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ppt剖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哀叹“世风不古,
人心日下”,主张维护西周的旧制度— —那种名分固定又温馨和睦的礼乐制度, 但旧制度崩溃是大势所趋,并不因为儒 家维护而停止。所以,先秦儒家的政治 主张带有保守性和不合适宜性,必然不 受欢迎,但其中温和的统治思想却很适 合社会稳定时期,故到汉代被统治者采 纳。
韩非子“五蠹”
法家认为社会中最有用的人是战士和农民。 其他五种人是无用的社会蛀虫:学者 (包括儒者、墨者)、言谈者(纵横 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兵 役者)、商工之民。
儒家 孔子的思想观点 礼与仁 中庸和谐 礼是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尊尊 亲亲”。主要指周礼,在周礼中,严格的上下 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与原始的民主性和 人民性结合在一起。当时“礼崩乐坏”,人们 都不照周礼行事,出现“犯上作乱”僭越礼制 的情况。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要求用周礼约束 人们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 能有用八佾的乐舞,诸侯应是六佾,大夫为四 佾,士为二佾。然而,鲁国的季氏身份是大夫, 按周礼,他只能用四佾,他却竟然用了八佾, 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愤然地说:“是可忍, 孰不可忍?”。
(2)从修养主体来看,能实行恭、宽、信、 敏、惠五种品德,就实现了仁。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为人 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待人宽厚,就 会受到大家拥护;做人诚实,就会得到 任用;办事敏捷,就会收到良好效益; 待人慈惠,给人好处,就能够使唤人。 要求人们做一个温良敦厚的君子。
孔子36岁时,齐景公问政于孔子,他对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每个社会成员都 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不为物欲所诱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孔子对僵硬的等级礼 制作了调节,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中庸 思想,无过无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 民”。(传说尧将死时把帝位传给舜,并传给 他治理老百姓的秘诀“允执其中”,以后代代 相传,到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均以 “允执其中”作为执政的准则和做人的规范) 调和上下级别的关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二)士人崛起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一个转型期,中国向 何处 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士人。儒家代表文士、 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 什么是士?士的特点
第一,士在先秦是最低一级贵族。当时阶级分: 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又分:天子、诸侯、 大夫、士。四个等级的形式是封建所致、宗法 使然。 第二、同为贵族,士与天子、诸侯、大夫的区别 在于士没有不动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士也) 第三、士有参政权、参军权、祭祀权,但没有统 治权。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不仅有上下级关 系,同时又互相和睦。“君使臣以礼, 臣侍君以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 兄良弟恭,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是 一种双向关系,而不是后来的三纲, “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 得亡”那种单向关系。孔子的这种注重 人际和谐的思想仍有价值,在韩国和日 本的企业管理里就采用了其和谐的思想。
法家主张富国强兵,争于气力,是最适合 春秋战国争斗局面的现实主张,因此成 为最受欢迎的学说,成了秦国称霸和一 统天下的思想基础。但法家思想中的道 德无用论,过于倚重残酷的法律和强权 的高压,使它很难作为一种长期的治国 策略而存在,所以,汉代以后统治者儒 法并用,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或德主刑 辅。名家即古代的逻辑学家,因为中国 人的务实性思维,把他们的行为视为玩 弄概念游戏,故被排斥。阴阳家的阴阳 五行思想主要影响了中医理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 法)及普遍价值
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条件 (一)礼崩乐坏 (二) 士人崛起 二、儒墨之争(仁爱、差爱与兼爱) 三、儒道之争(有为与无为) 四、儒法之争(德治与法治) 五、四家的普遍价值 一、
Fra Baidu bibliotek
一、先秦诸子百家兴起
(一)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社会转型 西周时代,周天子是天下宗主,礼仪文化的重 心所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公制“礼 乐制度”,其核心是等级制度。诸侯如众星拱 月般拱卫周天子。文化完全由官府控制,“学 在王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历史进 入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日渐式微, 宗法礼仪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王纲解纽,诸侯 争斗,“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政出大夫, 陪臣执国命 。以下犯上僭越礼制的现象很多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互利,用无差等
的爱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强凌 弱,众暴寡,贵傲贱,智欺愚的现实, 虽带有人道色彩,但也不适应春秋争霸 的局面,而且由于其主张爱无差等,也 很难在和平时期适应中国的家族宗法社 会,所以,不能与儒家比肩,后衰落。
道家以“道”的自然无为为出发点,主
张人性返朴归真,无欲不争,反映了对 春秋争斗现实的无奈,所以不可能成为 那时的主流,但其逍遥自由的人生观, 却可以形成与儒家刚强进取的人生观互 补的格局,带有永恒的价值。
读书做官,而且最好是在读书和做官之间游刃有 余,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墨子 为侠指引的路,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 义。历史证明,孔子指引的路是阳关道也是独 木桥。能够荣华富贵,但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阳关道也好,独木桥也好,总归能走。墨子的 路,却是走不通。自食其力没法出人头地,行 侠仗义则不为官方所容。因此最终儒家胜利, 墨家失败。失败者留在过去,胜利者面向未来。 相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都有原则 和底线。孔子明确提出做“君子儒”不做“小 人儒”。墨家的侠只参加防御,不参加进攻, 只支持反侵略战争,不支持侵略战争。都有主 义有操守。
第三、作为贵族,士一般都接受比较良好的教育。 士的教育条件不一定最好,学习的积极性可能 最高。因为他们是最低的贵族,有身份无地位, 有义务无职务,有事业无产业。这就要有本事, 而且非有本事不可。是特别重视教育的人,靠 本事养家糊口。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 务,也是士的使命。为什么? 社会出了问题礼崩乐坏,谁最着急?天子、诸 侯、大夫,因为他们的地位随时都被颠覆的可 能。谁最不着急?士。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最低 一级贵族。所以说,社会剧变,士不着急。 社会剧变,谁最兴奋?谁最有用?社会剧变,谁 最受益?士也。(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如出 身贫寒的百里奚、张仪被秦拜为相)
士人不但想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我问题,而 且能。原因有三:特殊身份、历史使命、精英 意识。 特殊身份——贵族中一员 历史使命“士不可以不弘道,任重而道远”“无 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 世之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精英意识——孟子“天生此民”是为了“使先知 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 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二、儒墨之争 儒与侠
争论产生的原因:1、时代不同,孔子生在春 秋末,墨子生在战国初,孔子温和,墨子激愤 2、立场不同 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 级的。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 子。墨子的立场是平民的,代表体力劳动人民 他提出了十大立场:兼爱(伦理)、尚贤尚同 非攻(政治)、节用节葬非乐(经济)、天志 明鬼(宗教) 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认为从事农工商的都是小 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君子。他自己向往的也 是古代贵族那种高雅而有趣的生活。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衣冠楚楚,一天换好几套衣服,上 课的时候有音乐伴奏,开了春就去踏青郊游等。
孝是子女孝敬父母,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悌是弟对兄的 敬重和顺从。“孝悌”的要求非常符合人道。父母含 辛茹苦,生你养你,兄长处处呵护你,幼时也帮助父 母抚育你,从有恩须报的要求说,你也应该尊敬父母, 敬重兄长,生养死葬。处处听他们的话,按照他们的 心愿去做。做子孙者没有人觉得这样的要求不合理。 而做父兄者,更是拥护这一道德要求,从生活与心理 的需要,他们也会认为这一道德要求合情合理。于是, 这一伦理要求便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然而孔子的目 的并不仅在于此,他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们忠于君主。 由于中国家国同构即家庭组织与国家行政组织一致, 通过长期的培养与驯育,孝悌观念扎根于灵魂中的人, 必然是敬重君主者,所以,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矣。”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的具体含义,父母 死要守丧三年,也叫丁忧在身。墨子反对儒家的厚葬
孔子寻找“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争霸、人民生 灵涂炭的原因,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少了, 人情淡漠,只剩下名与利,于是提出“仁爱” 的思想。如何让人们去爱他人并遵守社会规 范——外在的礼制呢?孔子首先从如何培养家 庭亲情和建立家庭秩序开始下手,如果家庭里 人际之间有亲情和秩序,那么就可以推广到社 会。“仁者爱人”,由爱家人到其他人。推己 及人。 仁的含义:(1)孝悌为仁之本。由于家国同构, 就可以移孝为忠。(中国人更重血缘,所以重 视孝、仁——双向性、义-为朋友等私人性等情 感性,日本更强调“忠”,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报恩等组织纪律性)
春秋战国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 巨人的时代。士人群体应时而生,才俊 辈出。老聃、孔丘、墨翟、孟轲、庄周、 荀况、韩非、管仲、商鞅、孙武、左丘 明、屈原 …… ,群星灿烂,彪炳于中国 文化史册。就学术文化人才出现的密集 度和影响 而论,在世界文化史上,恐怕 也只有古希腊的群哲、西方文艺复兴时 期人才辈出可与比肩。所谓“乱世出英 雄”。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但思想文化 繁荣,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给士人提供了展露才华的机会,士人自 信自傲。
社会剧变,士不着急、士最有用、士最受益,加 起来就是士最牛。为什么牛?因为不论是原来 既得利益者还是新出现的野心家都靠士出谋划 策。所以,从春秋开始诸侯大夫都养士成风。 各国的国王和和卿相,皆卑躬屈节、礼贤下士。 从高谈阔论之子,到鸡鸣狗盗之徒,都在网罗 之列。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贾谊《过秦论》)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 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 陵君魏无忌,他们都养士都在三千人以上。 士为何牛?有本事,无负担(无产者无畏),任 自由。
西周时期,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权力、 财富、文化都被贵族(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尤其是上层贵族掌握而且世 袭,庶人不得参政议政。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有些出身下层的人——主要是 卿大夫阶层,不满足于这种生来的不平 等,要求重新分配权力及其他社会资源。 于是出现了许多以下犯上、破坏等级秩 序的“篡权”行为,周天子的威望大大 下降,诸侯国之间展开了争夺霸主的残 酷斗争,人民生灵涂炭,血流成河,面 对这种社会大动荡,士人如何评价和作 为?
墨子则对工艺制造和工程技术感兴趣,而且手艺 精湛,多有发明。他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感情, 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粗茶淡饭,布衣草鞋,过 苦日子。所以,孔子和墨子同样博学,却多有 不同。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工艺;孔 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 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 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精英与民粹)。 3、代表士人的不同阶层 儒家代表士人的上层, 有贵族气,主要是文士,参与政治,充当智囊 文秘。墨家代表士人下层,有平民味,主要是 侠客,参与军事 儒与侠都需要导师领袖。孔子为儒指引的出路是
参见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225227页。孟尝君与门人冯欢的故事。
先秦士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孟子:民贵君 轻社稷次之 (也有朝秦暮楚不讲操守者,如张 仪之流,屈原的《橘颂》独立不迁;不人道者, 如吴起杀妻),傲气傲骨,在大一统社会建立 后失去,屈服卑躬,甚至是“妾妇”心理,在 唯一的王权面前被选择,被动,人格很难独立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没有现在的社 会分工,知识分子专业化)“皮之不存,毛将 附焉?”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不畏权势、不媚世俗, 服膺真理。知识分子如何保持人格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