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

合集下载

《CO2-ECBM中煤储层结构对CH4和CO2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范文

《CO2-ECBM中煤储层结构对CH4和CO2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范文

《CO2-ECBM中煤储层结构对CH4和CO2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篇一CO2-ECBM中煤储层结构对CH4和CO2吸附-解吸影响的研究摘要本研究关注CO2增强采煤(CO2-ECBM)中,煤储层结构对CH4(甲烷)和CO2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

研究首先介绍了背景、意义、方法与相关文献,之后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本研究强调了煤储层结构在提高煤层气回收效率以及控制煤层甲烷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重要性。

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捕集和储存(CCS)技术,特别是CO2增强采煤(ECBM)技术,被视为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一过程中,煤储层的吸附/解吸行为尤其是对CH4和CO2的吸附特性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储层结构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本篇论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煤储层结构对CH4和CO2的吸附/解吸影响。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煤储层结构及其对CH4和CO2的吸附/解吸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表明,煤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湿度以及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等。

其中,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化学性质是影响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解吸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采集了具有不同储层结构的煤样,并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和分析。

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如高压吸脱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来分析煤样的孔隙结构、化学性质等关键参数。

然后,我们通过模拟不同储层环境下的CH4和CO2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探讨了储层结构对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和化学性质对CH4和CO2的吸附/解吸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来说:1. 孔隙结构:具有较大孔径和较高比表面积的煤样,对CH4和CO2的吸附能力更强。

这是因为较大的孔径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和储存,而较高的比表面积则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

此外,孔隙连通性也对气体的解吸过程有重要影响。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吸附-运移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在全球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煤层中的主要气体成分为甲烷(CH4),同时还包含二氧化碳(CO2)和氮气(N2)等多种气体。

气体在煤层的吸附和运移过程是煤层气的产生和运输的重要机理之一,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CH4、CO2、N2及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机理,包括以下方面:1. 煤层气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性质的研究;2. 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测定及分析;3. 气体吸附-解吸的动力学过程研究;4. 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机理及模拟研究;5.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研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煤层气孔隙结构和气体吸附性质的研究采用低温氮吸附法和Hg渗透实验,对煤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包括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隙度等。

2. 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测定及分析采用静态(比重法、气体压差法)和动态(恒流法)等吸附实验方法,测定单独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等温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气体吸附-解吸的动力学过程研究采用吸附动力学和解吸动力学的实验方法,研究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和解吸动力学过程,包括吸附速率、解吸速率、吸附量和解吸量等参数。

4. 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机理及模拟研究基于孔隙介质流体力学、扩散机理和吸附解吸动力学建立气体在煤层中的运移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气体在孔隙和较大孔洞中运移的规律和特性。

5.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运移研究采用同步热重和吸附等温线实验,研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性质和吸附-解吸特性,探究不同气体成分对煤层气吸附-运移的影响。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深入研究煤层气中主要气体的吸附-运移机理,可为煤层气的能源产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煤中甲烷吸附与解吸的分子动力模拟可行性分析

煤中甲烷吸附与解吸的分子动力模拟可行性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煤层气资源最丰富 的国家之~ ,
但我 国的煤层 存在 高 甲烷含 量 、 吸附能 力 、 渗透 高 低
性 的特点 , 而使 煤 层 气 很 难 有效 的开 采 出来 。从 从
m t、el 在 L nmur 论基 础上 提 出多分 子层 吸 e T lr t e a g i理
附理 论 ( E B T理 论 ) Cln 统 计 热 力 学 的基 础 。 ois在 l 上, 利用 巨正 则方 法提 出一个 新 理论 : 为煤对 甲烷 认
维普资讯
Se
EXP E S I F R S N ORMA 1 T 0N OF MI NG I US RY NI ND T
总 第 40 7 期 2 0 年 6月 第 6期 08
Jn .0 8 u e2 0
吸附气 体 的能 力 , 并且 煤 吸 附气 体 属 于 物理 吸 附过
程 , 对 甲烷 的吸 附. 吸 过程 是 较 快 的 , 煤 解 而化 学 吸
附有 时则 较 慢 … 。这 些 依 据 表 明 煤 吸 附 甲烷 为 物 理 吸 附过程 。吸 附可 发 生 在 煤 与气 体 分 子 之 间 , 也 可 以发 生在 已被 吸附 的气体 分子 与未 被 吸附 的气体 分 子之 间 , 成 单分 子 层 吸 附理 论 与 多 分子 层 吸 附 形
LiZu xa g o in
( u y Po si a T c nl yC l g ) Z ni r es n l eh oo o ee f o g l
Ab t a t T e p o lmsw i h we e n e e o b ov d d r g u i g t e moe u a y a c n t e sr c : h r be h c r e d d t e s le u n sn h l c l rd n mi si i h

原地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煤内的吸附与传输速率

原地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煤内的吸附与传输速率

原地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在煤内的吸附与传输速率摘要:在地质上隔离二氧化碳是一种缓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选择。

然而,人们仍进行着大量的努力试图将这项技术从它现在作为潜在解决方法的地位转化为对于全球能量系统的安全、有效和值得信任的基础。

在原地条件下,气体的运动和煤的吸附能力特性是必不可少的。

本实验运用测定容积的方法,在粉碎和整块的封闭煤样中进行CH4和CO2在煤岩中吸附与扩散的测定。

获得的结果着重强调吸附能力和煤内气体的动力都受样品的应力状态影响。

施加6.9Mpa的封闭压力使CO2和CH4的吸附能力分别衰减了大概30%和80%。

在封闭煤内CO2的吸附和扩散遵循两种不同的速率,分别用扩散系数2.3×10-6m2/s和9.4×10-12m2/s表示。

相反,甲烷的流动是以扩散系数3.8×10-7m2/s的连续过程。

这些观察结果证实CO与煤结构和压力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CH42与CO2在煤里的吸附和传输必须采用不同的描述,特别是在处理整块封闭煤样时。

因此,用取至粉碎煤煤样上的信息来进行长期的地下隔离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模拟和预测是经不起证明的。

1、绪论:控制来自工业排放物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

必须强势的减少现有的排放率以避免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损害。

各种各样的地质环境正被研究作为潜在的二氧化碳储集地。

其中包括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油气储集层,深层盐水层,和深层不可开采煤层。

而向不可开采煤层中注入二氧化碳,具有即处置了碳元素又同时提高甲烷采收率的优势。

提高CH4采收率能够部分或者完全补偿注入CO2的成本。

然而,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将这项技术从它作为气候变化潜在解决方式的现有位置上,转变为全球能源系统的一个安全、有效和值得信任的基石。

在复制原地条件下,气体在煤结构中的吸附能力和传导率的评价,对恰当的煤储层描述来说是必须的。

虽然粉碎煤岩为煤结构的描述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但地下储存是发生在压缩的整块煤中的。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

多元混合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分析摘要:煤的吸附与煤的氧化风化、燃烧与自燃、矿井瓦斯含量等有直接关系,而在工业实践中气体分离和净化所处理的对象又都是混合物,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成为吸附领域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针对我国煤矿自燃发严重以及与煤吸附多元混合气体相关实验缺乏的问题,本文从吸附数学模型、吸附影响因素对多元气体在煤表面的竞争吸附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当前我国煤吸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煤吸附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煤;混合气体;吸附机理;吸附模型1煤对气体的吸附机理研究现状近年来对于混合气体吸附理论的研究兴趣在增长,其动机在于利用平衡理论和数学模型,基于单组分气体的等温吸附线获得的信息来预测给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中每一组分的吸附量。

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液相吸附平衡。

国外研究人员对于临界温度以下的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理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假设吸附相为饱和液体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预测多组分吸附平衡的模型和方法。

Moffat [3]、Ruthven[4]和Yang[5] 在各自的专著中均对多组分吸附平衡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

Stevenson[6] 等使用干煤样进行了CH4-N2-CO2 的二元和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测试。

Greaves[7] 等在研究了混合气的吸附解吸后,发现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压力与吸附量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并将这种行为描述为滞后效应。

唐书恒等[8] 研究认为煤中多元气体吸附时,各组分间相互影响为竞争吸附关系而且吸附一解吸应是一种动态平衡。

王继仁和邓存宝[9][10][11] 等人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对矿井采空区各种混合气体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煤表面与各种气体发生吸附的亲和顺序为:O2>H2O>CO2>N2>CO>CH4 。

现在普遍认为多元气体吸附时,每种气体不是独立吸附的,之间存在着吸附位的竞争。

煤对CO2的解吸实验及热力学参数研究

煤对CO2的解吸实验及热力学参数研究

煤对CO2的解吸实验及热力学参数研究邓军;任立峰;吴明明;马砺;翟小伟【摘要】为研究煤对CO2的解吸过程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吸附常数测定仪在303~343 K,解吸平衡压力从5 MPa到0.1 MPa情况下进行煤对CO2的解吸实验,得到了4种煤样对CO2的解吸等温曲线.研究4种煤样在不同温度时对CO2解吸等温线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吸附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对CO2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随解吸体系温度升高,CO2对煤表面不均匀程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温度在303~323 K之间时,4种煤样对CO2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333~343 K时,煤样对CO2的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煤对CO2解吸的特征温度分别为:270 K(LHG)、277 K(WW)、278 K(LG)和298 K(WJL),解吸特征温度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煤对CO2的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在吸附量为0.1 mmol/g时在-60~-90 kJ/mol之间变化;CO2气体在煤表面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Qst=cln(N)+d的对数降低规律,煤对CO2的解吸能力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对CO2在煤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以及利用CO2在增产煤层气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8)005【总页数】8页(P697-704)【关键词】煤;解吸;CO2;热力学;吸附热【作者】邓军;任立峰;吴明明;马砺;翟小伟【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鄂尔多斯市营盘壕煤炭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300;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煤火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9360 引言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CO2,已造成严重的温室效应[1]。

大佛寺井田4号煤CH4与CO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

大佛寺井田4号煤CH4与CO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

大佛寺井田4号煤CH4与CO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马东民;李来新;李小平;白怀东;王杰;刘厚宁;李方晴【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4(039)009【摘要】以迅速降低大佛寺4号煤含气量,提高地面煤层气井采收率为目标,进行CO2驱替CH4技术的实验研究.对采自大佛寺矿井40114工作面的样品,进行多个温度点柱体原煤与60~80目平衡水样的CH4与CO2吸附解吸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O2在煤孔隙表面与CH4一致,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解吸过程可用解吸式描述;由热力学计算可知,柱体原煤升压过程CO2吸附热为56.827kJ/mol,CH4吸附热为12.662 kJ/mol,降压过程CO2吸附热为115.030kJ/mol,CH4吸附热为23.602 kJ/mol,无论升压过程还是降压过程CO2吸附热远大于CH4吸附热,两种气体在煤孔隙表面竞争吸附时CO2占据优势,导致置换解吸;吸附势、吸附空间计算验证了这个结论;利用CO2驱替CH4技术,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理论依据充分可行.【总页数】7页(P1938-1944)【作者】马东民;李来新;李小平;白怀东;王杰;刘厚宁;李方晴【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晋城048204;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煤田地质局131队,陕西韩城715400;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大佛寺井田煤储层孔隙特征 [J], 严康;白怀东;刘厚宁;李方晴;王杰2.无烟煤对CO2和CH4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J], 吕乾龙;刘伟;宋奕澎;武德尧3.大佛寺井田煤储层孔隙特征研究 [J], 刘哲;曹石榴4.基于"定体积法"的大佛寺井田煤储层稳产阶段动态含气量反演 [J], 刘巧妮;刘钰辉5.西山煤田古交矿区不同深度煤储层CH4吸附解吸特征 [J], 周家锐;宋晓夏;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

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煤体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小粒径煤体表面纳气(吸附)能力强,对于吸附和解吸有重要影响;2)煤体的结构类型、孔隙侵蚀和水分含量会影响煤层气的产出特征;3)气体流动性能与孔隙尺寸大小有关;4)煤体的结构特征会影响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

本文研究结果为开发煤层气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煤体结构;煤层气;吸附-解吸;产出特征正文:煤体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重要因素,通常由煤体的外部特征(如结构类型、粒度、水分含量等)和内部特征(如孔隙径、孔隙空间结构和气体流动性能等)两个方面来描述。

1. 对于煤体的小粒径,表面积比大粒径煤体更大,可以有效地提高吸附和解吸能力。

实验证明,当粒径小于0.05mm时,煤体的吸附-解吸特征变化较大。

2. 煤体的结构类型、孔隙侵蚀和水分含量均会影响煤层气的产出特征,孔洞类型越多越复杂,产出率越高;水分含量越高,煤体的渗透性越强,可以有效降低煤层气的产出。

3. 气体流动性能与孔隙尺寸大小有关,孔隙尺寸小时,气体流动受到阻碍,影响煤层气的产出。

4. 最后,煤体的结构特征会影响气体的分布,同时也会影响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

结论:煤体结构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建立煤层气模型和研究煤层气资源开发时应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本文还探讨了另外两个因素对煤层气吸附-解吸及产出特征的影响,即压力和温度。

在实验条件下,压力的升高会增加吸附量,但也可能减少吸附特性的稳定性;温度的升高会提高解吸速率,从而改变吸附-解吸平衡点。

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渗透度也会增加,结果会促进分布均匀的气体流动。

同时,压力和温度也会直接影响煤层气的产出。

实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随着压力的降低,煤层气的产出会减小,而温度的升高会提高煤层气的产出。

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

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

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
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是关于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的吸附
解吸特性的一种定律。

它对于评价煤层气储层的渗流效率,及其与藏
层岩性特征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结合NSLQ(模型名称)等模
型分述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
1、吸附等温规律:煤层吸附容量随着负压和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负压趋于0且/或含水量较高,煤层气会有较大的吸附容量;而负压
较大或含水量较低,煤层抽取的气体会减少,从而使吸附容量减少。

2、解吸等温规律:煤层气的解吸规律与吸附规律类似,当负压较大时,煤层气抽取容量会减少,而当负压趋于0且/或含水量较高时,煤层气
抽取容量会增加。

3、NSLQ模型等温规律:NSLQ模型研究发现不论是吸附还是解吸,
当当温度较高时,煤层气的吸附容量和解吸容量会增加,当温度较低时,吸附容量和解吸容量会减少。

4、煤层气吸附解吸动态变化:煤层气蕴藏储层的吸附和解吸是动态的,随着负压的变化,会造成吸附解吸状态的变化,负压较大时让煤层吸
附状态越来越强烈,而负压趋于0时驱动煤层气向外释放。

5、含水率、负压与吸附解吸:煤层气吸附解吸受负压和含水量影响较大。

上述模型研究表明,当含水量低时,煤层气吸附容量减少;负压越大,煤层气的吸附量越强;当含水量较高时,煤层气获取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增加。

以上就是关于不同含水及负压条件下煤层气等温吸附解吸规律的相关研究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煤层气的储量及渗流能力,提高煤层气藏层的开发利用效率。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规律

煤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的差异性及其置换
规律
煤对气体的吸附有强弱之分,多元气体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和置换解吸.他们之间会不会因为气体进入的先后顺序不同而产生差异呢?为此进行了煤对CH4-CO2混合气体的竞争吸附和CO2置换煤中CH4的置换吸附对比实验.实验表明,煤对CH4-CO2二元气体的竞争吸附与置换解吸结果是一致的,理论分析表明煤对气体的吸附解吸与气体进入煤体先后顺序和过程无关,只与吸附前后的状态有关.气体置换煤中CH4的规律为:混合气体中强吸附性气体含量越大,置换效率越高;置换压力越大置换效率越高.最后对煤层注气措施提出了建议:应先将煤层瓦斯压力降到安全范围再实施注气措施。

煤的吸附解吸曲线

煤的吸附解吸曲线

煤的吸附解吸曲线通常指的是煤对气体(如甲烷)的吸附和解吸过程中的关系曲线。

这些曲线可以用于了解煤储层中甲烷的吸附和释放行为,这对于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的吸附解吸曲线通常包括以下关键参数和特性:
1. 吸附等温线:
- 描述在特定温度下,煤对气体的吸附量随着气体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这反映了煤对气体的吸附能力。

2. 解吸等温线:
- 描述在特定温度下,已吸附的气体在气体压力减小的情况下从煤中解吸的曲线。

这反映了储层中甲烷的释放行为。

3. 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斜率和形状:
- 吸附解吸等温线的斜率和形状反映了煤与气体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

曲线的形状和斜率的变化可以提供关于储层中气体吸附和解吸机理的信息。

4. 临界吸附压力:
- 描述气体在特定温度下开始吸附的最低压力。

这对于了解气体在储层中的启动吸附条件很重要。

这些曲线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吸附解吸实验测定。

研究煤的吸附解吸曲线有助于了解煤层气的形成、储存和释放机制,为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煤层气储层的吸附解吸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煤的孔隙结构、温度、压力等,因此煤层气勘探和开发中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地质和工程因素。

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_张力

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_张力

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张 力1,邢平伟2(1.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8;2.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 简要介绍了煤吸附瓦斯气体的本质,影响煤吸附量的主要因素以及煤吸附瓦斯气体的过程;分析了煤体瓦斯解吸扩散的主要形式和影响煤体瓦斯扩散速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煤;瓦斯;吸附;解吸;扩散[中图分类号]T 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083(2000)04-0018-030 引 言固体物质都具有或大或小的把周围介质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吸附到自己表面的能力,这一性能被称为物质的吸附性能。

煤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是天然吸附剂[1],其中直径在10-6cm以下的微孔,由于其内表面积占表面积的97.3%,可以高达200m2/g,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决定了煤的吸附容积。

甲烷以两种形式(承压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和共生岩层的孔隙裂隙中,对不同状态甲烷相对含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煤中全部甲烷含量的90%~95%以吸附状态存在。

研究煤与瓦斯的吸附和解吸规律,对于煤与瓦斯的突出预测,煤层瓦斯流动机理,煤的瓦斯含量预测及计算采落煤瓦斯涌出,煤层气开发和利用都有现实意义。

1 煤的吸附特性1.1 煤吸附瓦斯的本质研究表明煤对瓦斯的吸附作用,在一定瓦斯压力下乃是物理吸附,其吸附热一般小于20k J/m ol。

煤表面的原子(它们的价力尚未达到完全饱和程度)在其表面产生一种力场。

在这种力场的影响下,周围的瓦斯分子比无力场存在时更易凝结。

瓦斯的凝结能力决定着它的被吸附能力,煤分子对瓦斯气体分子的吸引力越大,煤对瓦斯气体的吸附量越大。

煤分子和瓦斯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由德拜(Debye)诱导力和伦敦色散力(London dispersion force)组成,由此而形成吸引势,即吸附势阱深度Ea(也称势垒)。

自由气体分子必须损失部分所具有的能量才能停留在煤的孔隙表面,因此吸附是放热的;处于吸附状态的瓦斯气体分子只有获得能量Ea才能越出吸附势阱成为自由气体分子,因此脱附是吸热的[2]。

吸附-解吸 -回复

吸附-解吸 -回复

吸附-解吸-回复吸附解吸是一种物质分离和回收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本文将以吸附解吸为主题,分步骤解释其原理、应用和优缺点等相关知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使读者对吸附解吸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步:定义吸附解吸吸附解吸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吸附到固体表面(吸附剂)上,然后通过改变温度、压力或溶液浓度等条件,使吸附物从吸附剂上解吸出来,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回收。

吸附剂通常是多孔或多面的固体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等。

第二步:吸附解吸的原理吸附解吸的原理基于物质在吸附剂表面上的相互作用力。

一般来说,吸附过程主要涉及两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力: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是由于吸附物和吸附剂之间的范德华力、静电力和双电层吸引力等相互作用引起的。

而化学吸附则是由于吸附物和吸附剂之间的化学键形成而产生的吸引力。

第三步:吸附解吸的应用吸附解吸广泛应用于水和废水处理、气体分离、气体储存和催化剂制备等领域。

在水和废水处理中,吸附剂通常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颜色等。

在气体分离中,吸附剂可以根据不同气体的吸附特性实现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捕捉。

在气体储存方面,吸附剂常用于存储氢气和甲烷等可再生能源。

第四步:吸附解吸的优点吸附解吸相较于其他物质分离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吸附剂可以重复使用,从而节约成本和降低环境影响;其次,吸附剂的性能可以通过调整表面特性进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最后,吸附解吸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第五步:吸附解吸的缺点吸附解吸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复杂的物质相互作用力,吸附解吸的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其次,吸附剂的使用寿命有限,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

此外,大规模应用吸附解吸技术可能会产生大量废弃物或废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总结:吸附解吸是一种常用于物质分离和回收的技术,它基于物质在吸附剂表面的相互作用力,通过调节条件实现物质的吸附和解吸。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

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再认识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替代品,正日益受到全球能源行业的关注。

然而,对于这两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吸附解吸过程,目前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回顾了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解吸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吸附解吸过程的理论基础,包括吸附机理、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等。

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吸附解吸过程的关键因素,如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岩石性质等,并探讨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吸附解吸过程,本文还通过实验研究,对不同条件下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和分析。

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还为优化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吸附解吸理论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煤层气和页岩气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吸附解吸过程研究对于资源开采、产能预测和工程优化具有关键意义。

本节将深入探讨煤层气与页岩气吸附解吸的基本理论,旨在重新认识和理解其吸附解吸机制。

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集中,形成吸附层的现象。

煤层和页岩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表面为气体分子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

吸附过程主要受到两个力的影响:范德华力和化学键力。

范德华力是分子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弱相互作用力,而化学键力则是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

在煤层气和页岩气吸附中,范德华力占据主导地位。

解吸是吸附的逆过程,即气体分子从固体表面脱离并返回到气相中的过程。

解吸过程的发生需要克服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

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

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解吸-扩散的分子模拟研究煤层气储层通常饱和着大量地层水,水的存在会对气体的吸附和扩散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压裂成为主要的增产措施,而压裂液的适用性是决定煤层气井压裂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针对含水煤层中气体吸附和扩散时的特征以及活性水压裂液和泡沫压裂液对CH4扩散的影响,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和实验手段展开如下研究:(1)煤层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所以采用Fuchs煤化学结构模型构建煤分子狭缝孔模型。

在干燥煤的气体吸附研究中,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和孔径下H2O、CO2和CH4的吸附特征;在含水煤的气体吸附研究中,则分别考虑了单组分CO2和CH4以及双组分CH4/CO2在不同温度、孔径、含水率和摩尔比下的吸附特征。

(2)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模拟计算了单组分CO2和CH4以及双组分CH4/CO2在不同温度、压力、孔径、含水率和摩尔比下的扩散系数、分子平均自由程和等势而分布等参数,揭示了气体在含水煤中的扩散规律。

(3)利用分子模拟方法分别建立了泡沫压裂液中起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甜菜碱以及稳泡剂聚丙烯酰胺(PAM)、聚乙烯醇(PVA)、聚乙二醇(PEG)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分子结构模型。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分别模拟计算了不同起泡剂和稳泡剂与煤、水和含水煤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和泡沫压裂液影响下CH4的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测定出的饱和泡沫压裂液煤粉的CH4有效扩散系数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泡沫压裂液对煤层CH4扩散的影响规律。

(4)通过分子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KCl对水分子在煤表面吸附的影响以及钾离子含量的多少对助排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在煤表面吸附的影响。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计算了活性水压裂液影响下CH4的扩散系数,并与实验测定¨的饱和活性水压裂液煤粉的CH4有效扩散系数进行了对比,揭示了活性水压裂液对煤层CH4扩散的影响规律。

煤层气吸附解吸试验

煤层气吸附解吸试验

(5)在试验压力范围内应至少均匀选取7个试验点。
按(1)-(3)依次降压直到吸附罐内甲烷压力接近
于吸附过程测定时第一点的平衡压力,从而得到各压
力点的脱附气量,而最后一点吸附量为:
式中:Va' ---补偿吸附量,cm3;
Va'


p01
Vi' pi'

pi' ---加压吸附第一点的平衡压力,MPa; p01---降压吸附时最后一点平衡压力,MPa;
Vm
Vmb
吸附常数为: 1
Vm S

b

S
I

附量为:Va 式中:Va
--mV-'a吸附平衡压力下单位质量样品的吸附量,
cm3/g
m' ---干燥无灰基,g
2.脱附过程甲烷吸附量的测定 吸附和脱附是可逆的,试验时测试其一即可。 (1)当吸附过程中甲烷的吸附量测定结束后,将测量 瓶内充满饱和食盐水,调整平衡瓶,并记录测量瓶内 水初始体积 V1' 。 (2)慢慢打开吸附罐截止阀,放出一部分气体到测量 瓶内(放出气量不超过测量瓶组极大容积),关闭吸 附罐截止阀,10min后调整平衡瓶记录测量瓶水的体 积 V2' ,同时记录室内温度t0及大气压P0。 (3)平衡4h后,在30min内压力变化不超过0.02MPa, 即吸附罐重新达到吸附平衡,记录吸附罐内甲烷吸附 平衡压力Pi。
一.实验方法
将处理好的干燥煤样,装入吸附罐,真空脱气,测 定吸附罐的剩余体积,向吸附罐中充入或放出一定体积 甲烷,使吸附罐内压力达到平衡,部分气体被吸附,部 分气体仍以游离状态处于剩余体积之中,已知充入(放 出)的甲烷体积,扣除剩余体积的游离体积,即为吸附 体积。重复这样的测定,得到各压力段平衡压力与吸附 体积量,连接起来即为吸附等温线。当压力由低向高采 取充入甲烷气体方式测试时,得到吸附等温线;反之, 压力由高向低采取放出甲烷气体方式测试时,得到解吸 等温线。吸附和解吸等温线在高压状态下是可逆的,测 定二者之一,在应用上是等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对多元气体的吸附与解吸唐书恒1,韩德馨2(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北京100083)摘 要:论述了用纯甲烷气体的等温吸附资料进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评价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利用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资料,可以正确评价煤层气的开发潜力,预测产出气体的成分变化,为煤层气开发的经济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多元气体;吸附-解吸;煤层气开发;经济评价中图分类号:712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3-2336(2002)01-0058-03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multi element gas by coalT ANG Shu2heng1,H AN De2xin2(11China University o f G 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1China University o 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1问题的提出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进行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时[1],根据煤层气参数井取得的实测含气量、储层压力、纯甲烷气体等温吸附曲线等资料,计算了部分煤层的含气饱和度和临界解吸压力。

并且发现,有些矿区的煤储层实测饱和度与临界解吸压力很低,临储比很小,导致气井采收率较低。

根据这些参数进行评价这些矿区都没有经济开发意义,但煤层气试验井的排采资料表明,气井的实际临界解吸压力要高于根据等温吸附曲线所计算的值。

如铁法DT-3井,液面降到85m处时就开始产气,上煤组深度为532m,实际临界解吸压力4147MPa,要比计算的临界解吸压力高得多。

寿阳HG-6井和屯留T L-003井也有类似情况。

作者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所采用的等温吸附曲线,都是用纯甲烷气体测定的,而没有考虑煤层气中存在的其他气体成分。

本研究对晋城目标区施工的甲、乙2口煤层气勘探试验井的含气量测定资料和煤层气成分数据进行了分析。

针对这2口煤层气井的3号和15号煤层,采集了34个煤芯样进行了含气量测定。

同时,在进行煤芯样的解吸期间,对每个煤芯样品各采集3个气体成分样,取样时间分别设为现场解吸的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共采集102个气成分样,经气相色谱分析,获得了甲、乙2口井3号和15号煤层的煤层气组成。

仅从这2口井来看,晋城地区的煤层气成分中甲烷含量93132%~97109%,氮气含量2175%~6141%,二氧化碳和重烃含量极少。

经过对这2口井3号和15号煤层的煤层气组成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取样时间的不同,解吸出的煤层气组分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随着解吸时间的延长,煤层气中的甲烷组分逐渐增加,而氮组分逐渐减少。

所有上述现象,都与煤层气的成分联系在一起,都发生在煤层气的吸附-解吸过程中。

因此认为,通过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试验,可以帮助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促进煤层气的开发。

2煤对多元气体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现状211从煤矿安全角度研究气体混合物的吸附前苏联的马凯耶夫煤炭安全研究所和东方煤炭安全研究所,曾研究了顿巴斯和库兹巴斯煤对烃混合气的吸附[2],并研究了二元混合物(CH4-N2, CH4-C O2,CH4-H2)在干燥煤样中的吸附行为。

切尔尼岑[2]也曾作过类似的试验,在用天然煤进行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试验时发现,研究混合气体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吸附过程中,游离相的成分发生变化,得出的被吸附组分数量间的关系,与原始混合气体中的组分不同。

艾鲁尼[2]通过分析认为,在研究煤对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时,除了测量混合气体的平衡压力以外,还必须确定游离相的化学组成,以便以后计算85混合气体中单个组分的吸附等温线时,可以检验吸附相中气体组分的变化。

因为在吸附过程中游离相的组分不断变化,使得吸附等温线的计算非常复杂。

以上研究,是从煤矿安全角度出发的,只进行了二元混合气体的吸附试验,试验条件被限定为压力6MPa以内,温度为30℃,使用的煤是干燥煤样。

但其研究结论,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12从煤层气开发角度研究多元气体混合物吸附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要预测煤层中的气体含量、生产速率和资源量,就需要对多元混合气体的吸附进行研究,因为煤中吸附的气体通常并不是纯的甲烷,煤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C O2、N2和重烃。

而且,在利用压力衰竭法进行煤层气排采,以及注入C O2和N2进行强化排采时,了解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3]。

Ruppel等[4]研究过CH4-C2H6混合气体,他们使用干煤样测定了纯气体等温线,但没有进行二元气体的吸附测定,而是采用Myers和Prausnitz[5]提出的理想吸附溶液理论以及纯气体的等温方程,对二元气体吸附进行了计算。

Saunders等[6]研究了CH4和H2的混合气体,并对2个煤样和几个其他吸附剂进行了二元吸附测定,使用的煤样也是干煤样。

Stevens on等[7]进行了CH4-N2-C O2的二元和三元混合气体的吸附测试,使用的也是干煤样。

对于干燥煤样吸附性能的研究,不能反映原始地层条件下煤储层的吸附行为。

Arri,L1E1和Y ee,D1[8]以及Hall,F1E1等人[9]]对CH4-N2和CH4-C O2混合气体进行了吸附测试,使用的煤样是科罗拉多州圣胡安盆地果园组的湿煤样。

结果表明,每种气体不是独立吸附的,而是2种气体竞争相同的吸附位。

Harpalani等[10]研究了果园组湿煤样对三元混合气体(93%CH4,5% C O2,2%N2)的吸附特征。

Harpalani等[10]研究发现,在煤中呈物理吸附的混合气体,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在解吸气中较为富集,但解吸是可逆的,并且认为,吸附和解吸都符合相同的压力与吸附量关系曲线。

但是,G reaves 等[11]在研究了混合气的吸附解吸行为后,发现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压力与吸附量的关系存在显著差异,并将这种行为描述为滞后效应。

Chaback J,M organ D和Y ee D[12]的研究,证实了Harpalani等人的发现,即扩展Langmuir方程可用于物理吸附气的吸附和解吸计算,物理吸附气体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具有可逆性。

由此认为,在注入N2或C O2进行强化煤层气排采过程中,尽管物理吸附的混合气在解吸过程中,吸附能力强的组分比例增加,但是其过程仍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扩展Langmuir方程仍可以有效地拟合其吸附和解吸平衡。

但同时也发现,试验结果符合G reaves等人提出的结论,即吸附和解吸遵循不同的压力与吸附量关系等温线。

3多元气体吸附-解吸试验的研究意义在进行煤层气的开发潜力评价时,等温吸附曲线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可以确定煤储层中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②可以估算煤储层的理论含气量以及确定煤层气的饱和状态;③预测煤储层在降压解吸过程中煤层气的采收率或可采资源量。

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是采用纯的甲烷气体来测定煤的等温吸附曲线。

但是,煤层气中除甲烷以外,还含有N2和C O2等气体组分,这些非甲烷组分的数量虽然不大,但它们对煤层气的吸附和解吸行为却会产生明显的影响[2]。

采用纯甲烷进行煤的等温吸附试验,所获得的煤储层的吸附-解吸特性,不能代表煤储层的真实情况。

以此为依据来评价煤层气的开发潜力,将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以致误导投资者,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失去成功的机遇。

因此,当煤层气中含有除甲烷以外的其他气体时,还必须研究煤层对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这对于正确评价煤层气的开发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根据美国煤层气井的生产资料来看,在生产过程中产出气体的组分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煤层气生产的经济效益强烈地依赖于煤层气的成分。

所以,在进行煤层气开发的经济评价时,也必须重视煤层气成分的影响。

研究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可以预测产出气体成分的变化趋势,为正确进行煤层气开发的经济评价提供关键性的资料。

目前,美国一些石油公司正在试验向煤层中注入二氧化碳或氮气来提高煤层甲烷采收率的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煤层中存在着多元气体的相互作用。

研究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特性,对于提高95煤层甲烷采收率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4对多元气体吸附-解吸试验的认识在煤层气研究工作中,要想利用煤的等温吸附线来准确确定煤储层中煤层气的临界解吸压力、煤层气的饱和状态、以及预测煤储层在降压解吸过程中煤层气的采收率或可采资源量,必须根据实际的煤层气组分,研究多元气体在煤层中的吸附-解吸特性。

多元气体吸附的研究与单组分气体有所不同。

单组分气体吸附时成分不发生变化,而混合气体吸附时,由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从实验开始到实验结束,游离相中混合气体的成分会发生变化。

吸附能力强的气体在气相中的浓度下降,相反吸附能力弱的气体在气相中的浓度会上升。

在多元气体的解吸试验中,游离相中气体组分的变化则与此相反。

因此,在进行吸附-解吸试验时,除了测量混合气体的平衡压力外,还必须测定游离相中气体的化学成分。

混合气体的吸附性不仅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有关,而且还与各组分的分压有关,分压越大,气体的吸附量越大。

混合气体吸附时,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竞争吸附。

迄今为止,在实际储层条件下、针对中国煤储层的多元气体的吸附-解吸试验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导,而这种研究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参考文献:[1] 叶建平,秦 勇,林大扬.中国煤层气资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2] 艾鲁尼.煤矿瓦斯动力现象德预测和预防[M].唐修义,宋德淑,王荣龙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3] Puri R,Y ee D.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A].Proceedings of the S 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C],New OleansLA,1990.[4]Ruppel T C.Ads orption of methaneΠethane mixtures on dry coal atelevated pressures[J].Fuel,1972(1).[5]M yers A L,Prausnitz J M.Therm odynamics of mixed-gas ad2s orption[J].A LCHE Journal,1965(1).[6]Saunders J T,Benjamin M C,Y ang R T.Ads orption of gases oncoals and heat-treated coals at elevated tem perature and pressure:2.Ads orption from hydrogen-methane mixtures[J].Fuel,1985(1).[7]S tevens on M D,Pinczewski W V,S omers M L,et al.Ads orptionΠdes orption of m olticom ponent gas mixtures at in-seam conditions[A].SPE23026.SPE Asia-Pacific con ference[C].Perth,W estern Australia,1991.[8]Arri L E,Y ee D,M organ W D.M odeling coalbed methane produc2tion with binary gas s orption[A].R ocky M ountain Regional M eeting[C],Casper,W y oming,1992.[9]Hall F E,Zhou Chunhe.Ads orption of pure methane,notrogen,andcarbon dioxide and their binary mixtures on wet Fruitland coal[A].The1994Eastern Regional con ferences and exhibition held in Char2ieston[C],W V U S A,1994.[10]Harpalani S,Pariti U M.S tudy of coal s orption is otherm using amulticom ponent gas mixture[A].International C oalbed M ethaneSym posium[C],1993.[11]G reaves K H,Owen L B,M cLenman J D,et al.Multi-com poentgas ads orption-des orption behav oir of coal[A].Proceedings of the1993International C oalbed M ethane Sym posium[C],1993. [12]Chaback Joseph J,M organ D on,Y ee Dan.S orption irreversibitiesand mixture com positional behavior during enhanced coal bed methanerecovery processes[A].G as technology con ference[C].Calgary,Alberta,Canada,1996. 作者简介:唐书恒(1965-),男,河北正定人,高级工程师, 2001年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从事煤层气及煤炭洁净工程的地质研究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