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合集下载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300字我从陈寅恪先生身上看到了三个阶段的人格演绎。

第一阶段是他求学路。

陈寅恪出身在官宦世家,其父亲陈三立是戊戌变法四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其父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这份为国图强的抱负溶解在无奈的吟诵之中并传给了他儿子。

陈寅恪13岁被送到日本读书,失去了应科考,求功名的机会,在异域他乡里,陈寅恪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深知,他的背后是一片混浑不堪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需要指引。

陈寅恪的博学离不开聪慧的天赋与超人的勤奋。

他精通二十余种语言,学习数学、物理、研读《资本论》可笑的是,西洋留学的13年里,他竟无一张博士文凭。

他常去旁听其他课程而不要学分,不愿受一个专题的束缚而枉费光阴。

而正是这种俯视学海的求学态度,使他的知识体系比一般的学者都更完善,贯通中西。

在这个阶段,陈寅恪所博览的知识似乎正影射着他内心的某些品格,正向着他的为学境界进发。

第二阶段是他盛年时传道受业解惑的日子。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整个清华上下乃至整个学术界都没有一个人敢瞧不起他。

他的学生,毕业后无不成了大家。

他在西洋学习了东方学后,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文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时刻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

我想,这正与当我们聆听异域的音调后,才会对中国音乐有更深层的理解一句相映。

只有融入了各种文化之后,才能领悟文化自信的精髓所在,二战的爆发,他的父亲陈三立绝食而死。

似乎是陈寅恪整个人生的转变。

他的第一次学术转向也正在此时转变为中古史的研究。

同时,他的眼睛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见了。

对于读书人,眼睛可是整个身体最要紧的。

眼睛看不清了,学问要再进展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陈寅恪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去逃难,他不想就这样而枉费前半辈子苦苦得来的学问。

在这段背负着家仇国恨的逃亡路上,他作的大多数书与批注都被烧毁和盗没了,永久地沉眠在时间中。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第一篇范文陈寅恪,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其博学多识、严谨治学而享誉学术界。

然而,这位学术巨擘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饱受目盲之痛,却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探寻其人生历程中的苦难与辉煌。

一、目盲之痛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然而,在他20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他失去了视力。

这对于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目盲的日子里,陈寅恪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量阅读书籍,也不能亲自查阅资料,这对他的学术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被命运击垮。

在目盲之后,他开始学习口述作文,借助助手为自己阅读资料,坚持进行学术研究。

他的学术成就在这段时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二、学术之光陈寅恪在学术界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奋和毅力。

尽管目盲给他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他仍然坚持研究,尤其是在历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他的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对于我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陈寅恪的学术生涯中,他不仅关注国内的历史文化,还积极吸收国外的学术成果。

他的外语水平极高,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外语进行学术研究。

这使得他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成就更加辉煌。

三、人生感悟面对目盲之痛,陈寅恪并没有放弃人生,反而更加珍惜时间,努力进行学术研究。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并不能阻挡一个人追求梦想的脚步。

只要心中有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坚持不懈,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陈寅恪的目盲之痛与学术之光,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境,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陈寅恪传记读后感

陈寅恪传记读后感

陈寅恪传记读后感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关于陈寅恪生平和思想的传记,深受启发和感动。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儒家传统的价值。

陈寅恪从小就展示出了卓越的才智和对于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对于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他的研究成果深受学界的肯定,被誉为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在传记中,我对陈寅恪的才华和学术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所有方面,包括历史、文学、考古等。

他对于经典著作的解读非常深入,凭借着对于古代文化的真挚热爱和仔细研读,他揭示出了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陈寅恪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从不敷衍和走马观花,而是尽其所能深入挖掘每一部古籍的真实含义。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陈寅恪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也是我深为感佩的地方。

他始终对于中国的发展和现状保持着关注,并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思考寻求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路。

他坚信,只有通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发光发热。

陈寅恪始终忠于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地为了自己的研究和学术事业奋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尊重。

读完陈寅恪传记后,我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一个具有高尚思想和情操的人。

他对于学生的悉心教诲和对待朋友的真诚付出,让我对于他的敬意更加深厚。

他的言行始终都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格和学者的风度,这种品质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和崇尚的。

通过读陈寅恪传记,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后来者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陈寅恪一生从事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复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和发展的源泉。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容易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陈寅恪现代历史学家与学者

陈寅恪现代历史学家与学者

陈寅恪现代历史学家与学者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与学者,他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贡献被广泛认可。

他的学术成就在当时及至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尊重和赞扬。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他对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影响。

一、研究领域和贡献陈寅恪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思想史等。

他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变革以及清朝晚期的诸多问题。

他还关注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探讨思想家们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他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寅恪的研究成果广泛影响了中国历史研究学术界。

他的低调求实的学风和扎实的研究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以其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剖析了中国历史的要点,对于学界对于相关领域的认知和理解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成为许多学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二、学术影响陈寅恪以其在历史学界的杰出贡献和声名远扬。

他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他被誉为“历史巨擘”和“史学泰斗”。

他的学术成果被广泛引用和参考,他的研究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陈寅恪还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低调的代表。

他以自身的学术实力为主,对于名利和虚荣不太在意。

他坚守学术道德,对待历史真相和研究对象的态度始终如一,这也是他受到学界高度尊重的原因之一。

虽然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影响深远,但他的个人经历和政治立场遭受到了一些批评。

在历史事件和政治动荡的时期,陈寅恪曾因为个人政治立场被迫离开教职。

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不会被抹杀。

三、对后人的启示陈寅恪的学术成就给后人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注重历史文献的原始研究和数据采集,严谨而扎实的学术态度成为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标杆;其次,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和学术现象,不追求华丽的文字和表达,对待历史真相和研究对象的恪守始终是他的学术追求。

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

陈寅恪坚守讲台的盲人“教书匠”

寅恪 回到 清华园。校长梅 贻琦劝
他修 养一两年 ,只做个 人研究 , 就 不要开课 了 。 陈寅恪说 : “ 我是 教书匠 , 不 叫我 开 课 , 那 怎么 叫
教 书 匠 啊 !我 每 个 月 薪 水 不 少 ,
( 文f 魏宁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
研修中心 原载《 | 匕 京教育》 )
0 90
师 德
陈寅 恪 的教 师 生 涯 称 得 上
辉 煌— — 三 十 余 年 间 , 他 一 直 执 教 清 华大 学 、 西 南 联大 、 中 山 大 学等一流学 府 , 现 当 代 不 少 学 术
话时 , 他 脸上 虽是 笑 着 , 但 神情 却严肃而 坚决 。 校方陈
怎么能光拿 钱不干活 呢?” 说 这
人 抄写成讲 义。如此 , 每一次 备
明。抗战 中 , 他 用仅有 的左 眼工 作, 加之 营 养不 良 , 最 终导 致 左
眼 也 失 明 。胡 适 在 日记 中用 沉 重
“ 有 一次 , 我 读《 资 治通 鉴》 还 未 到 一段 ,先生 突然要我停 下来 , 重读 。我感到 , 我读 的有错误或 脱 漏 ,便 更仔 细 一 字一 句 地慢
术 治 疗 ,等 于 宣 告 了 右 眼 的 失
备课 、 讲课 的过程 。
陈 寅 恪 备 课 的 第 一 个 环 节
是“ 听读 ” , 因为备课 需要多种史
籍文 献 , 所 以 首 先 由助 手 一 字 一
书 上有 的不讲 ,古人 讲 过 的不
讲, 外 国人 讲 过 的不讲 , 自己讲 过 的也不讲 。陈先生每堂课都要
先生答应 了。

课 都 要 用 去 很 长 时间 。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回忆陈寅恪先生》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家陈寅恪生平的回忆录。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泰斗,他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品格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这部回忆录以亲历者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学者和人格魅力。

在读完《回忆陈寅恪先生》之后,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陈寅恪先生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他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怕挑战,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的学识渊博,不仅涉猎古代文献,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的著作《新文化与古文化》、《史学论丛》等都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变革,但他始终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的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有的品质和态度。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陈寅恪先生的品德也令人敬佩。

他为人谦和、正直,对待朋友和学生都十分慈爱和关怀。

他的学生们对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他的学识和品德都赞誉有加。

他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和为人处事的风度都让人敬佩不已。

通过阅读《回忆陈寅恪先生》,我对陈寅恪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态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陈寅恪先生的学识、品德和人格魅力所感染,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畏艰难,不怕挑战,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他的学识渊博,不仅涉猎古代文献,还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的著作《新文化与古文化》、《史学论丛》等都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

关于陈寅恪演讲稿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和学习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精神。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对中国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一生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极深。

他最擅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变迁等领域的研究。

陈先生提出的“车马倒置说”“二程时代说”等观点对研究古代史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他还善长历史地理学研究,开创了中国古代地理研究的新局面。

陈先生还注意将文学、艺术、宗教等视角融入历史研究,开拓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新路径。

在学术精神方面,陈先生课风纯正、治学严谨,教导后学“宁拙毋巧,宁笨毋圆”。

他认为学者应该具备“诚意敬虑”的学风,避免做表面文章。

陈先生也十分重视中西文化交流,提出“容纳”的观点,认为应该吸收世界文化精华。

这些学术精神对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陈先生一生坎坷,但他不畏权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新文化运动时,他敢于批评传统学术,并接受西方学术,展现出开拓精神。

在抗战时期,他怀揣学术理想,选择迁居西南腹地,不畏艰苦继续著作。

这种独立人格和学术自由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想说,陈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源于他刻苦钻研的学风。

他常年坚持观摩研读,对古籍进行考订。

陈先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学问精髓。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在学习中予以践行。

同学们,学习先贤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是我们走向学术高峰最重要的素质。

让我们从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不懈努力,争取做一个有理想、有学识、有格调的shortcut欣奋进取的青年人!谢谢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陈寅恪的治学做人之道

陈寅恪的治学做人之道

陈寅恪的治学做人之道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同时代的文人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

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

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旁听。

陈寅恪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是同学,二人曾有交往。

但从陈留下的诗文中,几乎看不到他与鲁迅的交往经历,倒是鲁迅的日记中对此有所记载。

陈说,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圣人,他怕言及此事,会被国人误认为是鲁迅所说的无聊之徒。

陈寅恪在欧洲游学期间,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的《天官书》、《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

他诵读了《十三经》,而且每字必求甚解,这也就奠定了他一生精考细推的治学方法。

陈寅恪说过:“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他选择历史学作为终生奋斗的领域,其意也正在于此。

与当时大多数归国留学生的西装革履不同,陈寅恪总是一袭长衫,脚踩布履,冬春则棉布马褂。

数九寒冬,就在脖间缠一条五尺围巾,头戴厚绒帽,裤脚扎一根布带。

他对学生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足见其知识的渊博。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读书时,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籍的书眉上。

他的文章有独特的风格,他总是习惯于先引上若干条史料,然后再加上一段按语。

他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读书札记。

胡适在日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但他的文章实在写的不高明。

”陈寅恪曾谈到他学习多种语言的经验,只强调一个“诚”字。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想观点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个人简历,以展示他丰富多彩的学术生涯和深远影响。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原籍安徽安庆。

1910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文科,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他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历史和文化研究。

1914年,陈寅恪获得学士学位,并决定继续深造。

1916年,他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历史专业。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史学和哲学。

这段时间对他的学术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1920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逐渐在中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融汇了对古籍的深入研读和西方历史学派的批判思考,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重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他提出“两个世界”的观点,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文化世界,即官方的正统文化和民间的异端文化。

他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对立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此外,陈寅恪还对古代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王阳明传》详细介绍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书揭示了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不仅如此,陈寅恪还关注着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他在著作《资治通鉴的十思想》中详细分析了历代帝王政治理念的演变,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并提出了“外交制度”的概念,试图寻找建立中国国家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为当时的政治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寅恪的学术成果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广受关注。

他在1948年应英国剑桥大学邀请,参加了伦敦举办的东亚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题为《南宋舆论过人之闹剧》的演讲。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

回忆陈寅恪先生读后感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渊博深邃的学者。

他的学问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考古等多个领域,几乎无所不通。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尤其深入,他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注释,对古代文字的考证,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都展示了他在学术上的造诣和才智。

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对当时国际学术的最新动态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

陈寅恪先生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学者陈垣先生。

他从小饱览了家中庞大的图书馆中的各种古籍文献,因此对古代文化有了很深的兴趣。

此外,他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学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年轻时曾经参加过革命活动,后来又经历了国共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

这些经历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所记载的陈寅恪先生的一生是丰富而充实的。

他在求学阶段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和学术活动,著有大量学术著作。

他曾经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他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尽管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多限制,但他仍然坚持从事学术工作,为中国学术界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书中还囊括了一些与陈寅恪先生有过交往和学术合作的人们的回忆和见证。

他们中有一些是著名的学者和历史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了陈寅恪先生的学风和人格魅力。

与陈寅恪先生有过交往的人们一致认为,他是一位严谨认真、努力求知的学者,并且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学生。

他在学术交流中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广博让与他交往的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

通过阅读《回忆陈寅恪先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

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贡献和精神追求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陈寅恪的大学教师之道

论陈寅恪的大学教师之道
第2 7 卷第 2 期
2 0 1 3年 4 月
武汉 商业服务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W UHAN COMMERCI AL S ERVI CE COLL EGE
V0 1 .2 7 No . 2 Ap r i l 2 0 1 3
论 陈寅恪 的大学教 师之道
教 师 是大 学 的灵魂 。梅 贻琦 曾指 出 “ 一 所 大学 之 所 以为大 学 , 全 在 于有没 有好 教授 ”。那 么何谓 优 秀的大 学教 师 呢? 优 秀大学 教师 是如 何形 成 的呢 ? 笔
赫舍尔认为 , 人“ 不 仅 要求 被 满 足 , 还 要求 能够 满 足别 人 , 不 仅要 求拥 有所 需要 的东 西 , 而且 要求 自 己成 为 一种 需要 ” , “ 对 自己来说 ,人 是不 充 分 的 , 如 果生 命 不为 自我 以外 的 目的服务 ,如果生 命 对别 人 没有 价值 , 那 么生 命对 人就 没有 意义 ” 。 可见 , 人 的意 义是 超越 自我 的 ,人对 意义 的寻 求不 是 向 内的而 是
色 ,进 而追求 知识 分子 角 色境界 是作 为一 个优 秀 大 学教 师 的应 有 之义 。 “ 理 想 类 型 ”又译 为 “ 理想 型 ” 、 “ 理念型” , 是 韦 伯社 会 学 方法 论 的精 髓 , 是他 观 察 、
起, 是 探寻 怎样 “ 做大 学教 师 ” , 即做 大学 教师 意 味
生命之高境 界 , 成为一名知识 分子 , 做“ 社会 的 良心 ” 。
二、 主体 建构 : 陈寅恪 的 大学教 师 之道
师 的责任 不仅 是培养 人 , 而且 是培 养高层 次 人才 、 培 养 未来学 者 。作 为教育 者 , 大 学教 师要 立足 于教 学 , 通 过高 品质 的教 学促 进大学 生最 大可 能 的一般 发展

陈寅恪五百字文章大全

陈寅恪五百字文章大全

陈寅恪: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这位被誉为“最优秀的中国学者”和“一个天生的导师”的国学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陈寅恪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盛年时期,他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精英。

他的学生毕业后无不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这足以证明他在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

然而,二战的爆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他的父亲陈三立绝食而死,这一事件似乎成为了陈寅恪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也从此时开始转向中古史的研究。

同时,由于高度近视和用眼过度,他的右眼视网膜剥离,视力严重受损。

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坚持在战火中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的大多数书籍和批注都被烧毁和盗没,这无疑是对他学术成果的巨大损失。

然而,陈寅恪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依然坚持在困境中继续他的学术研究。

他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都让我们深感敬佩。

他的一生,不仅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精神。

总的来说,陈寅恪是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

他的学识、才华和品质,都让我们深感敬仰。

他的一生,是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

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5篇第一篇:生命绽放的形式陈寅恪读后感生命绽放的形式有些人在国难当头时选择了拿起枪杆来抗争,而有些人则选择了恪守一个民族的传统,维护精神,思想上的尊严。

陈寅恪是后者,这种选择无对错,但后者却思考得更长远。

陈寅恪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绽放的形式,用生命去背负,追求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自由与独立。

他通晓英、法、俄等22种文字,著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被誉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梁启超曾这样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的有价值。

”可见陈寅恪却的学识是如此渊博,无愧于一名伟大的学者。

然而比起他学问的精深,更吸引人,更另人敬佩的是他的人格精神。

首当其冲的是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持守护。

他曾以对子考学生,他认为这更符合中国国情。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在山河破碎,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做出了惊人的壮举,写下了不朽的中古史名著。

他选择以这种在当时来说默默无闻的方式绽放,投笔从戎的多,而像他这样坚持自己的位置的少,他在战火中继续研究,用燃烧生命的方式,恪守着一个民族之传统,有哪个文人有他这样的气节?瞿秋白以书生的身体选择了当一名战士,英勇地战死,这值得赞赏,而自古以来便有班超投笔从戎的举措,“大丈夫安能守于书宅?”陈寅恪则更冷静,他安于书宅,却心怀天下苍生,在所有人奋起时,他选择了做好本份,做一坚实的盾来抵挡威胁着中华文明刀刃。

一个文人在国破家亡之时所能做的就是传承,因为肉体倒下了,精神却能存在更久,更能影响这片土地上的人。

陈寅恪身体力行,在混乱的时代里他的光芒是那么微小,但他尽到了读书之人的本分,他的“微光”将一直延续,闪烁在时代的荧幕上。

同王国维一样,陈寅恪追求的是独立精神,自由的思想;但他比王国维更有担当,更有去实践的毅力与精神。

并不是说王国维软弱,而是在面对逆境,面对思想的控制时,王国维选择了跃入颐和园冰冷的湖水,永远静默。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陈寅恪教授执着于钻研学术和传道育人事业的一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一、学海沉浮陈寅恪出身于世家,祖父官拜巡抚,父亲也是诗文名家。

他从小受诗文熏陶,熟读经书典籍。

而后,他又积极前往海外,漂泊留学十六余载。

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发大都源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陈寅恪学识渊博,国外留学十六年却是半个学位也未拿。

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也只留下几本笔记。

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至今仍是美谈。

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时年37岁的陈寅恪已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

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王国维自尽后,梁启超也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

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四大导师”纷纷离散,盛极一时的国学研究院也随之解散,此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

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

吴宓在其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探析前言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幼安,号伯龙,原籍浙江绍兴,生于福建建阳。

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学者之一。

陈寅恪不仅对中国古代史有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析陈寅恪的教育思想,理解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陈寅恪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陈寅恪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立志、立德、立言、立功,四立合一,俱不可忽”。

他认为一个人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灌输,更需要注重其品德和行为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陈寅恪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做一个有知名度的人,而是应该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有用之才,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拥有通识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和理解社会大势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关系;第三,要具备人格魅力,做一个有道德和精神修养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敬重。

教育的方法陈寅恪强调,教育的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培养兴趣为核心。

他认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通过启发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此外,他所提倡的读书方法也非常重要,他认为,读书不仅要专注、认真,还得有所思考,而且要多读几遍,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教育的手段陈寅恪认为,语言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他主张采用文言文教学,认为文言文深具教育价值,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结语陈寅恪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历史学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所强调的“立志、立德、立言、立功”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

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文化素养,是实现品学兼优的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陈寅恪古代诗歌解读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02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证据和推理,尊重文本原意。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古文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
03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的深入挖掘,这对拓展学生古文阅读范围很有帮助。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运用比较分析法深化学生理解
详细描述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常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不同诗人或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揭示其异同之处。语文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通过比较分析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内涵
总结词
探究古代诗歌中的文化意义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注重将文学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文化与文学结合
解读古代诗歌的主要方法与特点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文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深入挖掘和理解古代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跨学科研究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非常重视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研究。他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还原了作品创作时的具体情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重视文献考证
陈寅恪在解读古代诗歌时,不仅关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还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种方法有助于全面把握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
关注作品风格与艺术特点
02
陈寅恪解读古代诗歌方法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
提倡理解与感悟相结合

陈寅恪教学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启示

陈寅恪教学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启示

陈寅恪教学思想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启示
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陈寅恪,他的教育思想在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的创新教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陈寅恪对教育的最重要思想是“以生为本”,他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发展,充分尊重其本质,努力培养其精神世界,建立一种以爱心护理、以理性指导为主的和谐关系,调动他们积极性,使他们在教育中培养自我精神和内力,继而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

他还强调“以理为本”,他认为要注重理论的研究和传授,强调关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倡“实求实”,重视理论、方法、技术的发展,坚持教育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统一,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进而强调 alert 、active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先生的教学生涯及启示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作为一名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师范生,陈寅恪教授执着于钻研学术和传道育人事业的一生带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一、学海沉浮陈寅恪出身于世家,祖父官拜巡抚,父亲也是诗文名家。

他从小受诗文熏陶,熟读经书典籍。

而后,他又积极前往海外,漂泊留学十六余载。

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重要发大都源于此。

令人惊讶的是,陈寅恪学识渊博,国外留学十六年却是半个学位也未拿。

傅斯年欧洲7年求学,回国时也只留下几本笔记。

为读书而读书,不用学位装点门面欺世盗名,至今仍是美谈。

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抵达清华园,时年37岁的陈寅恪已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但仅一年后,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

陈寅恪教授作为他的同事与好友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碑文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为学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王国维自尽后,梁启超也随后病逝,赵元任准备出国讲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唯剩陈寅恪苦苦支撑。

1929年7月,盛极一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宣布解散,仅存4年,徒留后人惋惜追忆。

“四大导师”纷纷离散,盛极一时的国学研究院也随之解散,此后,陈寅恪转而为清华大学历史、中文两系合聘教授。

他讲课时不仅本校学生和外校学生来旁听,就是清华本校教授朱自清、吴宓与刘文典等也常来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传。

吴宓在其文集中写道:“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得识陈寅恪。

当时即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今时阅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之同于吾言。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先生伤心过度而致眼疾,治丧完毕,先生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

他坚决不受,辗转移居燕京大学任教。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

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战后,陈寅恪复到清华大学教书,直到1948年底离开。

其间,他也曾去英国医治眼疾,却是无功而返。

此后,眼疾伴他终生,生命后期几乎双眼失明。

正在学术高峰期的陈寅恪只能带着目难明视的痛苦钻研学术、传道育人。

翌年,陈寅恪来到广州,彼时,解放战争仍在继续,广州尚未解放。

国民党赴台湾前曾有“抢运学人”计划,对身在广州的陈寅恪自是念念不忘。

国民党战时内阁教育部长杭立武许诺,只要陈寅恪离开广州到香港就给十万港币和新洋房,最后到了几近哀求的地步。

但他态度坚决地要留在岭南大学,并对人说“何必弃父母之邦”1952年,陈寅恪一家搬入中大东南区1号楼。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说,“中大有个传统,这栋楼是给学校最好的教授住的,是学术崇高的象征。

”同年秋,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被取消,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

中大迎来了史学大师陈寅恪。

1957年,全国性“反右”斗争开始,陈寅恪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也未能幸免。

大字报对其口诛笔伐,有学生发难,称他是“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权威学者”,更有人称其“误人子弟”,这深深刺痛陈寅恪的心,他愤而致书中大校长,提出“坚决不再开课,以免‘贻误青年’”,从此告别讲台生涯。

后来,“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学。

信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陈寅恪,难以幸免:工资停发,存款冻结,东南区1号楼被大字报覆盖。

后先生全家被赶出东南区1号,惨居一平房之中。

1969年10月7日,一生推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走完79年的人生历程。

妻子平静地料理完他的后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就像她对人说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该去了。

”两人离世相隔仅45天。

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骨灰落葬于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内,墓茔左侧长条石上刻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字样,右侧扁形石上刻着当代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写的陈寅恪一生奉行的准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1929年陈寅恪为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的墓志铭,在70多年后被后人郑重地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二、轶事及启示陈寅恪遇事坚定顽强,处事严谨认真。

当年眼睛看不见,陈寅恪被人搀扶着回到清华园时,校长梅贻琦曾劝他休养一段时间,陈寅恪回答,我是教书匠,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呢?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学生们回忆,陈先生说这话时,脸上虽是笑着,但让他们感受到的神情却是严肃而且坚决。

一个瞎子被评为教授,为大学生授课,在世界上实在是绝无仅有。

清华为陈寅恪配备了三个助手,这些助手都是他当年的学生,其中汪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

先生备课的细致也令人动容,陈先生又转到岭南大学教书,他的女儿在回忆录中这样说:“父亲备课、上课发给学生的讲义主要是讲授时援引的史料原文,这些史料都是从常见史书中所摘取,至于如何考证史料真伪,如何层层剖析讲解这些材料,而不断章取义、歪曲武断,做到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论点,则全装在自己脑中,未见他写过讲稿。

”季羡林《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讲道:“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

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当年岭南大学历史系仅有三位学生,而选读陈寅恪课的学生仅有一人。

尽管如此,每逢上课以前,陈老师必叫助手读一遍讲义给他听,上课时还要穿着整齐。

他的课,就算只有一个学生听课也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流传说陈寅恪有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

这样,备课和讲课就像学术研究一样甚是辛苦,有时提前十到七天备课。

这样做不但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尊重也正是对传道授业的尊重。

后来因视力原因,陈寅恪就在家中上课,家中阳台就是课堂。

陈寅恪坐在椅子上,用基本不带方言的普通话带领学生在历史中穿梭遨游。

1955年进入中大历史系的刘凯隆这样写道:“二楼小客厅连着一条宽宽的内走廊,那便当做临时课室使用,靠窗那边安排十来张桌椅,课椅当面放一张藤椅,旁边安置一块小黑板。

陈先生便在这里为后学展开了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

”陈寅恪先生两次任教于清华园,他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正是在那时提出的。

“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

”而他也是在用行动证明着他所坚守的这一切:1953年科学院决定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而他却在《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

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并说:“其意是,毛公(毛泽东)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

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

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

”在为好友王国维写的碑铭上,陈寅恪也早就提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认为,包括他和王国维在内的任何人,在学术上都会有错,可以商量和争论。

但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

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是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他最终没有北上就任。

先生虽为一介书生,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强气节尽显无疑。

读到此处,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赤子在面对文革的批斗时,茫然无辜地问出一句“什么是反动?”时心里该是如何地无奈和悲愤。

纵观陈寅恪先生的一生,“陈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说是一次忧患之旅。

在经历过世变、家变和个人的病变之后,他晚年以衰残野老自居,带着‘文盲叟’的伤痕和泪痕,自哀而不自弃,继续从事辉煌的笔耕,堪称伟大的灵魂。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寅恪的学生蔡鸿生如是说。

晚年的陈寅恪双目早已失明,他晚年的作品都是靠自己一生的学术积淀来完成的,需要查找的资料都是陈先生事先在脑海中想到,然后叫助手去图书馆查阅书籍,回来再逐字逐句读给他听。

他就这样耳听口述,完成了他长篇著作《柳如是传》,书中那个坚贞顽强而历经坎坷的奇女子,俨然正当窘境的陈寅恪先生自己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正如蔡鸿生说的,陈先生拥有一个伟大的灵魂,这个伟大灵魂,让他在海外十余载不务虚名,专心学术;这个伟大的灵魂陪伴他在眼疾的折磨中始终不忘学术研究和传道育人;这个伟大的灵魂,让他在分崩离析的国乱中始终坚守着“不弃父母之邦”;这个伟大的灵魂,让他弃高官而不就,只为这“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立场,一个起码的原则,一个前进的方向。

如今教师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诱惑,作为传道授业者,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容忽视。

“教授之教授”的传奇也许不复存在,我们能做的,便是时时不忘充实自我,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个学生。

为人师者,理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努力不在课堂上留下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