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狭义文化的定义:1、狭义文化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2、狭义文化关注的精神活动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广义文化:1、它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它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1、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着力挖掘崇礼尚仪、忠厚正直、阔达淳朴等文化理念3、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4、着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5、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个性魅力等问题;6、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事象: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有规律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中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有:篆刻、珠算、皮影戏、藏戏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群众生活相关时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
四诊:望、闻、问、切。
切脉的方法应用,创立中国独特的脉学理论。
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西周:“天下”的概念已经十分清晰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半地穴式;江南地区的原始建筑——杆栏式结构的居巢;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辽河流域,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发现山顶上的女神庙和巨大的女神塑像建立于“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的地理面积基本和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自考_中国文化概论_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专业word可编辑.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制: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狭义封建制指分封制,而广义封建制度,也就是常说的封建社会。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3、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4、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地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5、今文经:朝廷为了便于学疏流播。
下令收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6、古文经:鲁共王刘余、北平侯张苍、河间献王刘德等人通过种种途径所发现的儒家经书,这些经书系用古籀文写成,故称“古文经”。
7、自然神崇拜: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8、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
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9、六经:孔子编辑整理的古代文献称之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乐》、《春秋》。
在这些古代文献典籍中,包容了古代的政治、历史、哲学、文学、音乐、典章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10、重和去同(贵和尚中):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自学考试我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全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
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
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易)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贾学亮)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2、经学:汉代独尊儒术,并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这就是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经学。
3、玄学: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观念的哲学体系。
糅合儒、道而成。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称为“三玄”。
4、理学:是宋文化的标志。
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
5、西学东渐: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等耶稣会士东来,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史称“西学东渐”。
6、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哲学观念之一,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协调,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统一。
二、简答1、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1)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影响而疆域辽阔为其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2)草原、沙漠、海洋等地理环境多样形成中国文化的多样性;(3)中国地理环境既有相对封闭的特点,在西北和西南又存在多处通道,对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封闭产生影响。
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答:先秦诸子学术著作是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经过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广义的“文化”包括哪几个层次?答:①物态文化——人加工自然而成的各种器物,如衣食住行,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制度文化——人类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如法律、婚姻、家族、经济、宗教。
③行为文化——人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民风、民俗。
④心态文化——通过人类实践尤其是意识活动的长期积累而培养起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
这其中又包括着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方面。
所谓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未经加工,是大众心态。
而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那些对社会心理经过加工、升华形成的,受制度、物态影响并通过典籍固定、流传下来的精神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
7、论述中国艺术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a.阳刚之美就是壮美,其特点是显得伟大、雄伟、壮丽、威武、坚强。
阳刚之美能引起人的愉快、崇高、振奋等情感。
青铜器的纹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打击乐演奏的音乐等主要体现阳刚之美。
b.阴柔之美就是秀美。
其特点是让人觉得娇柔小巧,感到优美或秀丽。
原始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园林的建筑和布局、行书和草书的线条都体现出阴柔之美。
有些优秀的艺术品,同时包融有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美术艺术的最高意境是壮美和柔美的融合。
无论是原始社会敬畏的龙凤画,还是先秦时期威武的兵战画,无不反映了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特色。
都是阳刚壮美和阴柔优美的融合。
然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还表现在书法艺术中,汉字本已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书法汉字的中国书法更是传统文化的奇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1、最早从科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定义被视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
2、文化的一般特征:其一,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其二,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其三,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连续体;其四,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
3、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第二自然”是所谓的“人化自然”即文化领域。
4、“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
既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通称,又是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简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个民族的总称呼。
5、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工具的使用,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和婚礼制度等。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科举取士制度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理学的奠基人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
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6、远古时代,土地为氏族公社集体占有即土地公有制,夏商周时期,原始土地公有制演变为土地国有制。
7、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凝固的产物,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宗法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8、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考试大收集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1 +1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府兵制,隋至唐初依然沿用。
此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3 察举:两汉时期,由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4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孔子最早提出了这个原则,它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
5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6 广义文化:(1)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它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7 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思想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最基本的要求;重要思想是“礼”,“礼”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
道家:道家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影响在超脱、在艺术。
在人生观上崇尚“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主,下约民众,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但后期的法家使“下约君”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宗严刑峻法,对后代中国政治影响极大,负面作用极深。
墨家: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代表人物是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墨子学派的出现时哪个时代私有生产大发展的结果,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思想的代言人。
阴阳家:阴阳家的理论对后世中国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民间的各种禁忌迷信多为阴阳五行思维方式下的产物。
8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
9 谚文:是朝鲜创制的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件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民族文化:答: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2、宗法制:答: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文化:答: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4、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二、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概论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答:(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御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2、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一)“以脏补脏”说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
例如,肾主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
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饮食中菜肴的科学性。
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饮食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饮食中“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做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晶,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
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武汉大学 王三山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1、文化之概念①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
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2、中国文化史①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20-25)。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P20-22)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24-25)四、地理环境对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盛况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地位:3、儒家文化①儒家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积极、消极)②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③孔子这个人(生平、人格、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道家与道教①道家学说的发展演变②老子这个人(思想学说、智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③庄子这个人(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5、佛教与禅宗②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从思维方式、文学艺术两个方面考虑)③慧能这个人(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综合方面①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P268-284)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P256-261)⑦儒释道文化的现代价值⑨中国文化发展前景之我见7、经典阅读①对阅读传统经典的总的看法(传统经典界定、阅读意义方法等)1、传统经典阅读的经典到底指什么?2、传统经典阅读的意义?3、当代课堂如何对待传统经典?4、传统经典的阅读方法有哪些?③以上列“推荐书目”中有关内容为例,谈谈中国传统经典或中国传统文化对你的影响⑤读《易传》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感⑥读《孟子》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感⑦读张载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 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 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 年到1900 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 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 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
8. 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 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前言一、文化的定义什么是文化?“文化”定义有一个基本内核:文化是各民族人类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自身留下的痕迹,它对人们始终发生着影响。
(广义理解)文化包括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或自然物(物质文明、工具材料等等),以及政治、经济、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心理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可分为实物、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以及思想产品和心理意识等。
(狭义理解)二、文化的特征文化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整体性:文化是成套的行为系统。
二是传统性:文化由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或价值系统所构成。
三是独特性: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文化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
三、文化的交流与比较1、交流的必要性同的文化体系,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在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就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体系,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预示着文化交流暗伏冲突。
2、比较的必要性文化的比较是整体的比较,或某一个侧面的比较,应对比较的双方整体进行大致的、熟练的认识。
文化的比较是历史的比较,不能割断历史,要追溯源流。
3、融合的必要性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象两条互不相交的河流,相交汇流。
今天,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各种文化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
但这种相交汇流,并不意味着融合两种文化产生出另一种新文化,各自仍需保留鲜明个性——交而不融,汇而不合,或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
第一讲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一、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1、幅员辽阔、腹地纵深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580条)---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79条)---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雄厚的发展潜能---自我调节与更新---进退裕如---文化的延续与完整2、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高原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疆域的五分之一---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壕纵深的黄土高原---广阔无边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1.8万公里的海岸线---西高东低走势3、温暖湿润的气候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复杂多样的气候一是光、热资源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的发展主要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
与融合。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与华夏气相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
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
18世纪前后,欧洲不少启蒙思想家纷纷
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思想理论武器。
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思想中的
其他学说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如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老庄“柔弱
胜刚强”的学说,深受德国戏剧家莱布尼茨的关注。
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等的影响更为明显。
日本早在信使开端就大量的引进中国文化。
七世纪的“大化革新”实为全盘唐化,自动接受中国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念中的“尊崇自然”,并结合具体的文学形式展开
其分析。
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尊崇自然成了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
念。
艺术家们渴望与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自然之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
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崇尚自然,赞美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永恒的主
题。
道家是最重自然的,他们把物我一体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他们认为作为艺术创
作的主体,应该在精神上达到物我合一的状态,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化,使主题
情感与自然同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创作巧夺天工。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应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之作。
他的《归园田居》细
致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的表达了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心
情。
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
对此宗白华
在《美学散步》中有过一段描述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超然玄远的意境。
这种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在钟嵘的《诗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钟嵘重视艺术表现
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藻饰之美,把自然之美当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原
则,要求诗歌要充满清新流畅的自然气息。
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
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
3、试述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
第一,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在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
系都按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伦理原则的具体运用与体现。
第二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传统礼俗讲究等级区分,要求人们各安本分。
第三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传统礼俗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规范性。
礼俗对社会生活的规范是通过礼义原则与礼俗规约的内外结合实现的。
当三纲取代五伦成为伦理准则之后,服务于专制统治的礼制具有了礼法的意义,其对民众生活的规范性走向了极端,变成了束缚人性的绳索。
●简答题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
而广泛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三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
的思维方式。
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③造成“诚明合能”的人
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
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能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
而进入现代科学。
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
资本
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空想
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心性之学”重
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
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历史传说解释工匠的特点。
以鲁班传说为代表,历史传说解释工匠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手的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二是无法合作性,说明传统的手工业劳动是小规模的,超出了一定的控制范围,扩大经营产品就会变形。
三是唯一性,指一些手工产品被认可后,人们随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欣赏习惯。
3、中国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
①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②因过度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
田,致使那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
得十分严重。
③由于中上游地区林木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在逐年增
加。
④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4、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中唐以后到北南两宋社会方面的变革,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
历史上销声匿迹。
其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
唐末农民大
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的阶层以致命一击。
最后,唐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财富力量集中到城市,市民阶层兴起,市井因
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与市井的新文化层出不穷。
5、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特征
一、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遵循季节的规律投入劳力和创造收入。
二、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这种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例如,第一,它促成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它发展了市民文化。
第三,它打破小农经济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
同时把地方或民族的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
三、精打细算、知足节约的务农传统;这选择优化增长的方案和限制人对自然的无限索取欲望的集体制约,这是中国人在长期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可贵意识。
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文化政策
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独尊儒术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进而建立起的一种官方正统思想。
(在官方的最高学府——太学中推行儒术,以儒学为教。
)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4、天神祭祀
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尊祖、敬祖意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与依赖心理,定期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就是与祖先神灵对话的机会。
取得神灵的佑护,维持现实秩序是人神祭祀的主要目的。
人神祭祀包括宗庙祭祀、祭先王先师、先贤祭祀等。
5、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把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视作“王道之三纲”,明确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从此以后,“三纲”便成为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最有力的武器,
同时也成为束缚人性的最大枷锁。
“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