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单位舆情工作制度
单位舆情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单位舆情管理工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维护单位形象和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舆情是指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上关于本单位的新闻、评论、论坛帖子、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
舆情工作是指对舆情进行监测、收集、分析、处理和回应的一系列工作。
第三条单位舆情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注重预防;(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三)快速反应,准确应对;(四)公开透明,积极引导;(五)法治思维,规范操作。
第四条单位舆情工作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其所属分支机构。
二、舆情监测与收集第五条建立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单位门户网站、微博、微信、论坛、新闻跟帖等网络平台以及传统媒体的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
第六条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实时关注网络、媒体等舆情动态,及时掌握舆情信息。
舆情监测小组应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重要舆情。
第七条舆情监测小组应与单位信息公开、应急、宣传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舆情信息资源互通、互动、互助、共享。
三、舆情分析与处理第八条单位应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议,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应对措施。
第九条单位应建立健全舆情受理、转办、反馈机制,对舆情进行分类处理,确保舆情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第十条对于负面舆情,单位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舆情应对考核问责机制,对舆情应对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舆情回应与公开第十二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发布与舆情回应相协调机制,依法依规发布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第十三条舆情回应应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
第十四条单位应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发布会、媒体专访等多种形式,及时、主动发布舆情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第十五条单位应加强舆情信息队伍建设,选聘具备政治敏锐性、调查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专业人员负责舆情信息工作。
舆情管理制度处理细则
舆情管理制度处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等法律法规, 为规范舆情管理工作,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制定本管理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对于处理舆情事件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第三条舆情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协同管理、风险防范的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理相结合。
并加强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
第四条舆情管理工作需要保证信息真实合法,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和和谐。
第五条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和工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加强舆情管理团队建设。
第二章舆情事件的处理程序第六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遵循透明、公开、及时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不得包庇、纵容、放任舆情事件的发展。
第七条发生舆情事件时,相关单位应当立即成立专门的舆情应对小组,组织处理舆情事件。
第八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工作应当及时、准确,全面搜集各方信息,确保信息公开和舆情引导。
第九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工作应当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要有明确的处理程序。
第十条舆情事件处理工作完成后,应当进行总结,及时做好记录,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经验。
第三章舆情事件的处理原则第十一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民主、法治、公正、廉洁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十二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重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事实导向,客观公正,认真调查研究,严格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评判和处理。
第十四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科学决策,多思考、多论证,不慌不乱。
第十五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协调一致,凝聚共识,增强团队合作。
第十六条舆情事件的处理应当坚持风险防范,及时回应,化解危机,稳妥处理问题。
第四章舆情事件的处理措施第十七条对于发生的舆情事件,相关单位应当根据事件性质和情况,从源头上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包括展开调查、开展舆情引导,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等。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网络舆情管理制度_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办法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篇1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的侵害,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领导成立学校网络监评工作小组,具体实施网络舆情搜集、监评、上报和处理工作。
组长由学校新闻言人兼任,副组长由学校新闻言人助理、团委书记、副书记兼任,成员有专业部团总支部书记、专业副主任和行政部相关处室、传播中心、信息中心人员。
二、内容与范围网络舆情中所发布内容涉及到以下方面的,应予以高度关注:(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二)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三)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校园秩序;(四)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五)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六)损害学校、教师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违反以上规定的,在网络散布不实言论的,学校可依规进行处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网络舆情关注范围为各大网站,及其论坛、贴吧和微博,或按照上级相关部门及时发布网址,现阶段主要有:(一)奥一网(奥一网络问政、奥一报料、奥一论坛);zz新闻网(zz论坛、网络问政、投诉直通车);zzXX网(XX论坛);社区--天涯社区、猫扑社区、百度校园贴吧。
(二)新浪、腾讯微博,及各大媒体官方微博。
三、程序与方法(一)实时监测网络监评工作小组成员须每天监测网络舆情动向,根据监测信息进行研判,并及时分析、评定舆情等级。
评定舆情等级应根据相关信息的围观度(跟帖)、跟帖量(率)、发送目标地址的敏感度进行评定。
(二)敏感度评定1.A级:发帖后3小时内围观度(跟帖)10次以下的。
2.B级:发帖后3小时内围观度(跟帖)10-50次,或围观度、跟帖率已达到A级条件,但发送目标地址为各主流媒体发帖平台的。
事业单位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事业单位舆情管理,规范舆情应对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舆情应对能力,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营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全体干部职工、临时聘用人员等。
三、舆情管理职责(一)单位领导负责舆情管理的总体工作,对舆情应对工作的决策、指导、监督和考核负有重要责任。
(二)办公室负责舆情管理的具体工作,包括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应对和总结等。
(三)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舆情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负责本部门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和总结等工作。
四、舆情监测(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互联网、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二)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舆情信息,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单位的关注点和评价。
(三)对重要舆情信息进行预警,及时报告单位领导。
五、舆情分析(一)对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找出舆情热点、焦点和难点。
(二)对舆情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应对策略。
(三)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
六、舆情应对(一)对于正面舆情,及时回应,积极宣传,扩大正能量。
(二)对于负面舆情,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制定应对措施,妥善处理。
(三)对于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舆情应对工作。
七、舆情总结(一)对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对舆情应对工作进行效果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
(三)根据总结结果,不断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八、奖惩措施(一)对在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对舆情管理工作不力,导致不良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九、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办公室负责解释。
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本制度旨在加强事业单位舆情管理,提高应对能力,维护事业单位形象,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单位政务舆情工作制度
单位政务舆情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单位政务舆情管理工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维护单位形象和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单位政务舆情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公开透明、积极回应、科学处置为原则,全面提升单位舆情管理水平。
第三条单位政务舆情工作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舆情信息的及时监测、准确研判和有效应对。
第四条单位应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舆情应对处置机制、舆情信息公开机制和舆情工作总结反馈机制,形成闭环管理。
二、舆情监测与研判第五条单位应加强对政务舆情信息的日常监测,特别是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可能影响单位形象和利益的舆情信息。
通过舆情监测,全面了解舆情动态,为舆情应对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第六条单位应建立舆情研判机制,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评估和分析,确定舆情应对策略和措施。
舆情研判应注重源头防范、源头治理和源头处置,防止舆情问题的扩大。
第七条对于涉及单位重要政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敏感舆情,单位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制定应对方案,确保舆情应对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舆情应对与处置第八条单位应建立舆情应对处置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舆情一旦发生,能够迅速启动应对处置工作。
第九条涉事责任部门是舆情应对的第一责任主体,应通过实际工作,及时妥善处理政务舆情反映的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对处置不及时、应对不力,造成负面影响的,应进行问责。
第十条单位应规范舆情处置流程,建立健全政务舆情受理、转办、反馈机制,定期通报网络社情民意办理和处置情况。
四、舆情信息公开与回应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信息发布与舆情回应相协调的机制,依法依规公开舆情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十二条单位应设立政务舆情回应平台,通过新闻发布、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舆情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第十三条单位应加强对舆情回应效果的评估,对回应不及时、不准确、不恰当的,应及时调整和改进,确保舆情回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行政单位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行政单位舆情管理,提高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政府形象和公共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行政单位内部,以及与本行政单位相关的各类舆情事件。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事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回应;(二)真实性原则:确保舆情信息准确、客观、真实;(三)公正性原则:公正处理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四)有效性原则:确保舆情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成立本行政单位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管理工作,包括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舆情评估等。
第三章舆情监测第六条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采用多种渠道和方法,对涉及本行政单位的舆情进行全面、实时监测。
第七条舆情监测范围包括:(一)互联网信息: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二)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三)政府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四)其他渠道:政府公开信息、公众举报、内部报告等。
第八条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行政单位的政策法规、行政行为、公共服务等方面;(二)涉及本行政单位的突发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自然灾害等;(三)涉及本行政单位的干部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四)其他可能对本行政单位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
第四章舆情分析第九条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十条舆情分析内容包括:(一)舆情事件的性质、程度、发展趋势;(二)舆情事件涉及的主要群体、利益诉求;(三)舆情事件对本行政单位的影响;(四)舆情事件应对措施及效果。
第五章舆情应对第十一条制定舆情应对预案,明确舆情事件应对流程、职责分工、处置措施等。
第十二条舆情事件应对措施:(一)及时回应:对涉及本行政单位的舆情事件,第一时间回应,消除公众疑虑;(二)正面引导:通过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导向,纠正错误信息;(三)协调处理:与相关单位、媒体、公众进行沟通协调,妥善处理舆情事件;(四)加强宣传: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宣传本行政单位工作,提升公众满意度。
学校舆情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工作,提高学校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舆情工作管理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舆情,是指在社会上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学校及其教育教学活动、教职工、学生等产生关注、讨论和传播的信息。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准确判断舆情性质;(二)依法依规处理舆情,确保学校合法权益;(三)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四)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制度落实。
第二章舆情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学校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舆情管理工作。
第五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舆情监测、分析、处理和报送等工作。
第六条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部)应设立舆情管理责任人,负责本部门、本学院的舆情管理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七条学校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校舆情进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一)网络舆情监测: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二)媒体舆情监测:关注主流媒体、校园媒体等,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三)师生舆情监测: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师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舆情监测发现重要舆情信息,应及时向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按要求报送相关材料。
第四章舆情分析与研判第九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对上报的舆情信息进行审核、分析、研判,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十条舆情分析研判应包括以下内容:(一)舆情产生的原因;(二)舆情传播途径和范围;(三)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四)应对措施建议。
第五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十一条舆情应对与处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二)依法依规,确保合法权益;(三)公开透明,尊重事实;(四)有效沟通,化解矛盾。
第十二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舆情分析研判结果,制定应对措施,并组织实施。
学校应对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舆情,维护学校形象,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以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
三、舆情定义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意见、建议、批评和投诉等信息。
四、舆情管理组织体系1. 成立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舆情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
2. 设立学校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和处置工作。
3. 各部门、各单位设立舆情管理联络员,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舆情管理工作。
五、舆情管理职责1. 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研究制定学校舆情管理工作方案,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舆情管理工作;(2)定期分析学校舆情状况,评估舆情风险,提出应对措施;(3)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舆情应对工作;(4)对学校舆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学校舆情管理办公室职责:(1)负责学校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和处置工作;(2)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及时上报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3)制定舆情应对方案,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舆情应对工作;(4)对舆情事件进行跟踪、反馈和总结。
3. 部门、单位舆情管理联络员职责:(1)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舆情监测、分析、应对和处置工作;(2)及时上报本部门、本单位的舆情信息;(3)协助学校舆情管理办公室开展舆情应对工作。
六、舆情监测与应对1. 舆情监测:(1)建立舆情监测网络,包括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2)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学校相关舆情进行实时监测;(3)定期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形成舆情报告。
2. 舆情应对:(1)对负面舆情,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2)对正面舆情,积极回应,扩大宣传,提升学校形象;(3)对重大舆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应对。
医院科室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科室舆情管理,提高科室舆情应对能力,维护医院和科室的良好形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包括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行政科室等。
第三条医院科室舆情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科室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2. 准确性:对舆情信息进行准确分析,为科室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3. 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或减轻舆情对科室的影响。
4. 合规性: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科室舆情管理工作合法合规。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科室主任为科室舆情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协调解决舆情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科室副主任协助科室主任开展工作,负责科室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
第六条科室护士长负责科室医护人员舆情意识教育,确保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树立良好形象。
第七条科室秘书负责舆情信息收集、整理、报送等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第八条科室应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舆情监测:1. 网络监测: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等渠道,对科室相关舆情进行监测。
2. 传统媒体监测:关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科室的报道。
3. 院内监测:关注医院内部通报、会议、文件等对科室的反映。
第九条科室应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舆情风险,为科室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章舆情应对第十条科室在应对舆情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主动回应:在舆情发生初期,科室应主动发声,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2. 准确发布:发布的信息应真实、准确,避免误导公众。
3. 负责任态度:在处理舆情时,科室应保持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科室在应对舆情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 及时向科室领导报告舆情情况,请求指示。
2. 组织相关人员调查核实舆情事实,制定应对方案。
3. 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4. 加强与媒体沟通,引导舆论方向。
舆情处置工作管理制度
舆情处置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提高处置工作效率和质量,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舆情处置工作。
第三条公司舆情处置工作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及时、准确的原则,依法合规开展工作。
第四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舆情处置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舆情处置工作责任。
第五条公司应当加强对舆情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处置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第六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做好舆情风险的预警和处置工作。
第七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舆情处置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舆情处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八条公司应当加强舆情处置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第九条公司应当依法合规开展舆情处置工作,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十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舆情处置工作组织机构,设立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和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
第十一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舆情处置工作人员组成。
第十二条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司舆情处置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推动舆情处置工作的开展。
第十三条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的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接受公司领导小组的指挥和管理。
第十四条舆情处置工作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流程和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
第十五条公司应当加强对舆情处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处置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十六条公司舆情处置工作流程分为舆情监测、信息收集、舆情分析、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
第十七条舆情监测工作包括对外部媒体、网络、微博微信等进行舆情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第十八条信息收集工作包括对内部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等进行信息收集,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库。
第十九条舆情分析工作包括对舆情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舆情的真伪、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第二十条处置决策工作包括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处置决策和应对措施。
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舆情管理工作制度,是指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应对舆情事件,组织内部针对舆情的预警、信息搜集、分析、处理等工作流程的一套规范和制度。
下面将就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能够对舆情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背景和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舆情事件的风险和影响范围也相应加大,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迅速反应和有效应对舆情事件,降低舆情对企业的影响,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
二、预警机制1.舆情预警责任人的职责:明确舆情预警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负责舆情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2.舆情预警渠道:建立多样化的舆情预警渠道,包括专业舆情监测平台、社交媒体监测、关键词监测等,确保能够及时获取全面的舆情信息。
3.舆情预警标准:明确舆情事件的预警标准,根据舆情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信息搜集和分析1.舆情信息搜集渠道: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搜集到舆情信息,建立团队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搜集渠道,如舆情监测平台、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
3.舆情信息归档和备份:对重要的舆情信息进行归档和备份,以备后续的查阅和分析,避免信息的丢失和遗漏。
四、舆情处理和应对1.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于重大、敏感的舆情事件进行及时回应和解释,避免舆情事件进一步扩大和危害企业利益。
2.应对策略和方案:根据舆情事件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案,包括公关活动、危机公关、舆论引导等,以降低舆情事件的影响。
3.舆情反馈和跟踪:及时向企业内部上报舆情处理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舆情事件的跟踪和反馈,不断完善和改进舆情管理工作。
五、培训和演练1.舆情管理人员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舆情管理相关培训,提高舆情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应对能力。
2.舆情应急演练:定期组织舆情应急演练,模拟各种舆情事件场景,检验舆情管理工作制度的有效性和实施情况。
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舆论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声誉和形象,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舆论舆情监测机制,全面掌握学校内外舆论舆情动态。
2. 及时发现、处置和回应各类舆论舆情事件,确保学校声誉不受损害。
3. 加强舆论舆情引导,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舆论氛围。
4. 提高全校师生应对舆论舆情事件的能力,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舆论舆情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设立学校舆论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舆论舆情工作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各学院(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本部门、本学院(系)的舆论舆情工作。
四、舆论舆情监测1. 监测范围:包括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等。
2. 监测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权益、校园安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舆论舆情。
3. 监测方式:通过搜索引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实时监测学校舆论舆情动态。
五、舆论舆情处置1. 发现舆论舆情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组。
2. 对舆论舆情事件进行初步判断,明确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3. 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置舆论舆情事件,包括:(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2)加强与相关媒体、公众的沟通,回应关切;(3)协调相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4)对涉嫌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六、舆论舆情引导1. 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 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3. 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师生正确看待舆论舆情事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责任追究1. 对因工作失误、失职导致学校声誉受损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对故意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学校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
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舆情管理制度_舆情管理制度办法舆情管理制度篇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XX公司作为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可能突发“物流通道被堵、硫化氢泄漏、烟囱排放不达标、职业病危害”等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生产安全事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或环境污染事件。
第二条舆情事件若不及时解决或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敏感话题或爆发重大危机,导致民众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各种评论,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扩大事态,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声誉带来严重的影响,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或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条新媒体时代下的公司舆情具有放大、扩散、连锁效应。
为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类舆情对公司商业信誉及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切实保护股东权益,特制订本制度。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舆情包括:(一) 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BBS、QQ空间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二)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三)可能或者已经影响企业商务可持续的重大事件,如马场坪“11.1”爆炸事件、常吉高速“10.6”爆炸事件。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工作职责第五条公司成立应对舆情管理工作组(下称舆情工作组)(一)主任:董事长(二)副主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三)成员:公司高管,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安全环保部、生产部负责人。
舆情工作组是公司应对各类舆情(尤其是媒体质疑信息)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公司应对各类舆情的处理工作。
第六条舆情工作组主要职责(一)加强舆情专业人才培养,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舆情桌面推演或应急演练,组织舆情典型案例交流会,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业务能力。
(二)安排兼职人员监测舆情,密切跟踪媒体言论,及早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收集、分析、核实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舆情,研判和评估风险,视情况将舆情信息和处理情况及时报送股东或政府职能部门,视需要研究决定公司对外发布进展情况。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风险,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4.依法规范网络舆情管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平正义。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
2.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分析、报告和处置工作。
3.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领域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报告和处置工作。
4.各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自律,遵守新闻宣传纪律,自觉维护网络舆情的良好秩序。
三、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运用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类管理,对涉及敏感话题、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等关键信息进行重点关注。
3.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判断其性质和影响,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
4.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处置,对违法违规信息进行清理,对恶意传播和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依法打击。
四、网络舆情引导与传播1.加强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传播机制,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网络舆情。
3.加强与网络名人和意见领袖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其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积极作用。
4.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舆论,防止不良舆论的扩散。
五、网络舆情管理培训与考核1.定期组织网络舆情管理培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考核机制,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单位网络舆情专项工作制度
单位网络舆情专项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单位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协同处置的原则,确保网络信息安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三条本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范围包括:单位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
第四条本单位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及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第二章网络舆情管理职责第五条网络舆情管理职责:(一)每天上网浏览单位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了解网络舆情动态。
(二)对发现的负面信息、不实言论、谣言等,及时进行核实、调查和处理,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三)针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主动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四)定期分析网络舆情,提出工作建议,为单位决策提供参考。
(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网络舆情的能力。
第六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第三章网络舆情处置流程第七条发现负面信息、不实言论、谣言等,应当立即报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置:(一)核实情况:确定信息真实性,分析影响范围和程度。
(二)制定方案:根据情况制定应对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具体措施。
(三)采取措施:迅速采取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舆论引导等措施,控制不良信息传播。
(四)舆论引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五)总结经验:对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
第四章违规行为处理第八条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照单位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单位网络舆情工作制度
单位网络舆情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单位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单位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与单位有关的思想观念、意见看法、评价评论等。
第三条单位网络舆情工作应遵循依法管理、公开透明、注重预防、及时处置的原则,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四条单位应设立网络舆情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单位应设立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及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第六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开展,研究解决网络舆情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办公室设在单位宣传部门,办公室主任由宣传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第八条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监测、收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报告重要舆情;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组织应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网络素养;定期向网络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三、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第九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定期对互联网上的舆情信息进行监测、收集和分析,发现涉及单位的负面舆情,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第十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报告制度,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应及时向单位领导报告重要舆情,提出应对建议。
第十一条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明确突发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流程、职责分工、措施方法等,确保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第十二条单位应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网络素养,引导员工理性、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第十三条单位应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反应灵敏、忠诚可靠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学校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舆情管理,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合法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教职工及与学校有关联的各类人员。
第三条学校舆情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各类舆情事件;(二)主动性:主动了解、关注、引导和化解舆情;(三)真实性:真实反映舆情事件情况,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四)保密性:严格保护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确保信息安全。
第二章舆情信息监测与报告第四条学校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五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定期对以下渠道进行监测:(一)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二)各类新闻媒体、论坛、贴吧、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三)校内师生、教职工、家长等群体反映的问题。
第六条舆情监测小组发现以下情况时,应立即报告:(一)涉及学校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舆情信息;(二)可能对学校形象、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的舆情信息;(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校园不稳定因素的舆情信息。
第七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及时将舆情信息报告给学校领导,并按程序处理。
第三章舆情处理与应对第八条学校领导接到舆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采取以下措施:(一)对舆情事件进行评估,确定事件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二)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三)加强与媒体、师生、家长等群体的沟通,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四)对事件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九条舆情处理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二)依法依规,合理处置;(三)积极沟通,化解矛盾;(四)保密原则,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舆情管理工作责任第十条学校领导对舆情管理工作负总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舆情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舆情监测小组负责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
舆情应急工作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单位舆情应对工作,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确保单位形象和声誉,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全体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宣传部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
第三条舆情应对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原则:对舆情事件及时响应,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采取措施。
(二)真实性原则:准确了解舆情事件的真实情况,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
(三)主动性原则: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舆情,避免被动应对。
(四)协同性原则: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舆情。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四条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一)组长: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负责统筹协调舆情应对工作。
(二)副组长:由分管宣传、行政、业务等工作的领导担任,协助组长开展工作。
(三)成员:由宣传部门、行政部门、业务部门等相关负责人组成。
第五条舆情应对工作部门职责:(一)宣传部门:负责舆情监测、信息发布、媒体沟通等工作。
(二)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确保舆情应对措施落实。
(三)业务部门:负责配合宣传部门、行政部门做好舆情应对工作,确保业务稳定运行。
第六条员工职责:(一)提高舆情意识,关注舆情动态,发现舆情及时报告。
(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传播不实信息,维护单位形象。
(三)积极配合舆情应对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预警第七条舆情监测:(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二)定期分析舆情,掌握舆情趋势,为舆情应对提供依据。
第八条舆情预警:(一)发现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及时启动预警机制。
(二)分析舆情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报请领导小组审批。
第四章舆情应对措施第九条应对原则:(一)及时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二)妥善处理投诉、举报,回应社会关切。
(三)加强与媒体沟通,争取舆论支持。
第十条应对措施:(一)事件发生后,立即成立临时工作小组,负责舆情应对工作。
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公司形象和声誉,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以及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第三条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发现,快速应对;3. 依法依规,科学处置;4. 保护公司形象,维护公司利益。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公司成立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公司舆情安全管理制度;2. 组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和预警;3. 指导各部门开展舆情应对工作;4. 审批重大舆情应对措施;5. 负责舆情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各部门职责:1. 综合部:负责公司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应对工作;2. 法务部:负责舆情事件的法律法规咨询、诉讼应对等工作;3. 市场部:负责公司形象宣传、正面舆论引导等工作;4. 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舆情风险防控和应对工作。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预警第七条公司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涉及公司的负面信息。
第八条舆情监测内容:1. 公司业务、产品、服务等涉及的相关信息;2. 公司形象、声誉、品牌等方面的负面信息;3. 公司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的相关信息。
第九条舆情预警等级:1. 重点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较大影响的舆情;2. 严重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重大影响的舆情;3. 紧急关注:可能对公司形象、声誉、品牌造成严重影响的舆情。
第四章舆情应对第十条舆情应对分为以下步骤:1. 及时发现:发现负面信息后,立即报告舆情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 初步判断:对舆情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等;3. 制定应对方案: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等,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4. 执行方案:按照应对方案,组织开展舆情应对工作;5. 跟踪评估:对舆情应对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单位舆情应对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本单位的舆情应对能力,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保护单位形象和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的舆情应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负面报道、不良传言、公众质疑等可能影响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信息。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三条成立单位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统筹协调。
第四条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和修订舆情应对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舆情监测和分析;3. 审议和决策重大舆情应对措施;4. 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和指导;5. 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舆情事件。
第五条设立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执行舆情应对工作。
第六条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1. 负责舆情监测,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2. 编制舆情报告,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舆情动态;3. 制定舆情应对方案,组织实施;4. 负责与媒体、公众的沟通协调;5. 负责舆情应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分析第七条舆情监测:1. 建立舆情监测网络,涵盖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2. 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和分析;3. 及时发现并报告可能影响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信息。
第八条舆情分析:1. 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2. 评估舆情对单位形象和利益的影响程度;3. 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
第四章舆情应对第九条舆情应对原则:1. 及时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迅速采取应对措施;2. 客观性:客观公正地处理舆情,避免偏颇和误导;3. 主动性: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舆论;4. 有效性: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舆情危机。
第十条舆情应对措施:1. 对于一般舆情,由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负责处理;2. 对于重大舆情,由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制定应对方案,并组织实施;3. 对于敏感舆情,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按上级要求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文街道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工作原则
(一)日常监看原则。
新闻发言人、评论员,具体负责网上舆情的日常监看工作,发现网上涉及本乡舆情,报主要负责人审阅后,由相关部门负责调查事实真相后做好回复反馈工作。
(二)及时回复原则。
网上舆情发展迅速,在回复引导中要突破传统观念,“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回复引导。
(三)有效引导原则。
注重方式方法,采用及时发布事件真相、堵与疏相结合、培养网上意见领袖等方法,确保网上舆情回复工作有效有力。
(四)网上来网上去原则。
一般性的网上舆情尽可能采取网上回复和引导,必要时可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舆论引导。
二、办理流程
(一)舆情发现。
网络巡视员负责下载和登记网上舆情,及时通知乡主要领导和涉事部门。
(二)舆情处理。
涉事部门对网上舆情进行分析研判,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网上回复反馈。
如不需要网上回复,则及时将原因等处理情况上报效能办和宣传部。
如需进行网上回
复引导,视情况在发现舆情或收到网宣办通知后24小时内给予回复;如情况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协调处理的,可先行进行疏导性、情绪安抚性的回复引导,并及时跟进开展正面回应和舆论引导。
重大突发性网上舆情应在收到通知后,12小时内上网回复。
(三)协调领办。
对需要多个单位(部门)进行协调的舆情,由舆情信息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相关部门配合。
三、工作要求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
网上舆情回复反馈工作是新形势下畅通民意渠道、化解群众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工作举措,要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人员,责任到人,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部门负责人是网上舆论引导第一责任人
(二)求真务实,及时办理。
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实事求是,真心实意接纳网民意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对于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要立即给予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和情绪疏导工作。
(三)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网上舆情回复反馈工作是一项全新的长期任务,各部门要注重实践,勇于创新,不断
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用制度来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
(四)注重引导,注意保密。
工作中,要注重引导网民通过合法途径、合理方式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问题,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各部门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