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undance); (4)群落的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空间结
构 (space structure)和群落的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5、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相互适应-- 相 对稳定;
外界因素变化或者内部矛盾爆发--生态 演替。
二、种类组成相似性与边缘效应
(1)生物群落中一种生物(捕食者)吃另一种生物 (被捕食者)的现象。Predator to prey.
(2)寄生现象(Parasitism):也是一种特殊的捕食现象。 Parasite to host.
(3)同类相食(Cannibalism)是一种特殊捕食现象,即 捕食者与被食者属于同一种类,这种现象在海洋生 物中也是常见的。同类相食的生物学意义:保持种 群稳定;保证食物供应。
白鳍真鲨 黄金宝螺
知锦芋螺
食性特化(specilization)的适应意义 动物食性的特化程度: 表示动物取食的食物种类的多少。取食 食物种类越少(狭食性动物stenophagous), 其特化的程度就越高;取食的食物种类越多
(广食性动物euryphagous),食物的特化程度 就越不明显。
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其对生活条件和种间食 物竞争的适应,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1、相似性系数(index of similarity):是测量群落 间或样方(plot)间种类组成上的相似程度的指标。
其中:
S 2c 100 ab
a:样方1中的种类数; b:样方2中的种类数; c:两个样方共有的种类数。
2、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群落交错区(ecotone)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称为 群落交错区或称群落边缘带、生态过渡带。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 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概述
一 、生物群落的定义及特征 1、 生物群落(Community)
在自然界的特定空间和特定时间内有一些不同 物种种群彼此间相互密切联系,相互依赖制约的自然 集合体或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2、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
生物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改变速率、抗干扰能力、系 统稳定性、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资源竞争 等方面都具脆弱性(frangibility) 。
三、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作用
1、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其 数量或生物量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多。它们对维持群 落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2、关键种:群落中有的种类对决定其它大多数种类在群 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称为关键种。 多数关键种是通过捕食过程对群落组成发生作用,因 此它对维持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2)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
度,称为边缘效应。
(3)群落交错区特点: • 交错区内可能包含一些临近群落内具有特征的
种类和仅生活于交错区的生物,其能量流和物 质流具有特殊性。所以交错区具有“过滤膜” 和通道的作用,调控物质流、能量等生态流及 生物在系统内的流动。
1、特化程度是动物对不同地区食物丰富程度和 稳定性的一种适应,因此与动物的生活范围和 地理分布有关。
舌尾海牛
三疣梭子蟹 梭鱼
金枪鱼
2、按取食方式分 : (1)滤食性动物(filter feeder)
包括:主动滤食(active filter feeder):鱼类; 被动滤食(inactive filter feeder):贝类。
(2)捕食性(或掠食性)动物(predator) :鲨鱼。 (3)啮食性(或啃食性)动物(grazer):各种海螺。 (4)食沉积物动物(deposit feeder):多毛类,海参。
生物群落←→环境=生态学
3、生物群落的组成:
广义上,包含特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 实际应用中,视研究目的选择群落(例如微生 物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等),其它视作 该群落的环境因子。
4、 生物群落的属性 只有在群落水平上才表现出来的属性,包括:
( 1 )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 2 )控制群落特性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 3 )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丰盛度(relative
(一)海洋动物摄食的基本类型和食性分化
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1、按照食物的性质分: (1)植食性动物(herbivore):橈足类,海牛; (2)肉食性动物(carnivore):海星,金枪鱼; (3)食碎屑动物(detritivore): 底层鱼类,蟹; (4)腐食性动物(saprovore) :鱼类,蟹; (5)寄生性动物(parasite):车轮虫; (6)杂食性动物(omnivore):梭鱼。
复的。
第二节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 种间关系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营养关系(即食物关 系)上,也表现在生存空间及其他方面的相互依 赖,相互上,如竞争及各种共生现象。
种间关系的意义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把群落中各种生物联系
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群落中的 物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种间关系内容
一、种间食物关系 二、种间竞争和生态位理论 三、共生关系
一、种间食物关系
食物的重要意义: (1)食物是生物界种间关系的主要内容; (2)食物联系是生物群落的基本联系; (3)食物联系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之一; (4)食物联系是动物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
最基本、最普遍的联系。
捕食现象(Predation):
3、冗余种: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 物种所取代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并非真正的“多余”。
四、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1、季节演替(seasonal succession) 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
类组成(主要是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 这种季节变化叫季节演替。 2、 季节演替的原因 (1)外部因素(环境的季节波动,营养盐、温度、 水的运动、密度分布等变化); (2)生物的生态特征( 生物耐受性、生长速率和 竞争特征以及作为捕获物的适宜性等等)。 3、季节演替的特点:演替的基本过程是周期性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