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

王中亚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带来了语文教育任务的深化与创新,这就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需要确立新的评价标准。新标准应重视对课堂质性的评价,宜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16年9月13日上午,历时三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在北师大举行,会议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会议具体确立发布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共含18个要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些要素正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培养和发展,是所有语文教师应重视和努力探究的新领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势必带来语文教育任务的变更,新的任务需要采用新的语文教学新策略来完成,而“教学评价则是现代教学的决策手段”,研究、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文课堂评价标准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育任务的再认识

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总之,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自在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用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的观点来概括就是:“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又赋予了语文教育更深层次的任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构建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入探究,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成为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二、新课标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要求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核心环节。新的语文教育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明晓核心素养理念赋予的课堂新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操作并完成它。分析、研究新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的内涵,不难发现其对语文课堂大致有如下要求:

理、情感等方面动态地去考虑,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具体地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课堂环境是否和谐、民主。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赞可夫说过: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出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上课堂,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唯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消除心理压力,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才能精神振奋,创造力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要形成良好教学氛围,关键在于老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应保持和学生在人格、情感、心理上的平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最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既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

2、思维训练是否有梯度与层次感。

目前的语文课堂存在有思维空白的缺陷,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了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二是老师的提问学生答后不注重引导或不作恰当的评价,容易形成学生思考的麻木。

叶圣陶说:“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即入更深。”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教学设计是否体现语文特质,具有启发性、逻辑性、发展性。

语文课堂在操作中应有运用朗读、讨论、自由表述等常见方法,离开了这些方法,课堂往往难以支撑。

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讨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语文课堂不应成为老师单极表现的舞台,更不应成为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学生应有自动表述的权利和机会。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如此才能真正地激发兴趣。

4、课堂是否有师生情感的融通与全身心地投入。

教师职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情感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自身的情感、审美情趣,观念与行为不自然地都会在课堂中得到一定的展现,同时作为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又使他不断地调控自己,因此师生情感上的融合又更易出色地展现自己的个性,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而造成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5、是否注重学生回答的个性化,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语文课堂要让其焕发出活力,有生气,就需要我们教师放弃“标准化”的统治思想,如对任何内容都“五花大绑”,循规蹈矩,这本身就违背了人文科学极具模糊性的特点,一味地追求自然科学的精确,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体现,不要过多地注重结果,而应关注其过程。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多地取决于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语文教师要敢于对教材、教参作创造性的取舍与补充,这样才能有鲜活的水出现,课堂才有生气。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客观的课堂评价,在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评价,其地位越来越高,教师的评价能体现师爱,体现道德情感,体现科学精神,更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课堂评价的标准还有很多,上文仅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必须显现的几个基本特征作的一些粗浅的评论。课堂永远是我们教师发挥心智的主战场,保持她的活力,焕发她的光彩,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学研究者去探索,挖掘。

参考书目:

1、《教学评价论》范晓玲著,湖南教育出版社

2、《教与学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语文教育书简》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4、《爱弥儿》卢梭,商务印书馆

5、《和教师的谈话》赞可夫,教育科学出版社

6、《陆九渊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