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科学学科的中小学衔接策略探微
原 因加以解 释和 推测 的过 程 , 教学 中有意 识 地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 作合适 的归
弱 。物理知识 的抽象性也 给学生 的学习带来
了一定 的难 度 , 学生 在遭受 学 习 的挫折后 容 易丧失对物理学 习的兴趣和热情 。而小学科 学教学侧重于 思维 和能 力 的培养 , 在科 学概
另一方 面, 小学 科学 在 整个 小学 阶段 总
共 只有 1 2 4 个科 学概念 , 而这些 核心概念 , 有
时还 会 被 教师 在 课 堂 活 动 中忽 视 。也 就 是 说, 小学 阶段学生重点体验 的是情感 、 态度和
没有 明确学 习动机 因物理难学 , 导致缺乏 学 习兴 趣 没有掌握 学习的方法 学 习习惯不佳
( 二)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脱节
一
1 .注重学生学 习兴趣 的可持续发展 。 美国著名 的归 因研 究者韦 纳( ie) B We r n 认为 , 归因是指 个 体对 自己或他人 的行 为 的
方面, 中的物 理教学 由于具 有较 强 初
的指 向性 , 往往侧重 于科 学知识 的传 授 , 而在
力、 描述能力 以及根 据观 察结 果进 行解 释说
科学素养方面的基础较差 1 8 4 不喜欢物理老师 的 教 学 方 法 2 O
从 中可 以看 出 , 生物 理学 科学 习 困难 学 的主要 因素有 两项 : 习兴趣 的缺失 和科 学 学
素养的匮乏 。 二 、中学物理和小学科学的脱节 ( 一)教 学内容和难度上的脱节
4 4 16 3 6 0 4 2
2 2 6 % 8 3 % O 2 1 7 4 1 0
价值观等 目标 , 在学 习新 知 时有时 会缺 乏应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知识体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
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1、相互之间的忽视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
”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
”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
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
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
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
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
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规划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规划研究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是教育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教育的衔接指的是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衔接点的研究,研究如何使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有机衔接,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和发展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和评价方法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策略规划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策略规划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基础。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需要统筹规划中小学各个学段的科学教育内容,确保内容的有机衔接。
具体策略如下:1.明确知识结构的框架: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难点和重要概念,确保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顺畅衔接。
2.划分学科教学单元:将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划分为多个学科教学单元,每个学科教学单元的内容紧密衔接,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学习。
3.梳理教材内容:对中小学科学教材进行梳理,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中小学不同学段逐步掌握并扩展科学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规划教学方法的衔接是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手段。
要实现教学方法的衔接,需要在中小学教育中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具体策略如下:1.启发式教学法与问题导入法的衔接: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更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能力培养,可以逐渐引入例题和实验作为教学手段。
2.实践探究与理论知识的衔接: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注重实践探究和理论知识的有机衔接。
可以在小学阶段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则注重实验设计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评价方法的衔接策略规划评价方法的衔接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环节。
评价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
中小学科学教学合理衔接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学合理衔接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小学科学教学在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要求相关的科学教师能够正确掌握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于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建立对科学课程的学习自信心,做好中小学科学教学的合理衔接,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本文通过对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发掘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探究出合理的科学教学衔接策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学教学;合理衔接引言随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小学科学与中学科学在课程规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本质性的教学方向都以全面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和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精神,并夯实学生的科学理论基础。
而过渡到中学科学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动态变化,围绕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中小科学教学得到有效合理的衔接。
一、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差异(一)科学教学模式的不同中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出现偏差。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通常以创设轻松、活泼、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初步感知,课堂教学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要教学模式,学生要回答的科学学习问题难度也比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而在中学阶段的科学教学频率和教学速度较快,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会更多发散学生的科学思维逻辑,提出的科学学习问题难度也比较高,部分学生由于尚未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思维中跳脱出来,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科学教学目标的不同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会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在描绘、观察、记录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科学教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的科学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能够用简单的科学语言进行科学结论的复述。
【精品】浅谈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
着眼衔接突破瓶颈——浅谈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摘要:伴随着小学科学课程逐年被重视,如何使中小学科学有效合理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需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
针对中小学科学衔接中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标准、教材版本、知识体系等三方面着手,分析衔接现状,探讨解决策略,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出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衔接一、剖析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目标、理念、内容等各方面都存有共性。
在目标上都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理念上都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
在内容上都细分为生命领域、物质领域和地球与宇宙领域。
虽说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但也不乏不同之处。
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而初中科学课程是在小学科学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是科学入门课程。
[1]“启蒙”和“入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由“启蒙”到“入门”,循序渐进,合理衔接。
二、解析中小学科学教材版本有教师认为,小学与初中科学教材不配套,导致概念交叉重复,缺乏逻辑性,缺乏连贯性,教材版本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科学教学衔接[2]。
笔者统计了台州市中小学4门课程的教材版本如下表(表1):表1台州市中小学各课程教材版本对比表从表1可知我市小学和初中教材基本都选用人教版。
两套教材由同一组(或两组交流频繁的)编委所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衔接,最大限度减少知识的重复教学。
唯独科学,其中小学科学是教科版,而初中科学却是浙教版。
由于科学课程的特殊性,开设该课程的地区较少,造成可供选择的教材版本有限,暂无同一版本的中小学科学教材。
但也不必过于纠结版本问题,结合地方实际,不同版本的中小学教材搭配效果可能会更好。
以我省中小学数学为例,全省小学数学大多选用人教版教材,初中数学基本都使用浙教版,只有我市初中使用人教版。
再以宁波市科学为例,小学科学使用教科版,而初中科学却使用华师大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索的策略研究方案和总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索的策略研究方案和总结一、研究背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科学教育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要通过探究活动来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索的策略进行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的有效探索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研究内容1. 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索的策略进行理论研究,包括有效探索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2. 通过调查和观察,了解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基于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探索策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和实施所设计的有效探索策略,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5. 对所实施的有效探索策略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索活动的实际情况。
3. 实验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和实施所设计的有效探索策略,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4. 反思总结法:对所实施的有效探索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2个月):进行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
2. 第二阶段(第3-4个月):设计有效探索策略。
3. 第三阶段(第5-6个月):实施和应用所设计的有效探索策略。
4. 第四阶段(第7-8个月):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的有效探索策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解决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
03
实践。
对未来科学衔接教育的展望
加强科学衔接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一步研究科学衔接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 价指标体系,推动科学衔接教育的持续发展。
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提高科学衔接教育 的质量和效果。
中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01
相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入和
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实验教学缺乏
02
部分学校存在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师短缺等问题,影响了实
验教学的开展。
教育衔接不畅
03
中小学科学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存在重复和脱节现象。
03
科学教育衔接的内涵与特点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科学衔接教育理念 和方法,促进我国科学衔接教育的创新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技术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 关注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VS
详细描述
技术的衔接教育应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和实践性,通过对不同年级教材的分析和 比较,找出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技 能,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实现技术知识的顺利衔接。同时,应该 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 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知识和技能。
加强科学教育实验设备的建设
要加强科学教育实验设备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和条件,让学生能够进行各种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对科 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完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操 作;
加强实验设备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的研究
浅谈初中小学科学衔接教学新课程实施后,把初中三个年级依次称作七、八、九年级,虽然在体制上进行了初步的衔接,但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方面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目前中小学之间的衔接还是处于一种学生个体的自然连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互异性。
我们中学科学教师在认识到中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后,可以在策略上思考怎么衔接?怎么正确衔接?我们需要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到合理衔接。
我主要从下面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导。
一、从横向和纵向了解与科学有关的知识,避免知识体系的重叠。
作为我们初中科学教师要去多了解小学的科学知识以及历史与社会中地理部分的知识,如果我们不了解小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就会出现不管小学科学教了什么内容,我们都是重头再来教一遍,这样虽然浪费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并没得到多大的提升。
例如:《温度的测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水的浮力》、《能量的相互转化》、《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容液》等一些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的知识点不会比初中少、难度也差不多。
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去思考和探讨,否则将导致初中的教学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
下面我主要把与初一有关的知识展示给大家了解一下。
如:初一第一章《科学入门》包含了科学并不神秘;走进科学实验室;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科学探究这五节内容。
在小学在实验操作方面已经要求的有;如:用试管给液体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酒精灯的使用;滴管的使用等。
对于小学的科学实验我向学生了解一下,反应出来时有的学校是几乎不做实验或很少做实验的;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差别很大。
所以走进科学实验室这节内容我们除了进一步地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外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而《温度的测量》这节内容在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这一章的《温度和温度计》以及《测量水的温度》这两节内容中已经学的很详细,难度跟初中差不多,现在我们一起简单看一下教材。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与延伸
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教材衔接与延伸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帮助他们建立了对自然世界的基本认知。
然而,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科学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延伸。
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教材的衔接与延伸,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衔接的重要性教材衔接是指不同年级的科学教材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如果教材衔接不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断层,导致学习困难。
因此,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教材之间的衔接,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二、教材衔接的方法与策略1. 渐进式教学渐进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入深地学习科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从观察和描述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然后,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和解释,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教材的衔接。
2. 知识融合知识融合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将生物、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通过这种知识融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全面和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
三、教材延伸的重要性教材延伸是指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和拓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教材内容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延伸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材延伸的方法与策略1.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是教材延伸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而小
学科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小学科学教育和低幼教育之间的衔接密不可分。
在小学科学教
育中,如何顺利地实现与低幼教育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三个方面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低幼教育之间的衔接应该是有序的,有前后的逻辑性和连
贯性。
在低幼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讲故事、观察实物、模仿实践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观
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该继续延续低幼教育的教学特点,设
计一些与观察、实践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科学教育的学习
模式。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与低幼教育之间的衔接应该是渐进的,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学习兴趣。
在低幼教育中,教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的方式,通过展示和示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适度调整教学方式,采用
一些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理解的方法,如游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这
样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低幼教育教学方式到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方式的衔接。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国内外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与经验•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构建•策略实施及效果评估•结论和建议目录01研究背景和意义1 2 3随着国家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如何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了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
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科学教育的需求逐渐转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学习。
学生学习需求的转变现有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现行科学教育的不足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使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科学与技术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提高科学教育质量通过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研究,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科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02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现状及问题小学科学教育现状01小学科学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02小学科学课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科学知识。
03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初中科学教育在初中阶段占据了重要地位,学校和教师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初中科学课程设置较为系统,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科学知识。
初中科学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和实验操作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初中科学教育现状小学与初中科学教育衔接的问题教学内容脱节01小学与初中科学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在升入初中后需要重新学习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差异02小学阶段注重探究式学习,而初中阶段注重知识传授和实验操作,教学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适应不良。
科学的幼小衔接心得体会
科学的幼小衔接心得体会一、背景介绍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过渡阶段。
在这个过渡时期,学生需要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的要求,构建稳固的认知基础。
科学的幼小衔接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科学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环境,避免因为突然改变而产生学习适应问题。
同时,科学的幼小衔接也能够建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为未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课程衔接:设计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让幼儿在幼儿园就能接触到部分小学知识,逐渐过渡。
2.强化学习动机:利用游戏、故事等形式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间有效沟通: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4.重视个性发展: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不同,需要个性化辅导和关怀。
5.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监督孩子的学习进展。
四、实践体会在实践中,我发现科学的幼小衔接对于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适应能力非常有效。
通过课程衔接和教师的合作,幼儿在过渡时期更加顺利地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有所增强,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
同时,与家长的密切合作也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关怀。
因此,科学的幼小衔接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学习兴趣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五、总结科学的幼小衔接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有效的课程衔接、强化学习动机、教师间有效沟通、重视个性发展和家校合作等策略,可以更好地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环境,全面发展。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能够不断改进幼小衔接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与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心得体会与教学方法
另外,我还注意到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提问很多,因此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一起进行探讨。
我发现,当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时,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更加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我也在课堂上加入了一些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
例如,我让学生分组进行科学知识竞赛,或者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活动不仅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而且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了科学知识。
总的来说,我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热爱,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故事、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中去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要更加注重学生问题的引导和课堂氛围的营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相信在今后的科学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爱上科学,爱上学习。
抱歉,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完成这样多的字数。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规划研究
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规划研究引言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是指在学生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学生科学学习的持续性和顺利过渡的问题。
这一过程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规划来实现科学教育的衔接。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规划。
一、课程设置的策略规划1.渐进性的学科内容设计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学科内容的连续性,让学生能够从上一阶段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和扩展。
为此,可以通过调整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来实现渐进性的学科内容设计。
例如,可以在高中教材中对初中内容进行回顾和扩展,同时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实验,以适应高中科学学习的需要。
2.跨学科的学科内容整合3.引入前沿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引入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最新的科学发展。
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学术讲座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策略规划1.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学习方法,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观察和调查活动来让学生亲自进行科学实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
2.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中小学科学教育中,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团队实验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普遍。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低幼衔接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小学科学教育与低幼科学教育
之间的衔接则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学科
内容的延伸、教学方法的转变、学习兴趣的培养三方面进行浅谈。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在低幼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延伸。
低幼科学教育主要是通
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这为小学科学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小学阶段,学科内容的延伸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从低幼科
学教育中所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更深入的科学内容。
通过
学习科学原理、进行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幼科学教育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而小学科学教育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
教学方式和实验活动,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还可以组织科学俱乐部、科学
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中小学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策略
中小学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策略小学科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
现行的教学体制实际上小学、初中从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扫门前雪。
由于中小学教师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感到很不适应。
近年来也有部分地方的教师开始关注中小学科学衔接问题,然而,势单力薄无法进行区域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不管怎样,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认为应该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将对学生适应初中的新环境大有帮助。
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
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
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重在实验的规范操作、问题的自我思考和解决、自觉记录学习要点、自觉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
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点。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够自觉有效地学习研究。
学生进入初中后就能更快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地学习。
策略一:注重科学观察和规范实验的培养对于初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尤其重要的是对现象的仔细观察。
所以,在小学期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让学生遵循观察规律,掌握观察顺序,学会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
要求学生注意事物变化的细节,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要求同存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初中的实验观察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有很大的差别,初中科学实验则注重实验的规范操作,小学则重视实验过程的体验。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与初中科学实验器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替代性很高,给学生配置的工具袋中的器材质量很差,标准很低;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自主实验、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教师要进行规范性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认真观察。
在实验器材使用方面,尽可能使用仪器室的标准仪器,让学生学会使用标准仪器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养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实验的习惯;实现中小学生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的衔接。
小初科学学科实验教学衔接交流研讨学习心得
小初科学学科实验教学衔接交流研讨学习
心得
近日,学校在教学楼进行了一次小初科学学科实验教学衔接交流
研讨学习活动,我受到邀请参加了其中。
研讨学习时,我们首先进行了小组讨论,要求每个组员在固定时
间内完成指定的话题,并参与讨论分享,这对增加学生对科学教学的
理解和深入了解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专题讲座,老师
仔细讲解了科学实验的原理,把理论和实际贴近,让学生真正用心体
会科学的魅力,加深对实验的把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此次实验教学联接研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交流学习平台,学生不仅有机会在这里获取科研知识、学习科学实验技术,还可以借
此提升沟通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此次研讨学习中,我受益良多。
首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
以互相交流自己对科学学科的理解状况,由此可以发现和消除自己学
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这对自身科学学习水平提升有很大帮助。
其次,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获得更直观的知识,增加学生对实验知识
的理解,提升自身实验技术,避免科学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最后,我希望今后学校可以更多开展这类实验教学联接研讨学习
活动,不断改善实验教学的质量,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也希望自己可以不断继续学习和积累,有所收获,从而实现事业上的梦想和人生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论文之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策略研究萧山区云石小学沈辽论文摘要: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必须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注意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做好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注重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关注小学生科学习惯的养成,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我们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作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努力。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知识体系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小学科学是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
但目前存在的现状是: 1、相互之间的忽视对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很多时候可以一句话:“这些东西到初中,你们就会学到的。
”初中科学教师则认为:“不管你小学科学教师怎么教,我初中科学教师都是重头再来,当你小学没学过。
”课程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中小学科学教师相互之间的陌生不信任,导致中小学科学教师变成两个陌生的团体,互不往来,互不探讨,互不研究。
2、知识体系的重叠中小学科学有些课文题目甚至是一样的,内容也很相同,或者很有联系,如《月相变化》等课,初中也有这课,小学也有这课,甚至教学内容都很相仿。
如何衔接中小学科学知识体系,怎么考虑这些知识体系的重叠和互补,需要老师们的探讨,但由于团体之间的陌生,导致小学学得过深,或者学得过浅,初中或者重复小学的教学,或者初中脱节于小学科学教学。
从科学的本体知识看,小学知识需要跟初中接轨,不能在小学阶段给学生建构一些错误的科学概念。
初中老师对“重量”一词非常的敏感,而学生就是带着“重量”进入初中段的。
小学教师本体知识的缺乏,教育程度的参差不齐,也使一些科学概念出现理解性的错误。
3、能力之间的断层初中由于教学指向性,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缺失。
而小学科学目前很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概念上,并不多,整个小学阶段才142个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但往往受条件限制,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
4、情感态度的错位从情感态度来看,小学科学塑造学生一种科学习惯,养成学生对待科学的兴趣、态度。
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很重要,很多小学教师认为,对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培养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是第一位的。
但进入初中科学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漠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会从天堂掉到地狱。
站在小学科学的角度来看,认识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认识到中小学科学衔接的问题后,可以在策略上思考怎么衔接?怎么正确衔接?我们需要把握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合理衔接。
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小学科学教师正在对中小学科学衔接展开研究,而初中科学教师还麻木的站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讲台上。
一、把握科学概念的清晰与模糊小学三到六年级的142个科学概念,我们都要清晰的给学生建构。
什么是晶体,什么是纤维,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浮力等,不仅能让学生懂得,更让学生了解教材中科学概念的前后联系,特别是单元的知识线索,以及各册之间的相互延续。
让学生明白物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等在小学科学中的科学体系分布。
1、沿着科学概念的发展,设计建构活动。
每个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经验,学生探究等于自己的意义建构。
如《昼夜交替的现象》,整个单元都是让学生慢慢建构,不需要你在单元起始课里就说明白,从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开始,到《证明地球在自转》,然后学习《谁先迎来黎明》,一系列清晰的科学线索,而我们需要理解整个小学科学概念建构的线索。
有些科学认知的线索,放到了初中科学教育,比如小学阶段学了很多种类的动物,但涉及动物的清晰分类,是在在初中第一册的43页。
2、根据小学科学的启蒙特点,注重“点的清晰与面的模糊”。
小学阶段的科学知识究竟学到什么程度?是不是越深越好,或者是以探究为主,不用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呢?我们自然想到,初中的科学知识体系又是怎样的。
有些知识需要在初中里涉及,有些知识却由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完善的。
如六年级《放大镜下的晶体》,我们让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非晶体往往是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
而不需要让学生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这个本质区别初中里会讲,而我们小学里也很难讲清楚,即晶体的熔点是一定的,初中科学也不用讲单晶体和多重晶体、以及有机晶体等,这是学生高中里所要学的,而晶体的各向异性和非晶体的各向同性、临界分切应力等要学生到更高阶段才能学到。
科学教师确切的把握本学段的知识深度,就可以了,探究越深越好、知识建构越完善越好对小学阶段来说有局限性。
学生不用很清晰的明确晶体概念的建构,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认知模糊。
小学科学阶段有“重量”一词,教师必须知道“重量”是不严谨的,“重力”、“质量”才是真正的科学概念,我觉得与其在初中阶段让科学教师骂,还不如在小学阶段区分一下,让学生明白我们说的重量,其实是“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公斤,三年级《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还是将学生向“质量”方向引导。
到了五年级测重力、摩擦力、拉力、浮力则向力方向引导,教师可以讲解弹簧秤一边的单位是牛顿,是力的单位,我们可以仔细观察教材,教材中的弹簧秤其实一边是克、另一边就印着牛顿,教材上既然印上去,教师就讲清楚。
小学阶段对“电”的认知,也限于模糊阶段,但教师必须知道“电流”、“电压”、“电阻”概念,知道电池的串联是增加电压为主,电池的并联是增加电流为主,导线的长短涉及电阻问题。
小学生对“浮”的认知,往往是将物体浮在水面上才认知为浮,其实,到了初中里面,学生就会接触到“悬浮”,他们才会明白,只要物体不触及底部,都算是浮。
还有“月食”,学生往往认为月食被遮住的部分是黑的,其实到初中阶段说明了,月食时候,月亮被遮住部分是古铜色的。
当然,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模糊处理,模糊的界限是不给学生错误的认识,如果个别学生要求清晰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后跟他交流,让他明白一些较深的理解,这样,既有阶段的让学生能掌握小学科学知识体系,又有效接轨初中科学教育。
3、注意课堂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往往不完整,导致学生的意义建构没有条理,影响学生。
教师不能讲一些绝对的话。
如“能”与“不能”,“XX不能溶解”、“XX不能导电”。
教师需要训练完整语言,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在四种材料比较吸水性后,教师往往会说:“木头容易吸水,纸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就漏掉了一个前提“在我们比较的四种材料里”,有些木头结构紧密,也很不容易吸水的。
教师应该完整的讲,讲清楚前提,这样,在课堂里就不会发生“油比水重”、“塑料的韧性好”、“金属的硬度好”等不完善的说法,学生也容易说得完整有条理。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明确小学阶段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概念体系,并拥有相关深厚的本体知识,至少要比学生多了解一个阶段,至少要得了解初中的科学知识。
二、思维的取向与延伸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同课名现象,甚至内容都差不多。
如初中里有《温度的测量》、《声音的发生与传播》、《水的浮力》、《能量的相互转化》、《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等一类课文,跟我们小学阶段的很相似,我们研究这些课文,发现知识并不比小学阶段的多多少,关键在于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同,五年级《证明地球在自转》与初中《地球的自转》,我们需要把握住,小学阶段是在培养学生的证据与假说,一种推理能力,一种演绎思维能力,而到了初中的《地球的自转》,则更侧重于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段的学生,他们前概念的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性不同,给我们的课的定位也不同。
在小学科学教育阶段,我们不仅要顺着小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为初中科学的思维培养做铺垫。
1、“过程与结果并重”,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在上课时,我们很喜欢学生正确的答案,往往忽视了实验现象跟实验结果的联动。
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完整过程。
《它们吸水吗》第一个环节,学生回答“纸容易吸水,木头也容易吸水,塑料和金属不容易吸水”,我感到很满意了。
但后来想,过程和结果是并重的,怎么能忽视现象呢?我们得让学生有整体的思维过程,所以,先问学生:“你们小组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将现象完整表达后,教师再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有效联系起来。
教师逐步的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实验里,会更加关注现象与实质的联系,学生的思维过程就完整了。
2、从“表象—表象符号—抽象符号”,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喻伯军老师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从表象认识到事物本质,需要过渡,过渡任务就落在表象符号上,我们在一些课堂里,有效运用表象符号,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在《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当水滴在材料上面后,我们这样建:学生就能顺着表象符号的发展,思维就深入了。
其实,学生归纳造纸:也就是打散纤维再重组纤维的过程。
3、给予情境,触发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给学生观看古代造纸的视频短片,固然能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造纸的方法与过程,而且培养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观。
但如果后面再放一个现代造纸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发现“人力-机械”过渡,不仅为六年级的机械单元埋下伏笔,而且学生欣赏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气息。
在思考现代造纸术跟古代造纸术时,学生还会发现制造方法是差不多的,是纤维的打散与重组过程。
如果让我再深入挖掘,我甚至会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最先进的造纸机械是进口的,为什么呢?学生会深入思考: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现在科学技术—造纸技术严重落后,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去振兴国家。
这样的情感态度熏陶,难道不需要么?4、追问学生,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它们吸水吗》一课中,学生很容易误识“容易吸水的材料好,不容易吸水的材料不好”。
前几节课也一样,“硬度高的材料好,硬度低的材料不好……”,教师提问:“容易吸水的纸比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吗?”,学生回答:“是的。
”教师举起纸盘或纸杯“那它们是用哪种纸做的?”学生思维顿时触墙,他们就思考:哎,还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很多人就扭转过来,“老师,是不容易吸水的纸好。
”教师在出示餐巾纸,“那它是用不容易吸水的纸做的吗?”学生又楞住,这时,聪明的学生才提出:一样好,各有各的用途。
教师继续追问:“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呢?还是不容易吸水的材料好?”学生就马上从“纸”迁移到了“材料”。
《它们吸水吗》其实深入探讨的“它们”是材料,不仅仅是纸,而且“它们吸水吗”更深入的理解就是:我们利用和改造材料的吸水性,用于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