则更注重庶民和平民的福祉。
诸如市井文化、娱乐活动、著名景点等等。
清朝施行“与民更始”的理念,厉行节约,政府的管理也渐趋严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段时期,城市治理基本上与欧洲列强的进一步入侵和殖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各个城市于是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和独立发展的战争。
此时,城市治理主要表现为独立行使治理权力的过程。
中国的一些城市,例如上海,天津等,都已经被列强占领了领土和特权;当时的治理的功能和任务基本上被列强所掌控,国家的领土和独立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城市在旧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了一批新的城市规划设计,如宁波、上海、广州等城市所进行的大规模改造和建设等。
中国的城市治理也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新的经验。
改革开放与城市治理的新阶段中国大规模改革和开放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巨大的增长,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动荡,中国迅速陷入了危机之中。
当时的中国城市几乎都是古老的封建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甚至缺乏现代基础设施。
这些城市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几乎没有什么起色。
因此,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之路面临巨大的困难。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与现代化尝试。
南京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则成为了国家的首都。
工业化开始在一些城市摇篮中扎根,如上海、广州和天津。
这些城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的突破。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提出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
这些计划鼓励人们投资兴办工厂和企业,推动城市的发展。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此时展开,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
然而,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就业、住房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当时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一些城市的混乱和拥堵。
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同时,工业化也引发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
城市规划和管理得到了加强,建设更为现代化和人性化的城市成为了当下的发展目标。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社会变革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在19世纪末开始迎来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一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中的城市化过程及其对城市社会的变革。
一、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1. 城市化的推动力量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推动。
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贸易活动导致了中国传统经济体系的动荡,推动了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型。
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2.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城市化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到城市,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农民向城市迁移。
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而科技进步则为城市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城市社会变革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多个方面。
1. 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使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逐渐瓦解,社会等级的差距逐渐减小。
城市中的新兴中产阶级逐渐崛起,与传统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
城市文化的兴盛促使了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
2. 文化与思想的变迁城市化进程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
西方文化的传入以及新兴的市民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成长为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平台。
3. 社会服务的改善城市化的推动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改善。
城市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供水、供电等。
同时,城市化也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改善了社会服务。
4. 社会问题的增加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增加。
城市化的推动导致了人口过度集中,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愈发凸显。
同时,城市社会的多样性也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社会隔离等问题。
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上海区域发展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南京条约》开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款,迫使上海地方官员,公布了《上海租地章程》,在中国变相攫取并建立了最早的租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①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洋务派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和洋务派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②方举赞在上海创办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昌机器厂,最终被英商开办的上海耶松船厂吞并。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表明近代铁路的起步(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1912年,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一战期间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
②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从1919年6月初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
③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④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1927年春,北伐军进驻上海。
为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失败,第三次在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下,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⑥1927年4月12日,在蒋介石指使下,反动武装在上海进行血腥大屠杀,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抗日战争时期:①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②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5)过渡时期:1956年,以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为代表的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探索和“文革”时期: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业城市建立起来;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三流动人口问题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城市区划问题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代部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和相关建设
合治到城乡分治;
8
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一国或几国占有的租 界城市、商埠城市性质的变化
1、受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城市 原有特征:
大多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1)德区路面标准高,以块石砌筑保证大坡度道路的行车安全,车行道两侧设供铁 轮车通行的车轨石;
2)上下水采用环状管网;德区采取雨污水分流制,中国区采用合流制。
□ 6.建筑风格及城市风貌
1)建筑完全按殖民者的本国建筑形式设计建造的。 2) 建筑布局上采用了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国区在北部,居住、工业、商业混杂; ❖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 ❖ 港口和铁路布局在城市的西侧。 日本占领期间:
在沧口、四方一带建工业区,主要是这一带运输条件较好。
帝国主义在较长时期内独占的城市(第十一章)
□ 3.道路系统
❖ 道路采用了方格状,但是 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状,道路网 密度很高,目的是增加租金较 高的商业店面。
新特征
(1)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侵略意图通过规划进行比较有 条理的建设
(2)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 行形式的移植,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部分城市性质改变,出现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
2、租界城市
原有特征
原来是中国较大工商业及交通中心
新特征:经帝国主义侵占和经营后,一方面使城市
A 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城市;如江苏南通;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2.1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特点(1)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情况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
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是在“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展开的。
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
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具有自身历史特征的发展道路,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
已为人们熟知的事实是:中国近代制造工业主要集中于沿海省份特别是通商口岸城市,外资工厂在制造业部门占有主要份额,工厂工业主要是消费品工业,工厂平均规模很小,华资比外资更小。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变迁过程。
以被迫开埠通商为契机,城市商业化和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当然显示了城市化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自然经济基础上农业的衰落和工业化的低发展,凸显了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和落后的另一面。
(2)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特点早在宋代,中国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明代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和手工业作坊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真正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
然而,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模式。
其特点是:中国的城市化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在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1.2.2 1949~1978年的城市化水平和特点中国真正的城市化进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1949~1978年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内地的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在1950~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知识点一城市化的演进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1)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西方国家的城市化(1)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之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3.中国的城市化(1)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拓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通商口岸的开放。
(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
(3)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具有近代化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空间布局不均衡。
(4)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
(5)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破坏主权、冲击传统);②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
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拓展: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1)机器生产和工厂制度的兴起,推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工业城市的兴起。
(2)工厂制盛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劳动力,城市人口与城市数目迅速增长。
(3)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便利,加强了城市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城市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1840—1894
(2)1895—1949
(3)1950—1957
(4)1958—1976
(5)1977—1991
(6)1992—现在
本文将按照以上划分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情况简述
下面将按照以上划分进行分析。
(一)1840—1894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逐渐洞开,列强纷纷开始进入中国,靠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借此使列强的商品和贸易进入中国,直接造成了一些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到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城市已有34个。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清政府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厂。
同时洋务派也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这些工厂、企业的建立,也造成一批近代工业城市的出现。
在这一时期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一些港口码头城市、矿业城市。
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布破产,虽然如此,洋务运动仍然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
(二)1895—1949年
从1895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中,仅国统区的城市在此期间有一定的发展。
有相关资料表明从1840—1949 年的100 多年间,全国总人口从亿增至亿,共增加亿。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 年的2 070 万,至1949 年城市人口增至5 766万,城市化率达到%。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
1949 年国城市化率为% ,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三)1950—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1953到1957,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借鉴了斯大林模式,旨在实现从遗留下来的混合经济向充分释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启动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使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提高到%,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
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
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下降到1964 年的%,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而从1966年开始,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
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8 年底《人民日报》转发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形成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9 年,66、67、68 三届毕业生下乡,当年下乡的人数达到260 万。
整个“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 400 万。
“文革”十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缓慢,城市化水平仅仅提高个百分点,始终在%的低水平徘徊。
(五)1977—1992年
文革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恢复期,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至1980年全国城镇人口增加到一亿九千一百四十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到1984 年,城镇人口增加到三亿零一百九十一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984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己进城务工落户,民政部也放宽了城镇的标准,城镇数量激增。
(六)1992—现在
从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到20 世纪末,中国设市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 个,这期间平均每年增加31 个。
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 个。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近几年每年都保持了~个百分点的增长。
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
二、现今中国城市问题(评价)
中国城市众多,不能再次一一例举其中问题,所以我以我居住的湖北武汉市为例来例举中国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拥堵
在武汉一年多了,对武汉最大的感想就是交通好差啊。
天天堵车,道路上挤得要死,甚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
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
(二)环境脏乱
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
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
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
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
(三)流动人口问题
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
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
(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五)城市区划问题
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
(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
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
(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
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
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 21 个百分点左右。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 100 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与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另一个指标人均 GDP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
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 达到 800 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 %。
2003 年,中国人均 GDP 达到 1 000 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 40%。
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
(八)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不平衡
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2006 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和 %。
中部与东部城市化水平相差 14 个百分点,而西部又与中部相差 5 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直接比较相差19 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化水平在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
总结:
中国近代至今的城市发展总体较好,但存在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仍需要日后花大量精力投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