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论文_隋唐史专题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总目(1—22)展开全文《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是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办的一份史学同仁刊物。

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由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至今已经编辑出版19辑,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第1辑(1979年5月)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唐长孺王真保墓志考释陈仲安王伯当——隋末农民战争资料札记黄惠贤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 陈国灿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上)谭两宜编,黄惠贤、陈国灿、程喜霖校订第2辑(1980年12月)贞观十四年(640)手实中的“合受田” 唐长孺《常何墓碑》写本录文《常何墓碑》跋黄惠贤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陈国灿敦煌石室所出《唐某市时价簿口马行时沽》书后朱雷千唐志斋藏石目录(下)谭两宜编第3辑(1981年11月)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唐长孺僧懿及《伐魔诏》一书黄惠贤北凉的按赀“配生马”制度朱雷李显甫开李鱼川之时间考卢开万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程喜霖高昌郡纪年唐长孺敦煌发现计账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坦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上)[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古代及考古中心研究所藏吐鲁番所出汉文佛经残文书目录前言彭肇兴译第4辑(1982年12月)跋《敬史君碑》唐长孺《程知节碑跋》补黄惠贤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陈国灿麴氏高昌王国的“称价钱” 朱雷《魏书·陆俟传》所载盖吴之死辨疑卢开万北府与北府兵杨德炳释烽铺程喜霖跋郗昂《歧邠泾宁四州八马坊碑颂》王世平律令格式陈仲安附录一:唐神龙散颁刑部格附录二:唐开元水部式敦煌发现计帐式的文书残简——大英博物馆所藏斯但因带来的汉文文书六一三号(下)[日]山本达郎著,谭两宜译对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土地四至记载的考察(一)[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5辑(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唐长孺释“艻”、“棘” 李格非《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唐长孺读《周书·于谨传》书后黄惠贤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陈国灿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朱雷贞观以后唐政府在北方的限奴措施卢开万关于北府兵的兵数与兵将来源杨德炳唐代烽堠制度拾零程喜霖跋管元惠神道碑陈仲安跋四川茂汶县北较场坝点将台唐代石刻题记陈仲安《唐昭武枝尉曹君(通)神道碑》跋鲁才全关于均田制末期敦煌地区四至记载的考察(二)——现在的户主和过去的户主[日]山本达郎著,孙晓林译第6辑(1984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唐长孺读《心斋十种》本《襄阳耆旧记》书后黄惠贤唐代瓜州途程——唐开天“过所”实地考察小记陈国灿释“不良人”与“白水郎”——读《唐大和上东征传》质疑朱雷南朝齐梁时期“三调”、“三课”考释卢开万唐代的“驿家”和“馆家”试释鲁才全读史札记二则杨德炳读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二则程喜霖都督散考陈仲安《武经总要》的编纂和版本孙继民唐代均日制的给田基准考——特别以吐鲁番的实例为中心[日]土肥义和著,冻国栋译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一)[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7辑(1985年12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唐长孺读纪昀等辑《邺中记》书后黄惠贤敦煌所出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陈国灿《伍子胥变文》、《汉将王陵变》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一)朱雷读《三国志·高柔传》书后卢开万《盖蕃墓志》考释鲁才全四姓试释杨德炳《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某人行旅会验》考——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之一程喜霖李筌《太白阴经》琐见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牟发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概况(二)[日]池田温著,李步嘉译第8辑(1986年12月)晋郛休碑跋唐长孺唐代的“三司” 陈仲安有关襄阳《羊祜碑》的几个问题黄惠贤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陈国灿《捉季布传文》、《山远公话》、《董永变文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札记(二)朱雷北魏政府徙民的形式与内容卢开万跋武周《袁公瑜墓志》鲁才全论东晋王导的基本政策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上)程喜霖《李卫公问对》辨析孙继民唐代都督府的置废牟发松吐鲁番所出《唐勒依限征纳税钱文书跋》冻国冻第9、10辑(1988年12月)跋元怿墓志(陈仲安)对高昌国某寺全年用月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租税制度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陈国灿敦煌藏经洞所出两种麴氏高昌人写经题记跋朱雷《舜子变》、《前汉刘家太子传》、《唐太宗入冥记》诸篇辨疑朱雷东汉至魏晋户口数的变化及其实质一一魏晋南北朝户口数研究之一卢开万西晋的课田与田租卢开万跋武周《崔玄藉墓志》鲁才全武周《匹娄焕德墓志》跋鲁才全汉末的琅邪郡与琅邪的诸葛氏杨德炳西晋末年长江中下游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杨德炳《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考释——兼论请过所程序与勘验过所(下)程喜霖唐西州张无价及其相关文书孙继民魏晋南朝的行台牟发松东魏北齐的地方行台牟发松隋代人口的若干问题管见冻国栋唐代民族贸易与管理杂考冻国栋辑校《邱中记》(晋)陆翙著,黄惠贤辑校第11辑(1991年4月)唐长孺教授八十大寿纪念专辑汉唐间中央行政监察权力的分合陈仲安《隆中对》实现过程中的条件和机遇杨德炳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高敏正始玄学新议王延武关于东晋侨州郡县的几个问题夏日新《玄都律》年代及所见道官制度姜伯勤释道安南投襄阳疑年考朱雷许逊与净明道张泽洪试论南朝道教缔造者陆修静钟国发北朝的兵役、番兵和资绢鲁才全《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三令初探黄惠贤、聂早英六镇起义前的北魏行台牟发松唐代的诞节张泽咸唐代的御史台狱王素唐代的科举与官僚入仕齐陈骏唐代闽中进士登场与文化发展管见冻国栋唐代度支职事由简变繁论略何汝泉唐代户税若干具体问题探讨卢开万唐李皋治理江陵事迹辨析—一读《两唐书·李皋传》札记李文澜唐五代的僧侣地主及僧尼私财的传承方式张弓唐代的行军统帅孙继民唐及五代的魏博镇方积六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陈国灿《唐垂拱元年(685)康尾义罗施等请过所案卷》考释程喜霖关于唐前期西州设“馆”的考察孙晓林敦煌文书与唐五代北方地区的饮食生活(主食部分)黄正建曹仁贵归奉后梁的一组新资料李正宇唐长孺先生主要著述目录石墨林编后记第12辑(1993年4月)钱塘杜治与三吴天师道的演变唐长孺刘黑闼起义和唐镇压措施的变化黄惠贤“武德政治”浅析黄惠贤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陈国灿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陈国灿汉末行政区划疆界之更易与诸葛武侯“卧龙处”考朱雷隋唐五代的乐工乐户卢开万刘备与诸葛亮杨德炳夷陵之战蜀师为何由“忿兵”变为“縻军” 杨德炳读《周利贞墓志》书后鲁才全杜孚与赵含章——《杜孚墓志》跋鲁才全道科“命籍”、“宅录”与汉魏户籍制的一个侧面——读陆修静《道门科略》札记之一冻国栋读隋书札记二则冻国栋“阴山却霜”之俗解何德章评丘古耶夫斯基对敦煌所出某些籍帐文书的考释王克孝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上)张宇道教文化与盛唐诗人石云涛大正藏《目录部》《史传部》高昌事辑柳洪亮近年来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日]窪添庆文著,牟发松译,李少军校第13辑(1994年12月)《兵车行》写作年代质疑唐长孺南北朝前有关谢氏家族的几个问题初探黄惠贤谢鲲年表黄惠贤《谢府君神道碑》推证黄惠贤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陈国灿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陈国灿《李陵变文》、《张议潮变文》、《破魔变》诸篇辨疑——读《敦煌变文集》札记(四)朱雷读《宋书·雷次宗传》书后卢开万读《唐代墓志汇编》札记鲁才全关羽北征之谜试解杨德炳读《南齐书·王融传》论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何德章《南齐书·东南夷传》记北魏攻百济事纠谬何德章唐前期关中灾荒、漕运与高宗玄宗东幸石云涛唐代东都留守考程存洁东晋和后秦佛教界的交往周健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王大胜入唐僧带来的公验和过所[日]砺波护著,龚卫国译,陈国灿校《曲石唐志目》校补鲁才全第14辑(1996年6月)曹魏中军溯源黄惠贤落后于时代的用人观念——刘表之悲剧原因探王大胜读史札记二则陈金凤谯国恒氏与淝水之战杨德炳南北朝交聘中所见南北文化关系略论牟发松北魏鲜卑族人名的汉化——读北朝墓志札记之一何得章北魏的兵制与社会——“从兵民分离”到“军民分籍” [日]佐川英治《〈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一文献疑何德章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代“均田制”实施过程中“受田”与“私田”的关系及其他朱雷唐代科举制度中贡举类特殊科目及其考试卢开万唐代前期的岢岚镇与岢岚军——读敦煌所出《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残卷札记之一冻国栋有关高力士和广东冯氏旧籍、世系的几点补证黄惠贤旅顺博物馆藏《唐建中五年(784年)〈孔目司贴〉》管见冻国栋唐后期方镇使府僚佐迁转石云涛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陈国灿标点本《唐大诏令集》纠缪雷绍锋《唐两京城坊考》校补拾遗程存洁《中国中世早期的国家与社会》导言[美]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张琳译,牟发松校改中国前近代史理论的重构——序说[日]中村哲著,牟发松译第15辑(1997年6月)六朝时代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关系——从山东贵族的居住地问题人手[日]谷川道雄著,牟发松译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冻国栋“魏文慕通达”试释柳春新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张琳东晋上流社会享乐之风再探讨杨德炳东晋南朝士大夫与佛教的关系(下)张宇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何德章北朝盐政浅述黄惠贤唐代的荐举制度卢开万罗隐《吴公约神道碑》所见唐末之“杭州八郡” 冻国栋吐鲁番出土天宝年间马料文卷中所见封常清之北庭行朱雷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陈国灿对吐鲁番所出唐天宝间西北逃兵文书的探讨刘安志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雷绍锋北魏《元伯阳墓志》辨伪鲁才全《千唐志·孙煌妻李夫人墓志》图版说明辨证鲁才全《崔敦礼碑》“碑额”录文歧异——《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陈国灿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何德章关于杜宝《大业杂记》的几个问题牟发松《大业杂记》遗文校录牟发松谷川道雄教授主要著作目录《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石墨林第16辑(1998年7月)“政在家门”与汉末袁氏政权柳春新六朝时期湖北地区的自然灾害述论牟发松刘弘与应詹——围绕刘弘为何葬在湖南安乡问题杨德炳仇池立国久远解陈金凤关于北魏青齐土民的几问题杨洪权高乾兄弟的命运——东魏解散豪族私家武装的过程何德章高澄之死臆说何德章唐末光州人入闽史实考朱雷唐五代押牙(衙)考略刘安志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陈国灿关于唐代前期的丁口“虚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冻国栋《昭陵碑录》所载《崔敦礼碑》有两种不同的录文—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全唐文·崔敦礼碑》初校稿一一《崔敦礼碑》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窦诞职官年表——以《窦诞墓志》为中心鲁才全《唐登州司马王庆墓志》所见唐前期山东半岛若干史事朱长义校点《渚宫旧事》(唐)余知古撰、夏日新校点隋书地理志州郡县名便检(州名编)陈仲安、牟发松五代州郡县名索引(州名编)瞿安全、杨小旻关于唐向西域输送布帛与客商的关系[日]荒川正晴著,乐胜奎译,李少军校《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图文本简明目录对照表(续完)石墨林第17辑(2000年4月)散骑诸官初置时期有关问题索隐——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黄惠贤曹魏中后期散骑诸官的变化——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西晋散骑建省及其所领诸官——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三黄惠贤汉唐间“伍伯”浅识冻国栋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何德章出镇宗王之府州僚佐与宋元嘉中主相之争鲁力窦建德武牢之败原因试析张宇“租输二分制”与唐前朝财赋格局特点张荣强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陈国灿P.3964号文书《乙未年赵僧子典儿契》中所见的“地水”——唐沙、伊州文书中“地水”、“田水”名义考朱雷唐代西州的突厥人刘安志跋敦煌文书《某寺常住什物交割点检历》——关于唐代家具的一点思考唐刚卯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伪” 刘进宝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出身者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何德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苗氏订补——上党苗氏家族墓志研究鲁才全《〈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牟发松关于郭泰生平的几个问题胡秋银蜀魏战争中的汉中与陇右陈金凤“库露真”与“襄样”——唐代漆器研究之—唐刚卯第18辑(2001年9月)隋钞本《三国志·蜀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一黄惠贤隋钞本《三国志·吴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资料之二黄惠贤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柳春新王敦三考——读《晋书》札记之一魏斌读沈约所拟《授蔡法度廷尉制》书后冻国栋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何德章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鲁力从判文看唐代的执法以情——以家庭关系为中心朱海唐代中后期供军使、院及相关问题探讨贾志刚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勘田簿”残卷中所见西州推行“均田制”之初始朱雷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刘安志《拓跋虎墓志》释考牟发松唐崔泰之墓志探析鲁才全《唐崔暟墓志》跋冻国栋刘长卿重出诗考陈顺智《因话录》史料价值浅识万军杰《北史》零札(上篇·本纪部分)牟发松1990~1999年新出汉魏南北朝墓志目录汪小烜三种新出版吐鲁番文书人名地名索引石墨林第19辑 2002年11月日本中国史研究中的共同体问题[日]谷川道雄著,李济仓译试析战后中日学界对六朝隋唐时代特质的不同把握牟发松隋钞本《三国志·魏志》蠡测——《北堂书钞》研究之三黄惠贤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之二何德章刘琨之死记疑董慧秀南朝前期豫章郡的豪族——围绕胡、邓二氏为中心的考察魏斌唐代道士罗公远及其灵验传说——读《道教灵验记》札记之一冻国栋唐玄宗《御注孝经》发微朱海从墓志看唐代女性佛道信仰的若干问题万军杰唐代世俗社会造经现象述论简梅青由武成王庙制变迁看唐代文武分途于赓哲岑参道隐略论——兼与詹石窗先生商榷石云涛从唐代地方长官的选任看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以山南荆楚为例李文澜略述唐代人口的城乡结构与职业结构冻国栋唐代剑南道军费刍议——以剑南西川为中心贾志刚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陈国灿从胡商到编民——吐鲁番文书所见麴氏高昌时期的粟特人陈海涛跋吐鲁番鄯善县所出《唐开元五年(717)后西州献之牒稿为被悬点入军事》刘志安敦煌具注历日中的“往亡” 晏昌贵《大谷文书集成》(壹)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0辑 2003年12月东晋时期中央决策机构(中书省)的一次短暂变革——散骑诸官研究资料之四黄惠贤北魏迁洛后鲜卑贵族的士文化——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三何德章刘琨、卢谌答诗始末推论董惠秀曹魏西晋时期的都督与将军山口正晃关于周隋之际的洛阳经营魏斌诸葛亮祭祀所见魏晋隋唐制祀的变化李文澜跋《千金序》冻国栋隋末粮仓与群雄盛衰姜望来唐代自然灾害问题述略——侧重灾害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靳强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黄楼唐玄宗御注《孝经》考朱海唐后期的士商交游及商人地位的变迁张宇从家世渊源观念的变化看唐代入华粟特人的汉化——以墓志材料为中心刘惠琴、陈海涛唐代的医学教育及医人地位于赓哲从“开元寺三门楼题刻”看北方民众的佛教信仰简梅青墓志所见唐安史之乱间的“伪号”行用及吏民心态——附说“伪号”的模仿问题冻国栋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陈国灿吐鲁番文书所见唐代“都司”考刘安志《大谷文书集成》佛教资料考辨刘案志、石墨林《大谷文书集成》(贰)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他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第21辑(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 2004年12月受教四十年谷川道雄漫忆唐长孺先生沙知怀念恩师唐长孺先生高敏温故与怀念张泽咸追忆与唐长孺先生的一次会谈余英时怀念唐长孺教授池田温唐长孺先生在京都砺波护唐长孺先生二三事魏连科唐长孺师与敦煌文书的研究朱雷两进唐门,师恩无涯杨德炳从唐长孺教授问学记张弓南望珞珈忆恩师李文澜哲人虽已去,遗爱有余思——缅怀业师唐长孺先生王素回忆唐长孺先生何德章细微处见精神——忆唐长孺先生石云涛漫卷帘衣延草色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陈国灿寻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试论唐长孺先生的史学风格姜伯勤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亚洲型”特征——读唐长孺师论著笔记张弓唐长孺先生的社会文化史研究臆想黄正建唐长孺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唐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重读所著三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牟发松唐长孺先生史学论著未刊稿叙录(一)——附说:唐先生早年未刊稿所见的治学理路与方法冻国栋读唐长孺先生论著的点滴体会胡宝国读《史籍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纪念唐长孺先生逝世十周年卞孝萱唐代告身的一个考察——以大谷探险队所获李慈艺及张怀寂告身为中心小田义久文中子王通的私学教育思想及其源流卢开万唐代户部别贮钱的来源何汝泉共同体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历史——浅评谷川道雄先生的历史观李文澜民间黄老道派末世论与陆修静宗教改革的初步尝试钟国发唐六尚长官考黄正建涉县娲皇宫石壁唐代朱书题记试释孙继民跋武昌阅马场五代吴墓所出之“买地券”冻国栋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第22辑 2005年12月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何德章、马力群公孙五楼家族与南燕政治魏斌北魏末年的青齐士风魏斌赵郡李氏“三祖”小考张葳读独孤及《吊道殣文并序》书后冻国栋唐代病坊隶属于经营问题小考——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进展罗彤华论东城老父对唐中叶社会变化的四大“忧虑”——《东城老父传》读后之二唐刚卯唐懿宗身世新考黄楼唐前期勋官的授予流程及勋的累加马志立敦煌所出写本《二十五等人图》补论冻国栋唐代府兵简点及相关问题研究——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刘安志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陈国灿吐鲁番所出衣物疏研究二题刘安志唐五代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对生态平衡的认识乜小红吐鲁番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陆离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北村一仁《唐会要》献疑数则朱海《唐代墓志汇编》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重收墓志举例万军杰《大谷文书集成》(叁)人名地名索引——附录与其它吐鲁番文书互见的人名地名石墨林。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

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学理论论文99-201X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开始呈一种上升趋势,这不论在发表的研究成果的数量方面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可以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

相对而言,两年来寺院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比较活跃。

综合性研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1X)第一册包括魏晋南北朝卷;第二册包括隋唐五代卷。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隋唐文化研究丛书”历史篇中有10部著作,其中经济史方面的著作是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韩国磐《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邱添生《唐宋变革期的政经与社会》以及刘健明的《唐代政治与对外政策》等。

宁可主编,闫守诚、宋家钰、魏明孔、宋杰、宁欣撰写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1X)分为农业、土地关系、手工业、商业、货币与物价、城市与交通、区域经济、财政等8章,计50万字。

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杨鸿年《隋唐西京坊里谱》,1999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等,是比较重要的成果。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是近年来这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见的重要成果。

张泽咸《隋唐时期农业》计9章,第一章绪论(户口分布与劳动力、大农业体系生产、旱地与水田农业、内地农业与边地农业、农业经营方式),第二章内地农业鸟瞰(华北地区农业、江淮以南农业),第三章河西、西域区农牧业(河西地区农牧业、西域地区农牧业),第四章蒙古高原农牧业(汉隋间高原地区畜牧概况、唐代高原地区畜牧状况、唐代高原地区的种植业状况、阿拉善高原农业梗概),第五章东北区农牧业(汉魏北朝时农牧概况、隋唐时靺鞨渤海为中心的农牧状况、唐五代奚契丹为中心的农牧状况),第六章岭南农业,第七章西南高原区农牧业(云贵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农牧业),第八章水稻生产(北方地区种稻、江淮以南种稻、水稻种植技术),第九章茶叶生产。

第四讲 隋唐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四讲 隋唐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

第四讲隋唐史专题一、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三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

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而此二问题实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治唐史者不可忽视者也。

兹请先论唐代三百年统治阶级中心皇室之氏族问题,然后再推及其他统治阶级之种族及文化问题。

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

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不待阐述,兹所论者专以男系父统之氏族为范围也。

新唐书七○上宗室世系表载:(李)歆字士业,西凉后主。

八子:勖、绍、重耳、弘之、崇明、崇产、崇庸、崇佑。

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

后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

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剌史,生献祖宣皇帝讳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

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

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

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

次曰太祖(虎),次曰乞豆。

此表所载必出唐室自述其宗系之旧文。

兹一般其所纪李重耳、李熙父子事实,分析其内容,除去其为西凉李嵩之正支后裔一事以外,尚有七事,条列于下:(一)其氏为李。

(二)父为宋汝南太守。

(三)后魏克豫州,父以地归之。

(四)父为后魏恒农太守。

(五)父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所擒。

(六)父为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剌史。

(七)子为后魏金门镇将。

考宋书五文帝纪云:(元嘉)二十七年二月辛巳索虏寇汝南诸郡,陈、南顿二郡太守郑琨,汝阳、颍川二郡太守郭道隐委守走。

索虏攻悬瓠城,行汝南郡事陈宪拒之。

又同书七二南平穆王铄传云:索虏大帅拓拔焘南侵陈颍,遂围悬瓠城,太守陈宪保城自固。

又同书七七柳元景传略云:(元嘉)二十七年八月(随王)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

(中略)。

(闰)十月肢起、安都、方平诸军入卢氏。

【2016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内容提要】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主干。

20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集中显现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全面观照各体类文学,努力把握文学现象间整体联系,系统收集与考证资料,更新观念,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隋唐/五代十国/整体/实证/马克思主义历史理念/结构主义/原型批评隋唐五代(581-960)这380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地被视为一个发展段落,但若细加区划,又可以分解为隋代(581-618)、唐代(618-907)和五代十国(907-960)三段,其中唐代独占290年之久,自然构成整个隋唐五代文学的主干。

为方便起见,我们这里先分别简力量地介绍隋代文学和五代十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再着重考察唐代文学,并将有关隋唐五代文学总体情况亦一并在唐代文学研究中交代。

隋王朝虽是独立的王朝,但国运短促,仅37年时间,文学上未能有突出建树。

况且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前,南北政权还处在分裂的局面下,那时的文学严格说来只是北朝文学的一部分,不能笼括整个文坛。

故而文学家也常将隋代文学归之于北朝文学的尾声,附在南北朝文学的时段里叙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2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中很少出现隋代文学的专题性探讨,迄今未见一部著作问世,少量论文亦多是关系到具体作家如薛道衡、卢思道等,罕有对隋代文学的宏观把握。

1963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载有汪之明和余冠英的学术通讯,就“隋代文学是北朝文学的尾声,还是唐代文学的先驱”问题交换意见,惜未作进一步展开。

1988年第2期《淮阴教育学院学报》上章壮馀《试论隋唐的诗风》,1997年第2期《齐鲁学刊》上曹道衡《论隋代诗歌》,同年第2期《唐都学刊》上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以及2000年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张采民的《隋诗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可能是仅存的几篇隋代文学专论,虽有隋代文学(主要是诗歌),一般特色的阐发,而讨论的重心却共同地落到隋代作为六朝向唐过渡的承前启后作用上,足以见出学界注目之所在。

辉煌的隋唐文化(通用12篇)

辉煌的隋唐文化(通用12篇)

辉煌的隋唐文化(通用12篇)辉煌的隋唐文化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引导学习使用互联网,搜索“赵州桥”、“唐都长安、《金刚经》、“孙思邈”等资料,进而引导学生查找“现代建筑艺术”、“世界着名桥梁”、“现代印刷技术”等,学会利用网络扩宽知识面,博古知今。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

通过师生对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隋唐文化中的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 通过了解世界科学技术的古今发展变化,激发学生对人类目前科技的兴趣和向往,对未来科技的憧憬和幻想。

(4)讲到赵州桥时可联系赵州桥已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意识。

讲到《金刚经》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补充《金刚经》被近代外国侵略者掠走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德才兼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特色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历史论文论文(2)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历史论文论文(2)

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历史论文‎论文200‎0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历‎史论文论文‎201X年‎是隋唐五代史‎研究成果最多‎的年份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隋唐五‎代史的论文将‎近500篇,‎论著49部(‎不包括55部‎关于敦煌学者‎及25部有关‎唐代文学者)‎,即:‎刘后滨《巍‎巍无字碑——‎武则天的治国‎谋略》,吴相‎洲《玄宗与盛‎唐气象》(河‎南教育出版社‎),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 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宁‎志新《李勣评‎传》、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杜文玉《狄仁‎杰评传》、任‎士英《唐肃宗‎评传》、穆渭‎生《郭子仪评‎传》、王元军‎《怀素评传》‎、牛致功《安‎禄山史思明评‎传》(以上均‎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温金‎玉《惠能法师‎传》(以上均‎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樊文礼《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中国文‎联出版社),‎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吉林人民出‎版社),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胡沧‎泽《唐代御史‎制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毛蕾《‎唐代翰林学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大学出版‎社),邹劲风‎《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霍俊‎江《中唐土地‎制度演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光华‎《俎豆馨香—‎—中国祭祀礼‎俗探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段丽‎塔《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贾二强《神‎界鬼域——唐‎代民间信仰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王仲尧《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巴蜀‎书社),张广‎保《唐宋内丹‎道教》(上海‎文化出版社)‎,巫鸿《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山西考古研究‎所编《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王双怀‎《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纪志刚《‎南北朝隋唐数‎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程国赋‎《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文津出版社)‎,霍松林《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郝跃南‎《道的承担与‎逃逸——六朝‎与唐代文论差‎异及文化禅释‎》(巴蜀书社‎),王蒨《汉‎唐动物雕刻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王永平主编《‎中国文化通史‎》4唐五代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山东‎画报出版社)‎,石硕《吐蕃‎政教关系史》‎(四川人民出‎版社),胡戟‎《胡戟文存—‎—隋唐历史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臧嵘《隋‎唐五代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商‎务印书馆),‎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孟凡人《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科学出‎版社),洪迪‎、王自亮、杨‎自强《天马嘶‎云——新旧唐‎书随笔》(浙‎江文艺出版社‎)。

漫谈学习和研究隋唐史_韩国磐

漫谈学习和研究隋唐史_韩国磐

所录卡片
应 进 行详 细 的分 类

,
吕思 勉 先生 的 《 隋 唐 五 代 史 》
谷雾 光 先 生 的
《 隋 唐 五代 史
,
查 阅写 作 之 用
顺 便 谈谈
不 仅要 记 笔记
抄卡
, ,
府兵 制度 考 释 》
,
杨 志 玖 先生 的
,
必 要 时还 得 抄录 整 本书
,

在 印刷术发 明前
,
纲要 》
吴 枫 先生 的 《 隋 唐 五 代 史 》

,
是 研 究 隋 唐 时典 章 制 度 的 必 读史 书
,
长孙
我 国 封建 社 会的 正 史
,

偏 重 于写 帝 王将 相
无 忌 的 《 唐律 疏 议 》
不 仅是 唐 律 专著
,
而 且是
写 封 建 的典章制 度 动 人 民 的 问题
这 里 有 美 化封建统 治忽 视 劳
,
我 国保 存 下 来的 最早 最 完 整 的法 律 专著
,

李 吉甫 的 《 元 和 郡 县 图志 》 此外
,
是 唐 代 的 地 理 专著
。 、

以 上所 言
,
主 要 是从 掌 握必 须 的史 籍 方面 来
,
这 些 都 是 研 究 隋 唐 史 不 可 缺少 的 各方 面 的 专著
谈的 问题

在 进行 学 习 和研 究 时
,
更须 注 重 以 下 儿 个

类书 如
,
实为赵 莹 张 昭远 关 于 穆宗 以 后 的纪
但 穆宗 以 前 的 纪
,

[整理版]牛李党争综述

[整理版]牛李党争综述

[整理版]牛李党争综述《隋唐史专题》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社会学院班级 101班姓名姚幸学号 1016114820世纪牛李党争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牛李党争的一些学术研究围绕是否存在党争,党争的原因,和党争的评价展开了一些研究。

本文将对这些进行简单概述,加以说明。

【关键词】:牛李党争 20世纪综述所谓牛李党争是指唐代后期(9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阂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

牛李党争涉及君主、宦官、藩镇和对外关系,时间久,范围广,影响大,许多文学家如李绅、元模、白居易、李商稳、杜牧等都程度不同地卷人其中,故自来自中晚唐文史者皆避不开牛李党争。

据《旧唐书》卷176《李宗阂传》记载,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 因对策问题结怨,至宣宗大中三年冬(850)李德裕死于崖州(海南岛)贬所其间两大集团“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纭排陷,垂四十年”,以致文宗有“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之叹。

《旧唐书》对牛李党争的记载和评论在宋代几为定论,《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在基本事实上都与之相差无几。

20世纪30年代,岑仲勉发表《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重新评价李德裕。

40年代,陈寅格也针对传统说法提出了新见解,随后岑仲勉质疑陈说,另有看法。

陈、岑二先生都是隋唐史专家,他们的观点对此后的牛李党争研究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党争与文学的关系方面,傅锡壬的专著《牛李党争与唐代文学》多有创获。

全面研究牛李党争的专著则有王炎平的《牛李党争》。

1997 年,日本学者渡边孝发表《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文,审视了20世纪本课题的研究史。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几个争论较集中的问题对20世纪的牛李党争研究作一述评,以便学界参考。

一、是否存在牛李党争自《旧唐书》以来,牛李党争一直被认为是对基本史实的一个概括,直到岑仲勉提出异议。

岑先生在《李德裕会昌伐叛集编证上》、《隋唐史》下册、《唐史徐藩》、《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等论著中认为,两唐书“牛李”一词的初意乃指牛僧孺、李宗阂,“李”非指李德裕;李德裕嫉恨朋党,自己决不会与人结党,德裕无党。

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

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

书单:隋唐史研究的若干代表作、基本史料建国后隋唐史研究的部分著作:隋唐断代史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撰写的第一部隋唐五代史通史,意义重大。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部教材编审处1957年版,中华书局1982年版),属札记著作,按照专题撰写,特点鲜明。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史料扎实,具有研究综合融会贯通的特点。

吴枫《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体例得当,论述简明。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三联书店1961年版,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多次重印),体系完整,扼要详明。

章群《唐史》(香港龙门书店1978年版),以叙事详细著称。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史料丰富,论说严密,对文化方面的阐述尤多,成为特色。

(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按照专题深入探讨,在研究思路、方法、观点上均富有启发。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以作者在北京大学历年讲授隋唐史的讲义为基础写成,特点突出,便于初学。

综合性专著和论文集李树桐《唐史考辨》(台湾中华书局1965年版)和《唐史新论》(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版)。

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岑仲勉《唐史余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三联书店197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和《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

汪篯《汪篯隋唐史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宝祥《唐史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唐长孺《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版)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胡如雷《抛引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以《秦汉至隋唐北方民族史》为例谈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以《秦汉至隋唐北方民族史》为例谈高校历史教学改革

以《秦汉至隋唐北方民族史》为例谈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作者:程嘉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程嘉静(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古代的北方民族史,由于涉及到许多的民族,并且我们所看到的典籍大多是以中原的政权为主题来记述的,少数民族历史记载显得零散而含糊,要把这门课上好,就需要清楚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学;多媒体;文献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7-02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即以以前发生的事为教学内容,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教学过程。

吉林大学文学院王剑教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中指出,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目标模糊不清,中国古代史教材内容重政治史与经济史,轻文化史。

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要求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

而对于古代的北方民族史,由于涉及到许多的民族,并且我们所看到的典籍大多是以中原的政权为主题来记述的,少数民族历史记载显得零散而含糊,要把这门课上好,就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

一、准确的课程定位高校历史学科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首先应该明确课程的讲授对象、课程的课时数,课程性质(基础课还是选修课),结合本校历史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比如赤峰这个地方地域优势比较明显,研究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都是特色的教学方向,也是赤峰学院要打造的特色,而《秦汉至隋唐北方民族史》是专业选修课,又针对的是本科生,所以课程要选一些比较典型的专题进行讲授,并且注重和现实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不是不分主次,逐一讲授,这样就导致宽而泛,个个都讲,结果就是每个都讲不深入。

针对这些专题,选择典型的史实进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隋唐时期论文600

隋唐时期论文600

隋唐时期论文60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由隋到唐,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

明代的褚人获,以他非凡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潮澎湃的时代,《隋唐演义》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小说描述了隋朝灭陈后统一全国,皇权传至炀帝手中便渐渐衰退了,秦琼等一班好汉经过了一番艰苦奋斗和生死离别之后,终于辅佐秦王灭隋称帝的故事。

一位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在作者书中豪情满怀,能文能武,呼之欲出,他们叙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我感慨瓦岗众将的义气。

秦琼捉拿盗贼未成而遭到官府责打,当众英雄在贾柳点喝酒时,程咬金得知此事,便勇敢地承认是自己盗的,并要求秦叔宝把自己押至官府,秦琼一声不吭,把官府的捕批烧掉了!可见弟兄间的义气如山似海!这才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挚友!日后,他们齐心协力辅佐秦王,成为功臣。

试想:如果人人都有这样一位朋友,那还有什么困难能压倒?我看,有了这样的朋友,只会让梦想离自己越来越近,让私欲彻底销声匿迹!
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兄弟便是如此,他们共得志,同患难,克服了重重困难后日益强大,最终建立了蜀国。

美国的莱特兄弟,从小聪明勤奋,互帮互助,长大后志同道合,为着共同的理想日夜奋斗,历尽艰辛,两人终于有了可以翱翔
于蓝天的机会!宋代的一百单八将更是情深义重,他们在朋友遇难时能挺身而出,拔刀相助,互相不隐瞒,肝胆想照,共商大计,日后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

交一位挚友是人一生的一大幸事,千金都买不来,他会影响一个人的品质、修养、知识、肚量……甚至前途!在原本单调漫长而又艰辛的人生旅途中,挚友会是一则笑话、会是一间休息室、会是一扇通往正确之路的大门。

他会让我们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将疲惫抛向九霄云外,会让即将迈向错误的我们悬崖勒马,重回光明大道。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2)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2)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2)隋唐历史学术论文篇二论隋炀帝在隋唐诗风嬗变中的历史作用论文关键词:隋炀帝诗歌历史作用论文摘要:对于隋炀帝在历史上的作用,人们一向持否定态度。

本文从隋代诗歌史的角度,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探索他在隋代诗歌风格演变中推进南北诗风融合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某些现象往往是那样具有嘲讽意味:同隋文帝杨坚弃华返朴的理论和实践形成鲜明对照的,恰恰是其子隋场帝杨广对华章丽句的近乎狂热般的爱好。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这位以荒淫无道载人史册的昏暴之君,在诗歌中上竟是一位大力推进南北融合的急激冒进型的先行者。

这不仅仅是由于他那些煞费苦心的作品在隋代诗坛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他个人的悲剧始终处于历史与时代漩涡的中心。

《隋书· 文学传序》载:场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

其《与越公书》、《建东都诏》、《冬至受朝》及《拟饮马长城窟》,并存稚体,归于典制。

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故当时级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这段记载涉及到的历史现象比较复杂。

场帝初习艺文时的非轻侧之论与即位后的一变其风、其意在骄淫的诗文内容与词无浮荡的表现形式之间,都蕴涵着内在的二律背反。

杨广以阴谋手段易储篡位,政治野心的约束与压抑迫使其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表里、前后均不一致,这给后人真正认识此人及其诗歌的本来面目带来了难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此人身上有着一种强烈的原始生存竞争的欲望。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①。

“矫情饰行”本身就是压抑自己内心那些日益强烈的基本愿望;而压宗这一狼子野心的得以实现,即意味着杨广个人的命运悲剧正式开场。

为凡夫俗子垂涎艳羡的“九五之尊”,在隋场帝这里其实是一种厄运。

隋文帝在位时的大诛杀己为场帝积怨,文帝弥留之际场帝与陈宣华之间的风流韵事及文帝那莫名其妙的死,更为场帝种下了祸根。

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那篇以痛斥场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②闻名于世的檄文历数他有十大罪状,其中轼杀、娶母为十恶之首(陈宣华在名分上是场帝母辈)。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

隋唐历史学术论文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隋唐历史学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隋唐历史学术论文篇一隋唐圜丘的历史及现状考察【摘要】西安圜丘为隋唐两朝的皇家礼制建筑,数位帝王在这里进行过祭天活动。

文章概述了隋唐圜丘的地理位置与形制;介绍了圜丘的祭祀功能;叙述了圜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对圜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地理位置与地层堆积;圜丘主体建筑遗迹;圜丘外围附属建筑遗迹的探寻。

本文拟通过对圜丘历史沿革及现状的介绍,提高公众对于圜丘的认知度以及保护开发意识。

【关键词】隋唐圜丘;历史沿革;祭祀礼仪;现状圜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期帝王进行祭祀昊天上帝活动的场所。

在《周礼・春官》中曾提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1]自隋初至唐末,古代帝王都严格的遵守着周汉礼仪制度,以表达对天神崇敬的虔诚。

从隋文帝开始“开皇四年,辛未,有事于南郊……开皇十二年,有事于南郊”[2]至“玄宗十二年……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

又于圆台上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坛台四面为一阶。

……又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圜丘之制。

”[3]自此,圜丘成为隋唐时期皇帝的重要祭祀场所。

据统计,在唐末废弃圜丘前,共有21位帝王曾经登上圜丘举行过祭天仪式。

著名的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正是在清乾隆年间以明末清初的圜丘为模板改建而成的,因此位于长安城的隋唐圜丘才确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

作为重要的祭祀圣地,隋唐圜丘是研究隋唐时期的礼仪制度、祭祀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资料,更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留存于世,供人瞻仰。

一、圜丘的地理位置与形制圜丘是隋唐两朝最重要的祭祀场所之一,隋唐帝王包括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有二十一位皇帝登圜丘祭天,堪称“天下第一坛”。

西安圜丘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弃于唐末,共沿用314年,至今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圜丘的位置比较明确,《旧唐书》记载:“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

历史学习之隋唐历史

历史学习之隋唐历史

历史学习之隋唐历史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炎黄子孙都自豪的称自己是唐人,满世界的唐人街,那是我们对那个时代深深地致敬。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隋唐历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隋唐历史看待历史,应该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一定要贯穿历史纵横来看,要通过前因后果来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历史不是割裂的,历史是继承和发展的,要理解唐朝的很多现象,就先要对孕育大唐的隋朝进行简单的梳理。

历史上,大家都习惯性的称秦汉、隋唐,隋唐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出现在历史上。

的确,隋唐之间存在了大量的继承关系,就好像汉承袭秦朝制度一样的紧密。

那我们先来跨越时空,了解一下大唐之前的中国历史。

隋唐大一统之前,是从汉桓帝开始的东汉内战、经历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三国混战几十年、西晋八王之乱、后来五胡乱华、侯景之乱、淝水之战等南北朝混战,将近400年的超级乱世。

虽然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东晋王朝有过偏安一隅的安定。

但是因为战乱,人口从汉朝巅峰期的6500多万下降到了1000多万,汉人一度被胡人当作两脚羊,随意驱赶屠杀,老百姓被驱赶着当作军粮吃,人民朝不保夕,要多惨有多惨。

这段历史是最黑暗最惨不忍睹的历史,那时候的北方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中,民不聊生,曹操有诗云“白骨露於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隋唐盛世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候绽放出来的穿越历史时空的的璀璨光芒,如果没有隋唐,中华民族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我们应该感恩隋唐英雄们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统一做出的伟大贡献,虽然有一些不足,但是从当时的惨状来看,作为后人再怎么夸赞也不为过。

唐朝开国不久,就迎来彪炳千古的贞观之治,发展速度是让人震撼,这是因为大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大隋,隋朝的时间非常短暂,仅仅38年,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581年,公元619年完结。

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历史做出的贡献很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隋唐历史一从安生立命角度,中原政权要站稳脚跟,首先要经受得住蛮夷胡人的冲击。

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

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

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隋唐以后的历史时期,被视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迎来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关于隋唐历史的撰述。

这些撰述包括史书、诗歌、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它们记录了隋唐的兴衰史,展现了这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

本文将围绕“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这些撰述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关于隋唐历史的撰述在隋唐以后的历史时期非常活跃。

隋代的历史文献以《隋书》为主,记述了隋朝的建立、统治和衰落,对于研究隋朝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代的历史文献则以《旧唐书》和《新唐书》为代表,详细记载了唐朝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人物,对于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些史书不仅是对于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和解读,对于我们了解隋唐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隋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也是对隋唐历史撰述的重要补充。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们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杜甫的《登高》描绘了唐朝的兴盛和辉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于政治乱象的忧虑。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以宫廷政治为背景,展现了贞观之治的光辉和唐明皇的风采。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观的思考,对于我们了解隋唐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此外,还有一些隋唐以后的杂史和笔记类作品,记录了一些隋唐史事的细节和特殊情况。

例如,杨炯的《太初历》详细记载了隋朝的历法制定过程,揭示了当时科技水平的高度和政治决策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李夫人吟留别》则描绘了唐朝宫廷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手法,展示了唐朝社会的复杂和矛盾。

总的来说,隋唐以后有关隋唐史事的撰述丰富多样,包括史书、文学作品、杂史和笔记类作品等多种形式。

这些撰述对于我们研究隋唐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们记录了历史事实,反映了时代风貌,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选修论文隋唐史专题

选修论文隋唐史专题

课程名:隋唐文化史专题任课教师:专业:学号:姓名:论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摘要: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

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而后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

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

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

后同样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

这其中各帝王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定了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下面就由作者带领大家一起来回顾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隋唐制度影响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杨坚篡周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隋文帝杨坚在这种形势下顺利地建立起统一南北的隋朝。

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

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以及后世的政治制度。

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

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

在经济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还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

2011年隋唐五代史论文索引

2011年隋唐五代史论文索引

2011年隋唐五代史论文索引一、综述2009年日本的隋唐史研究/(日)山下将司,黄正建//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2近二十年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2李绅研究综述/杭建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唐代“私田”研究综述/李文益,徐少举//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1唐代中央对藩镇控制问题研究综述/刘兴云//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2唐代屯田研究综述∕李问益-李少林∥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1.4二、政治与法律“以法理天下”的君道理论与隋唐法制的政治特征/张分田//江西社会科学-2011.4隋朝灭亡原因研究三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隋亡研究为主/宋文龙//丝绸之路-2011.6下隋朝统治者用人政策变化探析/何毅//社会科学家-2011.5隋代宫人的膺选标准与社会期许:以隋代宫人墓志铭为基本素材/周晓微,王其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隋唐乡村社会势力类型研究/李建伟//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隋唐乡村社会势力的类型及影响/李建伟//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隋朝乡里制度浅探/宋文龙//丝绸之路-2011.14隋代宗室制度初探/孙俊//求索-2011.1隋代宗室制度考论/孙俊//历史教学问题-2011.3盛世之憾:从“贞观之治”看唐太宗法治与德治的局面性/唐云林//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1 皇帝的政治批判思想与经学的政治教育:以唐太宗《金镜》为典型事例/张鸿,商爱玲//江西社会科学-2011.4唐中前期亲王管理制度考述/谌璐琳/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唐代直诉制度职能述论/王伟歌//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唐代铁券制度的变异/李文艳//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唐代三省制与深圳“行政三分”制比较研究/樊建飞,李菩菩//岭南文史-2011.1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开元盛世与廉政建设(下)/蒙曼//廉政文化研究-2011.1唐朝西域羁縻政策浅析/赵剑锋//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2建中末河东道政区调整与德宗藩镇政策/任艳艳//江汉论坛-2011.5中唐时期李唐“联回抗蕃”政策之检讨/林冠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从敦煌碑铭赞看唐宋赐紫制度/王春慧//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唐人宰相观念转变与宰相政务官化/王孙盈政//北方论丛-2011.1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初探/贾玉英//中州学刊-2011.4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董劭伟//兰州学刊-2011.7试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于入仕途径/董劭伟//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唐代政府官员薪酬体系研究/乔瑞雪//黄山学院学报-2011.1试论唐前期平卢节度使的职官兼任/宋卿//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试论唐代政府贬官的迁转途径/梁瑞//求实-2011.1唐代入仕商人任职考析/宋军风//唐都学刊-2011.3十五采访使始置于开元二十二年论/罗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1试论唐创业过程中的招抚诸使/常京春//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论唐朝官府对隐士的征聘/许会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3漫谈唐代翰林学士的地位/张珂//寻根-2011.3唐“通籍”考/陈文龙//中华文史论丛-2011.2唐代陵令考述/张玉兴//历史教学-2011.6下从刺史军权论中晚唐地方政局的演进/张达志//史林-2011.1唐代“和离”制度的法律透视/刘玉堂//江汉论坛-2011.5论唐代的效力与罚镇刑/张春海//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3略论唐律中的“权变”思想/贾旗,陈少峰//福建论坛:社科版-2011.5初唐盛世的法治成因/王炤,魏文超//安徽史学-2011.4唐代科举铨选考试的资格审查/张景臣//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唐代制举是否结束于大和二年述论/腾春红,庞飞//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唐代守选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陈铁民//文史2011.2试论中晚唐时期宰相子弟的科举避试及其原因/李芊//前沿-2011.6论唐代落第举子“再次取解”制度的存在及意义/徐晓峰//背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论唐代朝廷对科举落第者的人文关怀/腾云//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唐代武举及第者考述/许友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1唐宋变革视野下的进士同年关系与党争:立足于苏轼与章惇关系考述/祁琛云//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初盛唐及第进士守选制说指疵/谭庄//宁波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五代时期南方九国的保境安民政策/曾国富//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后晋“岁输”浅议/张金铣//史学月刊-2011.1细论五代武力集团义亲关系/孙昉//北方论丛-2011.2从文献记载论五代帝陵玄宫问题/崔世平//华夏考古-2011.2《贞观政要》中的领导智慧/张强//船山学刊-2011.2析唐后期外戚势衰的原因∕方东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6~48武则天长期执政原因探析∕王建华,王秋玲,余扶危∥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9唐代中书舍人的“侍奉进奏”与“参议表章”∕熊燕军∥东方论坛(青岛)-2011.3论唐代贬官的迁转途径∕梁瑞∥学术探索(昆明)-2011.10唐代大理寺职能辨析∕石冬梅∥许昌学院学报-2011.4唐代司法官吏管理述论∕马晨光∥理论学刊(济南)-2011.9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殷文明∥湖南行政学院学报(长沙)-2011.5 皇权真正被限制了吗?:以隋唐为例∕任士英∥学习时报(京)-2011.12.隋仁寿年间幽州藏舍利史事再检讨∕盛会莲∥文物春秋(石家庄)-2011.5唐代藩镇研究模式的总结和再思考:以河朔藩镇为中心∕张天虹∥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11.6“我群意识”与大唐帝国的崛起:兼论“我群意识”对西北地缘政治的影响∕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11.4从太后改姓看晚唐后妃的结构变迁与帝位继承/吴丽娱,陈丽萍∥《唐研究》第十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隋唐时期西北地缘政治的变化及其特点/杜文玉∥《唐史论丛》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1 论隋唐时期的司法集议/张春海//南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三、经济与贸易隋唐丁中制探源: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户籍文书切入/徐畅//中华文史论丛-2011.2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管理政策析论/冯敏//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贾志刚//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古代铸钱中心梅根冶在池州考/裘士京//学术界-2011.4唐朝均田制度实施成本剖析/侯江红//西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唐宋时期国家对国有土地的管理/姜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中人与地权交易契约关系/张可辉//西域研究-2011.2唐代后期江南户数新论/刘丽,张剑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唐代吐鲁番籍的“丁女”与敦煌籍的成年“中女”/张荣强//历史研究-2011.1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吴树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两税法与唐后期农商社会发展/王志东//广西社会科学-2011.3唐朝两税三分制财政改革与地方政府农业经济职能/侯江红//中国农史-2011.1唐前期东南折租造布的财政意义:兼论所谓唐中央财政制度之渐次南朝化/杨际平//历史研究-2011.2户贴为什么产生在唐代?/吴树国//光明日报-2011.4新出唐代阳朔县银铤考释:兼论唐开元天宝年间的户税制度/李绵绣//中国史研究-2011.1唐代市制再议/包伟民//中国社会科学-2011.4唐宋城市社会公共空间形成的再探讨/宁欣//中国史研究-2011.2唐长安城永安渠与西市/慈平//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唐代中后期江南漕运与藩镇研究/杨兴//凯里学院学报-2011.4中古西域民汉文买卖契约比较研究/乜小红//西域研究-2011.2试论唐代钱重物轻的时空/张靖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2试论中晚唐钱重物轻的原因/张靖人//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1试论中晚唐富民阶层的城乡放贷行为/张靖人//衡水学院学报-2011.3唐代江南地区盗铸问题探析/季明稳//晋中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论五代时期的军费/陈明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试论唐代粮仓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夏寒-刘世林∥学海(南京)-2011.5唐朝后期个体农户经济的萧条与崩溃∕刘玉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2011.5 论唐代市场制度中国家与市场的联结关系∕芦蕊∥河南社会科学(郑州)-2011.5唐代赋役优免管理体制探析∕武建国-康春华∥思想战线(昆明)-2011.5唐代两税法的规范主义分析∕朱红伟∥中州大学学报(郑州)-2011.4唐五代敦煌地区水稻种植略考∕郝二旭∥敦煌学辑刊(兰州)-2011.1古代中国的运河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唐代汴河为中心∕井红波-杨钰侠∥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张家口)-2011.4试论唐宋时期淮南盐业的发展/李天石∥《唐史论丛》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1四、军事论南诏入犯安南对唐代国家安全的影响/陈国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论唐代宗大历十二年藩道团练使置而不罢/张玲//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1论唐代中后期藩镇政策之“销兵”之失/温智//求索-2011.4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张安福//宁夏社会科学-2011.1论唐代西域烽铺屯田/王旭送//石河子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岳聪//枣庄学院学报-2011.3唐代中原藩镇军额与军费问题初探/朱德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中晚唐中原藩镇“防秋”问题的历史考察/朱德军//宁夏社会科学-2011.2西丰城子山、铁岭催阵堡两山城中戍卒营地的相关问题/周向永//东北史地-2011.1凤翔之战与唐末政治嬗变∕张金铣∥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合肥)-2011.5唐太宗与高句丽之战跨海战略:兼论海上力量与高句丽之战成败∕张晓东∥史林(沪)-2011.4 再论中国的粟特柘羯军∕王睿∥西域研究(乌鲁木齐)-2011.3五、艺术绘画在唐代的传播和效应/梁晓霞//运城学院学报-2011.1唐《王会图》杂考/汤开建//民族研究-2011.1《兰亭序》在西域/荣新江//国学学刊-2011.1琵琶在隋唐达到高峰原因之探析/陈倩雅//人民音乐-2011.1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唐代的琵琶艺术与琵琶文化/王雪梅//文史杂志-2011.5唐代琵琶文化在《琵琶行》中的体现/王玉霞//大众文艺-2011.10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及《琵琶行》的音乐形象/车文静//艺术教育-2011.3论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特色/杨小丽//名作欣赏-2011.11千载琵琶谁人懂——浅析《琵琶行》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袁敏丽//学苑教育-2011.1 隋唐时期古俑服饰及造型研究探议/安晓燕//大众文艺-2011.1六、史料与史料学论唐前期史志分类的知识发展特征/吴福秀//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唐刺史考全编》补正(二)/杨晓,吴炯炯//甘肃社会科学-2011.1《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李娜//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11.3《资治通鉴》唐建中元年两税法材料辨误/沈世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岭表录异》的史料价值抉微/李春桃//求索-2011.5唐成都府助教鲜腾墓志铭考释/陈玮//四川文物-2011.4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完美融合的典范:读安腾更生吉川弘文馆本《鉴真和上》/郭郛//唐都学刊-2011.3《新唐书•百官志》所载唐后期官制疏证∕陈文龙∥国学研究(京)-2011.第27卷敦煌汉文文书中的民族资料分布概述∕陆庆夫∥敦煌学辑刊(兰州),2011.1敦煌写本残卷S.7004定名及作者考∕王使臻∥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2011.4若干唐代西突厥史料献疑∕陈涛∥西域研究(乌鲁木齐)-2011.3唐《西域图志》及相关问题考∕刘全波∥中华文化论坛(成都)-2011.5敦煌本《唐大历元年河西节度观察使判牒集》研究∕金滢坤∥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登科记考补正》拾遗补证/赵望秦//《唐史论丛》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1《天圣令·赋役令》丁匠条释读举例——兼与《营缮令》比较/牛来颖//《唐史论丛》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1敦煌文献所见于阗玉石之东输/杨森、杨诚//《唐史论丛》第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1七、文化与教育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经学转向与家风坚守:以崔暟墓志为中心/路学军//唐都学刊-2011.2隋唐时期台湾的科技发展状况/陈玲//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中晚唐商禁松弛与庶民文化的兴起/曹胜高//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从“盐梅”、“盐车”意象看唐诗中的盐文化/何清,曾凡英,罗小兵//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

隋唐时期总结

隋唐时期总结

隋唐时期总结第一篇:隋唐时期总结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分封制下的君主贵族联合执政-春秋战国时开始中央集权-秦始皇时的皇权独尊和三公九卿-汉朝武帝任用身边人担任尚书令-魏晋三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三使-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顶峰)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完善: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权责划分:中书省—决策(权利最大)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六部:户部(土地、人口、财政)礼部(祭祀、接待外宾、春闱科举)吏部(官员政绩考评,主要考评文官)兵部(军事用兵,五官考评)刑部(刑狱司法)工部(营造工程,水利建设,屯田)意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彼此监督,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选修四背景:晋阳起兵-推翻隋朝-南征北战-天策上将-玄武门之变-等级为帝思想与政策: 1)亡隋之鉴:A.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政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宽减刑罚2)选贤任能:(内举不避轻,外举不避仇)广求贤哲(房谋杜断)、不避仇怨(重用魏征)、不拘门第、不问民族 3)虚怀纳谏:重用魏征 4)革新制度:A.三省六部制B.制定《唐律》,用法务在宽简,大量删减死刑条款C.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意义:(1)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2)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4)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D.租庸调制(保障农时)5)民族团结(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爱之如一)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1)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2)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周时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隋唐史研究报告

隋唐史研究报告

隋唐史研究报告1. 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变革。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隋唐史的研究,探讨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2.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2.1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的王朝。

隋文帝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成功地统一了北方的各个分裂政权,建立了隋朝。

隋文帝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为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

唐太宗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使得唐朝的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

唐朝对外开放,积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使得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3. 隋唐政治制度3.1 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汉朝、魏晋南北朝的传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隋朝实行了严格的官僚体制,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此外,隋朝还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的素质。

3.2 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隋朝的基本体制,但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将国家分为九品官人等级和五等封爵制度,加强了贵族的地位和权力。

唐朝还使用了选贤任能的政策,重用有才干的官员,推行科举制度。

4. 隋唐社会经济4.1 隋朝的社会经济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和水利政策,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隋朝加强了对封建土地的管理,增加了农民的赋税,尽管对农民造成一定的负担,但也为发展国家经济创造了条件。

4.2 唐朝的社会经济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唐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政策,加强了对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支持。

唐朝在农业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引进了一些新的农作物和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产量。

5. 隋唐文化艺术5.1 隋朝的文化艺术隋朝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隋唐文化史专题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论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摘要: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

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而后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

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

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

后同样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

这其中各帝王对巩固中央集权制定了各方面的相关政策,下面就由作者带领大家一起来回顾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具体变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隋唐制度影响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大丞相杨坚篡周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隋文帝杨坚在这种形势下顺利地建立起统一南北的隋朝。

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

隋炀帝
时科举制形成,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以及后世的政治制度。

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

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

在经济上,隋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

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还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

九品中正制是在隋朝开国之前,用以选拔官吏,因做官要凭门第,仕途完全为门阀世族把持。

所以公元587年,杨坚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度,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3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

公元599年,杨坚又命令,凡是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要以有德、有才二科举人。

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

到了隋炀帝时,开始设立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立。

科举是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士,其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

隋朝的进士一科,对后世影响很大。

以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这是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革。

科举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联系起来,这就使
得无论是官宦子弟,还是贫寒子弟,都可以通过读书、考试,获得做官的机会。

由此便打破了门阀世族垄断做官的局面,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社会基础。

同时,也使得大批下层平民,为了将来能获取官职而安心读书,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很有益处。

所以说科举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权力,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另杨坚是个非常清明的开国君王,在律法上,他采取的是“官严民宽”的政策,对各级官吏往往小罪重罚,可以不依法律,在朝堂上任意诛杀。

而对民众犯罪,用心却是平恕。

杨坚认为,官吏本负有治国安民之责,拿着国家俸禄,知礼知法,如渎职犯罪,必须严处。

平民一年四季,耕作劳苦,自食血汗,知礼知法者不多,犯罪可以从宽。

而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虽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开启了此后一千多年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诸如各级政府都由官吏负责运转,官吏按才学标准并通过考试由中央任免等,但它仍然具有很大的过渡性。

这是因为,隋和唐初的制度和法令都是建立在经济不很发达,小农占居多数的基础之上的,职掌固定,少有弹性,这样,就不能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有些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问题没有部门过问,因为各行政部门均无此职掌;也没有法令可循,因为法令制定时还没有这些情况。

如果说,隋朝是以地方事务向中央集中为契机,初步完成了国家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的变革;那么,唐朝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
务和事务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政治体制的不断革新。

唐代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机构在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调整。

政府机构按职能分工,不论是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还是尚书省六部和寺监,都是如此。

而在此基础上的不断调整,不论是对原有机构的微调,还是从临时差遣到固定使职,到逐步形成军事的、财政的和其它使职系统,则是根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对原有制度的修改和补充。

使职和使职系统为政治制度的不断调整提供了一种灵活的形式,并使一些制度增加了弹性,更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变化。

唐代政治制度一直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的机能。

贞观初唐太宗说过,“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

这虽然是有关政事的处理原则,但制度的调整也是政事的重要内容。

因此,唐太宗的这段话为政治制度的及时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对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唐朝被看作是很正常的事。

而“变通”二字也往往成为制度调整时的依据。

这样在制度的调整和革新上,唐朝前期在思想上的阻力要比其它朝代,特别是唐以后的朝代小得多。

唐朝前期除了通过制敕对制度进行及时的调整,还对规定各种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令、式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修订。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唐初所制定的律令格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而随时发布的制敕则因其灵活性而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终于超越了唐初由令式来规定各种制度的律令体系,制敕取代律令在法律体系
中居于首要地位。

唐朝找到了制度调整和归整的良好手段,政治制度的及时调整,是政治活力的表现。

唐代社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政治制度的高度自我完善机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

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

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

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

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

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

(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

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

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