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案例
可可产业与完全竞争案例
![可可产业与完全竞争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83d71e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4.png)
可可产业与完全竞争案例[object Object]可可产业是一种典型的农产品产业,其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竞争。
完全竞争是一种市场形态,其中存在着许多小型企业,产品是完全同质化的,并且市场进入与退出自由。
本文将以可可产业为案例,探讨其与完全竞争的关系。
可可产业是指可可豆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可可豆是一种重要的原料,用于制造巧克力、饮料等食品,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可可产业的特点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可豆的价格受到全球供需关系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
此外,可可产业的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容易掌握,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小型生产者和供应商。
完全竞争的市场形态与可可产业的特点相符合。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
在可可产业中,许多小型农户和生产商参与其中,他们种植和销售的可可豆没有明显的差异,市场上的价格主要受到全球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的影响,农户和生产商没有能力通过改变产品特性或者定价来影响市场价格。
一个典型的可可产业企业参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案例是巧克力制造商。
巧克力制造商从可可豆的采购开始,通过加工和制造过程,最终生产出巧克力产品。
巧克力制造商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可可豆供应商的竞争,他们必须根据市场价格和质量来选择合适的可可豆供应商。
同时,巧克力制造商还面临来自其他巧克力制造商的竞争,他们必须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和价格等方面与其他竞争对手进行区分。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
在可可产业中,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可可豆的采购成本、加工和制造成本以及销售和分销成本等。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生产成本,企业就可以获得利润;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企业就会面临亏损。
由于可可产业中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较大。
因此,可可产业中的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策略,以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
联发科案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联发科案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3baf6d79240c844768eaee70.png)
联发科案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问题一企业制定管理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当时的市场经济环境,而根据市场环境的基本特征,经济学把市场区分为有限的几种市场结构。
你认为全球半导体市场较接近于哪一种市场结构,请在互联网上或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再指出这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并引述相关资料加以证明。
答:根据市场环境的基本特征,市场机构主要指市场竞争或垄断类型。
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全球半导体市场比较接近于寡头垄断市场。
半导体产业是电子元器件行业重要分支,其中集成电路(IC)是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集成电路产业处于整个电子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参与多个价值链的形成。
半导体行业的良好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贡献。
它的战略特征决定了其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的。
我将半导体市场划归寡头垄断市场是因为其符合寡头垄断市场的几个特征。
寡头垄断是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
寡头垄断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而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由极少数几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他们每家都在该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IC设计业,最核心的技术与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
美国是IC设计最强大的国家,全球前三大IC设计企业Qualcomm(高通)、Broadcom以及Nvidia都是美国企业。
从全球范围的半导体销售收入来看,半导体巨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来自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半导体应用预测》(SAF)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2950亿美元。
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公司Intel的收入为5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17%,最大的无晶圆半导体供应商高通收入为132亿美元,其他如瑞萨科技、海力士、博通、意法半导体、和美光等国际公司的销售收入也都排入全球前10名。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6章完全竞争市场
![《西方经济学》教案 第6章完全竞争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6c5ffe0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8.png)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案例一农村春联市场:完全竞争的缩影去年临近春节,我有机会对某村农贸市场的春联销售进行了调查,该农贸市场主要供应周围7个村5000余农户的日用品需求。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春联市场红红火火,而在农村,此种风味更浓。
在该春联市场中,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市场中存在许多买者和卖者;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且产品的差异性很小,产品具有高度同质性(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的不同);供给者进入退出没有限制;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信息充分;供应商的零售价格水平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
原来,我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春联,其销售市场结构竟是一个高度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
供应商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都不愿意单方面降价。
春联是农村过年的必需品,购买春联的支出在购买年货的支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其需求弹性较小。
某些供应商为增加销售量,扩大利润而采取的低于同行价格的竞争方法,反而会使消费者认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存在瑕疵(例如:上年库存,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等),反而不愿买。
该农村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春联商品习惯性席地摆放,大部分供应商都将春联放入透明的塑料袋中以防尘保持产品质量。
而少部分供应商则更愿意损失少部分产品暴露于阳光下、寒风中,以此展示产品。
因此就产生了产品之间的鲜明对照。
暴露在阳光下的春联更鲜艳,更能吸引消费者目光、刺激购买欲望,在同等价格下,该供应商销量必定高于其他同行。
由此可见,在价格竞争达到极限时,价格外的营销竞争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不可小视。
在商品种类上,例如“金鸡满架”一类小条幅,批发价为0.03元/副,零售价为0.3元/副;小号春联批发价为0.36元/副,零售价为0.50元/副。
因小条幅在春联中最为便宜且为春联中的必需品,统一价格保持5、6年不变,因此消费者不对此讨价还价。
小条幅春联共7类,消费者平均购买量为3到4类,总利润可达1.08元,并且人工成本较低。
市场结构案例
![市场结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eaf14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7.png)
市场结构案例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学中,市场结构描述了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
市场结构的不同类型会对市场运作方式和企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果。
案例:电信市场中的竞争格局电信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但不同地区或国家的电信市场结构也存在差异。
我们以某国电信市场为例,探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果。
一、寡头垄断市场在某国A地区,电信市场由三家主要运营商垄断,这三家运营商拥有绝对的市场份额,掌握了市场的控制权。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是市场份额集中且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三家运营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它们采取价格战略,通过不断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由于市场份额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手中,它们能够控制市场价格并获得高额利润。
此外,由于市场进入门槛较高,新进入者很难进入市场。
然而,这种市场结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市场份额集中,寡头垄断市场存在较低的市场竞争和创新动力。
运营商们往往忽视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创新的需求,而更注重利润最大化。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A地区相比,某国B地区的电信市场呈现出完全竞争的特点。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众多,而且其规模和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市场中企业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化,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每个小型电信运营商都只能掌握很小的市场份额,无法对市场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主要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或创新来吸引消费者,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
完全竞争市场以其高度竞争和低价格而受到欢迎,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和低廉的价格。
然而,小型电信运营商在面对大型运营商时常常处于劣势,规模经济效应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三、垄断市场与A、B地区相比,某国C地区的电信市场规模较小,只有一家国营电信运营商。
在垄断市场中,市场份额完全集中在一家企业手中,且市场供给受到限制。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098d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d.png)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形式,其中存在许多卖方和买方,产品是同质化的,
并且市场参与者对价格没有影响力。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而每个卖方的产品都是同样的,没有差异化。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每个卖方都是价格接受者,而不是价格制定者。
一个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案例是农产品市场。
在农产品市场上,农民生产的产
品通常是同质化的,比如小麦、大米、玉米等。
而且,农产品的价格通常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农民对价格没有影响力,他们只能接受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买方也没有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他们只能接受市场上的价格。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通过改变产品的价格来影响市场价格,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方和买方,每个企业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企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通常只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从而获得利润。
另外,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是同质化的,企业之间不存在差异化竞争,因
此企业通常只能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销量。
这也使得企业在这种市场结构下的利润率非常低,甚至有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价格通常是稳定的,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
而供求关系通常是相对稳定的。
另外,由于产品是同质化的,消费者通常只关注价格,而对产品本身没有太多的偏好,这也使得市场价格相对稳定。
总的来说,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理论上的市场形式,现实中很难找到完全符合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的市场。
但是,通过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的市场经营活动。
完全竞争的例子
![完全竞争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406093f2b9f3f90f76c61b82.png)
完全竞争的例子【篇一:完全竞争的例子】案例1:背景资料: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啤酒第一产销大国,啤酒市场进入成长性。
入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正以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国,与急需增强资本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中国啤酒企业展开合作,互相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开拓中国啤酒市场。
外资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啤酒市场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50 多家外资啤酒品牌全面进军中国,当时国内大多数大中型啤酒企业被外资控股或收购,市场上出现大量外资啤酒品牌。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国啤酒市场地方保护严重、价格战等一系列恶性竞争,绝大多数外资啤酒企业水土不服,大规模撤出中国市场。
中国加入wto 后,外资又纷纷重新抢滩中国啤酒市场。
现在,外资在策略上已经比较成熟和现实,找到更为可行的介入方式——“改用资本说话”,绝大部分采用参股控股国内强势企业的策略。
目前,我国三大啤酒品牌(青岛、燕京和珠江)都有外资参股控股。
这样,啤酒市场在外资推动下,新一轮的品牌整合将渐次展开,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有可能出现。
分析人士指出,就啤酒业而言,国际啤酒市场趋于饱和,近10 年增长缓慢。
中国啤酒市场有很大潜力,每年有5%——10%的增长。
中国人均消费量约19 升,如果要达到国际中等人均消费水平30 升,我国啤酒产量将达到4000万吨的规模,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啤酒产品结构的改善和西部、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挖掘,啤酒市场,尤其是中低档啤酒市场的春天会再次来 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啤酒行业的外资为什么大规模撤出中国?中国加入wto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啤酒市场一旦形成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对啤酒价格、产量的影响如何?分析思路:啤酒市场竞争可以看作是完全市场竞争,这是因为:目前啤酒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上的生产厂家众多,普通大众都是消费者;如果没有品牌的差异,啤酒这种产品可以看作是无差异的,市场信息传播也基本是无障碍的。
正是由于市场的完全竞争,导致一些恶性的竞争结果,如竞相降价、产品质量下降、地方保护主义等,外资在这种恶性竞争下无利可图,所以大规模撤出中国。
第五章案例
![第五章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8890fd280eb6294dd886c99.png)
第五章案例案例1政府办的大型养鸡场为什么赔钱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城市为了保证居民的菜篮子,由政府出资办了大型养鸡场,但成功者少,许多养鸡场最后以破产告终。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则在于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政府建立的大型养鸡场在这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它的规模不足以大到能控制市场,产品也没有特色。
它要以平等的身份与那些分散的养鸡专业户或把养鸡作为副业的农民竞争。
但这种大型养鸡场的成本都要大于行业平均成本,因为这些养鸡场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农民。
它们要建大鸡舍,采用机械化方式,且有相当一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也是有工资的工人。
这些成本的增加远远大于机械化养鸡所带来的好处,因为农民养鸡几乎没有什么固定成本,也不向自己支付工资,差别仅仅是种鸡支出和饲料支出。
大型养鸡场由政府出资办,自然是国有企业,它也同样有产权不明晰、缺乏激励机制、效率低的共性。
从这种意义上说,政府出资办大型养鸡场是出力不讨好,动机也许不错,但结果不好。
其实这些完全竞争行业,完全可以让市场调节,农民去办,政府不要与农民争利,何况也争不到利。
讨论题: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形成的条件?2.举例说明哪些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案例点评鸡蛋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卖者,其中任何一个生产者,即使是大型养鸡场,在市场总供给量中占的比例都是微不足道,难以改变产量来影响价格,只能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
鸡蛋市场没有任何进入限制,谁想进入都可以,且投资很小。
鸡蛋是无差别产品,生产者无法以产品差别建立自己的垄断地位。
所以,鸡蛋市场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
政府出资办养鸡场没有任何特色。
在一些垄断性行业,也许国有企业可以靠垄断优势存活下来,但在完全竞争行业就不行了。
(此案例来源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材)案例2铁路部门的垄断定价还能掌握多久近20多年的中国季节性大迁徙——“春运”,已成为中国特色。
“春运”市场提供了世界上罕见的爆发性最大的商机。
国家铁路部为了缓解春运的高峰,在春运期间火车票的价格上涨,有关人士解释,涨价是为了“削峰平谷”,以达到“均衡运输”的目的,但我们看到的是涨价后,铁路并没有减少乘客,达到“均衡运输”的目的。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94cabc1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9.png)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论性的市场类型,其设想是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化的,卖家的定价完全透明,行业进入和退出成本很低,没有市场垄断情况的存在,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进出市场,定价和交易量均由市场自由决定,没有政府干预和管制。
真正的完全竞争市场可能并不存在,但市场学理论假定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简单的起点,以此为基础建立市场经济学的基础。
下面以肉类市场为例,来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假设某个国家有一个纯粹的肉类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牲畜生产商和肉类加工商,每个生产商或加工商都生产和销售同样的肉类产品。
牧民将畜牧物品卖给屠宰场,兽医执照的消费者可以在不同的屠宰场购买各种肉类产品。
由于产品同质化,所以屠宰场之间的市场策略就集中在价格上。
当某个屠宰场降低价格时,消费者购买的数量会增加,市场份额也会增加。
同样地,当市场价格稍高时,销售量可能会下降。
假设一个消费者的人均需求量是10磅的肉类,现在有100个消费者。
简单的需求曲线是市场上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总和。
在这个模型中,牧民和屠宰场都认为市场价格是固定的,即价格完全透明。
此时,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将减少购买量或者选择购买其他替代品,反之亦然。
在这个完全竞争市场中,参与者的长期和短期利润都是一样的,因为除非参与者在生产和运营中出现经营上的问题,否则价格会逐渐降低到足以保持市场持续供应满足顾客需求的水平。
会有成本低的企业或个人进入市场,获得利润,直到市场规模达到最大水平,即所有成本相同的企业或个人再次进入市场,价格达到均衡水平。
这样,市场完全竞争性的目标便是达成售价等于售出均衡的状态,即市场均衡。
微观经济学 第六讲 竞争市场下的厂商行为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 第六讲 竞争市场下的厂商行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6a8c6add88d0d232d46a85.png)
6.1《楚天金报》 2013年2月3 日报道:今年春节假日,武汉洗车价格普涨到每台60元,不少网友发帖抱怨洗车店“趁节打劫”,但物价部门和受访律师表示政府对洗车业价格没有强制性规定,价格波动属于市场行为。
位于汉口天门墩一家汽车美容店店主说,从小年到初八洗车60元,别人涨,我们也得涨,去年同期也涨得蛮高,每天也不愁生意,一天要洗好几十台车。
在常青花园机场高速高架桥下一家洗车店,涨价信息在显眼处张榜:2月1 日到3 日,普通车30元;腊月二十四到初六执行春节价格,普通车即5座轿车每次60元,越野车每次70元,商务车每次80元。
武昌区物价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政府对洗车业价格没有强制性规定,临近春节,洗车价格上涨,价格波动属于市场行为,物价部门没有法律依据来制裁这种涨价行为。
湖北金卫律师事务所李光福律师说,根据《价格法》的规定,我国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洗车服务不属于重要的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因此不宜由政府部门对其价格进行指导和干预。
另外,人工费在洗车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临近春节,农民工纷纷返乡过年,洗车工人供不应求,洗车价随之上涨即在情理之中。
尽管物价部门和受访律师都称洗车价格波动属“市场行为”,但涨价还是引发大量车主吐槽。
在一家医院工作的车主侯先生对记者说,这个价涨得太离谱了,如果其他行业也这样,那出租车起步价岂不是可以涨到30元、40元,照样有乘客;医院也有理由涨到平时几倍,春节期间急着要看病的人高价也会看,建议工商、物价部门给个指导价。
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的车主张先生也告诉记者,不能“瞎涨”。
《北京晨报》 2013年2月12 日也刊载了题为《北京春节洗车费涨至220元》的报道。
文中称:趁着春节涨价的还不只饭馆,记者发现洗车的价格也翻了几番,在京广桥附近的一家洗车店排队洗车的有近20辆车,原来20元的洗车价现已经涨至150元,而原本在店中办理的洗车卡在春节期间也不能使用。
洗车店中仅剩下3 个伙计在忙前忙后。
关于市场的4个案例
![关于市场的4个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9d7d4c29ec3d5bbfd0a74d3.png)
案例1: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注意到有些保龄球场(或其他娱乐场所、饭店等企业)尽管门庭冷落,但仍在惨淡经营、苦苦支撑。
为什么它们不索性关门大吉呢?思考题:门庭冷落的保龄球场为什么不停业?案例2:大型养鸡场为什么赔钱为了实现市长保证“菜篮子”的承诺,许多大城市都由政府投资修建了大型养鸡场,结果这些鸡场在市场上反而竞争不过农民,往往赔钱者多。
这里的奥妙何在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在于鸡蛋市场的市场结构。
我们知道,鸡蛋市场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市场上买者与卖者很多,即使是一个大型养鸡场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是比较小的,难以通过产量来控制价格。
第二,鸡蛋是无差别产品,企业也不能用产品差别形成垄断力量。
第三,自由进入与退出。
这三个特点决定了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在鸡蛋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中如果供大于求,整个市场价格低,养鸡可能亏本,如果供小于求,整个市场价格高,养鸡可以赚钱。
但在长期中,养鸡企业则要对供求作出反应;决定产量多少或进入还是退出。
假如由于人们受胆固醇不利于健康的宣传而减少了鸡蛋的消费,价格下降,这时养鸡企业就应作出减少产量或退出该行业的决策。
假如由于鸡蛋出口增加,价格上升,这时养鸡企业就应作出增加产量的决策或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
在长期中,通过供求的这种调节,鸡蛋市场实现均衡,社会得到满足。
这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关键是生产者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反应。
大型养鸡场的不利之处正在于这种调节能力不如农民。
所以,北京的大型养鸡场就斗不过北京郊区和河北的农民。
我们知道,短期中养鸡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鸡舍、母鸡、管理人员等支出)和可变成本(鸡饲料、劳动等)。
在短期中,如果价格低于平均总成本企业要亏本,但只要高于平均可变成本就可以维持生产。
大型养鸡场的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农民。
当价格低且亏损时,农民由于固定成本低,甚至可以不计,只要能弥补饲料成本就可以维持生产。
而此时大型养鸡场除了需要支付可变成本,还要考虑补偿高额固定成本,必然难以经营,或大量亏损由政府补贴。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da24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19.png)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在经济学领域,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它具有许多特征,如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无差异化的产品、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等。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每个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通过改变产品价格来影响市场价格。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探讨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影响。
假设某个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小农户,他们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市场上有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每个农户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所有的农户都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
首先,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面临着无法控制价格的挑战。
由于产品完全同质化,每个企业都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出售产品,无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降低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其次,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面临着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压力。
由于市场没有任何壁垒,新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而老企业也可以自由退出市场。
这就意味着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会不断变化,市场供给曲线会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市场价格和企业利润。
再次,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面临着信息透明的挑战。
由于市场上的产品完全同质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完全取决于产品价格,而对产品质量和品牌没有任何偏好。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降低产品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一些优势。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求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同时,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它对企业和市场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只有那些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8c45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9.png)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市场结构,其中存在许多小型企业,它们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没有垄断地位,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偏好,市场信息透明度高,进入和退出市场成本低。
在这种市场结构下,企业无法通过价格来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它们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而不能单方面制定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下面,我们将以某个行业的完全竞争市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假设某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
该地区有许多小型农场,它们生产的农产品都是同质化的,比如小麦、玉米、大豆等。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农民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另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情况都是公开透明的,每个农民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市场信息。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农民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他们不仅要与其他农场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竞争。
由于农产品同质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偏好,因此农民只能接受市场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
另外,由于进入和退出市场成本低,新的农场随时可以进入市场,而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农民的生产决策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农民会增加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农民可能会减少生产或者退出市场。
这种市场环境下,农民的行为会受到市场价格的直接影响,他们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总的来说,完全竞争市场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无法通过价格来影响市场价格,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进入和退出市场成本低,市场信息透明度高。
因此,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而不能单方面制定价格。
完全竞争案例
![完全竞争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04a215377232f60ddcca123.png)
案例:大型养鸡场为什么赔钱?为了实现“市长保证菜蓝子”的诺言,许多大城市都由政府投资修建了大型养鸡场,结果这些大型养鸡场反而竞争不过农民养鸡专业户或老太太,往往赔钱者多。
为什么大反而不如小呢?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首先在于鸡蛋市场的市场结构。
鸡蛋市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市场上买者和卖者都很多。
没有一个买者和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即使是一个大型养鸡场,在市场上占的份额也微不足道,难以通过产量来控制市场价格。
用经济学术语说,每家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只能接受整个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
第二,鸡蛋是无差别产品,企业也不能以产品差别形成垄断力量。
大型养鸡场的蛋与老太太的鸡蛋没有什么不同,消费者也不会为大型养鸡场的蛋多付钱。
第三,自由进入与退出,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由养鸡或不养鸡。
第四,买者与卖者都了解相关信息。
这些特点决定了鸡蛋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
在鸡蛋这样的完全竞争市场上,短期中如果供大于求,整个市场价格低,养鸡可能亏本。
如果供小于求,整个市场价格高,养鸡可以赚钱。
但在长期中,养鸡企业(包括农民和大型养鸡场)则要对供求作出反应:决定产量多少和进入还是退出。
假设由于人们受胆固醇不利于健康这种宣传的影响而减少鸡蛋的消费。
价格下降,这时养鸡企业就要作出减少产量或退出养鸡业的决策。
假设由于发生鸡瘟,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原有养鸡企业就会扩大规模,其他人也会进入该行业。
在长期中通过供求的这种调节,鸡蛋市场实现了均衡,市场需求得到满足,生产者也感到满意。
这时,各养鸡企业实现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经济成本)与收益相等,没有经济利润。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完全受市场支配。
由于竞争激烈,成本被压得相当低。
生产者要对市场供求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
换言之,在企业一点也无法控制的市场上,成本压不下来或调节能力弱,都难以生存下去。
大型养鸡场的不利正在于压低成本和适应市场的调节能力远远不如农民养鸡者。
在北京鸡蛋市场上,大型养鸡场就斗不过北京郊区和河北的农民。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86732b28ccbff121dd3683e7.png)
P
P1
MC
AC
P2 P3 P4
P5 0
AVC
Q*
Q
鸡蛋市场—长期
从长期看,如果鸡蛋的价格偏低,那么很多蛋 农就会退出这一行业,不再生产鸡蛋了。市场 上鸡蛋的供给减少了,价格又会上涨,这样又 会吸引大量农民重新来生产鸡蛋。那么鸡蛋的 供给又会增加,价格又会下跌,蛋农又会亏损。 这样反反复复,在长期中,蛋农只能不亏不盈。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即长期生产时厂商获得利润最大化的 状态。 长期均衡时,厂商依旧要遵循MR=MC (LMC)的原则。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在长期,企业可作二种选择: 一是选择企业规模 二是选择进入或退出产业,所以比短期时
的选择机会大。
当:(1)MR>LAC 有超额利润
平均成本最低决定了产品的价格也是最低
各厂商平均成本最低并不一定社会成本最低
产品无差别 生产者的规模都很小
任务:
你的室友长期钻研炼丹术终于得回报——他发现了一 个秘方,让人学习5分钟就相当于一个小时。到现在 为止,她已卖出了200个秘方,并有一个平均总成本 表: 数量(个) 平均总成本(元) 199 199 200 200 201 201 如果一个新客户向她提出300元一个秘方,她应该再 多提供一个吗?并解释之。
1、完全竞争的特点
市场上有许多买者和许多卖者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体上是相同的
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市场信息完全畅通
2、完全竞争条件下 的需求和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P
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 既定市场价格下,存在无 数卖者 整个行业的需求 曲线
市场结构案例
![市场结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3730e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6.png)
在市场经济的广袤领域中,市场结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市场结构形态呈现出各异的特征和运行规律,它们对企业的竞争策略、市场绩效以及经济整体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案例,深入剖析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案例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模式,其具有以下典型特征: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彼此之间信息完全对称,产品同质无差异,进入和退出市场壁垒极低。
以农产品市场为例,小麦市场可以被视为一个较为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在全球范围内,众多的农民种植小麦,他们各自拥有一定规模的农田和生产能力。
小麦的产品特性使得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用户很难根据品质差异来区分不同生产者的产品。
进入小麦种植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新的农民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市场,而退出市场也同样便捷。
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生产者和用户,他们的交易行为无法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价格主要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上。
那些能够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一些小麦种植者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优化种植管理流程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于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且相对较为稳定,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为有限,难以通过高价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完全竞争市场也并非完美无缺。
由于企业利润微薄,可能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对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的投入不足。
由于市场参与者众多且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整体生产效率可能相对较低。
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案例垄断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具有以下特征:市场上存在众多具有一定差异化产品的企业,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竞争又不完全激烈;进入市场有一定的壁垒,但壁垒相对较低。
以服装市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市场上有众多不同品牌、风格各异的服装企业,它们的产品在款式、颜色、材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13e5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e.png)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分析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其中存在许多小型的买家和卖家,产品是同质化的,市场参与者具有充分的信息和资源,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都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为他们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这篇文章将以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和影响。
我们将以农业市场为例来分析完全竞争市场。
在农业市场中,许多农民种植相同的作物,比如小麦。
这些农民在种植小麦时都面临着相同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他们无法通过改变产品特性或者品牌来区分自己的产品。
同时,买家对小麦的需求也是充分的,他们对不同农民的小麦没有偏好,只关心价格和质量。
因此,小麦市场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农民无法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创新来获取更高的价格,因为他们的产品与其他农民的产品没有区别。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生产成本,以便在市场价格下跌时仍能盈利。
这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往往非常低,农民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能够以最低的价格获得产品,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卖家竞争,他们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卖家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源配置也更加有效率。
由于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资源会自动流向需求量大的地方,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同时,由于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他们会尽量减少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然而,完全竞争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可能会波动较大,这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由于市场价格往往非常低,导致了市场参与者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综上所述,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具有资源配置有效率、消费者获益最大化等优点,但也存在价格波动大、利润空间有限等问题。
市场上的弱肉强食之道-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的弱肉强食之道-完全竞争市场](https://img.taocdn.com/s3/m/dccab7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3.png)
《市场上的弱肉强食之道——完全竞争市场》一、引言在经济学领域,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是一种市场结构,其中具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且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以获取有限的市场利润。
本文将通过阐述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运行机制,分析市场中的弱肉强食之道,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如何应对竞争压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市场准入和退出自由: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没有任何进入和退出壁垒。
2. 产品同质性: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产品之间不存在差异,消费者无法区分不同企业的产品。
3. 自由流动的资源: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自由调整生产要素的投入。
4. 完全畅通的市场信息: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价格、需求和竞争状况等重要信息。
三、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市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促使企业减少生产;当市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会上升,吸引企业增加生产。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获得额外利润。
四、弱肉强食之道:竞争与市场势力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以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势力(Market Power)扮演着重要角色。
市场势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影响价格和产量的能力。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势力较弱,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价格来提高利润。
然而,在现实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总是存在。
很多时候,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额外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竞争市场案例案例7.1 转轨过程中的低效率竞争:以棉纺织行业为例1( 棉纺行业目前的困境70年代末,改革以来,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许多制造业的转轨过程也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棉纺织业在转轨过程中的表现,却提供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案例。
棉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开始转轨最早、产品市场进入竞争状态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增长最快、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20年转轨过程之后,这个行业却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1991-1997年7年间,棉纺织行业有6年全行业亏损。
我国制造业转轨过程中受到批评最多的问题如生产分散、企业规模趋小、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等,在棉纺织行业中都有典型表现。
按通常使用表述,这个行业存在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秩序”。
棉纺织行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并将解决其困境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解困的突破口”。
为什么同样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的实绩如此不同,为什么竞争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
否则,人们有理由对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解决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善某些行业状况的努力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
2(生产能力过剩、过度竞争及其在棉纺织行业的表现在分析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问题是生产能力过剩。
其次,在被计入现有生产能力的棉纺锭中,有一部分实际上已退出生产过程。
由于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困难,棉纺织企业即使停产半停产,也只是将纺绽闲置而不是淘汰,只要企业不破产,这些生产能力都被计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纺锭早已退出生产过程。
近几年执行压锭改造政策,企业更没有主动淘汰纺锭的积极性。
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
“生产能力过剩”所指的现象易于理解,而“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
这里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
然而在中国,“过度竞争”的行业往往还有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显然,与生产能力过剩相比,用“过度竞争”来描述我国棉纺织工业存在问题的特征更为贴切。
3(转轨过程不同步造成的市场扭曲,是导致长期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制度环境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来自产棉区。
70年代以前一个主要产棉省棉纺生产能力份额明显低于其产棉份额,产棉份额近全国的三分之二,但棉纺能力只有全国的三分之一。
70年代以后,产棉区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较快,到80年代末期占到全国新增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使得产棉区存量生产能力占全国棉纺生产能力的份额从70年代以前的三分之一升到一半。
产棉区大量新增棉纺生产能力,被认为是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全国棉纺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产棉区还要大量新建棉纺企业呢,这是地方和企业对产品价格放开、棉花价格不放开和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同所造成的扭曲的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
更一般地讲,我国许多制造行业都有改革不同步的特点,产品市场首先放开,而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特别是一些资源性投入品的价格长期不放开。
因此,建立隶属于自己的资源利用型企业,就成为地方政府将其可控制的资源转化成就业和收入的理性选择,这被认为是对外部不合理的制度结构的理性反应。
4( 行业内各类企业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的行为对相当一部分新进入企业来说,是理性选择而不是“盲目投资”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
(1)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果加上国有大中型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种种福利,乡镇棉纺织企业的成本不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半。
即使都是国有企业,行政隶属层次愈低的企业,工资水平相对愈低。
据河南省的一项研究,近些年投产的县办国营棉纺织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而处于大中城市的老厂大厂,职工平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还有许多非工资福利待遇,但仍存在职工不安心的问题。
(2)新建的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多数在产棉区,因此,在棉花供应和棉花价格方面有明显优势,棉花价格约为非产棉区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三分之二。
(3)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的优势还表现在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的“低层次”上。
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县办国有企业,其低层次的隶属关系都使“政企关系”相对有效率。
“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的直接依赖,使政府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二,按照代理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
与这些新建的“行政隶属低层次”企业相比,行政隶属层次高的大中型国有老企业的明显劣势。
这些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属政府主管部门对投资、投入品和市场份额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然而改革以来,“高层次”政府的控制能力的影响能力都急剧下降。
换言之,这部分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相对于缩减了的下放干预能力,显得过多过大。
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
如果再考虑到大中城市原有棉纺织企业的其他不利因素,如历史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我国的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
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
总之,我国棉纺织行业长期存在“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的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具有信心,这部分新进入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
5( 低效益国有企业退出困难,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待业效益持续低下棉纺织行业连续6年亏损,而且亏损面,亏损率逐年加重,直接原因是亏损企业既不能够扭亏为盈,又不能够及时退出。
在一些非产棉区的大中城市,亏损5年以上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占一半左右,有些企业自1989年以后未曾有过盈利,但仍继续存在下去。
在淘汰机制正常的市场经济中,这个行业和表现应该是生产大幅度缩减和大量企业倒闭或被兼并重组,而不是持续数年的全行业亏损。
国有棉纺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国有棉纺织企业之所以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继续生存,是因为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
在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企业,停产,破产或重组,涉及的职工人数较多,而且有较大比例的职工是教育水平较低,技能单一的女职工,重新安置比较困难。
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其维持下去。
在问题集中出现又没有妥当的处置办法时,对亏损国有企业进行补贴,先维持其生存,再设法解决问题,是一种稳定社会的暂时措施,也是一种求实和负责的态度。
其重要意义,是减少改革阻力,避免改革中矛盾的激化,使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制度变革过程能够在20年中持续推进。
但是,这种状况从80年代中期起一直持续到90年代中期,长达10年而且不断恶化,这就成为“停滞”面不是“渐进”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个行业市场容量快速扩张时期,原有企业与新建企业易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而当市场容量增速减缓甚至达到饱和状态时,按产业发展规律讲,该行业就应该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开始迅速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过程,但是,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却能够劣而不汰,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继续占有市场份额,这就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6(行业特点对行业发展和影响影响棉纺织行业增长,效益与产业组织结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行业特点。
(1)规模经济不明显,易进难出,存量调整困难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由其规模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结构等因素决定。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要素结构与技术水平下,棉纺织行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并不显著的行业,进入障碍较弱。
这可以从规范的技术经济研究和经验研究两方面得到证实。
据中国产业经济技术研究联合会组织专家研究的结果,2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桉我国对企业规模的分类,3万锭以下的棉纺织厂是小型企业)与更大规模的棉纺织厂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并没有明显劣势。
而据笔者对一些业内人士的访谈,1万锭左右的棉纺织厂就没有明显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棉纺织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选择有参考意义。
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平均规模基本相当,1995年底。
以全部棉纺织企业计,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1165万元。
平均销售收为2505万元,而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固定净值为1473万元,平均销售收为2675万元。
显然,批评我国棉纺织企业规模过小时通常所列举的原因,例如,地方和企业盲目投资,不注重效益,地方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等,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外商投资棉纺织企业的规模。
应该认为,外国投资者选择这种“小规模”企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环境,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下,这是有竞争力的规模。
棉纺织行业大中型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也受棉纺织行业是传统产业这个特点的影响。
在市场竞争中,是大企业更有利还是小企业更有利,并不是一个确定的问题,要看行业特点和市场特点。
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又存在过度竞争的传统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
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
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
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来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
我国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更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
(2)品牌效应较弱,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多数制造业产品都有自己的商标,这些商标对购买者来说是识别标志。
但是,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
对一部分产品业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战略,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提高生产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