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重点介绍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规律。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且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推理、运用,学生较难理解掌握。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学准备:“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1.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用多媒体展示(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其规律。
[学情预设]: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和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提出问题:热力环流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同学们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
2.导学: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请思考以下内容。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一)。
图(一)
3.导学: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太阳直射赤道,但地球作自转运动。请思考: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边讲边填。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空气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3)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4)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带。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5)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6)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
(7)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8)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二)。
(9)引起上述“三圈环流” 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10)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
个风带。
图(二)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5.变式拓展: “三圈环流”的变式图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6.应用巩固:A 、B 、C 、D 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 、B 、C 、D 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30°S 60°S
0°
30°N 60°N
[设计意图]: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7.导学: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课件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8.小结:
①赤道、极地的冷热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地球自转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是热
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③地球表面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
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