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东坡赤壁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
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
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
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
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
(一)背景链接1.《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
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2.《定风波》《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那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
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Ⅱ.文化常识1.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
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焦作市第十一中学慕丽丽教学目标: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怎样的精神飞跃呢……二、学习目标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①观眼前之景②写历史之事③抒一己之怀(一)观眼前之景1、齐读上片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明确:这个景物属于“骏马西风塞北”之景,而非“杏花春雨江南”之景,正是这锦绣江山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正如余秋雨的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拓展训练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八、作业1.背诵《苏轼词二首》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教学反思:1、平时知识积累不够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2.5 、苏轼词两首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 4)【教课目的】1.认识豪放宋词的风格特色,提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认识苏轼的平生易思想,认识词的写作背景。
3.认识作者盼望为国效劳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愁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难点】1.指引学生经过对照赏析,领会词的不一样的妙处和作者委婉深刻的思想感情。
2.认识作者盼望为国效劳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愁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觉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豪放坚韧、踊跃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课方法】朗读法、解说法和议论法相联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课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很多先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川。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很多千古绝唱。
宋朝词人苏东坡到达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相同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赤壁景色图及苏轼原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
b5E2RGbCAP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 1036 ~ 1101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隐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守旧,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全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冒犯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p1EanqFDPw苏轼的词境界微风格都比古人提升一步。
他作词不纠葛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爱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味,创建出高远清爽的境界和豪放豪放的风格。
DXDiTa9E3d苏轼的词激烈地反应着入世和出生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久失落,一世经历崎岖不平,但还能保持乐观豪放的精神,时时发出健旺开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采里潜藏着一种浓重的,躲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望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
(2)《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 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 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 之。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 而非因情造景。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 境。《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 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二)《定风波》 6.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从序言的最后一句“故作此”可知,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 与写作背景。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由此可以看出 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 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他“既来之,则安之”,安家 筹划生活,这恰恰反映了他积极乐观、旷达洒脱的一面。
⑦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咏长啸。 ⑧竹杖芒鞋轻胜马: 草鞋。 ⑨料峭春风吹酒醒: 略带寒意。 ⑩回首向来萧瑟处: 风吹雨落的声音。
(2)一词多义
风流
千古风流人物: 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风流倜傥: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流韵事: 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风流女人: 轻浮放荡
(3)古今异义 ①同行皆狼狈 古义: 进退为难。 今义: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3.结合这两首词和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 一个人。
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
一、文本素材
主题:豁达
苏轼的豁达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一生屡遭贬黜,且“乌台诗案”使 遭杀身之祸。但这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 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 救出来。在被贬黄州这段最落魄的日子里,依然高唱“大江东去, 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是“也 雨也无晴”,这是何等豁达的胸襟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精品教案
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人教版必修四: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胸怀。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准备】一、作者简介:1.生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
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
二、其他材料:1.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2.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题名称
《定风波》
三维目标
1、理解诗句中重点句的思想情感,学会一语双关的手法。
2、通过赏析此诗,了解苏轼诗文的旷达精神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
吟啸且徐行 ——>潇洒闲适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毛泽东《游泳》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作业:第5课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 5 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解析:“已而”意思是“不久,过了一会儿”。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大江东去.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B.①一尊还.酹江月②秦王还.柱而走C.①何妨吟啸且.徐行②驰椒丘且.焉止息D.①竹杖芒鞋轻胜.马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
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
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
D项“胜”:①动词,胜过;②形容词,优越。
答案:C3.下列对《定风波》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高歌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霁,落日有情,脉脉斜晖,映照我身。
解析:“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C.便纵有千种风情..D.同行皆狼狈..解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
B项,古义:杰出的,有才华的;今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轻浮放荡等。
C 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①情怀,意趣;②景象,情况;③风土人情;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多含贬义)。
D项,“狼狈”古今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答案:D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
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
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
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风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婉约派出现得较早。
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
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
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
高中语文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2)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领略苏轼豪迈的词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6 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苏轼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散文堪称大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等。
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等。
其词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是豪放词的开创者,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书画,善写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苏轼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注重提携后人,有出自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对词的革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柔靡纤细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苏轼词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词牌及作品特点。
掌握阅读这两首词的技巧和方法,把握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能够体会和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析词牌的音韵特色、押韵格式和句式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美和美感,培养审美情趣。
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讲述+学生听写导入环节,通过PPT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为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阅读+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城子》、《东篱乐府》两首词。
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交流组内思考结果。
3. 个别讲解+角色扮演抽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苏轼、己亥岁、黄州、横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形式下,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感悟这两首词。
4. 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分享教师点拨学生的阅读、表达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应该多读、多感、多思。
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同伴的解读提出疑问或不同看法。
5. 创作模拟+学生写作以课文为蓝本,对比分析《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词牌、押韵及语言风格等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仿写。
6. 评价汇报+学生检讨评价汇报环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赏析。
最后,让学生在反思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尝试改进和进步。
四、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在听写环节中是否能熟练掌握苏轼及其代表作品《江城子》、《东篱乐府》的背景、传世与名气、词牌及作品特点等。
语文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苏轼词两首
第5课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但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上。
赤壁,成了苏轼思想的高峰,铸就了苏轼的辉煌。
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
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居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于常州。
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
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苏轼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词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的一首怀古名篇。
当时,苏轼已46岁。
他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前,因“乌台诗案”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很苦闷,经常游山玩水以排遣。
但他毕竟是一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所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5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4、学习苏轼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1、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对词作鉴赏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思想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2、引导学生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资料: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这首词。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苏轼词两首Word版含答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word学案-总结
【预】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是被告。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原来,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安石变法之时。
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斗争激烈。
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快制止变法。
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
获准后,先任杭州通判,三年后,又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
知湖州后不久,乌台诗案便发生了。
宋神宗在接受了何正臣、舒亶等御史们对苏轼的指控后,派遣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拘捕苏轼。
押解至京后,苏轼被投入御史台的监狱。
何、舒等人把苏轼写的诗深文周纳、无限上纲、曲解附会,目的是欲陷彼于罪,置彼于死地。
他们对苏轼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之二)》的解释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
全诗如下: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作者是想以此说明自己有桧树一样挺拔不屈的品格。
何、舒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这首诗有不臣之意。
乌台诗案在朝野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
对苏轼心寄同情和出面营救的人不少。
远在湖州、杭州的老百姓焚香念佛,为苏轼祈祷平安;曾任参知政事、此时已经隐退的张方平愤然草拟奏章,劝神宗爱惜“天下奇才”。
宰相吴充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
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弥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曹太后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曰:‘吾今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学案 2.5 苏轼词两首
5 苏轼词两首在我国文人中,苏轼是独特的一位。
他思想上力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文学上诗文俱工而终以词出名,众体兼备而以豪放见长;仕途上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一生屡遭贬谪却豁达大度。
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学习这两首词,重在理解其豪放的艺术风格,把握词的意境,体会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在文学上,他力主创新,开豪放一派;在政治上,他比较保守,极力反对王安石新政。
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都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时年45岁。
在此之前三年,即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和好友的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
其间,游览了黄州的“赤鼻矶”,即相传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借咏史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在《定风波》一词的小序中也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该词记叙的只是出游途中遇雨一件小事,但从中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历经坎坷后的旷达之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章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坛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重点1.熟读成诵,体会词作的声律之美,感受豪放词的特点。
2.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3.体会两首词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4.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旷达乐观情怀。
1.读准字音(1)纶.巾()(2)樯橹..()(3)酹.江月() (4)一蓑.烟雨()(5)料峭.() (6)吟啸.()(7)萧瑟.()2.理解词义(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①故垒..西边:②雄姿英发....:③樯橹..灰飞烟灭:④早生华发..: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已而..遂晴:⑦何妨吟啸..且徐行:⑧竹杖芒鞋..轻胜马:⑨料峭..春风吹酒醒:⑩回首向来萧瑟..处: (2)一词多义风流⎩⎪⎨⎪⎧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倜傥: 风流..韵事: 风流..女人:(3)古今异义①同行皆狼狈..古义:今义:②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今义:(4)词类活用①大江东.去:②樯橹灰.飞烟.灭: (5)语序倒置(古诗词中,常常因为音律的严格要求而使词序倒置)①故国神游:②多情应笑我:③早生华发:一、结构知全局《念奴娇·赤壁怀古》从章法上说,词的上、下片是如何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的?答:二、细读析文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2.作者是如何描写赤壁之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3.连接上、下片的句子是哪一句?请赏析。
答:4.下片中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答:5.词的结尾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答:(二)《定风波》6.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答:7.“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答:8.在《定风波》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答:9.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我的疑难和困惑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背景剖析(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此写下此词。
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2)《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3.相关知识宋代词坛两大流派之——豪放派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其前驱是范仲淹,北宋时期,以苏轼为首的一批词人打破传统柳词的词风,以“豪放”评词写诗。
到了南宋时期,文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词是怎样表现这种意境的?答:2.如果我们把《定风波》全词的思想浓缩到一个字上,你认为是哪个字?为什么?答: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你是如何评价这一感慨的?答:2.你怎样理解“东坡不躲雨”这一行为?答:3.结合这两首词和以前所学过的《赤壁赋》,谈谈你心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人。
答:主题:豁达一、文本素材苏轼的豁达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一生屡遭贬黜,且“乌台诗案”使他险遭杀身之祸。
但这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在被贬黄州这段最落魄的日子里,依然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何等豁达的胸襟啊。
二、名言积累“豁达”之名言1.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2.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
——民谚3.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英)拜伦4.在这个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话,我们需要的是豁达大度,心胸开阔。
我一向主张做人要宽宏大量,通情达理。
——(美)辛克莱·刘易斯5.要坚强,要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愁压倒你,保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达与平静。
——(意大利)亚米契斯三、相关链接丁俊晖的豁达值得称赞当世界排名第二的丁俊晖在斯诺克世锦赛首轮里9:10不敌资格赛选手韦斯利,意外出局时,从本赛季五冠王的云端跌落,丁俊晖没有流泪没有懊恼,但是他心中必定在经历着一场风暴。
丁俊晖在赛后一小时曾通过微博坦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赛季五个冠军,正当我信心满满地想冲击第六冠时,就这么轻易地折在了自己没留神的地方。
心情糟糕透了!当我怀着糟糕的心情开车回家时忽然想到了:驾车有风险,能活着真好。
推开家门,随手丢掉门口的垃圾后,意识到台球并不是我的全部,开心地生活和获得冠军一样重要。
什么都不是问题,再来!”丁俊晖的这一席话,引起了球迷们的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他的豁达和自信“点赞”。
喜欢苏东坡方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1)(1)借助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
在这里,作者喜欢苏东坡到不讲道理。
虽然感情的亲疏会影响我们对东坡的公正的认识,但唯其如此,才更见情感至深,也更吸引读者深读下去。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2)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2)学问做到这种地步而不脱离生活百态,那当真是百代绝世,令人叹服。
这是由心而出的真诚的喜欢和热情的赞颂。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3)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
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3)用理性写作,让人感受其理;用感性写作,让人感受其情;用天性写作,才能让人感受其趣。
所谓文如其人,千载之下,读子瞻笔墨,想其惊天动地的一生,愿“做一门下走狗”足矣!(4)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4)苦难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课,唯其旷达的胸怀,才见其伟大的人生!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有删改)我的总结和反思提醒:完成作业《自测自评》答案精析语言积累1.(1)ɡuān (2)qián ɡ lǔ (3)lèi (4)suō (5)qiào(6)xiào (7)sè2.(1)①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②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③代指曹操的水军。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④花白的头发。
⑤同“樽”,酒杯;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⑥不久,过一会儿。
⑦吟咏长啸。
⑧草鞋。
⑨略带寒意。
⑩风吹雨落的声音。
(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 轻浮放荡(3)①古义:进退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