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试题、作文大全、写作练习、文学阅读、语文教学、阅读理解、诗词鉴赏、成语词典、时评借鉴、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nese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books, writing exercises, literary read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poetry appreciation, idiom dictionary, time evaluation reference,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2019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2018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18.12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1分)(2)“锲而不舍,”出自荀子的《》。
(2分)(3)《登楼》中借眼前古迹委婉抒怀的两句是“,”。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同桌在市辩论赛复赛中未能晋级,小李安慰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 小吴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之后,不再随意跟风指责他人。
C. 小方读了伟人传记,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对伟人德行的赞叹。
D. 老王教导子女“敬人者,人恒敬之”,告诫他们待人接物应该谦和有礼。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在文学作品中,不只是山水花木、不只是人物房舍,可以,;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情感、思绪,也可以,从而,成为心理的图画,也就是所谓的情感之境、思想之象。
①被展现②构成境、象③得到清晰的再现④成为笔下的境、象A. ①②④③B. ③④①②C. ④③②①D. ②①③④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全球化意味着什么?进入2018年,很多人有一种感觉,世界似乎被卷入了反全球化的浪潮。
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欧盟”和“欧元区”陷入了乱局;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回那民族国家严守各自的堡垒,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②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位置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著)就让他们闭嘴。
普陀区2018年高考一模高分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8高三一模作文:普陀区【2017-2018普陀一模作文】27.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前进时,选择紧跟潮流似乎太盲从,执意逆向而行又可能太愚顽。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人流之中,坚守自我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会成为潮流导向,然后,更多的人会走上这条道路,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们不必自视清高,视潮流为极世俗而没有格调的风格,然后将自己与其划上楚河汉界。
其实,潮流并不总是错的,有时,它可以推进大众化的、全社会的进步。
如上个世纪汉字化繁为简运动,这一场文化潮流,极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率,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轻便简单,使得全世界的汉语学习者受益。
这是进步的潮流,是文字发展的必然现象,谁都没必要跳出来唱反调,连外国媒体都用“汉字化简为繁,如同女人重新裹小脚”这样辛辣的语言来讽刺那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逆流者。
所以,尊重潮流,宽容地对待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养。
而不假思索地唱反调,以特立独行为荣,是所有人都应当引以为戒的。
但是,尊重并不意味着遵从。
不逆流而行不代表要盲从着人群,放任他人去指引你的方向。
有人说,法国女性是最懂得优雅地装扮自己的。
为什么?因为她们会塑造属于自己的风格,不论是简约还是华美,都被用在合适的女士身上,而今春的潮流元素,会成为小而亮的装点,如手包上系着的一条丝巾,或前襟上别着的一枚胸针。
追求时尚的同时,有着独特的个人品味,这就是在潮流中坚守自己。
换言之,如果深绿外套被所有人钟情,满大街如同一片树林,那必定是一种无趣的现象。
可是潮流往往来得汹涌澎湃,要如何做到身处其中,仍不失去自我呢?一定要丰富自己,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才会有与众不同的勇气。
人们说,如果一个电视节目就改变了你的消费观,那你的管钱本事太低了;如果一本书就改变了你的价值观,那你的思想就太单薄了。
如果想要避免成为能被随意愚弄的麻木大众,就必需提高个人修养,让自己的眼界开阔,眼光独到,而不是人云亦云。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长宁嘉定】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据城坚守。
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
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
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太祖悔,追之不及。
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愿公无疑!”太祖从之。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太祖临.兖州(2)举.兵背太祖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A.将要B.将军C.带领D.派遣(2)卒完.三城()A.终结B.完好C.修缮 D保全17.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B.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C.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D.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长宁嘉定】治生说(清)汪琬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
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
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
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
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②为学亦然。
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精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
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①之益,而无剽贼②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
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
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
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③《记》曰“无剿说③,无雷同。
”必则④古昔,称先王。
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骤而告之□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嗟乎!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迂,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②剽贼: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剿说: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④则:效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以B.乃C.其D.于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2018届上海各区一模记叙文及答案汇编
2018届普陀区一模(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一23题(20分)冬夜说书人馀鲁①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
那时,一进入腊月的门儿,所有的农活儿都忙活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点来到。
②“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
他们背着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用竹竿一人牵着一人排着队走来,正是我们盼望很久的说书人,排在最后面的那少年是“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认识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③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
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
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
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
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
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睑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④小光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
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崭新的夹袄里面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刚刚修剪的小分头,梳理得整整齐齐。
“小光,你也看不见,为啥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我问小光。
他一边整理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乡亲们都看得见呀!”他整理衣领时,好像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
我慢慢观察到,每位说书人,都穿戴得那么干净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的,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⑤父亲告诉我,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⑥那时我最喜欢小光和他的师父说“大刀史更新”那一段。
说这段时,小光给他的师父拉胡琴,过一会儿,小光又打起了鼓板。
他的鼓打得又急又狠,再怎么想打瞌睡的小孩,也提起了精神。
最新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1.按题目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________·郴州旅馆》)(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为谁流下潇湘去(3).踏莎行(4).何时依虚幌(5).双照泪痕干【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潇湘”“幌”。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按题目要求选择。
2.小明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 为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语要得体。
本题要注意宣传的主题是“节俭用餐不浪费”,地点是学校食堂。
A指: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
强调的是一种勤俭持家的生活之道。
适合贴在家里。
B项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强调的是俭和廉之间的关系,不适合贴在食堂。
D项大意:简朴的人和奢侈的人各有所报。
强调俭和奢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影响。
贴在食堂,语义太重了。
C项意思:节俭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最大的恶。
强调俭和奢的一般作用,适合贴在食堂。
3.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最新-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精品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20分)母亲的来信〖苏〗克拉夫琴科杨实译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
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垦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何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
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吻你。
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
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
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
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
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普陀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5分)1. (6分) (2017高二下·江苏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做人和做事周国平①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
②做事即做人。
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很重要了。
③做事有两种境界。
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
二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
因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④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
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眼前的诱惑。
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⑤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
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
比如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小小的权力,即使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
而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
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
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能彰显其拥有者的善和恶。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现代文阅读(一)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现代文阅读(一)【长宁嘉定】剧作家与戏剧性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不错,真有戏!”或者是:“我都要睡着了,没戏!”“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
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曾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的’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1)戏剧的材料;(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
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
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剧作家究竟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
”他认为:“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
”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
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
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
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
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这真是戏剧性的!”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走吧,没戏了!”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没戏!”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2018年上海市普陀区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普陀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00分钟,在答题纸上完成)2017·12·26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雪尽马蹄轻。
《观潮》3、爱上层楼,。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4、,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5、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6-7题。
(4分)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6、开首两句出现的景物与《天净沙·秋思》中相同的有、和夕阳。
(2分)7、下列理解恰当的是()(2分)A、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B、这首小令描绘了江南秋天的美景。
C、前后画面的对比极尽秋景之迟暮。
D、最后一句以抒情收尾,直抒胸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8、本文作者是,选自短篇文言小说集《》(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0、对本文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精练的语言十分传神地描写了狼的动作、神态。
B、本段文字详细地表现了屠户由畏惧到拼死自卫的过程。
C、故事启发我们:不论怎样狡诈的恶人终归是要失败的。
D、屠户的表现让我们懂得遇到邪恶势力一定要勇于斗争。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试焚宫室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①。
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
2018最新试题资料-普陀区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普陀区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试卷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普陀区13题(22题(19分)宗泽。
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母刘,梦天大雷电,光烛其身,翌日而泽生。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谷间。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
泽曰“是行不生还矣。
”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
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
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
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
……泽质直好义,亲故贫者多依以为活,而自奉甚薄。
常曰“君父侧身尝胆,臣子乃安居美食邪!”始,泽诏集群盗,聚兵储粮,结诸路义兵,连燕、赵豪杰,自谓渡河克复可指日冀。
有志弗就,识者恨之。
――《宋史》18、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4分)。
2018年上海普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1)
上海普陀区2018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阅读部分(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研究的过程就是□□□□和□□□□的过程,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提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从很小的事情上慢慢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进而寻找答案和做出判断。
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常常面对父母向他们提出来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往往会向大人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喜欢动脑子、喜欢学习的孩子。
如果没有人为和环境的压制,这种提问题的本领,应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并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逐渐变成一种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②然而,孩子这种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弱化和消失了。
我们的许多父母大人,并不喜欢孩子老爱提问题,特别是提出那些挑战父母权威的问题。
最好是大人说什么,孩子就乖乖地照办。
乖孩子几乎就是听话孩子的同义词,而听话的孩子当然是那些不提出疑问的孩子。
我们的许多老师,也不喜欢那些爱提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提出那些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让老师下不了台、挂不住脸面。
我们的应试教育根本就是与提问题对着干。
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和记住一套标准答案,在考试中再将标准答案原封不动地还给老师。
我们的许多领导,更是对那些喜欢提问题的下属不“感冒”。
许多领导喜欢的是成绩汇报,提问题往往成为对领导的不尊敬、不服从,甚至是犯上作乱。
下级最好也是将一套事先准备好的“标准答案”按原包装还给上级。
我们的社会也不太鼓励人们质疑。
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我们提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慢慢地被压抑住,并逐渐消失了。
③研究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的瓶颈。
依靠大量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投入,中国经济从改革前极端落后的状况,飞跃到满足多数人基本需要的小康水平。
但是,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都使得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情景默写1. 按题目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2)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________·郴州旅馆》)(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虚写的手法表达无限思念,杜甫《月夜》中同样虚写相聚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 按题目要求选择:宣传“节俭用餐不浪费”,要在学校食堂张贴标语,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A.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B.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C.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D.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3. 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是一项是()身处互联网时代,,而要俯下身子,建立与公众的连结,不断拓展人们感知文化的渠道。
A.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B.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
C.博物馆要有持久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D.博物馆要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孔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
三、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
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
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
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
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
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
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
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⑤文学经典进行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捞经典的价值和意义,还能激励人们把这一切逐步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在外气质。
《诗经》中温柔敦厚的君子、《荷马史诗》中传唱千年的英雄,承载着无数人的价值追求。
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常常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总是能找到更加富有张力的答案。
对于迷惘者而言,尤其需要这样的向导。
⑥由于文学是“个人发挥想象的乐园”,读者有条件、也有可能对作品所提供的生活情景进行二度想象和创造。
无论是对经典意义上的追寻,还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都是读者独立沉思的结果没这种艺术沉思使人经历了一次从形象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和把握世界、超越和驾驭现实的过程,仿佛自己成为对象的主宰,成为审美体验中“原创者”,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
H·帕克曾经说:“我们无力干涉大部分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并在想象中改变它,那时我们就可以像看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来看待它。
”如果我们局限于个人的利害关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如果以艺术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或有意味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⑦学经典应该是一种视域的代表,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每一次攀谈都是一次熟悉而又陌生的谋面,读者所期待的是在与另一视域的交往中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对自我视域的认同和确证,从而获得来自另一视域的支撑;二是寻找新的东西,以拓展和深化自我的原有认知,用耀斯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置身于新的东西之中去探险”,这是阅读经典的最为重要的可能性,也是读者获得需要而不曾掌握过的力量的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一种读者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小题1】第②段空格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A.即便B.虽然 C除非 D.尽管【小题2】第③段空行中应填入的一项是()。
A.管中窥豹B.见微知著C.窥一斑而见全豹D.一叶落知天下秋【小题3】第⑤段画线词语“打捞”在文中指的是。
【小题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设问,以“是什么”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下文的“为什么”。
B.第②段比较了唐诗总数和文学史选录数量,突出人们对文学经典有所偏好。
C.第⑤段举了两例,中西古代文学经典中的君子、英雄都是人们理想的样本。
D.第⑦段借助引用,暗示阅读经典和“探险”一样需要克服陌生带来的障碍。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人类需要经典的理由。
【小题6】作者认为“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请你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另举一例说明理由。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修表记(美)马克·吐温①我的那只漂亮的新表起初一直走得很好,十八个月中从没慢过,也没快过,更没停过;那里面的各个部件也都完好无损。
因此我不免认为,它在在结构组织的完美上更是足堪不朽。
但不幸的是,它终于在某个夜晚停了下来,对此我真是悲恸万分,大有熟人前来报凶,大祸临头之感。
不过日子一长,我也就慢慢振作起来,于是经常凭着约摸,定定表针。
②不久,我跑进一家大珠宝店去对准确时间。
店主从我手中接过表去,给我对好。
接着他道,“表慢了四分钟——它的整时器需要紧紧”。
我马上想拦住他——想让他知道这只表在时间上从未出过半点差错。
但,这个白薯头脑所懂得的就是慢了四分钟,所以那整时器必须紧上一紧。
因此尽管我在一旁急得直跳,哀求他手下留情,他还是面不改色、手毒心狠地干下了那桩可耻罪行。
③于是我的表走得快了起来,而且一天快似一天。
不出一个星期,它已经病得发起高烧,脉搏的温度在背阴处也已跃到一百五十。
到了两个月将尽,它早巳将全城里的大小钟表统统抛到后面,比历书上的日子超出十三天还有余。
在它的带动下,我不得不赶凑房租,赶结账目,赶办一切事务,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达到全然无法容忍的地步。
我只好将它拿到一家钟表商处去修理。
表商问我,这表以前修理过没有。
我回答说没有,它一直好好的,不用修理。
他听到后,一脸奸相,透出暗喜,于是急忙撬开表壳,抓起小骰子盒戴到眼上,便瞅了起来。
瞅罢讲道,需要擦泥上油,另外调调——一个月后来取。
④经他这样一番除垢上油以及调节之后,我的表又开始慢了下来,慢到以后滴答起来,其音悠悠,有如叩钟。
在行动上,我开始事事落在时间后面,变得出门误车,对客爽约,甚至赴宴逾期;我自己也渐渐被拖向昨天,拖向前天,甚至拖向一个星期之前。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我终于突然醒悟到,我已成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仍然徘徊在那上上个星期之中,整个世界已经从我的面前消失不见。
说来惭愧,我甚至察觉,内心深处,我已经与博物馆里的木乃伊隐隐产生感情。
⑤我于是又去了一家表店。
等的工夫,店家已把表全部拆散,然后讲道,表的发条匣子“发胀了”,三天之后可以修复。
⑥在这以后,这只表只能说是平均来讲,走得还好,但却决不是万事大吉。
有时,一连好几个小时,它那里边简直是在闹鬼,又是吵嚷,又是吼叫,喷嚏不断,鼻息不停,搅得你意乱心烦,不知如何是好;但过上一阵,它又会渐渐慢了下去,晃晃悠悠,不慌不忙,于是被它甩到后边的钟表又都一路追了上来。
不过看看一天二十四小时将尽,它又会一阵疾步,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裁判台前,正点到达,分秒不误。
它拿给人的是它那倒也不错的平均数值,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千少!但只是平均准确,在表来说,却绝不是什么突出美德。
于是我又带上它另去表铺。
铺里人说是中枢梢发生断裂。
我回答道,只要不太严重就好。
说实在的,我根本不知道那中枢梢是什么。
只是当看生人面前,又岂可表露无知。
⑦那中枢梢是修理好了,然而它成了这种情形:一会走走,一会停停,再走上一阵,再停上一阵;至于那短暂快慢,已经完全听凭它去决定,再也无从过问。
而且每次发动起来,简直像子弹出膛一般,后坐力很大,震得胸口发疼。
因此好几天来,我不得不戴上护胸,以保安全。
最后我只好再去找人修理。
店家把它全部拆开,拿起那残骸在他镜下翻来覆去地检视了一遍,然后宣布,它的微力发火机出了毛病。
但他终于把表修好,于是再次给予了它一个效力机会。
⑧从此我的这个计时仪器倒也在各方面表现得并无特别异常之处,只是往往当它平安无事地一连气工作上七八个小时之后,它里边的每个零件却会猛地全部变松,放出蜜蜂般的嗡嗡嘤嘤之声,顿时表上的几个走针也都一齐疾迅飞转,不消六七分钟工夫,它已经像是放脱了轴线似的,把未来的二十四个小时全给放光,然后砰的一声,停在那里。
我怀着异常沉重的心情,再次去找表商,而且这次拆的时候,两眼下定得紧盯不放。
我还准备将他着实地盘问一番,因为事情已发展到了严重地步。
这只表当初买时所费不过二百余元,但是修它的费用早巳高达二三千元。
就在我等他和看他修的时候,我突然认出这表匠原来是个熟人——早先曾在一个汽船上当过司机,当然也绝不是什么高明司机。
正像其他表商那样,他也是照例先行检查一番,然后便以那同样自信的口气对它的病况作出如下判断。
⑨他道:“主要是冒气太多——你该把这活动扳头挂到安全阀上去放放气!”⑩听到这话,我恨不得当场将他击毙,然后自己出钱掩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