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1(定)---经典课件解析---高中语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察时举期制
发展及举荐过程
周代
三年一“大比”,将优秀人才贡于周王。
春秋 战国
基层逐级察举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战国时,地方官 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 国君或有关部门的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
乡举里选,察举孝廉、秀才。 初选:按身、德、材、行标准 汉 考核:再按贤良方正、孝悌力田、明经明法等条款进行 考核,最后还要“策试”,皇帝亲览其策。 选中者称“孝廉”“秀才”,授以州郡直至中央官位。
科 中
国
举 古
代
制 文
化 常
度 识
之
MING LAN
学习目标:
1.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2.熟悉科举制度诞生与发展的历程。 3.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重难点:
积累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提高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 叁 贰 壹
科
科
举
举
考
制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僵化与废除:明清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察举制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一、察举制
明清科举三年一科。明共开科83次,清开科112次。考试程序 分四级:
试
的
的
诞
流
生
程
与
发
展
古
录 代
选 官 用 官 制 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展历程。历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荐举、 考试。但自三代至魏晋的荐举,基本上并不成功。因 此,隋唐以后考试成为主流,而以荐举辅之。
古代选官用官制度
原则: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 影响:(1)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 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 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 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 “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 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
➢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 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 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Biblioteka Baidu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武 举由兵部主持;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人。
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
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
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一、察宋举代制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 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 祐四年登科录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宋朝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 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 ➢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 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 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 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三、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重要的选官制度。
如:《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科举制度概说
定义: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发展:它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童试(即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员,秀才、秀士, 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正统元年(1436年),设提调学校官, 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可带方巾、穿蓝袍。 注: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 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 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举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 汉代--察举与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唐至清代--科举制
一、察举制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 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 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一、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
二、征辟制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 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 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 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完善:唐朝
➢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 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 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 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一、察举制
宋代科举人数
据《文献通考》卷32〈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时代取士最多是开宝六年,进士11人,再试取16人,共27人,又
诸科96人。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人,诸科774人。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人,诸科522人。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485人。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561人。
一、察举制 科举制度始末与录取进士人数
•开始:隋炀帝初年 •结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总计:约1300年 •录取:约10万名进士(98749人,诸说不同) •状元:约600人
一科、举察制举度制的创立:隋朝
➢ 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 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择 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 官职。释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