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

合集下载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关于古代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完整版ppt课件
1
•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 贡院考试的流程以及级别 • 科举制的利弊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 建议参考文献
完整版ppt课件
2
科举制的起源与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 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是由地方官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 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 影响皇帝的权力。从南北朝开始,频繁的战事导致大量的寒族地主阶级通过战功进入统 治阶层,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败,庶族统治的不断强化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实行,科举制 应运而生。 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 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3
科举的弊端
• 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科举制度创立后,,“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导致了中国 人职业选择上的心态扭曲,时至今日,通过国考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顾 炎武曾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对于心态的毒害——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 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 还能光宗耀祖。《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 取士的时代,姑爷今非昔比了,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 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

高中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详解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科举各级考试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历朝科举制度一览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

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实,关于人才选拔,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筛选的方法。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

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

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三国——两晋: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唐朝: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宋朝: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古代礼仪一、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课件  (共28张PPT)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
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 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 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科举考试PPT课件10张

传承文化
科举考试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 化了文化认同。
僵化思想
科举考试过于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限制了 创新思维的发展。
02 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
秀才科
主要考察儒学经义,要求考生熟读《论语》、《孟子 》等经典。
举人科
除了经义外,还需考察时务策,要求考生对时事有所 了解和思考。
隋唐时期
科举制度初步形成,分为进士、明经等科。
宋元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组织结构 不断调整。
晚清时期
科举制度逐渐衰落,最终于1905年被废除。
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影响
选拔人才
科举考试为各阶层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 台,促进了社会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集中在中央政府,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科举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考生因作弊被抓而剃发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为了作弊会采取各种手段,但一旦 被发现,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剃发以示羞辱。
考生因紧张而晕倒
科举考试对考生来说意义重大,有些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因为 紧张过度而晕倒,甚至有些考生因此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 试。
科举考试的历史事件与传说
科举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进士科
最高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察文学、诗词、历史、政治 等方面的知识,难度最大。
科举考试的考试形式
笔试
考生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内容多为主观题,要求 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 。
科举考试的题目类型与难度
1 2
策论题
要求考生就时务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强化应试教育倾向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高压渣油泵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齿轮式渣油泵、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GZYB高精度齿轮泵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官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是由朝廷任命的。

官职从低到高,可分为九品官、六部官和九卿等。

九品官:九品官是指从九品中正到九品左右丞等职位。

九品官大多是地方上的官员,管理城市、乡村、兵部等部门。

六部官:六部官是指从正五品卿到正九品员外郎等职位,六部官负责朝廷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九卿:九卿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殿中侍御史等职位,九卿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的各个部门。

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科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举、会试和殿试。

课举:课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层筛选。

凡是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要通过课举考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课举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二层筛选。

凡是通过课举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试一般在省级城市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等。

会试由主考官负责,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后一层筛选。

凡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考试。

殿试考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有机会被授予功名。

官职与科举的关系: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科举是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晋升官职的通道。

官职和科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了解官职科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童试(即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员,秀才、秀士, 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正统元年(1436年),设提调学校官, 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可带方巾、穿蓝袍。 注: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 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 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一、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
二、征辟制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 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 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 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
•开始:隋炀帝初年 •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总计:约1300年 •录取:约10万名进士(98749人,诸说不同) •状元:约600人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创立:隋朝
➢ 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 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择 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 官职。释褐试。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宋朝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 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 ➢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 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 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 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 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 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武 举由兵部主持;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唐朝
➢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 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 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 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科 中

举 古

制 文
化 常
度 识

MING LAN
学习目标:
1.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2.熟悉科举制度诞生与发展的历程。 3.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
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 叁 贰 壹






一、察时举期制
发展及举荐过程
周代
三年一“大比”,将优秀人才贡于周王。
春秋 战国
基层逐级察举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战国时,地方官 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 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乡举里选,察举孝廉、秀才。 初选:按身、德、材、行标准 汉 考核:再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等条款进行 考核,最后还要“策试”,皇帝亲览其策。 选中者称“孝廉”“秀才”,授以州郡直至中央官位。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 汉代--察举与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代--科举制
一、察举制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 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 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要的选官制度。
如:《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科举制度概说
定义: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发展: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人。
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
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
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一、察宋举代制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 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 祐四年登科录











录 代
选 官 用 官 制 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历程。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荐举、 考试。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因 此,隋唐以后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僵化与废除: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察举制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一、察举制
明清科举三年一科。明共开科83次,清开科112次。考试程序 分四级:
一、察举制
宋代科举人数
据《文献通考》卷32〈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时代取士最多是开宝六年,进士11人,再试取16人,共27人,又
诸科96人。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人,诸科774人。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人,诸科522人。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485人。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561人。
原则: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 影响:(1)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 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 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 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