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集中后援模式(必读)
平安集团运营管理模式及启示
服务标准在各地和各业务线差异极大; ➢ 服务和纯后台功能交错混杂。
前、中、后台剥离后
前后台分离的操作模式,将不需要直接面向客户 的业务全部集中,简化机构前端的工作量,让更 多地前台人员专注于做好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 同时,后台资源的整合也使集团各项业务(如保险、 银行、投资)的客户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共享, 为集团的交叉销售提供信息支持,优点是: ➢ 服务的标准化; ➢ 成本的降低; ➢ 风险的控制。
深化战略转型,战略业务健 康成长;
积极调整业务结构,经营效 益得到提升;
机构建设加速发展,网点数 量快速增长。
平安信托继续强化风险管控, 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稳定增长, 活跃高净值客户数突破21万;
平安证券成功完成27家信用 债主承销发行,发行家数位 居行业第四;
资产管理业务持续优化保险 资金投资资产结构,净投资 收益率创三年新高。
➢ 区域特色:在分行层面,结合当地产业实际和政 策发展规划,拓展特色市场、特色行业和特色客 户,做出区域特色,创出分行品牌。
专业化
8
➢ 明确“要统一思想,统一规划,实现经营标准 统一,客户服务统一,定价统一,风险控制统 一,商业模式的统一,打造强大总行、流程银 行”。
集约化
目录
▪ 中国平安介绍 ▪ 中国平安前、中、后台分离模式 ▪ 中国平安后援中心 ▪ 平安银行事业部制改革 ▪ 中国平安对商业银行的启示 ▪ 中国平安创新实例及创新战略
平安科技、平安数据科技、平安渠道发展、平安金融科技
3
中国平安三大业务支柱现状分析
保险
银行
投资
平安寿险规模保费突破2000 亿元,代理人数量稳健增长,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新业务 价值率持续提升;
我眼中的平安保险是怎么样的
1、深圳全国总部,从事全国战略策划与组织实施。 2、上海总部,从事后援集中服务的统筹与发展。 3、上海张江中心、深圳平安金融学院,从事全国管理及业务培训公司。 4、各地分支机构在总部战略指导下,分布达成总部下达的任务。
P-STAR五星级服务理念
主动热情 贴心服务 Proactive
后援中心 核心支持
精锐销售 部队
精锐销售 部队
参观地点推荐Βιβλιοθήκη 深圳星河世纪中心,平安集团目前 总部地址,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聚 集地。马明哲办公所在地。
平安精神,平安企业文化发源 地,思想集散地,思享会所。 孔子、爱心斯坦雕像,马明哲 愿景。
平安保险上海张江后援中心 平安综合金融战略的标准化生产工厂
平安人寿当即表示通过平安MIT购买保险已经即时生效,并在第一时间向公司报案。 公司调查人员于事故当日前往客户家中表示慰问,并走访民警,迅速核实排查。
MIT承保理赔案例
11月3日,韩先生家人递交了齐全的理赔申请材料,向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提出理赔 申请。调查人员秉承“信守合约,为您寻找理赔的理由”的原则,立即开展了后期 调查,经核实韩先生意外身故属保险责任范围,分公司随即做出了赔付26万元的决 定,并及时将理赔款给付至其受益人的指定帐户中。这次及时高效的赔付,让客户 亲人切身体会到中国平安先进的技术、快速的理赔及专业的服务。 据了解,2010年10月,平安人寿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移动展业模式——平安寿险 营销员可以通过笔记本、EPOS机等专业设备到客户家或办公职场直接展业。全自动 化的销售平台现场支持客户完成了解产品、完成投保、获得核保结果、现场缴纳保 费、现场获得保险保障等全部流程。仅需半个小时,客户即可获得一份保障,保单 实时生效。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已有超过250万客户通过MIT获得保险保障,平安 人寿代理人也借MIT签下了超过300万件新契约。方便、快捷、保单即时生效的MIT 逐渐成为中国平安客户购买保险产品的重要渠道。 中国平安表示:MIT贴近客户需求,简化了投保流程,是目前最先进又低碳环保的展 业平台,不久的将来会发展成为平安重要的综合性销售、管理及服务平台。MIT还将 覆盖平安多条线更多产品,为客户提供从保险银行到投资的综合金融理财规划服务。
某保险公司平安集团未来组织模式
麦肯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平安集团未来组织模式一、本文概述1、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背景和历史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平安”,是一家起源于1988年的知名保险公司。
自成立以来,公司依托改革开放政策和自身优势,从一家地区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集团,在保险、银行、证券、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国平安的历史沿革展现了其在中国保险行业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
起初,中国平安只是一个地区性的保险公司,但在成立后的几年里,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1992年,公司获得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保险公司。
此后,公司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000年,中国平安成功进入资产管理领域,进一步拓展了其业务范围。
2003年,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证券有限公司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首家通过重组实现分业的证券公司。
这一举措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中国平安收购深圳发展银行,标志着公司开始向银行业务领域进军。
2011年,公司进一步涉足资产管理领域,成立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凭借着不断创新和拓展,中国平安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行业的佼佼者。
2019年,中国平安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29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挺进《财富》世界500强的险企。
此外,公司在英国品牌价值研究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94位,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回顾过去,中国平安始终坚持创新、稳健、卓越的经营理念,不断探索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新型组织模式。
正是这种经营理念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推动了中国平安的持续发展,使其在竞争激烈的保险行业中脱颖而出。
未来,中国平安将继续深化改革,优化组织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应对市场挑战,为实现更加辉煌的明天而努力。
2、平安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麦肯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平安集团未来组织模式2、平安集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平安集团(以下简称“平安”)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
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
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图表详解)来源:《首席财务官》杂志作者:日期:2013-06-28 编辑:admin5 发送给好友打印收藏返回首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到中国的领先企业,共享的理念和实践应用已经在中国深刻蔓延。
文/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德勤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案例一——宝钢: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快速扩张宝钢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开始于2009年,首先在宝钢股份公司试点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宝钢集团,同时为集团下分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等服务工作。
共享中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2009年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宝钢集团管理层明确了向管理要效率的需求,推动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是众多变革项目的其中之一。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质量控制,成为效率提升的执行者。
共享中心的主要管理目标也十分明确:提升集团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公司快速增长扩张的需要;同时快速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人数为235人,支持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范围达到其70%左右的收入,基本覆盖了钢铁主业的所有成员企业,覆盖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的68家单位,也对外地企业提供服务,并为一家在香港和另外一家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服务。
实际操作作为集团财务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以下八个小组构成:采购至付款室销售至收款室费用室税务单证室(含扫描中心)专项服务室总账与报表室系统支持室运营室宝钢共享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共享中心,涵盖了会计核算能够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细化了242个子流程,对应242个岗位类型。
共享中心在设立之初即推行了会计科目、会计流程等的标准化进程,充分考虑实物文档流与信息流的分离。
中国平安的集中后援模式(必读)
中国平安的集中后援模式(必读)中国平安:后援集中作业模式202X-07-11通过构建集团后援中心,中国平安(,-,-%)完成了对分支机构的资源整合,既降低了成本,加强了风险控制,也为打造高效而专业的标准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综合资源优势(,,%)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了较大可能,其集约化管理模式可资借鉴。
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推展,中国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从最初“狼来了”的自觉自警,开始积极融入到全球竞逐中。
但在无边界的金融竞争中,中国金融业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公司多元化、混业经营的优势,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抵御这股冲击?中国平安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的努力。
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从一家深圳地区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在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后,平安以客户为中心、多渠道、多产品的综合金融战略,对后台运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经过5年的筹备和建设,202X年中国平安后援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正式投入使用。
通过借鉴外部经验及持续的内部研发,中国平安最终完成系统性的核心流程再造,建成了完整的集中运营管理体系,为集团的战略发展完善了重要的一环。
分散运营的局限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企业一直以分散的运营作业模式为主导。
但目前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分散运作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企业在各地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很少共享,因此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运营和服务标准在各地和各业务线之间差异极大;服务和纯后台功能交错混杂,就会对服务关注不足。
相比而言,国际上多数大型金融企业都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后援服务系统,这个后台系统是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变革,它将前台业务和后台操作彻底隔离,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服务的标准化、成本的降低及风险控制的加强。
例如,汇丰银行在全球有11个后援基地,其中一个后援基地位于巴西一个人口仅数十万的不知名小镇上,但是它集中了汇丰在美洲的所有后台业务。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研究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研究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为了抢占保险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各地大力建设分支机构,却忽略了传统运营管理隐藏的风险,导致风险分散,机构重叠,成本居高不下,效率水平低的局面。
然而,国外的保险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加之国内同行的隐形竞争,使中国平安保险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尴尬境地。
后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国内率先实施了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一跃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领头羊和保险业界的优秀典范。
本文分析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传统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了当前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和获得的研究成果,并参照国内外研究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及对平安集团的资料搜集和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访谈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的科学性。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的成功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规范了承保流程和理赔流程,实现了风险集中管控、运营效率提升、经营成本下降,客户满意度提高的目标,成为其他竞争对手模仿的对象。
通过对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后援集约化运营模式的分析研究,本文以组织结构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为支点,提出平安集团实施集约化运营的关键路径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旨在为我国保险企业实施集约化运营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保险集团后援集中运营模式研究
保险集团后援集中运营模式研究郝婧怡王荣保险集团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复杂环境中,为了克服来自风险、成本和效率方面的挑战,必须不断地对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后援集中这一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国内学者对后援集中运营模式这样定义:“是对企业内部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业务单位的后台服务职能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统一的后台服务中心,向各业务单位提供后台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后台服务运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集中控制的组织形式。
”一、保险集团采用后援集中运营模式的动因分析(一)传统分散式运营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1.规模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
在分散运作模式下,任何一家分支机构都有自己的办公职场,并设有人事、行政、财务、业务、营销等部门,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保险集团在各地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很少共享,人员冗杂、重复建设严重,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保险集团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2.标准不一,难以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
由于分散化管理,核保、核赔、财务、IT系统等后援支持性职能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因此,保险集团的各分支机构在运营和管理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另外,各地机构往往强调地域差异,从而使总集团下达的统一制度和标准得不到有效执行,造成各分支机构的标准参差不齐,无法有效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
3.前后台不分,容易诱发道德风险。
对于保险业而言,销售业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个集团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各分支机构均以销售业绩为绝对导向。
保单卖得越多,保险人员赚取的佣金也就越多。
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前后台不分,这样一来,保险人员为了提升销售业绩,与核保、核赔及财务等后台辅助部门串通,违反集团的统一规章制度(如放宽核保标准等)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也是保险集团分支机构假保费、假赔款、非法集资等违规违法事件较多的主要原因。
(二)保险客户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多对于保险客户而言,关注的不仅仅是保险产品本身的功能,还有保险服务品质的高低,诸如能否快速理赔等。
平安后援中心参观记
平安后援中心参观记近日,在平安财险公司于上海主办的“中电投项目联合培训会”期间,我有机会参观了平安在上海设立的后台中心,适逢我总公司也在研究平安的发展模式,所以便将我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做一个总结。
由于平安接待人员在得知我的人保身份后要求参观人员禁止拍照,且有专人陪同我,所以,所列照片均为非正常拍摄,效果一般。
之前就听说平安的后援中心为全国行业首创,而且搞的有声有色,作为竞争对手又是同行,对这个中心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参观的结果也印证了传闻,实在是不虚此行。
初识印象平安张江后援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占地400亩,是平安集团于2003年购入的土地。
整个中心能容纳15000人办公,而目前办公人数为12000人。
整个中心园区采用欧式建筑,且功能区划分十分合理。
(该图来源于网络)进入内部后,到处可见平安的企业文化,由于其有专门的企划部,类似的接待工作也都由他们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从这里平安员工的言谈举止上看,他们对工作充满自信,而据他们介绍,并不是所有平安的大客户都要安排到这里参观,中电投是首次,允许其他保险公司进入更是首次。
(据说,保监会的领导在参观过这里后留下两个字“震撼”。
)据我目测,整个园区共有5个园区大门,里面的办公楼每座楼都配备这样的安检系统,这只是一楼,楼层越高,需要进入的权限就越大,在核心区域比如数据库、远程监控平台这样的房间则需要同时使用IC卡、指纹扫描器、视网膜扫描器才能进入。
外部的整体建筑风格是欧式建筑,而内部的装修风格也同样是欧式的,每个楼层都配有这样的茶水间、休闲室、远程会议室。
由于是支持全国业务的平台,所有远程会议室非常多,而且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里开会,通过远程的沟通、授权来办理业务。
因为是有专门的部门来做这项工作,所以一切显得统一且正规。
类似的企业文化内容在人保的个别公司也曾见到,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的部分,无法达到感染员工,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小到桌碗瓢盆、大到班车广告,到处充斥着平安的LOGO,再加上与周边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欧式建筑群,让平安这个后援中心在这片区域显得十分抢眼。
财务共享中心案例
财务共享服务4大案例案例一——宝钢: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快速扩张宝钢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开始于2009年,首先在宝钢股份公司试点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宝钢集团,同时为集团下分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等服务工作。
共享中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2009年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宝钢集团管理层明确了向管理要效率的需求,推动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是众多变革项目的其中之一。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质量控制,成为效率提升的执行者。
共享中心的主要管理目标也十分明确:提升集团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公司快速增长扩张的需要;同时快速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人数为235人,支持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范围达到其70%左右的收入,基本覆盖了钢铁主业的所有成员企业,覆盖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的68家单位,也对外地企业提供服务,并为一家在香港和另外一家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服务。
实际操作作为集团财务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以下八个小组构成:采购至付款室销售至收款室费用室税务单证室(含扫描中心)专项服务室总账与报表室系统支持室运营室宝钢共享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共享中心,涵盖了会计核算能够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细化了242个子流程,对应242个岗位类型。
共享中心在设立之初即推行了会计科目、会计流程等的标准化进程,充分考虑实物文档流与信息流的分离。
目前共享中心操作人员基于扫描后的影像进行会计处理,在税务单证组设有统一的扫描中心,宝山地区的单据由人工传递至扫描中心;生成会计档案后再将所有的原始单据传递至各单位存档备查。
但是由于宝钢运营管理的复杂性,目前共享中心管理的财务系统需要同时对接60多个业务系统,所以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与灵活性。
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
来源:《首席财务官》杂志作者:日期:2013-06-28 编辑:admin5 发送给好友打印收藏返回首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美国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到中国的领先企业,共享的理念和实践应用已经在中国深刻蔓延。
文/ 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德勤财务共享服务四大案例案例一——宝钢: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快速扩张宝钢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开始于2009年,首先在宝钢股份公司试点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宝钢集团,同时为集团下分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等服务工作。
共享中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2009年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宝钢集团管理层明确了向管理要效率的需求,推动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是众多变革项目的其中之一。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质量控制,成为效率提升的执行者。
共享中心的主要管理目标也十分明确:提升集团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公司快速增长扩张的需要;同时快速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人数为235人,支持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范围达到其70%左右的收入,基本覆盖了钢铁主业的所有成员企业,覆盖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的68家单位,也对外地企业提供服务,并为一家在香港和另外一家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服务。
实际操作作为集团财务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以下八个小组构成:采购至付款室销售至收款室费用室税务单证室(含扫描中心)专项服务室总账与报表室系统支持室运营室宝钢共享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共享中心,涵盖了会计核算能够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细化了242个子流程,对应242个岗位类型。
共享中心在设立之初即推行了会计科目、会计流程等的标准化进程,充分考虑实物文档流与信息流的分离。
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doc
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2020年4月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本文关键词:平安,现状,模式,集团,服务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本文简介: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国平安一柜通服务模式探究【第一章】保险行业服务方式优化探析前言【第二章】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第三章】平安集团一柜通服务模式构想【第四章】落实一柜通服务模式的措施【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本文内容: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中国平安一柜通服务模式探究【第一章】保险行业服务方式优化探析前言【第二章】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第三章】平安集团一柜通服务模式构想【第四章】落实一柜通服务模式的措施【结论/】平安保险一柜式服务战略研究结论与第二章平安集团服务模式现状2.1 相关概念和模式2.1.1 名词释义(1)业务流程再造:即业务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的改造和组建,其目的是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各方面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以客户为导向,竞争与变化并存的现代化企业环境;(2)综合受理门店:保险、银行、投资各自的门店整合为综合受理门店,在综合受理门店可以处理保险、银行、投资等所有业务;(3)扫描共享集中:在满足时效和成本要求的物流半径内进行扫描区域集中,并在集中基础上实现保险、银行、投资扫描共享;(4)打印共享:建立打印中心,将所有非临柜打印业务转至打印中心统一打印;(5)档案共享:整合保险、银行、投资等各项业务档案管理,共享档案管理系统。
2.1.2"一柜通"服务模式"一柜通"服务模式的流程再造主要研究了以下几种模式:(1)迈克尔·哈默的四阶段模式:第一阶段,确定再造队伍;第二阶段,寻求再造机会;第三阶段,重新设计流程;第四阶段,着手再造。
(2)乔·佩帕德和菲利普·罗兰的五阶段模式:第一阶段,营造环境;第二阶段,流程的分析、诊断和重新设计;第三阶段,组织架构的重新设计;第四阶段,试点与转换阶段;第五阶段,实现愿景.(3)威廉姆·J·凯丁格的六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构思设想;第二阶段,项目启动;第三阶段,分析诊断;第四阶段,流程设计;第五阶段,流程重建;第六阶段,监测评估。
中国平安的集中后援模式(必读)
xx平安:后援集中作业模式2007-07-11通过构建集团后援中心,中国平安(76.60,-0.72,-0.93%)完成了对分支机构的资源整合,既降低了成本,加强了风险控制,也为打造高效而专业的标准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综合资源优势(3090.334,8.23,0.27%)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了较大可能,其集约化管理模式可资借鉴。
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推展,中国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从最初“狼来了”的自觉自警,开始积极融入到全球竞逐中。
但在无边界的金融竞争中,中国金融业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公司多元化、混业经营的优势,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抵御这股冲击?中国平安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的努力。
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从一家深圳地区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在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后,平安以客户为中心、多渠道、多产品的综合金融战略,对后台运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经过5年的筹备和建设,2006年中国平安后援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正式投入使用。
通过借鉴外部经验及持续的内部研发,中国平安最终完成系统性的核心流程再造,建成了完整的集中运营管理体系,为集团的战略发展完善了重要的一环。
分散运营的局限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企业一直以分散的运营作业模式为主导。
但目前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分散运作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企业在各地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很少共享,因此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运营和服务标准在各地和各业务线之间差异极大;服务和纯后台功能交错混杂,就会对服务关注不足。
相比而言,国际上多数大型金融企业都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后援服务系统,这个后台系统是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变革,它将前台业务和后台操作彻底隔离,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服务的标准化、成本的降低及风险控制的加强。
保险集团后援集中运营模式探析
保险集团后援集中运营模式研究郝婧怡王荣保险集团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复杂环境中,为了克服来自风险、成本和效率方面的挑战,必须不断地对运营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后援集中这一新的运营管理模式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国内学者对后援集中运营模式这样定义:“是对企业内部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业务单位的后台服务职能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统一的后台服务中心,向各业务单位提供后台服务以降低企业的后台服务运行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和风险集中控制的组织形式。
”一、保险集团采用后援集中运营模式的动因分析(一)传统分散式运营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1.规模不经济,成本居高不下。
在分散运作模式下,任何一家分支机构都有自己的办公职场,并设有人事、行政、财务、业务、营销等部门,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保险集团在各地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很少共享,人员冗杂、重复建设严重,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保险集团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
2.标准不一,难以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
由于分散化管理,核保、核赔、财务、IT系统等后援支持性职能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因此,保险集团的各分支机构在运营和管理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另外,各地机构往往强调地域差异,从而使总集团下达的统一制度和标准得不到有效执行,造成各分支机构的标准参差不齐,无法有效控制经营和财务风险。
3.前后台不分,容易诱发道德风险。
对于保险业而言,销售业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个集团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各分支机构均以销售业绩为绝对导向。
保单卖得越多,保险人员赚取的佣金也就越多。
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前后台不分,这样一来,保险人员为了提升销售业绩,与核保、核赔及财务等后台辅助部门串通,违反集团的统一规章制度(如放宽核保标准等)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也是保险集团分支机构假保费、假赔款、非法集资等违规违法事件较多的主要原因。
(二)保险客户多元化需求不断增多对于保险客户而言,关注的不仅仅是保险产品本身的功能,还有保险服务品质的高低,诸如能否快速理赔等。
中国平安:超越承诺——专访中国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总经理盛瑞生
— —
专访 中国平安集 团品牌 宣传部总经理盛瑞生
中 国平 安 在 客 户 服 务 标准 上 又
一
期 盈 利 转 变 成 追 求 各利 益 相 关 方 的
整 体 价 值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 评 价 一 对
次 打 破了行业 纪 录 。
2 1年 2 曰, 00 月2 中国 平 安宣 布 车 险万 元 以下 案 件 一 天 赔付 ; 同时, 推 出寿 险 “ 单 E 务 ” 帮 助客 户 白助 保 服 , 完 成 3 余 项 保 单 业 务 。 是 继 去 年 0 这 履 行 产 险、 险、 行三 大 业 务 七 大 寿 银 承 诺 后 , 客 户 提 供 的 升 级 版 服 务 对
希望小学建设 , 5 到1年后推 出 “ 服务 划 , 安逐 渐 认识 到 , 平 社会 责任 不仅 甚 至 已经 赶 超 了很 多 国 际大 型保 险 承诺”计划, 中国平安的社会责任理 仅 是 对股 东履 行盈 利 的责任 、 客户 公司 。 对
念 经 历 了哪 些 变化 ?
手进行 建设希望小学 的规划 , 并在 管 理层 的认 识 越 来 越 深 刻 的 同 时,
血活动。
然信 心 十足 。 司在 当年 制 定 了5 公 年
其 增 。 全 国范 围 开 展 了轰 轰 烈 烈 的义 务 献 员工也 具 备了更好 的 自 性 , 织架 规 划 , 核心 就 是 “ 长 ” 在 中 国 觉 组
将 道德 经 营 融 入 日常 业务发 展 。“ 践 行 责 任 ” 中 国平 安 , 于 已经不 面 , 银 证 已经 完
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 总经理盛瑞 生参与 “ 第五届 中 国・ 企业社 会责任国际论坛” 责任对话。
寿险公司后援集中运营模式探析
寿险公司后援集中运营模式探析寿险公司后援集中运营模式探析[字体:⼤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险市场的不断成熟,⼈均GDP、⼈均可⽀配收⼊和⼈均财富持续增长,教育⽔平逐步提⾼,⼈寿保险意识显著增强,寿险市场的消费需求正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国内⼤多数保险企业也纷纷研究并着⼿建⽴起集中运营的“⼤后援”模式,以应对业务快速发展所必须应对的统⼀、规范、⾼效运营管理与服务要求。
⼀、寿险公司集中运营模式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已经具备⾜够业务规模和资⾦实⼒的⼤型保险集团为了顺应发展的需要,已经不同程度地进⾏了集中运营模式建设。
中国平安和中国⼈寿早在2006年于上海张江建设起⾯向全国所有分⽀机构的⼤型后援基地。
此外,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也不约⽽同地选择在成都建设第⼆个后援中⼼。
与此同时,⼀些新开业的中⼩保险公司更是直接在开业之初就选择了集中运营的模式。
这些公司所建⽴的集中运营模式有以下三个⽅⾯的特点:(⼀)实现业务集中管理传统的寿险公司是分散式运营,⼆级机构独⽴管理运营基础实施并具备相对完整的运营管理功能,总公司对整个运营系统控制⼒较弱,总体运营品质与标准差异较⼤。
集中式运营则打破了这种区域壁垒,由总公司统⼀管理系统所有运营管理功能,制定统⼀规范的标准化、规范化⼯作流程,统⼀管理与建设整个系统运营基础设施,追求客户服务的最优化与规模效益的最⼤化。
各家已经实施集中的寿险公司的业务集中管理策略也不尽相同,⽐较彻底的做法是除了客户服务柜⾯服务⼈员以外其它所有运营管理职能全部集中,如核保、理赔、契约、客户服务、信息技术等⽅⾯在⼈员、作业及管理⽅⾯的所有职能。
(⼆)进⾏前台与后台分离,实现最⼤规模效应在集中运营模式下,前台主要涵盖柜⾯服务、⽹络服务、电话服务、现场查勘等内容,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感知和体验,直接影响到公司在客户⼼⽬中形象的塑造和品牌的建⽴。
⽽后台则是包括了核保、理赔、契约、客户服务、系统管理、需求开发、服务产品提供等⼀系列内容,更加强调作业的标准化与专业化。
财务共享中心案例
财务共享服务4大案例案例一——宝钢: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快速扩张宝钢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开始于2009年,首先在宝钢股份公司试点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宝钢集团,同时为集团下分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等服务工作。
共享中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2009年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宝钢集团管理层明确了向管理要效率的需求,推动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是众多变革项目的其中之一。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财务管理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质量控制,成为效率提升的执行者。
共享中心的主要管理目标也十分明确:提升集团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公司快速增长扩张的需要;同时快速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人数为235人,支持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范围达到其70%左右的收入,基本覆盖了钢铁主业的所有成员企业,覆盖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的68家单位,也对外地企业提供服务,并为一家在香港和另外一家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服务。
实际操作作为集团财务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以下八个小组构成:采购至付款室销售至收款室费用室税务单证室(含扫描中心)专项服务室总账与报表室系统支持室运营室宝钢共享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共享中心,涵盖了会计核算能够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细化了242个子流程,对应242个岗位类型。
共享中心在设立之初即推行了会计科目、会计流程等的标准化进程,充分考虑实物文档流与信息流的分离。
目前共享中心操作人员基于扫描后的影像进行会计处理,在税务单证组设有统一的扫描中心,宝山地区的单据由人工传递至扫描中心;生成会计档案后再将所有的原始单据传递至各单位存档备查。
但是由于宝钢运营管理的复杂性,目前共享中心管理的财务系统需要同时对接60多个业务系统,所以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与灵活性。
财务共享中心案例
案例一——宝钢:向管理要效益,标准化流程支持业务快速扩张宝钢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开始于2009年,首先在宝钢股份公司试点建立,一年后平移至宝钢集团,同时为集团下分子公司提供核算等服务工作。
共享中心设立的初衷主要是由于2009年外围经济环境逐步恶化,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宝钢集团管理层明确了向管理要效率的需求,推动了一系列的管理变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是众多变革项目的其中之一。
秉承贯彻效率管理的理念,宝钢在领域推进了专业化的分工:总部财务部负责策略的制定;业务财务人员则需要成为业务伙伴;而共享中心的定位则是专业化、加强质量控制,成为效率提升的执行者。
共享中心的主要管理目标也十分明确:提升集团整体管控力度与水平;快速复制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支撑公司快速增长扩张的需要;同时快速提升子公司管理水平。
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人数为235人,支持宝钢集团钢铁主业的会计核算业务,覆盖范围达到其70%左右的,基本覆盖了钢铁主业的所有成员企业,覆盖以上海本地企业为主的68家单位,也对外地企业提供服务,并为一家在香港和另外一家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服务。
实际操作作为集团财务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宝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以下八个小组构成:采购至付款室销售至收款室室税务单证室(含扫描中心)专项服务室总账与报表室系统支持室运营室宝钢共享中心是一个典型的财务共享中心,涵盖了会计核算能够共享的主要流程,目前共享中心细化了242个子流程,对应242个岗位类型。
共享中心在设立之初即推行了会计科目、会计流程等的标准化进程,充分考虑实物文档流与信息流的分离。
目前共享中心操作人员基于扫描后的影像进行会计处理,在税务单证组设有统一的扫描中心,宝山地区的单据由人工传递至扫描中心;生成会计档案后再将所有的原始单据传递至各单位存档备查。
但是由于宝钢运营管理的复杂性,目前共享中心管理的财务系统需要同时对接60多个业务系统,所以需要很大程度的自由与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平安:后援集中作业模式
2007-07-11
通过构建集团后援中心,中国平安(76.60,-0.72,-0.93%)完成了对分支机构的资源整合,既降低了成本,加强了风险控制,也为打造高效而专业的标准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具有综合资源优势(3090.334,8.23,0.27%)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提供了较大可能,其集约化管理模式可资借鉴。
加入WTO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推展,中国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从最初“狼来了”的自觉自警,开始积极融入到全球竞逐中。
但在无边界的金融竞争中,中国金融业如何面对国际金融公司多元化、混业经营的优势,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抵御这股冲击?
中国平安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的努力。
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从一家深圳地区性的财产保险公司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在发展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后,平安以客户为中心、多渠道、多产品的综合金融战略,对后台运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经过5年的筹备和建设,2006年中国平安后援管理中心在上海张江正式投入使用。
通过借鉴外部经验及持续的内部研发,中国平安最终完成系统性的核心流程再造,建成了完整的集中运营管理体系,为集团的战略发展完善了重要的一环。
分散运营的局限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企业一直以分散的运营作业模式为主导。
但目前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的分散运作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由于每个分支机构都有后台运营,企业在各地的资源和专业技能很少共享,因此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运营和服务标准在各地和各业务线之间差异极大;服务和纯后台功能交错混杂,就会对服务关注不足。
相比而言,国际上多数大型金融企业都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后援服务系统,这个后台系统是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变革,它将前台业务和后台操作彻底隔离,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服务的标准化、成本的降低及风险控制的加强。
例如,汇丰银行在全球有11个后援基地,其中一个后援基地位于巴西一个人口仅数十万的不知名小镇上,但是它集中了汇丰在美洲的所有后台业务。
这些集中的后援中心不仅大幅精简了分支机构人员,而且效率更高,流程更紧凑,客户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
因此,随着中国金融保险市场从规模竞争转向服务和品牌的竞争,一个先进的后台运营系统将对企业赢得竞争提供强大的支持。
中国平安在建立后援技术中心前,在全国各地逾300个城市中均建有后台运营。
但这些后台运营看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却可能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而且由于所有后台操作没有实现标准化,业务流程难以做到流水线作业,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就更高,无形中也推高了人力雇佣成本。
最核心的不足是,由于分散在各地的客户数据缺乏分类、挖掘和整合,集团公司难于发现最有价值的客户、综合评估客户的全部风险,并为其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这些都不利于实行精细化管理,不利于向“客户资产管理”的现代金融企业方向转型。
因此,为了增强风险管控、客户服务、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特别是2003年,中国平
安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保险集团架构,顺利完成大金融控股集团的重构计划,并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如何顺应现代金融业集约化管理的趋势,形成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大金融架构和能力,成为摆在中国平安面前的迫切议题。
创建运营管理中心
中国平安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3,8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这些对后台运营带来了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平安对现有的运营模式转型,重新规划和建设集团后援平台,进行一系列的流程改造。
2002年和2003年,平安的部分管理人员造访了汇丰在巴西的后援中心,导入了外部经验,开始筹划集约化的后援平台建设。
2004年,马明哲新年致辞中表示:“推进后援中心建设和大后援体系的流程再造是仅次于IPO的重大战略项目。
”在同年6月香港上市成功后,中国平安正式启动“全国客户服务及运营技术中心”(简称“运营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并于200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
运营管理中心位于上海张江银行卡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00人办公,是中国平安后援集中运营的大平台,也是全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后援中心,总体规模位居亚洲首位。
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运营集中是中国平安信息化系统再造和流程变革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
它通过整合客户接触界面、共享的作业、集中和专业化的核心运营、第三方服务网络,建立了利用影像、工作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科技的IT 平台。
整个平台的流程及系统设计以内外部客户需求为驱动,工作流管理和过程监控为要素,体现高程度的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突出安全性、实时性、便捷性和高效性。
客户接触层是直接与公司终端客户接触的作业部门,包括电话中心和机构柜台,他们为客户提供咨询、信息查询变更、投保、报案、投诉等服务,支持公司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
共享作业层是各类业务共享的后台作业部门,包括文档作业和会计作业,他们负责提供资料扫描上传、契约录入,以及费用、收支核算等服务,通过作业的高度标准化和最大限度地共享作业资源,以降低作业成本;
专业作业层是需要专业能力介入业务判断的作业部门,包括核保作业和理赔作业,其主要职责是将分布在各二级机构的专业作业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作业能力,推动核保理赔综合的深度专业化;
第三方作业层则是通过有效的外部资源整合,如医院、维修厂等机构,将他们与公司后台作业连接起来,以增强客户服务的连贯性;
运营管理和控制层对各类型作业进行运营分析和管理控制,通过预测规划、预算控制、生产计划、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估等管理动作,优化后台资源管理,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最后,政策规则制定层根据典型案例研究、作业统计分析、业务效益分析和集团战略,制定与作业相关的政策规则,以指导作业和管理行为。
运营集中整合了中国平安3000多个分支机构的后台作业和服务。
各分支机构在接收到客户的业务或服务需求时,可以通过影像传输系统和e化的远程沟通平台,将前端业务传到相关的后台作业单位,由后台进行集中操作;在通过数据处理、风险审核等各个环节后,后台再将反馈结果传回给前端业务,完成对客户需求的执行。
整个过程既实现了前端业务与后台操作的分离,使得各分支机构可以更专注于业务拓展和对客户的面对面服务;同时,分支机构的现场管理与后台技术支持紧密结合,通过后台实现的资源集中与共享,可以及时反馈到各分支机构,有利于交叉销售,增加了全面服务的可能性,也有助于实施标准化的专业服务,实现最大规模效应。
以中国平安的人身险理赔为例,其前端业务与后台处理的全流程如图2所示。
在该流程中,分支机构自己没有后台,针对客户需求的业务处理项目大幅减少,这有利于分支机构深化客户接触服务,在后台共享资源和专业能力的支持下,将一站式服务理念和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传导给客户。
而集团后台的集中处理模式,通过专业、高效的标准化处理,也有助于分支机构的现场客户维护。
另外,在这个集中管理的系统下,原来贮存于各分支机构的数字信息可以即时传送到集团后台,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分散架构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集团的集约管控。
机构前端发生的经济业务,通过影像扫描和银行平台,在运营管理中心会计作业部标准化、自动化地生成会计凭证;之后在理赔流程各阶段,所有信息均采用电话、短信、影像、网络信息流等无纸化的方式进行传递,借助于互联网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在支付赔款阶段,平安以网上银行平台为媒介,实现理赔系统与银行系统的数据交换,实时在线支付赔款。
未来胜势的可能伏笔
运营管理中心的建设使中国平安在强化风险控制水平、加强成本节约及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目前,中国平安运营管理中心的作业错误件比率控制在1‰以内。
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作业支持,中国平安简化了分支机构,加强了既有资源和能力的有效利用,有助于避免因集团业务高速扩张所引发的人力不足、资源匮乏等问题。
后援集中作业模式为中国平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推介不同产品和优质高效服务,提供了极大可能。
在该平台下,中国平安服务的内容多元化,服务的标准具有一致性,服务的流程则是一站式的。
这有利于中国平安实现产品的全方位供应,以及最有效地利用客户服务资源,真正让客户享受到服务的无缝对接,让客户在一个公司、一个文化、一个品牌和一个系统下,享受到全方位服务。
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改变传统的总分体制的组织架构,将分散的资源向集团总部靠拢,有利于金融企业转向集约化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统一而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
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国平安的后援集中作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先发和启示意味。
目前,从保险行业而言,中国平安的运营管理中心尚属首创,而其正式运营效果也得到了国外同业和专家的高度认可,曾有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表示,“平安的运营水平超过了我的很多美国客户”。
在上海后援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肯定后,今年平安已经开始筹划在成都建设第二后援中心。
而在中国平安之外,2006年以来,太平人寿、中国人寿(44.20,-0.18,-0.41%)等多
家同业机构也纷纷跟进,开始启动全国后援中心的建设,以期通过后援中心促进集团内部对各分公司的资源整合,同时通过数据链接和资源共享,降低公司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