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的中医诊断
胃痛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的理论,胃痛的中医诊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邪侵袭胃经:表现为胃痛剧烈,喜温喜按,舒缓后再
受凉又加重,同时伴有寒性腹泻、肢冷、面色苍白等症状。
2. 肝胃失和:表现为胃痛胀满,喜按,伴有胸胁胀满、恶
心呕吐、脘腹不适等症状,情绪烦躁易怒。
3. 胃火上炎:表现为胃痛灼热,喜冷喜酸,伴有口干舌燥、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
4. 脾胃虚弱:表现为胃痛胀满不适,喜压喜按,伴有食欲
不振、腹泻、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
5. 湿浊阻滞:表现为胃痛胀满,喜按喜凉,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苦黏腻等症状。
以上仅是一般的中医诊断,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个人的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综合进行辨证论治。
因此,如果
您有胃痛的症状,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
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
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
在气者,有气虚、气滞之分。
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胃痛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
故胃痛也称胃脘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别名心口痛——俗称。
因胃痛最常见的部位是在上腹部,临近心窝处胃心痛——古称。
如《灵枢·厥病篇》:“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心腹痛——《景岳全书》心胃痛——《寿世保元》流行消化性溃疡是全球性的多发病。
据国外资料估计,大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消化性溃疡。
据上海16所大、中型医院的资料分析,经X线钡餐和(或)内镜证实的性滑行溃疡的患病率为5.8%。
北京协和医院从1978-1991年,经胃镜检查证实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占同期内科就诊总病例数的0.3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据估计,约占整个人群的10%-20%.男女之比约为2.6-6.5比1.慢性胃炎也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颇佳,有效率可达40%-73%。
历史沿革1.胃痛首见于《内经》。
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有详细的论述与肝郁有关——“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病因病机寒凝气滞——《素问·至真要大论》寒邪入侵,气血壅滞——《素问举痛论》症状治法——“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足三里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2.《千金要方》所载九种心痛,实际上多指胃脘痛而言。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始明确加以区分。
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4.明清时代的中医文献,重点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
胃痛的中医中药治疗胃痛,中医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的一个病,包括西医学所说的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出现胃痛症状者。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胃痛的发生主要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阻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常见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不爽、脾胃素虚、药物损伤等等,因此,在辨证治疗上也是按照这几个病因进行治疗的。
1、寒邪犯胃表现为胃痛发作急骤,喜暖喜按,得温则减,遇冷加重,有受寒或吃生冷饮食史。
治疗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常用方剂:良附丸、小建中丸、理中丸、维U颠茄片、胃气疼片等。
如果病情比较轻,生姜红糖水即可缓解。
2、饮食停滞表现为胀满疼痛,拒按,嗳气吞酸,或伴随呕吐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大便不利,舌苔厚腻。
治则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木香槟榔丸等。
3、肝气犯胃表现为胀痛,情绪不好会加重,嗳气、放屁后疼痛减轻。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片)、金铃子散、香砂平胃片、逍遥丸、越鞠丸、气滞胃痛颗粒、健胃片、沉香化滞丸、气滞胃痛冲剂等;4、肝胃郁热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
治则:清热和中,理气和胃。
常用方剂清中汤、连朴饮、加味逍遥丸、四方胃胶囊、三九胃泰颗粒。
5、瘀血停滞症状为:胃脘疼痛,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元胡止痛片。
6、脾胃虚弱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痛处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加重,胃酸嘈杂,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法:健胃和中,制酸,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胃灵颗粒、虚寒胃痛颗粒、健脾丸、参桂理中丸、温胃舒片等。
7.胃阴不足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
第二十四节中医辩证治胃痛探讨[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一)辨虚实1。
胃痛而胀,闭结不通者多实,痛而不胀无闭结者多虚。
2.痛而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
3.食后痛甚多实,空腹疼痛者多虚。
4.脉盛气盛者多实,脉虚气怯者多虚。
、..5.痛剧而坚,固定不移者多实,痛徐而缓,痛处不定者多虚.6.新病体壮者多实,爽病体弱者多虚。
7.补法治疗痛剧者多实,攻法治疗加重者多虚。
(二)辨寒热1.胃痛暴作,遇寒凉过度则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
2。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濡数,为热证。
(三)辨气滞与血瘀.1。
若以胀痛为主,伴见嗳气者,多属气滞,痛如针刺或如刀割者,多为血瘀。
2.痛处攻窜不定者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者属血瘀。
3.初病多在气,久痛入络,若痛久不愈者,多属血瘀。
二、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应以理气和胃为基本原则。
同时必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者应以祛邪为急。
如食滞中阻,则消导以和中,瘀血内阻,宜活血化瘀,肝气犯胃,宜疏旰和胃等,若属虚证当以补虚为先,如脾胃虚寒,当温中健脾,胃阴不足,宜养阴益胃等。
若属虚实夹杂,当以扶正祛邪,并根据正邪的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
此外,中医对痛证治疗有。
通则不痛。
之说,但不能狭义的理解,更不能把。
通。
看作是。
通下。
法。
解除致痛原因,以达止痛之效,即为。
通则不痛”。
还当注意,应用理气药时谨防伤阴。
因理气之药多有辛燥耗气伤阴之弊,故不宜大量久用,对胃阴不足或肝胃郁热者,尤当慎重。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急慢急性胃脘痛具有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持续半小时以上不缓解,病情变化迅速,病程短等特点;慢性胃脘痛具有起病缓慢,疼痛渐发,或反复发作,疼痛可耐受,服药可缓解或症状消失,病势较缓,病程长等特点。
2.辨虚实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若补之则痛剧,大便常闭结不通,多见于新病体壮之人;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若攻之则痛剧,大便无闭结,多见于久病体弱之人。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护理:胃痛的辨证施护
(1)气滞胃痛型:①气遇寒则凝,得热而散。
故应注意气候、时令的变化,随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勿使患者复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畅,气恼郁怒均可诱发胃痛和加重病情,故应重视调节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达,减少发作机会。
③针灸治疗效果明显,常用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热敷或用大盐1斤炒热加葱白数段,装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贴疗法。
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红外线等疗法。
⑤饮食和中药宜温热服,少食生冷及甜粘食品。
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有行气开胃作用,可适当食用。
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做保健操、练气功等,并指导患者注意陶治情操,保持稳定情绪。
(2)血瘀胃痛型:①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论,宜注意保持患者心情舒畅,劝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尤其是对病情较重或有大出血表现者,更应加强情志护理。
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和危重症,如见患者黑便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鉴别是否胃出血。
患者呕血时,一般胃出血,血量较多,为暗红色或棕黑色,多随胃中食物一起呕出,且在呕吐前患者有胃脘嘈杂不适,恶心等症状。
患者发生胃出血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其血压、脉搏、神志等变化。
如果出血量多,伴冷汗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血压下降,脉微欲绝,乃气随血脱之危象,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③若患者出现剧烈胃痛、寒颤、高热或全腹硬满,疼痛拒按时,可能是急腹症,不要滥用止痛剂而贻误病情,并注意发生阳脱之证。
④指导患者饮食,在除外并发症的前提下,可选用有健胃活血作用的食品,如山楂、酒酿、山药、茴香、桃、荔枝等。
(3)食滞胃痛型:①若进食不久即发生胃痛,可选择探吐法;尽量使积食吐出,胃痛得以缓解。
②严格控制饮食,必要时暂禁食,待症状缓解后,先给予清淡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指导患者多食萝卜、金桔、苹果、山楂等有宽中理气作用的食品,有助于消化。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
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
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
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
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
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
胃脘痛中医辩证
WORD格式胃脘痛中医辩证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窝痛。
其发着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
常见伴随症状有: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
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等,也可伴有腹泻、便秘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为寒症。
胃脘灼痛、病势急迫。
遇热则痛甚。
得寒则痛减,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一、寒邪客胃:胃疼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淡苔薄白,脉炫紧。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
二、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吞酸嗝气、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连翘。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炫。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柴胡。
四、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腕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淤血停胃: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
《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胃痛胃脘痛概述•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医预防胃痛胃脘痛•中医对胃痛胃脘痛的现代研究•典型病例分析01胃痛胃脘痛概述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定义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胃痛可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胃的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有关。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胀满、痞闷、嗳气、泛酸等,疼痛可因病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诊断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明确证型,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辨证胃痛胃脘痛理论源流1古代医家论述23认为胃痛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胃痛与肝脾不和有关,强调了调理肝脾的重要性。
李东垣提出胃痛与肾虚、寒凝气滞有关,主张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张景岳蒲辅周认为胃痛与湿热、气滞、血瘀等有关,提倡综合治疗。
颜亦鲁提出“健脾胃、调气机、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肝脾。
近现代医家研究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证候进行辨证施治,针灸和推拿则注重调理气血和经络。
现代临床应用03中医治疗胃痛胃脘痛的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胃痛胃脘痛的病因,开具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等,以达到调理脾胃、疏肝和胃等作用。
西药治疗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选用西药辅助治疗,如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缓解疼痛、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善通过手法按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疼痛。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胃 痛
第十一单元胃痛、第十二单元呕吐第十一单元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胃痛的常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诊断和类证鉴别1.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辨证论治1.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胃痛
】
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粘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
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
进行辨证论治,必要时结合
辨病处理。
【
病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
因
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
病 机 】
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 降,不通则痛。
【 一、病因
病
因 病
1.外邪犯胃
机
】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
胃痛
【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 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各释义 :
胃 , 位于膈下 , 上口为贲门 , 接于食道 , 下 口为幽门 , 连于小肠 .
脘 , 指胃腔。 胃之上口贲门部为上脘 胃之中部为中脘 胃之下口幽门部为下脘
胃痛亦即胃脘痛 , 所谓“ 胃脘当心而 痛” 〈《素问·至真要大论》 ) 。
因
可以衍生变证,如
病
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机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便血、呕血。
【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 生命。
病
因 病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 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腹
机 】
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 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日久成瘀,气机壅 塞,胃失和降, 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
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
【 病
2.饮食伤胃
饮食过量 , 胃纳过盛 , 脾运不及 , 日久 则宿食停滞 , 胃失和降 , 气机郁阻 , 故
因
发为胃痛。
病
过食生冷 , 或食后受凉 , 寒积胃脘 , 则
中医护理常见症状及辩证施护——胃痛
一、概述(一)概念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二)讨论范围凡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疾患表现为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属本病证的讨论范围,可参考本节辨证施护。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脾胃虚弱。
(二)病机总结1.病位: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2.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3.病理因素:气滞、血瘀、寒凝、热郁、湿阻、食积。
4.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异,且可相互转化兼夹。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症状:以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经常性疼痛为特征,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2.体征: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部剑突下压痛的体征。
3.发病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史。
4.相关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若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则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进行鉴别:其不同点,见下表。
四、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寒热:主要根据起病原因、痛势、疼痛加重与缓解因素、口渴情况等进行辨证。
2.辨虚实:主要根据起病、疼痛特点、病程、脉象等进行辨证。
3.辨在气、在血:主要根据病程、疼痛特点、兼症、诱因等进行辨证。
(二)护治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并需审证求因,辨证施护。
胃痛属实者以祛邪为主,属虚者以扶正为先,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
(三)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饮食停滞➢症状: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更甚,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或实。
3.肝气犯胃➢症状: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大便不畅,嗳气、矢气则舒,苔多薄白,脉沉弦。
中医关于“胃痛”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胃痛”的辨证要点
胃痛的辨证应区分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临床多有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等特点,必须根据1.临床表现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诊断。
一、辨虚实
虚者多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体弱脉虚。
属虚者应进一步辨气虚、阳虚与阴虚。
实者多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体壮脉盛。
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病理因素为病。
二、辨寒热
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泛吐清水者,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恶热,泛吐酸水者,为热证。
寒与热均有虚实之分
三、辨气血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气滞者,多见胀痛,痛无定处,或攻窜两胁,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疼痛,人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便血。
中医内科学胃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1.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渴,或喜热饮。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7.脾胃虚寒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脉虚。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诊断。
连服六剂后,胃脘逐渐舒适,余无它感,原方又服六剂,疼痛稍缓,食欲略增,时有口干津少之感,原方去菖蒲、台乌、生姜、加麦 芽,连服十剂,疼痛缓解,食欲渐趋正常。
拒按,脉盛; 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证属脾胃虚寒之胃痛,宜温养脾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
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
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
故在去药店买药时,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与症状特点,选择适宜的中成药。
据《药物与人》介绍,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
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何女士,37岁,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暧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何女士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气滞胃痛冲剂、疏肝止痛丸、疏肝和胃丸、沉香疏气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暧气呃逆,饮食无味,妇女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梁先生,30岁,经理,性情急躁易怒,近来工作不顺心,饮酒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口嘈杂,口泛酸水,进食后烧心感觉更加明显,口干口苦,喜欢吃凉的食物,喝冷饮。
辨证选药:梁先生所患之症为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可选用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
应用指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吐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恼怒生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
鉴别说明:本例与前一例胃痛发病均与情绪有关,但前者以气滞为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本例则以肝火胃热为主,故治疗以泄热和胃为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典型病例:李先生,公司职员。
和朋友一起吃饭,喝了几大杯冰镇啤酒,又吃了一大碗凉面后,突然感觉上腹部剧烈疼痛,但不吐也不泻,喝热水之后胃痛稍稍缓解。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李先生是因为过多进食生冷食物和饮料,使得寒邪犯胃导致的胃脘痛,治疗宜采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可选用胃气止痛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胃脘冷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舌苔白。
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炎,中医属寒邪直中者,可选用。
注意事项:应避免受凉,冬季应注意保暖,饮食应以温热为宜,忌生冷。
肝胃郁火或出
血者不宜服用本组方药,孕妇慎用。
消食导滞行气和中
典型病例:杨某,男,高中学生,与同学一起吃自助餐后,突然感到恶心不适,随即呕
吐。
胃胀满疼痛,打饱嗝有酸臭味,进食则疼痛加重,吐后痛减。
辨证选药:该患者所患之症为饮食停滞之胃脘痛,治疗宜用消食导滞,调气和中之法,可选用加味保和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脘腹胀痛拒按,暧腐酸臭,厌食呕恶,饮食不消,腹痛作泻,粪便臭如败卵。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腥冷之品,孕妇慎用。
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典型病例:俞先生,48岁,嗜好烟酒,胃脘疼痛反复发作4年余,经常隐隐作痛,咽
干喜饮,大便干燥,形体消瘦,曾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俞先生所患之症属阴虚胃痛,治疗宜采用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法,可选用养胃舒胶囊(冲剂)。
本组中成药具有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脾胃),
行气消导的作用。
应用指征:胃痛隐隐,咽干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十二指肠
球部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注意事项: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典型病例:张伯,65岁,患有胃病20余年,胃脘部疼痛,痛处固定且拒按,疼痛发作时有针刺性感觉,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老张所患之症为瘀血停滞之胃脘痛,故治疗应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可选用元胡止痛片(颗粒)、胃安颗粒、失笑散等。
应用指征:胃脘刺痛或痛如刀割、疼痛拒按、痛处固定、呃逆吐酸、大便色黑、舌质紫暗。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注意事项:胃脘痛属脾胃虚寒,而无上述气滞血辨瘀症状者忌服。
孕妇慎用。
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典型病例:赵先生,男,52岁,得胃病十余年,时发时止。
每遇寒冷或饮食失调则发
作,用热水袋熨之则舒,平素喜欢吃热的食物,喝热饮。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赵工程师所患之症属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宜采用益气健脾、温中止痛法,可选用温胃舒胶囊(冲剂)、温中健脾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胃脘部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腹胀、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等,西药诊断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注意事项:服用本组药物疼痛缓解后,可用香砂六君子丸或香砂养胃冲剂调理。
忌生冷油腻食物,忌生气恼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