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第2章环境与健康关系PPT课件
《环境卫生学》ppt课件共166页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卫生学 第7版
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1.概念: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 质、能量、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2.构成: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菌等)
2001199//110/01/2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一、医学模式、健康概念变革和《卫生学》开设
(一)、医学模式
1. 概念 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
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 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是医学观。
2. 分期 第一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0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发展 变化: *病原变化:除生物性
——化学性 ——物理性 ——社会环境 *疾病谱变化 *医学模式变化: 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健康观变化: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 没有疾病和虚弱” 特征:综合预防对策与措施: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次卫生革命 现代人人享有健康阶段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中和等。 生物净化: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等。
影响因素: 污染物:理化性质、数量 环境:结构、状态
2019/10/12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学 第7版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吸收(Absorption) 1.概念: 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 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
环境卫生学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二)微量元素与疾病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应表明了它在维持正常人 体功能和健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 物学效应的两重性,特别是那些安全范围较小 的微量元素,人体摄入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 危害(砷、氟、碘所致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将在其他章节讲述)。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或 缺乏,不仅与摄入量多少有关,而且与机体的 先天性代谢功能异常也有关。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原因:
• 年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行为等 • 遗传因素:
环境应答基因 (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环境基因组计划 ( environment genome project)
共10类:
1.DNA修复基因; 2.毒物代谢酶基因; 3.激素代谢酶基因; 4.受体基因; 5.细胞周期基因; 6.信号传递基因; 7.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基因 8.介导营养因素基因; 9.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 10 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的某些不易降解的化学性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 的浓度。即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 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如果与环境中的浓度 相比,这种生物放大作用可达千倍、万倍, 从而损害人类的健康。世界上已经确认的环 境公害病:水俣病、痛痛病都与食物链的生 物放大作用有关。
(二) 肿瘤的多阶段和多因素发病机制:
1. 致癌过程的多阶段:
引发(initiation)阶段:是化学物通过诱变,使原 癌基因(proto-oncogen)活化或使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失活,使体细胞具有发展成肿瘤潜 能的启动细胞(initiated cell)的过程。
医学卫生学-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大气PPT课件

•
释 放 出 的 核 裂 变 产 物 主 要 有 131I 、 103Ru 、
137Cs以及少量的60Co。周围环境中的放射剂量达
200R/h,为人体允许剂量的2万倍。
• 此次核事故使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受到 污染,13万居民急性暴露,31人死亡,233人受伤。 3年后的调查发现,距核电站80km的地区,皮肤癌、 舌癌、口腔癌以及其他癌症患者增多,儿童甲状 腺癌患者剧增。
白内障 、视网膜灼伤
治疗冻伤、慢性皮肤病、神经病
2021
14
2. 空气离子化
空气分子 中性
外界因素
+ 空气正离子
空气负离子
此过程称为空气离 子化或称空气电离
2021
15
不同空气环境状况空气负离子浓度
环境
空气负离子浓度(个/cm3)
海滨、森林、瀑布
20,000
疗养地区
10,000
乡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000
清洁空气
2021
42
(3) 变态反应
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某些石油制品的分解产物, 某些洗涤剂具有致敏作用,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如铬可 引起过敏性皮炎,轻者出现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 鼻炎等,严重的出现支气管哮喘。
四日市哮喘是日本发生的一起公害事件所致。 1955年开始修建炼油厂,发电厂等石油联合企业, 因使用中东高硫重油,每年工厂均排出大量的SO2和粉尘, 1960年开始工厂附近居民出现哮喘病,1961年大量出现, 到1970年四日市哮喘病达到500多人,死亡36人。
急性中毒主要由烟雾事件和生产事故引起的。
2021
29
1)烟雾事件
是大气污染造成急性中毒的主要类型,根据烟雾形成 的原因,又可分为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
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试 环境卫生学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人类与环境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综合系统。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在地球形成演化的过程中,密度较小的物质逐渐上浮,而密度较高的物质,逐渐下沉,向地心聚集。
构成了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三个基本圈带。
生物的长期繁衍形成了生物圈。
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土壤和岩石圈、生物圈。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1.大气圈厚度大气组成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天气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热层500KM85KM50-55KM低纬17-8KM中纬10-2KM高纬8-9KM散逸运动过渡层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中间层(了解)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臭氧量多气温随高度増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对流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故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递减。
高度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空气对流运动显著,低纬对流旺盛,高纬受热少,对流运动极弱。
水汽杂质多且空气对流运动强烈,故天气复杂多变。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2.水圈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和地下。
3.土壤岩石圈生物富集作用4.生物圈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
生物多样性。
(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环境卫生学-第2章-环境与健康关系

(二)空气污染与肺癌
污染大气的致癌物:多环芳烃(PAH),室BaP内
空气中PAH来源于:煤和石油的不完全燃空烧 气
肺 35 癌 死 30 亡 25 率 ( 20
大气 污染 污染 与肺
/10
15
万 ) 10
5
与肺 癌
肺癌癌
0
70s
90s
06s 年代
肺癌 分布 特征 及危 险因
素
公社 城关 来宾 榕城 龙潭 龙场
影响体内蓄积量的重要因素:作用时间、 生物半衰期和摄入量。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一)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化
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 多、数量庞大,人体 吸入的空气、饮用的 水、摄入的食物中的 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物质同时存
在,从而产生联合作
用。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 作用(joint toxic effect)
3类:可疑对人致 癌:459030 种
2B类:对人可能 致癌:229034种
符合两条件: 对人类致癌证据有限 动物实验证据不充分
2、按活化的需要,分为两类 直接致癌物 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 终致癌物
3、按是否具有诱变性,分为两类 诱变性致癌物(遗传毒性致癌物):80% 非诱变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3.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介水传染病 (2010海地,28万余人感染霍乱) ➢ 空气传播传染病
博帕尔农药
泄漏(1984)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二)慢性危害(chronic hazard)
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 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1. 非特异性影响
身体抵抗力降低, 儿童生长发育减缓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2
• 难于截然划分,从广义上讲,生态环 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由于人类在改 造环境过程中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 和流行的重要基础。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32
生态系统健康概述
生态系统健康的历史
1788年,苏格兰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 James Hutton 提出“地球是一个大的能够自身维持的有机体”。
1916年,Clements FE. 用生命循环来描述生态演替。 1941年,Aldo Leopold 提出“土地健康”的概念。 1979年,Rapport 等人提出了“生态系统医学”的
环境卫生学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在了解人类自然环境构成的基础上,深 入认识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 自然环境和环境污染的有害因素对健康 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以及所产生的健 康危害,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 法以及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 法。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10
生物圈
• 人类是生物圈内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生物,20 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了大型的国际研 究计划,如:
• 世界科协提出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 国际科学联合会筹划的《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
• 加深人类对其环境的认识,推动着环境、生 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变革着人类的生活观 念和人类的发展战略。
2019/10/18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最新环境卫生学.PPT课件

【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 圈和生物圈组成 每一圈层的基本构成 圈层内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相关的重要环境 要素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 续
性等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将生态系统健康确立为环境管理的目标的意义。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实
施,正从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认识暴露 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体 相互作用的结果
6.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 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剂 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阐述机体(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interaction of gene-environment)对推 动今后环境卫生学发展的作用
2.学习难点 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对人类健康的有益与有 害作用 机体(的统一性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既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 统一关系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表现在人与 环境物质上的统一性
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 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 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
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环境因素分类:
物理性 小气候、噪声、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化学性 环境介质的固有物质 人为施加的污染物质: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环境与健康

湖水
浮游生物
小鱼 (脂肪)
食肉鱼 (脂肪)
人
1
265倍
500倍
8.5万倍
?
DDT 在湖水中的生物放大作用
海水
浮游生物
小鱼
大鱼
ppm 0.0001
0.001~0.002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5
1~5
汞的生物放大作用
表2-1 美国图尔湖生物群落对DDT的浓缩倍数
物种
DDT含量(㎎/kg)
浓缩倍数
湖水
藻类 大型水生植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水鸟
0.06
0.1~0.3 0.0~1.6 0.0~2.1 0.0~6.0 63.0~75.5
1
167~500 2667 3500 10000
105000~125873
水生动物
水生植物
银鸥卵
胡瓜鱼
鲑鱼
多氯联苯的生物放大作用
4.生物圈 (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岩石圈
的上层、水圈和土壤圈。
其范围通常指海平面以下12km至海平面以上约10km。绝大多数
生物生存于地球表面上下100m范围内。
生物圈内生存着200多万种生物,我国有60多万种,其中昆虫20
多万种。
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
即由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集居、工农业 生产、战争等)而改变了的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social environment)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为了不断提高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而 创造出来的,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 文化卫生、职业分工等。
环境卫生学 第2章 环境与健康关系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气候适应 热适应
但人类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是有限的
人体对环境的变化 可形成一定的调节 功能以适应其变化。
光适应
缺氧环境 适应
(三)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 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 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hormesis效应)。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剂量-反应关系是制定 卫生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1)定量反应:指随 着环境有害因素剂 量的增加,机体内 所产生的有害生物 学效应而随之增强 的相互关系,可用 计量资料反映。 2)定性反应: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 增加,产生某种特定 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 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可用计数资料反映。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 改造环境 动态平衡 。 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的高度统一
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一)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二)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三)环境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1.基因多态性 2.人们更加关注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3.环境扣扳机效应 4.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全暴露组关联研究(EWAS)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第2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与环境关系
人存在于环境,依赖于环境,影响着环境;-“拯救地球是错误的”
从制约于环境到改造环境,利用资源,破坏环境 换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 环境问题;--人类高兴地发现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
却带来生存的忧患!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复杂性注定关于此领域的研究 是环境卫生学长期、根本、核心研究工作和内容。
流行特征
1. 区域性 2. 季节性与周期性 3. 受人类活动影响
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何谓环境污染?
– 村里一大堆稻草秸秆; – 你随手扔掉的一个塑料袋: – 粪便、垃圾;
(三)地球化学因素与疾病
• 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表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 性,使某一地区水和/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含量过多 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用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 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 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 此类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故称为地方病 (endemic disease)
死亡242769人 重伤16.4万人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69227人遇难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火山爆发
2018年1月23日,日本群马县日草津火山
菲律宾阿尔拜省卡马利 格的马荣火山
(二)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
• 高温(35摄氏度)
– 2003年8月从初的热浪中,有10000多人死亡; – 上海调查,炎热天气,午后气温每升高1oC,死亡人数
感 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
人 群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卫生学) PPT课件

水)受到污染,污染物也将会通过水循 环而 进人大气、土壤、食物和人体。 水圈中海水占97.41%,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
0.2%左右,其中部分已遭到污染。饮水短缺已
成为世界的严重危机。
ppt课件
5
(三)土壤岩石圈
•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层构成。 • 岩浆岩化学组成以Si02为主。 • 沉积岩含H20和C02量较多。 • 各地区岩石类型不同,对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量-效应(dose-effect)关系 随着环境 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 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这称为剂量-效应 关系。它表示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 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dose-response)关系 是指 随着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 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是 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后,机体反应的一 般表示方法。
ppt课件
8
生态系统特点: 1.大小不等
任何一个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都可以组成一个生 态系统 。例如池塘、森林、湖泊、城市、矿区 都是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系统即生物圈。 2.组成复杂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无机界组成。 3.可进行良性循环 植物、动物及它们的废物都可以作为别的生物 的食物被利用。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没有纯 粹的废物。
环境与健康的 关系
ppt课件
1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
1.定义 是与主体相关的周围因素的综合
体,从医学角度研究环境主体是
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环境卫生》环境与健康,课件

例如,海水DDT浓度0.00005ppm→浮游 生物〔约1000倍〕→鱼〔约4万倍〕→海 鸟〔约100万倍〕
世界上已确认的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如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 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都与食物链的 生物放大作用有关。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 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 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时机、增强环境因 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 3. 生物性迁移 。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分解者(decomposer)〔微生物〕; 无机界〔the inorganic world〕〔空气、
水、阳光、矿物质等〕。
食物链〔food chain〕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 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 关系,称食物链。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 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间得以循 环和流动。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人类长期进化开展过程中,各种环境 条件是经常变动的,人体对环境的变化 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 变动。
人类和其他生物已形成了一种与自然环 境变化相互协调统一的对应关系。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发生是环境因素与机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论断将进一步 为更多的科学研究结论所证实。
〔三〕生态系统健康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 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 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岩石圈 地壳主要由岩 浆岩、沉积岩 和变质岩构成。
岩石圈
生物圈(biosphere) 指地球上所有生命 物质及其生存环境 整体。其范围包括 了大气圈下层、土
壤圈和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主要指围绕地球周 围的空气层。
一、人类 自然环境
的构成
生物圈
水圈
水圈(hydrosphere)地球上 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三 种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与 地下,成为大气水、海水、 陆地水,它们共同构成了水 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化学物同时或先后 作用于机体产生的 综合毒性作用。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
增强作用
potentiation
(四)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主动 改造环境
动态平衡
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效应、 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的高度统一
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一)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二)机体对环境的反应 (三)环境与机体的交互作用
1.基因多态性 2.人们更加关注环境因素与机体的交互作用在毒理学反应
和人类环境暴露相关疾病中的重要性。 3.环境扣扳机效应 4.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全暴露组关联研究(EWAS)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节 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四、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
一、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
1.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2.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3.生物性迁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 化学转化 ➢ 生物转化
毒性降低
无机汞 甲基汞
微生物
毒性增强
(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 露的影响
二、暴露特征与反应
环境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 二、 生态环境
人类的环境是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及其 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 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
1.按环境是否受过 人类活动的影响
2.按环境要素 的属性及特征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 社会环境
二二、、人人与与环境环的境辩的证辩统一证关统系一关系
(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 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使得机体的结构组分与环境 的物质成分保持着动态平衡,并形成人与环境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统一整体。
(二)人与 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触发器)
但人类对环境的适
(一)暴露途径
1.影响总暴露量
2.影响吸收率
3.改变作用靶环境暴露源自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暴露途径可有多种,
害效应的决定因 素。
暴露途径与效应的 关系密切:
剂量-反应关系是制定 卫生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1)定量反应:指随 着环境有害因素剂 量的增加,机体内 所产生的有害生物 学效应而随之增强 的相互关系,可用 计量资料反映。
(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1.对大气化 学成分、 气候和水 循环的调 节
2.废弃物的净 化、农作
物的生物 防治、缓 解自然灾 害的功能
3.提供休闲游 乐场所、提供 具有美学、艺 术、教育、精 神及科学价值 的文化资源等
供给 调节 文化 支持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 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
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
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 二、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
一、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演变过程
影响体内蓄积量的重要因素:作用时间、 生物半衰期和摄入量。
三、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
(一)环境作用因素的多样化
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 多、数量庞大,人体 吸入的空气、饮用的 水、摄入的食物中的 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物质同时存
在,从而产生联合作
用。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 作用(joint toxic effect)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应能力是有限的
气候适应 热适应
人体对环境的变化 可形成一定的调节 功能以适应其变化。
光适应
缺氧环境 适应
(三)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的双重性
诸多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 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有的在传统意义上是有毒的物质,在极低 剂量下也会表现出对机体的有益效应 (hormesis效应)。 Hormesis效应(兴奋效应)
2)定性反应:随着
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 增加,产生某种特定 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 而随之增加的关系。 可用计数资料反映。
分清以上两个概念
剂量-反应曲线的类型
无阈值 化合物
必需微 量元素
有阈值 化合物
有害效应
剂量
三种类型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三)暴露时间
对于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 量下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 度和暴露持续期两个要素。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要求】
1. 掌握环境污染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引起的急性、慢性危害及致癌、致畸
等远期危害,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2. 熟悉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 3. 了解人类的环境,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环境与健康,健康危险
度评价。 重点: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难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生态环境(ecologial environment)
(一)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 (ecosystem)是在一 定空间范围内,由 生物群落及其环境 组成,借助于各种 功能流(物质流、 能量流、物种流和 信息流)所联结的 稳态系统。
生态系统具
有整体性、
开放性、自 调控、可持 续性等特征。
Text i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