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遥感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厂、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侠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的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其他手段相配合)第二章:1.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2.电磁辐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3.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4.比辐射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辐通量的比值5.黑体辐射特性:(1)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即光谱辐射能力;(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增强了信号中的噪声部分,造成遥感影像质量的下降;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传输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过率很高7.植被光谱反射特性: (1)蓝红波段为吸收带(2)绿波段为弱反射带(3)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蓝、绿波段反射带 @近、中红外波段为完全吸收。
城市道路、建筑物 : @红外波段较可见光波段反射强 @石棉瓦较其他材料反射强 @沥青较其他材料反射网弱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或谷值第三章:8.遥感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原理,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航摄仪器,按照预定的计划从空中向地面摄影取得航空相片的全部作业过程(2)扫描成像原理,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者热敏软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9.微波遥感的特点:全天候工作,对某些题目有特殊光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探测仪器,不与探测⽬标相接触,从远处把⽬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标物与电磁波发⽣相互作⽤,会形成⽬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遥感按⼯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µm):收集与记录⽬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度计等按传感器⼯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领域分类:⼟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帧遥感图像代表地⾯多⼤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段多,信息海量应⽤领域⼴泛,经济效益⾼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4⽇,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类第⼀颗⼈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到30⽶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到10⽶1988年9⽉7⽇,中国发射第⼀颗“风云1号”⽓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到1⽶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到0.6⽶7.遥感发展历史⽆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动化遥感商业化第⼆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个连续谱带。
遥感 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遥感:在远离被测物体或现象的位置上,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接收、记录物体或现象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过对信息的传输、加工、处理及分析与解释,对物体或现象的性质及变化进行探测和识别的理论与技术。
2、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池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4、大气窗口:指大气对电池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都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5、平均比例尺:以个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的比例尺。
6、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可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7、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相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相片上移动,这种现象称像点位移。
(有中心投影就有像点位移)8、高光谱成像技术(谱像合一技术):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的的同时也能获取改地物的光谱组成,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技术称为谱像合一技术。
9、亮度对比:是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10、颜色对比:在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叫颜色对比11:颜色相减原理:当两片滤光片组成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透过每一滤色片时都减掉一部分辐射,最后透过的光是多次减法的结果。
这种颜色混合原理叫颜色相减原理。
12、颜色相加原理:调节三原色光源的亮度对比,可以在白屏幕三束光重叠的部位看到白光。
(颜色相加和相减区别:当黄和蓝滤片光分别透过白光而将透过的光混合在白屏幕时,由于黄、蓝是互补色,调整适当的光强度,可以出现白色,这就是加法原理,而白光依次透过黄、蓝滤片时,得到的是绿色,这是减色原理)13、光学成像:早期的烟感技术通过摄影成像方法得到的相片。
14、数字图像:只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15、多种信息源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复习资料(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提、固定或活动⾼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箭等;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系统外的⽬标的探测。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µ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µ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µ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成像遥感4)按遥感的应⽤领域分从⼤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从具体应⽤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象遥感、⽔⽂遥感、城市遥感、⼯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还可以划分为更细的研究对象进⾏各种专题应⽤。
2、被动遥感:传感器本⾝不产⽣电磁波,⽽是被动地接收和反射其它物体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物信息的遥感⽅式。
3、朗伯源:4、⽆选择性散射:当质点直径⼤于电磁波波长时(质点的直径d >λ(电磁波波长)), 散射率与波长没有关系5、⽶⽒散射:质点直径和电磁波波长差不多时,即d≈λ时,发⽣⽶⽒散射。
主要是⼤⽓中的⽓溶胶引起的散射。
云、雾等的悬浮粒⼦的直径和0.76-15 µm之间的红外线波长差不多,需要注意。
6、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范围的⼤⼩,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者地⾯物体能分辨的最⼩单元。
常见得TM5 波段的空间分辨率为28.5m*28.5m7、波谱分辨率:传感器能分辨的最⼩波长间隔。
间隔越⼩,波谱分辨率越⾼。
如MODIS有36个波段,它⽐AVHRR的波谱分辨率⾼8、辐射分辨率: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辐射度差。
(完整word版)遥感原理复习资料2
复习资料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特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的特点:宏观性、综合性、多波段性、多时相性、快速及时、客观性、经济效益好3.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4.遥感技术系统:{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或大小,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6.黑体辐射定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波长分布的规律 意义:(1)辐射出射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2)温度越高,辐射出射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相交 (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7.斯帝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的微小变化,会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很大的变化 意义:红外装置测定温度的理论基础 8.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意义:针对要探测目标,选择最佳遥感波段和传感器 9.太阳常数: I ⊙=135.3 mW/m2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0.大气的吸收:(1)臭氧:20-30 km 的平流层,含量极少,但吸收很强吸收带:紫外区 0.3μm 以下 强吸收远红外 9.6μm 强吸收0.6μm ,4.75μm 和14μm 弱吸收 (2)二氧化碳:低层大气,含量少;主要在红外区吸收带:2.60~2.80μm ,吸收峰 2.70μm4.10~4.45μm ,吸收峰 4.3μm 9.10~10.9μm ,吸收峰 10.0μm 12.9~17.1μm ,吸收峰 14.4μm(3)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吸收带:0.70~1.95μm ,吸收峰 1.38μm 和1.87μm 2.5~ 3.0μm ,吸收峰 2.7μm 4.9~8.7μm ,吸收峰 6.3μm 15μm~1mm 超远红外区主动遥感:自主发射人工信号,碰到对象后有一部分返回 被动遥感:不发射任何人工信号 空间信息采集系统 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 地面实况调查系统 信息分析应用系统11.大气的散射:(1)瑞利散射 (Rayleigh scatter) :α<< λ❖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大气中的气态分子(如O2、N2等)对可见光的散射❖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微波具有穿透能力的原因(阴天,雨,云)(2)米氏散射 (Mie Scatter) :α≈λ❖大气中的悬浮微粒,霾,水滴,尘埃,烟,花粉,海上盐粒,火山灰等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3)无选择性散射:α>>λ❖云、雾、水滴、尘埃的散射(5~100μm)❖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云雾通常呈现白色❖阴天不宜遥感(原因:散射,反射)12.大气散射的影响: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13.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常用的大气窗口14 . 亮度温度:辐射出与观测物体相等的辐射能量的黑体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亮度温度与实地温度的关系:总小于实地温度15.地物的反射光谱:是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用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遥感期末复习题
遥感期末复习题遥感期末复习题遥感技术作为一门独特的科学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回顾和复习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以问题和答案的形式,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问题一:什么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来了解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无需直接接触地面的方式,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球表面信息。
问题二:遥感技术的分类有哪些?遥感技术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是指通过向地面发送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或散射回来的信号来获取信息。
常见的主动遥感技术包括雷达和激光雷达。
被动遥感是指通过接收地面自然辐射的电磁波来获取信息,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
常见的被动遥感技术包括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
问题三: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应用?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环境保护、农业、城市规划、气象预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球科学中,它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分析来研究地表的地貌、地质构造、土地覆盖等。
在环境保护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森林覆盖变化、水体污染等。
在农业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湿度等。
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气象预测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云量等信息,从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问题四:遥感图像的解译有哪些方法?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和数字解译两种方法。
目视解译是指通过人眼观察遥感图像,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知识来解读图像中的信息。
数字解译是指通过计算机和遥感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图像中的特征和信息。
数字解译可以利用图像分类、特征提取、变化检测等方法来实现。
问题五: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趋势将是高分辨率、多源数据和多尺度的综合应用。
高分辨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多源数据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多尺度可以提供更全局和局部的视角。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1.广义遥感是指所有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是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3.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多波段遥感是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可以按照工作平台分类,包括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包括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包括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分类,包括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包括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包括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但也有局限性。
1.电磁波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是指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
3.电磁波谱是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中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
这些特性的意义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资料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资料遥感导论期末考试资料1、什么是遥感,简述用遥感探测地物的基本原理 P1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基本原理:把第三题拿来扒,,2、从遥感探测地物的原理分析遥感信息的局限性 P6遥感主要是电磁波探测,但目前遥感技术说利用的电磁波还是很有限,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尚有许多谱段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此外,已经被利用的电磁波谱段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准确反映,还需要发展高光谱分辨率遥感以及遥感以外的其它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尚不可少。
3、看图(P2)说明遥感系统的组成 P3(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它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利用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利用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传感器接收到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
胶片是由人或回收舱送至地面回收,而数字磁介质上记录的信息则可通过卫星上的微波天线传输给地面的卫星接收站。
(4)信息的处理:地面站将接收来的遥感数字信息记录在高密度磁介质上,并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卫星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再转换为用户可使用的数据格式。
还可根据需要进行精校正处理和专题信息处理、分类等。
(5)信息的应用:由各专业人员按不同的应用目的对遥感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4、简述遥感探测地物信息的过程 P3(自己归纳的,能扩充尽量扩充咯) 遥感主要是电磁波探测。
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由遥感平台上的传感器接收,记录在数字磁介质或胶片上,再将其中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传给地面站。
遥感学复习资料
遥感学第一章1、遥感:即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简答题)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遥感的主要分类方法: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之间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间;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之间;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从大的研究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地质、气象、水文、城市、工程、灾害及军事遥感等。
(简答题)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5、1957年10月4日第二章1、震动的传播成为波,电磁震动的传播史电磁波。
电磁波是典型的横波。
2、电磁波:当电磁震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3、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4、可见光:0.38~0.76um(波段按长到短排列是:红橙黄绿青蓝紫)P17图5、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黑体。
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水体: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他波段吸收都很强,特别到了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遥感是指利用什么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A. 卫星B. 雷达C. 红外线D. 激光答案:A. 卫星2、下列哪一种波段主要用于遥感影像的获取?A. X射线B. 紫外线C. 红外线D. 可见光答案:D. 可见光3、下列哪一种遥感平台常用于气象观测?A. 卫星B. 飞机C. 无人机D. 地面站答案:A. 卫星4、下列哪一种方法常用于遥感影像的校正?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强度校正D. 所有上述答案:B. 几何校正5、下列哪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夜间遥感影像?A. 多光谱成像B. 热成像C. 合成孔径雷达D. 光学成像答案:C. 合成孔径雷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遥感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与分析。
2、常用的遥感影像获取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3、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常常需要进行____和____。
答案: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4、遥感在环境监测、____、____和____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答案: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遥感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观测的技术。
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等。
2、请简述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观测目标、选择适当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
3、请简述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
答案: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和分类等。
这些步骤旨在提高影像质量,提取有用信息。
4、请简述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变化、自然灾害等,为环境保护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完整)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一遥感的定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及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具有发射、吸收、反射以及折射电磁波的能力,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物的目的。
三遥感的物理基础(一)电磁波电磁波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物理理论基础。
1、电磁波的性质:具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波粒二相性)2、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高。
3、电磁波谱电磁波几个主要的分段:宇宙射线、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可见光、红外(近、中、远)、微波、无线电波。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是近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38um辐射的总称,主要源于太阳辐射。
由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被吸收,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且散射严重。
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与散射作用,紫外遥感通常在2000m 高度以下的范围进行。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遥感常用的可见光是蓝波段(0.45um附近)、绿波段(0.55um附近)和红波段(0.65um附近)红外,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0.7um至1mm之间,遥感常用的在0.7um-100mm微波,波长在0.1毫米~1米之间的电磁波。
微波波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特性:①受大气层中云、雾的散射影响小,穿透性好,不受光照等条件限制,白天、晚上均可进行地物微波成像,因此能全天候的遥感。
②微波遥感可以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微波越长,穿透能力越强。
4、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发出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能量的总和。
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又能全部发射,则该物体是绝对黑体。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1、遥感的特性(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目前用于遥感的电磁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3、遥感平台名词解释: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4、可见光范围(每一个波段的范围都要知道)5、遥感系统的组成(图要掌握能够画出,必考题8分,英文要写出全称及对应汉字)光学信息为模拟信号在胶片上成像;A/D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HDDT 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 高密度数字磁带;CCT Computer compatible tape计算机兼容磁带5、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这种散射是指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与大气散射有关的各种解释题(强调波段):(1)大气瑞利散射解释天空蔚蓝与朝霞夕阳的橘红色(考研):特别是对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在日出和日落时,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
在长距离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
遥感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遥感数据: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人造地球卫星的类型: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 km,用于军事。
中高度、长寿命卫星:350~1800 km,地球资源。
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3600 km,通信和气象。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1、地面遥感2、航空遥感3、航天遥感4、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1、紫外遥感2、可见光遥感3、红外遥感4、微波遥感5、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2、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显然自然界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许多地物是较好的黑体近似( 在某些波段上)。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 W/m2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
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河南大学遥感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讲作业:1.遥感的概念以及狭义遥感的特点广义的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的遥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运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2.仅记录物体的电磁波特性3.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2.遥感系统的组成总的来说,遥感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遥感需要对其探测的目标物。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
3.遥感的工作波段以及它们具有的特性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
特性:1.可见光: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反射特征。
2.红外线:近红外的性质与可见光相似,红外遥感主要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可以全天时遥感。
3.微波: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具有热辐射性质,可以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可采用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紫外线: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一般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4.遥感平台的种类地面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以及航天遥感平台。
5.遥感器的成像方式遥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包括照相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
遥感器成像方式:摄影成像类型(光学/ 电成像类型)扫描成像类型(光电成像类型)微波成像类型(雷达成像类型)6.遥感的技术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 时效性强3. 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4.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1.在光学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反射与散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作业:1.遥感的概念以及狭义遥感的特点广义的遥感:即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的遥感:运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记录目标的电磁波特性,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狭义的遥感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运用探测仪器进行探测2.仅记录物体的电磁波特性3.揭示物体的物理特性及变化2.遥感系统的组成总的来说,遥感系统的组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信息源。
信息源是指遥感需要对其探测的目标物。
2.信息获取。
信息获取是指运用遥感技术装备接受、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探测过程。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指运用光学仪器和计算机设备对所获取的遥感信息进行校正、分析和解译处理的技术过程。
4.信息应用。
信息应用是根据不同的目的将遥感信息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过程。
3.遥感的工作波段以及它们具有的特性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以及紫外线的一部分。
特性:1.可见光: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反射特征。
2.红外线:近红外的性质与可见光相似,红外遥感主要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可以全天时遥感。
3.微波: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分米波,具有热辐射性质,可以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探测,可采用主动和被动方式成像,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紫外线:用于探测碳酸盐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一般高空遥感不宜采用。
4.遥感平台的种类地面遥感平台、航空遥感平台以及航天遥感平台。
5.遥感器的成像方式遥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包括照相机、扫描仪、成像雷达等。
遥感器成像方式:摄影成像类型(光学/电成像类型)扫描成像类型(光电成像类型)微波成像类型(雷达成像类型)6.遥感的技术特点1.大面积同步观测2.时效性强3.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4.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7.遥感信息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1.在光学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反射与散射。
2.在热红外遥感中,主要探测目标物的辐射特性(发射率和温度)。
3.在微波遥感中,被动遥感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发射率和温度;主动遥感主要探测目标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特征。
研究内容:遥感信息科学主要研究遥感信息形成的波谱、空间、时间及地学规律,研究遥感信息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再现规律。
1、波谱特性研究研究地物对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的反射特性、热红外的辐射特性、微波的辐射特性、介电特性、后向散射特性和穿透特性等。
2、空间特性研究包括:遥感信息形成的几何机理和模型、方法等。
3、时间特性研究:不同时相地物所表现的波谱和空间特性的差异。
4、地学规律研究如利用遥感来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其变化。
利用红外谱段的亮度温度来应用于物理海洋学研究。
利用微波辐射计、散射计、雷达来提取土壤水份信息等等。
第二讲作业:8.遥感影像的成像过程遥感器接收到地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站,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处理并储存下来。
9.遥感影像的数据存储格式有哪些(1)BSQ方式:各波段的二维影像数据按波段顺序排列。
(2)BIL方式:对每一行中代表一个波段的光谱值进行排列,然后按波段顺序排列该行,最后对各行进行重复。
(3)BIP方式:在一行中,每个像元按光谱波段次序进行排列,然后对该行的全部像元进行这种波段次序排列,最后对各行进行重复。
10.遥感影像的几种分辨率(1)光谱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反之光谱分辨率越粗糙。
(2)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的目标大小,或指影像中一个像元点所表示的地面面积。
空间分辨率越高,则目标和面积值越小。
(3)辐射分辨率又称亮度阈值,是指在一个波段中所记录的代表地物反射电磁波的强度(表现为亮度或灰度)的所有可能的数值。
在影像中表现为影像的灰度级。
(4)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观察的频率。
例如,是每16天还是每3天重复一次。
11.遥感影像的信息内容1.遥感影像的波谱信息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代表的是该像元中地物的辐射值,随地物的成分、纹理、状态、表面特征及所使用电磁波段的不同而变化的,这种特征称为地物的波谱特征。
不同地物之间的亮度值差异以及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上的亮度值差异构成了地物的波谱信息。
2.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包括空间频率信息、边缘和线性信息、结构或纹理信息以及几何信息等。
影响遥感影像空间信息的主要因素有成像遥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影像投影性质、比例尺、几何畸变等。
3.遥感影像的时间信息是指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与空间信息的差异。
是研究对象所处的时态,所以要充分利用多时相影像,不能以一个瞬时信息来包罗它的整个发展过程。
12.影像单波段统计内容(1)影像灰度均值均值指的是一幅影像中所有像元灰度值的算术平均值,它反映的是影像中地物的平均反射强度,大小由一级波谱信息决定。
(2)影像灰度中值指影像所有灰度级中处于中间的值。
当灰度级数为偶数时,则取中间两灰度值的平均值。
由于一般遥感影像的灰度级都是连续变化的,因而中间值可通过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获得。
(3)影像灰度众数众数是影像中出现最多次数的灰度值。
它是一幅影像中分布较广的地物类型反射能量的反映。
(4)影像灰度方差方差反映各像元灰度值与影像平均灰度值的总的离散程度。
它是衡量一幅影像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度量,是影像统计分析中的最重要的统计量。
(5)影像灰度数值域它是影像最大灰度值和最小灰度值的差值,它反映了影像灰度值的变化程度,从而间接地反映了影像的信息量。
(6)影像灰度反差反差可以反映影像的显示效果和可分辨性。
上述三种形式的反差定义中,C3最合理,其它两种定义受极端情况的影响较大。
(7)影像的直方图直方图是指影像中所有灰度值的概率分布。
横坐标表示影像的灰度级变化,纵坐标表示影像中各个灰度级像元数占整幅影像像元数的百分比。
遥感影像数据常常服从或接近于正态分布。
(8)直方图的描述量事实上,遥感影像数据并不能完全服从正态分布,往往存在直方图的偏斜。
其具体表现为影像灰度均值与众数和中值的明显不一致。
13.影像多波段统计内容1.协方差设f(i,j)和g(i,j)是大小为M×N的两幅影像,则它们之间的协方差计算公式为:将N个波段相互间的协方差排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矩阵称为协方差矩阵(2)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描述波段影像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反映了两个波段影像所包含信息的重叠程度。
即(2)相关矩阵将N个波段相互间的相关系数排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矩阵称为相关矩阵14.卷积的概念第四讲作业:15.遥感影像辐射量校正包括的内容包括由遥感器的灵敏度特性引起畸变的校正、由太阳高度及地形等引起畸变的校正和大气校正。
16.遥感影像几何精校正的步骤1.建立原始影像与校正后影像的坐标系。
对于校正后的影像要确立坐标原点(起始行和列)、像元的大小以及影像的大小(行数和列数)。
2.确定GCP,即在原始畸变影像空间与标准空间寻找控制点对。
几何精校正是利用地面控制点对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遥感影像的几何畸变的校正。
GCP 必须比较精确,它直接影响几何精校正的精度。
3.选择畸变数学模型,并利用GCP数据求出畸变模型的未知参数,然后利用此畸变模型对原始畸变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
4.重采样。
为了确定校正后图像上每点的亮度值,需要对畸变图像进行重采样。
通常采用三种方法:最邻近重采样、双线性内插重采样、三次卷积重采样。
5.输出纠正图像。
将图像数据按需要的格式写入到新的图像文件中。
6.几何精校正的精度分析。
GCP选择不精确、数目过少、分布不合理以及畸变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几何畸变过程,会造成几何精校正的精度下降,必须找出原因,并改进,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补充:1.遥感影像畸变的实质:影像上各像元的位置坐标与地图坐标系中的目标地物坐标存在差异2.影像畸变的原因:遥感器的内部畸变、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大气影响、地球自转。
3.几何精校正方法:直接成图法、重采样成图法、重采样后的内插方法。
17.遥感影像数字镶嵌的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要根据研究对象和专业要求,挑选数据合适的遥感影像CCT。
2)预处理工作: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去条带和斑点、几何校正3)确定实施方案:首先应确定标准像幅,标准像幅往往选择处于研究区中央的影像;其次确定镶嵌的顺序,即以标准像幅为中心,由中央向四周逐步进行。
4)重叠区选定:遥感影像的镶嵌工作主要是基于相邻影像的重叠区,重叠区确定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镶嵌的效果。
5)色调调整:色调调整是遥感影像数字镶嵌技术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6)影像镶嵌:所谓镶嵌,就是在相邻两幅待镶嵌影像的重叠区内找到一条接缝线,接缝线的质量直接影响镶嵌影像的效果。
第五讲作业:18.影像增强的方法有哪些19.线性变换增强20.直方图均衡化如何实现直方图均衡化计算步骤:21.彩色变换增强目前,在影像处理中采用的彩色变换处理技术主要有真彩色增强技术、伪彩色增强技术、假彩色增强技术和IHS变换增强。
22.空间滤波的内容并举例23.影像间代数运算的内容基本思路:是对两幅(或两幅以上)输入影像的对应像元逐个地进行和、差、积、商的四则运算,以产生有增强效果的影像。
(1)加组合实际上是象元点上的辐射能量之和。
叠加运算使亮度值之间出现“填平补齐”现象,可扩展每一波段影像的视觉效果。
(2)减运算主要用于提取多时相影像中随时间而变化的信息。
要进行预处理: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几何配准、平均亮度调整。
(3)相除运算又称比值处理,可消除或减弱地形阴影、云影影响和植被干扰等。
比值处理包括:简单比值、组合比值组合比值有:和差组合比值、交叉组合比值、标准化比值等。
(4)乘运算常应用于影像亮度值的缩、扩改及回归运算中第七章作业:1.频率域处理基本流程2.高通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3.低通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5.同态滤波器的作用及其实现第八章作业:1.遥感影像融合的概念遥感影像融合是信息融合技术的一种,它根据相应的应用目的,通过高级影像处理技术对多源影像进行复合,从而生成新的影像的过程。
遥感影像融合的目的:1.消除冗余数据,突出有用的专题数据。
2.利用多源数据间的信息互补性,对各种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融合,以弥补单一数据的不足,提高分析的精度,并扩大数据的使用范围。
3.提高信息的协调能力,融合并非是几种数据的简单叠加,它可以得到原来几种单个数据不能提供的新数据,满足地学分析及各种专题研究的需求2.像素级融合的内容3.像素级融合的流程4.遥感影像融合的评价指标及其意义第九章作业:1.遥感影像分类的概念遥感影像分类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中各类地物的光谱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分析来选择特征,并将特征空间划分为互不重叠的子空间,将影像中各像元划归到各子空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