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经济学原理学习篇1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
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
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
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
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
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
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
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
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
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
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经济学原理读书报告(共7篇)

篇一:《经济学原理》读书报告《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读书报告张行08信管一班2011-7-31一、二、书名:《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第五版著者:n·格里高利·曼尼(n·gregory·mankiw)(梁小民梁砾翻译)三、四、五、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页数:540 内容大意:这本书共分为七篇,二十二章。
书本还有下册,只是在图书馆没有借到,索性只能观摩这一本书了。
第一篇:【导言】,可以说是全书的精髓所在。
该篇包含了三章,第一章:【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三章:【相互相关性与贸易的好处】。
其中第一章的十大原理几乎是后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其次是要了解到经济学家是怎么样看待问题的。
第二篇:【市场如何运行】。
该片包含有三章,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这篇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了,这里充分的介绍了市场中“看不见的手”以及需求,供给的弹性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第三篇;【市场和福利】。
该篇包含有三章,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八章:【应用:赋税的代价】;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这篇介绍了基础知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以及市场效率。
接着就介绍了知识方向的纵向延伸及其应用。
第四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十章:【外部性】;第十一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十二章,【税率的设计】。
这一部分,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可以改变经济的一些因素。
比如说税收,还有外部的因素,污染以及环境。
其中还有介绍到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的介绍。
“搭便车问题”这里挺好看的。
第五篇:【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第十四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第十五章:【垄断】;第十六章:【垄断竞争】;第十七章;【寡头】。
这一篇告诉了我们经济学家看到成本与会计看到的成本有明显的不同,经济学家研究的更为细致,把成本看出两部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经济学原理》有感读《经济学原理》有感――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特点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类似于马克思的人物,对于其经济学的阅读,不得不考虑其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仔细阅读,下面从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对竞争和善恶的观点来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
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
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访求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
这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价格理论在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分配理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和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和心得《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本人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本人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3篇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1读完后的一些感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吧,读完了,感触确实很深,明白了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要放弃的那件事,知道了边际效用递减,知道了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知道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垄断竞争知道人都是经济人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选择占优选项所以即使合作对自己有利也无法合作而这就是囚徒困境,知道如何对收入更公正的再分配而公正的分配必然会使蛋糕更小,个人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同意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理性人,感觉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除了理论外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看起来就像读小说,及时提问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内容,因此从可读性还是专业性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2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14年大二暑假,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实体书,看两眼就没接着看。
第二次是17年夏天,打算开始看这本书,也没看下去。
这次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2023年第六版原版。
我觉得这回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兴趣有了,二是关于读书的价值观念变了,变得真的喜欢读书了。
这本书内容本身非常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别教科书,但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进度有点紧,还要求自己找重点做笔记,所以越到后来读的越不轻松。
越到后来我越会想象自己读完整本书后开始写读后感的这一刻,就像我每次跑步时跑一半就要幻想跑完休息的时候来激励自己。
好像我只要认真做点什么事,都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读这本书一方面纯粹是源于兴趣,由内心的原始好奇心国家如何强大,百姓如何富足开始读国富论,然后国富论激起我对整个经济学的兴趣,所以来读这本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科书。
另一方面是由于年初开始感到对内的自我探索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想了解些,再加上又想到新闻中很多经济时事,例如经济危机,贸易战等问题我都不能了解其本质而深感自己没有发言的能力。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读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
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篇篇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其中,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单个的决策单位,即典型的厂商或家庭,并且以我们认为这些单位如何进行活动的假设,通过若干这类简单的假设,导生有趣的和有用的结论,而宏观经济学着重于国民总产生或国民总产品的决定。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同家庭和厂商的决策有关,微观经济学分析单个的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分析涉及许多个体的这些决策的总量,由于微观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因而可以预见,他们对经济如何运行会得由稍有不同的结论。
在莫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同观经济学家通常得由结论说市场可以运行得很好,他们把价格看作是可以自由伸缩的,以便调整到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然而,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价格变量经常表现由粘性”,粘性价格是指不能经常调整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则看到了高失业的时期,此时劳动的供给量明显地超过劳动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它表明此时工资不能够迅速地调整到足以使劳动的供给量等于劳动的需求量,因此此时工资率表现为粘性的。
直到最近,宏观经济学家们才对把他们的分析同微观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结论协调起来表现出相对的兴趣,不过,关于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新趋势是试图使它同微观经济学假设相一致,也就是同认为厂商和家庭会沿着微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路线进行决策的思想相一致。
使宏观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协调一致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而且宏观经济学在近20 年中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关于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的不一致要比微观经济学明显,宏观经济学家以理论为基础来建立模型,而且使用经验数据来检验模型,在这方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的方法论是相同的,不过,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单个的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社会的所有家庭和所有厂商的总量行为。
宏观经济学家用假设来解释总量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同的因素也影响总量行为,我们从微观经济学中得知,一个人的工资率会影响这个人的消费和他或她愿意供给的劳动量,如果我们把这一微同观经济学的假设应用到总量数据上,我们会认为经济社会中平均工资会影响总的消费和总的劳动供给。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入门教材,通过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让读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原理让我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案例,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变得具体而易懂。
比如,在讲解供需关系时,作者通过市场上的商品交易来解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让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作者还对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经济学原理让我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供给、需求、价格等基本经济学原理的介绍,我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对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至关重要。
经济学原理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世界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经济学原理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问题至关重要,而经济学原理通过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介绍,让我对这一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学入门教材,通过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世界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些知识将对我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由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教材。
作为一本经典之作,它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收益匪浅。
首先,《经济学原理》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经济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理论学科,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科学。
无论是个体的决策问题,还是全球经济的运行规律,经济学原理都提供了简洁而有效的解释。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以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其次,我认识到在经济学的世界中,人是理性行为者的基本假设。
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根据自己的利益与收益来权衡利弊。
经济学原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决策中的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
以前我常常会被如价格优惠等表面因素所迷惑,而在经济学的指导下,我学会了用更全面的视角对待问题,并且更加注重长远利益与效益比。
此外,《经济学原理》还向我介绍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失灵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核心在于供需关系,价格在市场中起着平衡供需的作用。
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自动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利益最大化。
然而,市场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
政府在市场失灵时应该发挥调控作用,以维护公平和效率。
最后,《经济学原理》对于我个人的启发和影响也是巨大的。
它让我深入理解了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培养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我理解到什么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机会成本、稀缺性等原理,这些都对我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经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经济学教材。
作者将经济学原理阐述得简明扼要,使得读者不仅能够轻松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而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性与应用,也更加明确了理性决策的重要性。
我相信,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对我产生的深刻理解将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3篇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3篇经济学是一门既有趣又有用的社会科学。
作为一门导论课程,经济学原理教会你运用少量知识来理解和改变世界。
本文是学习经济学原理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篇一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
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
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
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篇模版]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3861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f.png)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最新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3篇精选

看过《经济学原理》,我的第一感觉是美国的经济学著作着重于激发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们的经济思维,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我现在接触到的中国的经济学书籍还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没有一种良好的气氛促使我经济学思维的发展。
这让我感到很遗憾,我开始试图改变。
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来说说书籍的排版,中国的书籍着重为了宣讲知识,而并不着重于思维的开发,故排版总是感觉生疏而死板,一个知识点连着一个知识点,没有更多的启发性。
而美国的相关书籍可以看出,他们着重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的是思维的开发.这或许就是美国人为什么一到大学以后,在思维开发方面就远远的领先与世界了.他们或许并不比我们的专业知识丰富高深,但他们的思维渠道非常宽泛,不拘泥.最终创新出很多东西.反观中国的教育模式,或许我们比美国人有更丰厚的知识储备,并且从小学开始就开始领先了,但我们灌水式的教育只是单纯的叫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启发.更加应该警醒我们的是--老师总是说"不要问为什么学这些东西,它始终会对你们有好处的!"我对这种堂而皇之的说法实在不感苟同.倘若真的对学生的未来有好处,那就应该告诉学生.或许他们也不能肯定是否这些知识在实践中会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而读了《经济学原理》,我能体会到美国的经济学书籍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知识点都依托各种各样人们身边经常可以碰到的例子,本着一切知识为的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原则,让人能感性的体会到经济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象曼昆书中引用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而已."我发现很多中国的老师都很强调要把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但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如果世间的事物,特别是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经济科学,能感性的认知.理解其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那不更好吗?那将非常容易记忆!艺术家创作艺术,他们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灵感,我觉得灵感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事物的前所未有的感性理解.而往往就是这种感性认识给人类世界带来了文明!学习美国人,在谈知识的时候多举些例子,本着一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并不需要把什么都和理性认识挂上钩!很多人被人们认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具有天赋,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在这方面非常有感觉,他对这方面的事物并不需要全部转化为理性认识,他能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就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样,他们并不应用什么理性的理解,凭借的就是感性的一种"魂".而好获得这种感性的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频繁的接触它!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比常人有天赋,因为他比常人更早.更频繁的接触数学,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很深;音乐家的孩子对音乐有天赋,因为他频繁的感性的接触音乐旋律,而不是理性的认识一大堆复杂的音乐符号的用符号表示出来的乐谱......中国的教育过分的把知识孤立化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干巴巴的,不生动!原因就在于不重视让学习者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更可靠,更有价值!其实上西经时,老师是讲过一些例子的!用世博园门票的价格变动和差异来解释价格歧视和价格弹性大小。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5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经济学原理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次学习使我对市场机制、供需关系、货币流通等基本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我也学习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经济现象,并了解到宏观经济学的演变历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经济学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阅读经济学原理时,我注意到了不同作者对经济学的定义和描述。
例如,亚当·斯密主张研究人类行为,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而马克思则强调生产力和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些观点使我对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还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比如,通过对各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我学会了如何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此外,在分析宏观经济现象时,我更加关注当前的经济形势,这对我个人投资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更加了解经济学的演变历程和不同流派的观点,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本质。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对于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性。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篇1: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
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
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
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xx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①享受的生活;②政治的生活;③沉思的生活。
①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②是追求权力和荣誉③运用理性追求真理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篇2: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济学入门教材,它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供求关系、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市场均衡等经济学基本概念。
通过这些概念,读者可以了解到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也为读者后续学习更深入的经济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作者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说明了市场失灵可能引起的问题,以及政府应该如何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市场经济的优势和不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明白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也了解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这些知识不仅对我个人有用,也让我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
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知识会对我有所帮助。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很好的经济学入门教材。
通过阅
读这本书,读者可以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也可以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
经济学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
读这本书,对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学教育中。
本书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帮助读者理解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经济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对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本书对于供求关系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
无论是市场上的商品交易,还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都离不开供求的平衡。
通过学习本书,我了解到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形成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市场中的干预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这让我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其次,本书对于边际效用和成本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概念在经济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书,我了解到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比较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进行选择,也能更好地理解企业和政府在决策过程中的考量。
最后,本书对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讲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资源浪费和社会效益不佳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失灵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问题。
本书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以及政府应该如何进行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这让我对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政府的一些政策和举措。
通过阅读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教材,更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启蒙读物。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经济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读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现象和微妙规律的领域。
马歇尔的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晦涩术语和高深理论,反倒是以一种平实、亲切的方式,将经济学的道理娓娓道来。
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坐在你面前,耐心地给你讲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书中对于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马歇尔用了大量的实例来阐述这两个概念,让我明白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术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说,我家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每天早上,摊主们摆出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如果某一天某种水果大丰收,供给量大幅增加,价格往往就会下降。
而到了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想买这种水果送礼,需求量猛增,价格又会上涨。
这看似简单的价格波动,背后其实就是需求和供给在起作用。
再说说弹性这个概念。
以前我总是觉得这个词很抽象,搞不懂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马歇尔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
就像汽油的价格上涨,短期内,人们可能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即便价格高了,也还是得加油,所以需求弹性比较小。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汽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人们可能就会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购买更节能的汽车,这时候需求弹性就变大了。
还有关于消费者剩余的部分,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次我去商场买衣服,看中了一件标价 500 元的衬衫。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 300 元成交。
那一瞬间,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赚到了。
现在想来,这多出来的 200 元,就是我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这种消费者剩余,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而已。
马歇尔在书中还强调了时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装修房子的经历。
一开始,为了追求高品质,我什么都想要最好的,觉得多花点钱没关系,反正一次性搞定。
但随着装修的进行,我发现预算超支得厉害,于是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和家具。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教材,它详细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我被书中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剖析所吸引。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律。
这让我明白,市场经济并非无序的混乱,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理解让我对市场经济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了新的理解。
其次,我对书中对供需关系的解释深感赞同。
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作者通过详细的解释和丰富的实例,让我明白了供需关系的运作方式和影响。
这让我对价格的形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中的价格变动有了新的理解。
最后,我对书中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深感启发。
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系,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宏观经济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种理解让我对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了新的认识。
我会将这些知识和理
解带入到我的生活中,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特点
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类似于马克思的人物,对于其经济学的阅读,不得不考虑其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仔细阅读,下面从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对竞争和善恶的观点来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
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
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
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访求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
这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价格理论
在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分配理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这是他的一个独创。
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依次研究各个生产要素,分配理论成为四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即各生产要素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形成。
它们的均衡价格主要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来决定。
关于竞争与善恶
马歇尔对“竞争”研究也比较深入,在《经济学原理》导言中,他指出:竞争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他认为“竞争”这个词充满了罪恶的意味,而且还包含着某种自私自利以及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
马歇尔认为人的自私性在古代同样存在,近代不过是“有着有意的自私自利的特点”,他认为“近代的特点是有意识性而不是自私性”。
同样近代具有的有益的无私奉献之心,在古代同样存在但只不过古代不具有有意性的特点。
有意性自觉性成为现代自私、无私的特点。
马歇尔一方面说竞争充满了罪恶,另一方面认为限制竞争会生成特权阶级,他说了这么多,实际上是通过评判竞争,推出一个词:经济自由。
他认为经济自由是近代企业和产业的特征,不含有任何好的或坏的道德评价的意味,只是一个更有远见以及更为谨慎和自由的选择。
经济自由的观念实开自由主义之先河。
马歇尔的竞争理论把竞争建立在“恶”的基础之上,最后走向了一个极端,他认为,如果将竞争与为公众利益义务无私工作的积极合作相对比的话,那么即使是最好的竞争形式也有害,“在一个人人都十分善良的世界里,竞争就不会存在了”。
显然,马歇尔的竞争观念中,恶是肯定方面,善是否定方面,当善的一面达到尽善时,竞争就不存在了。
但我们知道,善恶是相对的,有了善才有恶,二者不可能单独存在。
没有恶的一面的竞争也是不存在的,没有善的一面的竞争也是不存在的,但竞争确实有两种,一种是恶的竞争,一种是善的竞争,只不过恶的竞争是恶的一面具主要方面的竞争,善的竞争
是善的一面具主要方面的竞争。
马歇尔的竞争观没有看到善与恶的对立统一性,没有看到有善意的竞争和恶意的竞争两者的存在,没有动态地历史地去看竞争的善与恶,对经济自由也陷入了绝对化泥潭,需要扬弃。
当然其竞争思想研究是很深入的,表达方式也具有独特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读后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总之,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
一方面,马歇尔吸取了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常学说的经验,深恐自己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于是尽量使自己的经济学著作通俗易懂;另一方面,马歇尔对经济分析中引用数学和图示方法感兴趣。
虽然本书中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学的工具,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后来指出的那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只是把数学这个伟大的工具巧妙地隐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