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琴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特洛伊战争】
【荷马时代】**14四川大学
【荷马史诗】
【僭主政治】****
【来库古建制】
【希洛人】
【伯罗奔尼撒同盟】15统考
【提修斯改革】*
【梭伦改革】***
【庇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27年)
【克利斯提尼改革】*
【陶片放逐法】***
【希波战争】**
【马拉松战役】****
【温泉关战役】
【提洛同盟】
试析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代希腊史的影响**
论述希腊城邦的特点**13人大
论述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论述古希腊的"僭主"政治
简述斯巴达的影响
论述希波战争的历史影响
论述希波战争的进程 2000北师大
比较雅典与斯巴达,说明两者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爱琴文明】
公元前3000年代开始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一带的文化,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是古希腊历史、文化的渊源。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和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等发现。

先以克里特岛为中心,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进入全盛阶段。

在该岛的诺索斯有宏大的米诺斯王宫。

后来,南希腊的迈锡尼文化继起,它属于奴隶制文化,公元前12世纪因多利安人侵入而衰落。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是希腊最早的文明,其时期大约为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

它是英国学者伊文思根据克诺索斯王宫的传说于19世纪末发现的。

被发现的克里特文明显示,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

克里特文明的特征是宏伟华丽的王宫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和强大的海上霸权。

克里特海上商业发达,据希腊的传说,在米诺斯统治时期是海上霸国。

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突然毁灭,此后,爱琴文化中心转移到迈锡尼。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指南希腊的迈锡尼、派罗斯等早斯城邦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语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创造的,其时约为公元前1500-公元前1200年。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是墓地文化,发掘出的青铜武器和工艺品都极精美。

迈锡尼一度很强大,曾攻打过埃及和赫梯。

公元前13世纪又进攻欧亚交界的特洛耶,出现了著名的特洛耶战争。

公元前1200年,多利亚人南下,迈锡尼文明毁灭,希腊历史进入1个新的时代---荷马时代。

【特洛伊战争】
公元前十三世纪后半期,迈锡尼诸城邦对小亚的富庶城市特洛伊进行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持续十年,最后希腊将领奥德修斯采取“木马计”才把特洛伊城攻陷,取得战争胜利。

但迈锡尼也元气大伤,不久便被多利亚人所征服。

迈锡尼文明随之衰落。

【荷马时代】**14四川大学
即公元前11—前9世纪的希腊史,因盲诗人荷马创作的《荷马史诗》描述了这一时期历史而得名。

荷马时代,希腊原有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

这时,产生工具除了青铜器之外,还出现了铁器。

铁器是荷马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分离,氏族内部已出现分化,奴隶和私有制亦已出现。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和海盗劫夺。

尽管出现了阶级和私有,但荷马时代还未产生国家。

军事首领、议事会、民众大会构成了荷马时代军事民主制的管理机构。

军事首领是选举产生的部落领袖,议事会则由氏族长老组成,民众大会的主要参加者系成年男子,即战士。

荷马时代也是古希腊历史上的军事民主制时代,亦称“英雄时代”。

【荷马史诗】
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公元前9~前8世纪编撰成书。

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故称。

《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最末一年的故事。

《奥德赛》叙述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回国途中的历险故事。

史诗不仅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史诗大量涉及了迈锡尼文明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公元前11~前9世纪古希腊社会氏族制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状况。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为希腊文明奠定了一块最重要的基石。

【僭主政治】****
希腊文Tyrannia的意译,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

“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

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

科林斯僭主柏利安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

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迄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

中古时期,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也曾实行过僭主政治。

【来库古建制】
来库古是传说中的古斯巴达立法者。

其统治时间不详,相传其在位时依据从德尔菲那里得来的神谕制定了被称为“大瑞特拉”(Rhetra)的立法。

主要实行以下几项措施:建立元老院(亦即长老会议),由28位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加上两位国王构成;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实行公共会食制度等等。

来库古的这些立法措施初步奠定了古代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基础,他也因此成为斯巴达人共同尊崇的开国始祖。

【希洛人】
译黑劳士、赫罗泰。

古希腊斯巴达的国家奴隶。

多系被斯巴达人征服的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地区的亚加亚人,无人身自由,被强制固着于斯巴达人的份地上,七家希洛人为一家斯巴达人耕种田地,收成的半数(谷物、油、酒等)贡献给主人;战时,在军中为斯巴达人担负繁重
的劳役。

镇压希洛人反抗是斯巴达国家的基本职能。

每年监察官上任都要带领青年斯巴达战士侦察和击杀强健的或有反抗精神的希洛人,称“克里普提”。

斯巴达人剥削希洛人的方式称“希洛制”。

此种原始的剥削奴隶的方式,在当时的克里特岛和北希腊的帖萨里亚一带也存在过。

有些学者否认希洛制属于奴隶制范畴。

【伯罗奔尼撒同盟】15统考
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部分城邦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

公元前6世纪末期,斯巴达为对外扩张和对内镇压希洛人反抗,在打败对手阿哥斯之后建立该同盟,古希腊人亦称之为“斯巴达人及其盟友”,表明它是受斯巴达操纵的。

在形式上,同盟会议决议须有大多数入盟代表同意才生效,但事实上同盟的一切决议完全取决于斯巴达的意见。

斯巴达利用伯罗奔尼撒同盟来干预别国的内政,支持各国的贵族寡头政治。

后来同盟又成为斯巴达与雅典争夺希腊霸权的工具。

大约公元前370年,随着斯巴达的衰落,伯罗奔尼撒同盟瓦解。

【提修斯改革】*
传说中古希腊雅典国王提修斯实行的将雅典周围农村公社联合成统一城邦国家的改革。

为“塞诺西辛”的典型事例。

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把阿提卡境内互不相关的各部落居民联合为一个公民整体;解散了分立的各地议事会,设立一个总议事会,在雅典卫城建造一座议事堂;将国名定为雅典;将公民划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

于是分散的氏族部落管理机构变为统一的国家权力机关,将按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部落的原则变为按地域划分并组织居民的原则,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变为阶级对立关系。

在所谓的“提修斯改革”实际上反映了雅典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分散的氏族部落公社的管理机构变为统一的公共权利机关,即雅典国家;按血缘关系结成氏族部落的原则,变为按地区组织与划分管辖居民的原则。

提修斯由此成为传统上认为的雅典国家的创立者。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由雅典执政官梭伦进行的民主制改革。

梭伦出身贵族,但家境中平,早年经营贸易,与商旅为伍,同时又是希腊七贤之一,他反对贵族专权,同情平民,主张在城邦中实行公正立场,以城邦利益为重。

公元前594年,梭伦以其威望和功绩当选为雅典城邦的“执政兼仲裁”,开始进行具有宪政意义的改革运动。

其改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颁布《解负令》,既解除债务奴役,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原先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之分;设立新的政权机构;颁布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法规等等。

通过这些改革,使雅典贫苦公民摆脱了遭受债务奴役的威胁,打击了贵族统治,使城邦体制更加巩固。

同时,梭伦通过规定公民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了土地的过分集中,使城邦体制得到健康发展,民主政治也发展起来。

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措施又使工商奴隶主地位迅速上升,奴隶制经济开始走向繁荣。

【庇西特拉图】(Pisistratus,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27年)
古希腊雅典僭主。

出身贵族,与梭伦有亲戚关系。

约公元前510年,参加雅典对麦加拉作战,以勇敢获声望。

在雅典的党争中,属山地党的领袖。

约公元前560年,发动武装政变夺取政权。

公元前559、公元前552年两次被逐。

公元前541年,再次招募雇佣军并得底比斯贵族的帮助,重新掌权,实行一些打击氏族贵族、保护中小土地所有者及奖励农、工、商业政策。

据说他没收一些贵族土地分给农民,征收农税10%,并发放低息农贷。

设立一些农村巡回法庭;发展造船业、扩大海外贸易、着手建立海军;大兴土木,建筑水道、神庙等;延聘学者,诗人来雅典。

《荷马史诗》当于此时编成。

他并未取消梭伦以来的定制,其各项措施对雅典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后雅典逐渐成为全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古希腊作家如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等,对庇西特拉图皆持一定的肯定态度。

【克利斯提尼改革】*
克利斯提尼为古代雅典的政治改革家。

公元前509年当政后,实行民主改革,史称“克利斯
提尼改革”。

他废除了按四个血缘部落进行选举的旧传统,设立了10个新的选区并重新登记公民,从而改变了贵族操纵选举的局面;设立了500人会议,其成员由各个选区的50名代表组成;设立了十将军委员会,由各选区选出一名代表组成,轮流统率军队,执掌军事指挥权;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在每年年初的公民会议上,公民可将他认为可能会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之上,如某人票数超过半数则会被流放到国外10年,期满方可回国,恢复其公民权。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

此后雅典城邦内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斗争逐渐取代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

【陶片放逐法】***
古代雅典公民会议中的一种特殊的投票方法,始创于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是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在每年年初的公民会议上,公民有权将他认为可能会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之上(另有一说认为是贝壳,故也称之为“贝壳流放法”)。

如果某个人的名字达到公民人数的半数之上(约6000票左右),他就会被放逐到国外10年,直到期满方可回国,回国后可以恢复其公民权。

希腊的其他城邦也效行此法。

此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确立。

【希波战争】**
古希腊诸城邦反抗波斯侵略和雅典乘机向东扩张的战争。

时间长约半个世纪,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重大事件有:公元前500年米利都人掀起反波斯起义,成为战争的起点。

公元前492年,波斯大举入侵希腊,但因海军遭到风暴袭击,损失惨重,中途被迫撤军。

公元前490年,波斯由海上进攻希腊,因马拉松战役失败而退兵。

公元前480年,波斯再度举兵西侵,在德摩比利(温泉关)获小胜,继而在萨拉米海战中遭到惨败。

第二阶段时希腊人完全转入战略进攻,从公元前479年,在波斯首都苏萨,希腊代表卡里阿斯同波斯订立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希腊各邦独立,放弃争夺爱琴海霸权。

希波战争到此结束。

希腊人的胜利为古典文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马拉松战役】****
希波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第二次派军入侵希腊,在马拉松登陆。

雅典派出一支由司令官米太雅得率领的一万一千人的军队迎敌。

双方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

雅典军队采用巧妙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波斯军,在人类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雅典军取胜后,派士兵斐迪辟返雅典报捷,他竭尽全力从马拉松跑回雅典,全程为四万二千一百九十五米。

到达后,他只说出“雅典得救了”一句话,便倒地牺牲了。

现在的马拉松赛跑即为纪念这次长跑而设。

【温泉关战役】
希波战争之中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又称为“德摩比利战役”。

公元前480年,发生在北、中希腊交界的德摩比利隘口(也称温泉关)。

当时正值希腊举行奥林匹亚竞技会,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只率领300战士埋伏在此迎战敌人,多次击退波斯军队的进攻,迟滞了波斯军队的南下。

但后来因为叛徒的告密、带路,波斯军队迂回地包围了全部作战的希腊陆军,希腊军队经过了激烈战斗之后,全部阵亡,但却为希腊联军作好战斗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

【提洛同盟】
希波战争中,为反抗波斯侵略而建立的同盟,时间为公元前478年。

提洛同盟以雅典为首,包括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200多个城邦,因同盟会议会址和金库设在提洛岛,故称为“提洛同盟”。

提洛同盟在初期希腊联军共同反抗波斯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但到后期,随着雅典势力强盛,操纵同盟大权,开始侵吞盟金,并强迫盟邦向之纳贡,对同盟各国动辄使用武力施以威胁,同盟沦落为雅典称霸的工具。

公元前454年,提洛同盟的金库移至雅典,而同盟会议至此不再召开。

公元前404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战败,提洛同盟到此解散。

试析古代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代希腊史的影响**
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它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细亚西部沿海爱奥尼亚群岛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殖民地。

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多山环海,地势崎岖不平。

仅有小块的平原又为难越的关山所阻隔。

土地多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适合种植葡萄和橄榄。

海岸曲折、岛屿密布。

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蔚蓝色的海洋不仅决定了希腊的气候属于温和宜人,适于户外运动的地中海气候,而且对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1、关山所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

2、平原少,土地贫瘠,利于种植葡萄、橄榄,决定了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

而对希腊来说,这种贸易只能是海外贸易,这就决定了古希腊民族从整体上看,决不是1个东方式的农业民族,而是1个工商航海业居主导地位的民族。

古希腊曲折的海岸,众多海湾良港,睛朗的天空,风平浪静的海洋,又为这种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3、商业航海贸易须以平等交换为原则,商业贸易的发展要求自由的环境,以及顾及商业贸易者整体利益的政策,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小国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无法负荷时,希腊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加之频繁的航海贸易活动,希腊人练就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5、繁荣的商品经济,健全的民主政治,加上开拓、求索的民族精神,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使希腊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而这一切,皆与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述希腊城邦的特点**13人大
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始,主要建立在部落或氏族基础上的农村公社,开始让位于更大的政治单位。

这些政治单位都以1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被后人称之为"城市国家"或"城邦"。

这些城邦一般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具有典型小国寡民的特点。

希腊几乎每1地区都出现过著名的城邦:小亚细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的米利都和以弗所;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德尔菲和优卑亚岛上的卡尔息斯;南希腊的科林斯、麦加拉、阿哥斯和斯巴达。

到公元前750年左右,希腊世界的城邦就数以百计了。

这些各自独立的希腊城邦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他们称自己为"希腊人",称非希腊人为"异邦人"或"蛮族人"。

蔚蓝色的地中海孕育出的希腊城邦较之东方早期历史上林立的小国,从诞生伊始,就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1、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而没能象东方那样,由小型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2、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城邦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工业和农业都有面向市场的特点,这与古代埃及、西亚、中国的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浑然不同。

3、希腊城邦的政体,普遍实行共和体制,早期虽有王权,但日渐衰微,而不像东方那样日益强大,并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

希腊城邦的公民拥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有的城邦甚至推翻了贵族统治,建立了民主政治。

4、发达的商品经济,宽松的政治氛围,使希腊城邦孕育、诞生了杰出的文化成就。

在古代世界诸文明之中,希腊文化最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

尽管希腊文化的基础是吸收东方文化发展而来的,但其文化成果却光辉盖世,获得"古典"的美名。

所以恩格斯在谈到希腊人时,特别指出,这个"小民族"获得了"大成就":"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

"
论述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除建成了自己的城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建立了许多新的殖民城市。

历史上称之为"大殖民"。

大殖民运动是由当时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造成的:
1、人口的增长超出了城邦所能承受的极限。

土地问题是殖民运动的根本原因。

山多地薄的希腊,一旦人口增加或遇自然灾害,城邦就难以承担,唯一的出路就是强迫移民。

公元前7世纪后期,锡拉岛大旱,7年无雨,居民被迫抽签,从两兄弟中选出1人,殖民海外。

2、欠债、失地的农民无法维持生存,出外谋生。

3、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政治集团被迫出走海外,以谋发展。

4、一些工商业者为扩大经营范围,到海外开拓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希腊人殖民的范围遍及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

据统计,当时希腊参加殖民的城邦共有44个,在各地建立殖民城邦至少在139座以上。

用希腊人的话说,这些新的殖民城邦,犹如雨后池塘周围彼此呼应的青蛙。

这些殖民城邦的特点是:分布广泛,一般都建立在海岸;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又是独立的,不依附母邦。

大殖民运动的后果和影响是深远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殖民运动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大大促进了整个希腊世界的商品经济发展。

2、大规模的殖民运动使希腊同地中海周边的西亚、北非及中欧和西欧地区连接起来,构成了1个海洋与大陆交错、东方与西方联结的、前所未有的地中海经济贸易圈。

3、殖民运动壮大和增强了希腊工商业者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设。

4、促进了希腊对东方文明成果的吸收,公元前7世纪,希腊史上出现了"东方文化时期"。

这有助于他们探索一条获得智慧的科学之路。

5、大范围的海外殖民活动造就了希腊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总之,希腊的大殖民运动不仅和古代的一些民族迁徙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

它的形式是独特的,影响是深远的。

论述古希腊的"僭主"政治
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虽未出现东方式的专制君主,但却出现了"僭主政治"这一特殊的政治统治形式。

"僭主"(希腊文为Tyrannos)一词可能起源于吕底亚,指一人独裁的统治者,初无贬意。

公元前4世纪以后,僭主才有了"暴君"的贬意。

僭主产生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

僭主是指那些通过非法律途径取得独裁统治权的人。

僭主依靠尚未成熟的平民意志,而不是法律。

他的权力不是来自神授或民选,而是来自特定的环境。

僭主一般都是以群众领袖的身份发迹起家的,不论他们出身破落贵族还是平民,总是靠反对贵族而博得大众的信任。

僭主所取代的政权一般都是贵族寡头政治,而继僭主政体之后,一般都会出现民主政治时代。

显然,僭主政治是从贵族寡头专政到民主政治的过渡形式。

僭主政治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
1、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难以提供和承受专制君主所需的宫廷、仪仗和御林军等奢靡费用。

僭主的身边仅有一些雇用的保镖和朋友。

2、僭主兴起之时,正值希腊古代王权传统已被航海、贸易、神人同形共性的宗教,人文主义的初潮所摧毁。

贵族中间亦充满着1种"玩世不恭"、不信权威的氛围。

要让人们把这些靠施展一点儿小手段,哗众取宠,篡夺政权的野心家奉为神佑的君王是不可想象的。

僭主政治的寿命取决于僭主个人的威望和才能。

一般来说,第一代僭主是比较贤明和受人欢迎的,第二、三代僭主无例外地都陷于贪婪和残暴。

这说明世袭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

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